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刺干预方案对卒中大鼠大脑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是指一类分泌于神经细胞和周围组织中的蛋白质,它能与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调控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存活和突触可塑性等生理功能。
这些分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经营养因子(NT)等。
在神经学、生物学和精神医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关注到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理作用,探索如何利用其治疗神经性疾病。
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改善神经节细胞的代谢和功能。
在许多神经性疾病中,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减少或缺乏,导致神经元生长受阻、易于损伤,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因此,神经营养因子也成为一种研究和治疗神经性疾病的新途径。
一、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它是由目前罕见的先天性感觉神经病人以及高浓度的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分泌。
NGF主要在神经元细胞体和轴突中存在,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及功能。
NGF受体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的神经节细胞和部分非神经系统细胞中,如基底节、纹状体等区域。
NGF与受体结合后,在神经系统中产生一些影响神经生长的效应,包括通过细胞增殖增加神经细胞数量,通过细胞存活增强神经细胞存活率,通过突触传递增强神经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神经细胞生长和发育更为健康。
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目前最为研究的神经营养因子之一,同时也是神经元保护和再生的重要分子。
BDNF主要在大脑皮层、海马、嗅球以及其他神经系统区域表达,参与调节神经元的形态、功能、存活和塑性。
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高原;王哲;王健;于丹;王守岩;孙宏伟;张立德;关洪全【摘要】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eye acupuncture on brain-dep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expression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rats aft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function of eye acupuncture against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ethods:Rats established by suture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eye acupuncture group. After reperfusion 24h,the neurophysical behaviours were accessed by ZeaLonga neurophysical impairment marks ; the expression of ischemic cerebral cortex BDNF mRNA was measured by RT-PCR method; the expression of ischemic cerebral cortex BDNF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 technology. Results:After reperfusion 24h,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neurologic impairment marks of the eyeacupuncture group were decreased obviously; The expressions of BDNF mRNA and protein in rat cerebral cortex after the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Conclusion:The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BDNF in rat cerebral cortex with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t is beneficial for protection of brain neurons.%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于再灌注24h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眼针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针组大鼠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减少.结论眼针疗法能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有利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20)006【总页数】3页(P904-905,919)【关键词】缺血再灌注;脑源性神经营养子;眼针疗法;脑皮质【作者】高原;王哲;王健;于丹;王守岩;孙宏伟;张立德;关洪全【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脑梗死占脑血管病发病率80%左右,病死率、复发率和致残率均高。
太冲、风府穴对帕金森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显 缩短 ( 0 0 )模 型组 B N P< . 1 ; D F免 疫组化 阳性 细胞 计 数 较 正 常对 照组 显 著 减 少 ( 0 0 ) 电针 组 阳 P< . 1 ,
, D F兔 抗 鼠单 克 隆抗 体 ( 汉 武 能神 经元 进行 性丢 失 , 出现 肢体 震 颤 、 张 力增 高 、 肌 正 士德生 物 有 限公 司) B N 常 的姿 势 平 衡 反 射 丧 失 、 意 运 动 减少 等 临床 症 状 , 博士德 生 物有 限公 司 ) 脑 立 体 定 位 仪 ( 湾 Ⅱ型 , 随 , 江 上
1 2 主 要药 物试 剂及 器材 .
