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力(第二课时)(学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酸及其性质 第2课时 学案

7.1.2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标签和观察思考,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认识浓硫酸特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稀释的方法。
2. 与盐酸对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硫酸的化学性质,会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重点)了解硫酸的用途。
3. 通过盐酸、硫酸化学性质对比,总结出酸的通性,并了解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4. 通过盐酸与硫酸的区分,了解不同酸的个性。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了解了盐酸的化学性质。
硫酸又是怎样的呢?与盐酸相比有哪些相似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认识浓硫酸(阅读观察)(知识梳理)浓硫酸具有性,可作为等气体的剂,但不能干燥碱性性气体如氨气(NH3);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以使有机物发生碳化;具有强腐蚀性,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处理方法是用冲洗,最后涂抹3%~5%的溶液;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时,一定要把沿容器壁缓缓注入中,并不断,切不可将倒进里。
(交流共享)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其溶液组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因此应保存。
学习任务二:硫酸的化学性质(问题引领)回忆盐酸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对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1)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酚酞试液。
(2)盐酸+碱(3)盐酸+某些盐(4)盐酸+某些金属氧化物(5)盐酸+某些金属(实验探究)1.硫酸与指示剂:紫色石蕊;无色酚酞。
2.硫酸与氢氧化钠: H2SO4 + NaOH=3.硫酸与碳酸钠:现象;化学方程式 H2SO4+Na2CO3=硫酸与氯化钡:现象;化学方程式H2SO4+BaCl2=4.硫酸与铁锈(Fe2O3)现象:;化学方程式:5.硫酸与金属镁、铁、铜现象:Mg:;Fe ;Cu:无现象,不反应。
化学方程式:(知识梳理)1.盐酸与硫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因为它们溶于水时,都解离出共同的阳离子离子。
2.酸的通性(1)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无色酚酞试液。
(2)酸+碱→盐+水(反应)(生成物中有水)硫酸和氢氧化铜硫酸和氢氧化钡盐酸和氢氧化铁(3)酸+碳酸盐→新盐+碳酸(水+二氧化碳)( 反应)(生成物中有水和气体)盐酸和碳酸钙硫酸和碳酸钠盐酸和碳酸钠(4)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反应)(生成物中有水)氧化铁和盐酸氧化铜和硫酸(5)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酸不能是浓硫酸或硝酸,有强氧化性;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H前)镁和稀盐酸铝和稀盐酸锌和稀硫酸铁和稀硫酸3.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放出氢气。
学案3:7.1.2 烷烃的性质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第2课时烷烃的性质学习目标1.结合实验,掌握甲烷的主要性质及应用,培养“宏观辨识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根据甲烷的性质,迁移理解烷烃的性质及应用,培养“证据推理与变化观念”的核心素养。
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烷烃的性质1.烷烃的认识:天然气、沼气和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均为,“凡士林”、石蜡、汽油、煤油的主要成分是含碳原子数较多的。
2.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烷烃均为于水的色物质。
(1)熔点、沸点与密度:逐渐。
(2)状态:由态→ 态→ 态,其中常温、常压下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烷烃为态。
3.烷烃的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烷烃比较稳定,与强酸、强碱或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
但在特定条件下可燃烧,在较高温度下会发生分解,与氯气等发生取代反应。
(1)氧化反应—燃烧反应CH4、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知识点拨]煤矿中时常发生瓦斯爆炸,这与CH4气体爆炸有关。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
(2)受热分解——应用于和生产中。
(3)取代反应——以甲烷为例,写出化学方程式①②③④取代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被其他所替代的反应。
思考:CH4与Cl2在光照下,能生成几种有机物?这些产物的状态和溶解性如何?二、有机物的一般性质1.物理性质:大多数有机物的熔点比较低,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乙醇、苯等有机溶剂。
2.化学性质:大多数有机物容易燃烧,受热会发生分解;有机物的化学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发生,很多反应需要在加热、光照或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
[知识点拨]有机反应比较复杂,常有很多副反应发生,因此有机反应化学方程式常用“―→”,而不用“===”。
[知识运用]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C3H8的熔、沸点和密度均比C6H14的低。
()(2)烷烃在光照下均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3)CH4、C2H6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7.1力教学案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自学指导一、力的作用效果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用力握紧拳头,肌肉收缩,肌肉的形状发生了;(2)稍微用力弯塑料直尺,直尺弯曲,形状发生了。
(3)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
归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4)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
(5)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变为。
物体从静止变成或从运动变成,物体大小发生改变,物体运动发生改变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归纳: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和。
