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 抗挫折力、压力适应能力与心理危机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阶段,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各种挑战,因此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应对挫折,培养心理调适能力成为了大学生们非常重要的课题。
首先,大学生要学会面对挫折。
面对挫折是成长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
大学生要学会接受挫折,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相反,应该从失败中学到经验,不断总结教训,为将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其次,大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
挫折往往会给人带来负面情绪,但大学生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挫折。
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要相信每一次挫折都是在给自己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再次,大学生要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
当面临挫折时,大学生不要一个人默默承受,而是要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
可以找朋友、家人或者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困扰,获得理解和支持,这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最后,大学生要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要学会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挫折带来的压力。
可以通过运动、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调整自己的状态。
总之,大学生要学会面对挫折,培养积极的心态,倾诉和寻求帮助,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挫折,成长为更加坚强和成熟的人。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二、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 理论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投资方式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显著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结构则是指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构 成和比例,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 具有不同的生产率,合理配置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本可以使得整体的生产率最大化。 例如,具有创新能力和管理才能的高端人才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从而 带动经济增长。
3、寻求支持:一些大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会向朋友、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寻 求支持和帮助。这种方式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三、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挫折应对方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 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通常较高;而采取消极回避或过度依 赖他人支持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此外,长期面对挫折并缺乏有效应对 策略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相 关研究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大学生挫折应对 方式
03
三、挫折应对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
04 素质和应对挫折能力 的途径
05 五、结论
06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现今社会,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他们不仅要面对学术任务 的挑战,还要处理来自人际关系、就业市场和经济压力等各方面的挫折。这些挫 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挫 折应对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学生挫折应对 的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寻找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能力的途 径。
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应对挫折与压力的效果

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应对挫折与压力的效果大学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时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挫折与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实施方法以及对应对挫折与压力的效果进行探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是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群体,他们在身份认同、人际关系、自我探索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和困难。
其次,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承受各种形式的压力。
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都可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压力,学会有效应对,从而降低负性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损害。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或工作坊。
通过专业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结合实际案例和技能训练,提供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2. 搭建心理咨询平台。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热线,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咨询和帮助。
同时,可以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提高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通过校园广播、电子屏幕、网络平台等方式,向全体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资源,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应对挫折与压力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他们应对挫折与压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表现出的适应能力和恢复力。
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更能认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学会积极应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心理韧性。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在情感经验和情感表达中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挫折应对能力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挫折应对能力的影响研究引言: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挫折。
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挫折应对能力的影响,对于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挫折应对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与特点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上具备的一种稳定的、综合性的能力,包括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主要包括自信心、生活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学习与思维能力等。
这些特点在面对挫折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信心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自信心的大学生更能够积极应对挫折,保持平静的心态。
其次,生活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所需的综合能力,如独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
这种能力的提高对于应对挫折至关重要。
此外,情绪调节能力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应对挫折,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后,学习与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反应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对挫折应对能力的影响1. 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种对压力和困难的抵抗能力,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更能够面对挫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逐渐培养出自己的心理韧性。
他们会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困难,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挫折。
2. 提升应对策略大学生心理素质高的同学在挫折面前会更加冷静和理智,能够制定出更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他们会更加注重自身的成长,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不断完善自我。
相比之下,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可能会有消极情绪的困扰,缺乏应对挫折的实际行动。
3. 增加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变化和压力。
他们更具有调整能力,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灵活应对挫折。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作为人类,我们都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困难。
有时,这些困难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无助。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挫折。
一、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心理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知。
在认知重构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想法和信念来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认知重构的关键在于认识到我们的思维方式可能存在某种错误或局限性。
