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合集下载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

第四章→第二节→视距测量一、视距测量的概念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仪器望远镜筒内的视距丝在标尺上截取读数,应用三角公式计算两点距离,可同时测定地面上两点间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量方法。

视距测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观测快捷,一般不受地形影响。

其缺点是,测量视距和高差的精度较低,测距相对误差约为1/200~1/300。

尽管视距测量的精度较低,但还是能满足测量地形图碎部点的要求,所以在测绘地形图时,常采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量距离和高差。

二、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一)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计算公式如图4-7 所示,测地面两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点安置仪器,在点竖立视距尺,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水平视线与标尺垂直,中丝读数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尺上的位置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用表示。

1、水平距离计算公式设仪器中心到物镜中心的距离为,物镜焦距为,物镜焦点到点的距离为,由图4-7可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根据图中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关系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4-7)式中:为视距乘常数,用表示,其值在设计中为100。

为视距加常数,仪器设计为0。

则视线水平时水平距离公式:(4-8)式中—视距乘常数其值等于100。

—视距间隔。

2、高差的计算公式:两点间的高差由仪器高和中丝读数求得,即:(4-9)式中:—仪器高,地面点至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

(二)望远镜视线倾斜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公式在地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需要望远镜倾斜才能照准视距标尺读取读数,此时视准轴不垂直于视距标尺,不能用式4-8计算距离和高差。

如图4-8所示,下面介绍视准轴倾斜时求水平距离和高差的计算公式。

视线倾斜时竖直角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标尺上所截的位置为,,视距间隔为,求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首先将视距间隔换算成相当于视线垂直时的视距间隔之距离,按式4-8求出倾斜视线的距离′,其次利用倾斜视线的距离′.2和竖直角计算为水平距离。

因上下丝的夹角很小,则认为∠和∠为90°,设将视距尺旋转角,根据三角函数得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计算式为式(4-10),两点高差计算公式为式(4-11)。

镜头角度与距离计算方法

镜头角度与距离计算方法

专用的镜头角度计算方法镜头焦距的计算1公式计算法:视场和焦距的计算视场系指被摄取物体的大小,视场的大小是以镜头至被摄取物体距离,镜头焦头及所要求的成像大小确定的。

1、镜头的焦距,视场大小及镜头到被摄取物体的距离的计算如下;f=wL/W 2、f=hL/hf;镜头焦距w:图象的宽度(被摄物体在ccd靶面上成象宽度)W:被摄物体宽度L:被摄物体至镜头的距离h:图象高度(被摄物体在ccd靶面上成像高度)视场(摄取场景)高度H:被摄物体的高度ccd靶面规格尺寸:单位mm规格W H1/3" 4.8 3.61/2" 6.4 4.82/3" 8.8 6.61" 12.7 9.6由于摄像机画面宽度和高度与电视接收机画面宽度和高度一样,其比例均为4:3,当L不变,H或W增大时,f变小,当H或W不变,L增大时,f增大。

2视场角的计算如果知道了水平或垂直视场角便可按公式计算出现场宽度和高度。

水平视场角β(水平观看的角度)β=2tg-1= 垂直视场角q(垂直观看的角度)q=2tg-1= 式中w、H、f同上水平视场角与垂直视场角的关系如下:q=或=q 表2中列出了不同尺寸摄像层和不同焦距f时的水平视场角b的值,如果知道了水平或垂直场角便可按下式计算出视场角便可按下式计算出视场高度H和视场宽度W. H=2Ltg、W=2Ltg 例如;摄像机的摄像管为17mm(2/3in),镜头焦距f为12mm,从表2中查得水平视场角为40℃而镜头与被摄取物体的距离为2m,试求视场的宽度w。

W=2Ltg=2×2tg=1.46m 则H=W=×1.46=1.059m 焦距f越和长,视场角越小,监视的目标也就小。

图解法如前所示,摄像机镜头的视场由宽(W)。

高(H)和与摄像机的距离(L)决定,一旦决定了摄像机要监视的景物,正确地选择镜头的焦距就由来3个因素决定;*.欲监视景物的尺寸*.摄像机与景物的距离*.摄像机成像器的尺士:1/3"、1/2"、2/3"或1"。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sjjs下载。

目录一、............................................................................................. 概述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3)1.4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8)二、计算程序简介10三、........................................................................................... 初始化11四、平面文件格式11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1)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5)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15六、桩号文件格式16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16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17九、断链文件格式17十、操作 (18)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 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 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视距计算使用手册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下载。

