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法化及语法化五个方面的述评

合集下载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

语法分析的五个本位观评析现代汉语语法分析的五种本位观“本位”的意义提出“本位”的学者们的出发点主要是:以语法中的某一单位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该基础单位的研究来解释其它各级语法单位。

其它各级语法单位的解释都建立在对基础单位研究的理论基础上。

作为基础研究的单位就取得了研究“本体”的地位。

作为“本体”的研究对象,在理论上要求应该尽可能地与其他研究对象保持内部结构的一致性,或者该基础单位的某一属性或功能可以和其它语法单位保持一致,使得其它语法单位能够通过对该基础单位的解释而得到本质上的解释。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本位观及明确提出研究本位理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1)马建忠的“词本位”;2)黎锦熙的“句本位”;3)朱德熙的“词组本位”;4)徐通锵的“字本位”;5)邢福义的“小句本位”。

1.马建忠的“词本位”马建忠是中国历史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汉语语法理论的第一人。

其《马氏文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开创中国语法学理论的意义。

但是,《马氏文通》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模仿西方传统语法的理论模式建立起来的。

这一理论系统的基本特征便是词本位。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定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词本位的观念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产生,是相当自然的结果。

拉丁语的基本特征便是,词在形态上有严格的标记或变化标记。

首先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根据是否有形态变化分为两类,有形态变化的是实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是虚词;再在有形态变化的词类中将能够变格的分为一类,将能够变位的分为一类,既能变格又能变位分为一种。

在能够变格的词类中,又可以根据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和形容词。

所有的这些有形态变化的词都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它们的句法功能就是通过它自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的。

因此,在这些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只要了解词的形态变化规则,也就能了解它们的句法功能。

所以,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中,“词法”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法化名词解释语法化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由于频繁使用,人们开始将其看作标准的、合乎规范的语法形式。

语法化过程是指某个词语或者表达方式从非标准的语法形式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发展的一种现象,是由于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

在语言演化过程中,一些非标准或者不合规的语言形式逐渐形成基于规范的语言形式。

这种转变的过程是逐渐的、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法化的表达方式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语言中的规范形式。

语法化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语言元素,例如词汇项、短语、句法结构等。

在词汇层面上,词汇的语法化可以表现为某个单词的用法转变,比如某个名词开始作为动词使用,或者某个动词开始作为名词使用。

在短语层面上,短语的语法化可以体现为特定短语的固定化,比如某个固定的短语逐渐形成作为特定句法结构的固定语素。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语法化可以意味着某种句法结构的发展和演变,比如某种从非主动句式逐渐发展成为主动句式的句法结构。

语法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

社会语言习惯是指某种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因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被频繁使用,逐渐被认为是标准的语法形式。

当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时,其使用频率就会增加,人们开始认为它是正确的语法形式。

语义演变是指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某个词语的词义会由原先的具体指称意义逐渐转变为抽象意义,从而使其能够应用到更多的语言环境中。

当一个词语的语义逐渐变得抽象和普遍时,人们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标准的语法形式。

总之,语法化是指某个表达方式或者词汇项从非标准逐渐演变为标准的语法形式的过程。

这种转变是由社会语言习惯和语义演变引起的,可以涉及词汇、短语和句法结构等各个方面的语言元素。

语法化是语言演化和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

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

实词虚化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

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

关于汉语语法化研究内容的述评摘要:语法化发展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类范畴和句法范畴,而且启发研究者通过对话语标记的挖掘和分析,更好的描写语言事实。

本文在梳理语法化历史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语法化研究内容的比较,从语法化输出端分类:语法层面的语法化构词和语法化构式;语用层面主要分析话语标记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语法化历史含义研究内容一、语法化的历史和含义(一)语法化的历史1、早期的语法化研究meillet首次提出“语法化”一词,并认为新的语法形式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类推,二是语法化。

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语法化研究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语言学家是givon,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今天的形态是昨天的句法。

”并在《语法化的理解》(1979)中,总结一条典型的语法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法化研究在西方语言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语言学家从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

3、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趋势近年来,语法化理论不断成熟,研究的范围随之也越来越广:语法化与重新分析、语法化与语境、语言演变和语言范畴产生的首要诱发因素、话语标记的产生、敬语与“礼貌的语法化”等,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题。

[1](二)语法化的含义关于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各家有各家的合理性,区别在于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宽窄。

