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1)

合集下载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 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 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主要著作及成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冯友兰开始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 哲学史。著有《中国哲 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 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 哲学史新编》(七卷本)等书。
著名教师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荪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吴晗吴宓潘光旦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史 家、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 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著作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
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 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写 被称为:“三绝碑”
这是记载西南联合大学伟大 光辉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三)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行文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虚实结合,繁简相间。 繁者:联大连迁数地之史实 简者:三次“奉命”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 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 三校之地位

哲学大师冯友兰诗稿

哲学大师冯友兰诗稿

哲学大师冯友兰诗稿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诗札,共两开,每开22×24厘米,为笔者长期收藏的珍贵文献(图1)。

诗稿全文如下: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五日,党及国家领导人与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出席委员及列席同志在怀仁堂照像,适立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背后,蒙赐谈话,诗以志幸。

怀仁堂后百花香,浩荡春风感众芳。

古史新编劳询问,我在大会发言中谈及《中国哲学史新编》。

毛主席问:“《中国哲学史新编》能写成吗?”答:“能写成,已写出一部分。

”毛主席又问:“《中国哲学史》写完后,还要写《世界哲学史》?”答:“教材会议已另组织人在写。

”发言短语谢平章。

刘主席说:“你的文章很好,简短明了。

”一门亲属成佳话,周总理告毛主席说:“他是孙维世的姨丈,他的岳父今年九十四岁了。

”毛主席问:“是谁?”答:“任芝铭,这次开会也来了。

”两派是非待衡量。

毛主席说:“你说孔子是进步的,跟郭沫若是一派。

”万岁千秋齐颂祝,愿随日月得余光。

毛主席说:“你的身体比我好。

”答:“主席比我大两岁。

”愿主席万岁千秋永远领导中国人民、世界人民。

冯友兰记一九六四年元旦书图一本书札是冯友兰在1964年元旦写成的追忆诗稿。

记1962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政协三届三次会议期间,4月15日国家领导人与全体与会人员照相时,冯友兰和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的谈话,同时也涉及到冯友兰的亲属及他的写作计划。

图二冯友兰(1895~1990年),河南唐河人,字芝生,室名三松堂,海内外公认的哲学大师(图2)。

曾多次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

撰有哲学史巨著多种,20世纪30年代出版《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1946年应邀赴美,用英文讲授中国哲学史。

此讲稿即为后来翻译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

1979年先生以84岁高龄从头开始写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直至1990年终于实现宏愿,时年95岁高龄。

先生全部著作汇集成15卷的《三松堂全集》。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曾有那么一个年代,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新规定,包括###核定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举行统一考试等。

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

此文的执笔者,“舍(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莫属”。

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

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

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

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一科员之不若。

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

”今人读之,拍案称绝,继而叹息良久。

知识分子的尊严应该是这样的,政府、官员尽可以发号施令,但请注意,我们不敢苟同更拒绝执行――此之谓“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知识分子的矜持也应该是这样,不滥说成绩,但内心怀有对学术的自信和对传承的期许――故“不必轻易更张”。

陈寅恪纪念王国维的雄文,为学者立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

冯友兰的雄文,则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冯友兰早年撰文,气象阔大而意义深沉,每每众望所归被推执笔重要文字。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李小文在馆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我们于7月下旬联系到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的亲属冯宗璞和蔡仲德老师,他们同意将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早期的手稿无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

由于他们近来身体不太好,宗璞老师还在医院住院,原来想举办一个小型捐赠仪式的计划也不能实现了。

8月16日,善本部副主任陈红彦和我如约来到北京大学著名的燕南园。

这里古树参天,清凉幽静,灰旧高大的平房小院,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让人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冯家已经在此居住半个世纪了。

冯老师和蔡老师已经在等我们了,茶几上整齐地摆放着冯友兰先生的两部手稿。

两位老师虽然面带病容,但仍温和而亲切,那种平易让人感动。

他们捐赠的是冯友兰先生40年代创作的两部著作手稿:新世训 1940年2月序于昆明2册(162+147页) 毛笔手书原稿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216页1944年6月写于昆明 毛笔手书原稿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六部书:《新理学》(1939),《新事论》(1940),《新世训》(1940),《新原人》(1943),《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

