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6条易混淆概念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2020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数学学习里有不少基础概念,似是而非,孩子们很容易因为混淆而没能答对题。

今天老师搜集了小学数学最容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家长让孩子看看都搞清楚了吗?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405”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作为自然数的“好处”?“0”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

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

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

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数学学习中的容易混淆的概念

数学学习中的容易混淆的概念

数学学习中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准确性的学科,其中有些概念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介绍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并提供一些解释和示例,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1. 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和小数是数学中常见的表示方式,但有时学生会混淆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百分数表示为百分数形式,例如50%,而小数表示为小数形式,例如0.5。

要将百分数转换为小数,只需将百分数除以100。

例如,75%可以转换为0.75。

相反,要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只需将小数乘以100。

例如,0.25可以转换为25%。

2. 直角与直线直角和直线是几何中常见的概念,但有时学生会混淆它们。

直角是一个角度,它的度数为90度,通常用一个小方块表示。

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它没有弯曲或拐角。

在几何中,直角通常用来描述两条直线的相交情况。

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称之为垂直。

例如,在一个正方形中,四条边都是直线,且相邻的两条边相交成直角。

3. 面积与周长面积和周长是用来描述平面图形的重要概念。

面积是指图形所占的平面区域,通常用平方单位表示,如平方厘米或平方米。

周长是指图形的边界长度,通常用单位长度表示,如厘米或米。

考虑一个长方形,它有两个相等的边长a和b。

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a乘以b来计算,即面积= a * b。

周长可以通过将两个边长相加,并乘以2来计算,即周长= 2 * (a + b)。

4. 平均数与中位数平均数和中位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

平均数是指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

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后,位于中间位置的值。

例如,考虑一组数据:2,4,6,8,1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 + 4 + 6 + 8 + 10) / 5 = 6。

中位数为6,因为它是排序后的第三个数。

5. 等式与方程等式和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但有时学生会混淆它们。

等式是指两个数或表达式相等的关系,通常用等号表示。

小学数学最容易搞错的15条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最容易搞错的15条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最容易搞错的15条基础概念,一定要让学生清楚小学数学有些基础概念看似简单,但是有时候连大人也搞不清。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数学中比较易混淆的基础概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

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

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

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对小学数学新教材16个易混淆知识点的解析

对小学数学新教材16个易混淆知识点的解析

对小学数学新教材16个易混淆知识点的解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

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1“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

小学数学概念辨析

小学数学概念辨析

小学数学概念辨析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充满逻辑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概念容易被混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对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进行辨析。

一、整数和自然数整数包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而自然数则是指零和正整数。

简单来说,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例如,-3 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0和 1、2、3 等都是自然数,同时也是整数。

在实际应用中,比如计算班级学生人数时,人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在表示温度的变化时,可能会用到负整数。

二、质数和合数质数是指一个大于 1 的自然数,除了 1 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合数则是指除了能被 1 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数(0 除外)整除的自然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需要看它的因数个数。

例如,5 只能被 1 和 5 整除,所以 5 是质数;而 6 除了能被 1 和 6 整除,还能被 2 和 3 整除,所以 6 是合数。

需要注意的是,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只有一个因数1。

三、奇数和偶数能被 2 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 2 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例如,2、4、6 等能被2 整除,是偶数;1、3、5 等不能被2 整除,是奇数。

在加法运算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在乘法运算中,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

四、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 a 除以整数b(b≠0) 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 是 a 的因数,a 是 b 的倍数。

例如,6÷2=3,我们就说 2 是 6 的因数,6 是 2 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五、分数和小数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小数则是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小学数学中部分易混淆概念的列举

小学数学中部分易混淆概念的列举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和28 最大公因数是( )4; 最小公倍数是( )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 、17、19、23、29、31、37、41、43、 47、53、59、61、67、71、73、79、83 、89、97共25个。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 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 9、12都是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 ,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 其约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 、合数和1。
小学数学中部分易混淆概念的列举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分布在: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等
数与数字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
数:是表示事物的量的基本数学概念, 例如自然数、整数、分数等。
分数与百分数
联系:都是分数,只不过百分数是一种 特殊的分数;
区别:分数既可表示具体的量,如二分 之一米、三分之二千克,又可表示两个 量间的倍比关系。如男生人数是全班人 数的五分之三;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 量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 比、百分率。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叫做 有限小数。 例如: 41.7 、 25.3 、 0.23 都是有限 小数。
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叫做 无限小数。 例如: 4.33 …… 3.1415926 ……
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 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 小数。例如:π(圆周率,它是一个无理数)
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是0的数。如:10、20...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是0,而且各位上的数字的
和是3的倍数或能被3整除。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小学数学最易混淆的15条基础概念