语法化定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语言工作者研究汉语事实的深入和进步,也体现了语法化研究范围的完善和丰富。

二、语法化研究内容沈家煊(1994)提出研究语法化有两条路子: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另一条着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王凤敏(2005)指出语法化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篇章结构的语法化、短语的语法化、词汇的语法化、语用法的语法化及语法化的伴随现象—语音的弱化。

吴福祥(2005)指出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四个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结构式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模式的研究、话语标记语法化的研究以及与语法化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语法化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并影响着语言的各种层面。

本文将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分析语法化的概念、特点、作用,介绍语法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并对语法化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Humboldt和Jakobson 等学者首次提出“语法化”这个概念以来,语法化研究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过去的百年中,语法化研究从早期的语用学和语义学角度,逐渐拓展到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静态描写向动态的、历时的方向转变。

二、语法化的理论分析1、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逐渐变得更为稳定和一致。

2、语法化的特点语法化的特点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抽象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不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而是基于语言的整体语境进行归纳和总结。

稳定性指的是语法化的形式和结构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系统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并非孤立的,而是与语言的其它层面相互、相互影响。

3、语法化的作用语法化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语法化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高效和明确,减少了歧义和模糊性。

其次,语法化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语法化还使得语言更加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提高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语法化实证研究及应用1、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法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通过研究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从而更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此外,通过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语法使用的研究,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重要的参考。

2、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的语法化研究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报告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报告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2017汉硕考研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涵:了解更多的汉硕考研信息、资料加丹丹老师Q。