抗日战争时期,原本在北京的著名大学,被迫迁移到了大西南。

条件异常艰苦,生活、写作都不稳定。

冯友兰先生却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著书立说,接连不断地写出六部哲学著作。

那一代学人的爱国热情、敬业精神和丰富学养,真是让人佩服得没话说。

冯先生后来回顾说,“颠沛流离并没有防碍我写作。

民族的兴亡与历史的变化,倒是给我许多启示和激发。

没有这些启示和激发,书是写不出来的。

”这六部书被称作“贞元六书”。

冯先生自己称之为“贞元之际所著书”,“以志艰危,且鸣盛世。

”冯先生在自传中写到:所谓“贞元之际”,就是说,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时期。

当时我想,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大部分领土,使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文化机关都赶到西南角上。

历史上有过晋、宋、明三朝的南渡,南渡的人都没有能活着回来的。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tory of Chinee Philo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2)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2)

宗璞:我的父亲冯友兰(2)父亲是有这样的胸襟的,也许是到了廓然大公的境界,所以他能度过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难坎坷。

一位哲学界人士回忆说,有一次开会,所有的人都批评冯先生,中午休息时,他踌躇着想去安慰几句,不想冯先生已经靠在沙发上照常午休,安然入睡。

他觉得常人真难以做到。

批冯的人很多,有时并不讲理,父亲从不计较,在家里从未说过哪个人不好,只笼统地说他们也是为形势所迫。

父亲是这样宽容,事事为别人着想,这都是中国哲学给他的力量。

父亲曾提出,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让人能够欣赏古往今来美的东西。

他本想在完成《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以后,写一些艺术感受,题名为《余生札记》,已成一篇《论形象》,从杜甫的《丹青引》谈起,讨论美术创作。

可是,《新编》以后的余生很短,他已经泪干丝尽,不得不带着满脑子的“非常可怪之论”远去了。

那些发光的“非常可怪之论”,究竟还有多少,内容是什么,能够给人的精神世界增加怎样的活力,永远不能为人所知了。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遗憾。

父亲的趣味很广泛,对文学艺术有许多见解。

他告诉我,昆曲音乐中直起直落的变化,称为“方笔”;北京城里钟楼和鼓楼的气韵不同。

他讲过,一位朋友看晚年程砚秋的演出,程一出台,甚显胖大,这位朋友“哎呀”了一声,心想:这怎么受得了!听了几句之后,觉得完全受得了,再听再看,觉得很愿意“受”。

这里没有直接称赞程氏的表演艺术,却让人感到程的表演之高超。

我们每年春天要去颐和园,看玉兰,看海棠,看桃花。

后山的桃花映着松树,又活泼又庄重,是一幅永远难忘的图画,我们常流连在这幅图画中。

父亲却不让任何一种趣味成癖,绝不玩物丧志,他离不开的是哲学。

我和弟弟小时候有一个任务,为父亲研墨、拉纸。

父亲写字时,要有人站在桌对面,慢慢把纸拉过去,他好往下写。

纸有时要熨,那是母亲的事。

家里始终没有预备毛毡一类的铺垫,可见不是书法家。

早年父亲是站着写字,写得很直,间隔匀称,自己看看,说行气很好。

老来写字,一行字总要向右歪。

13-冯友兰解析

13-冯友兰解析
论证2:有山,必先有山之理,故,山之理逻辑 上先于山而存在。 评论:把一般看成可以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 的东西。 朱熹: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 理。(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王夫之反驳说:未有弓夭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 无御道。(周易外传卷五)
冯友兰认为,弓夭之理,是本有底。创制弓夭者, 发现其理,依照之以制弓夭。(新理学,贞元六 书,56页)所以,先有弓夭之理,才有弓夭。
1-2 理外于物而有,先于物而存
冯友兰:有某种事物,涵蕴有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从此命题,我们又可以推出两 命题。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为某种事物者, 可以无某种事物而有。一是:某种事物之所以 为某种事物者,在逻辑上先于某种事物而有。 (新原道,贞元六书,845页)
论证1:有山必有山之理,而有山之理不必有山, 故,山之理可以无山而有。
一切之事物,永远照此规律,变化不已。此即是大化流行, 或大用流行。此亦即是道。……道包罗一切事物,所以谓 之富有;道体即是大化流行,所以谓之日新。(同上书, 78页) 评论:大化流行类似于黑格尔绝对精神不断流行的性质。 强调流行、日新,是冯友兰新理学最为光辉的思想。
4.大全
4-1 大全包含真际与实际
解释:存在是一流行。……存在必继续存在,然 后才不至于不存在。继续就是流行。事实上没有 仅只存在底存在。……所以凡事物的存在都是其 气实现某理或某某理的流行。(新原道,贞元六 书,848页)
实际就是事物的全体。太极就是理的全体,所以 实际的存在就是无极实现太极的流行。总一切底 流行谓之道体。道体就是无极而太极的程序。 (同上书,848页)
若就道是无名说,则道家所说之道,颇有似于我 们所说真元之气。(同上书,50页。) 评论:冯友兰所谓的气,类似于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哲学中的质料(matter)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冯友兰先生以“三史论古今,六书纪贞元”而彪炳中国哲学史册,这是他系统思考中国哲学方面而形成的集大成的成果。