※基金项 目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
6一羟 多 巴胺 ( 6一O 一 0 2 V t ) 慢 进 针 , 射 速 度 为 0 5 L mi, 射 H .% i 缓 C 注 .u / n 注
国家 自然科学基 金项 目( o39 38 ) N :0 7 7 7
中医药通报 ・ 针灸经络
太 、府 对 金 病 鼠 习 忆 力 冲风 穴 帕 森 大 学 记 能 及 脑性经养子响实研※ 源 神 因 影 的 验 究
● 黄攀攀 马 骏 王彦春 甘 水咏 李 浩 雷 涛
瞢口
摘 要 目的 : 用 太冲 、 府 穴针 刺 治 疗帕金 森病 模 型 大 鼠 , 讨 电针 对 帕金 森 病 大 鼠 学 习记 忆 采 风 探 能力及 脑 源性神 经 营养 因子表 达 的影 响 。方 法 :0只雄 性 大鼠 , 4 随机 分 为 正 常对 照 组 、 型组 、 模 电针 组 、
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孙奕;张志珺;郭怡菁;隋毓秀;王少华【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08(003)009【摘要】目的分析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及抗抑郁剂氟西汀干预后BDNF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BDNF在PS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法建立局灶脑缺血模型,加用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GUMS)结合孤养,建立PSD大鼠模型,并予以氟西汀干预.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Beal time-PCB分别检测应激18,28 d时海马B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激14d后PSD组较对照组大鼠体重与糖水消耗比例降低,水平,垂直试验得分下降(P<0.05或P<0.01).氟西汀干预组糖水消耗比例,水平、垂直试验得分均较PSD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第18、28天,PSD组BDNF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PSD组BDNF mRNA的表达在应激1 8d时较正常组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至28 d 时,表达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8、28天,氟西汀干预组BDNF蛋白及mRNA水平均较PSD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应用MCAO模型联合CUMS加孤养模型制备的PSD大鼠模型在神经功能缺损的同时,表现快感缺乏和探索行为减少的抑郁核心症状,并且体重的增长幅度显著减慢.PSD大鼠海马BDNF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氟西汀干预后BDNF表达水平上升,初步提示BDNF在卒中后抑郁发生中的作用.【总页数】6页(P648-653)【作者】孙奕;张志珺;郭怡菁;隋毓秀;王少华【作者单位】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210009,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大鼠海马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脑卒中后抑郁行为的影响 [J], 傅晓艳;陈浩浩;丁明星;张宁;方远书;张辉;方马荣2.氟西汀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的作用 [J], 许珂;张永亮;郁缪宇;刘协和3.氟西汀和碳酸锂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吴枫;孔令韬;汤艳清4.阿替普酶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及其受体表达变化影响 [J], 徐凤凤;容宁;徐昌琴;徐达;王秀云;李云5.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的影响 [J], 方力群;王永贵;张征;白静;张隽;谷莹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4)1.3 认知功能和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5)1.4 本研究的边界和研究方法 (6)2. 针刺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7)2.1 中医理论基础 (9)2.2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10)2.3 针刺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11)3.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12)3.1 缺血性脑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3)3.2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16)3.3 认知功能的评估方法 (17)4. 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效应 (18)4.1 针刺对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改善 (19)4.2 针刺对语言和空间认知的促进作用 (20)4.3 针刺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影响 (21)4.4 针刺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应用的综述 (22)5. 针刺对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应 (23)5.1 针刺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 (25)5.2 针刺对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的改善 (26)5.3 针刺对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升 (27)5.4 针刺在高级躯体运动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28)6.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29)6.1 针刺治疗的时机和疗程 (30)6.2 针刺治疗的操作与参数控制 (31)6.3 针刺与其他康复手段的配合 (33)6.4 患者个体差异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34)7.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35)7.1 研究趋势的分析 (37)7.2 针刺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8)7.3 针刺与其他现代化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40)7.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41)1. 内容概览缺血性脑卒中概述:简要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为后续研究背景做铺垫。