依旧义乌散散思伊尔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化五个方面的述评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化五个方面的述评
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习惯化和规约化的结果语言单位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语境语言使用者和交际目的的制约语义发生变化造成语用法的语法化这种现象很多比如王建伟等2001曾以汉语的连谓结构为例说明会话含义的语法化认为人们在会话中对连谓结构的理解从自然时间顺序不明显语法化为符合自然时间顺序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
万方数据
(或形态成分) 的产生。吴先生由此得出结论, 语法化 与虚化本来属于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但本文为了行 文方便, 对语法化和虚化并不作具体区分。 !" 语法化的含义 虽然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研究有关语法化的问 题, 并且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但作为正式的理论提 出, 是在上个世纪末, 许多理论问题尚待于完善, 所以 有关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下面是几个代表性的解 释。 语法化存在于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 或从较 低的语法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 即从派生 性成分进而为曲折构形成分, 其范围有所增加 ( #$%&’() *+,-, ./01: 0/ ) (转引自胡壮麟 !223 ) 。这是较早的定 义, 是从历时角度阐述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是在语言的词汇、 词法 4 句法、 语音等方面 用编码来区分语义 ( 567+89(8, ./:3) 。这是从共时的角 度来说的。 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历时性的, 考察语 法形式的来源, 特别是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从这一 角度看, 语法化是关心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 语法标记, 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共 时性的, 基本是把语法化看做一种句法、 篇章和语用现 象, 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格式。 ( ;<==6%>?%<$@(AA, .//3) ( 转引自石毓智 !223)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 义、 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沈家 煊, .//B) 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 组合功能的变化 而造成词义演变, 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 组 合功能的改变, 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 在语句 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 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称为 语法化。 (刘坚等, .//1) 语法演化是单向的, 即从实词向虚词、 向语法形式 和结构发展, 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 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 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 从具体变为抽象。 (马壮寰, !222) 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 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 二是指短语或词组 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 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 化和短语的词汇化。 (江蓝生, !22.<) 语法化包括三个方面: 即 (.) 实词意义经虚化衍生 出语法意义; (!) 词由不太虚向更虚意义变化; (3 ) 演化 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的层次上。 (马清华, !223C) 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 万方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万方数据
(或形态成分) 的产生。吴先生由此得出结论, 语法化 与虚化本来属于不同层面的两个概念。但本文为了行 文方便, 对语法化和虚化并不作具体区分。 !" 语法化的含义 虽然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人研究有关语法化的问 题, 并且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但作为正式的理论提 出, 是在上个世纪末, 许多理论问题尚待于完善, 所以 有关语法化的定义不止一个。下面是几个代表性的解 释。 语法化存在于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 或从较 低的语法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 即从派生 性成分进而为曲折构形成分, 其范围有所增加 ( #$%&’() *+,-, ./01: 0/ ) (转引自胡壮麟 !223 ) 。这是较早的定 义, 是从历时角度阐述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是在语言的词汇、 词法 4 句法、 语音等方面 用编码来区分语义 ( 567+89(8, ./:3) 。这是从共时的角 度来说的。 语法化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历时性的, 考察语 法形式的来源, 特别是它们的具体发展过程。从这一 角度看, 语法化是关心一个普通词汇如何演变成一个 语法标记, 以及一个语法标记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共 时性的, 基本是把语法化看做一种句法、 篇章和语用现 象, 即语言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格式。 ( ;<==6%>?%<$@(AA, .//3) ( 转引自石毓智 !223)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 义、 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沈家 煊, .//B) 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 组合功能的变化 而造成词义演变, 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 组 合功能的改变, 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 在语句 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 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称为 语法化。 (刘坚等, .//1) 语法演化是单向的, 即从实词向虚词、 向语法形式 和结构发展, 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 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 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 从具体变为抽象。 (马壮寰, !222) 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指实词逐渐虚化为 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的过程; 二是指短语或词组 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 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 化和短语的词汇化。 (江蓝生, !22.<) 语法化包括三个方面: 即 (.) 实词意义经虚化衍生 出语法意义; (!) 词由不太虚向更虚意义变化; (3 ) 演化 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的层次上。 (马清华, !223C) 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 万方数据
