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与皖南地区中华蜜蜂微卫星DNA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南昌地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 IN i e l ( oeeo nⅡ l c r ad h o , aghuu i C ug f i1 . n ml a A aSe Y nzo nv s Y lzo ,J gu250 ) e l a
c te e/a e a d te 8m f15 al】swee msa mI n k  ̄ n h 1 o 4 1 e T 1 e h tmz邸 a dH C ee y n u f l eo 1 a r ̄n dcdvri e iesf y. d Ice nl u e fal p rk u m d m o 1 ee td, en mb ro l e e sK e 3t 3,wil 1 v rg l kso t Ⅱeaea eal f6.o. ea ea ee pe l e 3 n1 vrg x e  ̄ 】c e 0.= n 5 52 Is ,砌 c t g £a 0 iw 陀 6} 9 a d0.8 p i ai } c 2 n l N ̄ c a gI o l hn n} d a
维普资讯
毒徽农业科学,ua0Ah 鲥. c2o, ( ) 6o 7 1 7 Jrlf n A s . 83 1 : 0一 6 ,2 on m i0 6 8 7 079
责任编辑 陈 敏 责 玉 任校对 况 玲玲
利 用微 卫 星标 记分 析 南 昌地 区 中华 蜜蜂 遗传 多样 性
陈 晶, 吉挺, 玲, 敏, 宏 (州 学 物 学 技 学 ,苏 州2o) 殷 刘 陈国 扬 大 动 科 与 术 院江 扬 2o 59
摘要 利 用 2 对微卫 星标记 对 南昌地 区中华蜜蜂 群体遗传 多样性进 行 分析 , 3 共检 测到 1 4 5个等位基 因, 等位基 因数 目 3 1 从 到 3不等 。 平均等位基 因数为 63 ; . 所有位点 平均的期 望杂合度和 PC值分 别为 0629 0552 o I . 和 . 。表 明南昌 中蜂具 有较 高的遗传 多样性 。 3 8 关键词 中华 蜜蜂 ; 微卫 星 ; 遗传 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s9 . 8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01— 6120)8 57 6l( 8l 一 o 一2 0
江苏环太湖地区中华蜜蜂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30APICULTURE OF CHINA江苏环太湖地区中华蜜蜂遗传资源调查报告徐浩1 柯亚露2 王伟2 黄峰2 王康1 陈恒1 刘一冰1 蔺哲广1 吉挺1│文1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225009;2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农村局,215100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简称中蜂,作为东方蜜蜂(Apis cerana )的指名亚种,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的丘陵和山区[1]。
中蜂是我国特有的主要作物授粉昆虫,其与意大利蜜蜂相比,嗅觉敏锐、抗螨能力强、对零星分散及低温高空蜜粉源的采集能力强,并且具有抗寒、耐热等较强的抗逆境能力[2, 3]。
蜜蜂遗传资源作为养蜂的分子基础,中蜂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对维持我国生态系统平衡起着关键作用[4],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太湖地区是我国植被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农业经济作物种类多,但种植相对分散,充分发掘和保护现有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对促进当地植物多样性、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环太湖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概况环太湖地区流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三角中部地区,介于东经119°8'~121°23',北纬30°15'~32°4'之间,包括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共5个地市级单元。
环太湖5市将太湖环抱于中央,辖区面积约27569km 2,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25.29%[5]。
环太湖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间有丘陵,丘陵海拔都不高,山峦起伏小,一般高100~200m,对调节环太湖地区的气候、水土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里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集中在4~9月,入夏时的黄梅雨降雨量达200mm左右[6]。
湿润温和的气候适合各类植物生长,同时也为授粉昆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野生中蜂资源也相对丰富。
皖南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及群体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皖南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及群体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中国华南地区常见的野生蜜蜂,也是我国传统的蜜蜂品种。
与其他品种蜜蜂相比,中华蜜蜂有着优良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在花粉采集、蜜源利用、抵御疾病和天敌方面都具有较好的表现。
中华蜜蜂也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昆虫,它的蜜、蜡、良蜂等都是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当地农民的收益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威胁,中华蜜蜂的物种数量和种群密度都面临较大的压力。
