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背影_英译文的语法隐喻分析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 (1)

汉英翻译学期论文英本072班王雅芳07090115浅析汉英语篇翻译中的句法结构转换—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为例对于翻译的本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其中一种看法就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
但是翻译转换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其中包括结构转换、语义转换、语用转换三种。
本文主要以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来探讨汉英语篇翻译转换中最基础的一个部分——“结构转换”。
另外,由于Newmark 认为语篇“主要的描写单位可以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并且他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
”根据这一点,翻译过程中篇章和句群充当的是一个宏观导向,而真正关系到具体的翻译操作则是在句子层面。
所以翻译中涉及的结构转换也主要就是“句法结构的转换”,这也就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既然说翻译是一种句法结构的转换,那么要纯熟于汉英翻译的世界,首先必须十分清楚地知晓译语和目的语各自的句法结构体系。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句法结构上有着很多显著差异。
汉语结构是一种意念结构,通常是以“话题加评论”的形式展开;而英语结构则是一种形式突出的句法结构。
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时,主要的思路就是将汉语的信息套入英语的句式或句型中。
大体的过程是:将汉语原文的各种结构进行逻辑分析,以确定英译的主语和谓语、各种并列及修饰成分的从属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形式框架。
以下遂从张培基译注的《背影》一文进行具体的评议与解说。
例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原句是个典型的流水句,没有主语,谓语却多达五项,各个分句按时间逻辑铺排,之间除了“又、不禁”没有任何其他连接词。
基于语料库从词汇层面赏析《背影》两英译本

t h e r ’ S o f f i c i a l a p p o i n t me n t wa s t e r mi n a t e d .
研究相结合 , 选取《 背影 》 的两个英 译本 , 即张培基 和杨 宪益 、 戴乃迭夫妇 的英译 《 背影》 , 借助语料库 研究工具An t C o n c , 从 类符/ 形符 比、 高频词 分布及特例 分析等方 面 . 对 两份译 文进 行分析与赏析 二、 从词汇层面 赏析《 背影》 《 背影 》 ( 以下 简称 原文 ) 是朱 自清 的早 期 散文 , 叙述 的 是作 者离开南 京 . 父 亲送他 到车站 上车 的情景 . 其 中对 父亲 背影 的描写最 深刻 。作 者用朴 素 的文字 .把父亲 对儿 女 的 爱, 表达得深 刻细腻 。翻译 时 , 译 者应着 重把 握原 文主题 思 想及其写 作背景 。赏析 材料分别选 自张培基 和杨宪益 、 戴 乃 迭夫妇 的英译 《 背影 》 。为 了方便分 析译文 , 以下张培 基英译
《 背影 》 简 称为 张译 本 , 而杨 宪益 、 戴乃 迭夫妇 的英译 《 背影 》
则简称为杨译 本
1 . 类符 / 形 符 比
语 的选 用 . 增 加 了阅读 难度 , 使译 文 更具 有 书 面特 征 , 而这
一
的角度 . 可 以认 为 张培 基译 文 比杨 宪 益 的译 文更 符合 原 文
显. 这与 自建语料 库规 模较 小有一 定关 系 . 但在 一定 程度 上 显示 出在相 同文 字数量 的情况 下 .杨 译本 的词 汇使 用相 对 张译 本更为 多样化 . 由于其 词汇 的丰 富和变 化 . 可能 使其 译 本的 阅读 难度大 于张译本 。试 看下面例 子 : 例l 原 文: 那年 冬天 . 祖母死 了 . 父亲 的差使也 交卸 了。
英语翻译中的形合意合——以张培基所译朱自清《背影》为例