获得语法化的 为了填补上面的空格, “ F 得 4 不 I” 动因, 从松散的篇章结构虚化为现代汉语中的能性述 补结构。 !" 短语的语法化 江蓝生认为, 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 过程, 称为短语的词汇化, 实际上就是短语的语法化。 现代汉语中许多合成词是由词组或短语虚化而来的, .1J
大多是由名词性或动词性短语虚化而来。比如现代汉 语中的程度副词 “ 非常、 十分、 有些 ( 有点) 、 不大 (不 太) ” 等都是由近代汉语中的短语虚化而来的。如根据 王静 (!""#) 程度副词 “十分” 的虚化脉络为: 动词性短语%名词%形容词%程度副词 #$ 词汇的语法化 词汇语法化也就是狭义的语法化, 它包括三种情 (#) 演化前后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 (马清 华, !""#&) 这方面研究的人最多, 研究出的成果也最多, 且大多是连同探讨语法化的机制一同出现的。 #$ % 实义向虚义的变化 这类虚化一般是名、 动、 形三类实词虚化成副词等 意义比较虚的词, 如刘坚等 (%’’() 认为近代汉语动态 助词 “将” 、 “ 着” 、 “ 取” 、 “ 得” 等是由动词演变而来。 “将” “ 、取” “ 、得” 是由句法位置改变虚化的, 它们大致 都经历这样一个语法化过程: 连动式 % 表示动作结果 (补语)%表示动作完 成、 持续 (助词) 另外, 该文中还分析名词 “时” 到晚唐五代演化为语气 词, 表 “附着” 义的动词 “着” 到六朝乃至唐五代演化为 介词, 这都属于词汇语法化的第一类。 #$ ! 不太虚向更虚义变化 此类虚化如刘坚等 (%’’() 认为, 反诘副词 “敢” 是 由表 “可、 能、 会” 的助动词 “敢” 虚化而来。其实, 词汇 语法化的第二类还应该包括意义具体的词变成意义抽 象的词, 如一般动词变化为能愿动词。 #$ # 演化前后意义差不多在同等虚灵层次上 这多体现为连词和助词的虚化上。一种情况是一 类虚词向另一类虚词的虚化。如现代汉语中并列连词 与同形的介词的由来, 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有某种继 承性, 但是先有介词后有连词, 还是先有连词后有介 词, 学术界有争议。一种意见主张先有介词, 后有连 词。他们认为先由动词虚化为介词, 然后进一步虚化 为并列连词。如蒋冀骋 ( %’’) ) 认为: 近代汉语连词 “共、 将、 和、 同” 等 “由表与同义的介词变来” ; 陈永正 (%’*+) 认为: “ 早期的连词由动词虚化为介词, 再进一 步虚化为连词” ; 吴福祥 (!""#) 描述伴随介词的演变模 式, 其中之一是: 伴随介词%并列连词 第二种意见主张先有并列连词, 后由连词发展为介词。 如刘坚等 (%’’() 认为, 动词 “和” 在唐五代虚化为连词, 到宋代虚化为介词。第三种意见是认为有的连词是由 同形介词虚化而来, 有的介词是由同形连词虚化而来。 如刘丹青 (!""#) 通过分析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 万方数据 %(*
# 收稿日期: )**" ? *A ? >" # 作者简介: 王凤敏 ( >+@A ? ) , 女, 河南封丘人, 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起, 但该书中许多描写方法实际是运用了语法化理论。 《汉语史上 此后还有孙朝奋 >++@ 年以英文形式出版的 的语序变化和语法化》 , 该书首次系统地运用语法化理 论分析了一组汉语语法标记的发展, 其中包括完成体 标记 “了” 、 处置式标记 “把” 、 情态标记 “得” 以及介词 的语序变化。并且该书还讨论了诱发语法化的一些动 因, 诸如临摹性 ( 5;%/5;589) 等。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 的引进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发生了 很大兴趣, 出现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其中有 论文, 也不乏语法专著。 二、 语法化的含义 >’ 语法化和虚化的关系 一般认为语法化就是虚化, 许多人在同一篇文章 中交替使用这两个术语指同一含义。但吴福祥 ()**)) 认为, 语法化 ( H.0CC85;0&5D085%/) 和虚化 ( I&30;J5/B ) 是 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二者的区别, 最简单地说, 语法 化关注的是一个语义单位或语用单位如何实现为特定 的语法形式, 譬如, 属于语用 K 篇章范畴的话题是怎样 演变为句法层面的主语的, 一个语义概念或类似于命 题的语义表述如何被实现并固定为特定的形态成分或 句法形式的。即语法化的结果总是体现为一种语法形 式的产生。虚化 (实词虚化) 着眼的是词义 (词汇意义) 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 如词义抽象化、 泛化、 弱化以致 完全消失, 从而变成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 这自然是 虚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虚化的含义 才等同于语法化) 。但虚化并不总是体现为一种虚词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0& %1 23/0/ 4/563.7589( :%;50& :;53/;3)
$%&’ !"# (%’ " :3<’ )**"
关于语法化及语法化五个方面的述评
王凤敏
(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人文社科系, 河南 郑州 !"***) )
的语法手段的历时过程, 其结果常是新的语法标记或 !223) 者句法结构。 (石毓智, 以上有关语法化的定义, 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其区 别主要是语法化范围的宽窄。总括以上对语法化的定 义, 笔者认为, 语法化应该指语言发展过程中语法单位 和语用法的从实到虚的稳固和逐渐演变过程, 在此过 程中有时还包括语音的弱化现象,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 篇章结构的语法化; (!) 短语的语法化; (3 ) 词 方面: (.) 汇的语法化; (B) 语用法的语法化; (1) 语法化的伴随现 象— — —语音的弱化。 三、 语法化的五个方面 ." 篇章结构的语法化 语法化本身是个历时过程, 研究这个过程有两条 路子, 一条是着重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 另一 条着重考虑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 分。 (沈家煊, .//B) 根据石毓智的观点, 篇章结构的语 法化是指松散的篇章结构演变成为稳固的语法手段。 外国对此的研究如 D+7E8 用确凿的事实论证, 主语这个 语法范畴是由篇章里的话题 ( A(=+,) 演变而来的。对汉 语的研究如动词拷贝结构 “ ( F G H)G ( F G I) ” ( 看书 看多了, 吃肉吃胖了) 的来源, 石毓智、 李讷 ( !22. ) 认 为, 在 “F (得) HI” 消失以后, 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语法结 构能同时引进宾语和补语, 这就是动词拷贝结构。它 来自于两个独立的单句, 第一个单句的动词引进一个 宾语, 第二个单句的动词引进结果补语, 此时两个动词 并没有任何制约关系, 是一种话语结构。可是一旦成 为动词拷贝结构, 只有第二个动词才能具体标记与时 间信息等有关的语法形式。简言之, 动词拷贝结构是 篇章结构语法化的结果。 此外, 笔者认为篇章结构的语法化还应该包括语 言中一 些 固 定 的 语 法 结 构 的 产 生 过 程, 如吴福祥 (!22!) 分析汉语能性述补结构 “ F 得 4 不 I” 的语法化。 他认为, 汉语中表可能性的述补结构 “ F 得 I” “ F 不 I” 是由于在魏晋六朝时期, 汉语的能性范畴在动词与述 补结构的表现上不对称引起的: [可能] 动作 结果 4 状态 F< G F“ 4 F 得” “ F 不得”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