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合集下载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

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豪华落尽见真纯(本文或许能帮你找回久违的纯真)原文地址:豪华落尽见真纯作者:无悔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在《饮酒》及《归田园居》等诗中以纯真的心境描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大自然美景,充分展现了他崇尚大自然的人生趣旨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质。

后世的金朝诗人元好问在评论陶渊明的诗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元好问非常欣赏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纯而无雕琢之弊。

的确,陶渊明的诗句与其他诗人相比,自然质朴不加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纯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其实做人的道理也是如此,人世间的真纯胜过任何身外之物,金钱、权势、桂冠等世间的荣耀无一不是身外之物,它无法真正使人的生命升华。

世间唯有生命是真,返本归真才是人生的真谛。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93岁的贾姓富翁,他病的非常严重。

尽管因为他十分富有,身边的侍者每天都在照顾他吃药、扎针,但是他仍然觉的一切都即将结束,眼前一片茫然,似乎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就在这时,有一位身居深山的隐士前来给他提供了一个秘方:只要将自己孩童时代的名字反复呼诵,就可以长生不老!贾姓富翁听后虽然不以为然,但是此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只好听话照做。

不过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真名已经“消失”了近80年,因为周围的人平时顾忌尊卑的缘故,没有人敢于直呼他的原名,只有“贾老爷”和“贾先生”这两个高贵的代号。

当他回忆起自己孩童时代的名字叫“贾真”时,那一瞬间似乎又恢复了幼童时天真无邪的纯真心态,顿时感动的热泪滂沱。

久违了,那个真正的自己!他似乎第一次用自己的手摸到了心跳。

贾姓富翁于是请来了6个仆人,在阁楼上日夜不停的轮流复诵他孩童时代的名字:贾真、贾真、贾真……就这样坚持着,他的心态也随之变的越来越轻松。

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自己。

俗话说:心清魔不侵。

有一天,他的身体竟然真的开始变化--身体逐渐康复,而且日显年轻,生命似乎获得了新生。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古诗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翻译赏析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前言】
《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是继杜甫之后运用绝句形式比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著名组诗。

他评论了自汉魏至宋代的许多著名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翻译】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

陶渊明自谓自己是上古时代的人,但并未妨碍他仍然是个晋人。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明。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oRG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
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两句表明,虽然陶渊明高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不超脱,还是运用自然平淡的文笔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个观点深刻指出,陶渊明与晋代现实的联系并未超脱于现实之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金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

金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

金元好问评价陶渊明的诗
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评论晋代诗人陶渊明时前两句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陶渊明的诗句自然质朴不假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之情志,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是元好问心仪的诗的最高境界。

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田园居》等都体现了陶渊明崇尚自然的人生旨趣和艺术特征。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豪华落尽见真淳__陶渊明《自祭文》赏析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自祭文》赏析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一组组诗,共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405),诗人自彭泽县令卸职归隐后不久。

该组诗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和《归去来兮辞》基本相同。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和他的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所选为该组诗的第一首。

这里要谈的是教读这首诗的一些感受。

这首诗是本组诗的总纲,集中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态和自得于田园生活的悠然情态。

全诗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以入俗之苦形容自己的田园之乐。

诗的前八句言入俗之苦,讲到自己自幼与世俗不和,喜欢悠游与山水之间。

后来为生计所迫,入宦海中沉浮,一去就是十三年。

(原诗“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因诗人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田,是十三年。

此诗写于归隐后的次年,正好是十三年。

作为诗歌的欣赏,当然也可以把“三十年”理解为言其时间长。

)诗中一“误落”,饱含不得已的情感,说明在这段时间里,诗人在精神上经历了无穷的苦恼,像笼中的鸟,似池中的鱼,渴望着已经失去的自由。

后十句主要讲归田园之乐。

在饱尝羁绊之苦之后,一旦回到了田园,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那样的美好。

环境是宁静优美的,“户庭无尘杂”;心境悠然自得,“虚室有余闲”。

这种守拙返朴的田园生活与巧伪百端的世俗生活恰成一个鲜明的对照。

最后两句点出全诗主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全诗几乎纯用口语,词意平泰,情景交融。

其中虽不乏袭用前人成句,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明显由古诗“胡马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及陆机的“孤兽思故薮,羁鸟悲旧林”等句化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则几乎完全袭用汉乐府《古鸡鸣行》“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巷中”的成句。

但陶翁以己意驱遣,一气写来,如大匠运斤,金无斧凿之痕。

今读此诗,仿佛面对这位平静庄严的老者,倾听她娓娓叙说。

难怪元好问说“此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天然”和“真淳”的确是这首诗之所以享有千古盛名的关键,因为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唯有真诚,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唯其天然,才能历经千古而常新。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陶渊明写下这篇自祭文时,已经六十三岁,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