2、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托起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体验1N的力的大小。
)二、力的三要素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思考与探究:(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踢足球时,脚朝不同方向用力踢,足球就朝不同方向运动。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3)用差不多大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门开启快慢不同。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归纳: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和叫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越大,线段应越长。
2018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导学案(61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学案7.1 力教师寄语:大胆一点,积极一点,快乐一点,成功一点!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为才有效!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和施力物。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学重难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温馨提示:相信它会为你的学习、探究带来帮助!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两种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课前热身:试一试,你一定行!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称为______,物体间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例如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是改变了跳板的________,后者主要是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
课堂探究:亮出你的观点,秀出你的个性,展示你的风采!聚焦目标1:什么是力?问题1.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图7-1-1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2.书中图7-1-1的(g)、(h)、(i)所示的物体间的作用与前几幅图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物体间是否一定要接触才有力?问题3.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力存在的现象吗?聚焦目标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问题4.指出图7-1-1中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各是什么?问题5.离开具体的研究对象,能不能谈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为什么?聚焦目标3:力的作用效果问题6.看图7-1-6,分析三个运动员对足球的踢、顶、接三种情况中,足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足球的运动状态相应的发生了什么变化?巩固提升: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教材4页“自我评价”1,2,3,4题。
必做题:加油,胜利属于你!1.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D.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人游泳时,使人前进的力是()A.手臂划动的力B.手臂推水的力C.水对手臂的推力[来源:]D.手和脚拍打水的力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小皮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④选做题:恭喜你,闯到了最后一关!4.小明同学为了探究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他取来两只鸡蛋并将它们相碰,但结果却发现只碰破其中的一只,为此,他对“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感到大惑不解,先请你谈谈对小明同学这一探究结果的认识。
学案6:7.1-7.2追寻守恒量——能量 功

7.1 追寻守恒量——能量7.2 功【学习目标】1.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小球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功的公式W=Fl cos α,α为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该公式只能计算恒力做的功。
4.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
当力促进物体的运动时,做正功;当力阻碍物体的运动时,做负功。
5.当几个力对物体都做功时,这几个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做的功。
【自主预习导学】一、追寻守恒量1.伽利略的实验探究如图所示:过程让小球从斜面A滚落,它会继续滚上斜面B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或缓些,小球的速度最后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变为0,这现象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结论这一事实说明某个量是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2.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
4.势能和动能的转化:从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看出,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
小球从斜面上某一高度滚落至斜面底端的过程中转化为;小球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升高时,又转化为,若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在动能与势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
[说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
这类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采用理想实验说明问题是物理学的一种常用方法,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选一选]在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小球停下来的高度为h1,与它出发时的高度h2相同,这一事实说明“某个量是守恒的”,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守恒的B.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高度是守恒的C.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动能是守恒的D.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二、功、功的正负1. 功的概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3同步学案:7.1第二课时 分子的大小 阿伏加德罗常数

