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

合集下载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语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语法的演变与发展,讨论古代语法的特点以及现代语法的变化。

一、古代语法的特点古代语法主要指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多音字和破音问题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这给语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行”字在古代可以读作“háng”也可以读作“xíng”,这取决于上下文。

此外,古代汉语也存在一些破音问题,即声母和韵母在语音演变中丧失了区分意义,导致了一些语法现象的出现。

2. 语序的灵活性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的整体呈现。

3. 动词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的动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包括时态、语气和语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前后缀来表示,与现代汉语相比形式更加复杂。

二、现代语法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语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词汇的丰富和新词的出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相对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2. 语序的固定性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灵活性,现代汉语对语序的要求更加固定。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也符合国际常见的语序。

3. 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式和句法结构相对古代汉语来说更加简明和规范。

例如,现代汉语的从句结构相对独立,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 形态变化的简化现代汉语相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在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进行了简化。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多通过助动词或其他辅助结构来表达。

这样的变化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结论语法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

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与趋势英语是现代世界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几乎在全球各地都有人使用和学习。

英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分析英语语言的变化和趋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词汇的变化、语法的变化、口语和书面语的变化、音乐和流行文化对英语的影响等。

一、词汇的变化英语的词汇变化主要表现为旧词义的演变、新词汇的加入和词汇的借用。

旧词义的演变:英语中很多词汇的词义随着时间的演变而改变。

例如,现在“awesome”通常表示非常好的事物,而在十年前,“awesome”在口语中通常用来表示令人敬畏的事物。

在这个例子中,一些词汇的词义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词汇的加入: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创造新的词汇来代表新的概念和事物。

例如,“netizen”(网民)、“pandemic”(全球流行病)等。

这些新词汇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必备词汇。

词汇的借用: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来自于其他语言,比如拉丁语、法语、德语、汉语等等。

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比较广泛,甚至成为了英语中最基本的单词之一,比如“restaurant”(餐厅)、“déjà vu”(似曾相识)等等。

二、语法的变化英语的语法变化主要表现为时态和语态的使用、虚拟语气的变化和句式的变化。

时态和语态的使用:在英语中,有些时态和语态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人们语言表达的需求和变化趋势。

例如,现在的英语中,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现在完成时来表达过去的经验或经历,而不使用过去完成时。

此外,现在的英语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被动语态来表达被动意义,而不是使用“get”或“have”等词语来表达被动意义。

虚拟语气的变化:在英语中,虚拟语气的使用比较复杂,有些规则在现代英语中已经不再适用。

例如,现代英语中,为了表示虚拟语气,可以使用“would”、“could”和“should”等词语,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需要加上“if”等虚拟语气的引导词。

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

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本文概述《词汇化与语法化》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语言演变中的两个重要现象:词汇化和语法化。

这两个过程在语言的自然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塑造了语言的形态和结构,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词汇化指的是语言中的词汇元素如何通过组合和重新分析形成新的词汇项,而语法化则关注语言中的语法元素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包括词类转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本文将首先介绍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它们在语言演变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来展示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具体过程,包括词汇项的形成、词义的演变、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我们还将探讨词汇化和语法化对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概念。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视角,同时也为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词汇化现象分析词汇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指语言中原本独立的词或词组在某些情况下结合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涉及到语义、语法和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变化。

词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库,也对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词汇化现象的产生通常与语言的使用环境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人们为了表达更为复杂或特定的概念,往往会将一些常用的词组或短语固定下来,形成一个新的词汇单位。

这种固定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语义的泛化或特指化,使得新的词汇单位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或表达更为精确的概念。

词汇化现象在语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词汇化使得语言更加简洁、高效,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复杂的交流需求。

另一方面,词汇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为语言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然而,词汇化现象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词汇化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增加,使得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变得更加困难。

英语语法历史和起源

英语语法历史和起源

英语语法历史和起源
英语语法起源于古代印欧语系,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在那个时期,语法在语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是表达意思和传递信息的关键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语语法逐渐发展并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态。

英语语法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它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英语语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则,这些规则和特点在英语语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主谓一致等语法规则,都是为了使语言更加准确、清晰和有条理。

英语语法在英语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掌握英语语法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关键。

通过学习英语语法,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从而更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总之,英语语法是英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

