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故都的秋 名家点评

故都的秋名家点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其语言特色、主题内容、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首先,从语言特色来看,《故都的秋》的文字是简练、清新、富有情感的。
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如“清水出芙蓉,闲笔出真情”,郁达夫用平实、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故都秋天的景色,不带任何夸张和矫饰,每一字每一句都真实地反映了故都秋天的特点。
其次,从主题内容来看,《故都的秋》主要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文中通过对秋天景色、食物、气候等的描述,展现出故都秋天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沉情感。
这种情感并非空洞的颂歌,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
再者,从创作背景来看,《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深感国家前途的堪忧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既表达了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也寄寓了对祖国的深深忧思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故都的秋》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复杂的。
作者既为故都秋天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又为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感到忧虑和悲痛。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读者在欣赏美丽的文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沉重和忧虑。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
它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忧思。
在今天看来,《故都的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美好事物,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言】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翻译】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oRG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
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分析陶渊明诗歌艺术谈谈理解和认识300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分析陶渊明诗歌艺术谈谈理解和认识300陶渊明,被誉为“浪漫诗人”的杰出人物,不为一时的名利所累,一生追求睿智无疆的自由和辉煌的精神。
他的诗歌被研究者们熟知,
是华夏文化的精粹。
其实,陶渊明的诗歌也受到其它民众的欢迎,他
的诗歌充满了古典的艺术思想和对生活的苦乐的追求,具有浓郁的文
艺气息。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是十分独特的,他独特地把自然和人性融合在
一起,重视自然而忽略不了人性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智慧本质,充
满了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生道理的思考。
他利用一句话道出最复
杂的道理,并用广博的历史知识结合妙趣横生的故事来阐明道理,并
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使他的诗歌看上去错综复杂,却又把心灵
的深处贴切的表达出来,赢得了大量的读者的厚爱。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很深的文学水准,他有着深厚的对古典诗歌的
理解,因此他的诗歌往往有着很强的文艺感,同时也有着浓郁的传统
文化气息。
他利用节奏平衡,变换诗歌形式,运用押韵,真切传情,沏出凉爽忧伤,这使他的诗歌更加精彩,气势宏大,而且独具一格,受到了读者的赞赏和推崇。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诗歌乃是盛世文学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歌手法独特,文笔优美,叙事庄重,思想丰富,堪称诗经中的绝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可以反映社会不同事件及其风俗,使我们能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这些事件,从而感悟陶渊明在思想、审美、及文学创作上的卓越成就。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归园田居(其一)》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相关常识
山水田园派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 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把细腻的 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 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人物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 等。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 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1、重点字词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集市
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 生活。
品读诗歌,体会意境
作品展示
画作要素:方宅、草屋、榆 柳、桃李、、远人村、墟里 烟、狗吠、鸡鸣。
以动衬静,描绘了一幅和 谐、宁静、雅致的园风景图。
易错字音
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羁( jī )鸟 荫( yìn ) 樊笼( fán )
守拙( zhuō ) 暧暧( ài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裸辞回乡,生活不止苟 且,还有菊和远方。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 落尽见真淳。
归隐派掌门人 喜爱菊和酒
陶渊明
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 “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靖节先生”(谥号) “五柳先生”(自号)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5),诗人自彭泽县令卸职归隐后不久。
该组诗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和《归去来兮辞》基本相同。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和他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选为该组诗的第一首。
这里要谈的是教读这首诗的一些感受。
这首诗是本组诗的总纲,集中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和自得于田园生活的悠然情态。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形容自己的田园之乐。
诗的前八句言入俗之苦,讲到自己自幼与世俗不和,喜欢悠游与山水之间。
后来为生计所迫,入宦海中沉浮,一去就是十三年。
(原诗“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是十三年。
此诗写于归隐后的次年,正好是十三年。
作为诗歌的欣赏,当然也可以把“三十年”理解为言其时间长。
)诗中一“误落”,饱含不得已的情感,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精神上经历了无穷的苦恼,像笼中的鸟,似池中的鱼,渴望着已经失去的自由。
