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中考数学押轴题备考复习测试题15

合集下载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练习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练习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项练习1,观察下列一组等式: 11×2=1-12,12×3=12-13,13×4=13-14,….解答下列问题:将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 11×2+12×3+13×4=1-12+12-13+13-14.(1)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1n(n+1)=.【证】(2)计算: 11×2+12×3+13×4+…+12011×2012=.【解】(3)已知m为正整数化简: 11×3+13×5+15×7+…+1(2m-1)(2m+1)=.2、在△ABC中,AB=AC,D是线段BC的延长线上一点,以AD为一边在AD的右侧..作△ADE,使AE=AD,∠DAE=∠BAC,连接CE.(1)如图1,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若∠BAC=30°,则∠DCE=.(2)设∠BAC=α,∠DCE=β:①如图1,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何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②当点D在直线BC上(不与B、C重合)移动时,α与β之间有何的数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AB C D EB C B CA A备用图备用图3、某商业公司为指导某种应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对三月份至七月份该商品的售价和生产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一件商品的售价M(元)与时间t(月)的关系可用一条线段上的点来表示(如图甲),一件商品的成本Q(元)与时间t(月)的关系可用一条抛物线上的点来表示,其中6月份成本最高(如图乙).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下面问题:(1)一件商品在3月份出售时的利润是多少元?(利润=售价-成本)(2)求出图(乙)中表示的一件商品的成本Q(元)与时间t(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你能求出3月份至7月份一件商品的利润W(元)与时间t(月)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若该公司能在一个月内售出此种商品30000件,请你计算该公司在一个月内最少获利多少元?4、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知道|x|的几何意义是在数轴上数x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即,也就是说,|x|表示在数轴上数x与数0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这个结论可以推广为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点之间的距离;例1:解方程,容易看出,在数轴下与原点距离为2点的对应数为±2,即该方程的解为x=±2例2:解不等式▏x-1▏>2,如图,在数轴上找出▏x-1▏=2的解,即到1的距离为2的点对应的数为-1、3,则▏x-1▏>2的解为x<-1或x>3例3:解方程。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含答案)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含答案)

1、如图12,已知直线12y x =与双曲线(0)k y k x =>交于A B ,两点,且点A 的横坐标为4. (1)求k 的值;(2)若双曲线(0)ky k x =>上一点C 的纵坐标为8,求A O C △的面积;(3)过原点O 的另一条直线l 交双曲线(0)ky k x =>于P Q ,两点(P 点在第一象限),若由点A B P Q ,,,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面积为24,求点P 的坐标.解:(1)∵点A 横坐标为4 , ∴当 x = 4时,y = 2 .∴ 点A 的坐标为( 4,2 ).∵ 点A 是直线 与双曲线 (k>0)的交点 , ∴ k = 4 ×2 = 8 .(2) 解法一:如图12-1,∵ 点C 在双曲线上,y = 8时,x = 1∴ 点C 的坐标为 ( 1, 8 ) .过点A 、C 分别做x 轴、y 轴的垂线,垂足为M 、N ,得矩形DMON .S 矩形ONDM = 32 , S △ONC = 4 , S △CDA = 9, S △OAM = 4 .S △AOC = S 矩形ONDM - S △ONC - S △CDA - S △OAM = 32 - 4 - 9 - 4 = 15 .解法二:如图12-2,过点 C 、A 分别做x 轴的垂线,垂足为E 、F ,∵ 点C 在双曲线8y x =上,当y = 8时,x = 1 .∴ 点C 的坐标为 ( 1, 8 ).图12O x A y B x y 21x y 8=∵ 点C 、A 都在双曲线8y x =上 ,∴ S △COE = S △AOF = 4 。

∴ S △COE + S 梯形CEFA = S △COA + S △AOF .∴ S △COA = S 梯形CEFA .∵ S 梯形CEFA = 12×(2+8)×3 = 15 ,∴ S △COA = 15 .(3)∵ 反比例函数图象是关于原点O 的中心对称图形 ,∴ OP=OQ ,OA=OB .∴ 四边形APBQ 是平行四边形 .∴ S △POA = S 平行四边形APBQ = ×24 = 6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m > 0且4m ≠),得P ( m , ) .过点P 、A 分别做x 轴的垂线,垂足为E 、F ,∵ 点P 、A 在双曲线上,∴S △POE = S △AOF = 4 .若0<m <4,如图12-3,∵ S △POE + S 梯形PEFA = S △POA + S △AOF ,∴ S 梯形PEFA = S △POA = 6 .∴ 18(2)(4)62m m +⋅-=.4141m8解得m = 2,m = - 8(舍去) .∴ P (2,4).若 m > 4,如图12-4,∵ S △AOF + S 梯形AFEP = S △AOP + S △POE ,∴ S 梯形PEFA = S △POA = 6 .∴18(2)(4)62m m +⋅-=,解得m = 8,m = - 2 (舍去) .∴ P (8,1).∴ 点P 的坐标是P (2,4)或P (8,1).2、如图,抛物线212y x mx n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 ,点P 是它的顶点,点A的横坐标是-3,点B 的横坐标是1.(1)求m 、n 的值;(2)求直线PC 的解析式;(3)请探究以点A 为圆心、直径为5的圆与直线 P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数:2 1.41≈,3 1.73≈,5 2.24≈) 解: (1)由已知条件可知: 抛物线212y x mx n =++经过A (-3,0)、B (1,0)两点. ∴ 903,210.2m n m n ⎧=-+⎪⎪⎨⎪=++⎪⎩ ……………………………………2分解得 31,2m n ==-. ………………………3分 (2) ∵21322yx x =+-, ∴ P (-1,-2),C 3(0,)2-. …………………4分设直线PC 的解析式是y kx b =+,则2,3.2k b b -=-+⎧⎪⎨=-⎪⎩ 解得13,22k b ==-. ∴ 直线PC 的解析式是1322yx =-. …………………………6分 说明:只要求对1322k b ==-,,不写最后一步,不扣分.(3) 如图,过点A 作AE ⊥PC ,垂足为E .设直线PC 与x 轴交于点D ,则点D 的坐标为(3,0). ………………………7分 在Rt△O CD 中,∵ O C =32,3O D =, ∴ 2233()3522C D =+=. …………8分∵ O A =3,3O D =,∴AD =6. (9)分 ∵ ∠C O D =∠AED =90o ,∠CD O 公用,∴ △C O D ∽△AED . ……………10分 ∴ OCC D AEAD =, 即335226AE =. ∴ 655AE =. …………………11分 ∵ 65 2.688 2.55> ,∴ 以点A 为圆心、直径为5的圆与直线PC 相离. …………12分。

中考数学压轴题测试试题及答案