第2课时分子的大小阿伏加德罗常数一、分子的大小除了一些有机物质的大分子外,多数分子大小的数量级为10-10 m.二、阿伏加德罗常数1.定义:1 mol的任何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用N A表示.2.大小:在通常情况下取N A=6.02×1023 mol-1,在粗略计算中可以取N A=6.0×1023 mol-1. 3.意义: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重要的常数.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这些宏观物理量与分子质量、分子大小等微观物理量联系起来,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是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的桥梁.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其中“分子”只包含分子,不包括原子和离子.(×)(2)阿伏加德罗常数所表示的是1 g物质内所含的分子数.(×)(3)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N A个粒子.(√)(4)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把微观量与宏观量联系在一起.(√)(5)知道氧气的摩尔质量和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2.已知水的摩尔质量是18 g/mol,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________ kg.答案 3.0×10-26解析m0=18×10-36.0×1023kg=3.0×10-26 kg.一、阿伏加德罗常数(1)1 mol的物质内含有多少个分子?用什么表示?(2)若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摩尔体积为V,则一个分子的质量为多大?假设分子紧密排列,一个分子的体积为多大?(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3)V mol=N A V0(V0为一个分子的体积,V mol为摩尔体积),对于任何物质都成立吗?答案 (1)6.02×1023个 N A(2)M N A V N A(3)V mol =N A V 0仅适用于固体和液体,不适用于气体.1.相关物理量宏观量:摩尔质量M mol 、摩尔体积V mol 、物质的质量m 、物质的体积V 、物质的密度ρ; 微观量:单个分子的质量m 0、单个分子的体积V 0其中密度ρ=m V =M mol V mol ,但是切记ρ=m 0V 0是没有物理意义的.2.微观量与宏观量的关系 (1)分子质量:m 0=M mol N A =ρV molN A.(2)分子体积:V 0=V mol N A =M molρN A (适用于固体和液体).(对气体,V 0表示气体分子所占空间体积) (3)物质所含的分子数:N =nN A =m M mol N A =VV mol N A.例1 (多选)下列可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一组物理量是( ) A .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 .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 C .水分子的体积和水的摩尔体积 D .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答案 CD例2 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 水的分子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 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取6×1023 mol -1)( ) A .10年 B .1千年 C .10万年 D .1千万年答案 C解析 水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 ,故1 g 水的分子数:n =N A18,需要的时间:t =N A186×109×5 000小时≈1.11×109小时≈13万年,故选C. 二、两种分子模型 1.球体模型固体和液体可看作一个一个紧挨着的球形分子排列而成,忽略分子间空隙,如图1甲所示.图1d =36V 0π= 36V molπN A (V 0为分子体积). 2.立方体模型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把气体分成若干个小立方体,气体分子位于每个小立方体的中心,每个小立方体是每个气体分子平均占有的活动空间,忽略气体分子的大小,如图乙所示.d =3V 0=3V molN A (V 0为气体分子所占据空间的体积). 例3 (2020·敦煌中学一诊)钻石是首饰和高强度钻头、刻刀等工具中的主要材料,设钻石的密度为ρ(单位为kg/m 3),摩尔质量为M mol (单位为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单位为mol-1),已知1克拉=0.2 g ,则( )A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2×103a N AM molB .a 克拉钻石所含有的分子数为aN AM molC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36M mol ×10-3N A ρπ(单位为m)D .每个钻石分子直径的表达式为 36M molN A ρπ(单位为m) 答案 C解析 a 克拉钻石的物质的量为:n =0.2a M mol ,所含的分子数为:N =nN A =0.2aN AM mol ,故A 、B 错误;钻石的摩尔体积为:V =M mol ×10-3ρ,每个钻石分子体积为:V 0=V N A =M mol ×10-3ρN A ,设钻石分子直径为d ,则:V 0=43π(d2)3,由上述公式可求得:d =36M mol ×10-3N A ρπ(单位为m),故C正确,D 错误.例4 已知氧气分子的质量m =5.3×10-26 kg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ρ=1.43 kg/m 3,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2×1023 mol -1,求:(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氧气的摩尔质量;(2)标准状况下氧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3)标准状况下1 cm 3的氧气中含有的氧气分子数. 答案 (1)3.2×10-2 kg/mol (2)3.3×10-9 m(3)2.7×1019个解析 (1)氧气的摩尔质量为M =N A m =6.02×1023×5.3×10-26kg/mol≈ 3.2×10-2 kg/mol.(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摩尔体积V =M ρ,所以每个氧气分子所占空间体积V 0=V N A =MρN A ,而每个氧气分子占有的体积可以看成是棱长为a 的立方体,即V 0=a 3,则a 3=MρN A ,故a =3M ρN A= 33.2×10-21.43×6.02×1023m ≈3.3×10-9 m. (3)1 cm 3氧气的质量为m ′=ρV ′=1.43×1×10-6 kg =1.43×10-6 kg则1 cm 3氧气中含有的氧气分子个数N =m ′m =1.43×10-65.3×10-26 (个)≈2.7×1019(个).1.(分子的大小)纳米材料具有很多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边长为1 nm 的立方体,可容纳液态氢分子(其直径约为10-10m)的个数最接近于( )A .102个B .103个C .106个D .109个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同温同压时,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的原子数目相同 B .2 g 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N AC .