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消息两篇》导学案2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教案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学习目标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
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消息二则》教案第一课时

《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搜集关于新闻的文体常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最先看到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即时的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接下来我们学习两则气势恢宏的新闻,看看新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来学习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板书标题、作者。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2)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体知识。
(1)“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再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就成为新闻六要素。
(3)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1 消息二则

1.《消息二则》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二)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四、教学手段提前一周准备好教学导案案,课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先完成课前预习案。
收集资料、图片制作PPT课件。
课堂上将导学案与PPT配合进行教学。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说新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
新闻成了我们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美国著名的报业人士霍²格里利曾经这样说过:“为新闻欢呼吧!它是精选的自由卫士,是正义的利剑,是真理的灿烂阳光!”那么新闻值不值得被如此高地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闻,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预习展示:学新闻学生根据多媒体提示了解相关内容。
1.消息的概念: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高中语文 24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活页规范训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4广播电视消息两篇(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簇拥啮齿装修熙熙嚷嚷B.契约养育枭雄炊烟袅袅C.一瞥凋蔽哂笑日晒雨淋D.窒息筛选旗杆抗振救灾解析A项,熙熙嚷嚷—熙熙攘攘;C项,凋蔽—凋敝;D项,抗振救灾—抗震救灾。
答案 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对日__________,和他那个亲日媚日、飞扬跋扈的老婆的教唆与威逼不无关系。
②“五一”期间,市长________会见了新加坡贸易代表团和台湾投资考察团。
③女主人公憧憬的丈夫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一定是卓有成就的,一定会成为________的人。
A.投降分别深孚众望B.投诚分别深负众望C.投降分头深负众望D.投诚分头深孚众望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成语)的运用能力。
应注意三个方面:(1)形或音相近而义不同的,这类词语形或音接近,但词义却迥然有别,在使用中也很容易混淆,因此误用的比例相当大。
如“深孚众望”与“深负众望”。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
如“投降”与“投诚”。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如“分别”与“分头”。
投降:停止对抗,向对方屈服,带贬义;投诚:(敌人、叛军等)归附,带褒义。
①句宜用“投降”。
“分头”与“分别”的区别: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不能用“分头”;不同主体各自与不同客体一一对应,只能用“分头”,不能用“分别”。
②句符合“同一个主体对多个客体,只能用‘分别’”这个限制,因此,宜选用“分别”。
“深孚众望”,意为“在群众中享有威望,很使群众信服”;“孚”是“使人信服”的意思。
“深负众望”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负”是“辜负”的意思。
③句结合语境“一定是卓有成就的”,应选用“深孚众望”。
答案 A3.下列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在初中教学中,由于淡化语法知识,使不少学生对于基本的句子成分印象不深,导致在高考备考阶段对这一知识板块需要重新抓牢夯实。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1《消息二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图片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图片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
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 摧枯拉朽(kū) 溃退(kuì) 荻港(dí)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新闻两篇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新闻两篇导学案课题:新闻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2.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所具有的划时代的“丰碑”意义。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章饱含的感情。
学法指导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气势和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荻港()要塞()歼灭()溃退()2.查资料,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
3.用一句话概括《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4.你有疑问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1.导入2.整体感知(1)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3.合作探究①文章主体部分可分为几层?哪一层是详写?②品析鉴赏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4.释疑解难5.教师小结三、课堂巩固阅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第二课时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méi()体qín()满zhǔ()目cāng()桑xiāng()嵌承诺()循序渐进()2.查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现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H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聚焦新课标 赋能新课堂】统编版七年级《消息二则》写作型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统编版七年级《消息二则》写作型教学设计案例分享一、文本简析:“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活动,一般包括阅读类探究活动和实践类探究活动两类,阅读、实践是活动形式,探究是活动过程,提升语文关键能力是活动目的。
文本阅读作为“活动·探究”单元的第一板块,应摒除单篇教读的方式,而采用多文本统整比读来凸显文体特质,帮助学生构建文体知识体系,完善知识储备,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候并没有接触新闻,甚至也没有积累新闻的知识,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初步积累了新闻文体常识,了解到相关新闻体裁。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关键要素,还要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比如消息的结构、语言及情感上的独特。
学习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因为生活中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而且本单元的课文都有旁批,所以通过自读、小组合作及教师指导,完成课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太大。
“活动·探究”单元的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速读、跳读为主要阅读方法,因此,在一节课内学习两个文本,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联结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建立大语文观念。
三、目标确定新闻是人们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实用性文体;不同的新闻体裁,可以让人们获取不同的新闻资讯。
信息的提取和概括是新闻阅读的基本能力。
比较同一体裁新闻在报道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异同,可以统整新闻的类性特征,辨析各类体裁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学会从阅读需求出发,判断不同体裁新闻“读什么”“读哪里”“怎么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形成阅读技能,扩展阅读视野,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思考,授课教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寻找新闻六要素,梳理文章内容;2.掌握消息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3.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4.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消息的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寻找新闻六要素,梳理文章内容;2.掌握消息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3.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4.揣摩作者的情感,理解消息的客观叙述与主观情感;教学重点:1. 了解新闻中消息的特点,明确其结构的组成;2. 品读语句,体会消息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教学难点:根据真实情境试着学写一则消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消息两篇》导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广播电视消息与平面媒体消息的区别。
2、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三课都是平面媒体消息,那么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二、《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
1、熟悉消息各段内容。
2、音响是广播新闻中最重要的传播符号。本消息是怎样运用录音内容的,这些录音内
容对这篇消息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篇广播消息运用录音,首先让人物出场,使听众感到消息的真实性;其次,
录音与叙述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互为补充;其三,录音与记者的叙述相间避免听觉上的单
调,形成良好的听觉效果。
三、《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WTO》
1、熟悉消息内容,注意联系画面与解说词的对应。
2、电视新闻的画面和解说词可以说是相互配合的。以本则消息为例,说说其画面与解
说词是怎样对应的,解说词对画面有怎样的补充作用。
明确:本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会议议程,与画面是同步
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最后的解说词为中国加入WTO而欢呼,也是对应画面上欢庆
的气氛的,两者互相渲染,极好地表现了我国入世的喜庆气氛及重大意义。
四、完成练习三,说说广播电视新闻和报纸新闻在表现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明确:广播消息是运用电波传送的声音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体裁,
是消息与广播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分成带音响的消息和不带音响的消息两大类;除简讯外,
它通常由导语和新闻主体构成;为了适应听觉的需要,广播新闻一般采用单线结构,而形式
上,也可采用“倒金字塔”和非“倒金字塔”两种结构。
电视新闻,用客观事实,形象、真实、“短、频(广)、快、活”地传播,是它的特点;
图像、解说词、同期声、文字、特技等,是它的表现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