而作为“三史”之一的《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堪称是一本“大家小书”,其思接千古、视通中外的宽广角度,串点成线,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读后令人豁然开朗,一片崭新的哲学天地缓缓展开在人们面前。

哲学不仅是知识的,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

这是冯友兰先生论述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循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在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精准地指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要义。

很显然,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有着差可比拟的地位,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儒家经典,无论是五行八卦还是禅宗顿悟,以及历史上各种学说思潮的兴起,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人的心灵以及行为的一种思考和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亘古不易的命题,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

从中国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沿革出发,冯友兰先生对诸子百家的观点要言不烦的论述,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思潮的精辟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这种极简的概括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极为准确地直指中国哲学的命门,纲举目张,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从而将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那就是内圣外王,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论述这样一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时候,冯友兰先生举重若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典籍中游刃有余,并围绕生命的体验这样的一个角度,在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同时,更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对每一个哲学流派和他们的观点作出了极为精彩的定性分析。

并且不止于此,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在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发展中,系统反思,整体解析,在求同存异中蚀刻出中国哲学精神价值的原核。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2008年01月24日 12:34:59 稿源: 新疆经济报评论条订阅新疆手机报■技术可以把大自然的本性化为自身驾驭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并把必然性纳入到自身。

即技术是连接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受自然规律操纵的必然世界,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即自由世界。

■技术可以把大自然的本性化为自身驾驭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并把必然性纳入到自身。

即技术是连接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受自然规律操纵的必然世界,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即自由世界。

人具有自由意志的特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可能有着千奇百怪、上天入地的想法,要把这些抽象的“我想”变成“已成”,超越其纯粹抽象的主观性而成为现实存在,必定要通过行动和做,这是一个目的实现的过程,惟有技术才能达到。

刚刚过去的2007年,有两件大事让中国人记忆深刻,一是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

后者因为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而让人欢欣鼓舞。

对于月球,人类自古到今,从未间断过对它的想象,并一直从事着把想象化为现实的努力。

如今,正是由于我们在正确认识自然世界的运动规律和宇宙结构基础上,掌握并驾驭了太空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一切有用的技术,才能让卫星自由地翱翔于太空,让纯粹的抽象越来越接近现实。

这就是技术的好处。

技术是人脱离抽象的现实方式,一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均离不开技术。

技术可以把大自然的本性化为自身驾驭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并把必然性纳入到自身。

即技术是连接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受自然规律操纵的必然世界,一个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即自由世界。

人具有自由意志的特质,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可能有着千奇百怪、上天入地的想法,要把这些抽象的“我想”变成“已成”,超越其纯粹抽象的主观性而成为现实存在,必定要通过行动和做,这是一个目的实现的过程,惟有技术才能达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告诉我们,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必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客观的、确定的趋势。

自由指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是通过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的实践而获得的。

当没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之前,人只能是必然性的奴隶,人的行动和活动只是停留于必然王国之中,是盲目的,没有自由可言的。

当人们认识了必然,并拿了这种对必然的认识指导实践,去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样便获得了自由,就会从必然王国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王国。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即必然性认识愈深刻、精确,他改造世界的实践就愈自觉、主动,因而也就愈自由。

除了前面所说的,是科学技术人员对多门技术的熟练掌握让中国人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的梦想外庖丁也是因为在正确认识牛的生理结构和掌握了熟练技术后才做到了“游刃有余”,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还有很多很多物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技术,比如飞机、汽车、电视、电话等,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满足了我们越来越多的“随心所欲”,使我们生活的“自由度”越来越高。

这都是技术的功劳,正是技术连接起了必然(世界)与自由(世界)。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还提醒我们,在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一种是片面地夸大人的能动性,认为人可以脱离规律性、必然性,随心所欲地行动。