目录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

1、视线水平时距离与高差计算公式: 视线水平时距离与高差计算公式:
δ
m n
f m' n' F D
d
N
p
m n
M B
A
D =δ + f +d
δ — 仪器中心至物镜光心的距离,常数值
f — 物镜焦距,常数值
d — 焦点至水准尺的距离,变量
δ
m n
f m' n' F D
d
N l M B
p
m n
A
m' n' f P m' n' F∞MNF = = MN d l
M' α N B J
M Q l
N' v
h'
h
h = h'+i v
h'— 初算高差,在QJO中,h' =D tgα
∴h = D tgα + i v 1 = kl sin 2α + i v 2
3. 视距测量方法 安置仪器 读数(l、v)
→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竖盘读数(L)
h = D tgα + i v
视距测量
丝装置(上 下丝), 定义: 利用望远镜中的视距 丝装置 上 、 下丝 , 定义 : 利用望远镜中的视距丝装置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地面两点间的水平 距离和高差的方法。 距离和高差的方法。 特点:操作简单 、 快速 , 受地形条件限制小 , 量 特点 : 操作简单、快速,受地形条件限制小, 距精度为1/200~1/300,但能满足地形测量中碎部 , 距精度为 测量的精度要求。 测量的精度要求。
P — 上、下十字丝的间隔,常数值 l — 上、下十字丝在水准尺上的读数差,观测值

计算公式视距测量表

计算公式视距测量表
4.1 钢尺量距
水平距离:指地面上两点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
线距离。 距离测量的方法:
1
钢尺量距 2000
1
光电测距仪测距 1 0 0 0 0
视距测量 1
200
一、量距的工具 钢尺、标杆(花杆)、测钎及垂球等。 钢尺又称钢卷尺,是用钢制成的带状尺,尺的长度通常
有15m、30m、50m等几种。

二、直线定线
• 直线定线:水平距离测量时,当地面上两点间的距离超
过一整尺长时,或地势起伏较大,一尺段无法完成丈量工 作时,需要在两点的连线上标定出若干个点,这项工作称 为直线定线。 • 按精度要求的不同,直线定线分为:
目估定线
经纬仪定线
1.平坦地面上的量距方法
三、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D nl q
AB
DAB li
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值作为直线AB最终的水平距离。
D平均

1 2
(D往

D返
)
量距精度通常用相对误差K来衡量,相对误差K应化为分 子为1的分数形式。
K D返 D往 D平均
1 D平均
D返 D往
在平坦地区,钢尺量距一般方法的相对误差一般不应大 于1/3 000;在量距较困难的地区,其相对误差也不应大 于1/1 000。
4.4 直线定向
一、直线定向:
确定地面上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仅知道两点之间的水平 距离是不够的,还必须确定此直线与标准方向之间的水平夹 角。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水平角度称为直线定向。
1、标准方向线 真子午线方向 —通过地面上一点并指向 地球南北极的方向线。 磁子午线方向 —磁针自由静止时所指 的方向线。 坐标纵轴方向 —高斯投影中每带的 中央子午线的投影方向。

第4章 视距测量

第4章 视距测量

4.算α,转动竖盘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水准 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计算α。 在同一个测站上,如果还需要观测其他的点,则 可重复上述2、3、4步的观测。
根据视距公式,计算水平距离和高差及立尺点的 高程。
11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1)观测前,应校正竖盘指标差不超过±1′; (2)照准时,严格消除视差; (3)视线不能太低,要快速同时读出上下丝读 数以减小标尺不稳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4)标尺应竖直,当竖直角为30°时,标尺倾 斜2°时,则所测距离的相对误差仅为1/ 80,在山区测量时,最好使用装有水准器 的标尺; (5)选择成像稳定、透明度高的天气观测; (6)观测精度要求较高时,l、α 应取盘左盘 右观测的平均值,并测定仪器的实际值。
1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二、分类
1.定角视距 在仪器的望远镜中附加视距装置(视距 丝),视距丝对目镜的张角为一定值,仪器 中心至标尺(视距尺)的距离与视距丝在标 尺上所卡的距离成正比。
2
201视距尺的长度(尺长的精确度要求 较高),两点之间的长度与视距尺对仪器的 张角有关,精确测定其角度,可得到两点之 间的距离。
第四章 视距离测量
§11.1 概 述
一、基本原理 根据几何光学原理用简便的方法迅速测 出两点间的距离和高差。当视线水平时,视距 测量测得的是水平距离;如果视线是倾斜的, 为了求得水平距离,还应测出竖直角。
精度: 精密视距测量: 1/2000 -1/5000
普通视距测量:1/200 -1/300,
甚至更低。
8
2013年9月10日星期二
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公式
(1) 水平距离公式: (2) 初算高差: (3) 高差公式:

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或方法
宝子,今天咱来唠唠水准仪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哈。

水准仪视距测量呢,主要是利用水准仪的光学原理来测量距离的。

它有个很简单的公式哦。

视距D等于(上丝读数 - 下丝读数)乘以一个常数K。

这个常数K呢,一般是100。

比如说,你在水准仪里看到上丝读数是1.5米,下丝读数是1.0米,那视距D就等于(1.5 - 1.0)×100 = 50米啦,是不是还挺简单的呀?
那这个测量方法呢,首先要把水准仪架好哦。

