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玉:撇开“徳”谈“艺”,本身就是“徳”上出了问题
王进玉: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

王进玉:切勿以市场价格来简单判断艺术品的实际价值作者:王进玉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7年第2期在当下书画市场,依然存在这么一个错误的观点,即大众普遍认为谁的作品卖得市场价格高,谁就画得好,就称得上是名家。
即便认为画得不好,也会把其当成名家名作来看待。
于是一些艺术品经营商便开始关注并试图与其发生联系,其中免不了为其宣传、炒作、造势等,并想方设法从利益链条中沾光,捞到油水。
但艺术品的价值,并非仅由市场价格单一反映和体现,其中还应考虑诸如艺术价值 ( 审美价值 )、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等众多方面。
而这种把作品的市场价格简单看作或等同于艺术品的实际价值,把作者的名气声誉完全建立在纯粹的市场运作之上,显然违背了对作品,以及对书画家本人本该客观的、多面的、准确的分析与判断。
其实目前书画市场低迷,除了当下整个经济大环境不甚乐观之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品经营商在经营中出了问题。
请问如今的经营机构都是如何选择合作画家的 ? 有没有自己选择和判断的标准 ? 有没有把学术也作为其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 很显然,绝大多数机构是没有的,或者说标准是模糊的。
很多机构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鼠目寸光,或顺大流,人云亦云。
有的甚至就是赤裸裸的投机行为,是所谓国家级会员的,便考虑,不是会员的,便不考虑 ; 有职位头衔的,便考虑,没职位头衔的,便不考虑 ; 名气大的,便考虑,没名气的,便不考虑……如此等等,这样粗劣的选择和浅陋的判断标准,不以作品的实际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作为基础和根本,而是以外在的,甚至与作品完全不相干的其他因素来作为参照,那么注定会出问题。
也许短期内可以从中获利,但长久不了。
且长此以往,必将极大影响和破坏整个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出现某种程度的恶性循环。
毋庸置疑,我们都希望书画市场真正好起来、繁荣起来。
但究竟怎么使其变好,如何使其繁荣,这是每一个经营商务必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市场是大家的市场,不仅需要大家去开发和经营,更需要共同来培养与维护。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南海岩的彩墨写实人物画

艺评家王进玉谈南海岩的彩墨写实人物画中国画家,特别是近现代,包括当代很多的写意人物画家,大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水墨而轻色彩,重意韵而轻写实。
他们对色彩的表现与运用,对写实的认识与理解基本没有太多的概念和掌握。
即便有,也是不成系统的,比较片面或者零散的。
殊不知,在艺术多元化、新事物与新景象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中国画里关于造型、笔墨、色调等的一些阐释和表现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丰富的审美感受的需求。
它要求画家们在继承传统理念与技法的同时,还要积极研究探索新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手法,还要积极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的可贵可取之处,以充分实现当今社会和人们对艺术的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欣赏诉求和审美享受。
无疑,南海岩先生便是一位敢于创新、勇于突破,且富有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画家。
在拥有扎实的传统功力的基础上,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一遍又一遍的摸索,终于形成和取得了其现在的绘画风格与艺术成就。
他的彩墨写实人物画,给人的感受是震撼的,是真实且厚重的,是大气而创新的。
美术评论家贾德江先生这样评论他及其作品,“他坚持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将西方素描、色彩的造型观念与方法圆融于中国画的笔墨之中,精心塑造人物的个性及细微的深情变化。
他试图运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表现手法去追求西方油画的那种凝重、深沉、丰富、细腻的写实画风,让色彩与水墨结合,服务于造型结构,让光影、明暗加入中国绘画体系的固有文化血脉之中。
”稍微用心你就会发现,在南海岩先生的作品里,水墨和色彩并重,写意与写实同在,只不过他的水墨隐藏在了他的重彩里,他的写意含蓄在了他的写实中。
他以水墨技法结合人物的素描关系为开始和铺垫,然后再加以淡墨淡彩或重墨重彩,通过勾、描、点、写,皴、擦、泼、染种种方式,以表现聚墨堆彩的效果,同时力求呈现出理想的形质感和体积感,这其中包含了传统所提到的积墨积色的技法,以及素描水彩中精雕细琢的功夫。
南海岩先生试图在水墨重彩的充分运用上,以及形体的饱满塑造上,极大地发挥墨彩的表现力和渲染力,让自我的真实与激情、胆识与品格在浓墨重彩的画面上得以极大地释放和挥洒。
《进学解》原文及翻译

