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高校人文素质校本课程建设——《孔孟之乡地域文化概论》课程刍议

合集下载

地域文化课程

地域文化课程

地域文化课程期末作业姓名:学号:黑龙江地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当前,我国教育在繁荣发展的同时,过分注重其功利性与工具价值,致使人文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从当前的现状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日益严重,比如:伦理道德修养较差;生活目的不明确,价值迷失,缺乏健全的自我意识;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导致文化素养的缺失;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人格上的“残疾”;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等。

针对以上问题,在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技术与技能教育只有融入人文的色彩,才会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

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强调职业技能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而地域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受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

1地域文化进入校园的可行性地域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资源。

对于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由于大学生生源大多数来自本地,所以他们对当地文化比较熟悉,并都有所了解,利用地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他们更能接受,并能更好的获得学习效果,在地方文化视野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更加切实可行。

文化和教育密不可分,黑龙江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地域文化是黑土地上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与积累,是黑龙江教育文化不可多得资源。

在地方文化视野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很大优势。

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黑龙江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多民族,多地域的色彩。

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这两个特征,这一特性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有着借鉴作用。

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本).doc

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本).doc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概论)是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独立开设的一门开放教育所有本(专)科的全部专业必须选修的通识课。

2学分,课内学时36,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充分考虑山东地区开放教育学员的人文素养、专业属性及培养目标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力求通过本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审美技能,培养其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增进他们热爱山东、热爱家乡的自觉意识和乡土情感。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本课程为一门通识课。

学生应该在学习完本专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之后,选修本课程。

与本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是“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艺欣赏”等。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着重总括齐鲁文化的内涵、表征及特质,探究齐鲁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揭示学习、研究齐鲁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介绍、评析古代齐鲁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书画家的生平经历、思想意识、成就地位,描述、开掘依存、传承于齐鲁大地的文化遗存、人文景观、民间习俗、民间传说和民间技艺的外在形态、内在意蕴。

要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利用已有的文化史、文学史的知识,对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面授辅导各教学班根据需要,可自主安排面授教学时间和次数,但原则上不能少于8次。

2、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教材,综合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并通过网络或者电话及时反馈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3、小组活动各地教学班(辅导教师)应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根据学习需要组成学习小组,制订小组活动计划(时间、地点、方式、内容等)。

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经常讨论教材上的重点问题,互通学习信息和资料,交流自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网上学习方法,研究讨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协作完成平时作业。

地域文化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

地域文化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

地区文化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纲领: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讲课采用的是国家教育部一致编写的课程和教材,其内容特别“简化”。

因此,开发合适合地区及当地区学校特点的、知足学生个性进展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十分必需。

而赣南是成就王阳明学术最为重要的地区,因此,我们可以将王阳明与赣南地区文化的各种联系作为赣南地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并实行研究。

重点词:校本课程建设;王阳明;赣南地区文化;必需性;门路高中历史讲课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但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讲课采用的是国家教育部一致编写的课程和教材,其内容特别“简化”。

因此,开发合适合地区及当地区学校特点的、知足学生个性进展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十分必需。

王阳明是明朝有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曾出任南赣巡抚。

赣南是成就王阳明学术最为重要的地区。

因此,我们可以将王阳明与赣南地区文化的各种联系作为赣南地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下边,作者联合一些现有的文件资料,春联合王阳明与赣南地区文化的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实行研究。

一、联合王阳明与赣南地区文化实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一)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必定要求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中心,而实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是圆满课程系统构造、实行修养教育的重要环节。

并且,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进展和学校历史讲课整体质量的提高。

王阳明与赣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渊源,联合王阳明与赣南地区文化实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建设,不单好提高学校整体历史讲课水平,更能将教育改革落到实处。

(二)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知足学生个性进展在目前看来,我国高中历史讲课采用的是国家教育部一致编写的课程和教材,其内容特别“简化”。

其余,它最大的弊端用此刻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接地气”,学生对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其实不可以产平生易的感觉,进而也就没法提起学习历史的踊跃性。

可是,王阳明的一世与赣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赣南前,他可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官。

