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_吴松弟 (1)

合集下载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及上海港对策研究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及上海港对策研究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及上海港对策研究作者:章强来源:《航海》2020年第06期摘要:基于相关规划和规划纲要来分析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进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长三角港口群以及上海港的作用与地位具有现实意义。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上海港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重要遵循,始终坚持一体化发展导向,深化与长三角其他港口间的合作关系;要着眼于国家战略需要,着力增强港口高端物流服务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促进和保障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通过组建长三角港口联盟,港口间定期展开技术交流以扩大示范效应,进而提升整个港口群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演变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港口分布最密集、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其为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对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关键性基础设施支撑。

值得提及的是,随着长三角区域范围由江浙沪两省一市拓展至江浙沪皖三省一市以及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中地位的进一步提升,长三角港口群在空间范围和战略定位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特别是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体化发展也成为长三角港口群重要的发展导向。

本文以涉及长三角港口群发展部署的若干国家级规划和规划纲要为研究基础,基于动态发展的视角探究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进变化,并明晰其演变的基本动因,进而提出上海港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对策。

1 21世纪以来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定位的演变为加强对于某一区域或领域的宏观调控,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和引导市场主体决策,编制规划或规划纲要是我国在进行国家经济社会管理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政策手段。

规划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具有未来导向性,通过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相应目标。

基于不同时期的相关规划或规划纲要,分析有关某一特定对象在规划中的发展定位的演变可以有效增进对该对象的深层次理解,因为这种演变不仅能够反映出该对象在实践中的发展现状,而且还能体现出该对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海洋·港口城市·腹地——19世纪以来的东亚交通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海洋·港口城市·腹地——19世纪以来的东亚交通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海洋港口城市腹地——19世纪以来的东亚交通与社会变迁学
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张纪同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正>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海上交通和临海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因此,以海洋为媒介而进行的跨区域、跨产业的经济史和经济地理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领域。

吴松弟、戴鞍钢教授带领的复旦大学经济地理研究团队,以"港
【总页数】3页(P358-360)
【作者】张纪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11.9
【相关文献】
1.第四届东亚农业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
2.“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郭秀文
3.19世纪以来日本东亚秩序观的主要历史演变 [J], 张青磊
4.“明清以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 [J], 仇慧君; 李成
5.2009东亚酿造技术与食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灾后食品产业提升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 [J], 萤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隋唐五代沿海港口與近海航路(下)

隋唐五代沿海港口與近海航路(下)

隋唐五代沿海港口與近海航路(下)
魯西奇
【期刊名称】《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三、隋唐五代時期南方沿海港口考隋唐五代時期,南方沿海(長江口以南海岸)的重要港口,主要有明州、福州、泉州、廣州,前人對此已有較多研究,然相關研究亦多著意於這些港口城市的發展及其在海外交通、對外貿易領域之地位與作用,而對於港口的具體位置及其與治所城市間的關係,則甚少注意;不僅如此,除上述四個重要港口外,此一時期南方沿海地區還存在衆多的港口,研究者尚未給予充分關注,其具體位置與使用情形更未能詳悉。

或正因爲此故。

【总页数】57页(P80-136)
【作者】魯西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隋唐五代出版史的扛鼎之作——评曹之撰《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 [J], 霍艳芳
2.宋代近海航路考述 [J], 黃純豔
3.隋唐五代沿海港口與近海航路(下) [J], 魯西奇
4.隋唐五代沿海港口與近海航路(下) [J], 魯西奇;
5.離異與回歸:論顔李學派與夏峰北學的分與合——以孫奇逢與顔元“聖人論”爲中心 [J], 王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战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变与发展机理