后十句主要讲归田园之乐。
在饱尝羁绊之苦之后,一旦回到了田园,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美好。
环境是宁静优美的,“户庭无尘杂”;心境悠然自得,“虚室有余闲”。
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巧伪百端的世俗生活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点出全诗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几乎纯用口语,词意平泰,情景交融。
其中虽不乏袭用前人成句,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显由古诗“胡马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及陆机的“孤兽思故薮,羁鸟悲旧林”等句化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则几乎完全袭用汉乐府《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的成句。
但陶翁以己意驱遣,一气写来,如大匠运斤,金无斧凿之痕。
今读此诗,仿佛面对这位平静庄严的老者,倾听她娓娓叙说。
难怪元好问说“此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天然”和“真淳”的确是这首诗之所以享有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其天然,才能历经千古而常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赞美陶渊明的诗歌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显然,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并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更应如此,平淡自然中见真知,朴素简洁中见绮丽,课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学生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语文素养得以均衡协调发展。
可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甚至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优质课都出现了一些怪象:一会是答记者问、一会是时空穿梭、一会是小组讨论、一会是戏剧表演……堂堂都是热闹非凡,似乎不搞这些就不是课改就不是新课标。
可如何才能洗尽铅华,拨开浮云,让语文课堂更简洁有效,本人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简洁、有效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简洁和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简洁明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发展的均衡。
当然,这样目标众多,如果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有可能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所以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大胆增删,有所侧重,甚至只聚集在一点上。
只有高度明确的、简洁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才能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能力提高程度、提高点分别有多高、在哪里,这样就学有目标、学有兴趣。
而面面具到的教学目标,乍看似乎很完美,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却有可能一团雾水,无从下手。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简洁、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是否简洁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简洁、有效。
母亲寿宴儿女答谢词

母亲寿宴儿女答谢词母亲寿宴儿女答谢词1各位佳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中午好。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美好的春光,快乐的心境,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欢声笑语,迎来了我母亲70寿辰。
首先,我代表我的父母及全家对各位的盛情光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荣耀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正因为我母亲的无私和仁爱,才有了子女们的茁壮成长;正因为我母亲的教育和引导,才有了子女们今天的成家立业;正因为我母亲的淳朴和宽容,才有了今天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睦友爱。
因此,我代表兄弟姐妹,祝福我伟大的母亲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
为此,我祝愿所有佳宾的母亲和已成为母亲的佳宾,幸福!平安!快乐!健康!“百事孝为先”,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热爱和孝顺父母,并且我们将象父母一样当好父母。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祝大家喝酒都不醉、打牌都不输、天天桃花运、年年都上进。
母亲寿宴儿女答谢词2今天是个好日子!这一天阳光明媚、丹桂飘香!这一天高朋满座!这一天的到来我父母盼望已久!我们大家也盼望已久。
记得在父母亲七十五岁生日的宴席上,大家在祝酒时都对父母说,日后给你们祝高寿。
父亲说争取多活几年!现在给我爸和我妈祝八十大寿,我们还要祝九十大寿!一百大寿!祝二老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九十大寿、一百大寿时再请大家喝酒!父亲出生几天就失去了母亲,十五岁父亲又去世了。
年纪轻轻单独走上社会闯荡,没有家人庇护,没有人为他遮风挡雨,数次大难不死,生活不容易!父亲最近经常念叨:“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没有想到能活到80岁,没有想到我的老年、我的晚年都很幸福。
这是儿女们孝顺,家庭和睦的结果,也是社会开展进步的成果”。
父母亲结婚后得到外祖父、外祖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
在我的思想里爷爷、奶奶就是外祖父、外祖母。
父母亲相亲相爱,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抚育了我们兄妹四人,使我们健康成长,成家立业。
如今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家儿孙满堂,身体健康,非常幸福!今天到场的各位亲朋好友,见证了我父母八十大寿的庆典,见证了我父母亲的幸福和我们家的和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作者:陈海燕
来源:《江西教育B》2016年第07期
现在的语文课,表演性质太多。
无论于何处听课、赛课,总是精美复杂的课件,眼花缭乱的表演,最后,在课堂上到底哪个知识点是用真正的语文素养落实的却说不上来。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
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
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
”于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读书·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于老师在西安执教示范课《第一次抱母亲》,既没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师生却好评如潮。
根据随机访谈材料归纳,三个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亮点: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
其他较吸引师生的地方还有教师恰到好处的讲解、端正有力的板书等。
细细品嚼于老师上过的经典课例,如《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草》等,几乎找不到课件的踪影,但是课堂上一咏三叹的韵味却萦绕心中久久不散。