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现状分析:阐述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以及这些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临床研究进展牟芝蓉1(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71)摘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 F )是继神经生长因子(N GF )后发现的第二个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维持和神经元群的成形性上起重要作用。
国内外正积极开发BDN F 用于神经损伤的治疗。
本文就BDN F 的结构、功能、信号传导以及临床研究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B ;分子结构;信号传导;临床试验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ts clinical trialsM ou Zhirong(I 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Beij ing 100071)Abstract Brain-der r ived neur ot ro phic facto r is the second neur otr o phin after N GF was fir st found.T he ability of BD NF to r egulate ner vo us sy stem development,adult ner vo us plasticity,and maintenance of structur al integr it y sug g ests the use o f this pro tein t o treat neuro -degenera tio n asso ciated w it h human diseases .M any study wo rks had been done about t his pr otein,including m olecular str uctur e,signal tra nsduction,clinical trials,and so o n.Key words BDN F ;T r kB;molecular st ructure;signal tr ansduct ion;clinical tr ials 1现在第三军医大学复合伤研究所 重庆 400038 神经元的生长必须有来自靶组织的营养因子的支持,限制这些因子的产生,将使那些生长到错误靶组织或在靶组织错误定位的多余神经元突触和轴突因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因子而退化[1]。
针刺百会、曲鬓穴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针刺百会、曲鬓穴对急性期脑出血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陈秋欣;唐一鹤;刘晓莹;徐宁;徐思禹【期刊名称】《康复学报》【年(卷),期】2024(34)2【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百会、曲鬓穴对急性期脑出血(ICH)大鼠白细胞分化抗原36(CD36)、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方法方法选择144只Wistar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抑制剂组4组,每组36只,每组按1、3、7 d时间点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12只。
采用立体定位自体血注入法建立ICH大鼠模型。
模型组仅接受ICH模型制备,不进行任何治疗;假手术组接受类似模型组各项手术操作,但不进行注血制作;抑制剂组造模后6 h,腹腔注射TLR4抑制剂TAK242,3 mg/kg,1次/d,连续5 d;造模12 h后,针刺组各亚组开始接受针刺治疗,穴位选择百会穴(顶骨正中)、右侧曲鬓穴,采用透刺方法,进针深度20 mm,以100 r/min小幅度捻转,持续捻转2 min,每间隔5 min捻针1次,共留针30 min,期间捻转3次,1次/d,针刺组各亚组分别治疗1、3、7 d。
分别于治疗后第1、3、7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检测脑组织血肿体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CD36、TLR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CD36、TLR4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结果①mNSS评分:与假手术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模型组、针刺组、抑制剂组治疗后1、3、7 d mNS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针刺组、抑制剂组治疗后1、3、7 d mN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抑制剂组治疗后1 d m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
②血肿体积:与模型组同一时间点比较,针刺组、抑制剂组治疗后3、7 d脑血肿体积均明显降低,抑制剂组治疗后1、3、7 d脑血肿体积明显降低(P<0.05);与针刺组同一时间点比较,抑制剂组治疗后1、3、7 d脑血肿体积明显降低(P<0.05)。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关键词
电针 ; 曲池穴 ; 足三里穴 ; 脑源性神经营养 因子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1 2 4 2 ( 2 0 1 4 ) 一 0 3 — 0 2 0 4 . 0 4
中图分类号 : R2 4 5 , R 4 9 3
Th e e f f e c t o f e l e c t r o a c u pu n c t u r e 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b r a i n 。 。 d e r i v e d n e u r o t r o p h i c f a c t o r i n c e r e b r a l i s c h e mi a 。 _