比如,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田的开垦,中华蜜蜂的生境得到了破坏和改变,无法提供其正常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此外,人工养蜂和生态问题也对中华蜜蜂的数量和种群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及群体多样性的研究,除了有助于了解其种群变化趋势、危机和恢复状况,更能为其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动态:主要分析分析皖南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2)中华蜜蜂群体多样性:主要通过分析皖南地区中华蜜蜂的群体组成、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了解其遗传背景、繁殖状况和生态特征。
2.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法:通过采用实地调查方法,以样地法、定位法、统计法等为基础,测定中华蜜蜂的群体数量、种群密度、分布状态和季节变化状况等。
(2)组织样品分析法:采集中华蜜蜂的蜜、蜡、良蜂等组织样品,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验其遗传多样性,探索中华蜜蜂的遗传背景和血缘关系。
(3)生态信息采集法:通过对中华蜜蜂的栖息环境、生境和食物等生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华蜜蜂的生态特征和群体多样性。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分析本研究将通过对皖南地区中华蜜蜂数量、多样性、变化趋势和生态特征等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获取中华蜜蜂的种群数量、密度和分布状况。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白山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白山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高夫超
【期刊名称】《中国蜂业》
【年(卷),期】2015(66)7
【摘要】利用21对微卫星标记对吉林长白山中华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目从1~5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8571;所有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分别为0.2068和
0.1679.表明长白山中华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
【总页数】4页(P20-22,47)
【作者】高夫超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157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福建中华蜜蜂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朱翔杰;周冰峰;吴显达;徐新建;夏晓翠
2.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福建4个中华蜜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J], 梁勤;张立卿
3.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南昌地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J], 陈晶;吉挺;殷玲;刘敏;陈国宏
4.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泸水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J], 林道密;殷玲;吉挺;刘敏;陈国宏
5.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皖南山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J], 殷玲;吉挺;陈晶;陈国宏;刘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目的蜜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其受到的关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蜜蜂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我国的蜜蜂分布广泛,但目前对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遗传多样性,为我国蜜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择华东地区多个地点的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测定其线粒体DNA(mtDNA)的D-loop区域的遗传多样性,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
同时,也将分析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形态特征差异、生长繁殖特性,分析其与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蜜蜂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揭示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及形态特征、生长繁殖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比较两种蜜蜂资源的优劣。
3.为蜂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指导养蜂业生产实践。
四、研究进度安排(1)确定研究对象、采样地点和采样时间,收集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样本。
(2)提取DNA,进行PCR扩增和基因测序。
(3)对样本基因测序结果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进行形态特征、生长繁殖特性的比较。
(4)撰写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和评审工作。
五、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结果将比较全面地描述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的遗传多样性、形态特征和生长繁殖特性等方面的差异,为蜜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也为养蜂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长白山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研究报告