【发展战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变与发展机理
第 62 卷 第 8 期 2007 年 8 月
地理学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2, No.8 Aug., 2007
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与发展机理
王成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长时间序列的港口分布格局的演化规律, 一直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考察港口体系的长期演变规律, 有助于对目前港口体系发展阶段的判断, 并为未来优化提 供科学支撑。基于国内外港口体系研究现状的评述, 本文从内河和沿海两个方面, 对秦汉时 期以来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发展过程与空间特征进行系统解析, 认为存在秦汉至南北朝、隋 唐 至 南 宋 、 元 朝 至 明 中 叶 、 明 中 叶 至 鸦 片 战 争 、 鸦 片 战 争 至 1949 年 和 1949 年 至 今 等 六 个 阶 段, 各阶段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并且, 本文从产业布局、政治经济空间关系、大宗物资运 输、国际贸易、外来势力和现代交通等多角度出发, 深入分析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演化的基 本机理。同时, 本文从空间格局演化轨迹、首要港口变迁、驱动机制、港口体系开放性、港 口区位和发展阶段等角度, 系统总结了中国港口分布格局的基本发展规律。 关键词: 中国; 港口分布格局; 历史演化; 发展机理
E-mail: cjwang@igsnrr.ac.cn 809-820 页
分布格局的演化过程
2.1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春秋战国时, 中国已开凿部分运河, 以鸿沟为主形成中原水运网, 内河运输开始萌
芽。秦时, 开灵渠, 疏治济、汝、淮、泗等水系[14]; 汉朝整治黄河、长江, 形成长安或洛 阳至江南、番禺和成都至番禺及长江四大航道。该时期, 北方以洛阳为中心, 南方以长 江干支流为主形成运网, 洛阳、定陶、长安、江陵、夏口、豫章 (南昌)、襄阳和建业、 寿春、京口、临淄等港口开始发展, 其中洛阳和定陶为枢纽港。① 洛阳: 先秦时港口开 始形成, 秦汉时为发展阶段。西汉时, 洛阳年转运数百万石漕粮至长安; 东汉时, 洛阳 是全国漕运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② 定陶和开封: 前者位 “天下之中”, 关东水运经泗、 济、菏、邗沟等水系以定陶为中转港, 转运京都物资; 后者是鸿沟、黄淮平原水网的交 汇枢纽, 港口开始发展。③ 长安: 为秦汉时的重要港口, 关东和江淮漕粮经黄河、渭河 运送长安, 但因三门峡通航条件很差, 部分漕粮在两侧设中转仓进行倒仓, 因此长安港 的规模小于洛阳。④ 江陵: 居长江中游, 为长江物资转运枢纽。⑤ 其他港口: 苏州居太 湖之滨, 为吴国水运枢纽; 杭州因江南运河而成为越国水运枢纽; 临淄连接济水和淄水 而水运发达; 雎阳 (商丘) 居鸿沟中心, 寿春居淮河南北水运中心,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 均成为货物集散中心。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交通

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交通

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交通
陆晔;巫骁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2()24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最为优秀的航运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下游,这片区域河道纵横,自古便有“舟楫之国”的说法,使得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成了我国古代南方地区水上交通最为繁忙的区域。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的航运优势,了解古代众多沿江沿河港口的情况,掌握航运水道的发展及变化过程,通过对考古发现航运船只的梳理,研究古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运交通发展形态。

【总页数】4页(P135-138)
【作者】陆晔;巫骁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总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安全保卫部;南京市博物总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
【相关文献】
1.《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内容简介
2.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水运大格局
3.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徐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解读
4.中国古代工艺礼器
——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形制分析5.中国古代工艺礼器——长江三角洲地区玉璜形制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历史及经验

长三角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历史及经验

长三角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历史及经验
周红梅
【期刊名称】《水运管理》
【年(卷),期】2023(45)2
【摘要】0引言1980年代初,国务院将原交通部直属的港口下放给地方政府,实行双重管理制度,2003年出台了港口彻底全面放开政策。

上述措施有助于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

自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我国沿海的35个港口基本由原口岸搬至新港址,如上海港从黄浦江搬至长江,后又搬到洋山海港,未搬迁的大港仅有汕头港。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周红梅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
【相关文献】
1.我国港口资源整合经验对辽宁省港口资源整合的启示
2.山东港口资源整合模式对河北港口群建设之借鉴
3.珠三角港口群及长三角港口群的分析与对比
4.对我国港口资源整合影响因素及问题的思考——以山东港口群为例
5.国际代表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经验及对长三角港口群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淞江出海口的变迁