三个月后,诗人便离开人世,归于荒野,“托体同山阿”去了。

文中设想,在一个大雁南飞而去、草木枯黄零落的寒冷秋夜,诗人已经辞世,亲友们前往祭奠。

诗人总结自己的一生,虽然感慨于家境的贫困,但仍旧享受着隐居的快乐。

诗人坚持了自行其是(独迈)的人生准则,坚持了安贫乐道(识运知命)的人生理想,所以能在归宿时得到安宁,一任萧索的秋风吹过墓门。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欣以素牍,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从书本中获得愉悦,从琴弦上获得平和。

严冬晒着太阳,盛夏沐于清泉。

尽管劳作时不遗余力,但心里充满了悠闲自在。

这使我们联想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使我们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联想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使我们联想到“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就是他的生活目标,所以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要在归隐中寻觅世间的桃花源。

那么,什么是陶渊明的人生观?文中提出的“嗟我独迈,曾是异兹。

宠非己荣,涅岂吾缁”便是。

独立特行,荣辱不惊,脱俗出尘,这就是靖节先生的人生追求。

什么是陶渊明的生死观?“识运知命,畴能罔眷。

余今斯化,可以无恨”便是。

达知天命,无欲无求,直面死亡,这就是靖节先生的生死大道。

魏晋,尤其是东晋,是一个纷扰、动荡的时代。

对社会的失望,是中下层人士的常态。

所以士人们痴迷于酒、药,沉浸于虚无。

陶渊明祖上也曾显赫,“惜分阴”的陶侃就是他的曾祖,但到他的父亲已经没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在困境中长大的渊明,对社会有一种天生的失望。

他受老庄学说影响甚深,恬淡的田园生活必然是他的归宿。

在历史上,陶渊明的确是文人中的独特者。

尽管当时的人们厌倦那个社会,但求取功名,贪恋官位是不会改变的。

陶渊明不,他潇洒地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留下了彭泽令的官印,回归了朝思暮想的五柳庄。

而对待生死,更彰显了他的洒脱。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赞美陶渊明的诗歌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显然,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并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更应如此,平淡自然中见真知,朴素简洁中见绮丽,课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学生如沐春风,不知不觉中语文素养得以均衡协调发展。

可目前,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甚至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优质课都出现了一些怪象:一会是答记者问、一会是时空穿梭、一会是小组讨论、一会是戏剧表演……堂堂都是热闹非凡,似乎不搞这些就不是课改就不是新课标。

可如何才能洗尽铅华,拨开浮云,让语文课堂更简洁有效,本人有以下思考。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简洁、有效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

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简洁和明确。

语文教学目标的简洁明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发展的均衡。

当然,这样目标众多,如果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有可能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所以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大胆增删,有所侧重,甚至只聚集在一点上。

只有高度明确的、简洁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才能让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能力提高程度、提高点分别有多高、在哪里,这样就学有目标、学有兴趣。

而面面具到的教学目标,乍看似乎很完美,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却有可能一团雾水,无从下手。

二、教学过程设计的简洁、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是否简洁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

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简洁、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自祭文》赏析
生死的问题,是陶渊明思考与诗歌的重要主题,众多诗文都有涉及,如《自祭文》、《拟挽歌辞》、《形影神》、《杂诗》等。

《拟挽歌辞》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多认为写于去世之前,与《自祭文》同年。

袁行霈先生不同意此说,认为写于壮年时期,两篇作品不是在同一心境之下所作。

《自祭文》为其生前绝笔,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总结了其一生以及他乐天委分的人生观念,没有了《拟挽歌辞》中的诙谐讥讽,语言淡之又淡,内容却沉之又沉。

金人元好问赞美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是渊明的诗文与其他作家的作品相比清新自然,质朴淳厚;就渊明自己的诗文来说,《自祭文》为真淳之至。

渊明亦自言著文以自娱,故坦诚平实不造作,《自祭文》可看作其最真诚深刻的内心剖白。

《自祭文》有回顾总结性质,与他的其他相关诗文参看,可感受其内容的丰富,亦可在对比之下体味其最质朴的语言。

全文由秋之萧索写及己之辞归,然后由死及生,回首往事,对比己之乐天委分与彼之愒日惜时,述己之异志;既又重回此时,想象己之葬礼与死后,再申己怀,最后感叹人生之难与死之不惧。

下文逐句对陶公《自祭文》1进行赏析: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九月作《自祭文》,是年十一月,卒。

