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主要反映化学物质与 组织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
✓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反映的是 化学物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 学改变。
✓ 接触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等。 ✓ 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在毒理学研究中,通常按
给动物染毒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 性试验。
(二)选择毒性
✓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或某些生物产生损害作用, 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
✓选择毒性既有利又有弊。 ✓化学毒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在于: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 器官中的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 浓度最高的场所。
(三)危害性
✓危害性: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有引 起中毒的可能性;
✓用于表达在生产或使用条件下化学物质引 起有害于健康效应的可能性。
✓定性表述。
(四)危险性
✓又称“危险度”,外源性化学物在特定的 接触条件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可能性 的定量估计;
✓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ffect)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一)暴露生物标志物
暴露生物标志物又称接触生物标志物, 是指机体内某个组织及体液中测定到的外 源性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外源性物质与 某些靶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强酸、强 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毒性作用分类:
✓ (1)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三节 剂量和剂量-反应关系
一、剂量和暴露特征 二、剂量-反应关系和量反应、质反应 三、量反应和剂量-效应曲线 四、质反应和剂量-反应曲线 五、毒物兴奋效应 六、时间因素
Paracelsus
Swiss/German/Austrian physician Paracelsus (1493-1541) credited with being “the father of modern toxicology.”
第一节 毒性和毒效应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二、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
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
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 质”。 (Gr. Xenos meaning “strange”)*
三、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险人群
• 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 一般指物种之间的毒性差异。现认为是毒作用的普遍特点,
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器官或系统之间(易感器官为
靶器官)和群体内个体之间(易感人群为高危险人群)。 Selective toxicity means that a chemical produces injury to one kind of living matter without harming another form of life even though the two may exist in intimate contact.
一、毒效应谱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第二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The term “toxin” usually is used when
talking about toxic substances
produced naturally. A toxin is any
poisonous substance of microbial
(bacteria or other tiny plants or
2020/9/30
8
What is Toxicity? The word “toxicity” describes the
degree to which a substance is poisonous or can cause injury. The toxicity depends on a variety of factors: dose, duration and route of exposur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chemical itself, and individual human factors.
2020/9/30
6
Toxic agents are ubiquitous!
•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 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 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 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poison)。
所有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 它们区分为毒物与药物。
2020/9/30
7
按毒物用途和分布范围分
animals), vegetable, or synthetic
chemical origin that reacts with
specif, alter growth or development, or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和非毒物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同一种化学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 法的不同,则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 物。 例如,亚硝酸盐对正常人是毒性物质,但 对氰化物中毒者则是有效的解毒剂。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有毒有害特性同有益 特性一样,都是同剂量紧密相联系,离开剂 量便无法讨论其有毒有害或有益性。 如:微量元素硒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外源性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性化学物
酒精 (血中乙醇水平)
“无毒”或“有益”剂量 0.05%
一氧化碳 (血浆蛋白结合%)
<10%
中毒剂量 0.1%
20~30%
致死剂量 0.5%
>60%
司可巴比妥(镇静药) (血液浓度)
0.1mg/dL
0.7mg/dL
>1mg/dL
阿司匹林
0.65 gm(2片) 9.75 gm(30片) 34 gm(105片)
➢ 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者,易发生溶血性贫血。
➢ 维生素A长期摄入不足,机 体易发生肺癌。
➢ 肝炎伴肝硬化患者并发肝癌 的危险性高。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 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如细菌有细胞壁,而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利用这 些差异研制出来的各种抗菌药物,可以杀死致病菌 而对人体细胞无害。
毒性与其结构有关
➢功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 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 在化合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 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强。 ➢基团的电荷性与毒性的关系:电负性基团如硝基(NO2)、苯基(-C6H5)、氰基(-CN)、醛基(-CHO)、酮 基(-COR)、酯基(-COOR)、乙烯基(-CH=CH2)、乙 炔基(-C≡CH)、三氟甲基(-CF3)等,均可与机体中带 正电荷的基团相互吸收,从而使毒性增强。 ➢(3)光学异构与毒性的关系:动物体内的酶对光学 异构体有高度的特异性。当外源化学物为不对称分 子时,酶只能作用于一种光学异构体。