吴淞江出海口的变迁

吴淞江出海口的变迁一、唐代时期唐代时吴淞江的出海段,与现在的杭州湾非常相似。

出海口形似喇叭,上游小口在青龙镇,下游大口在浦东中部。

河口很宽,有20里,南边在现浦东新区曹路镇境内,北边在高桥镇境内。

因其幅员辽阔,波涛万顷,形似大海,故被称为华亭海。

一年四季,没有淤塞,江水浩浩荡荡,直泻东海。

每逢海潮大涨时,由于喇叭口式的特殊地形,常会造成“海宁观潮”似的景观。

《》描述的就是这种景象。

华亭海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海外商船直抵青龙镇,贸易兴旺,集镇繁荣,青龙镇成为盛极一时的贸易港口,也是古代上海地区的第一个大镇。

《宋会要辑稿》的记载让人们得以一窥当年青龙镇的经济情况: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税收为15879贯400文,几乎占华亭县税收的一半。

商船自福建、宁波、温州、台州等地汇聚而来,同时,还有来自广南、日本、新罗的商船穿梭来往于青龙镇。

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有“小杭州”之称。

二、北宋时期吴淞江出海口仍在东面,河道变窄有9里、5里,开始有淤塞。

北宋时,太湖其他泄水通道都已阻绝,只有吴淞江一个主要出海口,郏侨云“惟吴松一江存焉”。

郏亶水利书记松江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苎浦、烂泥浦等,间距5里、7里。

旧志云上海浦在县治东,后为今黄浦所并,则河口已东移至今复兴岛以东内高桥附近的南跄浦口。

庆历二年(1042年),以松江风涛,漕舟多败,遂筑松江长堤,界于江湖之间,堤东则江,堤西则湖,横截江流五六十里。

八年,又在吴江城东建利往桥(亦名垂虹桥)东西长130丈,俗称长桥,太湖口又称长桥口。

庆历后,下游愈益淤浅,河口亦浅狭为五里、三里。

嘉佑六年(1061年),在今黄渡北开一新河自白鹤汇北至盘龙浦北,新河较旧河缩短40里,旧河道废。

熙宁六年(1073年),郏亶又将新河疏浚。

绍熙《云间志卷中·水·松江》云:“若夫新江、旧江之别者,嘉佑间,吴中水灾,时李兵部复圭为转运使,韩殿省正彦宰昆山,开松江之白鹤汇,如盘龙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2 2007·历史视野下的上海与长三角·唐朝至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吴松弟 王列辉(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 要] 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贸易港从唐代的扬州转移到宋元明时期的宁波及外港双屿港,近代开埠之前又转移到上海,大致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再自南向北转移的发展趋势。

不同时期的主要贸易港和区域性港口形成分工协作、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

文章最后从港口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腹地经济开发程度、对外联系等方面分析了推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转移和港口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港口体系 长江三角洲 唐朝至近代[中图分类号] F7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7)02-0099-012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大陆海岸线的中段,万里长江的入海处。

由于大海和长江的交汇,在长江三角洲形成一系列的港口。

长江三角洲自古是我国海上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海上交通是其重要的对外交通方式,海港是其对外交通的主要枢纽。

今天,上海、宁波都是我国的重要港口,而南通、张家港、江阴、镇江、扬州、南京则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

此外,还有一些地位未必那么重要但在区域经济中却发挥一定作用的小港口。

还有一些港口,例如青龙港、太仓港,在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探讨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轨迹,对于探索历史时期这一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今日的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简述唐代以来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的变迁轨迹,主要是探讨在唐以后的各个时期,什么港口是区域的最大港口以及其他港口和它的配合问题。

一、扬州———唐代第一大港自隋代修通大运河以后,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开始发展为我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城市之一。

由于距海不远,扬州的海上交通也相当发达,是当时长江三角洲最重要的贸易港。

唐代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的伊朗和阿拉伯国家的人们,由于濒临印度洋且有着发达的航海业,往往经海路乘船至我国东南沿海港口经商,安史之乱后这些地区前来中国的海商人数有所增加。