《进学解》原文及翻译《进学解》原文及翻译《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
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国子先生解释进学的道理,指陈形势,得出正面道理;第二段学生进行辩解,尽量推翻“进学”的正面道理;第三段先生自我解嘲,实际上是借题发挥,以谦逊自慰的口气发泄牢骚不平。
文章构思别出心裁,语言新颖形象。
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即出于此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进学解》原文翻译,欢迎阅读。
《进学解》[唐]韩愈【题解】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
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按本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语,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从“浸沉郁”到“同工异曲”一段,生动表现出他对前人文学艺术特点兼收并蓄的态度。
韩愈作为散文家,也很推重汉代杨雄的辞赋。
本文的写作即有所借鉴于杨雄的《解嘲》、《解难》等篇,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允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中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林纾所谓“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应说是韩愈特创的散文赋,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的前驱。
文中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

美术评论家王进玉谈“成为书法家,你够格了吗?”翻阅整个书法史会发现,书法自始至终都是文人的艺术、文化的艺术。
历代每一位书法家首要身份都是个文人,而书法自始至终都在靠文化供养,都在吃文化的“奶”。
所以书法家首先务必是个文化人。
因为书法家是在文人的圈子里诞生的,所以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没有审美,没有思想,没有品位,没有格调,就没有资格谈书法。
丢人现眼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对于那些胸无点墨、腹无诗书,不通史略,不懂经学,而且常写错字、别字,甚至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的肤浅之辈,即使字写得再怎么所谓的漂亮,那终究只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和艺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倒是和电脑体没有任何区别。
而这些人充其量也只是个写字匠,不是书法家。
因为写字和书法终究是两码事,写字匠和书法家也终究是两拨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所以没有文化千万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有了文化,是个文化人还远远不够,书写的基本功要具备,也就是平常说的书写的技法技巧。
而技法技巧的掌握,既需要先天的禀赋和领悟来助推,又需要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来培养。
所以没有一定的功力功底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这里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于书法来讲,书写的取向很重要。
所谓的取向是指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选择方向,既包括审美价值的选择,又包括技法技巧的选择。
碑和帖的审美与技法,自然是不尽相同的。
当然,可以取向所谓的经典,也可以取向所谓的民间,等等,不一而足,也无可厚非,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关键是如何将其演绎得精彩,发挥得出色。
当然,有了技法技巧还不行,倘若做不到“化境”、“出境”,即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言,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做不到入古而出新,最好也不要称自己是书法家。
即使书写得再如何像古人,再如何接近古法,可终究不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充其量是个“复制品”。
因此要“食而化之”,要“通而变之”,方可有出路。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品要立得住。
在品德上不要有缺失,至少不要有大的污点,比如叛国叛党,比如犯罪受刑,等等。
王进玉:让评论家说话

王进玉:让评论家说话毋庸置疑,评论家的身份应该是品鉴师、评审员,抑或裁判员,所以在艺术作品面前请尊重评论家,让评论家说话。
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艺术家本人是不应该公开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审、自我裁判,甚至自我鼓吹、自我标榜的,否则真将是彻底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失公允和客观性不说,也不具备说服力,更会贻笑大方。
此外,更没有权利和资格对其他艺术家们的作品指手划脚、品头论足、评定好坏。
这一点在当今展览和比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今众多展览和比赛的主办方大都会邀请一些职位高、名气大的艺术家来充当评委,至于评委自身的艺术水准主办方则不做过多考虑,由此这些评委们拥有了所谓的话语权,对他人的作品能否入展或者获奖也便掌握着去留和生杀大权。
其实这是很可笑的,就好比菜市场卖菜的伙计们,本是同行,本应该各自只管经营各自的生意,各自只管做好各自的买卖,却偏偏做起了评点对方瓜果蔬菜的事情,而且评点得还似乎自有它的道理,却很难令人信服。
原因有两点:一是他根本就没有评点对方东西好坏的权利和资格,职位的高低、名气的大小与评点权利的有无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能因为他职位高或者名气大就可以理所当然、颐指气使地去评点别人,甚至否定别人。
二是他总是会站在自我的主观立场、个人的兴趣偏好,以及利害关系等上面来评点对方,这也是难以避免的。
当然不排除有相对公平公正的,但无论如何,其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个人的主观偏向。
而评论家却不同,他们的工作职责就是评论,而且他们往往会以相对特殊的、独立的身份站在美术史的角度,站在一定的学术高度,并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来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客观、全面、深入的评论,这样一方面既确保了评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捍卫了评论的纯粹性和权威性,并且也完全符合当今社会职业的分工和研究的细化这一客观事实与客观需要。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民主国家司法的独立是一个道理,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美术评论家、作家、书法家)。
谁扭曲了画家的脊梁