Q:✎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A: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Q:✎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A: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

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

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

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

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

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

小学数学16条易混淆概念解析

小学数学16条易混淆概念解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

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特转录了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16条“知识性诘问”,供同仁参考。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数学教师所接受。

对处于微观知识层面的一些现实性“诘问”,诸如“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最大的分数单位是多少”、“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等等,看似“细节”的问题,却是彰显数学教学“科学性”“严谨性”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不好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特转录了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16条“知识性诘问”,供同仁参考。

1、最小的一位数是0还是1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争论。

先来看看《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第98页“关于几位数”的叙述:“通常在自然数里,含有几个数位的数,叫做几位数。

例如“2”是含有一个数位的数,叫做一位数;“30”是含有两个数位的数,叫做两位数;“405”是含有三个数位的数,叫做三位数……但是要注意:一般不说0是几位数。

再来听听专家的说明:在自然数的理论中,对“几位数”是这样定义的,“只用一个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一位数;只用两个数字(其中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表示的数,叫做两位数……所以,在一个数中,数字的个数是几(其中最左边第一个数字为有效数字),这个数就叫几位数。

于此,所谓最大的几位数,最小的几位数,通常是在非零自然数的范围研究。

所以一位数共有九个,即:1、2、3、4、5、6、7、8、9。

0不是最小的一位数。

2、为什么0也是自然数课标教材对“0也是自然数”的规定,颠覆了人们对自然数的传统认识。

于此,中央教科所教材编写组主编陈昌铸如是说:国际上对自然数的定义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以法国为代表的多数国家都认为自然数从0开始,我国教材以前一直都是遵循前苏联的说法,认为0不是自然数。

2000年教育部主持召开教材改编会议时,已明确提出将0归为自然数。

这次改版也是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将“0”规定为“自然数”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众所周知,数学中的集合被分为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两类。

有限集合是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像某班学生的集合。

无限集合是含有的元素个数是非有限的集合,如分数的集合。

因为自然数具有“基数”的性质,因此用自然数来描述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很自然的。

但在有限集合中,有一个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集合,叫空集{},元素个数为0。

如果不把0作为自然数,那么空集的元素的个数就无法用自然数来表示了。

如果把“0”作为一个自然数,那么自然数就可以完成刻画“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任务了。

于此,从“自然数的基数性”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了把“0”作为自然数的好处。

把“0”作为自然数,不会影响自然数的“运算功能”。

“0”加入传统的自然数集合,所有的“运算规则”依旧保持,如新自然数集合{0,1,2,…,n,…}中的任何两个自然数都可以进行加法和乘法运算,而运算结果仍然是自然数。

同时,加法、乘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以及乘法的分配律也不会受到影响。

所以,“0”加盟到自然数集合实属理所当然,而不仅仅是人为的“规定”。

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数和它的功能,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时不仅要知道和记住数学的“定义”和“规定”,还应该思考“规定”背后的数学涵义。

3、什么是有效数字一无效数字有效数字是对一个数的近似值的精确程度而提出的。

同一个近似数如果在取舍时,保留的有效数字多,就比保留的有效数字少更精确。

一般说,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这时,从左边第一个非零的数字起,到那一位上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如近似数0.00309有三个有效数字:3、0、9;0.520也有三个有效数字:5、2、0。

而0.00309中左边的三个零,0.520中左边的一个零,都叫做无效数字。

4、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是否互为逆运算“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这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口头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例如:加法“2+3=5”,其逆算为“5-2=3”,“5-3=2”。

故此,加法的逆运算只有减法;减法“5-2=3”,其逆算有“5-3=2”,“2+3=5”。

故此,减法的逆运算有减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综上可知,只能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理,也只能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而不能说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

5、为什么不写“倍”在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时,很多小朋友会自然提出这样的疑问,如:“饲养小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为什么“12÷3=4”的后面不写“倍”呢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的质疑(学生有较强的解题规范意识)。

但同时又该对学生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得数后面一般要写上的是数的单位名称。

如:12只的“只”;8克的“克”。

一个数只有带上单位名称,才能准确地表示出一个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轻重等等。

但是,“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例如,上面的计算结果“4”,表示12里面有4个3,就是12只小鸡是3只小鸭的4倍。