通过学习和掌握英语语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和特点,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

语法的发展演变

语法的发展演变

原因:
语法是语言的基础之一。语言的稳定首先在语法结构
的稳定性上表现出来。
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如果语法发生突变,就不能再
用于交际。
3/7/2019
(2)语法的发展是不断精密,趋近完善 类化使语法趋简,异化使语法趋繁,但是不论是向简单方 向发展,还是向复杂方向变化,最后都是使语法向完善的
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
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导致“了” 逐 渐 虚 化 , 至 元 代 “ 了 ” 已 完 全 虚 化 。
3/7/2019
6.6.2语法发展演变的原因
6.6.2.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演变的外因
社会的发展引起语言的演变,这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 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 第三,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3/7/2019
6.6.2.2语言结构要素的互相影响引起演变——内因
语言发展并不能全部从社会发展中找出直接原因。社 会发展只是语言发展的推动力,导致语言演变的还是语言 的内部矛盾。语言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及每个要素的各成分
在属格的形式“′s”,其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了。
3/7/2019
词类的发展
词类的发展在很多语言中都发生过。
古汉语:名词、形容词、数词等可以动用。 佗脉之:名—动(切脉) 范增数目项王:名—动(使眼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动(使……绿) 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生二心) 古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做定语或状语。 一羊二牛三马 齐人三鼓
6.6 语法的发展演变
主 要 内 容
6.6.1 6.6.2 6.6.3 6.6.4 6.6.5 6.6.6 语法发展演变的表现 语法发展演变的原因 语法发展演变的形态 语法发展演变的结果 语法发展演变的特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

“语法化”问题

“语法化”问题

“语法化”问题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最典型的表现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汇或结构式演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较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

在现代语言学中,研究这种语法化现象的理论通常被称为“语法化学说”或“语法化理论”。

本版邀请我院语言所吴福祥介绍近年来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同时也对国内近年来的语法化研究情况作一简介。

1.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最近几年来,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无疑是语法化研究中争论最为热烈的一个问题。

单向性是语法化理论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假设,指的是语法化的演变是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种方向进行的。

语法化的单向性由Givon首先明确提出并作出解释,此后一直被认为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单向性问题的争论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个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Newmeyer引起并由DavidLightfood以及RichardJanda和BrianJoseph等学者所推动。

Newmeyer的《语法形式与语法功能》一书中专门有一章叫做“解构语法化”,列举了大量的所谓单向性反例,据此否认单向性的存在;不仅如此,Newmeyer甚至宣称“根本没有语法化这样的东西”。

DavidLightfood则指责单向性的研究本质上是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反结构主义”(anti struc鄄turalist)的东山再起。

此后,《语言科学》(LanguageSciences)专刊(2001,23.2 3,由LyleCampbell编辑,收有Campbell,Joseph,Newmeyer,Norde,Janda等五人的文章)整个一期几乎无例外地致力于否定单向性的理论价值,并提出反对单向性的各种理论和经验上的证据。

此外,支持或同情上述观点的文章在最近三四年也相继发表,例如Beths、 LassFitzmaurice、Geurts、Kim以及VanderAuwera等。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英语语法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英语语法的起源和发展概况
,


广 泛流传 的时期 响遍 及 整 个 欧 洲 出 文


尤其 是 中世 纪
,
由于 罗 马帝 国 的 昌 盛 和 对外扩张
,
拉 丁 语 和 拉 丁 语法 的影

这种 影 响在 当代 的欧洲语 言中仍 然存在 英语 不 仅 没 有 自己正 式的语 法书 李里
。 。
一 五 一 三 年以 前
连 正 式的英文版拉 丁 语法书也找不
和 拉 丁语
t