毒理学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13
效应(effect)
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物后,引 起的机体生物学变化,分为质效应和量效应, 多用计量单位表示。量效应和质效应。
反应(response)
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物后,产 生生物物学变化(效应)的个体在接触群体 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如阳性率、死亡率、发病率等。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1
一、毒物及分类
毒物(toxicant / poison)
是指在 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 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 程或生理功 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 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 学物质。
2
毒物分类的目的
➢ 有助于了解毒物的化学和生物 学特性
➢ 有助于制定法规 ➢ 有助于管理 ➢ 有助于毒理学研究
致畸物根据致畸指数大小分为强致畸 性、具致畸性、无致畸性3个等级对受试 物进行评价。
22
反映毒作用终点的观察指标
➢ 特异指标:指标的出现与特定化学 物质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常有助 于中毒机制的阐明是其优点。
➢ 死亡指标:简单、客观、易于观察, 虽然比较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 但可作为衡量不同作用部位和作用机制 的化学物质毒性大小的标准。
18
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如植物、细菌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
化过程的差异:如细菌、哺乳动物。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
异:如CO、除草剂百草枯。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
复能力的差异:如脑组织、肝、肾 19
选择毒性反映了生物现象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使毒理学动物试验结果 外推至人发生困难。也正是由于选择 毒性的存在,人类才得以发明各种特 异性药物用于临床医疗、农业和畜牧 业等领域,并从中获益。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含多选题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含多选题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学习目的要求(一)学习目标1. 掌握毒理学中毒物、毒性、毒效应和剂量、反应、效应的概念、内涵及其关系。

2. 熟悉暴露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及其应用;毒性参数的概念及其意义。

3. 了解安全限值概念及其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1. 毒性与毒效应的内涵。

2.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及其应用。

3. 毒性下限指标及其相互关系二、学习笔记(一)毒性毒性(toxicity)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化学物引起机体有害作用的、内在的固有的能力。

毒性是物质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根据毒物暴露剂量与时间不同,毒性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根据引起的毒效应类型,毒性又可分为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

选择性毒性一般是指物种之间的毒性差异。

目前,选择性毒性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推广。

现在认为,选择性毒性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也可发生在个体内器官或系统之间(易感器官为靶器官)或和群体中个体之间(易感人群为高危险人群)。

(二)毒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称为毒效应,也常称为毒性作用或毒作用(toxic effects)。

毒效应和毒性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内在属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是化学物内在毒性在不同条件下的外在表现。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由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构成,毒效应谱还可包括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作用。

适应(adaptation)、抗性(resistance)和耐受(tolerance)是与毒效应相关的概念,但含义不同。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可进行以下分类: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 局部或全身毒作用3. 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基础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 理 学 基 本 概 念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第二节 剂量、剂量-量反应关系和 剂量-质反应关系
第三节 表示毒性常用指标
第四节 安全限值
2016/3/14 3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毒 理 学 基 本 概 念
外源化学物和毒性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2016/3/14
26
毒作用及其分类
毒 理 学 基 本 概 念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是机体对 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 异常的反应性。主要是由于基因多态性, 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
2016/3/14 19
一、毒效应谱
毒 理 学 基 本 概 念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机体暴露外源化学物以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 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可以表现 为: 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 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 ③亚临床改变 ④临床中毒
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 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包括体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 体内剂量标志可以反映机体中特定化学物质及其代 谢物的含量,即内剂量或靶剂量。如检测人体的某 些生物材料如血液、尿液、头发中的铅、汞、镉等 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 生物效应剂量标志可以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 与某些组织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反应产 物含量。

