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规律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意义

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意义概述运动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自身的规律和意义。
了解运动的总规律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发展科学、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的总规律第一规律:运动是普遍的运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宇宙的星体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到物体的运动、人们的活动,无不包含着运动的要素。
运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中,也存在于微观世界,甚至存在于思维和感情的活动中。
第二规律:运动具有有序性运动现象虽然多种多样,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
物体运动时会受到力的作用,根据牛顿定律,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力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
同时,社会运动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调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第三规律:运动具有客观性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意识,而是独立于人的意愿和意识。
无论我们是否觉察到,运动仍然在进行,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
认识运动的意义科学探索通过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我们可以进行科学探索。
各门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都需要运动的基础知识。
从探索宇宙的奥秘到解析微观粒子的行为,运动的规律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社会发展认识运动的规律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了解社会运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发展轨迹,预测未来的趋势,为社会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政策。
人生态度认识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的人生态度。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了解运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确定性,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起起伏伏,遇到挫折时积极寻求变革,迎接新的机遇。
结论简述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及其意义涉及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运动的普遍性、有序性和客观性,同时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对于科学探索、社会发展和个人人生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发展科学,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和机遇。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分 析 :
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以上观点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陷入 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导 致形而上学。
把握好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需要注意反对两种倾
吐鲁番干旱,酷热。按理说就像戈壁沙漠,难生寸草。然 而,吐鲁番却盛产世界上最好的葡萄。 这有什么奥秘? 凡来过吐鲁番的人,几乎都发出这样的疑问。高踞四周山 系的雨雪水汇成条条河流,冲下山谷。流经戈壁砂砾地带, 蒸发掉一些,而更多的却渗入沙土地下,只有少数流入绿 洲。 由于大量雪雨水渗入地下,成为潜流。经过人工挖 成地下相通的暗渠,四季长流不息,汇成了“地下长渠”, 这就是古老的坎儿井。 其实,坎儿井就是把这些地下水 引向地面的一种独特自流灌溉形式。
——马克思
机械运动的载体是: 宏观物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是: 原子、离子等 生物运动的载体是: 生命有机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是: 生产方式
结论2:
_物_质__是是 运动的 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是: 人脑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能否定相对静止。
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
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 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不变)
如:保质期内的鲜奶、食品等。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或者说是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 特殊的运动。(空间位置不变)
守 株 待 兔
⑵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生活与哲学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光合作用本质上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 化为有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它对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的生存 发展,以及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生命运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自然界的运
生命运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天方地圆盖天说
犹如鸡蛋浑天说
托勒密地心说
思维运动
哥白尼日心说
河外星系说
思维运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近代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思维运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慧能“仁者心动”的观点的哲学错误是:① 认 为意识决定物质,否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 心主义观点; ②把物质运动归结为“心动”,否认 了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 物质谈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错误。
慧能“仁者心动”的观点犯了哪些哲学错误?