中考数学压轴题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数学压轴题1.如图1,已知点B (0,9),点C 为x 轴上一动点,连接BC ,△ODC 和△EBC 都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DE =BO ;(2)如图2,当点D 恰好落在BC 上时.①求点E 的坐标;②在x 轴上是否存在点P ,使△PEC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③如图3,点M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点B ,点C 除外),过点M 作MG ⊥BE 于点G ,MH ⊥CE 于点H ,当点M 运动时,MH +MG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会变化,直接写出MH +MG 的值;若会变化,简要说明理由.2.已知抛物线217222y x mx m 的顶点为点C . (1)求证:不论m 为何实数,该抛物线与x 轴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2)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3x =,求m 的值和C 点坐标;(3)如图,直线1y x =-与(2)中的抛物线并于A B 、两点,并与它的对称轴交于点D ,直线x k =交直线AB 于点M ,交抛物线于点N .求当k 为何值时,以C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3.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BC ,AB=CD=AD=5,cos 45B =,点O 是边BC 上的动点,以OB 为半径的O 与射线BA 和边BC 分别交于点E 和点M ,联结AM ,作∠CMN=∠BAM ,射线MN 与边AD 、射线CD 分别交于点F 、N .(1)当点E 为边AB 的中点时,求DF 的长;(2)分别联结AN 、MD ,当AN//MD 时,求MN 的长;(3)将O 绕着点M 旋转180°得到'O ,如果以点N 为圆心的N 与'O 都内切,求O 的半径长.4.如图,AB ∥CD ,定点E ,F 分别在直线AB ,CD 上,平行线AB ,CD 之间有一动点P . (1)如图1,当P 点在EF 的左侧时,∠AEP ,∠EPF ,∠PFC 满足数量关系为 ,如图2,当P 点在EF 的右侧时,∠AEP ,∠EPF ,∠PFC 满足数量关系为 . (2)如图3,当∠EPF =90°,F P 平分∠EFC 时,求证:EP 平分∠AEF ;(3)如图4,QE ,QF 分别平分∠PEB 和∠PFD ,且点P 在EF 左侧.①若∠EPF =60°,则∠EQF = .②猜想∠EPF 与∠EQF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6y x =+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点C 在x 轴正半轴上,2ABC ACB ∠=∠.(1)求直线BC 的解析式;(2)点D 是射线BC 上一点,连接AD ,设点D 的横坐标为t ,ACD ∆的面积为S ()0S ≠,求S 与t 的函数解析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AD 与y 轴交于点E ,连接CE ,过点B 作AD 的垂线,垂足为点H ,直线BH 交x 轴于点F ,交线段CE 于点M ,直线DM 交x 轴于点N ,当:7:12NF FC =时,求直线DM 的解析式.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 ABC ∆的斜边AB 在y 轴上,边AC 与x 轴交于点D ,AE 平分BAC ∠交边BC 于点E ,经过点A D E 、、的圆的圆心F 恰好在y 轴上,⊙F 与y 里面相交于另一点G .(1)求证:BC 是⊙F 的切线 ;(2)若点A D 、的坐标分别为(0,1),(2,0)A D -,求⊙F 的半径及线段AC 的长; (3)试探究线段AG AD CD 、、三者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7.一种实验用轨道弹珠,在轨道上行驶5分钟后离开轨道,第一颗弹珠弹出后其速度1y (米/分钟)与时间x (分钟)前2分钟满足二次函数21y ax =,后3分钟满足反比例函数关系,如图,轨道旁边的测速仪测得弹珠1分钟末的速度为2米/分钟.(1)求第一颗弹珠的速度1y (米/分钟)与时间x (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第一颗弹珠弹出1分钟后,弹出第二颗弹珠,第二颗弹珠的运行情况与第一颗相同,直接写出第二颗弹珠的速度2y (米/分钟)与弹出第一颗弹珠后的时间x (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两颗弹珠同时在轨道上时,第____分钟末两颗弹珠的速度相差最大,最大相差______;(4)判断当两颗弹珠同时在轨道上时,是否存在某时刻速度相同?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可以通过解哪个方程求出这一时刻.8.综合与实践A纸是我们学习工作最常用的纸张之一,其长宽之比是2:1,我们定义:长宽之比是42:1的矩形纸片称为“标准纸”.操作判断:()1如图1所示,矩形纸片2=是一张“标准纸”,将纸片折叠一次,使点()ABCD AD ABAB=求CF的B与D重合,再展开,折痕EF交AD边于点,E交BC边于点F,若1,长,()2如图2,在()1的基础上,连接,BE判断四边形BD折痕EF交BD于点O,连接,BF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探究发现:()3如图3所示,在(1)和(2)的基础上,展开纸片后,将纸片再折叠一次,使点A 与点C 重合,再展开,痕MN 交AD 边于点M ,BC 交边于点,N 交BD 也是点O .然后将四边形ENFM 剪下,探究纸片ENFM 是否为“标准纸”,说明理由.9.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且其中一个根为另一个根的一半,则称这样的方程为“半等分根方程”.(1)①方程2280x x --= 半等分根方程(填“是”或“不是”);②若(1)()0x mx n -+=是半等分根方程,则代数式2252m mn n ++= ; (2)若点(,)p q 在反比例函数8x y =的图象上,则关于x 的方程260px x q -+=是半等分根方程吗?并说明理由; (3)如果方程20ax bx c ++=是半等分根方程,且相异两点(1,)M t s +,(4,)N t s -都在抛物线2y ax bx c =++上,试说明方程20ax bx c ++=的一个根为53. 10.∠MON=90°,点A ,B 分别在OM 、ON 上运动(不与点O 重合).(1)如图①,AE 、BE 分别是∠BAO 和∠ABO 的平分线,随着点A 、点B 的运动,∠AEB= °(2)如图②,若BC 是∠ABN 的平分线,BC 的反向延长线与∠OAB 的平分线交于点D ①若∠BAO=60°,则∠D= °.②随着点A ,B 的运动,∠D 的大小会变吗?如果不会,求∠D 的度数;如果会,请说明理由.(3)如图③,延长MO 至Q ,延长BA 至G ,已知∠BAO ,∠OAG 的平分线与∠BOQ 的平分线及其延长线相交于点E 、F ,在△AEF 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求∠ABO 的度数.11.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90460ACB AC A ∠︒=∠︒=,,=,O 为BC 中点,将ABC ∆绕O 点旋转180︒得到DCB ∆.一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的速度沿A B D →→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 作直线PM ,使PM AC ⊥.(1)当点P 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 也从A 出发沿A B D →→的路线运动,且在AB 上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D 上以每秒2的速度匀速运动,过Q 作直线QN 使//QN PM ,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t<10)直线PM 与QN 截四边形ABDC 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2)当点P 开始运动的同时,另一动点R 从B 处出发沿B C D →→的路线运动,且在BC 上以每秒32的速度匀速运动,在CD 上以每秒2的速度匀度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P R 、,使BP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 运动的时间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393344y x 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 (1)过点C 的直线5334y x =-交x 轴于点H ,若点P 是第四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且在对称轴的右侧,过点P 作//PQ y 轴交直线CH 于点Q ,作//PN x 轴交对称轴于点N ,以PQ PN 、为邻边作矩形PQMN ,当矩形PQMN 的周长最大时,在y 轴上有一动点K ,x 轴上有一动点T ,一动点G 从线段CP 的中点R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R K T →→的路径运动到点T ,再沿线段TB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B 点处停止运动,求动点G 运动时间的最小值:(2)如图2, 将A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至A BC ''∆的位置, 点A C 、的对应点分别为A C ''、,且点C '恰好落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连接AC '.