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平面交叉口设计

合集下载

交通流理论第八章

交通流理论第八章

第八章无信号交叉口理论平面交叉口把相交的道路路段连接起来,构成路网。

因为在交叉口同一平面上有多股交通流动,考虑到交通安全,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交通控制。

按照有无交通控制,可将交叉口分为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简称为信号交叉口)和无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简称为无信号交叉口)。

无信号交叉口是最普遍的交叉口类型,虽然它的通行能力可能低于信号交叉口,但它在网络交通控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运行情况不良的无信号交叉口,可能会影响整个信号网络或者智能运输系统的运行,并且无信号交叉口理论是信号交叉口理论的基础,因此首先对无信号交叉口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无信号交叉口不像信号交叉口那样会给驾驶员确定的指示或控制,驾驶员必须自己判断何时进入交叉口是安全的。

驾驶员所寻求的在交通流中进入交叉口的安全机会或“间隙”称为可插车间隙,它用时间来度量,并且等于某一车头时距。

可插车间隙理论是分析无信号交叉口运行的基本理论,其它的所有分析过程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可插车间隙理论,或者即使没有明确地应用该理论,但也是以它为基础的。

在无信号交叉口中,必须考虑车辆的优先权问题。

如果有一辆车试图进入交叉口,但此时存在优先级高于它的交通流,那么它必须让路给这些交通流。

另外,低级别交通流的存在也会影响高级别交通流的运行。

由此可见,无信号交叉口的车流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本章的第一节首先讨论无信号交叉口的理论基础,着重介绍可插车间隙理论以及在该理论中用到的几种基本的车头时距分布。

普通的无信号交叉口(即四路相交)可分为二路停车和四路停车两类,即主路优先控制的交叉口(包括停车控制和让路控制)和主次路不分的交叉口。

在第二节中首先讨论了二路停车的无信号交叉口,第三节接着讨论了四路停车的无信号交叉口。

在考虑交叉口交通运行时还用到了经验方法,并且在许多情况下经验方法的结果也是比较准确的,与实际情况差别并不大,在第四节中介绍了这些方法。

第一节理论基础一、可插车间隙理论1. 可利用间隙可插车间隙理论是分析无信号交叉口的基本理论,理解该理论必须先理解可利用间隙的概念。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及计算一、交叉口类型1.十字型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宽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红绿灯信号控制,确保交通流畅。

2.T型交叉口:适用于次要道与主干道交叉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次要道交通流的安全性,并设置合适的交通标志和标线。

3.Y型交叉口:适用于高速公路出口与次要道交叉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考虑高速公路的出口车流量和次要道的交通流量,确保安全通行。

4.环形交叉口: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道路宽度较窄的情况。

设计时需要合理设置环形交通标志和标线,并设置合适的进出口位置。

5.立交交叉口:适用于大型道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口设计。

设计时需要考虑立交桥的高度和梁间距,确保车辆的通行,以及合理设置匝道。

二、交叉口设计参数在进行交叉口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参数:1.交通流量:根据交通流的量级和流量分布,确定红绿灯信号控制的时长和配时方案。

2.车速和车道数: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车道数,确定交叉口的几何形状和直行车道、转弯车道的长度。

3.安全视距:根据道路曲线和坡度等条件,确定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视距要求,确保交叉口的安全性。

4.行人通行设施:根据交叉口周边的人流量和行人需求,合理设置人行横道和过街设施。

5.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要求和交通安全需求,合理设置道路标线和交通标志,指示车辆和行人的行驶方向和规则。

三、交叉口设计计算交叉口设计的计算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流量计算:根据交叉口的道路类型、车道数和车速等参数,分析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计算各个车道的流量以及总流量。

2.信号配时计算:根据交通流的量级和流量分布,确定红绿灯信号控制的时长和配时方案。

可以采用绿波带长度法或交通流模型进行信号配时计算。

3.安全视距计算:根据交叉口的道路曲线和坡度等条件,计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视距要求,确定交叉口的安全性。