特别提醒: 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公式等都是主观的
1. 规律的概念
固有的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联系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本来就有的。非人主观创造,更不是上帝创造; 非主观臆造的 不是现象、表象之间的联系(苹果落地),必 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 非现象的、 非表面的 不是偶然的,是确定不移,一定会发生的联系。 非偶然的 形成规律之后,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非易变的 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运动科学知识:运动科学中的规律性运动

运动科学知识:运动科学中的规律性运动运动科学是一门研究运动的自然规律和人类运动活动的科学。
其中,规律性运动是指那些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它们在运动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理,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抛体运动等。
规律性运动在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作用,下文将分别从运动规律、运动训练和运动损伤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运动规律规律性运动遵循着自然规律和数学原理,如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速度×时间,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初速度×时间+加速度×时间的平方的一半,圆周运动中有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抛体运动中重力的作用等等。
这些规律和原理既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运用于各种运动项目中,运动者必须了解和遵守它们,才能更好地进行训练和竞技。
例如,在游泳中,运动员通过手臂和腿部的配合来推动身体前进,这是一个匀速直线运动。
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变速变向,包括加速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通过掌握运动规律,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避免受伤。
二、运动训练规律性运动在运动训练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运动训练中,往往需要通过规律性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竞技水平。
例如,长跑运动员需要不断进行匀速跑,以提高体能和耐力;拳击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拳击动作,以提高技术;跳远选手需要掌握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以达到最佳起跳角度。
此外,规律性运动的训练也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预防运动损伤。
对于有关节问题的人群,通过规律性运动可以预防以及缓解关节炎等疾病。
但是需要谨记的是,科学合理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防止过度训练。
同时,训练中还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三、运动损伤规律性运动虽然在运动训练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如果运动姿势或动作不正确,也可能会产生运动损伤。
例如,长时间受力的肌肉和韧带会出现撕裂、扭伤等损伤。
此外,训练量过大或不科学的训练也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
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运动的规律及应用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常活动还是体育运动,运动都有一些规律和应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
1. 运动的基本规律1.1. 运动的惯性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
这就是运动的惯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物体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例如坐车突然刹车时,我们会感到身体向前倾。
了解运动的惯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物体运动的特性。
1.2. 运动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力的大小和方向成正比。
这意味着物体受到更大的力时,其加速度也会增加。
运动的加速度规律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例如,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车速和距离来调整制动力,以确保安全停车。
2. 运动的应用2.1. 运动的能量转化运动中存在能量转化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踢足球时,我们的脚施加了力量,球就会获得动能,并沿着一定的轨迹运动。
了解能量在运动中的转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能量资源,例如在体育运动中提高球的速度和精准度。
2.2. 运动的稳定性运动中的物体可能会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影响其稳定性。
例如,骑自行车时,我们需要保持平衡,这涉及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平衡。
了解运动的稳定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提高运动表现。
结论通过了解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运动的特性。
我们可以利用运动的惯性特性和加速度规律来调整和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同时,了解运动中的能量转化和稳定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和有效地运用运动知识。
参考文献:- 约翰·戴维寇恩(2012)。
《物理学原理(第9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丘维声、徐锴、冯有华(2008)。
《运动学与动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力学综合复习(“三大运动”和“三大规律”)

“三大运动”和“三大规律”一、三大运动(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运动特点:2.计算公式:3.注意事项:(二)(类)平抛运动1.运动特点:匀变速曲线运动2.解题思路:运动合成与分解(注意要分解的是位移或速度)(三)(匀速)圆周运动1.运动特点:各个量变不变?2.计算公式二、三大规律①选择要研究的过程........,明确初、末状态的动能,写出动能变化量。
(注意圆周运动最高点) ②分析该过程中合外力所做的功。
(注意:不要漏力;........正负功小心.....) ③列出动能定理计算。
(三)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3)判定各个力是否做功,并分析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4)视解题方便选取零势能参考平面,并确定研究对象在始、末状态时的机械能。
(或分析机械能转化的脉络,计算各种能的变化量。
)(5)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或再辅之以其他方程,进行求解。
针对练习1.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最后踏板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下述模型:运动员从高处落到处于自然状态的跳板(A 位置)上,随跳板一同向下运动到最低点(B 位置),对于运动员从开始与跳板接触到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员到达最低点时,其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B .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动能一直在减小C .在这个过程中,跳板的弹性势能一直在增加D .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所受重力对他做的功小于跳板的作用力对他做的功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 0开始加速行驶,经过一段时间t ,前进距离L ,此时恰好达到其最大速度v m ,设此过程中汽车发动机始终以额定功率P 工作,汽车所受阻力恒为f ,则在这段时间里,发动机所做的功为( )A .fv m tB .P ·t C.12mv 2m +f ·l -12mv 20 D .F ·t v 0+v m 23.如图甲所示为学校操场上一质量不计的竖直滑杆,滑杆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为了研究学生沿杆的下滑情况,在杆顶部装有一拉力传感器,可显示杆顶端所受拉力的大小.现有一学生(可视为质点)从上端由静止开始滑下,5s 末滑到杆底时速度恰好为零.以学生开始下滑时刻为计时起点,传感器显示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g 取10m/s 2。
运动的规律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规律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而了解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对我们理解物体行为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指物体在直线上以相等的时间间隔相等的位移移动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关系,速度保持恒定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描述:位移(S)= 速度(V)×时间(t)速度(V)= 位移(S)/ 时间(t)加速度(a)= 0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 速度恒定不变: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恒定不变,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2. 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相等。
