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三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二单元复习一、知识网络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的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的背景):①经济:和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农工商业都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的确立。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等新的阶层。

②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加强。

③军事: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为主,战国主要是战争。

④文化:出现了局面,主张以法治国的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春秋时期的变革:①齐国改革。

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整顿和发展,改革。

在赋税制度方面:规定“”即根据和征收赋税。

②鲁国“”、“”。

时间:。

意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3、战国时期的改革:①李悝在魏国变法主要内容:实行“”,发展农业生产(稳定);推行“”,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加强法制。

地位:变法最早的诸侯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

②吴起在楚国变法内容:限制权力,改变世袭的,要求官员,改良社会风气。

地位:在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4、秦国改革的主、客观条件:主观:①的改革,秦国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②秦国君主,旧贵族势力相对减弱;③容易被秦国公众认同;④民风,精神充斥;⑤公元前,孝公受刺激决心变法。

客观:晋分裂为、、三国,势力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追求的机会。

5、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1)经济改革:(目的:发展农业生产,增强)措施:①废井田、开阡陌。

以承认土地私有,允许。

维护了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的积极性。

②,奖励耕织。

③统一。

(2)(军事、政治、思想)奖励军功、加强集权:(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在当时激烈的中占据主动,取得)措施: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官吏从有中选用。

②废除“”,鼓励贵族。

剥夺了过去秦国贵族世代享有的和特权。

③建立严密的,制定,以此。

④废除,普遍推行。

分全国为县,由国君进行管理,加强。

⑤“”。

烧毁宣扬一些、不符合利益的诗书。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第3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3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以齐国管仲改革为代表的春秋的改革及其特点和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变法及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三部分为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目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知识点,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中丰富的背景材料,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第一目齐国管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重点突出教材所强调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

第三目魏文侯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引导学生带着角色阅读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将改革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历史思辨能力。

3.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

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家国情怀学习共和制建立的曲折历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

1.重点: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难点: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探索历程的艰难性与复杂性基础认知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中华民国的建立:____年1月1日,_____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_________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随后,清帝逊位。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_______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_____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______________》。

(2)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______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___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___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___才能生效。

(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民主宪法,具有反对___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1、背景:___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为谋求___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___政治的尝试。

2、国民党的议会斗争:1912年8月___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____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3《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共1课时)
2.强调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4.通过比较分析法,让学生认识到秦国与其他战国诸侯国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步。
2.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理解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认识到法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c.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3)课堂互动:
a.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b.邀请学生分享对秦国崛起原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4)巩固拓展:
a.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秦国富国强兵政策对当时社会影响的小论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秦国历史发展脉络,介绍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
2.详细阐述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内容,包括商鞅变法、法制建设、农业发展、兵制改革等。
3.分析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以及统一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举措。
4.结合教材,通过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国富国强兵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2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师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2单元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师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2.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强大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

三、学习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自主学习】一、商鞅之死1.原因:⑴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____的利益。

⑵秦孝公___去世。

2.经过:⑴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_____下令捕拿商鞅。

⑵商鞅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适合新兴地主阶级_______的要求(根本原因)②改革措施全面彻底________,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③充分的舆论宣传______,取信于民(“南门徙木”)④秦孝公______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⑤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二、富国强兵的秦国思考: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用?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

3.军事: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如:刑法严酷2.加重剥削压迫。

如:连坐法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商鞅变法的严峻刑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焚书坑儒”政策【合作探究】我们应怎样评价商鞅变法?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评价:1.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3.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情境导入】引用图片兵马俑而导入新课,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

为什么有如此庞大的军队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3课就可知道。

【教学方法】可运用图片展示法、谈话法、讨论法、设计问题等方法,但一定强调的要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出结论。

【教材处理】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主题探究导学】【自主学习】主题1:商鞅之死1.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商鞅虽死,他的“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及设县、什伍户籍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

主题2:富国强兵的秦国1.变法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变法作用(1)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具体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并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题3:变法的历史局限l.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二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 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学习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等改革事件在内的大事名称。

3.确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的意志。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3.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II【知识结构】一.商鞅变法的背景(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阶级关系方面: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要求进行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一是“破”,即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井田和摧残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世卿世禄制度。

这是变法的两大要害问题。

二是“立”,即维护、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既得利益和权利。

4.思想文化方面: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私学兴盛,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国富国强兵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2)运用史料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秦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为例,阐述其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国地图、秦始皇兵马俑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了秦国,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强大国家。今天我们将学习秦国的富国强兵之路。”
3.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秦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秦国崛起的原因。
2.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如土地改革、徭役制等),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秦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秦国富国强兵的深层次原因和具体过程掌握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国富国强兵的历史意义。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表现。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国富国强兵知识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历史素养。
2.强调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看待历史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二单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学习目标:
识记:商鞅之死的原因,商鞅变法的进步性、局限性。

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运用: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学习重难点: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二、本课导读
1、阅读教材第26页序言,秦统一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
2、阅读“商鞅之死”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A)
①贵族是怎样抵制破坏新法的,商鞅又是如何应对的?
②如何理解“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3、阅读“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作用)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A)
①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

商鞅在、、、等领域推行,废除了,创建了。

推动了,促进了,壮大了,为奠定了基础。

②具体表现:
政治上:
经济上:
军事上:
4、阅读“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A)
①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有哪些?
②这些局限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三、课堂学习
①商鞅变法有何历史作用?(A)
②商鞅之死说明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认识?(B)
③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B)
四、巩固与提高(1—4为A档;5为B档;6为C档。


1、商鞅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是
A、变法直接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B、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C、变法与秦国完成统一无关
D、变法减缓了秦国统一的步伐
2、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贵族保守势力的反对,主要因为
A、商鞅不是秦国人
B、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C、商鞅有谋反野心
D、商鞅的严刑峻法束缚了旧贵族
3、《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不能说明
A、改革者有时要付出巨大代价
B、旧贵族只反对商鞅不反对变法
C、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秦国新的生产关系已无法动摇
5、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
A、变法的指导思想正确
B、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商鞅对变法法令的严格执行
6、下列各项,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
①轻罪重罚②推行连坐法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④劳役沉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自我评价
1、已清知识点:
2、未清知识点:
3、困惑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