谁扭曲了画家的脊梁王进玉【摘要】一位画家作品的好与差、水平的高与低,以及人格的优与劣、情感的真与伪、责任的大与小等,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靠漫天的吹嘘恐怕是''行而不远''的,也终究会令人嗤之以鼻。
因此作为画家,务必要对自己的作品,以及自身的道德品行等负责。
此外,务必要坚守着一位文人画家所具有的艺术良知,用富有生命感的真诚对待与孺子牛式的勤劳耕耘.【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1页(P24-24)【关键词】艺术良知【作者】王进玉【作者单位】[1]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05一位画家作品的好与差、水平的高与低,以及人格的优与劣、情感的真与伪、责任的大与小等,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靠漫天的吹嘘恐怕是“行而不远”的,也终究会令人嗤之以鼻。
因此作为画家,务必要对自己的作品,以及自身的道德品行等负责。
此外,务必要坚守着一位文人画家所具有的艺术良知,用富有生命感的真诚对待与孺子牛式的勤劳耕耘,肩负使命并充满激情、不觉倦怠地进行着艺术的探索和实践。
其作品不仅要给我们呈现出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人文范本,而且还以一位艺术家刚直的脊梁,以及坚正的操守给我们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里真实存在的若干社会问题。
当然,当今画坛的确有一批艺术家在认真且坚定地从事着具有自我良知与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创作,同时也诞生出了一批优秀的画作,比如高小华的《为什么》、邵增虎的《农机专家之死》、毛旭辉的《水泥房间里的人体·几种状态》《剪刀》、张晓刚的《幽灵》系列,以及他的《黑色三部曲——惶恐、沉思与忧郁》,还有曾梵志的《协和三联画》《面具》系列,刘子建的《迷离错置的空间》《宇宙中的纸船》《时间碎片》、张羽的《灵光》、邵戈的《城市垃圾》系列、王非的《关系》系列,等等。
但他们毕竟只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莲的数量却总是有限。
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2年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面小题DG辱华事件,除了愤怒,我们还应思考些什么?将于11月21日晚举办的杜嘉班纳(DG)上海“The Great Show”时尚秀,因其设计师涉嫌在ins社交平台发表辱华言论而遭到网友的大幅抵制。
与此同时,受邀参与本次大秀的中国明星、模特,先后发表声明拒绝出席。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DG官方迫于压力取消这次时尚秀。
其实DG方此前公开的宣传视频由于带有辱华倾向,早已引起网友不满。
在同系列广告中,其他国家的广告展现的是各自的特色和美好,而中国展现的却是丑化与尴尬,这样的表现方式令人无法接受。
也许对于宣传视频,DG尚可以强行解释为因不了解对象国文化而弄巧成拙,而这次的公开辱华言论,DG方怎么也无法自圆其说。
《奢侈品之战》中曾提到:“在从事奢侈品这一社会性活动中,最重要的是保有道德。
这既指尊重别人,也指尊重自己。
正如我们看到并倡导的那样,奢侈品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民幸福感,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在这一点上,DG就失败的彻彻底底。
有些外国高奢品牌赚着国人的钱,却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与尊重当做儿戏,表面上高呼“热爱尊重中国文化”,潜意识里却带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对中国的明显傲慢,我看到的不是品牌方的尊重与诚意,而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消费者的轻视与鄙夷。
明星发表拒绝出席活动的声明,有关组织义正词严的谴责DG方的辱华言论,民众义愤填膺集体表达“零容忍”的立场,这表明人们从上到下都已到达愤怒的极点。
然而,当我们在一腔愤怒泻之于口后,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又应该做些什么?从巴黎世家到这次的DG,类似的事情不断重演。
我们一次次愤怒,媒体一次次沸腾,接着愤怒又一次次被遗忘。
让我们难过愤怒的,不应该仅仅是这些偏见歧视而已。
有些品牌为了打入中国市场假意的逢迎和今天的“歧视”不过就是一体两面,无论是假意逢迎还是被歧视,也许中国消费者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被所谓国际高奢尊重。
王进玉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品格

