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

《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作者:李娜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01期【摘要】以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人民日报》1950—2015年之间所刊发的妇女节社论评论发现,高频词在中国女性媒体形象建构中发挥了能动作用,且和具体历史社会背景紧密联系。

从不同时代的高频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妇女形象作为一个动态主体,经历了从被解放者到参与者再到能动者的进步,经历了从去性别化到性别化的过程,而这应和了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身份是建构和变化着的”观点。

【关键词】《人民日报》;妇女形象;高频词;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学理论中,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通过塑造角色模式,达到大众认同。

报刊等传播媒介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是角色模式塑造的重要渠道。

很多学者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主体,如风笑天[1]、闫桂媚[2]把《中国妇女》杂志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及女性角色形象的选择和推崇。

他们的研究多从传播学角度对女性形象和媒体话语进行探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多是妇女杂志,研究范围缺少广阔性;(2)研究视角多为内容分析,对于媒体话语如何参与女性形象建构没有给予专门关注;(3)研究手段多为个案分析,较难弥补直觉推断带来的缺陷。

随着批评话语分析和传播学界面研究的交叉相融,越来越多的社会语言学家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关注语言如何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意图,而是从“语言反映论”进入“话语建构论”的领地,通过话语分析来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进而认识话语对身份的建构、对事实的折射、对社会活动的参与等作用[3]。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媒体话语和女性身份建构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话语分析揭示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和角色定位,对媒体话语在女性形象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探讨,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运用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把《人民日报》在1950—2015年间的妇女节专题社论评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批评话语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进行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新闻话语、身份建构和妇女媒体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4年《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范文

《2024年《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范文

《《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篇一妇女杂志:女性观之深度研究与反思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在这一进程中,《妇女杂志》发挥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观察、研究女性社会角色与文化认知的窗口。

本篇论文将就《妇女杂志》的女性观进行研究与反思,分析其对女性身份的构建与传播的影响。

二、女性观的形成背景《妇女杂志》作为一份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群体的刊物,其女性观的形成背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其社会地位和角色受到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开放,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潜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妇女杂志》应运而生,致力于传播和推动女性的平等与独立。

三、《妇女杂志》的女性观(一)倡导女性独立《妇女杂志》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倡女性通过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来获得尊严和价值。

杂志鼓励女性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关注女性健康《妇女杂志》关注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杂志通过提供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帮助女性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三)推动性别平等《妇女杂志》倡导性别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性别歧视和压迫。

杂志通过报道社会新闻、分析社会现象等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妇女杂志》对女性身份的构建与传播的影响(一)构建积极的女性形象《妇女杂志》通过报道和宣传积极向上的女性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女性的多样性和价值。

这些积极的女性形象包括成功的女性企业家、杰出的女科学家、优秀的女教师等,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二)传播女性文化《妇女杂志》不仅关注女性的生活和社会角色,还致力于传播女性文化。

通过分析和解读女性的历史、传统、习俗等,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有助于增强女性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

杂志女性形象构建方案

杂志女性形象构建方案

杂志女性形象构建方案引言在当今的时尚杂志市场,女性形象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外貌的呈现,更是一种价值观、态度和性格的体现。

杂志的读者倾向于通过形象塑造来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因此,杂志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构建女性形象的方案,以吸引读者并使其产生共鸣。

本文将提供一种杂志女性形象构建方案,包括目标受众分析、形象设计、内容策略、推广渠道等。

目标受众分析在构建女性形象之前,首先需要对目标受众进行全面的分析。

只有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目标受众分析指标:1.年龄:确定目标受众的年龄段,例如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

2.地理位置:了解目标受众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3.兴趣爱好:分析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例如时尚、美容、健身等。

4.价值观和态度:了解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和态度,例如自由、独立、进取等。

通过对目标受众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设计出符合他们期望的女性形象。

形象设计女性形象的构建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

以下是一些形象设计方面的建议:1.着装风格:根据目标受众的年龄、地理位置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出适合他们的着装风格。