点E 是y 轴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E C E '、, 将AC E ∆'沿直线C E '翻折为A C E ∆'', 是否存在点E , 使得BAA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直线y =﹣x+4与抛物线y =﹣12x 2+bx+c 交于A ,B 两点,点A 在y 轴上,点B 在x 轴上.(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存在一点P ,使得∠ABP =90°,求出点P 坐标;(3)点E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一点,点F 是抛物线上一点,是否存在点E 和点F 使得以点E ,F ,B ,O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为x 轴上的动点,点B 为x 轴上方的动点,连接OA ,OB ,AB .(1)如图1,当点B 在y 轴上,且满足OAB ∠的角平分线与OBA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请直接写出P ∠的度数;(2)如图2,当点B 在y 轴上,OAB ∠的角平分线与OBA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 ,点C 在BP 的延长线上,且满足45AOC ∠=︒,求OAB OCB∠∠;(3)如图3,当点B 在第一象限内,点P 是AOB ∆内一点,点M ,N 分别是线段OA ,OB 上一点,满足:1902APB AOB ∠=︒+∠,PM PN =,180ONP OMP ∠+∠=︒.以下结论:①OM ON =;②AP 平分OAB ∠;③BP 平分OBA ∠;④AM BN AB +=.正确的是:________.(请填写正确结论序号,并选择一个正确的结论证明,简写证明过程).15.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是AB 的中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连结PM ,以点P 为圆心,PM 长为半径作⊙P .(1)当BP = 时,△MBP ~△DCP ;(2)当⊙P 与正方形ABCD 的边相切时,求BP 的长;(3)设⊙P 的半径为x ,请直接写出正方形ABCD 中恰好有两个顶点在圆内的x 的取值范围.16.AB 是O 直径,,C D 分别是上下半圆上一点,且弧BC =弧BD ,连接,AC BC ,连接CD 交AB 于E ,(1)如图(1)求证:90AEC ∠=︒;(2)如图(2)F 是弧AD 一点,点,M N 分别是弧AC 和弧FD 的中点,连接FD ,连接MN 分别交AC ,FD 于,P Q 两点,求证:MPC NQD ∠=∠(3)如图(3)在(2)问条件下,MN 交AB 于G ,交BF 于L ,过点G 作GH MN ⊥交AF 于H ,连接BH ,若,6,BG HF AG ABH ==∆的面积等于8,求线段MN 的长度17.已知抛物线y=﹣x2﹣2x+3交x轴于点A、C(点A在点C左侧),交y轴于点B.(1)求A,B,C三点坐标;(2)如图1,点D为AC中点,点E在线段BD上,且BE=2DE,连接CE并延长交抛物线于点M,求点M坐标;(3)如图2,将直线AB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5°后交y轴于点G,连接CG,点P为△ACG内一点,连接PA、PC、PG,分别以AP、AG为边,在它们的左侧作等边△APR和等边△AGQ,求PA+PC+PG的最小值,并求当PA+PC+PG取得最小值时点P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18.已知:AB为⊙O的直径,点C为弧AB的中点,点D为⊙O上一点,连接CD,交AB 于点M,AE为∠DAM的平分线,交CD于点E.(1)如图1,连接BE,若∠ACD=22°,求∠MBE的度数;(2)如图2,连接DO并延长,交⊙O于点F,连接AF,交CD于点N.①求证:DM2+CN2=CM2;②如图3,当AD=1,10时,请直接写出....线段ME的长.,连接BO;19.ABC内接于O,AB BC(1)如图1,连接CO 并延长交O 于点M ,连接AM ,求证://AM BO ;(2)如图2,延长BO 交AC 于点H ,点F 为BH 上一点,连接AF ,若AH HFAB BF=,求证:BAF HAF ∠=∠;(3)在(2)的条件下,如图3,点E 为AB 上一点,点D 为O 上一点,连接ED 、OE ,若CBD 3ABH 90∠+∠=︒,若OF 3=,FH 4=,1362EBD S ∆=OE ,求线段OE 的长.20.定义:将函数l 的图象绕点P (m ,0)旋转180°,得到新的函数l '的图象,我们称函数l '是函数关于点P 的相关函数.例如:当m =1时,函数y =(x +1)2+5关于点P (1,0)的相关函数为y =﹣(x ﹣3)2﹣5.(1)当m =0时①一次函数y =x ﹣1关于点P 的相关函数为 ; ②点(12,﹣98)在二次函数y =﹣ax 2﹣ax +1(a ≠0)关于点P 的相关函数的图象上,求a 的值.(2)函数y =(x ﹣1)2+2关于点P 的相关函数y =﹣(x +3)2﹣2,则m = ; (3)当m ﹣1≤x ≤m +2时,函数y =x 2﹣mx ﹣12m 2关于点P (m ,0)的相关函数的最大值为6,求m 的值.21.在一次数学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3页第七题选择题(2)如图 1,如果 AB ∥CD ∥EF ,那么∠BAC+∠ACE+∠CEF =( )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1)请写出这道题的正确选项;(2)在同学们都正确解答这道题后,李老师对这道题进行了改编:如图2,AB ∥EF ,请直接写出∠BAD ,∠ADE ,∠DEF 之间的数量关系.(3)善于思考的龙洋同学想:将图1平移至与图2重合(如图3所示),当AD ,ED 分别平分∠BAC ,∠CEF 时,∠ACE 与∠ADE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证明.(4)彭敏同学又提出来了,如果像图4这样,AB ∥EF ,当∠ACD=90°时,∠BAC 、∠CDE和∠DEF 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果,不需要证明.22.如图1,Rt △ABC 中,点D ,E 分别为直角边AC ,BC 上的点,若满足AD 2+BE 2=DE 2,则称DE 为R △ABC 的“完美分割线”.显然,当DE 为△ABC 的中位线时,DE 是△ABC 的一条完美分割线.(1)如图1,AB =10,cos A =45,AD =3,若DE 为完美分割线,则BE 的长是 . (2)如图2,对AC 边上的点D ,在Rt △ABC 中的斜边AB 上取点P ,使得DP =DA ,过点P 画PE ⊥PD 交BC 于点E ,连结DE ,求证:DE 是直角△ABC 的完美分割线.(3)如图3,在Rt △ABC 中,AC =10,BC =5,DE 是其完美分割线,点P 是斜边AB 的中点,连结PD 、PE ,求cos ∠PDE 的值.23.如图1,在ABC 中,BD 平分ABC ∠,CD 平分ACB ∠. (1)若80A ∠=︒,则BDC ∠的度数为______; (2)若A α∠=,直线MN 经过点D .①如图2,若//MN AB ,求NDC MDB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②如图3,若MN 绕点D 旋转,分别交线段,BC AC 于点,M N ,试问在旋转过程中NDC MDB ∠-∠的度数是否会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NDC MDB ∠-∠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③如图4,继续旋转直线MN ,与线段AC 交于点N ,与CB 的延长线交于点M ,请直接写出NDC ∠与MDB ∠的关系(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24.问题一:如图①,已知AC =160km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km 的A ,B 两地同时出发到C 地.若甲的速度为80km /h ,乙的速度为60km /h ,设乙行驶时间为x (h ),两车之间距离为y (km ).(1)当甲追上乙时,x = .(2)请用x的代数式表示y.问题二:如图②,若将上述线段AC弯曲后视作钟表外围的一部分,线段AB正好对应钟表上的弧AB(1小时的间隔),易知∠AOB=30°.(3)分针OD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km,时针OE指向圆周上的点的速度为每分钟转动°;(4)若从2:00起计时,求几分钟后分针与时针第一次重合?25.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P在直线BC上,点G在直线AD上(P,G不与正方形顶点重合,且在CD的同侧),PD=PG,DF⊥PG于点H,交直线AB于点F,将线段PG 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E,连结EF.(1)如图1,当点P与点G分别在线段BC与线段AD上时.①求证:DF=PG;②若AB=3,PC=1,求四边形PEFD的面积;(2)如图2,当点P与点G分别在线段BC与线段AD的延长线上时,请猜想四边形PEFD 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猜想.