在常温常压下,11.2 L 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D .17 g 氨气所含质子数为10N A3.(气体分子模型)已知在标准状况下,1 mol 氢气的体积为22.4 L ,氢气分子间距约为( ) A .10-9 m B .10-10m C .10-11m D .10-8 m4.(固体分子模型)科学家可以运用无规则运动的规律来研究生物蛋白分子.资料显示,某种蛋白的摩尔质量为66 kg/mol ,其分子可视为半径为3×10-9 m 的球,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 mol -1,请估算该蛋白的密度.(计算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考点一 分子的大小1.(多选)关于分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分子看成球形是分子的简化模型,实际上,分子的形状并不真的都是球形B .所有分子大小的数量级都是10-10mC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到D .分子的质量是很小的,其数量级一般为10-26kg考点二 阿伏加德罗常数2.某种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关于该物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的质量是MN AB .单位体积内分子的个数是ρN AMC .分子的体积一定是MρN AD .平均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是MρN A3.(多选)阿伏加德罗常数是N A (单位为mol -1),铜的摩尔质量为M (单位为g/mol),铜的密度为ρ(单位为kg/m 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 m 3铜所含的原子数目是ρN AMB .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MN AC .1个铜原子占有的体积是M ρN AD .1 g 铜所含有的原子数目是ρN A 考点三 两种分子模型4.(多选)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M ,室温下空气的密度为ρ(均为国际单位),则( )A .1 kg 空气含分子的数目为N AMB .1个空气分子的质量是N AMC .1个空气分子的体积是MN A ρD .室温下相邻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M N A ρ5.(多选)已知地球大气层的厚度h 远小于地球半径R ,空气平均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地面大气压强是由大气的重力产生的,大小为p 0,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由以上数据可估算( )A .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为4πN A p 0R 2MgB .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为4πN A p 0RhMgC .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MghNA p 0 D .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MgR 2N A p 0h6.(2020·河北高二期末)测得一杯水的体积为V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摩尔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水分子的直径d 和这杯水中水分子的总数N 分别为( ) A .d =36M πρN A ,N =MρVN A B .d =3πρN A 6M ,N =ρVN AM C .d =36M πρN A ,N =ρVN AM D .d =3πρN A 6M ,N =MρVN A7.已知水银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水银分子的直径是( ) A .13A 6M N ρ⎛⎫⎪π⎝⎭ B .13A 34M N ρ⎛⎫ ⎪π⎝⎭C.6M πρN AD.M ρN A8.利用油膜法可粗略地测定分子的大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若已知n 滴油酸的总体积为V ,一滴油酸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 ,油酸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则每个油酸分子的直径d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分别为(球的体积公式V =43πR 3)( )A .d =V nS ,N A =MnρVB .d =V nS ,N A =6Mn 3S 3πρV 3C .d =V S ,N A =6Mn 3S 3πρV 3D .d =V S ,N A =6Mn 3S 3ρV 39.(2020·银川市期末)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 kg/m 3,水的摩尔质量M =1.8×10-2 kg/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 mol -1,试估算1 g 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和水分子的直径.(结果均保留1位有效数字)10.已知空气摩尔质量M =29×10-3 kg /mol ,则空气分子的平均质量多大?成年人做一次深呼吸,约吸入450 cm 3的空气,所吸入的空气分子数约为多少?(结果均取2位有效数字,已知标准状况下空气摩尔体积为22.4 L/mol)11.已知氯化铯的摩尔质量为168.5 g/mol,其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氯原子(白色)位于立方体的中心,铯原子(黑色)位于立方体的八个顶角上,这样的立方体紧密地排列成氯化铯晶体,已知两个氯原子的最近距离为4×10-10 m,则氯化铯的密度为多少?图1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 1 nm=10-9 m,则边长为1 nm的立方体的体积V=(10-9)3 m3=10-27 m3;将液态氢分子看成边长为10-10 m的小立方体,则每个氢分子的体积V0=(10-10)3 m3=10-30 m3,所以可容纳的液态氢分子的个数N=VV0=103(个).液态氢分子可认为分子是紧挨着的,其空隙可忽略,对此题而言,建立立方体模型比球形模型运算更简捷.2.答案D解析由于构成单质分子的原子数目不一定不同,所以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单质气体所含原子数目不一定相同,A错误;2 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2N A,B错误;在常温常压下,11.2 L 氮气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则所含原子数目不能确定,C错误;17 g氨气即1 mol氨气,其所含质子数为(7+3)N A,即10N A,D正确.3.答案A解析在标准状况下,1 mol氢气的体积为22.4 L,则每个氢气分子占据的体积V0=VN A=22.4×10-36.02×1023 m 3≈3.72×10-26 m 3.按立方体估算,占据体积的边长L =3V 0=33.72×10-26 m ≈3.3×10-9 m ,故A 正确. 4.答案 1×103 kg/m 3 解析 摩尔体积V =43πr 3N A由密度ρ=MV ,解得ρ=3M4πr 3N A,代入数据得ρ=1×103 kg/m 3.考点一 分子的大小 1. 答案 AD考点二 阿伏加德罗常数 2. 答案 C 解析 MρN A是平均每个分子占据的空间,并不一定是一个分子的体积,C 项错误. 3. 答案 ABC解析 1 m 3铜含有的原子数为N A V mol ,根据ρ=M V mol ,得N A V mol =ρN AM ,选项A 正确;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m =M N A ,选项B 正确;1个铜原子占有的体积为V mol N A ,因为ρ=M V mol ,所以V mol N A =MρN A ,选项C 正确;1 g 铜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M ≠ρN A ,选项D 错误.