地域文化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地域文化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地域文化课程在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

姜珍婷
【期刊名称】《高教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19(0)4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和中坚力量,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多姿多彩。

各地地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以此为课程资源,创设地域文化课对青年学生具有提升文化认识、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价值,经教学实践发现,多样化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和校园文化创设是实现这些价值的最佳路径。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姜珍婷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G641
【相关文献】
1.庆阳地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甘肃地域文化当代价值研究之二
2.地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彰显路径研究——以天水地域文化为研究视角
3.实现主流价值文化认同的路径探析--基于不同地域文化认同差异的视域
4.新媒体时代提高大学生文化自
信的路径分析——评《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研究》5.地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路径
——以安徽理工大学"楚淮之声"地域文化育人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孟之道”引发的高校素质教育新论

“孔孟之道”引发的高校素质教育新论

“孔孟之道”引发的高校素质教育新论【摘要】本文探讨了“孔孟之道”如何引发高校素质教育的新论。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高校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接着,通过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弘扬传统美德,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也需要重建高校教育的价值观,让素质教育更加全面。

总结孔孟之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启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通过这些探讨和思考,可以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孔孟之道、高校素质教育、传统文化、道德品质、传统美德、人文素养、价值观、启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1. 引言1.1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体系,包括了孔子和孟子的理论和实践。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首先是“仁”,即人心之善,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其次是“义”,即行为之正,要按照道义准则去做事,秉持正义和公平。

再者是“礼”,即社会规范,要遵循社会公共行为规范,尊崇传统礼仪。

最后是“智”,即个人素养,要注重知识和智慧的积累,提升个人修养和思维能力。

孔孟之道提倡的是以仁为本,以德立身,以礼作为行为准则,以智为方向。

这些核心思想贯穓中华文明,对于当代高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建设课题

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建设课题

孔孟之乡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建设课题孔孟之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课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深奥?别急,咱们一起来聊聊,看看这事儿怎么就能跟咱们的生活扯上关系,甚至还能变得特别有趣。

你看,孔子和孟子这俩大人物,可真是咱们文化的“奠基石”啊,要说没有他们,咱们的日常生活也许就少了许多那种深刻的智慧和“高大上”的道理。

别看他们俩古人,真的挺能给咱们现在的生活带来启发。

孔孟之乡,顾名思义,就是指的咱们这片土地——山东,孔子和孟子就出生在这里,咱们这里的传统文化,自古就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搞个“传统文化育人课程”,这不就是要把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吗?你要是问我,传统文化育人课程到底是啥?我觉得吧,说白了就是通过学习孔孟的思想和其他经典文化,让年轻人明白怎么做人,怎么待人接物,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去走一条有意义的人生路。

你看啊,孔子不就有一句话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就是告诉咱们,做事之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接受别人这么做,做人要有同理心、要懂得尊重他人。

现在想想,这可不是个小事儿,这就跟咱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一句话说得不合适,可能就会伤了别人。

想一想,咱们是不是应该先琢磨琢磨再开口?有点“孔子式”的冷静,能避免很多麻烦呢!再说孟子,他的“性善论”可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大家天生就有向善的潜力,后来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影响,才会变得不好。

嘿,这话说得多有道理!你想啊,咱们现在的社会,压力山大,很多人不免会迷失自我。

可如果咱们都能回归到“人性本善”的角度,能不能更多去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呢?这是不是也能让咱们的社会变得更温暖一些?我觉得,孟子的这番话,真的是对咱们现代人的一种提醒啊。

再回过头来说说这课程的具体内容。

这个课程可不仅仅是讲讲历史和道理,搞得那么枯燥无味。

像孔孟之乡的传统文化育人课程,往往会结合一些当代年轻人的兴趣和生活,来讲这些知识。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构建校本文化特色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构建校本文化特色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校本文化特色------《日照国际海洋城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山东省日照第五中学张照亮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

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校本课程建设可以结合地域文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

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课程由“知识化课程”向“生活化课程”回归,实现“知识化课程”与“生活化课程”的融合,建立“知识化学习”与“生活化学习”整合同一的课程形态,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社会化转化。