要找个平稳的地方,就像给水准仪找个舒服的小窝一样。

然后呢,调好水准仪,让那个十字丝看得清清楚楚的。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读数啦。

眼睛要盯着水准仪的目镜,仔细看那上丝和下丝的读数。

在测量的时候呀,可不能马虎呢。

要是读数读错了,那算出来的视距可就不对喽。

而且要多测几次,取个平均值,这样结果就更准确啦。

就像我们做事情一样,多检查几遍总是好的嘛。

要是在野外测量的话,还有很多小细节要注意呢。

比如说风大的时候,水准仪可能会有点晃悠,这时候就得等它稳当了再读数。

不然就像在晃荡的小船上写字,肯定写不好呀。

宝子,你要是刚开始学这个水准仪视距测量,可不要被那些仪器吓倒哦。

多练几次就熟啦。

就像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歪歪扭扭的,骑多了就可以潇洒地在路上飞驰啦。

希望你能很快掌握这个水准仪视距测量的小技能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最大横净距(视距)计算程序使用手册二O一四年九月前言行车视距是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向前能看得见的路线距离。

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时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公路上有障碍物或迎面开来的车辆,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汽车与障碍物或汽车与汽车相碰。

不论在道路的平面弯道上或在纵断面的变坡处,都应保证这种必需的最短安全视距。

行车最短安全视距的长度主要取决于车速和汽车在路面上的制动性能。

行车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另外还有弯道视距、纵坡视距及平面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要的最短距离;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有对向的车辆行驶,为避免相碰而双双停下所需要的最短距离;超车视距是快车超越前面的慢车后再回到原来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为停车视距的两倍。

中间无分隔带的道路应能保证会车视距,对有中间分隔带的较高级道路可仅保证停车视距。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道路,根据需要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足够超车视距的路段。

为此,在道路设计中,在平面弯道和交叉口处应注意清除内侧障碍,在纵断面的凸形变坡处,应注意采用足够大的竖曲线半径。

确定行车视距的定量数值,须研究:①汽车驾驭员的感觉时间和制动反应时间,它因人而异,且随很多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变化;②汽车制动效率,它随轮胎花纹与气压和路面类型与湿滑程度而异。

视距计算程序则采用基于AutoCAD的VBA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计算各种复杂线形的最大横净距,并能够绘制视距包络图。

本手册参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细则》校审稿、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研发视距计算程序教程等相关资料整理,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视距计算程序下载可至。

目录一、概述 (1)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1.3视距:相关技术指标 (4)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 (9)二、计算程序简介 (11)三、初始化 (11)四、平面文件格式 (12)4.1、交点法平面资料 (12)4.2、积木法平面资料 (12)4.3、交点法平面资料举例 (12)4.4、积木法平面资料举例 (13)4.5、交点法应注意的问题 (13)4.6、积木法应注意的问题 (16)五、司机视点距设计线的距离文件格式 (16)六、桩号文件格式 (17)七、最大横净距文件格式 (17)八、视距限值文件格式 (18)九、断链文件格式 (18)十、操作 (19)一、概述1.1行车视距的概念 1.1.1 定义行车视距是指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

1.1.2 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 ➢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凹竖曲线:(下穿式立体交叉)1.1.3 行车视距的分类(1)停车视距 (2)会车视距 (3)错车视距 (3)超车视距上述四种视距中,前三种属于对向行驶,第四种属于同向行驶。

第四种需要的距离最长,需单独研究。

而前三种中,以会车视距最长,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行车视距的计算 1.2.1 停车视距定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构成:图 3 停车视距示意图1S S S S Z T ++=图 1 平面上的视距问题图 2 纵面上的视距问题(1)反应距离 1S :是当驾驶人员发现前方的阻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那一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

感觉时间为1.5s ;制动生效时间为1.0s 。

感觉和制动生效的总时间t=2.5s ,我国采用1.2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t VS 6.31=(2)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

)(2542i KV S Z±=ϕ(忽略了滚动阻力系数f ) (3)安全距离:5~10m 停车视距:)10~5()(2546.3·201+±+=++=i V tV S S S S Z Tϕ1.2.2 会车视距定义:会车视距是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会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双向驾驶员及车辆 (2)制动距离:双向车辆 (3)安全距离:双向车辆保持间距 会车视距约等于2倍停车视距。

1.2.3 错车视距定义: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车辆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错车视距也就可以得到保证。

1.2.4 超车视距(1)定义: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图 4 全超车视距示意图(2)超车视距的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加速行驶距离S 1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1S :21101216.3at t V S +=式中:V 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较设计速度低10~20km/h ; t 1——加速时间(s), t 1=2.9~4.5s ; a ——平均加速度(m/s 2)。