4.车道长度计算:根据车速和车道数,计算交叉口的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和右转车道的长度要求。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2.设计车辆
1)平面交叉口旳设计也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
2)平面交叉转弯曲线旳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转弯 时旳行迹作为设计控制,其转弯时旳行迹与行驶速度有关。
3) 各级公路旳平面交叉口应以16m总长旳鞍式列车进行控 制设计。
第一节 概述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满足服务水平下旳通行能力
第二节 交叉口旳交通组织设计
一. 车辆交通组织
1. 任务
⑴.确保车流、行人安全 ⑵.提升通行能力
2. 措施
⑴.正确组织不同去向旳车流 ⑵.设置合适旳车道数 ⑶.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⑷.渠化交通
3. 详细措施
⑴.设置专用车道 ⑵.组织左转车辆
着眼点:处理左转及直 行车辆旳交通组织
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旳路口离岛驶出旳
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旳多种车辆可连续不 断地单向运营;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 冲突点;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缺陷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 长了车辆绕行距离,尤其是左转弯车辆; 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能看到相交道路上旳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用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这段必要旳距离应该不小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旳停车视距所构成旳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 驾驶员视线旳障碍物。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一、交叉口旳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2.设计车辆
4)公路左转弯曲线采用(5~15)km/h行驶速度旳鞍 式列车控制设计;
5)大型车百分比很小旳公路,可采用5km/h行驶速度旳 鞍式列车控制设计,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载重汽车低速 行驶时旳行迹控制。

平面交叉口设计610

平面交叉口设计610
Leabharlann 2024/7/231
(5)平面交叉范围内相交道路线形的技术标准应能满足 视距的要求。平面交叉设计应以预测的交通量为基础 依据,设计所采用的交通量应为以左转弯、右转弯和 直行等不同方向的设计小时交通量。
(6)交叉口的计算行车速度是交叉口几何尺寸设计的依 据。交叉口的缘石半径、交通岛、附加车道及行车视 距等均取决于计算行车速度。
2024/7/23
4
➢ 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与路段计算行车速度密切相关, 两者相差大时会因减速过大而影响行车安全,相差小 而路段车速高时仍有行车危险。
2024/7/23
2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交叉口范围内计算行车速 度应按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计算,直行 车取大值,转弯车辆取小值。
➢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平面交叉范围内相交的公 路计算行车速度,原则上应与该公路的计算行车速度一 样。 两相交公路等级相同且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 内直行车交通的计算行车速度可降低,但与路段计算 行车速度之差不应大于20km/h。 停车横穿或左转弯车辆,应按从计算行车速度减速至 停车然后横穿,或按转弯半径所限定的速度左转弯。 右转弯车辆的速度,应根据被交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 直行计算行车速度和转弯时分流、合流的情况等因素 确定。
(3)平面交叉选型应选用主要公路或主要交通流畅通、 冲突点少、冲突区小,且冲突区分散的形式。
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 交叉角应大于或等于45°,不宜采用错位交叉,多路 交叉和畸形交叉。
(4)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工程设计、管理控制设计 是互为关联的三个设计阶段,应统筹安排,互为关照, 做到规划、设计、管理控制三结合。平面交叉几何设 计应结合交通管理方式并考虑相关设施的布置。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章平面交叉口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章平面交叉口
大学道路a、勘非测加设宽计T讲形义交-第叉八章平 面交叉口
2 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 或四级公路的T形交叉,当转弯交通量较大而会导致直行 车辆的过分减速时,应采用加宽式T形交叉。主要公路右 转弯交通量较大者,采用图b的型式;左转弯交通量较大 者,采用c的型式。
b、加宽式T形交 叉
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章平 面交叉口
十字交叉冲突示意图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平 面交叉口
分析: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直行与 左转之间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的干扰和行 车的安全影响最大。
交叉口设计时,尤其要减少或消灭 冲突点。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章平 面交叉口
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交错点数量
4) 环形交叉的某些入口因交通量大而会出 现过多的交通延误时,应设置信号。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章平 面交叉口
七、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按其构造组成分为渠化交叉和非 渠化交叉 。
渠化交通:在行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 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 速度的车辆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7 平面交叉的间距应尽量地大。
8 平面交叉设计应以预测的交通量为基本依据。 设计所采用的交通量应为设计小时交通量。当 缺乏交通量预测资料(特别是与次要公路有关部 分)时,其交通量可参考附近类似功能的交叉的 交通量进行推算。
大学道路勘测设计讲义-第八章平 面交叉口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错点: 分流点: 合流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
交错点 类型
相交道路条数
3
4
5
分流点 3
8

