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

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从“女劳模”到“女明星”——从《中国妇女》60年封面人物看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媒体女性形象变迁及国家话语转变引言:在中国的媒体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体倡导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妇女》杂志近60年来的封面人物,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如何塑造了这些女性形象,并如何转变了国家话语。

一、国家意识形态对媒体女性形象的塑造1. 宣传社会主义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女性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被塑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劳动模范。

《中国妇女》的封面人物经常是工人、农民或职工妇女,她们身着工作装、手持工具,展现出勤劳、坚强、自信的形象,传达着社会主义女性的价值观。

2. 树立妇女新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媒体开始展现新的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和时尚。

封面人物变得更加时尚动感,多为年轻女性,她们身着时髦的服装,发型考究,塑造出一种新兴的都市女性形象。

3. 强调女性美与成功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女性作为消费群体和社会参与者的地位逐渐提升,国家开始强调女性的美和成功。

《中国妇女》封面人物开始涌现出一批形象以明星为代表的女性,她们有着优美的外貌和成功的事业,成为媒体宣传的焦点。

这些女性被塑造成为时尚、自信、成功的代表,传递出女性应当追求美和成功的价值观。

二、国家话语在媒体女性形象中的转变1. 前期的鼓励独立自主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倡导的是集体主义和劳动观念,女性被塑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劳动模范。

这一时期的媒体女性形象强调女性的奉献精神和共同利益,以满足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

2. 转型时期的追求美和成功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媒体开始强调女性的独立、自主和时尚。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

农村妇女形象的建构与变迁随着中国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农村妇女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她们的形象在社会的认知和塑造中也有所变迁。

在早期的中国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形象并不被社会所看重,她们的社会地位较低,被动的形象在人们的认知中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的观念使农村妇女在社会中缺乏话语权和自我表达的空间。

在传统文化中,男女角色划分明确,妇女在家庭中主要担当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同时还承担着家务劳动和农活的苦差事,她们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侍奉男性。

而在农村社会中,由于生活水平低下,妇女们在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渠道上比男性受限更大,这导致她们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也无法参与到社会中来,更不能够独立地发声、发表意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妇女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奋斗,这其中最能代表农村妇女积极形象的,就是“农妇创业”。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城市化也带来了很多机会,特别是乡村经济的发展,为农妇创业奠定了基础。

大量农村妇女利用自己手上有余的时间和精力,开始进行小型农业或家庭手工业的创业,也有的开始商贩。

这些创业的农妇勇于担当、努力创造,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坚实力量,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妇女从被动到积极的转变。

三、农村妇女的现状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依然面临许多问题。

依照近年统计显示,农村妇女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高等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差距的存在,农村妇女没有充足的话语权,不能独立发声,她们的权益也未能得到保障。

在这样的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形象依旧是被动的。

综上所述,农村妇女的形象在社会中的建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尽管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面临各种问题、困境,但是通过积极的努力和创业,她们中的一些人成功地融入到社会的主流之中,得到了自我认可和重视,建构了积极的形象。

然而,社会对农村妇女的关爱和重视度还是可以更高,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农村妇女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让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主流中,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女性形象研究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

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

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

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

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一)研究动机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

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试析女性形象在期刊封面的应用——以《中国妇女》封面为例

试析女性形象在期刊封面的应用——以《中国妇女》封面为例

“ 封 面宣 告 了杂 志 的个 性特 征 、 对读 者 的承诺 ,同时也 宣 告 了 它 的 目 标读者 ” , “ 杂志 出版 实际上达成两种
编辑 上的某些 特征和倾 向性 。