考点三 两种分子模型 4. 答案 AD解析 1 kg 空气所含的分子数目为N =1M ·N A ,故1个空气分子的质量为MN A ,故A 正确,B错误;由于空气分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大,所以不能估算空气分子的大小.1 m 3空气的分子数为ρN AM,故1个空气分子所占的空间V=MρN A,室温下相邻空气分子间的平均距离为3M N Aρ,故C错误,D正确.5.答案AC解析地球大气层空气的质量m=Gg=4πR2p0g,地球大气层空气分子总数N=mM N A=4πR2p0gMN A,故A正确,B错误;空气总体积V=Sh=4πR2h,空气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d=3VN=3Mghp0N A,故C正确,D错误.6.答案C解析水的摩尔体积V mol=Mρ;水分子数N=VV mol N A=ρVN AM;将水分子看成球形,由V molN A=16πd3,解得水分子直径为d=36MπρN A,故选C.7.答案A解析 1 mol水银的体积V=Mρ,1个水银分子的体积V0=VN A=MρN A,把水银分子看成球体,则V0=16πd3,所以d=13A6MNρ⎛⎫⎪π⎝⎭,把水银分子看成立方体,则V0=d3,所以d=3MρN A,故选项A正确.8.答案B解析一滴油酸体积为Vn,故直径d=VnS;油酸的摩尔体积为V mol=Mρ,一个油酸分子体积为V0=16πd3=πV36n3S3,故N A=V molV0=6Mn3S3πρV3,故B正确.9.答案3×10224×10-10 m解析 1 g水中含有的水分子个数N=mM·N A=1×10-31.8×10-2×6.0×1023(个)≈3×1022(个)一个水分子的体积V=MρN A=MρN A根据球的体积公式,有V =16πd 3联立解得d = 36MπρN A= 36×1.8×10-23.14×1.0×103×6.0×1023 m ≈4×10-10 m. 10. 答案 4.8×10-26kg 1.2×1022解析 要估算成年人一次深呼吸吸入的空气分子数,应先估算出吸入空气的摩尔数n ,我们可以看成吸入的是标准状态下的空气,这样就可以利用标准状态下空气的摩尔体积求出吸入空气的摩尔数,也就可以知道吸入空气的分子数.设空气分子的平均质量为m 0.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则m 0=M N A =29×10-36.0×1023 kg ≈4.8×10-26 kg n =V 22.4×10-3 mol =450×10-622.4×10-3 mol ≈2.01×10-2 mol 因此,吸入的空气分子数为N =nN A =2.01×10-2×6.0×1023(个)≈1.2×1022(个).11.答案 4.4×103 kg/m 3解析 由题意可知,相邻两个氯原子之间的距离d =4×10-10m ,氯化铯分子是立方体模型,故所占的体积V 0=d 3. 1 mol 氯化铯的体积V =N A V 0,所以ρ=M V =M N A ·d 3=168.5×10-36.02×1023×(4×10-10)3kg/m 3≈ 4.4×103 kg/m 3.。
7.1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学案

7.1 法律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学案班级姓名小组等级一、学习目标1.学会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增强权利和义务观念,依法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义务,不做违反法律的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学会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特殊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
3.(1)记住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认识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了解我国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各项法定义务;(3)知道我国公民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依法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
二、自主学习(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学习本节知识,查找、勾划下列问题,梳理基础知识并记忆。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12分钟)1.(1)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那些法律?(2)什么是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2.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异同点?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4.我国法律是的体现(我国法律的本质)5.在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同时,还必须自觉履行哪些基本义务?6.怎样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7.公民应怎样正确行使权利?8.在我国,公民应怎样履行义务?(二)自学检测:要求:3钟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做完后请举手示意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一批高级官员因为严重违法违纪落马,多位省部级高官相继被查。
除此之外,一些大案要案相继进入司法程序并宣判:曾经身居高位的薄熙来、刘志军、黄胜、田学仁等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法律的哪些特点?我国法律的本质是什么?(三)我的疑惑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提出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7.1.2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讲稿

⼈教版七年级数学7.1.2平⾯直⾓坐标系说课讲稿《平⾯直⾓坐标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节第⼆课时平⾯直⾓坐标系,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个⽅⾯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平⾯直⾓坐标系是在学习了数轴和有序数对后安排的⼀次概念性教学,也是初中⽣与坐标系的第⼀次亲密接触。
平⾯直⾓坐标系的建⽴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是数形结合的具体体现。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认识平⾯直⾓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在给定的平⾯直⾓坐标系中,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进⼀步学习函数及其它坐标系必备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它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体系中有着举⾜轻重的作⽤。