c e r e b r a l s t r o k e . Me t h o d: S i x t y S P F S D ma l e r a t s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3 g r o u p s :s h a m o p e r a t i o n g r o u p ,i s c h e mi a g r o u p , E A g r o u p. 2 0 r a t s i n e a c h g r o u p .Al l g ro u p s e x c e p t s h a m o p e r a t i o n g r o u p r e c e i v e d l e f t mi d d l e c e r e b r a l a r t e r y
叶 晓倩 江一静 游林 志诚 邹愉 龙 陈立典
目的 : 观察 电针 ( E A) 对脑缺 血再 灌注模型大 鼠脑组织 中脑 源性神经 营养 因子 ( B DN F ) 表达 , 探讨 电针治疗缺血性 脑卒 中的作用机制 。 方法 : S P F 级雄性大 鼠6 0 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 模型组和 电针组 , 每组均为 2 0 只; 模 型组 和电针组均用改 良的线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6-28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资助课题(JA07123)作者简介:林栋(1977—),男,讲师,2008级针灸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
近年来针灸治疗手段愈来愈多样化,针刺、理疗、运动、药物熏蒸、针药结合等诸多方法综合运用于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然而大多数的临床科研工作者多关注于各种疗法、以及各疗法间的组合优劣比较,试图探寻到一种或几种最为满意的疗法,而对不同疗法间的配合运用及治疗组合的研究却鲜见报道。
因此,尽管针刺与运动疗法分别隶属于2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治疗对象、治疗作用和最终目的上的重合,使得治疗技术与方式必然产生磨合与渗透[1]。
有研究者就曾提出针刺疗法与康复医学应进一步就其有机结合的具体方式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根据疾病各个阶段的特点,探讨如何适时应用针灸疗法以及如何实现不同疗法间的最佳组合[2]。
本项目的前期研究表明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3],那么其电生理状态改变的背后是否存在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本研究拟观察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的影响,分析针刺与运动疗法先后作用次序的不同对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影响的具体作用方式,从而为将来形成卒中康复单元的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清洁级SD 大鼠30只,由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各半,体重180~240g ,自由饮水进食,食用普遍颗粒型大鼠饲料(含蛋白23%,脂肪4.7%,钠盐0.24%),动物房温度控制在18~26℃,光暗周期12h 。
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先针后运动组、先运动后针组,每组6只大鼠。
1.2主要试剂及设备BDNF 试剂盒(北京中衫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mmoL /L NaOH 溶液、1mmoL /L HCl 溶液、10%水合氯醛溶液、0.9%氯化钠溶液、4%多聚甲醛溶液、0.01mmoL /L PBS 缓冲液、0.02mol /L 柠檬酸修复液、3%H 2O 2均为自配溶液。
主要设备:ZT-14s 生物组织脱水机、YB-6LF 生物组织石蜡包埋机(孝感市亚光医用技术有限公司);CUT4060石蜡切片机[海德创业(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Fsafe 生物安全柜[力新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保湿盒、4°C 冰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Motic 5000C +Moticmed 数码显微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Motic Images Advanced 6.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1.3模型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 )模不同针刺干预方案对卒中大鼠大脑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林栋1,2,阙秀琴2,张学君2,吴强2(1.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目的研究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缺血区大脑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制备卒中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先针后运动组、先运动后针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组BDNF 阳性细胞数,并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光镜下计数免疫组化染成棕黄色或黄褐色的BDNF 阳性细胞,先针后运动组、先运动后针组与空白组比较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 <0.01),先针后运动组比模型组也有显著表达(P <0.05)。
结论针刺与运动疗法的不同干预次序对卒中大鼠大脑皮层BDNF的表达存在差异,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针刺与运动疗法先后干预次序的优劣。
关键词:针刺疗法;运动疗法;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缺血中图分类号:R245.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627(2010)05-0019-04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10,20(5)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20卷第5期19型制备:按Longa等[4]建立的大鼠中动脉线栓法造模。
以10%水合氯醛(35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分离并电凝各分支动脉,结扎并游离颈外动脉主干远端,显微动脉夹暂时夹闭颈内动脉和左侧颈总动脉。
于左侧颈总动脉上的动脉夹远心端剪一小口,将黑色的直径0.23mm的日本进口尼龙鱼线栓线从切口处插入,提拉翼腭动脉处的悬吊线,使栓线顺利进入颅内,遇阻力即停止进线,插入深度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9.0±0.2)mm。
