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
1.化学基本概念及实验基础;
2.化学元素、化学式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变化及能量变化;
4.化学平衡及其应用;
5.溶液、酸碱及化学反应的浓度;
6.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化学动力学;
7.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课程特色:
1.实践性强,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化学信息;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注重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要求:
1.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
2.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实际问题;
3.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4.熟练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阐述和分析化学问题。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

《基础化学Ⅰ》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803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 96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本课程是我院化学化工类、制药类、工业分析类、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备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基本实验技能,并能将其与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在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的作用《基础化学Ⅰ》作为一门专业性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生产、分析检验、药品生产、食品检测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人才定位,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实施“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训练、拓展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递进教学模式。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门课程是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前导课程有中学化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后续课程有《基础化学Ⅱ》、《工业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现代分析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等,课程的开设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基础化学Ⅰ》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满足职业技能要求、专业课程必需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把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与分析检测技术、化工生产技术等应用相结合,用无机化学的知识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打印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打印版)目录1. 引言2. 教学目标3. 课程内容4. 教学方法5. 评估方法6. 教材选择7. 实验设计8. 师资培训9. 教学资源10. 学生评价与反馈11. 结束语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教学标准,以提供指导和支持给全国各级学校。
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基本认知和兴趣。
-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课程内容- 化学基础知识: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
- 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
- 化学应用:环境保护、生活应用等。
3. 教学方法- 探究式研究:通过实验和研究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研究兴趣。
-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例,生动展示化学知识和实验过程。
4. 评估方法- 定期测试:通过考试评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的积极性、讨论能力和合作能力。
5. 教材选择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教材目录,选择适合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6. 实验设计根据教学标准的要求,设计合适的化学实验,注重实验的安全性和教育价值。
7. 师资培训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化学知识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实施课程教学。
8. 教学资源为学校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仪器、化学品和教学工具等,以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9. 学生评价与反馈定期进行学生评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束语以上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学校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和监控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科学素养。
《化学课》课程标准

《化学课》课程标准化学课课程标准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基本理解、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化学原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具备开展基础化学实验的能力。
课程目标1. 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其能够进行基础化学实验并正确分析实验结果;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化学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开展基础化学研究工作;5.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够在化学实验中安全操作并注意环境保护。
课程内容单元一:化学基础知识-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化学- 化学键和化合物形成- 反应速率和平衡- 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单元二:化学实验技能- 基础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器材和试剂的使用- 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呈现单元三:化学应用和实践-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化学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研究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评估方法- 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表现等(占比:30%)- 考试成绩:理论知识考察、实验操作等(占比:40%)- 课堂活动:参与讨论、小组合作等(占比:20%)- 课程项目: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占比:10%)参考资料1. Brown, T. L., LeMay, H. E., & Bursten, B. E. (2019). Chemistry: The Central Science. Pearson.2. Chang, R. (2017). Chemistry. McGraw-Hill Education.3. Zumdahl, S. S., & Zumdahl, S. A. (2017). Chemistry. Cengage Learning.以上为《化学课》课程标准的概述。
大学化学课程标准