为 ,所 以”表现 出来 了。然而 ,在 汉语 中,我们也可 以
说: “ 走 累 了 ,休 息 一 下 。 ” 这 句 话 中 ,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连 接 词 表 明相 互 关 系 ,但 通 过 逻 辑 纽 带 ,这 种 关 系 依 然
如演讲中 “ 有时候……有时候…… ” , “ 鸟儿 不 理 我 ,树 也 不理我 。 ”构 成 反 复 结 构 ,英 语 译 文 用 “ s o me t i me s ”“ a t t i me s ” 两个 不 同 的关 联词 巧妙 连 接 。 3 . 3英译汉语 四字词组 中关联词的隐与显 四字词组 具一格 的特 点 ,深刻 反映 出汉语 意合的语言特 是汉语独 征 它 能 形 象 地 表 现 出 丰 富 的蕴 含 和 指 称 意义 充分表现 汉字 的美 感 。在英译 四字格词 组时 ,通 常也要添加关联词 以显现汉语 中隐含的语义关系 。 6 a . 起 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 目中,说书人都 是 油 嘴 滑 舌 、不 务 正 业 的人 。
形合 与意合是 英汉两种语 言最大 的差异 。汉 语重意
合
,
汉 语 四字词 组在 “ 诺 贝尔演 讲 ”中 出现 得 比较 多, 葛浩文英译 时采用不 同的策略 。 6 a 中 “ 不务 正业 ”被译成 ‘ 。 i n a d u b i o u s p r o f e s s i o n ” ,运 用 介 词 词 组 , 巧 妙地 与前 面 连 接 起 来 又没 有 丝 毫 牵 强 之意 。又 如 “ 诺 贝尔 演 讲 ” 中文 文本 中, “ 添油加醋 ”被译为 “ e m b e l l i s h i n g m y n a r r a t i o n ” ,没
,
,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彼此的转化 , 例如 :
The floods considerab ly e roded the land.
此句是物质过程, 但这句话还可以表达为 :
There w as considerab le erosion o f the land fro m the floods.
后一句表达了和上句 基本相同的意义, 但 在 过程选择上 却选择了存在过程 , 即运用了语法 隐 喻 , 前者为一致式 , 后者为隐喻式。过程的转变引 起了其它成分的改变, 前者中的动作者 (二 ) 名词化 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 , 概念隐喻还涉及到 名 词化。名词化就是 把某个过程或特 征看作事物 , 体现在词汇语法层 面, 即词性 的转换。 换句 话 说 , 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 小句过程经过 打 包 , 通过级转移将小 句过程压缩成 名词短语。名 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 段。
译文一保留了原句的 物质过程, 意义虽然 清 楚 , 但结构复杂, 不够自然。译文二将物质过程隐 喻为行为过程 hear of , 效果突出, 将父亲径直而 走的情形表现出来。
( 3) 我赶紧 拭干 了泪 , 怕 他看 见 , 也怕 别 人 看见 。 译文一 : I qu ietly w iped the m a w ay lest he or o the rs shou ld catch m e cry ing . 译文二 : bu t I w iped the m hastily so that nei the r he nor anyone else m ight see them.
摘
要: 本文基于系统 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 对朱自清 散文 背影 的两 篇英译 文进行 语法隐 喻
角度的分析 , 旨在揭示汉英翻译 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 码间的 转换问 题 。 分析表 明 , 语 法隐喻 理论在 研究汉 英 翻译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 英译文的难点不仅在于要如实传达汉 语原文的 语义 , 更 在于形象 地 再现原文的意境 。
从张培之英译本《背影》比较英汉语言的异同

ywjszxk@朱自清的《背影》创作于1925年,当时朱自清还在求学阶段。
由于祖母过世,他从北京回到徐州,帮助父亲料理丧事。
那时父亲正处在失业状态,靠变卖家当维持生计。
处理完丧事之后,父亲要去南京谋事,与儿子一道到南京。
面对已经二十岁的儿子,父亲仍将他当作幼儿,要亲自送他上火车,一路上谆谆叮嘱。
儿子临上车,父亲还要去买橘子给儿子带着在路上吃。
他拖着胖胖的身体爬月台,越过铁道,只为了让儿子在路上有橘子吃。
儿子远远看着父亲臃肿的背影,深深被父亲的舐犊之情感动。
这是一篇表现父子亲情的著名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真切,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张培之的英译本《背影》抓住了这个特点进行翻译,也成为英译本中的经典。
汉语和英语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法差异较大。
英语语法讲究形合,汉语讲究意合;英语在表述时以静态为主,汉语却以动态为主;汉语有隐性表达的习惯,而英语却擅长显性表达;汉语以重复作为修辞,而避免重复是英语的主要句法特征。
张培之在翻译《背影》时,就尽量做到用英语表达方式来表现文章中的父子情。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大区别,英语注重形合,语言有主次之分,语句具有逻辑性强、连贯的特点;汉语的表达重在意合,语句显得散漫,常常省略主语和句子中的连词。
在翻译中,为了完整表达语言的含义,必须将这些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原文中有这样一句:“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
”从语法上分析,这句话缺少主语,应该是“父亲回到扬州的家”,两句话之间还存在逻辑问题,应该是“父亲通过变卖典质,才还清了亏空”。
张培之在英译本中将缺少的主语补上,还调整了语序,使语句变得更加符合逻辑:“The father went back to his home in Yangzhou and paid off the debt by selling his legacy.”(父亲回到扬州家中,用变卖遗产的方式,还清了债务。
背影英译比较