所以,在算式里不写“倍”,以免“倍”与单位名称发生混淆。

6、“倍”和“倍数”的区别在第一学段我们学习了“倍的初步认识”,认识了概念“倍”,而在第二学段,我们又学习到“倍数”这个概念。

那么,“倍”和“倍数”这两个词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

例如:男生有10人,女生有30人,因为“10×3=30”或者“30÷10=3”,我们就说,女生人数(30)是男生人数(10)的3倍,也可以说,男生人数(10)的3倍等于女生人数(30)。

勿宁说,“倍”其实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各种表现形式)。

“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

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数。

可见,“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为整数)。

同时我们又看到,30也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倍”的涵义应宽泛于“倍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

7、“时”和“小时”有什么不同怎样使用“时”和“小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小〕时并非国际时间单位。

在198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我国统一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把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把非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作为辅助单位。

(注:〔〕里的字,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这样,在我国范围内使用的法定时间单位就有:天(日)、〔小〕时、分、秒。

由此,“时”既可以表示时间,又可以表示时刻。

由于“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易产生混淆,在实际应用时间单位“时”时,现行教材作了如下处理:7.1当列式计算出时间的长短时,在得数的括号里写上时间的单位“时”。

例如:超市营业时间:21-9=12(时)。

(此处可省略“小”字)7.2在用语言表述时间的长短时,为避免“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则在“时”的前面加上一个“小”字。

例如:超市营业时间12小时。

7.3在用语言表示时刻时,一律不得出现“小时”字样。

例如:公园每天早上7时30分开园(而非7小时30分)。

8、“改写”和“省略”是一样的吗先来看的教材例题截图(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22页)。

从形式上看,此例将“改写”与“省略”两种对数的变化置于了同一个要求之下(即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真希望编者不是有意而为之,因为“改写”与“省略”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表现在:目的不同。

“改写”的目的是方便对大数的读写,而“省略”则是取数的近似值。

方法不同。

此处的“改写”是去掉“亿”位后面的0,再写上一个“亿”字,而“省略”除了要找准“亿”位,还要考虑被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是几,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

符号不同。

“改写”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大小并未改变,所以用“=”号连接;而“省略”既改变了数的形式,又改变的数的大小,所以用“≈”连接。

9、“路程”就是“距离”吗这两个词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是替代使用的,其实不然。

“路程”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经过路线的长度;而“距离”则指连接两个地点而成的直线段的长度。

“路程”所经过的路线可以是曲形线,也可以是直形线,还可能是折形线。

一般情况下,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程”要大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当两个地点之间的路线为直线时,路程和距离才相等。

10、最大的分数单位是1/2还是1/1先看看分数单位的含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显然,在分数意义中,关键是“分”,没有“分”,就没有“份”。

因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最少份数是2份(如果是1份,也就无所谓“分”),由此得到的分数单位是1/2,所以1/2是最大的分数单位。

尽管就广义的分数来说,1/1也可视作分数,但它已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识的与整数对立的那种分数(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所产生),故此,最大的分数单位应以1/2为宜。

11、像0/3、3、3/这样的数是不是分数分数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其中,分成的份数叫做分数的分母,要表示的份数叫做分子。

由此可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应该是非零自然数。

从这个意义来说,以上这几个数徒具分数的形式,而不具分数的实质,因此都不应该视为分数。

进而,在考查学生对“分数”涵义的理解时,应着眼于通常意义上的分数,将上述这些变异形式纳入思考的范围,其本身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且会令诸如“分数都大于0”等命题的真与假陷入尴尬。

12、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还是“6+(1+1/2)”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弄清“6”的性质。

显然,此处的“6”其实是一个“数”,而非一个“量”,求“比6多1/2的数”应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范畴,问题中的“多几”都是确定的具体数,这里的“几”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所以,这里的“1/2”是指在6的基础上“多1/2”这个“1/2”数的本身,而非“6的1/2”。

所以,“比6多1/2的数”应该是“6+1/2”。

当然,如果题目确定为“比6多它的1/2的数”,那答案则属于后者。

13、计算出勤率可不可以不乘100%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的教材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这给执教者带来了困惑:到底可不可以不乘100%呢笔者以为,求“××率”其结果必定为百分率。

以出勤率为例,就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如果公式只写成: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我们说这只是分数形式(也即是求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几分之几”),并不是百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