中国蜂业
A P I C U L T U R E O F C HI N A
2 0 1 5 年 7月
第6 6卷
利用微 卫星标记分析长 白山中华蜜蜂遗传 多样性
高 夫超 ( 黑 龙 江省农 科 院牡丹 江分 院 , 1 5 7 0 4 1 ) 摘 要: 利用 2 1对微 卫星 标记 对 吉林 长 白山 中华 蜜蜂群 体遗 传 多样 性进 行 分析 , 共检 测 到 3 9个等 位基 因 , 等
1材料 与方 法 1 . 1试 验材 料
直以来都是本地蜂业生产中的佼佼者 ,深受广大养蜂
爱好 者 的青 睐[ 2 1 。
遗传多样性( g e n e t i c d i v e r s i t v ) 一般指品种内个体在
Ga o Fu c ha o
( Mu d a n j i a n g B r a n c h o f He i l o n g j i a n g A c a d e m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S c i e n c e, 1 5 7 0 4 1 C h i n a )
位基 因数 目 从1 ~5 不等。平均等位基因数 为 1 . 8 5 7 1 ; 所有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 H e ) 和平均 多态信息含量( p L c) 值分 别 为 0 . 2 0 6 8和 0 . 1 6 7 9 。表 明长 白山 中华 蜜蜂 群体 遗传 多样性 较低 。
关键 词 : 中华 蜜蜂 ; 微卫 星 ; 遗传 多样性
S t u d y o n Ge n e t i c Di v e r s i t y o f Ap i s c e r a n a c e r a n a Po p u l a t i o n s f r o m Ch a n g b a i Mo u n t a i n b y Mi c r o s a t e l l i t e M a k e r s
微卫星DNA

微卫星DNA在种下分化及近缘种的鉴定中的应用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姚远M071105摘要:微卫星DNA标记作为一种多态性和稳定性高、重复性好、呈共显性的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昆虫学的研究中。
本文介绍了微卫星DNA标记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并综述了近年来该技术在昆虫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化、近缘种的鉴定、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以及系统发生等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卫星DNA标记;多态性;分化;种群早在1974 年,Skinger在蟹的DNA 中发现了一类短串联重复序列TAGG。
随后人们在人、动物和酵母的基因组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简单重复序列,因为其比小卫星(10~25bp)短,每个重复单位仅1~6bp,重复数10~20次,是头尾相连的串联重复序列,故称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为简单序列重复DNA(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重复类型有两种单核苷酸如A/T、C/G;四种二核苷酸重复AT/TA、AC/TG、AG/TC、CG/GC 以及三、四核苷酸重复类型等,但研究发现较多的为AC/TG,约占57%,其它类型较少。
而且根据微卫星核心序列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完全(perfect),不完全(imperfect)和复合型(compound)微卫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DNA分子标记[1]。
目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数量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random amp 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mp 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ysm,SNP) 。
不同产地中华鳖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及结构比较

不同产地中华鳖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及结构比较熊磊;聂刘旺【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0(027)006【摘要】采用PCR特异引物,扩增了两产地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个体的mtDNA控制区(CR)及其邻近片段,测序获得了长度分别为1830bp和1630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发表的韩国产中华鳖mtDNA的CR区序列,比较了3个产地中华鳖的CR区结构.分析显示:中华鳖不同产地mtDNA CR区DNA中的A+T含量分别为60.5%、63.6%和64.8%,它们的5'、3'末端以及CSB1-CSB2 之间均存在丰富的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s of tandem repeals,VNTR).基于mtDNA CR区序列和结构分析,显示中华鳖不同产地的野生个体中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总页数】4页(P9-12)【作者】熊磊;聂刘旺【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23+.8【相关文献】1.太湖流域中华鳖不同群体线粒体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J], 韩晓磊;顾益;徐棉棉;沙永良;徐建荣;韩曜平2.鳄龟科和平胸龟科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分析和结构比较 [J], 颜亮;张雁;汪宁;张莉;聂刘旺3.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线粒体12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 [J], 许晓军;张海琪;何中央4.基于线粒体D-loop区序列的中华鳖不同群体遗传差异分析 [J], 李璐;谭舜;王彪;徐建荣;韩晓磊5.中华鳖太湖养殖种群和日本引进种群线粒体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及分子进化初探 [J], 张海琪;黄丽英;何中央;丁诗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地区与皖南地区中华蜜蜂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分析作者:吉挺 沈芳 孟祥金 王帅 李文明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第12期摘要:利用筛选后的2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研究太湖地区与皖南山区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间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遗传分化。