第八章平面交叉口设计

第八章平面交叉口设计
⑶.车道数的设置,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 求
2. 确定车道数的方法 ⑴ .选定交叉口的形式后,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初定车道数。 ⑵.按交通组织方案进行车道数的验算。
一般,交叉口的车道数比路段上多一条
二. 交叉口通行能力
停车线断面法
确定交叉口通 行能力的方法
冲突点法
交叉口通行能力是各进口道通行能力之和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 车辆交通组织
1. 任务
⑴.保证车流、行人安全 ⑵.提高通行能力
2. 方法
⑴.正确组织不同方向的车流 ⑵.设置合适的车道数 ⑶.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⑷.渠化交通
3. 具体措施
⑴.设置专用车道 ⑵.组织左转车辆 ⑶.组织渠化交通 ⑷.调整交通组织 ⑸.实行信号控制
⑴.绿灯时间通过的左转车辆数 穿越时距----从前列直行车的
最后一辆到达冲突点时起算,隔一 段时间t,通过一辆左转车,再间 隔一段时间t,后列直行车列的第 一辆车到达冲突点为止,这段时间 为穿内越蒙古时工距业大。学
穿越时距约8.0秒,而直行车流的车头时距为3.5~4.0秒, 可见,每两个直行车的空档位可提供一左转机会,故此,每周 期可左转车辆的最大值为:
⑴.冲突点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长而快速增长,由左转或直行造成的冲突点总数为:
⑵.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交通
⑶.设置交通控制信号可以降低冲突点数量. 3.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N n2 (n 1)(n 2) 6
⑴.设置交通控制信号。禁止、限制交通,封闭支路等
⑵.渠化交通---在车道上划线, 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 使各种不同类型行不同速度的车 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一样,沿规 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合理 布置交通岛、组织车流分道行驶 ,变冲突点为交织点。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第八章 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一节交叉口设计概述一、基本要求和内容平面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交叉口。

基本要求:(1)保证车辆和行人在交叉口处能以最短的时间顺利通过,通过能力满足行车要求。

(2)正确设计交叉口的“立面”,保证行车稳定,且符合排水要求。

主要内容:1. 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个部分的几何尺寸2. 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 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

4. 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雨水排水管道。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叉口的车辆来自不同方向,又向不同方向行驶,车辆之间会产生不同的交错方式,交通性质也不同。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称为分流点。

合流点:不同方向行驶来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合流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称为冲突点。

这三种交错点的存在是影响交叉口通行能力和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冲突点,合流点,分流点147(无交通管制措施)特点:1. 交叉道路条数越多,交错点越多,其中冲突点增加的最快。

各条路均为双车道时:分流点=合流点=n(n-2)n2(n?1)(n?2)冲突点= 6n —交叉口相交道路的条数2. 产生冲突点的大多是左转弯车辆(处理好左转车辆至关重要)减少或清除冲突点的方法:(1)交通管制(信号)(2)渠化交通(设交通岛,标志线,增设车道,环岛)(3)交体交叉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1. 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将各条道路平顺连接。

148优点:简单,造价低,设计方便不足:车速低,通行能力低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和城市次干路、支路。

2. 分道转弯式采取设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向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