女 郎展 示的是女性 的衣饰容貌 、 自信 的
眼神 。 充分 说 明女性 作 为 消 费者 的身

建构 。通过对 图像现 象学和 图像 结构学的三层 系统考 察 ,帮助我们理解女性 形 象在期刊封 面的应用。对 消费文化 主
导下的 《 中国妇女 》的封 面图像进行 解读 ,还能探 索 出编辑在 《 中国妇女 》封面 图像选择和 编辑上的某些特征和倾
向性 。
【 关键词 】 消费文化 ; 《 中国妇女 》;封面 图像 ;颜 面指数
探 索与争 鸣
NEW S RESEARCH
试 析女性形象在 期 刊封面 的应 用
— —
以 《 中国妇女 》封面 为例
口 陈 瑛
【 摘 要】 文章 对消 费文化主导 下的 《 中国妇女 》的封 面 图像进行 解读 。封 面图像 的客 体选择 包括 物理 图像的
视 觉化 选择 、精神 图像 的消费化 选择 、 图像主题 的狂 欢化 选择 ,其结构层 次的建构 包含 自然层 、传 统层和意义层 的
下面 我们 在建 国初 期多用木刻 画封面 ,这类 身体 的 “ 美学 化” ,即对 自己身体外观 受 和理解这 种新 的艺术 ” 。④ 封 面图画 ,以绘 画为长 ,其极 大多数为 形 态 的关注 ,重视身体形象符 合时 尚标 就消费 文化 时期 图像学 的 “ 三 点系统” 固定模 式和场景 ,我们称之 为封面 图画 准。人们 日渐 从传统 的重视对 事业 、公 来解读媒介 选择女性身体形象 的视觉狂 事物 ,其主要是依 靠各种各样 的画笔 、 画 ,可以感受 到当时视觉技 术的落后 , 当然 也适 应 了人 们那 种 缓 慢 的生 活 节 奏 ,宁静 的生 活状 态。 共 劳动价值 的拥有转 向社会性 的炫耀 , 欢化 的结构层次建构 。 颜 料 而绘 制 的静 止 画 面 。这 种 木刻 图 并 且从过去对 身体的遮蔽或者 有所含蓄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66浅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赵琳(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2206)2017年起,由于女性意识高度觉醒和女权主义运动的增加,围绕广告和性别的讨论热度高涨。

[1]对广告中女性形象变化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媒介性别偏见在我国的现状,也可为广告主提供新思路,避免触发消费者们敏感的神经。

一、广告中的性别偏见问题贝蒂·弗里丹(1963)的《女性的奥秘》,最早指出杂志中女性形象固化的问题。

此后,媒体的内容成为了女性主义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对媒介性别的探讨,首先要重新理解性别的含义。

盖尔·鲁宾(1976)认为,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角色认知产生的理解差异,是社会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对媒介性别的研究有重要启示。

而媒介对社会问题的修正存在天然优势,[2]研究表明,积极的女性形象广告有助于减少性别偏见。

[3]二、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一)形象逐渐多元初期,“女主内”的思想和男性的经济优势,导致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场景多为家庭。

在威力洗衣机(1984)的广告中,就出现了勤劳的主妇形象。

[4]90年代,改革深化使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的机会,就业比重大幅增加,广告中也出现了职业女性的形象。

2002年的雪碧广告中,女主角于写字楼内处理工作,就树立了女性追求事业的独立形象。

21世纪初,为吸引消费者目光,性感女郎的形象出现。

海尔09年发布的广告中,就仅有对女主角外貌的展现,缺乏对商品的介绍。

如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对“大脑性感”的认可也是对女性的高度认可。

(二)从注重外表到关注其他1997年,李雪枫发现:87%的人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用“年轻漂亮”等词语表述。

[5]王眉则梳理了九十年代《读者》、《家庭》等杂志的广告,发现:数量上,女性广告大幅增加,部分科技产品的广告也出现了女性形象;而内容仍关注外表,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可见。

今天的广告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在,去年妇女节天猫就选择了任素汐、辣目洋子及蒋勤勤三个年龄段的女性,打破了对女性的标签。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近年来,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妻子、母亲或情敌的角色。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展现出了女性在家庭、职场甚至社会中的各种面貌。

本文将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变迁进行分析,以深入探讨女性在文学中的角色和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辛勤付出和不同角色的转变。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她不甘于成为纯粹的家庭妇女,而是追求着自我认同和独立性。

然而,她的自由和独立意识面临着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压迫,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这一形象让人们反思传统家庭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力。