【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中考数学压轴题1.E解析:(1)见解析;(2)①E(39);②存在,点P的坐标为(-3,0)或(30);③不变化,MH+MG=9【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CE ,OC=CD ,∠OCD=∠BCE=60°,求得∠OCB=∠D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①由点B (0,9),得到OB=9,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E=∠BOC=90°,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EC=30°,求得63CE =,过E 作EF ⊥x 轴于F ,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②存在,如图,当63CE CP ==时,当CE=PE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③不会变化,连接EM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1)∵△ODC 和△EBC 都是等边三角形 ∴OC =DC ,BC =CE ,∠OCD =∠BCE =60° ∴∠BCE +∠BCD =∠OCD +∠BCD 即∠ECD =∠BCO ∴△DEC ≌△OBC (SAS ) ∴DE =BO(2)①∵点B (0,9), ∴OB=9,由(1)知△BCO ≌△ECD , ∴∠CDE=∠BOC=90°, ∴DE ⊥BC ,∵△EBC 是等边三角形, ∴∠DEC=30°, ∴∠OBC=∠DEC=30°, ∴333OC OB ==,63BC =, ∴63CE =, 过E 作EF ⊥x 轴于F ,∵∠DCO=∠BCE=60°, ∴∠ECF=60°, ∵63CE BC == ∴33CF =39EF ==,∵33CO = , ∴63OF =, ∴E (63,9); ②存在,如图,当63CE CP ==时, ∵33OC =,∴133OP =,293OP =, ∴1233030P P -(,),(9,); 当CE=PE , ∵∠ECP=60°, ∴△CPE 是等边三角形, ∴P 2,P 3重合,∴当△PEC 为等腰三角形时,点P 的坐标为(-33,0)或(93,0); ③不会变化,如图,连接EM ,∵111•••222BCESBC DE BE GM CE MH ==+ ∵BC=CE=BE , ∴GM+MH=DE=9,∴MH+MG 的值不会发生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1)详见解析;(2)3m =,点C 坐标为(3,2)-;(3)5k =或417k 或417k时,可使得C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解析】【分析】 (1)从2172022x mxm的判别式出发,判别式总大于等于3,而证得;(2)根据抛物线的对称轴32b xa来求m 的值;然后利用配方法把抛物线解析式转化为顶点式,由此可以写出点C 的坐标;(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215|1(3)|422MN k k kCD . 需要分类讨论:①当四边形CDMN 是平行四边形,2151(3)422MN k k k,通过解该方程可以求得k 的值;②当四边形CDNM 是平行四边形,2153(1)422NM k kk ,通过解该方程可以求得k 的值. 【详解】 解:(1)2217()4(2)(2)322m m m, ∵不论m 为何实数,总有2(2)0m -≥,2(2)30m ,∴无论m 为何实数,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172022x mxm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无论m 为何实数,抛物线217222y x mxm与x 轴总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3x =,3122m ,即3m =,此时,抛物线的解析式为221513(3)2222y x xx ,∴顶点C 坐标为(3,2)-;(3)//,CD MN C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CDMN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在抛物线的上方)或四边形CDMN (直线在抛物线的下方),如图所示,由已知215(3,2),(,1),(3)22D M k k N k k k,, (3,2)C ,4CD ∴=,2151(3)422MNk k kCD,①当四边形CDMN 是平行四边形,2151(3)422MNk k k,整理得,28150k k -+=,解得13k =(不合题意,舍去),25k =; ②当四边形CDNM 是平行四边形,2153(1)422NMk kk ,整理得2810k k , 解得,12417417k k ,,综上,5k =或417k或417k时,可使得C D M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型,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抛物线的顶点公式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在求有关动点问题时要注意分析题意分情况讨论结果.3.D解析:(1)DF 的长为158;(2)MN 的长为5;(3)O 的半径长为258. 【解析】 【分析】(1)作EH BM ⊥于H ,根据中位线定理得出四边形BMFA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利用cos 45B =解直角三角形即可求算半径,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求FD 即可; (2)先证AMB CNM ∠=∠,再证MAD CNM ∠=∠,从而证明AFM NFD ∆~∆,得到AF MFAF DF NF MF NF DF=⇒=,再通过平行证明AFN DFM ∆~∆,从而得到AF NFAF MF NF DF DF MF=⇒=,通过两式相乘得出AF NF =再根据平行得出NF DF =, 从而得出答案.(3)通过图形得出MN 垂直平分'OO ,从而得出90BAM CMN ∠=∠=︒,再利用cos 45B =解三角函数即可得出答案.【详解】(1)如图,作EH BM ⊥于H :∵E 为AB 中点,45,cos 5AB AD DC B ====∴52AE BE ==∴cos 45BH B BE == ∴2BH =∴2253222EH ⎛⎫=-= ⎪⎝⎭设半径为r ,在Rt OEH ∆中:()222322r r ⎛⎫=-+ ⎪⎝⎭解得:2516r =∵,E O 分别为,BA BM 中点∴BAM BEO OBE ∠=∠=∠ 又∵CMN BAM ∠=∠ ∴CMN OBE ∠=∠ ∴//MF AB∴四边形BMFA 是平行四边形∴2528AF BM r === ∴2515588FD AD AF =-=-= (2)如图:连接MD AN ,∵,B C BAM CMN ∠=∠∠=∠ ∴AMB CNM ∠=∠ 又∵AMB MAD ∠=∠ ∴MAD CNM ∠=∠ 又∵AFM NFD ∠=∠ ∴AFM NFD ∆~∆∴AF MFAF DF NF MF NF DF =⇒=① 又∵//MD AN∴AFN DFM ∆~∆∴AF NFAF MF NF DF DF MF =⇒=② 由①⨯②得;22AF NF AF NF =⇒= ∴NF DF = ∴5MN AD == 故MN 的长为5; (3)作如图:∵圆O 与圆'O 外切且均与圆N 内切 设圆N 半径为R ,圆O 半径为r ∴'=NO R r NO -= ∴N 在'OO 的中垂线上 ∴MN 垂直平分'OO ∴90NMC ∠=︒∵90BAM CMN ∠=∠=︒ ∴A 点在圆上 ∴54cos 5AB B BM BM === 解得:254BM =O 的半径长为258【点睛】本题是一道圆的综合题目,难度较大,掌握相似之间的关系转化以及相关线段角度的关系转化是解题关键.4.E解析:(1)∠EPF=∠AEP+∠PFC,∠AEP+∠EPF+∠PFC=360°;(2)见解析;(3)①150°,∠EQF=180°-12∠EPF 【解析】 【分析】(1)如下图,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推导出角度关系;(2)如下图,根据(1)的结论,可得∠AEP+∠PFC=∠EPF=90°,利用△EPF 内角和为180°可推导得出∠PEF+∠PFE=90°,从而得出∠PEF=∠AEP ;(3)①根据(1)的结论知:∠AEP+∠PFC=∠EPF=60°,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EQ+∠PFQ=150°,最后在四边形EPFQ 中得出结论;②根据(1)的结论知:∠AEP+∠PFC=∠EPF°,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EQ+∠PFQ=180°-1EPF 2∠,最后在四边形EPFQ 中得出结论. 