3. 加速度为零: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等于零,也就是说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以相等的时间间隔不相等的位移移动的运动。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不再呈线性关系,速度会发生改变。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描述:位移(S)= 初速度(V₀)×时间(t)+ 0.5 ×加速度(a)×时间(t)²速度(V)= 初速度(V₀)+ 加速度(a)×时间(t)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 速度随时间变化: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加速度的存在使得速度产生变化。
2.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二次函数: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二次函数,位移随时间的平方变化。
3. 加速度不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不为零,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速度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常见的两种运动形式。
掌握了这些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过程。
认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

认识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规律。
通过对运动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行为,预测未来的运动状态,并且可以应用于工程设计、交通运输、天体物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运动规律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规律。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的实体。
3. 位置: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
4. 时间:运动发生的持续时间。
5. 运动状态: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状态。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三、运动的规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作用力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另一个物体上。
四、运动规律的应用1. 运动的机械能守恒: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 运动的动量守恒: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3.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 圆周运动的规律:物体在圆周运动时,受到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和半径成正比。
五、运动规律的实验验证1. 自由落体实验:通过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和位移,验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2. 斜面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和位移,验证物体在倾斜面上的运动规律。
3. 弹簧振子实验:通过测量弹簧振子的周期和频率,验证物体在弹簧振动中的运动规律。
总结:通过对运动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体的运动行为,并且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 谐相处 (理论依据)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 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 到自然界的惩罚。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且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就能证明这一点。(现实意义) (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 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 之路。(时政意义)
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小
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 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
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
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 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致富经验和规律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 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 B)
第二讲 物质的运动和规律
宁县四中
李军宽
考 纲 点 击
考察重点
1 了解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意 识的内容和形式
1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2 理解意识能动性的 2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特点,意识能动性的 表现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 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 .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 )
解析:“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 不移易”,是说法度、事例、风气都是运动变化的,说 明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城市布局要追求各自的个性
④依山傍水是城市选址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城市布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对客观 规律的尊重,同时体现了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① ②正确,A项应选。 答案:A
迁移综合题
4.2012年上半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导致384人死亡。环 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
祝同学们: : 祝同学们
A.①② C.①④
B.①③ D.②④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这一考点是 高考考查的重点,每年高考都有涉及。因此,同学们在 复习时一定要注意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 关内容,更要正确认识二者关系。
基本原理(世界观)
方法论
关键词
物质与运动 的关系
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过 程中要坚持二者统一性
1.规律的概念: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固有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可 以被认识和利用;是本质的,只能通过抽象思维去把握;
是必然的,确定不移是稳定的,不是变化无常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 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物质和运动不 可分割 静止和运动是 统一的
运动与静止 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 性原理及规律可以 被认识和利用原理
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过程 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 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1 遵循规律不要违反规 律,按规律办事 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发挥主观 能动性,遵 循规律
考查点
3.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如果违背规律,必 然要受到惩罚。 4.方法论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5.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 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例2] (2009· 全国卷Ⅰ)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
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例1]
(2009· 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 C)
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
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涉及到自然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 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等知识。本题题型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其解 答基本思路是:原因+意义。原因一般指已经存在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意 义一般指将要出现的好的方面,包括理论意义和时政意义。
存在方式,所以A错误,B符合题意。C正确但与题干不符。
D错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答案:B
考查点
物质运动的规律
2.古城选址都很讲究,一般都依山傍水,城市布局也是依
势随形,追求人工与自然的协调。如山东济南的老城,
南依千佛山,市内泉群广布,汇入大明湖,形成“四面 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景观。城市布局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
脱离物质的运动。
3.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 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 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