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模型分析中国经济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分析——基于扩展Solow模型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分析——基于扩展Solow 模型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扩展Solow 模型对其增长条件收敛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对2000-2017 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各区域之间的收敛速度较慢,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最慢。
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分别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角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扩展Solow 模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一、绪论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府将“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列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这也为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然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为了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探索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增长条件收敛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不同地区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外部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变化,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同的情况。
Solow 模型作为增长理论中的经典模型之一,可以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情况。
本文将利用扩展Solow 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进行实证研究。
二、相关理论(一)Solow 模型Solow 模型是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派增长理论模型。
Solow 模型基于勒昂孟德假设,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Solow 模型认为,如果各地区的资本产出比率相同,那么各地区的增长率也应该相同。
这一理论被称为“条件收敛”。
(二)扩展Solow 模型在Solow 模型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扩展Solow 模型,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也纳入到模型中。
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完整版】

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展 (1)〔一〕经济增长的定义 (1)〔二〕经济增长理论 (1)〔三〕经济增长理论的三次革命 (2)〔1〕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哈罗德—多马模型 (2)〔2〕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革命—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3)〔3〕经济增长的第三次革命—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3)二、基于索洛模型的实证分析 (4)〔一〕索洛模型 (4)〔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三〕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9)三、结论 (10)参考文献 (11)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根本概念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展演变,然后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年—2021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反映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为了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必需控制人口增长。
关键词:索洛模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科技进步.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n the Solow Model and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21 are used in the paper by which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labor and technique progress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is analyzed,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rought about by technique progress,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is calculated. Then analyze the reasons of constant economic growth,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should be controlled strictly.Key words: Solow Model, economic growth, asset price infl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开展〔一〕经济增长的定义关于经济增长的定义,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的焦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能够生产出的所有产品在一个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的不断增长,也就是说该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总产出的不断增长。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自1956年罗伯特.索洛在其里程碑式的论文《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篇论文》当中创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在以后的半个世纪当中都扮演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石的角色。
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逐步从以逻辑推理演绎为主转向更重视数理分析和模型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理论及实证研究都是以索洛模型为主要出发点和推理根据。
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展,索洛增长模型亦在诸多的实证检验和理论应用当中得到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多层次多方向延伸。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索洛增长模型(Solow,1956)通过放弃劳动力与资本固定比例,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刀刃平衡”,通过将资本、劳动和总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内生化。
索洛将一般的生产函数表述为:Y=F(K,L),并在考虑技术水平变化时使用可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Y=A(t)F(K,L)。
给定储蓄率不变,最终产品与资本存量的稳态增长率都为,其中n为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
索洛模型假定总储蓄率为s,资本折旧率为δ,得出资本积累方程k=sf(k)-(n+g+δ)k。
在以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以具有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代替了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修正这个模型为Y=F(K,AL)。
为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之后的研究引入了多种索洛模型的变形。
如卡斯等人建立了无限期界模型并提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本存量条件,索洛模型最初推导出的黄金律资本存量被修正为修正黄金律资本存量(Cass,1965),以将储蓄率内生化;引入已有资本的废弃率来考量新通用技术的出现引起的产出下降(Aghion,Howitt,2011,第九章);在索洛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H(t)(Mankiw,RomerandWeil,1992)等。
我国亦有不少研究对索洛模型进行了理论拓展和延伸。
李军(2003)、周晨和熊和平(2007)引入老龄化因素以测定老龄化程度对经济的影响;熊俊(2005)通过“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条件的放松和自变量的调整,扩展了索洛增长模型;刘海生和解江树(2005)在索洛模型中引入按技术分配,分析了非体现技术进步和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李国柱(2006)引入环境约束以考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何莉(2007)引入人力资本和出口依存度,以测量各省经济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傅为忠和刘!楠(2008)通过引入随机干扰项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张谊浩和周庭佐(2011)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因素,得出新的人均产出。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解析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奥秘,既要借助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研究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要吸取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营养,研究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根据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可以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归因于中国的高资本形成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日益提高的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和制度变迁理论,则侧重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体制改革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如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成长的贡献。