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第二章

30
5.特异体质反应 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系由于遗传因素所致的对
某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异常。
31
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化学物质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 既有损害作用又有非损害作用。但在许
多情况下,区别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比较困难,尤其在临床表现出现之前更 是如此。
(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 (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是指针对
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
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 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 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 学标志三类。
42
1.接触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exposure) 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 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 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
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
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
39
许多化学物质有特定的靶器官,另有
一些则作用于同一个或同几个靶器官,这
在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同系物或同 类物中更为多见。另外,在同一靶器官产 生相同毒效应的化学物质,其作用机制可 能不同。
40
七、生物学标志
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
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 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45
早期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质与组织
细胞作用后,在分子水平产生的改变。 结构和功能改变效应生物学标志:化学物
质造成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或形态学改变。
疾病效应生物学标志:与化学物质导致机 体出现的亚临床或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常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毒素(Toxin)
是毒物的一种,是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由植物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植物毒素 (Plant toxin) 由动物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动物毒素 (Zootoxin)。 一般由低等动物产生,如蛇、蝎、蜂、蟾蜍。


由霉菌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霉菌毒素 (Mycotoxin) 由细菌产生的能够引起人及动物中毒的物质称为 细菌毒素 (Bacterial Toxin)
细菌毒素又分为两类:

存在于细菌细胞内的毒素,称为 内毒素(endotoxin)。

由细菌细胞合成后排出菌体外的毒素,叫外毒素(exotoxin)
在动物毒素中,凡通过叮咬或刺蛰释放的毒素叫毒液

(Venom)


3.中毒(toxicosis, intoxication)
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叫中毒。
DER、DRR常用曲线表示:
以剂量为横坐标,以效应或反应强度为纵坐标,描点, 可绘出一条曲线,此即DER或DRR。

曲线型一般有三种:
100
反 应 强 度 (% )
100
50
死 亡 率 (%)
剂量
50
0
剂量
图 2-1 直线型
图 2-2 抛物线型
100
100
50
死 亡率(%)
10 20 30 40 剂量(mg/kg) 50 60
二、毒性与剂量的概念
1.毒性(toxicity)
也称毒力。是指某种毒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某种物质对 生物机体损害能力越大,说明其毒(性)力也越大。

以什么来衡量这种损害能力的大小? 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是剂量。某物质引起动物机体中 毒反应的剂量愈小,说明其毒性也就愈大,反之,相反。

2. 剂量(dose)


NOEL是评价化学物安全范围的重要依据,以它为基础,来制 订人类食品中的ADI和MRL。

7.最小有作用剂量(MED)或称最低毒剂量(LTD)或也称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指引起群体中极少数个体开始出现最轻微毒性效应的最小剂 量。

最轻微毒性效应是指最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 最小剂量。
Zac值越大,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
越小。

Zac值越小,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 越大。

但同一化合物的毒性阈值,常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条件不同 及不同观察者观察水平不同而有差异,即受主观影响较大。
必然会引起Zac值的变动。

为此,有人现在主张使用LD84和LD16比值表示。因为LD84和 LD16区间正好是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直线部分。也正是 LD50的±一个标准差值。即LD50±1σ LD 84 LD16
概率单位
6 5 4 3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死亡率(%)
84 .1
50
15 .9
死亡频率(%)
20 15 10 5 -2s -s +s 剂量(mg /k g) +2s
27
28
其他曲线型的转换
100
100
75
反 应 率 ( %)
50
死亡率(%)
10 20 30 40 剂量(mg/kg) 50 60
时健部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加强,来弥补病变部的功能,叫
代偿作用。

*内稳态:指机体保护内在环境稳定不变的一种倾向或能力。 一般是通过负反馈机制完成的。如体温调节、激素调节等 *功能容量:以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或行为学方面的各项

指标来表示。如进食量、体力劳动的负荷能力、血容量等。

*应激状态:是指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引起机体的所有非特异性 生物学作用的综合表现。
正常值:健康个体指标均值χ±2个标准差 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此项指标变化是否偏离正常值 范围,凡某种观察指标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认 为已偏离正常值范围,属于损害作用。



(1)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 其数值不在正常值范围内。

(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 数值却在一般公认“正常值”范围内,但如在停止接触此物 质后,此种差异仍然持续一段时间。