于老师的课堂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寓读于情,寓情于读,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最高境界。
而在近几年,笔者所看过的从公开课、示范课到教研课、常态课,无一不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读和学生的读,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声色电光的高科技、五花八门的动画片把学生带入了直观好玩的“活动”课。
学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默读、思考、品读、感悟、诵读……更何谈对文本的细细品味,对意韵的反复吟咏,一堂课在教师设计的“高科技认知”的环节下热热闹闹地快速进入了更高科技的课外拓展。
记得小时候,笔者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晚上在被窝里偷看四大名著等各种小说,常常白天还在回味书里动人心弦的情节,以至于现在提起笔来写作还不免尽力模仿文中风格。
这些小说拍成各种各样的电视剧、电影后,笔者也常抱着期待观看,但最终留在脑海里的还是书中无法言喻却令人神往的韵味,这是看电视、电影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感受。
于永正说,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
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期。
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弱,一定多背。
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不会忘记。
江西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在全国第12届加强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说,“小学语文是促进人文发展的第一学科,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思想、育人意义、育人智慧
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是啊,对于年龄正处在6—12岁的小学生来说,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千万不要荒废了一个孩子的“童子功”,否则对他将是一生的影响。
我们应该提倡学习语文要多读书,少做题。
我们应该多鼓励小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受、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阅读意识,多多听取他们的品读感悟,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读书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方式,让学生在“百回读”中体会文章的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
写字·莫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字教学有这样一条建议:“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这条建议在我们看到和听过的各类语文教学课中真正能落实的并不多见。
在笔者印象最深的一节低年级公开课中,老师自始至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而是用磁石把事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吸在黑板上,再放几分钟汉字演变的课件,然后把写字学习当做课后作业布置,期望学生个个都是自学的天才,要知道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生字的认写。
看看当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写字姿势不正确等问题,在农村小学这个问题更突出。
我们常常看到,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成人的汉字书写都让人不忍直视,自以为是的简写、无法纠正的错写随处可见。
中国汉字如此不被重视的现象,不得不说和学生从小接受的汉字教育方式有关。
汉字书写有其自身的规律、原则、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或行云流水或龙飞凤舞或跌宕遒丽才可称之为书法艺术。
没有掌握基本规律,不按基本要求、正确方法书写的汉字是无法让人辨认的,更谈不上美感。
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写的字,他都要自己在黑板上范写,告诉学生每一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收笔,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所以老师们在写字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白我们所面对的是刚刚开始学写字的小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龙飞凤舞,还自我感觉良好地欣赏,要知道学生在没有掌握基本写字方法下的模仿,只会落下成人以后都无法纠正的错误。
面对如此之多的书写“浮云”,我们应该把自己放低,就像一个刚刚开始学写字的学生一样。
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都认真规范地书写;起笔收笔、间架结构都细心到位地讲解;太简太繁、易错易忘的字都耐心反复地练习。
最忌讳让学生对照课本生字表“一看二写三抄”,没有细心耐心地讲解和有针对性地练习,学生完成写字作业只是“画画”而已,如果遇到爱罚抄的老师,汉字书写更是索然无味。
叶圣陶先生说:“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入善读善写。
”
作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于永正说:“书是读出来的,字是练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
”课改以前,讲课文里字词的意思,讲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课改以来,讲课文的人文性,深挖文字背后的蕴含。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
讲,真的作用有限。
除了讲,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体会语文,最终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愿思愿悟和能说会写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写出来的东西才最有真情实感,才最有思想感悟,才能称之为“作文”。
不是在课堂上读一堆范文,表演一场情景剧,学生就能下笔如有神。
学生没有自己的经历,没有自己的体会,没有自己的思想,最终咬断笔杆呈现的只能是格式正确、东搬西凑、味如嚼蜡的裹脚布而已。
我们让孩子用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去积累,让他在生活中开心地玩,好奇地看,尝试着做,无边地想,并且告诉他们这些只要你愿意细心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
说到底,教育是引导人去思考,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个慢功细活,是一辈子的学习和积累。
人一生以读为伴,以写为侣,才会有所成。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应该让读写与生活齐飞,才能出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啊。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清颜元语)“导而弗牵”是作文的真谛,也是教学的真谛。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应该语言清新隽永、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细细品嚼和对意境的逐步参透中悟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
于永正老师的质朴语文教学,让我们明白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做导师而不做教师,每个学生的“根”就会长得粗壮、有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剑声中学)
责任编辑徐承芸
E-mail:103717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