山东省日照第五中学《日照国际海洋城地域文化》课程及其教材建设,从理念、方法、内容、实施等四个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太阳文化;海洋文化;望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教材建设是校本课程发展的具体化、有效化表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

系统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及其教材,是校本课程持续开设、有效发展的保证。

山东省日照第五中学从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之日起,就把校本课程建设当作学校发展和课程发展的可持续工程,既倾注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倾注了智慧和精神。

本文以《日照国际海洋城地域文化》课程及其教材的开发为例,介绍了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理念是校本课程的灵魂。

日照第五中学在《日照国际海洋城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中秉持了以下理念。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在联系中寻找最佳契合点,全面开发、实施《日照国际海洋城地域历史文化》课程,促进“知识化课程”向“生活化课程”回归,实现“知识化课程”与“生活化课程”的融合,建立“知识化学习”与“生活化学习”整合同一的课程形态,以克服基础教育课程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倾向,突破千校同面、万课同相的局面,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个性和鲜明特色。

国开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国开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国开地域文化课程报告一、引言地域文化课程是国开大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各地的文化特点和传统,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通过刻画明确、句式流畅以及丰富多样的词汇,以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二、文化课程的意义地域文化课程是国开大学一项必修课程,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地域文化,我们可以增进对不同地域的了解。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学习地域文化还可以增进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通过学习地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地域文化课程的内容地域文化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首先,我们学习了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山东评剧等。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承。

其次,我们学习了各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习俗,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庆祝节日、过年等,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各地的传统建筑和风景名胜。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风景名胜,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设计和建造建筑,以及如何保护和欣赏自然风光的。

四、学习地域文化的体会通过学习地域文化,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特点。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同时,学习地域文化也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在学习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对于各地文化的偏见和误解,通过学习和交流,我逐渐改变了这些偏见和误解,更加开放和包容地去面对不同地方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之 乡地域文化 的表征 与内涵
的一种亚文化 ,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 传统性和独特 性 。 …诸 如 自然环 境 、 史 变迁 、 物古 迹 、 言 ” 历 人 语
文化 、 风俗 民 情 等 等 , 论 是 物 质 的 还 是 非 物 质 无
孔孟桑梓之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先秦 到 从 近代 , 物质 文化遗 产 与非物 质文 化遗产 叠加 交错 , 形 式多样 。而 始 祖 文 化 、 文 化 与 儒 学 ( 称 为 鲁 或 儒家文化) 运河文化 、 、 水浒文 化在全 国、 省都 全 有 着重 要 的地位 和 影 响 , 孔 孟 之 乡地 域 文 化 的 是
文化人文素质校本课程显得尤为 必要 。地域文化课程的教 学有利 于提升 大学生的人 文素质 , 培养其跨地域文
化的沟通能力 , 并有利 于地 方高校 形成 自己的特 色课 程。在课程 实施 的过程 中应 加强 管理 , 选择 灵活 多样 的 教 学手段 , 立比较科 学的课程评价 体 系。《 建 孔孟之 乡地域文化概论》 课程 的教 学 , 就是一种有 益的 实践与探
亮 点 与特色 。
的, 都是某一区域的具有珍贵价值 的地域文化形 态 。当然 , 这种 亚文化 形态 在 特定 的政治 氛 围 中 , 有时也可上升为主流文化形态 。而如何保护好这 些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 , 各地都在探索不同的方 式或实施有效的手段 ; 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外 乎加大对其传承 的力度 , 让更多的人 了解 自身所 处的地域文化的形态与价值 , 从而对其 呵护与弘
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到明清时发展成为当时
全 国著 名 的较大 工 商 业 城 市 , 在沿 运 城 镇 中 占中 枢 地位 , 称 作 “ 北 小 苏 州 ” 被 江 。此 外 , 留下 了 还 众 多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 享有 “ 曲乡艺海 ” 的美 誉 。 因此 , 我们 在 阐释 儒 家 文 化 与运 河 文 化 的 时 候 , 野主 要集 中在 它们 的地域 特性 。 视 水 浒故 事发 端 于济 宁市梁 山 。水 浒文 化虽 然 历 史没 有那 么悠 久 , 比较 充 分 地 反 映 了这 一 区 但 域 的思 想意 识 与 阳刚气 质 。从 狭 义 上 说 , 浒 文 水
片古 老土地 上 的原 始 农 业 的 发展 , 生 了领 先 全 产 国并 占主导 地位 的农 耕 文 明 , 多 种 文化 形 态 的 为 孕 育 与发展 提供 了得 天独厚 的外在环 境 和物质 条
地方高校是我 国高等学校 系统 的主体部分 ,
在传 承地 域 文 化 文 化 方 面 具 有 特 色优 势 。近 年