研究检测判定了60个中蜂个体的基因型,计算2个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频率(i)、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IC)、群体内近交系数(Fis),并分析中蜂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采取配对试验均数差异t检验比较太湖中蜂与皖南中蜂群体的遗传差异。
结果表明,太湖地区与皖南山区2个中蜂群体间的i、He、IC、Fis差异均不显著(i=0356>005,He=039>005,IC=0260>005,Fis=0428>005)。
可见,太湖地区与皖南地区两地中蜂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分化程度不大。
本研究结果对江苏与安徽两地中华蜜蜂品种的选育和保护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太湖地区;皖南地区;中华蜜蜂;微卫星DNA标记;遗传多样性中图分类号: S898文献标志码: A[HK]文章编号:002-302(204)2-002-05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指分布于我国境内东方蜜蜂地理亚种的总称,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家养历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保护名录中。
江苏省自古是我国野生中蜂的聚居区,也是最早引入新法饲养的地区之一[2]。
近几十年来,由于西方蜜蜂大量引入及自然条件的破坏,江苏省中蜂遗传资源已消失迨尽,目前仅在环太湖地区略有分布,种质资源保护迫在眉睫[3]。
同时,随着近几年环太湖地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蜜蜂授粉尤其是中蜂授粉的需求越来越多,现有的中蜂资源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皖南地区地形复杂,植被丰富,适宜中蜂栖息,中蜂资源十分丰富[4],而且皖南地区与太湖地区相隔较近,没有任何地理隔离,所以从皖南地区引入蜂群可能是解决太湖地区中蜂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但是引入后是否会改变太湖地区原有中蜂的遗传结构,继而对当地种质资源保护造成负面影响是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所以需要对2个地区现有中蜂资源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
微卫星是目前普遍使用的分子遗传标记,具有多态性好、共显性、易于鉴定、检测重复性好、在基因组分布广泛等优点。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其持续发展和管理动物遗传资源的战略计划中,推荐将微卫星标记作为优先考虑的分析工具[5-6]。
近几年来,微卫星标记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地蜜蜂种质资源的分析中,但是目前普遍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加放射显影或银染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误差较大[7-9]。
本研究利用筛选后的2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对太湖地区与皖南地区的中蜂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和遗传分化分析,旨在初步评价2个地区中蜂群体遗传结构的差异,继而探讨江苏省太湖地区异地引入蜂群的可能性。
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太湖地区中蜂(DS)来自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皖南山区中蜂(X)来自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山区,每个地区各随机选取30群,蜂群尽量以野生种群为主,每群随机采集成年工蜂0只,用无水乙醇溶液浸泡保存。
中蜂群体的采集信息见表。
参照吉挺所建立的方法[0]提取中蜂基因组DNA,用微量紫外可见光度计(NanoDrop ND-000)测定其含量与纯度,-20 ℃保存备用。
2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CR条件的优化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对中华蜜蜂转录组测序结果所获得的3 000多个微卫星位点进行筛选,每条染色体选择2~3对微卫星引物,共初步选取54对微卫星引物,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根据GenBank和相应文献提供的微卫星引物对所选54对引物进行优化,进一步筛选出 30对扩增效果较好的微卫星引物,具体所选微卫星引物信息见表2。
由于CR反应中影响因素较多,试验分别设计了以DNA模板浓度、Mg2浓度、Taq酶用量、退火温度为因素的梯度试验,最终确定CR的反应体系:0×Buffer 20 μL,25 mmol/L MgCl2 0 μL,0 mmol/L dNTs 05 μL,0 pmol/μL 上游引物0 μL,0 pmol/μL 下游引物0 μL,5 U/μL Taq DNA聚配制3%琼脂糖凝胶,点样6 μL,20 V电泳20 min,检查产物的有无。
如有产物,配制8%聚丙烯酰胺凝胶80 mL体系,00 V预电泳5 min,点样0 μL,20 V电泳3 h。
进行硝酸银染色,直至出现清晰的等位基因条带。