相比之下,在叶嘉莹的小说《孽债》中,女性形象由弱到强。

主人公张莉莉从婚姻中的受虐状态中崛起,最终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这种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坚韧不拔和对自身价值的重新认同。

其次,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她们在职场和社会中的挣扎和成长。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女主角女魔头同样展示了女性在权力斗争中不甘示弱的一面。

她以独特的手段,夺取了权力,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一形象表达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职场和社会中争取权力和自由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这一过程中可能面临到的困境和挑战。

相对的,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不仅仅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她还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独立性的追求。

这样的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后,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出她们在性别认同和社会地位上的挑战。

比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女性,她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不仅体现出个人的独立性,也抨击了当时社会中对女性的限制和对婚姻的功利化。

这种女性形象引发了读者对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的深入思考。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的定义内容分析是指对文献内容做客观的、系统的、定量或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它用于考察社会人为事实。

这里的文献主要指成文文件,包括书本、杂志、报纸、诗、歌曲、绘画、演讲、信件、法律条文和宪章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成分或集合。

这种方法最适用于传播媒介方面的研究。

内容分析方法假定:在这些传播的材料中所发现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态度,反映出并影响着创造和接受这些材料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除了信息本身的内容外,内容分析还被用来研究信息发出者的动机,以及信息传播的效果或影响。

我们可以用图9—1来表示这种关系。

内容分析法产生的客观基础,是随现代社会发展而日益增加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急剧扩大的信息内容。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仅以印刷文字为主的各种出版物大量增加、而且以图像、声音等形式出现的新的信息载体也越来越普遍。

许多研究者,尤其是传播学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各种媒介(比如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所承载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现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历史趋势。

在这些研究看中,由精神病医生改行从事大众传播研究的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是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斯韦尔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了一项名为“战争时期通讯研究”的工作。

他和他的助手们大规模地收集并分析德国的报纸资料,从中了解到许多宝贵的德国内部情况。

虽然这项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承认。

美国著名学者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曾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工作。

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描述传播行为的“五W”模式(见图9--2)。

在图9--2中,对传播者“说了什么”(SAYWHAT)的分析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内容分析。

在拉斯韦尔的推动下,内容分析法逐渐成为一种超出传播学范围,为社会学、政治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2、内容分析的类型内容分析可以按大的方法论取向分为定量的和定性的两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著作中往往只将定量取向的一种称为内容分析。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导言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引人注目且值得研究的话题。

随着社会进步和观念变革,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形象。

本文将探讨当代文学中塑造女性形象所呈现的变化和发展,分析女性角色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并举例说明不同作家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方式。

变化与发展在过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被描绘为传统家庭角色或受束缚的对象。

然而,在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开始展示出强大和独立的特质。

她们走出了传统限制,追求事业成功、自我实现、自由选择和平等权利。

女性角色的角色扮演当代文学中,女性角色充满活力,并经常遭遇各种挑战和困境。

她们可以是坚强而勇敢的职业妇女、冒险家、政治家或科学家;也可以是身陷爱情纠葛或自我发现旅程中迷茫的追寻者。

这些角色在故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通过战胜困难和挑战,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勇气和坚韧。

文学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方式不同作家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方式各异,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

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运用的刻画手法:1.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如洛桑平凡,金锁记等写女性生活较多小说2.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阿特伍德以她塑造出来复杂真实、反叛意味浓厚的女性形象而闻名。

3.阿莱克西·史密斯:史密斯将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呈现为具有深情和强大内心力量的人物。

4.艾露西娅·赖斯:赖斯善于描绘那些面临种族、社会压力等挑战时依然坚韧不拔并取得成功的女性。

结论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正在经历变革和发展。

她们不再被束缚于传统角色,而是成为了独立、勇敢和坚强的存在。

作家们通过创造复杂且多样化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种创作方式既呼应了现实社会中女性权益的进步,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 Smith, A. (2017). How to be both. Penguin. 2. Atwood, M. (1985). The Handmaid's Tale. McClelland & Stewart. 3. Rice, A. (1976).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Ballantine Books. 4. Zhang, A.I.L., 爱情生活小说及其题材演化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5), 14(3):43-48以上是针对你提供的主题"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所编写的详细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