为了保护外商的利益,唐文宗于太和八年(834年)下谕:“南海番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恩仁,使其感悦。

……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全唐文》卷75《太和八年疾愈德音》,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42页)据此可知,唐后期扬州与广州、泉州是当时外国海商较多的三个港口城市之一。

至德 [收稿日期] 2006-07-04 [作者简介] 吴松弟(1954— ),男,浙江泰顺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列辉(1978— ),男,浙江慈溪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11工程项目“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研究”的子课题“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项目“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的空间过程研究”(项目批准号: 05JJD770008)和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41)”(项目批准号:2006ELS001)的阶段性成果。

98年间田神功率军在扬州大加杀掠,据说“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旧唐书》卷110《邓景山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3313页),反映扬州的海商人数不少。

扬州是唐后期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大中九年(855年),卢求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即成都),以扬为首,盖声势也”(卢求《成都记序》,载《全唐文》卷744,第3413页);徐凝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全唐诗》卷474,中华书局,1960年,第5377页),都是对扬州商业繁荣状况的写照。

唐后期扬州的商业地位,几乎相当于今天上海在中国的地位,而唐后期扬州港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也几乎相当于上海港在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的地位。

唐代长江三角洲的另一个重要港口,是今天宁波所在的明州港。

明州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侧,素以港阔、水深、波平、浪静而闻名,又靠近中国与日本的主要航道。

而且,明州所在的江南地区自南朝以来即成长为中国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唐代以后又是中国丝绸、茶叶、纸张、瓷器等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区之一,有着发展海上商业的良好条件。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明州港正式开港,到唐朝后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其中和日本的关系最为密切。

日本遣唐使舶在初期走的是海道北路,到了公元8世纪中叶,因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关系紧张,开辟了海道南路。

这条航线是从日本筑紫的博多(今福冈)扬帆,沿九州西岸南下,经过萨摩循种子岛、屋久岛、奄美岛等岛屿,在奄美岛附近横渡中国东海,在明州(宁波)登陆。

然后利用浙东运河到杭州,再沿着江南运河到扬州,并由江淮运河、汴河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去长安,史称南岛路[1—p318]。

这条航线拉近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距离,同时又避免了朝鲜半岛政治形势的干扰,加之港口条件优越的宁波港比江淮之间的泥质海滩更安全,在宁波港背后又有浙东运河、江南运河沟通洛阳、长安,这一航线一经发现,很快就成为海上常路,作为登陆港的宁波港自然成为中日交通的最主要的港口。

天宝十一年(752年),日本遣唐使者在明州登岸,这是日本使船第一次到达明州港,也是明州港第一次接待外国船只。

此后,日本遣唐使者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开成三年(838年)两次在明州登岸,由明州经扬州、楚州、汴州、洛阳到达长安。

开成四年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到中国,但两国的民间往来更加频繁。

从那时起,到907年唐朝灭亡的70年间,中国商人从明州港出发到日本贸易的就有30多次[2—p153]。

尽管由于史料的缺乏,难以确切比较扬州港和明州港的繁胜状况,但综合上述有关资料,可以推测,明州的客商主要来自日本,而扬州的客商则来自大食、波斯、日本等国,扬州是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又是中国南北物资转运的枢纽。

在这种背景下,扬州作为长江三角洲贸易港的重要性超乎明州以上,是没有疑问的。

在当时长江三角洲的港口体系中,扬州港是最重要的港口,明州港由于靠近中国对日本的航线,在对日本的交通联系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明州的地位之所以不如扬州,按照黄盛璋的研究,要归之于明州介于扬州和泉州之间的不利的港口位置,“日本南下之道,常为扬州所夺,而外商由广州北上扬州之道,中间已有泉州停顿,所以明州在唐代始终不能成为大港市”[3—p21~40]。

二、明州———宋元第一大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扬州所在的淮南地区战乱频仍,扬州也遭到惨重的破坏,据说“被兵六年,士民转徙几尽”,后在割据者杨行密的大力招抚下才慢慢得到恢复(《资治通鉴》卷259,昭宗景福元年八月,中华书局点校本,第8434-8435页)。