我们需要批判性思考,并找到合理的替代方法来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经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减少负面情绪,并更积极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二、学会放松学会放松对于提高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经常会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这是一种消耗大量精力和精神资源的情绪。
通过放松,我们可以恢复精神力量和清晰头脑。
有许多放松技巧可供选择,例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法等。
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技巧,并每天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紧张和焦虑,并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三、建立支持网络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在困难时期应对挫折。
支持网络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教练或心理咨询师。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理解和鼓励,帮助我们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挫折。
建立支持网络也需要我们主动去联系和沟通。
我们需要承认并接受帮助,并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社交技能。
四、培养积极心态培养积极心态是提高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的关键。
我们需要关注和强调积极的方面,而不是消极的方面。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培养积极心态。
例如,我们可以学会感恩和赞美自己和他人,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我们可以学会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从而推动自己向前发展。
我们可以学会反思和总结经验,从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大学生应对挫折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大学生应对挫折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大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和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挫折。
如何应对挫折,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成为大学生们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挫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面对挫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常常会受到负面影响。
首先,挫折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
例如,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差劣的成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焦虑或自责。
这种负面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和缓解,可能会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其次,挫折还可能给大学生带来自尊心受损的问题。
大学生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成功和成就来建立自己的自尊心。
然而,当他们面临挫折时,无论是在学业上的失败还是在社交关系上的困难,都可能导致他们的自尊感受到冲击,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挫折还可能对大学生的前途规划和自信心产生影响。
当大学生面临挫折时,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想要放弃原本的目标和梦想。
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感,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应对挫折的策略面对挫折,大学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应对,以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
首先,他们可以积极寻求支持和帮助。
与老师、同学或心理辅导员沟通,倾诉自己的困惑和压力,可以获得理解和支持,减轻内心的负担。
其次,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认知。
他们需要明确认识到挫折是一个人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非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否定。
通过对挫折的积极解读和思考,大学生可以培养出更加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从容和坚韧。
此外,大学生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身心健康密不可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休息,大学生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心理的稳定性,更好地应对挫折带来的影响。
最后,大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和释放压力。
参加社团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增加积极向上的体验和情感,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更好地面对挫折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大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阶段。
作为大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困扰以及未来的焦虑,我们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抗压能力,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本文将从认识压力、增强心理资源、培养积极心态以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
一、认识压力压力是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但是,正确认识压力并学会应对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我们需要明白,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因此,当我们面临压力时,不要过度焦虑和抱怨,而是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增强心理资源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需要依赖一定的心理资源。
首先,建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积极的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心理资源。
与同学、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减轻内心的困扰。
此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加身心的愉悦感,也是提升心理抗压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需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困境。
不要过度担忧失败或者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机遇。
同时,培养乐观、宽容和感恩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理抗压的基础。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
此外,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压力和疲劳,保持良好的学习和休息节奏。
同时,学会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阅读、运动、旅行等方式来释放压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认识压力、增强心理资源、培养积极心态以及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保持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调节与应对挫折的能力

心理调节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心理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我们经常会遭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
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应对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挫折,保持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心理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培养这些能力。
第一部分: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性心理调节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和内部冲突的主动调整和适应。
它涉及思维、情感和行为层面的调整。
拥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理调节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心理韧性:面对挫折和压力,心理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恢复和适应,增强心理韧性。
2. 缓解压力: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应对压力,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不适。
3.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反应和冲动行为。
第二部分:应对挫折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
它涉及积极的情感调节、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行为应对。
以下是一些培养和提高应对挫折能力的建议:1. 接受现实:首先要接受现实,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接受现实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情绪上的抵抗和消耗。
2. 积极思考:积极思考是应对挫折的关键。
要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和机会,鼓励自己积极面对挑战。
3. 寻求支持:在面对挫折时,不要独自承受压力和困难。
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分享负担。
4. 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是应对挫折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冥想、运动、艺术创作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5. 设定目标:在面对挫折时,设定目标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感。
将目标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培养心理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心理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信心抗挫折力、压力适应能力与心理危机关系的研究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
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焦虑、说谎、逃学、厌学、受挫力差、妥协、抑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校教育面临一个重大的课题。