例如,对于青少年女性,可以选择时尚前卫的衣服和配饰;而对于中年女性,可以选择经典时尚的着装。

2.发型和化妆:女性的发型和化妆也是塑造形象的重要部分。

根据目标受众的年龄和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发型和化妆风格。

例如,对于年轻女性,可以选择时尚前卫的发型和化妆;而对于成熟女性,可以选择简约大方的发型和化妆。

3.姿势和表情:女性的姿势和表情也是塑造形象的重要部分。

根据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和态度,设计出适合他们的姿势和表情。

例如,对于自由、独立的女性,可以选择自信、坚定的姿势和表情。

通过精心设计女性形象的着装、发型、化妆、姿势和表情等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增强他们对杂志的认同感和共鸣。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妇女地位提升,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

这些形象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背景,展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本文旨在研究当代文学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其中的发展趋势和相关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对研究主题进行背景介绍和概述。

第二部分将探讨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所处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并强调其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三部分将详细分析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包括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家庭角色下承受社会压力的女性以及追求心灵成长与自我发现的女性等。

第四部分将讨论在创作女性形象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反思,包括如何打破刻板印象与固化观念、强调人物独立个体特质的必要性以及种族、阶级、地域差异等因素带来的多样化表达方式。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提出对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现状和特点,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并思考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同时,通过对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反思进行讨论,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来推动女性形象塑造领域更为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2.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2.1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在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受到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的重要影响。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关注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文学创作中。

传统上,女性常被刻画为弱势和依赖他人决策的对象。

然而,在当代社会,女性逐渐取得了更多的独立和自主权利,这使得女性形象得以展现出更多元、复杂且真实的特征。

2.2 多样性与复杂性: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样且复杂的特点。

不同作者通过各种手法塑造着具有各种身份、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女性角色。

一些作品描绘了独立自主且聪明才智出众的职业女性,她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并追求自己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平衡。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建构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建构

论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建构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作家中一位重要的女性文学家,她的作品中女性建构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以下是对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建构进行:
1. 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多样的角色。

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女性的情感、矛盾和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温柔的女性、坚强的女性、聪明的女性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形象。

2. 爱与婚姻的困境:张爱玲对于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遭遇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她展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的期待,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中的欺骗、背叛和情感的挣扎。

3. 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经历着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她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性。

张爱玲关注女性的思想独立,探索她们在传统文化和社会制约下寻找自身定位的过程。

4. 女性与社会环境: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交织。

她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历史背景下所受到的压力、限制和挑战。

通过对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命运的叙述,她反映了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处境和态度。

总的来说,张爱玲通过她细腻而深入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情感、婚姻、社会环境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对女性建构的描绘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和女性自我认知的进步,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思考。

她的作品对于探讨和理解女性的角色和存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反思

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反思

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反思第一章:女性形象刻画的历史演变
在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已经经历了历史的演变。

在古
代传统文学中,女性形象被忽略或者被扭曲成为负面形象,如花
木兰的勇敢和西施的美丽只被用来美化男性的形象。

到了现代文
学时期,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让女性的形象开始被正视,女性的
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被赋予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女性形象的再现与重构
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再现与重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女性形象可以是多样的,如强大的职场女性、独立的单身女性、温柔的母亲和妻子等等。

这些形象之间存在着
复杂的关系和互动,同时也隐含着承载于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中
的意义。

第三章:女性形象的反思与批判
然而,随着女性观念的进步,对女性形象的再现与重构并不总
是得以成功实现。

有些作品中仍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有
些作品则没有真正理解女性自身的主张和内在感受。

因此,反思
和批判成为了必要的环节。

第四章:女性主义与文学的交叉
女性主义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主张之一,直接影响着现代文学
中的女性形象刻画。

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女性被赋予了平等的
地位和权利,她们的声音和身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这种观念
的引入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使得女性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和深刻。

第五章:结语
在当代女性形象刻画中,我们需要发现女性真正的本性,重构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同时也需要充分尊重女性个体的自
主权和选择权,让女性形象真正体现出现实生活中那股坚强和与
世隔绝的力量。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社会性别角色的互动关系。

通过深入分析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将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被塑造,以及这些塑造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还将探讨这些文学形象如何影响并参与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与解构,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

我们将首先回顾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关注女性文学形象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文学形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当时的性别观念、家庭结构、教育水平等。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将揭示文学如何参与塑造和强化社会性别角色,并探讨这种塑造过程如何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关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将分析女性如何在文学中呈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包括母亲、情人、职业女性等,并探讨这些角色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和限制。

我们还将关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分析这些元素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角色定位。

我们将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将指出,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参与了这些观念和价值的塑造和变革。