【详解】(1)如下图,过点P 作PQ ∥AB∵PQ ∥AB ,AB ∥CD ,∴PQ ∥CD ∴∠AEP=∠EPQ ,∠QPF=∠PFC 又∵∠EPF=∠EPQ+∠QPF ∴∠EPF=∠AEP+∠PFC 如下图,过点P 作PQ ∥AB同理,AB ∥QP ∥CD∴∠AEP+∠QPE=180°,∠QPF+∠PFC=180°∴∠AEP+∠EPF+∠PFC=∠AEP+∠EPQ+∠QPF+∠PFC=360°(2)根据(1)的结论知:∠AEP+∠PFC=∠EPF=90°∵PF 是∠CFE 的角平分线,∴∠PFC=∠PFE在△PEF 中,∵∠EPF=90°,∴∠PEF+∠PFE=90°∴∠PEF+∠PFE=∠AEP+∠PFC∴∠PEF=∠AEP ,∴PE 是∠AEF 的角平分线(3)①根据(1)的结论知:∠AEP+∠PFC=∠EPF=60°∴∠BEP+∠PFD=180°-∠AEP+180°-∠PFC=300°∵EQ 、QF 分别是∠PEB 和∠PFD 的角平分线∴∠PEQ=QEB ,∠PFQ=∠QFD∴∠PEQ+∠PFQ=150°在四边形PEQF 中,∠EQF=360°-∠EPF -(∠PEQ+∠PFQ)=360°-60°-150°=150° ②根据(1)的结论知:∠AEP+∠PFC=∠EPF∴∠BEP+∠PFD=180°-∠AEP+180°-∠PFC=360°-∠EPF∵EQ 、QF 分别是∠PEB 和∠PFD 的角平分线∴∠PEQ=∠QEB ,∠PFQ=∠QFD∴∠PEQ+∠PFQ=()1360EPF 2∠︒-=180°-1EPF 2∠ ∴在四边形PEQF 中: ∠EQF=360°-∠EPF -(∠PEQ+∠PFQ)=360°-EPF ∠-(180°-1EPF 2∠)=180°-1EPF 2∠ 【点睛】本题考查“M ”型模型,解题关键在过两条平行线中间的点作已知平行线的平行线,然后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角度转化可推导结论.5.A解析:(1)6y x =-+;(2)636S t =-,()6t >;(3)5599y x =+ 【解析】【分析】(1)求出点A 、B 的坐标,从而得出△AB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根据2ABC ACB ∠=∠可得△OCB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可求得点C 的坐标,将点B 、C 代入可求得解析式;(2)存在2种情况,一种是点D 在线段BC 上,另一种是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分别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求得;(3)如下图,先证ACR CAD ∆≅∆,从而推导出//RD AC ,进而得到CF RG =,同理还可得NF DG =,RD CN =,然后利用:7:12NF FC =可得到N 、D 的坐标,代入即可求得.【详解】解:(1)直线6y x =+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6,0)A ∴-,(0,6)B .6OA OB ∴==.45BAO ∴∠=︒,180BAO ABC BCO ∠+∠+∠=︒,2ABC ACB ∠=∠,45BCO ∴∠=︒6OC OB ∴==,()6,0C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B 、C 两点坐标代得606k b b +=⎧⎨=⎩解得16k b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6y x =-+.(2)点D 是射线BC 上一点,点D 的横坐标为t ,(,6)D t t ∴-+,6(6)12AC =--=.如下图,过点D 作DK AC ⊥于点K ,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6DK t =-+,16362S AC DK t ∴=⋅=-+()06t ≤<; 如下图,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6DK t =-,636S t ∴=-()6t >.(3)如图,延长CE 交AB 于点R ,连接DR 交BF 于点G ,交y 轴于点P .45BAO BCO ∠=∠=︒,BA BC ∴=.AO CO =,BO AC ⊥EA EC ∴=,EAC ECA ∴∠=∠.ACR CAD ∴∆≅∆.BAD BCR ∴∠=∠.AR CD ∴=.BR BD ∴=.//RD AC ∴.BH AD ⊥,HBD BAD BCR ∴∠=∠=∠.MB MC ∴=,∠MRB MRB MBR ∠=∠MR MB ∴=.CM MR ∴=.//RD AC ,::1:1CF RG CM RM ∴==.CF RG ∴=.同理NF DG =.RD CN =.∵:7:12NF FC =.:7:12DG RG ∴=.RP PD BP ==,5tan 19PG OF OBF BP OB∴==∠= 6OB ∴=,3019OF ∴=,6OC =,8419CF ∴=. 7RD GN ∴==.1ON ∴=,72PD =.52OP OB BP ∴=-=. (1,0)N ∴-,75,22D ⎛⎫ ⎪⎝⎭. 设直线 DN 的解析式为y ax c =+,将N 、D 两点代入,07522a c a c -+=⎧⎪⎨+=⎪⎩解得5959 ac⎧=⎪⎪⎨⎪=⎪⎩∴直线DM的解析式为5599y x=+.【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图形的综合,需要用到全等、三角函数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想办法确定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6.E解析:(1)详见解析;(2)52r=,55AC+=;(3)2AG AD CD=+,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EF,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FEA=∠EAC,得到FE∥A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FEB=∠C=90°,证明结论;(2)连接FD,设⊙F的半径为r,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半径的长,证FEB∆∽AOD∆,求出BF的长,再证BFE∆∽BAC∆,即可求出AC的长;(3)过点F作FR AC⊥于点R,得到四边形RCEF是矩形,得到EF=RC=RD+CD,根据垂径定理解答即可.【详解】(1)如图,连接EF,∵AE平分BAC∠,FAE CAE∴∠=∠,FA FE=,FAE FEA∴∠=∠,FAE EAC∴∠=∠,//FE AC∴,90FEB C∴∠=∠=︒,又E为⊙F上一点,BC∴是⊙F的切线;(2)如图,连接FD,设⊙F 的半径为r ,∵点A D 、的坐标分别为(0,1),(2,0)A D -,1,2,1OA OD OF r ∴===-,5AD ∴=在Rt FOD ∆中,由勾股定理得,222FD OF OD =+,222(1)2r r ∴=-+, 解得52r =, 即⊙F 的半径为52, 90ODA OAD EBF OAD ∠+∠=∠+∠=︒,ODA EBF ∴∠=∠,90AOD FEB ∠=∠=︒,∴FEB ∆∽AOD ∆,EF BF OA DA ∴=,即2.515= 552BF ∴=, 555BA +∴=, //EF AC ,∴BFE ∆∽BAC ∆,EF BF AC BA∴=,即55522555AC =+ 552AC ∴= (3)2AG AD CD =+.理由如下:如图,过点F 作FR AC ⊥于点R ,则∠FRC=90°,∵∠FEC=∠C=90°,∴四边形RCEF 为矩形,EF RC RD CD ∴==+,FR AD ⊥,AR RD ∴=,12EF RD CD AD CD ∴=+=+, 22AG EF AD C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切线的判定、垂径定理的应用、矩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切线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7.(1)212(02)16(25)x x y x x ⎧≤≤⎪=⎨≤≤⎪⎩;(2)220(01)2(1)(13)16(36)1x y x x x x ⎧⎪≤≤⎪=-<≤⎨⎪⎪<≤-⎩;(3)第2分钟末两颗弹珠速度相差最大,最大相差6米/分钟;(4)存在,理由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将(1,2)代入21y ax =,得2a =,从而得到212y x =,再代入2x =求出18y =,即可得到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得解;(2)当01x ≤≤时,第二颗弹珠未弹出,故第二颗弹珠的解析式为20y =;再分别根据(1)中的结论,即可求出当13x <≤和36x <≤时第二颗弹珠的解析式;(3)由图可知看出,前2分钟,弹珠的速度逐渐增大,则第2分钟末两颗弹珠速度相差最大,分别求出第2分钟末时两颗弹珠的速度,再相减即可的解;(4)第2分钟末到第3分钟末,第一颗弹珠的速度由8米/分钟逐步下降到513米/分钟,第二颗弹珠的速度由2米/分逐步上升到8米/分,故在此期间必定存在一时刻,两颗弹珠的速度相同.可以根据速度相等时列方程求得时刻.【详解】(1)当02x ≤≤时,将(1,2)代入21y ax =,得2a =,212y x ∴=,∵当2x =时,18y =,∴当25x ≤≤时,116y x=, 1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212(02)16(25)x x y x x⎧≤≤⎪=⎨≤≤⎪⎩; (2)当01x ≤≤时,第二颗弹珠未弹出,∴第二颗弹珠的解析式为20y =;当13x <≤时,第二颗弹珠的解析式为222(1)y x =-;当36x <≤时,第二颗弹珠的解析式为2161y x =-; ∴2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220(01)2(1)(13)16(36)1x y x x x x ⎧⎪≤≤⎪=-<≤⎨⎪⎪<≤-⎩;(3)由图可知看出,前2分钟,弹珠的速度逐渐增大,∴第2分钟末两颗弹珠速度相差最大,∵第一颗弹珠的速度为2218222y x =⨯==米/分钟,第二颗弹珠的速度为2122(1)212y x =⨯==-米/分钟,∴两颗弹珠的速度最大相差8-2=6米/分钟;(4)存在,理由如下:第2分钟末到第3分钟末,第一颗弹珠的速度由8米/分钟逐步下降到513米/分钟, 第二颗弹珠的速度由2米/分逐步上升到8米/分,故在此期间必定存在一时刻,两颗弹珠的速度相同. 