归化异化视角下《背影》英译本对比研究

归化异化视角下《背影》英译本对比研究摘要:一、引言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概述三、《背影》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四、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背影》英译本中的应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在推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既保持原文的本土特色,又符合译文的文化背景,是翻译工作者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归化和异化视角对《背影》的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概述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中的两个对应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策略选择。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翻译者采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习俗和表达方式,使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能够被接受和理解。
异化策略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保留原文的文化、习俗和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三、《背影》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本文选取了该文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情况。
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在归化策略方面,译者采用了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语法和习惯用法。
在异化策略方面,译者保留了原文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让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背景。
四、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背影》英译本中的应用在《背影》的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在翻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名、地名和习俗时,译者采用了异化策略,保留了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底蕴。
而在翻译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情感时,译者采用了归化策略,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结论总之,在《背影》的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从《背影》译本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意译

——从《背影》译本分析中国特色词汇的意译
Presented by Vivian
美文赏析——摘至《张培基译本》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
的背影。 It has been mor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it is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
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
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It was a winter, when misfortune loved company--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for Grandma‘s funeral.
“灾难” 接二连三 无对应词 本义出发
译1:背景: 射击最初只是生存工具, 19世纪末才发展成 为一项体育运动 1896: 第一次成为奥运项目 1904: 中断 1928: 中断
译2: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思维一分为二地去看待
这个问题。
美文赏析——摘至《张培基译本》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陷入绝境 无对应词
终可找到出 路
THANKS
Your criticism will be appreciated.
a back view of him,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at has been 强调句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HAR BIN UN IVER SITY
[ 文章编号 ] 1004) 5856( 20.l 31 N o. 10 O ct. 2010
5 背影 6 英译文的语法隐喻分析
孟蓓
( 洛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 摘 要 ]文章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 对朱自清散文 5背影 6的两篇英译 文进行语法
隐喻分析, 旨在揭示翻译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码间的转换问题。分析表明, 在汉语向英语 的语码转换
中, 语法隐喻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而且 译文不 仅要如 实准确地 传达原 文的语 义, 更
应生动、形象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 关键词 ]语法隐喻; 翻译研究; 语码转换
[ 中图分类号 ]H 314
[文献标识码 ] A
运用系统功能理论进行语篇分析早已不是 什么稀罕的事情。国内也早已有人将语篇分析 引入翻译研究领域, 尤其是以系统功能语法理 论为指导, 对汉语语篇进行分析。但就目前的 资料来看, 多数是从纯 理功能 ( 经验、人际、语 篇 ) 、语 域和 功 能对 等 角度 来 研 究 ( 黄国 文, 2002; [ 1] 徐珺, 2004; [ 2] 张 小春, 2004[ 3] ) , 而从 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散文的并不多 见。本文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入手, 分析 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文 5背影 6的两篇译文 (以 第五段为例 ) , 从语法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 探 索该理论在散文翻译中的解释力和可行性。
名词化。名词化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 物, 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 即词性的转换。[ 9] 换 句话说, 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小句过程 经过打包, 通过级转移将小句过程压缩成名词 短语。名 词 化是 创 造 语 法 隐 喻 最 有 力的 手 段。[ 7] 通过名词化, 大 量的信息浓缩 在名词或 名词词组中, 增加了小句的信息量和词汇密度, 使语篇更为简洁、正式, 同时名词化在语篇衔接 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Just outside the stat ion w ere som e vendors.