优点:右转车辆速度快,提高通行能力(不乱挤)不足:占地多,造价较高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道路3. 扩宽路口式在交叉口处增设变速或转弯车道。

第29讲 道路平面交叉的设计81ppt-精选文档

第29讲 道路平面交叉的设计81ppt-精选文档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 能力都较高。

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 (一)设置专用车道 •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图b)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 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 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 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 叉。
2.分道转弯式:
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 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 (一)设置专用车道 •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图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拓宽车道的长度
交叉口的进口道设臵了拓宽车道后,为不影响横 向相交道路上的直行车流,在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 应设加速车道。进口道处拓宽车道的长度应能满足转 弯车辆减速所需长度,也应保证转弯车辆不受相邻等 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出口道的加速车道应保证加速所 需长度。拓宽车道长度由渐变段长度、减速所需长度 或等候车队长度组成。
分流点 合流点 n(n 2)
n (n 1)( n 2) 冲突点 6 n相交道路数
2
平面交叉口交错点数量
交叉口类型 冲突点 三路交叉口 四路交叉口 五路交叉口 3 16 50
分流点
3 8 15
合流点
3 8 15
总数
9 32 80
分析上述可得以下两点结论: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 其数量是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 增加最快的是冲突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交叉口 时,应力求减少相交道路数量。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四路交叉 口若没有左转车流,则冲突点可由16个减至4个,而 五路交叉口则从50个减到5个。因此,在交叉口设计 中如何正确地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是保证交叉口 交通通畅和安全的关键所在。
拓宽交叉
渠化设计
第三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交叉口的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方法 基本原则: 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策略、 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 在城市道路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的需要。 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 臵专用车道,以使左、直、右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 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 互干扰,以提高通行能力。
进口道车道的宽度,应尽量与路段保持一致。如因占地 等限制,需要变窄车道宽度时,最窄不得小于3m,一般 在3~3.5m之间。 拓宽车道包括右转车道和左转车道两种。
(一)拓宽车道设臵条件 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 (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 (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 (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 (4)有特殊需要。 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 (1)不允许左转弯; (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余; (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 40km/h以下,设计小时 交通量小于 200辆;
第二节 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
一)、交叉口形状及其改建 形状十、T、X、Y、错位、多路交叉。 1.基本形状:十、T 2.斜交改正交 3.避免近距离错位 4.多路交叉的改造 ①环岛、②渠化、③调整交通
环交
错位交叉
分道转弯式(渠化)
二)、交叉口类型选择
1.简单交叉口(加铺转角) 特点: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 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 适用条件: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一般(三、四级 公路或地方道路)交叉口。若斜交不大时、也可用于 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设计注意事项:要解决合适的转角曲线半径和足够视 距问题。
1.设专用车道
a)左、直、右方向车辆组成均匀,各设一专用车 道; b)直行车辆很多且左、右转也有一定数量时,设 二条直行车道和左、右转各一条车道; c)左转车多而右转车少时,设一条左转车道,直 行和右转车共用一条车道; d)左转车少而右转车多时,设一条右转车道,直 行和左转共用一条车道。 e)左、右转车辆都较少时,分别与直行车合用车 道; f)行车道宽度较窄,不设专用车道,只划机、非 车分道线; g)行车道宽度很窄时,机、非车道也不划分。
l s n ln
ln,直行等候车辆所占长度(m),一般取6-12m, 小型车取低值,大型车取高值; n,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左转时为左转 等候车辆数。
4)右转车道长
lr ld Max(lb , l s )
5)左转车道长Βιβλιοθήκη ll ld Max(lb , l s )
3.环交
2.拓宽设计
当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而车速 又高时,若交叉口进口道仍然采用路段上的车道数, 会导致转弯车辆和直行车辆受阻,分流与合流困难, 且易发生交通事故。此时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拓 宽车道,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 行能力。 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道的各向交通量、 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等。一般应比路段单 向车道数多增加一至二条车道。
变左转为右转 (一)中心岛 中心岛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 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中心岛的关键指标是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车速的 要求,然后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和宽度,验算相邻道口 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要求。