这个时刻可以通过解方程2162(1)x x =-求得.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得到关键性的信息,明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图象所经过的点的坐标.8.(1) CF;(2) 四边形BFDE 是菱形,理由见解析;(3) 纸片ENFM 是“标准纸",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1AB =,则AD =ABCD 是矩形,得到1,CD AB BC AD ==-=FB FD =,设CF x =,则FB FD x ==,在Rt DCF △中,222+=CD CF DF ,可得)2221x x +=即可求解. (2)当顶点B 与点D 重合时,折痕EF 垂直平分BD ,可得OB OD =,90BOF DOE ∠=∠=,在矩形ABCD 中,//AD BC ,得到OBF ODE ∠=∠,在BOF 和DOE △中,,OBF ODE OB OD BOF DOE ∠=∠=∠=∠,,可得BOF DOE ≅,OE OF =,再根据OB OD =,可得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最后根据EF BD ⊥,即可求证平行四边形BFDE 是菱形.(3)由()2可知,OE OF =,同理可知,OM ON =,可得四边形ENFM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90DOE DAB ∠=∠=︒,得到DOE DAB ,再根据AD =,可得2OE AB OD AD ===,进而得到OE =,EF BD =,同理可得,MN AC =,根据四边形ABCD 是矩形,可得AC BD =,EF MN =,四边形ENFM 是矩形,90EMF ∠=,MF OD tan FEM ME OE ∠===MF =,即可求证纸片ENFM 是“标准纸".【详解】解:()11,AB =则AD AB ==四边形ABCD 是矩形1,CD AB BC AD ∴==-=由折叠得FB FD =设CF x =,则FB FD x ==在Rt DCF △中,222+=CD CF DF)2221x x +=x =答:CF 长为4 ()2四边形BFDE 是菱形.理由:当顶点B 与点D 重合时,折痕EF 垂直平分,BDOB OD ∴=,90BOF DOE ∠=∠=在矩形ABCD 中,//,AD BCOBF ODE ∴∠=∠在BOF 和DOE △中,,OBF ODE OB OD BOF DOE ∠=∠=∠=∠,BOF DOE ∴≅OE OF ∴=OB OD =∴四边形BFDE 是平行四边形EF BD ⊥平行四边形BFDE 是菱形.()3纸片ENFM 是“标准纸”理由如下:由()2可知,,OE OF =同理可知,,OM ON =∴四边形ENFM 是平行四边形90DOE DAB ∠=∠=︒DOE DAB ∴ 2AD =222OE AB OD AD ∴=== 22OE OD ∴=2EF BD ∴=同理可得,2MN AC = 四边形ABCD 是矩形,AC BD ∴=,EF MN ∴=∴四边形ENFM 是矩形.90EMF ∴∠=.MF OD tan FEM ME OE∴∠===MF ∴=.∴纸片ENFM 是“标准纸".【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及三角函数,灵活运用判定和性质是解题关键.9.(1)①不是;②0;(2)若点(,)p q 在反比例函数8y x=的图象上,则关于x 的方程260px x q -+=是半等分根方程,理由详见解析;(3)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①解方程2280x x --=,根据“半等分根方程”定义作出判断即可;②解方程(1)()0x mx n -+=得11x =,2n x m =-,所以12n m -=或2n m -=,即:n =-2m 或m =-2n ,分别代入代数式2252m mn n ++=结果均为0 (2)根据点(,)p q 在反比例函数8y x =的图象上,得到8q p =,代入260px x q -+=,得到关于x 的方程2860px x p-+=,解方程,用含p 的式子表示x ,根据“半等分根方程”定义判断即可; (3)根据两点(1,)M t s +,(4,)N t s -都在抛物线上,且纵坐标相等,可以求出对称轴为52x =,根据方程20ax bx c ++=是半等分根方程,得到两根关系,根据抛物线对称轴为 12522x x +=,即可求出两个根,问题得证. 【详解】解:(1)①解方程2280x x --=得124,2x x ==-,不符合“半等分根方程”定义,故答案为:不是;②解方程(1)()0x mx n -+=得11x =,2n x m =-,所以12n m -=或2nm-=,即:n =-2m 或m =-2n , 当n =-2m 时,()()22225522022m mn n m m n m ++=+-+-=; 当m =-2n 时,()()22225522022m mn n n n n n ++=-+-+=; 故答案为:0;(2)若点(,)p q 在反比例函数8y x=的图象上,则关于x 的方程260px x q -+=是半等分根方程理由:∵点(,)p q 在反比例函数8y x=的图象上 ∴8q p=代入方程260px x q -+=得: 2860px x p-+= 解得:12x p=,24x p =∵1212x x =∴方程260px x q -+=是半等分根方程(3)∵相异两点(1,)M t s +,(4,)N t s -都在抛物线2y ax bx c =++上,∴抛物线的对称轴为:(1)(4)522t t x ++-==又∵方程20ax bx c ++=是半等分根方程 ∴设20ax bx c ++=的两个根分别为1x 和2x 令1212x x =则有:12522x x += 所以153x =,2103x =所以方程20ax bx c ++=的一个根为53得证. 【点睛】本题为“新定义问题”,考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此题关键是理解新定义概念,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行解答.10.A。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 几何与函数问题精选解析(二)

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 几何与函数问题精选解析(二)

12013中考数学压轴题几何与函数问题精选解析(二)例3如图(1),在△ABC 中,∠A =90°,AB =4,AC =3,M 是AB 上的动点(不与A ,B 重合),过M 点作MN ∥BC 交AC 于点N .以MN 为直径作⊙O ,并在⊙O 内作内接矩形AMPN .令AM =x .(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MNP 的面积S ; (2)当x 为何值时,⊙O 与直线BC 相切?(3)在动点M 的运动过程中,记△MNP 与梯形BCNM 重合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 为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图(1) 图(2) 图(3)【思路点拨】(1)证△AMN ∽ △ABC ;(2)设直线BC 与⊙O 相切于点D ,连结AO ,OD ,先求出OD (用x 的代数式表示),再过M 点作MQ ⊥BC 于Q ,证△BMQ ∽△BCA ;(3)先找到图形娈化的分界点,x =2。

然后 分两种情况讨论求y 的最大值: ① 当0<x ≤2时, ② 当2<x <4时。

解析(1)∵MN ∥BC ,∴∠AMN =∠B ,∠ANM =∠C . ∴ △AMN ∽ △ABC .∴ AM AN AB AC=,即43x AN=.∴ AN =43x .∴ S =2133248MNP AMN S S x x x ∆∆==⋅⋅=.(0<x <4) (2)如图(2),设直线BC 与⊙O 相切于点D ,连结AO ,OD ,则AO =OD =21MN . 在Rt△ABC 中,BC =22AB AC +=5. 由(1)知 △AMN ∽ △ABC .∴ AM MN AB BC=,即45x MN=.∴ 54MN x =, ∴ 58OD x =.过M 点作MQ ⊥BC 于Q ,则58MQ OD x ==.在Rt△BMQ 与Rt△BCA 中,∠B 是公共角,ABCMND图( 2) OQABCMNP图 (1)O AB C MNDOAB C MNPO AB CMNPO。

重庆市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15例

重庆市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15例