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和科任工作,我们主要从自信心、抗挫折力、压力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调查研究,阐述如下。
一、自信心、抗挫折力、压力适应能力的心理危机表现。
自信心是人们完成某任务时表现的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的积极肯定,其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能支持自己的主见,易受到别人的态度的左右,不能有效的与他人合作,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后退不前,难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该怎么做,自我价值观模糊不清,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往往容易一蹶不振,造成学习成绩的失败。
面对自己,失去了自我;面对社会,不能找准一个明确的合适位置,是防碍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
挫折指是外界对人构成的威胁和打击,比如自尊心的挫伤、羞愧感、无助感,从而产生的忧郁、恐惧、憎恶、愤怒、焦虑形成的复杂的情绪体验,比如考试成绩的失败,家庭情况的重大变化,同学的鄙视与嘲,没有成功地完成社会、家庭、学校交给的任务,不能理智的分析自己的处境,不能任情的驾驭自己的情感,遭受到别人的攻击与侵犯,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能自拔,无法发泄内心的苦闷,从而陷入痛苦之中,不能接受现实。
挫折感不仅在成绩不好的学生中常见,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屡见不鲜,适当的挫折有益于身心,但如果过度则影响学生的发展。
压力适应问题也是很主要的一个表现,对于现在多数青少年,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因而许多学生在知识重负下生活,会产生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不恰当的比较,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过于注重结果,难以体会学习的兴趣。
每当期中、期末考试、中考、高中生考时会有一种焦虑、郁闷的情绪,形成暴力,有些表少年无法承受,将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暴力,甚至导致轻生念头。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的独立愿望日益强烈,在交往中表现为自卑,过于注意别人的评价,易受伤害,有极强的虚荣心,要面子,从而产生巨大的压力。
以上列举了种种心理危机的表现,做为教师、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客观分析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完美的人不存在,不要过于要求自己完美,不要期望过高,在实际行动中逐渐培养自己,克服心理危机。
二、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来自于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方法等。
它反映了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冲突,了解了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因素,有利于教学中注意并回避,解决矛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家庭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
父母的修养、性格、做人等是孩子的榜样,父母言传身教胜于无数所学校。
父母修养差,整日酗酒、赌博、谩骂,对孩子心理会有两种影响:一是孩子懒散,认为生活就这样,没有理想。
二是孩子讨厌这个家,又无法逃开,常期压抑封闭自己。
父母修养好,关心他人,帮助他们,遇事讲清道理,从不打骂孩子,这类孩子情商高,而且有博爱之心,容易与人沟通,容易团结他人,并能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而且性格极好。
另处,父母不负责任,轻易离婚,严重摧残孩子的心灵,这些孩子一般是自卑心理,在别人面前,从不敢做事,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父母有些抱怨,可又有种无可奈何的心理,这类孩子心里孤独、委曲,容易使性格扭曲。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站点,能否顺利到达,家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2.社会的影响。
社会是孩子的另一个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外界有许多诱惑,有许多伤害,做为一个毫无防范意识的孩子,这些诱惑太可怕了。
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可网络的魔幻却吸引着末成年的孩子,这类孩子不是明辨是非,却是爱幻想,而网络正给了他们想象的空间,于是痴迷其中,难以自拔,荒废学业,影响身体健康发育。
一个14——15岁的孩子,连续10几个小时坐在椅子上,而且精神高度集中,可以想象,血液循环好不好,视觉承受力如何,心脏负担如何,这怎么能发育?另外,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孩子的视野,一些孩子的好奇却将心灵的纯洁扼杀了,一些中学生过早走入了成人的生活,心理的恐慌已在心理筑了一道暗墙,一生难以抹去。
学校教育的弊端,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不可缺的条件,应担负的责任是极其重大的。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学习好却有自私、狭隘、霸气的心理,不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恐怕别人超过自己,学习的方法、知识的共享都做不到。
学校重智育轻体育,使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出现了废才,什么也不能干,什么也不会干,怀疑自己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发挥不出来。
老师的态度,对优等生眉于眼笑,对学困生歧视、冷漠,造成太多学生的不自信,心里恐慌的心理,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役,甚至有一些学生因讨厌老师的冷漠而自甘毁灭、逃课、自暴自弃。
此外,学生的青春期是一个危险时期,这一时期是悄悄降临的,对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极大影响。
这一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思想偏激,易冲动,易叛逆,这是一个危险年龄,需要家长帮助,可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一关键时期。
结果,使学生们的正常心理扭曲,甚至有犯罪行为。
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时候父母的直接影响,上学后学校的办学体制,老师的教育方法,社会的诱惑均是重要因素,因此应携手共努力,创和谐环境,给孩子们创自由空间,让他们快乐成长。
三、如何预防心理危机的形成(一)备课课方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学流程,更要备学生,备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案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活动,忽视或忽略学生活动,而应树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理念,要考虑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做些什么,同时兼顾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
把好这一关,就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协调、构建几个关系:1.师生关系:课堂上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上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在调查中发现,六分之一的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个教师,学习这个教师所任学科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上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全面下降,从而放松或放弃对该学科的努力。
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某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如许多逃学的孩子,许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成长感,更谈不上优越感和成就感。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他们几科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鼓励、表扬、赞许,相反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语言暴力等。
长此以往,学生就书包一扔,将自己抛入社会,寻找寄托,自暴自弃,破罐破摔,随波逐流。
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课堂交流中,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重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遵循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形成和谐、人性的师生关系。
2.同学关系:一些教师经常进行学生间的比较,想以此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
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
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事实上每个孩子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各不相同了,后天的差异更是不必多说。
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心理素质差的学生早已游离于集体之外,貌合神离,甚至无法上学。
因此,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恰到好处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向上、团结、互助、合作的同学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
3.教师——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了的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潜在因素。
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紧张,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同时会影响学生看待老师的眼光。
4.亲子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紧张,通常会对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而这种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
可见,协调、构建合理、科学、健康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家长关系、亲子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课的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
真正提高学生抗挫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完成。
这就需要学校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
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减压指导、成绩波动期心理调整、青春期心理萌动调节、生活辅导、学法指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也指心理上的健康。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在意。
实施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也可以说,素质教育是整体优化教育。
所以,预防心理健康危机,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预防心理健康危机的几点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