即无限放大技术的力量。

这样必然导致抽象的自由观,把自由绝对化。

另一种是夸大必然,认为只存在必然,无所谓自由,完全抹杀人的能动性。

这样必然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和宿命论。

从当前来说,我们要注意的第一种错误观点,虽然技术连接起了必然世界与自由世界,但必然世界应当成为自由世界内在的一部分,因为远离自然必然性的自由意志是空洞的,自由意志如果不能将自然必然性纳入到自身,它本身也是不真实的。

例如,“想活1000岁”,因为脱离了必然世界的不符合大自然必然性,这种自由意志是无法转变成现实的。

对于人类主观而言,有时必然的存在是一种“不自由”,是外在的约束。

然而,正因为有必然世界的外在“不自由”的约束,才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人类不断发现真理,发现规律,不断逼近真理,逼近规律,也不断掌握真理,掌握规律,使技术的创造与发展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长久的福祉。

*、恩格斯曾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例如,《*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反杜林论》中有这样的论述:“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

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又例如,恩格斯在谈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时也曾有这样的论述:“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

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必然王国、自由王国之说的解释有认识领域和社会历史两方面的含义。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在掌握这些规律之后,自觉根据掌握的规律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状态。

在社会领域,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约束、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成为社会的主人,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在自然科学中,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问题比较容易理解。

历史上,在人们还不了解鼠疫之前,它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疾病。

14世纪,欧洲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鼠疫。

仅仅4年时间,它就夺去了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种疾病是由老鼠传播的。

因病人发病时,皮肤上出现黑斑,故称之为黑死病。

尽管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消除这种可怕的瘟疫,如:催吐、放血、烟熏房间、烧灼淋巴肿块或者把干蛤蟆放在患者的黑斑上,甚至用尿洗澡,都无济于事。

直到1894年,法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发现了引起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黑死病才逐渐得到了控制。

一件事物,人们在未认识它、不了解它之前,是很难去掌控它的。

但一旦解了它,人们就能操纵自如。

然而,了解与掌握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在未了解它之前,必然要受到它的困扰、制约甚至奴役,不得不在它面前低头。

当然,这种暂时的低头也是一种探索、努力和积蓄力量的过程。

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问题也并不鲜见。

一个刚从学校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在工作上会有一个适应期。

因不熟悉工作环境,在适应期里他会四处碰壁。

在经历了一些困苦之后,了解、熟悉了各种业务、人际规则之后,他就会逐渐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这是一个融入新环境的必然过程。

困难、制约、约束、限制等等,这些都是必然的体现。

必然之所以称之为必然,就是因为它是不可避免的。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一对矛盾。

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它们就是人们生活中永远无法回避的组成部分。

人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乐观地去对待。

必然是永恒的。

自由是相对的,是一种建立在必然之上的,相对于必然的自由。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些规则、约束之下的。

在没有克服、掌握这些约束之前,是不自由的。

在克服、掌握这些约束之后,获得了解脱,然而这种解脱将是新规则下的解脱。

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同时,也走向了新的必然。

正如宇宙飞船的飞行。

在飞船没有飞离大气层之前,它受到地球引力的制约,沿一定轨道飞行,没有离开地球的自由。

在加速到一定速度,它挣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之后,飞向了太空。

然而,在太空中它必须在一定的轨道上,按一定的速度飞行,否则就会与其他飞船相撞。

这又是另一个新的必然。

人们的生活也一样。

它不断从一条轨道到另一条轨道,从一种状态跃迁到另一种状态。

跃迁是一个认识的过程、积蓄力量的过程、进取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困难是普遍的,但也是暂时的。

在悲观者的眼里,看到的只有必然;在乐观者的眼里,必然是自由的前奏。

就如毛泽东所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论点,不符合大约一百万年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体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种自然科学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历史事实。

这些话,最适合于那些正在被必然所困扰,而又向往自由王国的人们。

马斯洛需求理论1.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2.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4.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在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在,每一步的直接继续。

5.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6.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7.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8.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9.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10.与所爱的人长期相处的秘诀是:放弃改变对象的念头。

11.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12.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

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1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14.自卑往往伴随着怠惰,往往是为了替自己在其有限目的的俗恶气氛中苟活下去作辩解。

这样一种谦逊是一文不值的15.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

16.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17.如果不是每个丈夫都觉得他的妻子美,至少是每个未婚夫都觉得他的未婚妻是美的。

18.不爱音乐不配做人。

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

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

19.给婴儿洗澡后,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

20.只有在以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做目的时,生命才有价值。

21.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22.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