文首序时,是祭文的惯例,可在自祭文中,值得玩味。

该处的时间,有解作写祭文的时间,亦有解作渊明预测的大化之时。

据袁行霈考证,《拟挽歌辞·其三》写于渊明壮年时期(46岁),中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2句,此当为预测,而时隔二十年,从衰得白,从白得老,是不是也要从老而终了呢?渊明大概是有此想的,故而在76岁时的九月作了《自祭文》。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3,贫病交加的晚年冷风萧索的漫长秋夜,渊明辗转反侧:又是草木黄落的时节,可草木还会随霜露的改易而再生,我是不是要像鸿雁那样开始远征了呢?这一去,还会再回吗?
寒夜秋风,鸿雁落木,或是实写,或是起兴,清冷萧索之气顿生。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1陶渊明:《自祭文》,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一版,2011年十月北京第10次印刷,第一九六页。

2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二页。

故人相悲,是深情,渊明言归,是畅达。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4,渊明将死看作是归于本宅,或在悠然而见的南山脚下。

在渊明的生活以及诗文中,回归是一个主题,不堪尘世之恶而回归田园,今又将从逆旅之馆回归本宅,故渊明至此不悲。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

候颜已冥,聆音愈漠。

呜呼哀哉!
早年曾调笑,“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5,“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6,此时,惟余淡淡清酌。

《拟挽歌辞》中那个欲饮欲语欲视的还在形内的神,此时似要脱离了出来,看不清了,也听不清了。

渊明不信形尽神不灭,无法从佛许的来世得到解脱,生气渐散,就要归于空无了吗?呜呼哀哉……
既是归于旧宅,又为何哀戚呢?渊明是矛盾的。

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在将辞之际,平静之中,渊明回首过往。

天地苍茫,亘古不没,受气而生万物,人而独灵。

人虽灵智,却为运而苦,渊明是有志不获骋,衣食亦来困。

虽说是“逢运之贫”,但总还是渊明不愿落于尘网,坚守清节之故;不耻言穷,而又不欲呈其因,字句间透着自豪,“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7。

生活虽贫,但自能于平淡中会真意,虽未鼓琴而歌,但也自幸生而为人。

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

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

欣以素犊,和以七弦。

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以众人的眼光看,渊明的一生是枯槁的,没有功勋卓著,也没有惊心动魄,如雁过平湖,无声无息。

可他的一生,也是艺术化的一生,透过他的眼,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乐趣与深情。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8,渊明以力耕守其端,并且乐在其中:谷汲负薪,耘籽育繁,心怀欢欣,吟哦而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9,一日之内,朝出暮归,在渊明眼中,自是诗意浓浓,《自祭文》中即化为更平淡的“事我宵晨”四字。

4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七》,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九页。

5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一页。

6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二》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四一页。

7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其五》,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二六页。

8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八四页。

大化尽,气力不及衰”的句子,担心自己活不过知命之年,自祭文中与之呼应,说自己已“寿涉百龄”,且过了自己由衷喜爱的生活,故而无所牵恋了。

不刻意追求身在名存,而顺应天道变化,过自己适意的生活,而死亦无所牵挂,这当是渊明对人生思考的结果。

寒暑愈迈,亡既异存,外姻晨来,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死亡或如寒暑变易,是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是对亲友的一种安慰吧。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10“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11,渊明对朋友一片深情,此时只能作别;也只有相知之人,才解晨来宵奔,送其早归山林,还于天地。

窅窅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

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

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
虽有朋友相送,归途只能独行,路途漫漫,墓门萧萧,“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12。

生前尚且不追求尘世之名誉,怎还会希求身后的赞扬?故而身后之事亦是从简,不垒高坟,不在墓边植树,不给后代增添如扫墓、上香等任何烦劳,听任墓地在时光的自然流逝中或存或毁13。

生于自然,亦还于自然,其死后亦如其生前,日月悄然过去而不觉。

最后的感叹,“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收敛不住的感情最后喷出,透出豪迈之情,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死又能拿它怎么样?不惧死亡的豪迈之中,又透着生的无奈和苍凉,呜呼哀哉!
或可如袁行霈先生,解作“回顾一生之艰难,于死后情形反觉茫然。

”14在以形影神之辩寻得理论上的解脱与现实的安慰之后,在真实面对死亡之时,透出了现实的茫然,故叹息,呜呼哀哉!
是年十一月,鸿雁于征,草木黄落;至于后世,知音时有,追慕者如云。

10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一一五页。

11陶渊明:《答庞参军》,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五一页。

12陶渊明:《还旧居》,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第八〇页。

13高建新.“乐天委分,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解析[J].名作欣赏,2011,(22):2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