(⼆)教学⽬标知识⽬标让学⽣理解平⾯直⾓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并会由点确定坐标、由坐标描点的位置;能⼒⽬标让学⽣经历从实际⽣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平⾯直⾓坐标系的过程;情感⽬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的合作意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直⾓坐标系及相关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建⽴平⾯直⾓坐标系的必要性,体会坐标系中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具有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他们正处于独⽴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数学的求知欲较强,并且具有初步的⾃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由于对数轴有⼀定的认识,因此,对于平⾯直⾓坐标系的构成和建⽴较为容易理解。
另外⼼理上,学⽣爱听⼩故事,我抓住这⼀点,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以及他对数学发展的贡献,对学⽣进⾏数学⽂化的熏陶,以此来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法与学法教学⽅法:1.探索发现法2.指导阅读法3.讲练结合法学习⽅法: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式,要求把课堂交给学⽣,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在⼤胆猜想、⾃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培养学⽣探究问题,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执笔:訾刚审核:陈杰内容:力课型:新授课课时: 2 总案数 2 备课时间:2014.2.19 授课时间:2014.2.26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重点)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点、难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游戏,掌握力的三要素,尤其是作用点的理解。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相关知识点,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力的三要素:我们把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物理学中通常用表示力,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一个物体对另外一个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的作用。
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相互作用。
二、合作探究
1、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图(a)、(b)、(c)、(d)所示的形变,其中F1=F3=F4 >F2,那么:双色笔记栏:可用于改错,做笔记,提出好的想法和问题,辅助学习。
(1)比较图(a)和图(b),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2)比较图(a)和图(c),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3)比较图(a)和图(d),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有关;
(4)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2、你还可以设计出什么实验来证明力的三要素?。
3、针对训练
1、小明和小华在湖面玩“碰碰船”游戏。
他们开着橡皮船相向运动,“嘭”的一声,船发生了碰撞并改变了运动方向,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嘭”的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
产生的。
以小明开的船位参照物,小明是______
的。
2、如图所示,父子俩相持不下,此现象表明力的
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3、力的示意图
(1)如右图所示其中线段AB的长度表示,
箭头的方向表示,B点表示。
(2)如图所示,请画出用100 N的力水平向右拉小车的
力的示意图。
(3)画出用200 N的力斜向右上方拉小车,拉力与水
平面成30度角的示意图。
(4)根据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关于力的实例,
在右方空白处画出一个力的示意图。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提水桶时,你给水桶施力的同时,是否受到水桶给你的拉力?为什么?
3、模拟喷气式飞机飞行过程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固定的相同 金属片
2F F
三、展示点拨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 ( )
A .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
B .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
C .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
D .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 2、如图所示实验,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与 ( )
A .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B .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C .力的作用点和大小有关
D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 3、如图左所示,用5牛沿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斜
向右上拉小车,画出拉力的示意图。
4、如图右,工人用200N 的沿斜面向上的推力,将一个木箱推上斜面。
请作出木箱受到的推力的示意图。
5、小明踢足球时脚感到疼,说明 ,他能踢
出“香蕉球”,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 有关;飞行中的球最终落向地面是由于受到 作用。
6、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这一原理的是 ( ) A.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 B.人向前跑步时,要向后下方蹬地 C.火箭起飞时,要向下方喷气 D.头球攻门时,要向球门方向用力顶球
7、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力的作用是 的。
8、图中的小球重10N,用力的示意图画出小球
所受的重力和绳对小球的拉力。
9、你留意过以下事实吗,如: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个人,只要一人用
力去推对方,两人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嘴松开并放手,
球内气体从气球嘴泄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方向运动.请归纳出上述现
象所共同遵循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只要写出两条)
(1)。
(2)。
五、预习拓展
1、从船头向岸上跨一步,可能会掉入水中,这与在岸边跨一步相比较,有
什么异同?
2、请你自己制作一份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最好。
六、安全教育:现在大家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么大家一定要在
生活中多使用力学技巧,这肯定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教后(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