重庆市中考数学压轴题及答案15例1.如图,已知与x 轴交于点(10)A ,和(50)B ,的抛物线1l 的顶点为(34)C ,,抛物线2l 与1l 关于x 轴对称,顶点为C '.(1)求抛物线2l 的函数关系式;(2)已知原点O ,定点(04)D ,,2l 上的点P 与1l 上的点P '始终关于x 轴对称,则当点P 运动到何处时,以点D O P P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在2l 上是否存在点M ,使ABM △是以AB 为斜边且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若存,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知点C '的坐标为(34)-,. 设2l 的函数关系式为2(3)4y a x =--. 又点(10)A ,在抛物线2(3)4y a x =--上,2(13)40a ∴--=,解得1a =.∴抛物线2l 的函数关系式为2(3)4y x =--(或265y x x =-+).(2)P 与P '始终关于x 轴对称,PP '∴与y 轴平行.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则其纵坐标为265m m -+,4OD =,22654m m ∴-+=,即2652m m -+=±.当2652m m -+=时,解得36m =± 当2652m m -+=-时,解得32m =.∴当点P 运动到(362)-,或(362)+,或(322)--,或(322)+-,时, P P OD ' ∥,以点D O P P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满足条件的点M 不存在.理由如下:若存在满足条件的点M 在2l 上,则90AMB ∠=,30BAM ∠=(或30ABM ∠=),114222BM AB ∴==⨯=. 过点M 作ME AB ⊥于点E ,可得30BME BAM ∠=∠=.112122EB BM ∴==⨯=,3EM =,4OE =. ∴点M 的坐标为(43)-,. 但是,当4x =时,246451624533y =-⨯+=-+=-≠∴不存在这样的点M 构成满足条件的直角三角形.2.如图,抛物线y =-x 2+bx +c 与x 轴交于A (1,0),B (-3,0)两点.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设(1)中的抛物线交y 轴于C 点,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QA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1)中的抛物线上的第二象限内是否存在一点P ,使△PBC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及△PBC 的面积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将A (1,0),B (-3,0)代入y =-x 2+bx +c 得⎩⎨⎧03901=+--=++-c b c b ············································································ 2分 解得⎩⎨⎧32==-c b ························································································ 3分 ∴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2x +3. ············································ 4分 (2)存在. ································································································· 5分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 =-)(--122⨯=-1∵抛物线交x 轴于A 、B 两点,∴A 、B 两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x =-1对称. 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直线BC 与x =-1的交点即为所求的Q 点,此时△QAC 的周长最小,如图1.将x =0代入y =-x 2-2x +3,得y =3. ∴点C 的坐标为(0,3).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kx +b 1,将B (-3,0),C (0,3)代入,得⎩⎨⎧30311==+-b b k 解得⎩⎨⎧311==b k ∴直线BC 的解析式为y =x +3. ··············· 6分 联立⎩⎨⎧31+==-x x y 解得⎩⎨⎧21==-y x∴点Q 的坐标为(-1,2). ································································· 7分 (3)存在. ································································································· 8分设P 点的坐标为(x ,-x 2-2x +3)(-3<x <0),如图2. ∵S △PBC =S 四边形PBOC -S △BOC =S 四边形PBOC -21×3×3=S 四边形PBOC -29当S 四边形PBOC 有最大值时,S △PBC 就最大.∵S 四边形PBOC =S Rt △PBE +S 直角梯形PEOC ························································· 9分=21BE ·PE +21(PE +OC )·OE =21(x +3)(-x 2-2x +3)+21(-x 2-2x +3+3)(-x ) =-23(x +23)2+29+827当x =-23时,S 四边形PBOC 最大值为29+827.∴S △PBC 最大值=29+827-29=827. ·············· 10分当x =-23时,-x 2-2x +3=-(-23)2-2×(-23)+3=415.∴点P 的坐标为(-23,415). ···························································· 11分3.如图,已知抛物线y =a (x -1)2+33(a ≠0)经过点A (-2,0),抛物线的顶点为D ,过O 作射线OM ∥AD .过顶点D 平行于x 轴的直线交射线OM 于点C ,B 在x 轴正半轴上,连结BC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射线OM 运动,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s ).问: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3)若OC =OB ,动点P 和动点Q 分别从点O 和点B 同时出发,分别以每秒1个长度单位和2个长度单位的速度沿OC 和BO 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它们的运动的时间为t (s ),连接PQ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PQ 的面积最小?并求出最小值及此时PQ 的长.解:(1)把A (-2,0)代入y =a (x -1)2+33,得0=a (-2-1)2+33.∴a =-33 ························································································· 1分 ∴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x -1)2+33 即y =-33x 2+332x +338. ·························································· 3分 (2)设点D 的坐标为(x D ,y D ),由于D 为抛物线的顶点∴x D =-)(-332332 =1,y D =-33×1 2+332×1+338=33. ∴点D 的坐标为(1,33).如图,过点D 作DN ⊥x 轴于N ,则DN =33,AN =3,∴AD =22333)+(=6.∴∠DAO =60° ··················································································· 4分 ∵OM ∥AD①当AD =OP 时,四边形DAOP 为平行四边形. ∴OP =6∴t =6(s ) ······························································ 5分 ②当DP ⊥OM 时,四边形DAOP 为直角梯形. 过点O 作OE ⊥AD 轴于E .在Rt △AOE 中,∵AO =2,∠EAO =60°,∴AE =1. (注:也可通过Rt △AOE ∽Rt △AND 求出AE =1) ∵四边形DEOP 为矩形,∴OP =DE =6-1=5.∴t =5(s ) ························································································· 6分 ③当PD =OA 时,四边形DAOP 为等腰梯形,此时OP =AD -2AE =6-2=4. ∴t =4(s )综上所述,当t =6s 、5s 、4s 时,四边形DAOP 分别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7分(3)∵∠DAO =60°,OM ∥AD ,∴∠COB =60°.又∵OC =OB ,∴△COB 是等边三角形,∴OB =OC =AD =6.