具体来讲:首先,“高投资”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应该说,较高的资本形成率是许多亚洲国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的共同特征。
日本从1953年开始到1970年代初期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高达35%的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
新加坡在1971年至1985年间的高速发展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率超过40%。
马来西亚在1990年代中期也有几年高速增长的时期,而它在此时期的固定资本形成率也超过40%。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也都认为,高资本形成率和大规模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高投资不仅来源于国内储蓄,而且来源于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
众多的外国公司被中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所吸引,大举投资中国。
据中国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3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0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5%。
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累计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180亿美元。
外资的大量流入,不仅补充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而且为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世界其他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比较优势,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不仅每年都有近10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而且在广大乡村有超过1.5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到城市就业。
从要素边际产出弹性差异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索洛增长模型框架下的量化研究

经济社会的影响 ;提高资本的产出弹性的
途 径 主 要 是 发 展 教 育 ,促 进 技术 进 步 ,采
区划 ( 澳 台除 外 )的 资本 边 际产 出弹 港
性 系数 、劳动 边 际 产 出弹性 系数 、全 要
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 ,大力发展 资本市场 。 模型运用 的理论研究较 为充分。 其中 ,侯荣华 ( 0 0) 2 0 通过对索洛增长模 型的深入研究 ,提 出了剥离因素共同作 用
黑龙江 0 9 4
上海 江苏 09 4 02 5
05 1
0 1 5 08 4
0 2 3 0 06 4 0 3 5
0 7 00 0 4 OO 61 9 37 6 06 4 n4 5
04 7
05 4 04 6
- 11 2 6 o 7 8
0 _ 衄 73 4
本文将采 用侯荣华( 0 0) 2 0 的 计算方 法 ,将数 据计量对 象
内蒙古 0 6 6
1 £ n6 3
05 3
Q麓
011 5
00 0 。
20 0 7 _ 蠲
24 2 a6 4
02 3
0_6 3
—J5 22 0D 4 9
- 0 ̄ 22 0. 9 9
06 4
03 6
0 8 0 05 1
04 5
0 0 6 5 12 1 n ∞
- 5 4 1 00 5 1 0 2 02
0 9 04
06 1
0 3 3 04 7
n, 1 8
-.1 55 o0 8 3
一 12 3 B a 5 - 2 — 5 2 n1 8 位
高级经济学SOLOW经济增长模型

第八章 SOLOW经济增长模型•一、经济增长理论:•在世界各地,生活水平差异之大几乎令人难以理解。
生活水平的这些差异对人的福利有着重要的含义。
实际收入在国家间的差异与营养、教育程度、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的差异密切相关。
与宏观经济学在传统上着重考虑的短期波动的各种可能后果相比,长期增长的福利后果更为重要。
如在一次一般的衰退中,人均实际收入仅比正常值低几个的百分点。
而在20年间生产率增长每放慢1个百分点,就会使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20%以上。
•如果印度的人均实际收入以平均年增长率1.3%增长下去,要花200年才能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
如果以平均年增长率3%增长下去,这一过程所需时间不到100年,而如果以平均年增长率5.5%增长下去,所花时间只需50年左右。
正如罗伯特.卢卡斯(1988)所说“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
•二、模型的基本假定:•1、投入与产出的假定:•SOLOW模型包含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知识或劳动的有效性(A)。
在任一时间,经济中有一定量的资本、劳动和知识,而这些被结合起来生产产品。
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Y(t)=F(K(t),A(t)L(t)) (8-1) •其中:t表示时间。
•生产函数有两个特点:•(1)时间并不直接进入生产函数,只是通过是K,L和A的函数而进入。
只有在生产投入变化时,产量才随时间而变化。
•(2)A和L以相乘的形式进入生产函数,AL称为有效劳动,以这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称为劳动增进型或哈罗德中性的。
对A的这种进入生产函数的设定方式,与该模型的其他假定一起,将意味着资本-产量比K/Y最终将稳定下来。
•2、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生产函数对于其两个自变量资本和有效劳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这意味着生产函数中对两个自变量同乘以任意非负常数,将使产量同比例变动:•F(cK,cAL)=cF(K,AL) (8-2)•对所有的c>=0都成立。
索洛模型与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与经济增长阐述索洛模型,并通过模型结合投资率对人均资本增长率作出预测和分析.利用我国相关数据验证了模型所预测的正确性,指出模型预测的失效点及其原因。
最后结合模型与我国实际状况,提出几点对模型的思考。
标签:索洛模型;人均资本增长率;投资率;外生变量;内生变量。
一、引言经济增长理论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索洛模型及其资本存量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出人均资本增长率,并对其增长的状况作了一个现实的分析。
在索洛模型中,假设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我们得出投资率较高的国家人均产出或是说人均收入也比较高,它可以反映人均收入如何向稳定状态水平或其他经济的人均收入水平收敛。
但是索洛模型假定把投资率看作一个外生变量,这与实际情况中的投资率有一定的不符,即实际中的投资率有时是有内生的。
二、索洛模型的建立三、索洛模型与资本增长率及其投资率这表明投资率即储蓄率较高的国家人均产出或是说人均收入也比较高,原因之一是人均资本存量较高。
投资率的提高会加快经济的增长,直至经济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为止,当然这里我们假定投资率是一个外生变量。
如果经济保持高投资率,也就会保持大量的资本存量和高产出水平,但并不能永远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我们知道,如果索洛模型中的投资率不变,这类国家起初增长会很快,但是,随着资本存量接近于它的稳态水平,增长会逐渐放慢。
然而,如果投资率是内生变量,且一国收入低于它的稳态水平,那么,它的投资率也将较低,并且因此而降低它的增长率。
最终结果是,在向稳态水平演进的路径上产生的过渡性增长将比投资率不变的情形下持续的时间更长。
四、利用中国数据验证索洛模型(模型中假设投资率是外生变量)由上分析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存在一个自身的均衡点,在此均衡点上经济稳定增长,且增长趋于同一个值。
3、实际数据对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分析那么理论是否经得起实际的考验呢,还需对我们所得到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看看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实际变化情况。
基于索洛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基于索洛模型的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研究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就显得格外重要。
基于索洛模型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我国1982-2009年的数据进行收集,实证分析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标签:经济增长;索洛模型;贡献率;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的话题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热议的对象,学者们可以从多个视角来对经济增长研究,比如从外贸角度,消费角度,投资角度,人力资本角度等等来探究经济增长的来源。
而本文主要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索洛模型出发研究经济增长的来源,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了资本,劳动,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不少学者也从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俞林(2011)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9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
刘鑫(2008)基于索罗模型,收集了1988-2005年湖北省的数据,根据索罗模型,对影响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表明,制约湖北省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是国外投资,劳动和资本在现实中不能完全相互替换。
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2007)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2004年数据,实证研究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说明资金投入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技术进步,劳动投入相对较小。
本文主要不同于以往学者的地方在于在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加进了技术数据,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指代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进行分析,探究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后得出结论。