后 二 词 分 别 是 学 习 希腊语 或

拉 丁 语 ( 包 括文 学 典 》解释 的知 识 或专指
, ,
)
的意 思
,

十 七 世 纪 以 前英 语 的 体 上与
,
也 是 这 个意 思 同义
。 。

《 新英 语

在 中世 纪

ga r
mm a r 大

学习

那 时候 的拉 丁 语 记 载 了 各 种丰 富 r g
) 是西方语言 学 界第 一 个 重 要 人 物 可 算 是 西 方语法 的 鼻 祖

早 在二 千 三 百 多
e 多纳 吐斯 (A
,
格 和 性 的研 究
r
依 里 尤斯
-
D
n o
t u a s ) 和 甫利 世 安 ( P
,
i
s c
a ) i n 分 别 在 公 元 四世 纪 和 五 世 纪 写 了 拉 丁 语 法
第 一 个 用 英 语 写 成 拉 丁 语 语 法书 的是 威廉
,
从 此结 束 了 不 得 不 用 拉 丁 语来记语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戚国辉杨成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A Review of 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a brief comment on the book.In the mean while,this article displays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some English grammatical forms and addresses some hot issue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like de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iconicity.Key words: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book review,grammaticalization 摘要:本文介绍和简评了约翰本杰明公司出版的《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向读者展示了部分英语语法结构的历时演化过程,并介绍了脱语法化和象似性的作用等语法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关键词:《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评介、语法化1.引言“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通常是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吴福祥2004)。

语法化相当于我国汉语界的“实词虚化”,我国早在11世纪宋代的文献资料里就有了“实字”和“虚字”的相关记载。

西方语言学家在19世纪才开始谈“实词虚化”的现象。

Melliet(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语法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西方语言学家的重视。

Heine,Bybee,Elizabeth Traugott和Hopper等从多个角度对语法化现象做过深入的研究。

在这期间,学者们对语法化的研究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词汇或结构的语法化演化过程,而是更关注语法化现象中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语法化是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是否具有单向性,它和词汇化的关系如何,它在认知方面的动因是什么。

对上述问题,不同的学者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

在这种背景下,1997年8月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举行了第13届国际历史语言学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英语语法化的演变过程。

会后,荷兰学者Olga Fischer和德国学者Anette Rosenbach,Dieter Stein从会议递交的论文中收录了14篇汇编成《英语语法化的演变途径》(Pathway of Change:Grammaticalization in English)一书,并于2000年由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出版。

2.评介该书开头附有每位论文作者的通信方式,每篇论文之后都附有详细的参考书目,全书最后还附有人名索引,所有这些都为读者查阅相关资料和与作者联系提供了方便。

此外,该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语言学家Elizabeth Traugott的审阅。

本文接下去将以该书中部分论文为重点,介绍该书对英语语法化演变途径的论述。

笔者认为该书所收录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文章(共9篇)主要是单纯介绍英语中一些词汇和结构的语法化途径。

该书的第一篇论文《有关前置修饰语语序转换的一个有趣例子》以indeed的演化过程为例介绍了语序变化和语法化的关系。

作者根据相关语料,指出在中古英语时期①,in dede是一个介词词组,属于句中状语(clause–internal adverbial),dede仍是一个实词。

到了中古英语后期,由于整个介词词组位于句首,它已经包含有说话者的一部分主观感情,in dede可解释为truly。

在现代英语早期,indeed已经不再是一个介词词组,而是一个表示说话肯定语气的副词。

它已完成了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化过程,其意义和语法功能与现代英语中的indeed已经完全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论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了。

作者由此认为,从in dede到indeed的语法化过程与in,dede在语句中的位置左移运动(leftward movement)是密切相关的。

《Pray的语法化过程》介绍了pray从一个实义动词到礼貌标记词(courtesy marker)并最终演变成现代英语中的please的过程。

作者认为在古代英语中存在I pray you…的句式结构。

在真实语境中由于说话双方都了解I和you所指的对象,所以I和you逐渐脱落,原句式演化成pray…。

最后作者又简单介绍了pray最终被please替代的两个原因。

第一,please摆脱了pray一词较重的宗教色彩;第二,与pray中的/ei/相比,please中的/i:/更能表达说话者迫切的请求之意。

《中古英语Onginnan/beginnan以及和它所连用的不定式》介绍了Onginnan/beginnan(词干为ginnan,相当于现代英语中的begin)的语法化过程。