②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2S :226.3t VS =(2t =9.3~10.4s )③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3S :3S =15~60m ④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4S :)(6.3214t t VS +=全超车视距为:43214S S S S S +++=1.3 视距:相关技术指标1.3.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视距采用停车视距。

二、三、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要求,会车视距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 2 倍。

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的地段,可采用停车视距,此时该视距路段对向车辆应通过划线等措施分道分向行驶。

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不应小于表1的规定。

表1 公路停车视距与会车视距停车视距的要求。

1.3.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停车视距。

互通式立体交叉区域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主线分流鼻之前应保证判断出口所需的识别视距(如图5所示)。

识别视距应大于表2的规定。

条件受限制时,识别视距应大于 1.25 倍的主线停车视距。

匝道全长范围内应具有不小于表3规定的停车视距。

汇流鼻前,匝道与主线间应具有如图6所示的通视三角区。

表2 判别识别视距图 5 互通分流鼻之前所需识别视距表3 匝道停车视距注:积雪冰冻地区,应不小于括号内的数值。

图 6 汇流鼻前通视三角区1.3.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三级公路,应按规定的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

货车停车视距计算中的眼高和物高规定为:眼高2.0m ,物高 0.1m 。

(1)货车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值。

表4 货车停车视距坡度修正值(2)下列路段应按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查:1)减速车道及出口端部;2)主线下坡段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小于一般值的路段;3)主线分、汇流处,车道数减少、且该处纵面竖曲线半径采用小于一般值的路段;4)要求保证视距的圆曲线内侧,当圆曲线半径小于 2 倍一般最小半径或路堑边坡陡于1 :1.5的路段;5)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口附近。

1.3.4 双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的超车视距如表5规定。

表5 超车视距1.3.5 引道视距1、每条岔路上都应提供与行驶速度相适应的引道视距(如图7所示)。

2、引道视距在数值上等于停车视距,但量取标准为:眼高 1.2m ,物高 0 。

各种设计速度所对应的引道视距及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规定如表6。

表6 引道视距及相应的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1.3.6 通视三角区1、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如图8所示)。

2、条件受限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则应保证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 5 ~ 7m 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如图9所示)。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值不应小于表7的规定。

表7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图7 引道视距图8 通视三角区图9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三角区在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范围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体,如图10所示。

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的情况进行绘制。

图10 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的情况1.3.7 二级公路以下的等级公路应划分允许超车路段和禁止超车路段;交通量较大的公路宜设置较长、较多的超车路段;中、小交通量的公路可适当减少;地形比较困难的山区,连续弯道和小半径路段宜设置禁止超车标志牌;具有干线功能的对向双车道公路上,宜在三分钟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保证超车视距的路段,超车路段的总长度不宜小于路线总长度的 10% 。

1.3.8公路弯道设计除应考虑曲线半径、回旋线参数、超高和加宽等因素外,还应注意路线内侧有阻碍驾驶员视线的树林、房屋、边坡等影响行车安全的障碍物;路线设计必须检查平曲线上的视距,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

1.3.9 对于公路平面中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的弯道)、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主线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等存在视距不足问题的路段,应特别注意行车视距的检查。

1.3.10 当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达不到会车视距要求,且清除边坡、开挖视距台或加大圆曲线半径工程过大时,可采用设置标志或分道行驶并必须保证停车视距的措施,保证行车安全。

1.3.11 平曲线内侧及中间带设护栏及其它人工构造物等不能保证视距时,可加宽中间带、路肩或将构造物后移;当挖方边坡妨碍视线时,则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视距曲线)开挖视距台(如图 11所示)。

图11 开挖视距台断面1.3.12 平曲线上的视距应按汽车沿曲线内侧行驶,以驾驶者视线高出路面1.2m( 货车取2.0 m) ,物高采用 0.10m ,距内侧路面未加宽前 1.5 m 处,汽车轨迹与视距线之间的横净距进行检查。

1.3.13 平曲线内侧设置人工构造物、平曲线内侧挖方边坡妨碍视线、中间带设置防眩设施时,应对视距进行检查或验算;不符合规定时,可采取加宽路肩、中间带或将构造物后移、设置交通安全设施等措施,满足视距要求。

1.3.13 平面交叉处应使驾驶员在距交叉 20m 处,能看到两侧二、三级公路相应停车视距并不小于 50m 范围内的汽车(如图12所示)。

视线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图12 乡村道路平面交叉视距三角形和加固段1.4 平曲线视距的保证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①最大横净距法②视距包络曲线法1.4.1 最大横净距法横净距是指在曲线路段内侧车道上的汽车驾驶员,为取得前方视距而应保证获得的横向净空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