但是,五代和北宋扬州在全国的地位已无法和唐后期“扬一益二”的盛况相比。

另一方面,明州所在的江南地区因长江的阻隔很少受到战乱的破坏,人口和区域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程度已经超过淮南,江南经济的发展极有利于明州港的发展。

此外,随着长江三角洲的逐渐发育,特别是今天的南通市及其以东地区的逐渐成陆,使得长江口从唐代扬州以东不远的今江阴一带,一直推进到接近今天的长江口。

而长江口的东移又使得昔日宽广的扬州—镇江间的长江流速放缓,河段日渐束狭,江心洲发育,不利于航行。

到了北宋,位于扬州以西的真99州(今江苏仪征市)逐渐取代了扬州的地位,成为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当时的江、淮、两浙、荆湖等路的发运使均驻在真州。

然而,真州只是内河航运的中心,前来停泊的外国商船为数不多。

政治经济和自然地理面貌的巨大变化,使得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港口,开始从长江以北向长江以南转移,确切地说,是从长江北岸的扬州向杭州湾以南东滨大海的明州转移。

北宋时期,朝廷把海外贸易视作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一些贸易港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长江三角洲的杭州、明州等地相继设立市舶司。

杭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繁荣地区的腹心,可以通过杭州湾入海,又是大运河的始发地。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宋太宗下诏:“自今商旅出海外蕃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司陈牒,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入其宝货。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这一诏令说明至迟在端拱二年杭州已经设立两浙市舶司。

元丰五年(1082年)之后朝廷规定:“诸非杭、明、广州而辄发过南海商舶者,以违制论。

”(苏轼《苏东坡全集·奏议集》卷八《乞禁商旅过外国状》,中国书店,1986年)可见北宋时杭州位居全国三大港之列,只有杭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同意发往南海的贸易船只,才被视为合法下海的贸易船。

尽管明州在唐代是重要的贸易港之一,但在北宋设立市舶司的时间仍稍晚于杭州。

淳化三年(992年)两浙市舶司移到明州的定海县,次年又移回杭州;到了咸平二年(999年),始于杭州和明州两地都设立市舶司。

①明州设立市舶司以后发展很快,贸易地位迅速上升。

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规定:“诸非广州市舶司辄发过南蕃纲舶,非明州市舶司而发过日本、高丽者,以违制论”,也就是把去日本、高丽的唯一合法港限定在明州。

五年之后又补充道:“诸非杭、明、广州而辄发过南海商舶舡者,以违制论”(上揭),即明州也是去南海船舶的合法始发港之一。

南宋定都杭州,称为临安,明州因靠近首都地位更加突出。

杭州尽管是首都所在地,但由于钱塘江潮急浪高,暗礁密布,港口的地位不如明州。

当时“商舶船只怖于上潭,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浙江”)。

也就是说,船舶一般先来到明州港,再经余姚江和浙东运河到达杭州,明州实际上担任了杭州外港的角色。

南宋时,明州港的海外贸易十分繁荣,交往的国家很多,最主要的国家是日本和高丽。

到了绍熙元年(1190年)光宗继位以后,朝廷禁止商船停泊在附属于杭州的澉浦港,此后杭州也不再置市舶司;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继位以后,朝廷又禁止商船前往江阴军、温州、秀州,原先设立在这些地方的市舶机构都撤消了,只有明州一处尚有市舶司;此后,“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惟庆元(南宋改明州为庆元府)得受而遣焉”(《宝庆四明志》卷6《市舶》)。

也就是说,明州(庆元府)成为长江三角洲唯一的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港口。

宁波港所在地区元代改称为庆元路,庆元与泉州、广州并称全国三大港口,虽然泉州、广州的地位特别突出,但在长江三角洲庆元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港口。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在庆元设立市舶司,同时又于上海、澉浦分别设立市舶司,至元二十一年又于杭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在元朝于沿海设立的7个市舶司中长江三角洲竟占了4个;但是,到了大德二年以后设立于澉浦、上海以及温州的市舶司都被并入庆元市舶司,直隶中书省,而杭州市舶司则被并入当地税务(《元史》卷94《食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