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8-4-2-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原因
这是因为1 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 这是因为1、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 尚未开发 逐渐得到开发。 已逐渐得到开发。 从自然条件来说, 2、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 的优越自然条件; 的优越自然条件; 从人口方面说, 3、从人口方面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 4、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 5、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 22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沅中 石明德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 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记载,汉中期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 以前的江南 地域辽阔,人烟稀少,老百姓以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鱼米为食,那时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百姓 没有什么积蓄, 没有什么积蓄,但也少有挨饿受冻之人。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 公元六世纪的《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 南是繁荣昌盛的地方,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 以往任何时期。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 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 劳,努力耕种,如果一个郡获大丰收,就可以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问题。 根据这两段材料, 根据这两段材料,说一说江南地区发生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了哪些变化,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20 沅中 石明德
沅中 石明德 25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人学习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 和吸收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历史八年级上第四章_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孙 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据说孙 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 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 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领有几员虎将,带着几万人马,流串各地,尚无安身立命之处……
变化
司马迁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 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 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 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 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 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的 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原因
这是因为1、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 已逐渐得到开发。 2、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 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和气候) 3、从人口方面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 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4、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 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 5、此外,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 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1、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 北方 大融合,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 心力。 2、北民南迁后,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为实 现全国统一奠定了 物质基础。 3、国家长期的分裂混战状态使人民渴望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观点一: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 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毫无积极意义,是一种 历史的退步。 观点二: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 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 基础,有积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八年级历史课件]八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精选文档
![[八年级历史课件]八年级历史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dd529092f60ddccda38a0aa.png)
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 土地改革
历史上的三次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 建国后(50年至52年):新解放区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950) 1、背景 (1)、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 会的发展 (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 得土地
隆中对
古隆中牌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三代下一人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牌坊上有“三代下一人”的题额,这大概是“两汉以来无 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对联浓缩。尧、舜、禹是从古到今在 中国人心目中不断完美化的人的楷模,“三代下一人”的意思 大约就是只有诸葛亮跟这三位差距最小,是一个超越时空和社 会阶层的完人,是中国人人生态度、政治理想和道德品质的范 本。
知识巩固: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2、北魏政权是由( B )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3、讨论并查找资料,了解在今天的日 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民族 互相影响的结果。
西 十六国 晋 东晋
北魏 齐 梁
东 魏 西 魏
北 齐 北 周
宋
陈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少数民族汉化带来什么结果?
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 化,在生产、生活、风俗等各方面 和汉族趋向一致。这种以汉族先进 文化为核心为纽带的民族融合,大 大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 发展。而这种过程同时也是双向的 互补的, “汉人衣冠回鹘马”。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950) 1、背景 2、内容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法的实行及结果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2)运用史料分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及意义;(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2)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2)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及意义;(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及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分裂与统一的内在规律;(2)提问: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江南地区在这个时期有何变化?2. 教学新课:(1)讲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识记;(2)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及意义,运用史料进行论证;(3)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3)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江南地区的开发意义,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示意图;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六、教学过程4. 拓展延伸:(1)提问:三国鼎立局面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3)讨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进程有何重要意义?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3)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民族融合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国家统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及其特点;(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国家统一的影响;(3)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转化;(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其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2)提问: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回顾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过程;(2)分组讨论: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2)分析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3)探讨民族融合的趋势及其意义。
4. 互动环节:(1)提问: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特点,以及江南地区开发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绘制一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中考历史知识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中考历史

中考历史知识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_中
考历史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北边),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西南);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东吴)。
4、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南方优越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劳动力,
生产技术(最重要原因);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6.《三国演义》里的、的故事出自赤壁之战。
中古史 第三讲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西晋的统一
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
2、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
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3、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 方民族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正是这种气魄和中原儒家传统交融,推动 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材料旨在强调( ) A.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B.孝文帝推动了民族交融 C.少数民族比汉族先进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
武力方式
和平方式
司马炎 洛阳
孝文帝改革
氐族 鲜卑族
280灭吴统一
为匈奴 人灭亡
司马睿 建康
“王与马共天下。”
① 北“荆对 方北 再扬方 度晏: 陷安前 入秦 分,统 裂户治 、口很 和快 混殷土 战实崩 的。瓦 状解 态” ,;
②对南方: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方人口南迁
(一)三国鼎立
特点:以少胜多(巨鹿之战、淝水之战)
赤壁
胜因:挟天子以令诸侯; 招揽人才;屯田等;
败因:①主观:缺乏统一全 国的实力;骄傲轻敌; ②客观:孙刘联军战略正确;
水 利
加速 西南 开发
翻车:魏国马钧改进的 提水灌溉工具
造船
形成原因: ①根因:魏、蜀、吴三 方实力基本处于一种均 势状态; ②直因:赤壁之战,奠定 基础(关键因素);
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都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1、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3)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运用比较法,探讨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到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
2. 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史实及其对民族融合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讨1. 教师提出问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如何?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内在联系。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分立、南北朝对峙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2. 教师讲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讲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拓展
戎狄 内迁
武力征服 中原地区
汉化 南方经济 大发展
人口 迁移
北民 南迁
技术、 技术、 劳动力
西
十六国
晋
北魏 齐
西
东晋
宋
梁 陈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少数民族汉化带来什么结果? 少数民族汉化带来什么结果?