达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
%表示。

效应与反应的区别: 效应是对个体而言,而反应则涉及群体。
4. 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Adverse effect and Non-adverse effect

①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 a.不引起机体的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1.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 Zac)
Zac:一般是指化合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
毒性上限——常以LD50代表,
毒性下限——以急性阈剂量代表 即Zac指引起半数以上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 剂量之间的范围宽窄。
Zac
LD5 0 Lima c

Zac值大小,反映阈剂量至LD50的宽窄。

DER: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某一个体所呈现的效应之 间的关系。

DRR:表示一种化学物的剂量与其在某一群体中引起某种反应
强度的关系

意义:如果某种受试物在某试验动物上出现的某种损害作用,
有DER或DRR,说明此种损害作用肯定是该受试物所致。否则, 就不能肯定这种损害作用是何种有害因素引起。


指动物机体每公斤体重接触毒物的量。即mg/kg.bw
“接触毒物”从广义上讲,包括各种染毒途径,如经口、皮、 呼吸道、肌肉、皮下、静脉等。

同一毒物,同一剂量,如接触途径不同,则引起的毒性反应 不同。

有鉴于此,在说明某种毒物的剂量时,也必须同时说明接毒
途径。
3.毒作用

是指毒物对动物有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损害作用。 它包括效应和反应两个概念: ①效应(effect):指一定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所引 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可以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②反应(response):指一定剂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


②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相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a.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 亦缩短。

b.机体的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
c.机体维持内稳态的能力下降。
d.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5.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的确定
4级(中 等 毒) 2级(实际无毒)
由表可见,毒性大小,与 LD50 成反比,即 LD50 越小,毒性越大, 反之,相反。
七、毒作用带(Toxicity effect zone)

毒作用带是又一个毒理学指标。此前已提到许多毒性指标,
并分析LD50作为急毒的最重要指标,LD50虽是一个化合物毒 性的重要参数和指标,但它只是一个质反应,仅LD50还不能 全面反映受试物的化合物的毒性特征。所以,只用LD50来说 明一个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还是不够的,为了对此加以补充, 提出了另一个参数,即毒作用带。用它来描述毒性危险性 大小的一个参数。
75
反 应 率 ( %)
50
25
0
对数剂量
图 2-3
S 状曲线型(左图:非对称型;右图:对称型)
7
曲线转换
以引起50%动物反应的剂量 作为中位数(x), 则: x±1s 包含总体的68.3% x±2s 包含总体的95.5% x±3s 包含总体的99.7% 如各标准差加5: 则: -3~+3 则变为: 2 ~8 后者即为反应率对应的 概率单位 以概率单位作纵坐标 曲线即转换为直线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关于毒性与剂量的有关概念

一、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1.毒物(poisons, toxicants, toxic agent)
“毒物”一词的概念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因为毒物与非毒 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条件的不同、量的不同,二者之
间可以相互转化。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一物质,经过一定的途径,进 入机体以后,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 引起机体机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此 种物质便称毒物。

LD50则不同,它最为敏感(曲线的直线部分),也最具有 代表性(S曲线的近直线部分,正态分布的中间部分), 所以,常以LD50作为毒性的最敏感指标,以它为依据进行 毒性分级。
六、毒性分级
经口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急性毒性分级 6级(极 5级(剧 3级(低 1级(无 毒) 毒) 毒) 毒) 大鼠经口LD50 (mg/kg) <1 1~50 51~500 501~5000 5001~15000 >15000 大约相当于体重为70kg 人的致死剂量 稍尝,<7滴(0.05g) 7滴~1茶勺(0.5g) 1茶勺~35g 35~350g 350~1050g >1050 肉毒毒素 对硫磷 六六六、敌百虫 三氯乙烷 驱蚊剂 举 例


b.不引起机体某种功能容量的降低;
c.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代偿能力损伤; d.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来化合物之后,机体维持内稳态 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外界其它不利因素影响的易 感性也不应增高。 在非损害作用中,机体所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的 代偿能力范围之内。

代偿: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部功能降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