第 10期
孟 蓓: 5背影 6英译文的 语法隐喻分析
113
[ 译文二 ] 在例 1中, 译文一将原句的存在过程 / 有 0
隐喻为心理过程 / caught sight o f0的宾语形式, 而译文二保留为关系过程。
例 2 我 本来要 去的, 他不肯, 只 好让他 去。
I w anted to do that m ysel,f but he stopped m e, so I could do noth ing but let h im go. [ 译文 一]
But when I volunteered to go instead he w ou ld not hear o f i.t [译文二 ]
1. 及物性隐喻 在这篇散文中, 译文对于原文的处理上, 有 不少及物性隐喻, 大都由物质过程转换为关系 过程或心理过程。这样能够减少动词的使用和 小句的数量。例如: 例 1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 西的等着顾客。
I caught sight of severa l vendo rs w aiting for custom 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latform. [ 译文一 ]
T here w as considerab 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
这句话表达了与上句基本相同的意义, 但 在过程选择上却选择了存在过程, 即运用了语 法隐喻, 前者为一致式, 后者为隐喻式。过程的 转变引起了其他成分的改变, 前者中的动作者 floods和目标 land在后句中转换为环境成分和
是以非常规表达的形式来体现意义, 即语法隐 喻形式。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 际隐喻, 马丁还提出了语篇隐喻。[ 4- 6] 概念隐喻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及物性隐喻和名物化。人 际隐喻则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本篇重点 探讨概念隐喻, 和部分语气隐喻。
1. 及物性隐喻 韩礼德将及物性系统分为六个过程: 物质 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 和存在过程。[ 5 ]; [ 7- 8 ] 及物性隐喻就是指各个过 程之间彼此的转化, 例如: T he floods considerab ly eroded the land. [ 9] 上句是物质过程, 但其还可以表达为:
两则译文都将原句中的物质过程 / 往回 走 0隐喻为 关系过程 / father w as a lready on the
w ay back0, 这样的处理弱化了动作, 却准确表 达了父亲所在的位置, 以及在作者眼中的状态。
例 5 到这边时, 我赶紧去搀他。 W hen he cam e near the tra in, I hurried out to help him by the hand. [ 译文一 ] W hen he reached m y side I w as there to he lp h im up. [ 译文二 ] 译文二将原句中的物质过程 / 赶紧去 0隐 喻为关系过程 / I w as there0。弱化了动作的出 现, 只强调了结果, 这样的处理同样达到了动词 表现的结 果, 主要 由于英语中动 词使用较 少。 而译文一仍然翻译为物质过程 / hurried out0与 后句的 help相连, 动词使用过于拥挤, 翻译效 果不如译文二。 例 6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 过头看见我, 说, / 进去吧, 里边没人。0 I gazed a fter h is back retreating out o f the carriage. A fter a few steps, he looked back at m e and sa id, / Go back to your sea.t Don. t leave your th ings a lone. 0 [ 译文一 ] I w atched h im w alk aw ay. A fter a few steps he turned back to look at m e. / Go on in! 0 he ca lled / T here. s no one in the com partm en.t 0[ 译 文二 ] 原句中 / 进去吧, 里边没 人。0是一 个物质 过程和一个存在过程, 译文二仍然保留原来过 程不变, 但译文一却将存在过程隐喻为物质过 程 / Don. t leave your th ings a lone0, 该句的翻译 巧妙, 传达出作者文字之外的含义, 父亲并非告 诉我里面没人的信息, 而是嘱咐我东西没有人 看管, 需要多留心, 一下子就把父亲这种担心儿 子旅途安全的深深爱意表现出来。 例 7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也找不 着了, 我便 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 又来 了。
3. 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一般出现在会话交际中。例如在 命令对方做事时, 采用的一致表达式应为祈使 句, 如 0G ive m e that teapo!t 0, 但由于对方的身 份和地位不同以及语境等多重因素考虑, 通常 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 W ou ld you like to g ive m e that teapo?t W ou ld you m ind g iv ing m e that teapo?t I. m w ondering if you cou ld g ive m e that teapo.t I. m fee ling a litt le th irsty. 以上表达形式都表达了原句的意义, 但采 用了不同的疑问、提供和陈述的语气, 从而该命 令听上去委婉、间接。因此这四句均是原句的 语气隐喻式。这种语气间的转换, 实际上暗含 了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说话者意图和目的等 多重语义特征。
[ 收稿日期 ] 2009- 12- 01 [ 基金项目 ] 2009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 2009A 025。 [ 作者简介 ]孟 蓓 ( 1980- ), 女, 助教, 硕士, 主要从事系统功 能语言学研究。
1 12
哈尔滨学院学报
2 010 年
修饰成分。 2. 名词化 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 概念隐喻还涉及到
例 4 我再向外看时, 他已抱了朱红的橘 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 上, 自己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走。
The next m om ent when I looked out o f the w indow aga in, father w as a lready on the w ay back, ho ld ing bright red tangerines in both hands. In crossing the railw ay track, he first put the tangerines on the g round, clim bed dow n slow ly and then p icked them up aga in. [ 译文一 ]
笔者认为, 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也应该在翻 译研究中仔细琢磨不同的译文, 探讨翻译的方 法和效 果, 从 而提 高翻 译的 质量。本 文选 取 5背影 6第五段。译文一为张培基先生的译作; 译文二选自 5中 国文 学: 现 代散文 卷 6中 的一 篇。[ 10 ] ( P299- 305 ) 两篇 都几乎 如实地 传达了 原文 的意义和效果, 但二者在每句话的处理上截然 相反,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从语法隐喻理 论的角度对这两篇译文进行语篇分析, 探讨语 法隐喻理论在翻译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The publishers had pra ised his novel pretty high 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