在古英语中后期,ginnan既可以和带to的不定式连用,也可以和不带to的不定式连用。

到了中古英语时期,与不带to的不定式连用的ginnan的语义开始弱化(bleaching)。

此时的ginna已经具有助动词的某些功能,它不再表示“开始”,而常常表示动作的完成(转引自Los1997:270)。

在印欧语系的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现象的发生。

在意大利语中,-sc-原先是表示开始的词缀,后来逐步演化成-isc-,表示动作的结束,如finisco(相当与英语中的I finish)。

但是,在英语中begin+不带to的不定式的语法化现象在中古英语之后却没有进一步发展,它不但没有进一步演化成词缀,甚至到中古英语后期,这种用法也基本消亡了。

《英语现在完成时的语法化过程》以古英语和当今偏远地区的非标准方言英语为语料,研究了现在完成时这一语法形式的演化过程。

作者发现在古代英语和当代英语方言中有多种语法形式来表示现在完成时。

如never+过去分词,been+过去分词,done+过去分词以及have+过去分词。

作者接下来以中美洲Samana这一偏僻小岛上的英语为样本,具体分析了当地英语中上述各种形式在表示现在完成时中所占的比例。

最后作者指出have+过去分词的形式在竞争过程中取得支配性地位,从而成为当今英语中表示完成时的主要形式。

除上述4篇论文之外,该书中还有5篇论文对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和结构的语法化途径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在《早期现代英语让步状语从句标记词的语法化》中,作者把让步从句分为假设性让步从句和事实性让步从句两类,并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前者的产生在时间上先于后者。

作者重点分析了以下几类让步从句标记词的语法化进程。

1)动词类,如admitting,和granting,2)all类词,如all if,all could,all though和all be it(后来演化成albeit),3)倒装句,如were+主语+never so+形容词/副词,4)despite和in spite of,5)though。

作者认为上述5类标记词有些已经完成了语法化的整个过程,而有些却仍处于语法化的初期阶段,有些甚至在中途就基本停止了语法化的发展。

《英语复合助动词的语法化过程》主要介绍了完成时态,进行时态和被动语态等复合助动词的大致演化过程。

并简要说明一部分复合助动词在中途停止语法化而逐渐走向消亡的情况。

《古英语语篇小品词soplice and witodlice的语法化过程》向读者介绍了soplice和witodlice 在古英语时期的演化过程:上述两词先从句中状语(其意义相当于现代英语中的truly和assurdly)演化成表示说话者肯定语气的句首状语。

到古英语末期,上述两词演化成表示叙述文中故事情节转换(episode shift)的语篇标记词。

《古英语中人称和位置的影响作用》主要讲述在古英语时期,主语人称和动词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对动词词尾屈折变化的影响。

作者通过大量语料,说明当主语是复数或者第一、第二人称单数时,动词词尾的屈折变化便逐渐脱落,而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的屈折变化仍旧保持至今。

《关于定冠词the的起源及发展的几种阐释》介绍了Purdy和Spamer关于英语定冠词the 起源的解释,然后在比较英语和印欧语系的其他几种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本人关于the 起源于指示代词this和that的观点。

本书的第二类文章是讨论语法化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讨论语法化是否具有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关系以及象似性(iconicity)在脱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本书共有5篇文章涉及这一主题:《论语法化的单向性》主要从总体的角度论述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语法化是单向和不可逆的吗?》和《当代美国英语中不定式to的脱语法化评述》主要讨论to的语法化和脱语法化问题。

前者的作者Olga认为,从古英语晚期到中古英语早期,英语中的to基本上完成了语法化过程,即从介词演化成表示目的的不定式标记词。

在此语法化过程中伴随着to的两个特征的改变:1)语音侵蚀(phonetic reduction),即从to演变为te;2)后接动词,用来表示目的。

但是从中古英语末期开始,to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脱语法化的趋势。

其脱语法化的标志之一是to介词语法功能的回升。

从中古英语末期开始,to经常代替that从句,起到时态转换(shift of tense)的作用。

因此,to用来表示目的的语法功能已明显减少,而表示介词的语法功能却有所回升。

其脱语法化的另一标志是出现了可以插入副词的不定式(split infinitive)。

如:We will send enough troops to not let Macedonia shut down its border.Olga在文章中分析了象似性在to的脱语法化的过程中的作用。

他认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象似性极和象征极。

前者代表着说话者的创造性和表达性(creativity&expressivity);而后者则代表语言的任意性和沿袭性(arbitrary and conventional elements),它使语言不断程序化和精简化,最终引起语法化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