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
二)、消除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能力的方法 1.立交——空间上分开 2.信号灯——时间上分开 3.渠化(环交)——分隔
三)、交叉口设计的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型式、确定几何尺寸(进口车道数、 车行道道宽、缘石转弯半径、交通岛尺寸等) 2.视距计算 3.立面设计 4.交通设计(标志、标线、信号灯)和渠化设计 5.结构设计
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臵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 的,可考虑车道混合行驶。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 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 划分。 所设臵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 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否则,交叉口会产生交通拥 挤和阻塞的现象。 由于受信号控制的影响,在相同车道数下交叉口 车道的通行能力总是比路段上要小,所以交叉口的 车道数不应少于路段上的车道数。 为了充分发挥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交叉口的设 计通行能力应与路段通行能力相适应,一般情况下, 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
四)、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㈠设计基本要求 ①车辆、行人的通畅安全; ②保证排水通畅。 ㈡设计原则 1.尽可能正交; 2.无法正交时,斜交角度不小于45°,避免畸 形交叉。 3.正确选定计算行车速度。
V交叉口 (0.5 0.7)V路段
4.正确选定交叉形状、类型,选择合适尺寸,保证视 距。 形状:十、T、X、Y形、错位、多路交叉。 类型:简单交叉、拓宽交叉、渠化、 环交 5.做好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车道数≥路段车道数 6.保证通行能力 7.竖向设计应使行车舒顺、排水迅速。 8.公路或山城交叉口纵坡应较小。 9.公、铁平交时两侧应各有50米直线,并保证视距。
(二)设臵方法
拓宽车道的设臵方法是指在交叉口的进口道上如何 实现增辟车道的方法。 (1)右转车道设臵方法 右转车道设臵方法是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 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2)左转车道设臵方法
左转车道是向进口道左侧扩宽,依据相交道路是 否设臵中间带和中间带的宽窄可按以下方法实现 左转车道。
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4.5m) 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 转车道。 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4.5m)时 ,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仍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 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向外侧偏移车道线 后,在路幅总宽度不变的情况下,视具体条件可压缩人 行道、两侧带或进口道车道宽度。 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 径增辟左转车道。一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 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 道,二是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 为左转车道。
V 2 b R 127 ( i h ) 2
b— 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
Rd n(l B p ) 2 B 2
n—相交道路的条数; l—相邻路口之间的交织段长度 (m); B—环道宽度 (m); 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二) 交织段
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臵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交织 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 交织段位臵大致可取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 线与环道中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
3.渠化(分道转弯式) 特点:通过设臵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 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转弯车 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高。 适用条件: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的一般道路或斜交、 畸形交叉口。 注意事项:要解决分道转弯半径、保证足够的视距和 满足导流岛端部半径的要求。
4.环交(环岛式) 优点: 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 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 了行车的安全性;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中心岛绿化可美化环境。 缺点: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加了车辆(特 别是左转弯车辆)的绕行距离,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 叉。 适用条件:多路交叉、公路交叉、畸形交叉、左右转 弯较多、交通量不太大。 注意事项: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环道的布臵和宽度, 交织长度,交织角,进出口曲线半径和视距。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 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 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 交叉的地点。 此三类交错点存在追尾、挤撞或对碰的可能性,是影 响交叉口行车速度、通行能力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 原因。 其中: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及直行与左转车辆之 间产生的冲突点,对行车安全和通行能力影响最大; 其次是合流点;再次是分流点。 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突点 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
2.拓宽交叉口 特点: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 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这种 交叉以单增右转或左转车道。也可以同时增设左、右 转弯车道。 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 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 适用条件:交通量大、转弯较多的道路(二级公路和 城市主干路)。 注意事项:要解次扩宽的车道数,问时也要满足视距 和转角曲线半径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