4荧光引物的筛选和组合根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结果,尽量选择不同染色体上的标记,淘汰掉无法扩增以及无多态性的引物,最终选出相对较理想的2对多态性较丰富的微卫星引物:7-CL278Contig ()、5-CL4Contig(γ)、39-CL308Contig6(X)、7-CL462Contig5(S)、8-CL470Contig3(T)、37-CL293Contig(W)、29-CL229Contig33(K)、28-CL650Contig3(B)、33-CL360Contig4(L)、-CL229Contig27(M)、4-CL549Contig3(R)、-CL33Contig4(Q)。
每对引物的上游5′ 端分别用荧光染料FAM(蓝色)、HEX(绿色)、TAMRA(黄色)进行标记,获得的荧光标记引物避光保存。
按照微卫星引物的碱基长度进行组合,为了便于区分得精确一些,组合的引物长度至少相差 20 bp,获得的5个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组合信息见表3。
CR荧光产物STR分型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使用ABI-3730XL DNA Analyzer全自动测序仪检测。
上样的总体积为35 μL,其中的上样液Hi-Di Formamide 0 μL、GS-500 Size Standard 05 μL,另外的3 μL为混合CR产物。
将Hi-Di Formamide 和GS-500 Size Standard 混合均匀后与等量的同一个体的CR产物进行混合,然后进行个体编号,依次加样到96孔板中,接着变性和检测。
检测结束后,使用GeneMapper 40软件自动生成独立的图谱文件,读取片段长度、峰值和峰面积,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单峰为纯合子,双峰为杂合子),最后导出Excel数据表格。
6遗传多样性分析公式6等位基因频率[Z]i=(2niinijnij2…nijn)/(2N)。
其中:i为第i个等位基因频率;nii为第i个等位基因纯合个数;jn为与i共显的第n个等位基因;nij为含i与jn共显的等位基因个体数;N为群体中个体数。
62杂合度[Z]He=-∑[DD(]ki=-[DD)]2i。
其中:k为等位基因数;i为第i个等位基因频率。
63多态信息含量[Z]IC=-∑[DD(]ki=[DD)]2i-∑[DD(]k-i=[DD)]∑[DD(]kj=i[DD)]22i2j=2∑[DD(]k-i=[DD)]∑[DD(]kj=i[DD)]ij(-ij)。
其中:k为等位基因数;i为第i个等位基因频率;j为第j个等位基因频率。
64群体内近交系数[Z]Fis=(Hs-Ho)/Hs。
其中:Ho为观察杂合度;Hs为平均期望杂合度。
65统计分析利用Microsatellite-Toolkit软件根据GeneMapper 40软件导出的Excel表格来计算等位基因频率与期望杂合度,根据Botestein等的公式设计、计算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再根据FSTAT 程序计算群体内近交系数。
2结果与分析2DNA提取结果DNA提取出来以后,将其稀释到00 ng/μL,部分琼脂糖凝胶用紫外透视成像系统检测,其结果如图所示:纯度比较高,无拖尾现象。
[FK(W0][TTtif][FK)]22荧光产物STR分型结果使用ABI-3730XL DNA Analyzer全自动测序仪进行检测扫板,得到的部分微卫星引物的扩增结果与STR分型结果见图2。
图2所示的是太湖地区中蜂DS0个体在B位点的扩增结果,基因型为32/34(杂合子);皖南山区中蜂X03个体在T位点的扩增结果,基因型为32/32(纯合子)。
23太湖地区与皖南山区中蜂优势等位基因的比较由表4可见,利用配对试验均数差异双尾t检验对2个群体优势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处理,结果i=0356>005,即太湖地区与皖南地区中蜂群体在这2对微卫星引物标记上检测出来的优势等位基因差异不显著。
24群体间相关参数分析由表5可知,太湖地区中蜂群体的He、IC、Fis平均为055、059、0053,均略高于皖南山区中蜂群体(0473、0423、025)。
对2个群体的He、IC、Fis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2个群体的3个参数差异均不显著([HT5”]He=039、IC=0260、Fis=0428)。
3结论与讨论从2006年开始,陆续有研究者利用西方蜜蜂微卫星标记对我国中蜂遗传资源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但普遍方法是在CR扩增后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加放射显影或银染的方法,通过人为观察主观地对多态性条带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最令人质疑的在于很难将相邻近的2个条带准确区分开来,从而造成判型误差[7-8]。
目前利用荧光引物扩增的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对扩增产物在单碱基水平和表达量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本试验利用ABI基因测序分析仪对荧光标记DNA片段进行检测,并利用分子量内标对DNA片段长度进行计算,使2个地区的中蜂STR分型方法较传统方法更精确,更能真实反映2个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本研究在笔者所在课题组对中华蜜蜂转录组测序结果所获得的 3 000 多个微卫星位点基础上筛选出2个微卫星位点,尽量保证其在多条染色体或连锁群中都有分布,因此得出的数据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群体中频率最高的等位基因是该物种中最原始、最保守的等位基因,其余等位基因是进化[CM(25]过程中由该等位基因突变形成的,因此微卫星的多态性能2K2]够反映物种的进化历史[2]。
本研究发现2个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频率间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i=0356>005),表明太湖地区中蜂群体(DS)与皖南地区(X)各自维持着一定的种质特性,但两者之间遗传分化较小。
这可能与这2个地区相隔距离较近、两者基因流动值较高有关,表明从皖南山区引入部分中蜂蜂群,扩大太湖地区中蜂种群数量,进行蜂蜜生产与授粉,不会对当地中蜂遗传资源产生较大影响。
多态信息含量是衡量基因片段多态性较好的指标,当IC>05时,该座位为高度多态性座位;当025期望杂合度别称基因多样度,是一个度量群体遗传变异的最适参数[4]。
本研究所选用的微卫星标记中,、γ、T、R、Q、X、W等7个标记有较高的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而B标记在2个群体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多态性,其在皖南山区中蜂群体中为纯合子,而在太湖地区群体中表现为高度多态(He=0875),今后可将其作为候选遗传标记区别2个地理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