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并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自其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对旧有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形象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方面,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刻板到多元,从被动到主动的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自身的发展,也折射出了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早期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为弱势、被动的存在,她们或是家庭伦理的牺牲品,或是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这种形象塑造既受到了传统男权社会观念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创作者对女性角色的刻板认知。

当代文学对女性角色的呈现与探讨

当代文学对女性角色的呈现与探讨

当代文学对女性角色的呈现与探讨引言当代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文化变迁。

作为其中一个关键方面,女性角色在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当代文学对女性角色的呈现以及对女性议题的探讨。

当代文学中女性角色的类型和形象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形象的女性角色。

首先是强大独立的职业女性,她们展示了自主权和自我实现。

其次是家庭中心的女性,她们面临着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

还有被剥夺权利和受到歧视的边缘群体代表,如少数民族妇女、农村妇女等。

这些角色提供了多样化和丰富性别形象,并反映了社会中不同阶层、背景和经历的真实存在。

对爱与婚姻观念的挑战当代文学对传统爱与婚姻观念进行了深入挑战,并突出了女性在这个领域中的权力和选择。

一些作品表现了对婚姻制度的怀疑,以及对家庭角色和性别期望的批判。

这些作品揭示了结婚并不是女性唯一的价值所在,同时呼吁尊重个体的自主选择。

探索女性身体与性别议题当代文学也积极探索女性身体与性别议题,反映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新时代的认知。

一方面,作品中展示了女性追求自我释放与解放的渴望,并倡导身体权力和平等。

另一方面,一些文学作品讨论了关于身体形象、美丽标准、性别偏见等话题,反思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范与压迫。

对暴力与压迫现象的揭露当代文学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或社会中遭受暴力和压迫等问题来呼吁社会关注。

这些作品通过展示不平等对待和侵害,并提出反思和改革的要求,为受到伤害者发声并推动社会进步。

女性主义思潮与文学融合当代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使得对女性角色的呈现和议题探讨更加深入。

女性主义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身经历、意识形态和追求平等的理念。

这些作品推动了女性权益的认同,并促进社会对性别平等话题的全面讨论。

结论当代文学在对女性角色的呈现与探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展示了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突破与实现,还反思和挑战传统观念下对女性身份、权力和自主权利所产生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建构的女性——对当代女性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研究
作者:刘胜枝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100876
刊名:
青年研究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2006(6)
被引用次数:2次
1.个个赛过穆桂英 1958(04)
2.劳动妇女、知识妇女与职业妇女有什么不同? 1950(15)
3.管理家务、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能否三者兼顾 1951(21)
4.罗琼从农村勤俭持家问题谈起 1958(01)
5.主妇们的贡献 记河北省勤俭持家积极分子大会 1958(03)
6.Dana Crowley Jack;朱怀江;李占江压抑的女性 2000
7.北大:45楼的迷雾 1989(02)
8.塑造一个甜蜜的丈夫 1989(07)
9.张毅:不愿上岸的人鱼 2003(02)
10.伊丽川晃晃悠悠生活 2002(01)
11.郑咏梅游荡着的"变色龙" 2002(02)
1.刘胜枝.齐雪洁.LIU Sheng-zhi.Qi Xue-jie时尚杂志女性形象的三大模式[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6,26(2)
2.马藜封面女郎——女性时尚杂志的向度[期刊论文]-编辑之友2010(3)
3.魏曦英.WEI Xiying时尚女性杂志: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大众媒介[期刊论文]-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8)
4.熊建华.彭光芒从《悦己》看现代女性时尚杂志的二重性功能[期刊论文]-今传媒(学术版)2009(2)
5.王燕国家民族叙事中的中国女性图景——《中国妇女》杂志封面女性研究(1978-2005)[学位论文]2008
6.阮绿茵.陈燕琪什么内容是女性时尚杂志最爱——台湾女性时尚杂志调查[期刊论文]-出版参考2006(18)
7.姜卫玲.Jiang Weiling浅析《玲珑》杂志中的新女性形象[期刊论文]-新闻界2009(4)
8.她们来了[期刊论文]-华夏星火2001(5)
1.孙彦殊中国时尚传播研究的主要趋势——基于2000-2009年中国期刊有关时尚杂志研究的荟萃分析[期刊论文]-管理观察 2009(36)
2.揭爱花国家话语与中国妇女解放的话语生产机制[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yj200606001.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