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 在生产、生活、 化,在生产、生活、风俗等各方面 和汉族趋向一致。 和汉族趋向一致。这种以汉族先进 文化为核心为纽带的民族融合, 文化为核心为纽带的民族融合,大 大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 发展。 发展。而这种过程同时也是双向的 互补的, 汉人衣冠回鹘马” 互补的, “汉人衣冠回鹘马”。
谁是真英雄? 谁是真英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 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 如孙仲谋。 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瓜州北固亭有怀》 登京口瓜州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南乡子儿 登京口瓜州北固亭有怀 孙 叹 军 “
治--统一 统一
天 乱--分裂 分裂 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是在 下
方 离与聚此消 分 彼长, 彼长,离的力 裂 量强还是聚的 离 势 力 力量大决定了 社会的治乱分 治乱分合是 合。
治、乱两个极点中呈波浪式 地 中 前进,治为主流。 前进,治为主流。
央 统 一 力 量
聚
力量决定
隆中对
古隆中牌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三代下一人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 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及民生凋敝, 兼并严重,社会经济及民生凋敝, 中央力量日益削弱。黄巾起义, 中央力量日益削弱。黄巾起义,地 方豪强势力迅速坐大,拥兵自重, 方豪强势力迅速坐大,拥兵自重, 混战不断。 混战不断。
分 。
必
必 , 合 久 合
大 , 分 久 势 话 说
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诸葛亮才同意“出山” 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后 诸葛亮才同意“出山”? 诸葛亮才同意
从吸引人才的角度看: 从吸引人才的角度看: 从政权分裂的角度看: 从政权分裂的角度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子 若 豚 犬 耳
仲 谋 , 刘 景 升
曰 : 生 子 当 如
伍 整 肃 。 蔚 然
舟 船 , 器 杖 ,
操 观 孙 权
“天下英雄,惟 天下英雄, 天下英雄 使君与操耳。 使君与操耳。”
。 ”Βιβλιοθήκη 孙权刘备 曹操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远见。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远见。 收黄巾,伐董卓,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军事才能。 二、收黄巾,伐董卓,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的军事才能。 募民屯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经济头脑。 三、募民屯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经济头脑。 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之首。(短歌行、观沧海) 。(短歌行 四、建安文学的代表,三曹之首。(短歌行、观沧海)
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
1、将相关的内容连线 、 挟天子以令诸侯” 魏 刘备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顾茅庐隆中对” 蜀 孙权 “三顾茅庐隆中对” 经营江东” 吴 曹操 “经营江东” 2、北魏政权是由( B )少数民族建立的 、北魏政权是由(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 、 、 、
3、讨论并查找资料,了解在今天的日 、讨论并查找资料, 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汉族和少数民族 互相影响的结果。 互相影响的结果。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
建立时间 魏 蜀 吴 220年 年 221年 年 222年 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和群雄割据相比有没 有进步?说明理由。 有进步?说明理由。
一、战争大大减少。 战争大大减少。 三国相互牵制势力均衡,限制战争。 二、三国相互牵制势力均衡,限制战争。 各国发展生产。 各国发展生产。 三、局部的统一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 基础。 基础。
第二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东汉建立
建立者:光武帝 建立者 光武帝 刘秀
汉 光 武 帝 刘 秀
建立时间:公元 年 建立时间 公元25年 公元 都城:洛阳 都城 洛阳 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减轻赋役负担, 减轻赋役负担 任用清廉官吏. 任用清廉官吏 社会安定,经济 社会安定 经济 好转. 好转
东汉末年由治到乱的原因是什么? 东汉末年由治到乱的原因是什么?
牌坊上有“三代下一人”的题额,这大概是“ 牌坊上有“三代下一人”的题额,这大概是“两汉以来无 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对联浓缩。 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对联浓缩。尧、舜、禹是从古到今在 中国人心目中不断完美化的人的楷模, 三代下一人” 中国人心目中不断完美化的人的楷模,“三代下一人”的意思 大约就是只有诸葛亮跟这三位差距最小,是一个超越时空和社 大约就是只有诸葛亮跟这三位差距最小, 会阶层的完人,是中国人人生态度、 会阶层的完人,是中国人人生态度、政治理想和道德品质的范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