4 — 5
占有重 要 的位置 。其 实 , 在新 石器 时代 , 早 鲁地 的 先 民因 为 生 活 在 中 原 地 区 的 东 面 而 被 称 为 “ 东 夷 ” 。所谓 “ ” 又称 “ 人 夷 , 四夷 ” 即东 夷 、 戎 、 , 西 南
向朝廷 运输 漕粮 和 贡 品 , 成 了商 品流 通 的主 渠 还 道 。济 宁就 是在运 河 功能转 向物资交 流 的大背 景 下 发展成 为 州治 及 水 陆 交通 重 镇 的 , 且 迅 速成 并
来, 不少高校对地域文化 的潜质与价值认识得越 来越清晰, 并以此为载体 , 纳入课程体系, 要么成 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 , 要么视为某些专业的必修
收稿 日期 :0 1- 8 - 1 2 1-- -- -0 0
件。古老的济宁区域横跨兖州与徐州 , 在九州中
作者简介: 王振星 (9 4 ) 男 , 16 一 , 山东济宁人 , 济宁学院中文系教授, 研究方 向: 中国古典小说。 基金项目 : 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0 94 ) 2 04 8
扬。
济宁市在古代 处于 以曲阜 为中心 的邹鲁 地
区, 是祖 国东 方 一 个 古 老 文 明 的发 祥 地 。始祖 文 化 标 志着这 一 区域 的古 老 文 明 , 鲜 活 的历 史 记 有
载和文化遗存。来 自泰沂山脉 的汶水 、 泗水与来 自太行高原的黄河、 济水两大冲击扇 , 交汇于济宁 地 区 , 成 了 山水 交错 、 形 沃野 广 袤 的地 理风 貌 。这
第3 2卷第 5期
Vo . 2 No 5 13 .
济 宁学院 学报
Ju a f iig U ies y o r lo nn nv ri n J t
21 0 1年 1 O月
Oc .2 1 t 01
文章编号 :0 4 87 2 1 )5 o 5_ 5 1o 一l7 ( 0 0 —0 4 —0 1
蛮、 北狄的总称 , 是当时用 以区别于 中原华夏民族
而对 四周 民族 的泛 指 ; 里 用 “ ” “ ” “ ”、 这 东 、西 、南 “ ” 别标 明 了“ ” “ ” “ ” “ ” 北 分 夷 、戎 、蛮 、狄 的方 位 。
总的来 看 , 东夷 ” 繁衍 生 息 在祖 国东 方 的一 个 “ 是
索。
关键词 : 地域 文化 ; 人文素质课程 ; 孟之 乡地 域文化概 论 ; 孔 刍议
中 图 分 类 号 :4 3 G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地 域文化 是一个 比较 宽泛 的概 念 , 既可 以用
课 , 开展 人文 素质教 育上 , 在 发挥 着不 可轻 视 的作
用。
南、 、 、 北 东 西的大方位概念来指称 , 也可以具体到 某一省区或某一地市。为此 , 有的学者便尽可能 地作了综合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 的 自然环境 、 “ 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
地域 文化视野 中的高校人文素 孔 课程 刍议
王振 星 , 朱松 涛
( 宁学 院 中文 系 ,山 东 曲阜 济 230 ) 7 10

要: 地域 文化是得 天独厚 的、 鲜活 的课程资 源。随着 高校教 学改革的深入 , 特别是地 方高校 开设地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