王进玉谈艺术家的文化精神品格王进玉,知名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
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水墨画院研究部主任,《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众多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
1、艺术家缺少文化,近年来一直为外界所批评、指责,这也的确是当前艺术界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很多艺术家确实没读过什么书,也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
但实话实说,很多批评、指责的人,也没有把究竟什么才是艺术家真正应该具备的文化这一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总认为所谓艺术家的文化无外乎就是要读很多书,要博学,要懂文史经哲之类,或者要会写诗作文等等。
其实艺术家的文化绝不是多读几本书、能写几首诗几篇文章那么简单,否则,所有的学者、诗人、作家就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了。
而纵观中外艺术史会发现,那些名垂青史的艺术家,并非全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
当然,也确实有一类艺术家具有扎实的学问、深厚的学养。
但也必须承认,的确存在天才,天生就是做艺术家的料儿,天生就有着极好的禀赋、才情,这是后天再如何努力、如何具有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文化”也比不了的,如画家王希孟、仇英、达·芬奇、毕加索,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戏剧家莎士比亚、田汉,喜剧演员卓别林、威廉姆斯,钢琴家埃克诺默等。
因此有人讲,艺术是天才的职业,不是没有道理,但不能说这些天才就没有文化。
——《也谈艺术家的文化修养》2、艺术家的文化并非如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那不过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对于从事任何行业的群体,这种广义上的文化修养都是需要的,并非只在艺术领域和艺术家身上才必需。
当然也不可否认,多读书对于艺术家来讲肯定是必要的,也是提升文艺修养的重要途径。
能写诗作文,也是最好不过的,对提升艺术家的综合素质也大有裨益。
但如果真正从艺术专业的角度来讲,艺术家的文化其实还不完全如此,而应该是他在整个从艺的历程中,于艺术创作的技法里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审美、格调,以及他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进玉:撇开“徳”谈“艺”,本身就是“徳”上出了问题
当前在书画界,有一种声音企图把“徳”和“艺”分开,认为徳就是徳,艺就是艺,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不应该放在一起谈论,而且还拿出了国外的一些理论来做为说明和例证。
我注意到发出此种声音的群体里,其中有一部分还是美院的教授、导师,影响极坏!
可以肯定地讲,那些企图撇开“徳”来谈“艺”的人,本身就是其“徳”上出了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中国书画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它不同于任何一门当代艺术,虽为艺术,但它同时又包含在了中国哲学的大范畴之内。
也就是说,中国书画是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它的整个艺术创作思想也都是在中国哲学思维体系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而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属性,也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基因。
所以这是为什么一谈到中国的书画艺术,就一定要讲人品、讲修养、讲德行的重要原因。
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都始终在强调“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德艺双馨”的重要原因。
德行好,其自始至终对从艺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所谓“艺品即人品”,一个艺术家,好的德行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作品,“人品”必然会在他的“艺品”中得以反映。
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要通过作者的意识、思想和情感等来加以完成的,品格卑劣的人,作品绝不可能格调很高。
关于这一点,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里写道:“学画者先贵立品。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
”近代大家黄宾虹先生也曾说过:“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
有了为人之道,才可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
”
此外,著名文艺批评家黑子先生认为,艺可以学不成,但徳必须要修炼好!学不成艺,对社会无危害,但做不好人,道德品行上出了问题,对社会、对家庭,甚至对国家,对民族就极有可能是个祸害,是个毒瘤。
的确,当前书画界浮躁之风盛行,追名逐利、尔虞我诈、搞小圈子、拜码头等等恶习和丑态比比皆是,全是因为缺“德”。
没有了“徳”的约束和规范,人也就没有了行为底线,没有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也就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从而也便失去了良好端正的从艺状态。
但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站出来指责,越需要匡扶正义、弘扬正气。
要知道我们这个国度历来不缺少艺术家,我们只需要和尊重,历史也只呼唤和认可那些有高尚品行与深厚涵养的艺术家。
尤其在当下,在
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的今天,在这个职业操守与艺术良知日渐丧失和泯灭的危机时代,强调人格、情操、品行、修养,就变得更加紧迫、重要和必要了。
所以对于中国书画艺术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它都始终会注重从艺者的德行和修为,也都始终会和人品涵养结为一体,保持着不可拆分的关系。
在当下,那些试图将“徳”与“艺”分开,将书画与人品、修养分开,并予以孤立地、肤浅地对待和论说,毫不客气地讲,这类人要么是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背景和中国文化这一特殊的思维
模式与存在状态,没有真正熟悉书画史,更没有真正领会书画艺术所特有的精神属性与人文情怀;要么就是有意破坏优秀传统,混淆是非,妄自“标新立异”,并以此来遮掩和粉饰自我品行与涵养上的问题和不足。
除此两点,别无其他。
(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