1 经济增长的概述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经济增长的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经济增长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三次革命·······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哈罗德—多马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2)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革命—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经济增长的第三次革命—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于索洛模型的实证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索洛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利用索洛模型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介绍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然后利用索洛模型选取1978年—2009年数据建立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映了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得出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为了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必需控制人口增长。
关键词:索洛模型,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科技进步.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 evolvement of the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n the Solow Model and the data from 1978 to 2009 are used in the paper by which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labor and technique progress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is analyzed,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brought about by technique progress, capital and labor input is calculated. Then analyze the reasons of constant economic growth,and the population growth should be controlled strictly.Key words: Solow Model, economic growth, asset price infl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一)经济增长的定义关于经济增长的定义,一直是经济学中争论的焦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能够生产出的所有产品在一个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的不断增长,也就是说该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总产出的不断增长。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经济增长是值平均人口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
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对其定义的研究进行综合,得出经济增长总的来说是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如果考虑到人口增长与价格波动这两个因素,经济增长则值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
事实上,一国的实际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长率与该国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
由于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减去人口的增长率等于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
因此,如果一国的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将随着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的变化同比率改变,如果一国的实际总产出的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人均实际产出的增长率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同比率变化。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通常以经济长期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经济长期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始于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指出,所谓国民财富就是国家所能生产的所有产品的总量,且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要想使国民财富增加,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要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二是要增加劳动量的投入。
其后,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大卫·李嘉图强调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尽管早在18世纪经济增长研究就已经开始,但一直没有人能给出有关经济增长的数学模型。
直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哈罗德和多马各自发表了长期经济增长模型,且见解颇为相似,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将哈罗德和多马的理论看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标志。
(三)经济增长理论的三次革命(1)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次革命—哈罗德—多马模型19世纪70年代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统称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它由重商主义、重农学派和古典经济学三个学派组成。
重商主义者的观点中,只有黄金白银才是真正的国民财富,而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他们认为要想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所增长,必需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且在对外贸易中要坚持多卖少买或不买的原则;同时他们认为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应发挥特别的作用,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并且采取一些措施(如关税)保护国内工业,提高国际收支盈余。
重农学派对重商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批判,他们认为农业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来源,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古典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走向成熟的阶段,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诸多相关的研究,其创始人威廉配第对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大卫·李嘉图在其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分析了报酬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
他认为当耕作完所有的土地以后,工业报酬的递减速度将会低于农业报酬递增的速度,从而将导致一国的总产值降低。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分析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与经济增长理论有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基本理论。
马尔萨斯则从其人口的几何级数增长定律和生活资料的算术级数增长定律出发,得出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将会达到一个均衡状态,使普通工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状况的理论,这对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极限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为边际学派在这这个时期处于领导地位,经济增长理论与第一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有一个断层。
边际学派主要分析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微观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很少涉及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
直到凯恩斯革命性地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才终于开始真正的兴起,各派经济学家也纷纷构建了自己的经济增长模型。
其中哈罗德的《动态理论》和多马的《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他们的理论合称哈罗德—多马模型。
(2)经济增长理论第二次革命—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罗伯特·索洛教授创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有一定的假设前提: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经济和外生技术及其收益不变。
该理论认为,外生技术的增长率固定时,经济将稳定增长,人均资本存量和人均消费都以固定的增长率增长;当外生技术水平处于稳定不变的状态时,经济将不能够得到增长。
因此,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并且从长期来看可称为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
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有另一个重要假设: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各国的技术条件都一样。
并由此得出结论:各个相互独立的国家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趋于一致的倾向,在各国间生产要素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这种倾向将更会加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表达式可表示为:上式中Y Y ∆、K K ∆、L L∆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力的增长率,λ、α、β分别表示技术进步的增长贡献率、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不仅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对产量增长相对作用的权数,以及技术的进步。
(3)经济增长的第三次革命—内生经济增长理论1983年保罗·罗默提出了生产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一个要素。
他所说的经济增长四要素是指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和新思想。
其中所提到的新思想,即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不仅能使自身收益得到递增,而且能使其他要素投入的收益也得到递增——比如资本和劳动,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的收益递增,保证经济增长的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