模型成功的判断标准采用Bederson方法[5]进行肢体功能的神经缺损评定。
0分:无任何神经功能缺失;1分:左前肢屈曲(即提尾悬空实验阳性);2分:侧推抵抗力下降(即侧向推力实验阳性),伴前肢屈曲,无转圈行为;3分:同2级行为,伴自发性旋转。
本研究模型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大于或等于2分,可以认为实验造模成功。
假手术组操作过程同上,但栓线插入深度小于10mm,即不进入MCA。
术中对大鼠的呼吸、心率、脑温等生理参数进行监测,脑温通过测肛温间接反映,并维持于正常范围,即肛温35.9℃~36.9℃(相当于脑温36.5℃~37.5℃)。
术后送回动物房。
1.4治疗方法所有大鼠造模完成后次日开始实验。
空白组大鼠不接受任何处理;模型组大鼠仅完成造模过程,不接受治疗;假手术组大鼠完成造模手术过程但不造成中动脉栓塞;先针后运动组大鼠造模成功后,接受先针后运动治疗;先运动后针组大鼠造模成功后,接受先运动后针刺治疗。
1.4.1针刺治疗针刺受试大鼠,取穴方法按照《实验针灸学》3版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动物取穴标准。
穴位:“合谷”(前肢第1、第2掌骨之间);“后三里”(膝关节后外侧,在腓骨小头下约5mm处)。
在局部消毒后,针具用华佗牌30号0.5寸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斜刺0.2~0.3cm,电针仪选用上海G6805Ⅱ型,受试组分别给予20Hz电针,输出强度以大鼠局部肌肉微颤为度,连续波,电针20min,每天1次,连续7d。
1.4.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采用滚筒式训练器,1个长30cm、直径60cm的圆形网状仪器,底座有固定架,一端有一手摇柄,可手摇按10r/min进行转动训练。
将大鼠放入该训练器内可训练大鼠的抓握、旋转、行走等运动,每天1次,每次20min。
网屏训练、网屏为50cm×40cm网带,网眼为l cm ×l cm,网板的左右和上方都用25cm高的木板框边,网屏距地面高度为80cm,下方铺以12cm 厚的海绵。
先将网屏水平放置,将老鼠放在其上,然后缓缓地将其一端抬高,在2s内将网屏变成垂直位,保持5s,训练大鼠的肢体抓握能力,每天1次,每次20min。
1.5样品采集及处理全部治疗完成后次日,分别取出5组大鼠,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切开胸腔,心脏快速灌流生理盐水50mL,然后用4%多聚甲醛50mL灌流固定。
断头取脑(勿损伤大脑皮层),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24h后,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6],取前额2mm至视交叉部位的脑片进行脱水、浸腊、包埋、切片、烤片、烘片、脱蜡等常规步骤。
1.6BDNF的免疫组化染色①柠檬酸修复:脱蜡后的切片放入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2~7.4)漂洗3次,每次3min;②用0.02mol/L 柠檬酸修复液高压修复3min,自然冷却;③将玻片排列在湿盒中,滴加3%H2O2,室温下静置10 min;④用0.01mol/LPBS漂洗3次,每次3min;⑤按1∶200稀释BDNF(H-117)一抗:sc-20981,将溶液滴加到切片上,移入4℃冰箱孵育12h;⑥用0.01mol/LPBS漂洗3次,每次5min;⑦切片滴加PV-6001(辣根酶标记羊抗兔多聚体,二抗),37℃孵育2h,0.01mol/LPBS漂洗3次。
将玻片甩干后,滴加0.05%DAB,在显微镜下观察显色后蒸馏水漂洗,苏木素复染,晾干后用中性树胶封片。
对照实验以PBS代替一抗,同步进行上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其结果为阴性。
1.7数据分析所得5组切片在Motic5000C+Moticmed数码显微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对5组样本的大脑皮层M1及M2区定位,BDNF免疫组化染色后,阳性表达信号为棕黄色。
5组各截取3个视野的图片分析阳性表达,运用Motic Images Ad-vanced6.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阳性表达计数,取3个视野的平均值。
1.8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分别对5组BDNF的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q检验,数据用x±s表示。
2结果光镜下观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清楚,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见部分空泡样变,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和胞核固缩,部分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出现肿胀坏死。
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中BDNF阳性细胞表现为神经元的胞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第20卷20表1不同针刺干预方案对各组大鼠大脑皮层BDNF 阳性细胞及灰度值的影响组别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先针后运动组先运动后针组动物/只66666阳性细胞数5.67±2.5816.33±3.721)10.00±2.8319.50±3.271)2)20.10±5.091)灰度值92.57±14.38116.14±15.37119.54±19.251)128.00±22.441)139.04±7.131)2)注:与空白组比较,1)P <0.01;与模型组比较,2)P <0.05。
图1空白组光镜下阳性细胞数(×400)图2先针后运动组光镜下阳性细胞数(×400)浆、轴突及少量胶质细胞染成棕黄色,其中正常组及假手术组表达为弱阳性,先针后运动组、先运动后针组的BDNF 阳性表达较强,见表1、图1、图2。
5组数据在ANOVA 单因素方差方差分析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总体方差相等,适合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经过分析,5组间阳性细胞数的F 为36.54,P <0.001,提示5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灰度值F 为8.81,P <0.005,提示5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1982年由德国神经化学家Barde 等人首次从猪脑中分离纯化出的具有促进神经生长活性的一种蛋白质,BDNF 分子单体是由1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泌型成熟多肽,蛋白等电点为9199,分子量为1315kD ,主要由β折叠和无规则N-级结构组成,含有3个二硫键,为一种碱性蛋白质。
在脑的皮质运动区,细胞浆呈酸性,故BDNF 的阳性表达是在细胞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