大学化学课程标准1. 引言大学化学课程作为理工类学科的核心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大学化学课程标准,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2. 基本要求大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基本要求:•立足于学科的前沿发展,准确反映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理论。
•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背景,循序渐进、分类别学习。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3. 课程设置大学化学课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3.1 基础模块•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化学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有机化学:介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以及有机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焓、熵和自由能:深入探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
•电化学:解释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包括电解、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等。
•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介绍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和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3.2 应用模块•分析化学:介绍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无机化学:深入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应用,以及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主要涵盖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和溶液化学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和推导能力。
•生物化学:介绍生物大分子、生物催化和生物能等生物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3.3 实践模块大学化学课程还包括实验实训和科研实习等实践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对于实验实训,应重视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对于科研实习,应鼓励学生参与科学课题的研究,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教材选择大学化学课程的教材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融合科学理论和实践案例。
•语言准确、简明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更新快,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发展动向。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一、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关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动态,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发展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化学于实际生活中。
3. 为有志于关注化学研究、从事相关行业的学生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内容体系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主要由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实验技能、科技前沿、科学探究和学科思维等6个部分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
1. 基础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物质分类、酸碱等基础概念。
2. 基本规律:化学反应规律、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等。
3. 实验技能:实验基本技能、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思维等。
4. 科技前沿:材料科学、化学能源、环境保护等。
5. 科学探究:化学实验、制药技术、生命科学等。
6. 学科思维:化学思维方式、信息处理、问题解决等。
三、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主要包括知识综合性、理论实
践性、启发式教学和科学性等方面。
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验教学、项目教学、讨论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要求
1. 结合国家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注重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融合。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计划和科技创新项目。
3. 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合理设置研究目标,加强课程实效性和应用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高中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新课程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基础学科。
2.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整体规划素养立意的课程目标、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重视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
3. 课程目标:化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
4. 课程内容:化学课程设置5个学习主题,包括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跨学科
实践。
每个学习主题由5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包括大概念、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5. 课程实施:学校可在7至9年级确定化学课程的具体开课年级。
此外,化学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明确了每个学习主题需要建构的大概念、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需要掌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需要形成的重要态度以及需要经历的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
同时,设置了跨学科实践活动,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加强课程育人功能。
此外,化学新课程标准还研制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完善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建议。
2024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2024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1. 引言本课程标准依据我国教育法和化学教育相关规定,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化学学科发展趋势,对2024年初中化学义务教育课程进行详细规划与说明。
本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化学观念,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高中阶段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目标2.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 课程内容3.1 身边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水的性质与净化、常见金属与合金、有机化合物等,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3.2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注重学生对反应机理、能量变化的理解与运用。
3.3 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技能学习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技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4 科学探究与创新强调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实施建议4.1 教学建议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
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学习建议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进行实践操作,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3 评价建议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5. 附录5.1 课程标准编制说明包括课程标准的研究背景、编制依据、编制过程、课程理念等内容。
5.2 教学建议与案例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5.3 评价方式与实例介绍评价方式和方法,以及具体的评价实例,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评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化学基础》是生物工程系专业的一门基础辅助课程。
是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优化组合、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门课程。
主要讲授化学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包括溶液浓度的计算、配制及通性,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衡,滴定分析法和酸碱中和滴定,分光光度法,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二、参考学时及学分
该课程总学时60,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22学时。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讲授和实训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化学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所必需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理论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仪器的组装及使用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高度责任意识,为学生在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奠定必需的化学基础。
(一)能熟练掌握溶液浓度的若干表示方法和换算以及各种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
(二)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溶液中的平衡分析
(三)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有关计算和滴定方法
(四)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会熟练使用分光光度计
(六)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命名。
四、设计思路
本着为专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力求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
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尽量体现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训操作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训中穿插介绍各种仪器的使用,各种常用的滴定方式,各种实验手段和生产技术。
让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项目任务
(1)理论课程(共38学时)
序号项目学
时
任务学时
1 溶液 6 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换
算
溶液配制
稀溶液的依数性2 2 2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
平衡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
衡
2
3 电解质溶液和离解平
4 水的离解和溶液的PH 2
衡盐类水解及缓冲溶液 2
4 滴定分析法和酸碱滴
定6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滴定分析法及酸碱中和
滴定
2
4
5 分光光度法 2 分光光度法原理及定量
分析法
显色反应及测量条件的
选择1 1
7 烃 5 有机物概述
烷烃、烯烃、炔烃、二
烯烃和萜类、环烃
5
8 立体异构 2 光学异构
构象异构1 1
9 卤代烃 1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
性质
1
10 醇、酚、醚 2 醇、酚、醚的分类、命
名、性质
2
11 醛、酮、醌 1 醛、酮、醌的结构、命
名、性质
1
12 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
代羧酸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
构、命名、性质和常见
取代羧酸
2
13 含氮含磷化合物 2 硝基化合物、胺、有机
含磷化合物的分类、命
名和性质
2
14 杂环化合和物 1 常见杂环化合物的分
类,命名
1
15 生物分子 2 糖类、脂、氨基酸与蛋
白质、核酸的性质
2
(2)实验课程(总计22学时)
序号项目学
时
任务学时
1 溶液的配制 4 学习实验室规则
化学实训常用仪器简介
及洗涤,使用
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
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2 2
2 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
计的使用2 缓冲溶液的配制及PH计
的使用
2
3 天平称量练习 2 电子天平
分析天平(三种称量法)
2
4 滴定分析操作技术及
应用练习2 酸式、碱式滴定管的洗
涤、装液、读数、滴定、
终点判断
2
5 酸碱中和滴定 4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
制与标定
阿司匹林片的含量测定2 2
6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4 植物中可溶性还原糖的
测定
邻二氮菲比色法测定水
样中铁的含量2 2
7 自动旋光仪的使用 4 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测
定
4
六、教学内容纲要
项目一:无机化学部分
1、参考学时:理论12学时,实验8学时
2、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和换算
(2)掌握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并能应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平衡的分析
(4)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及电子天平、分析天平、PH 计的操作方法
3、工作任务
参考学
时
20学时
学习目标1、掌握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和换算
2、掌握不同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理论经,并能应用于电解质溶液中平衡的分析
4、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及电子天平、分析天平、PH计的操作方法
工作任务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
用天平采用三种不同称量方法称量物质用PH计测量溶液的PH
相关实践知识1、浓度的计算
2、玻璃仪器的洗涤、选择和使用
3、天平的使用、PH计的使用
相关理论知识1、溶液浓度表示法及换算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
3、电解质溶液及离解平衡
拓展知识1、浓度相关概念
2、平衡理论
项目二:分析化学部分
1、参考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10学时
2、学习目标
(1)学会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2)掌握酸碱滴定原理和滴定操作技术
(3)了解分光光度法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3、工作任务
参考学
时
18学时
学习目标1、学会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2、理解滴定分析法原理,掌握滴定操作方法
3、了解分光光度法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工作任务酸碱中和滴定并对酸碱中和滴定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使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两个实验的测量分析
相关实践知识1、滴定操作
2、分光光度计使用
相关理论知识1、中和滴定原理
2、分光光度法原理
拓展知
识
滴定分析法原理,分光光度法应用
项目三:有机化学部分
1、参考学时:理论18学时,实验4学时
2、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命名(2)了解有机物的光学异构和构象异构
(3)掌握自动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3、工作任务
参考学
时
22学时
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命名
2、了解有机物的光学异构和构象异构
3、掌握自动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工作任
务
用旋光仪测定葡萄糖注射液的含量
相关实
践知识
自动旋光仪使用
相关理论知识1、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
2、有机物的立体异构
拓展知
识
有机物的同分异构,官能团性质
七、考核办法和要求
平时成绩50%(出勤10%,课堂提问和作业20%,平时实验操作20%),期末50%
八、实施建议
(1) 教师应依据工作任务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
(2) 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
项目任务书应明确教师讲授(或演示)的内容光焕发明确学习者预习的要求职提出该项目整体安排以及各模块训练的时间、内容等。
(3) 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主体设计教学结构,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学习信心与成就感。
(4) 教师应指导学习者完整地完成项目,并将有关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有机融合。
九、教学条件
化学实验室常规配置及分光光度计,PH计,自动旋光仪,电子天平,分析天平
十、学习评价
(1)学生学习要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
(2)本项目课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3)本项目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能满足本专业所需化学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