∵BQ =2t ,∴OQ =6-2t (0<t <3) 过点P 作PF ⊥x 轴于F ,则PF =23t . ··············································· 8分 ∴S 四边形BCPQ =S △COB -S △POQ=21×6×33-21×(6-2t )×23t=23(t -23)2+8363 ····················································· 9分 ∴当t =23(s )时,S 四边形BCPQ 的最小值为8363. ······························ 10分此时OQ =6-2t =6-2×23=3,OP =23,OF =43,∴QF =3-43=49,PF =433.∴PQ =22QF PF +=2249433)+()(=233 ····································· 11分 4.如图,已知直线y =-21x +1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以线段AB 为边向上作正方形ABCD ,过点A ,D ,C 的抛物线与直线另一个交点为E .(1)请直接写出点C ,D 的坐标;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若正方形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AB 下滑,直至顶点D 落在x 轴上时停止.设正方形落在x 轴下方部分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滑行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4)在(3)的条件下,抛物线与正方形一起平移,直至顶点D 落在x 轴上时停止,求抛物线上C 、E 两点间的抛物线弧所扫过的面积.解:(1)C (3,2),D (1,3); ·············································································· 2分(2)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 ,把A (0,1),D (1,3),C (3,2)代入得⎪⎩⎪⎨⎧23931=++=++=c b a c b a c 解得⎪⎪⎪⎩⎪⎪⎪⎨⎧161765===-c b a ················································· 4分∴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65x 2+617x +1; ······································· 5分(3)①当点A 运动到点F (F 为原B 点的位置)时∵AF =2221+=5,∴t =55=1(秒).当0< t ≤1时,如图1. B ′F =AA ′=5t∵Rt △AOF ∽Rt △∠GB ′F ,∴OFOA =F B GB ''. ∴B ′G =OFOA ·B ′F =21×5t =25t正方形落在x 轴下方部分的面积为S 即为△B ′FG 的面积S △B ′FG∴S =S △B ′FG =21B ′F ·B ′G =21×5t ×25t =45t 2 ······························ 7分②当点C 运动到x 轴上时∵Rt △BCC ′∽Rt △∠AOB ,∴BC CC =OAOB. ∴CC ′=OA OB ·BC =12×5=52,∴t =552=2(秒). 当1< t ≤2时,如图2.∵A ′B ′=AB =5,∴A ′F =5t -5. ∴A ′G =255-t ∵B ′H =25t∴S =S 梯形A ′B ′HG =21(A ′G +B ′H )·A ′B ′ =21(255-t +25t )·5 =25t -45 ··································································· 9分 ③当点D 运动到x 轴上时DD ′=53 t =553=3(秒)当2< t ≤3时,如图3.∵A ′G =255-t∴GD ′=5-255-t =2553t- ∴D ′H =53-t 5 ∴S △D ′GH =21(2553t -)(53-t 5)=(2553t -)2∴S =S 正方形A ′B ′C ′D ′ -S △D ′GH=(5)2-(2553t -)2=-45t 2+215t -425 ··································································· 11分(4)如图4,抛物线上C 、E 两点间的抛物线弧所扫过的面积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t =3,BB ′=AA ′=DD ′=53∴S 阴影=S 矩形BB ′C ′C ············································································ 13分=BB ′·BC =53×5=15 ······················································································· 14分5.已知:抛物线y =x 2-2x +a (a <0)与y 轴相交于点A ,顶点为M .直线y =21x -a 分别与x轴,y 轴相交于B ,C 两点,并且与直线AM 相交于点N .(1)填空:试用含a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M 与N 的坐标,则M ( , ),N ( , ); (2)如图,将△NAC 沿y 轴翻折,若点N 的对应点N ′恰好落在抛物线上,AN ′与x 轴交于点D ,连结CD ,求a 的值和四边形ADCN 的面积; (3)在抛物线y =x 2-2x +a (a <0)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以P ,A ,C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解:(1)M (1,a -1),N (34a ,-31a ). ······························································ 4分(2)∵点N ′是△NAC 沿y 轴翻折后点N 的对应点∴点N ′与点N 关于y 轴对称,∴N ′(-34a ,-31a ).将N ′(-34a ,-31a )代入y =x 2-2x +a ,得-31a =(-34a )2-2×(-34a )+a整理得4a 2+9a =0,解得a 1=0(不合题意,舍去),a 2=-49. ···· 6分∴N ′(3,34),∴点N 到y 轴的距离为3.∵a =-49,抛物线y =x 2-2x +a 与y 轴相交于点A ,∴A (0,-49).∴直线AN ′的解析式为y =x -49,将y =0代入,得x =49.∴D (49,0),∴点D 到y 轴的距离为49. ∴S 四边形ADCN =S △ACN +S △ACN =21×29×3+21×29×49=16189············· 8分(3)如图,当点P 在y 轴的左侧时,若四边形ACPN 是平行四边形,则PN 平行且等于AC .∴将点N 向上平移-2a 个单位可得到点P ,其坐标为(34a ,-37a ),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得:-37a =(34a )2-2×34a +a ,整理得8a 2+3a =0.解得a 1=0(不合题意,舍去),a 2=-83.∴P (-21,87) ················································································· 10分当点P 在y 轴的右侧时,若四边形APCN 是平行四边形, 则AC 与PN 互相平分.∴OA =OC ,OP =ON ,点P 与点N 关于原点对称.∴P (-34a ,31a ),代入y =x 2-2x +a ,得31a =(-34a )2-2×(-34a )+a ,整理得8a 2+15a =0.解得a 1=0(不合题意,舍去),a 2=-815. ∴P (25,-85) ·················································································· 12分∴存在这样的点P ,使得以P ,A ,C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P 的坐标为(-21,87)或(25,-85).43 x 的图6.如图,已知一次函数y = - x +7与正比例函数y =象交于点A , 且与x 轴交于点B .(1)求点A 和点B 的坐标;(2)过点A 作AC ⊥y 轴于点C ,过点B 作直线l ∥y轴. 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沿O —C —A 的路线向点A 运动;同时直线l 从点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l 交x 轴于点R ,交线段BA 或线段AO 于点Q .当点P 到达点A 时,点P 和直线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P 运动的时间为t 秒.①当t 为何值时,以A 、P 、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是否存在以A 、P 、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根据题意,得⎩⎪⎨⎪⎧y =-x +7y=43x ,解得 ⎩⎨⎧x =3y =4,∴A (3,令y =-x +7=0,得x =7.∴B (7,0). (2)①当P 在OC 上运动时,0≤t <4. 由S △APR =S 梯形COBA -S △ACP -S △P OR -S △ARB =8,得 12(3+7)×4-12×3×(4-t )- 12t(7-t )- 12t ×4=8 ly APlRP C AB Oyx整理,得t2-8t +12=0, 解之得t1=2,t2=6(舍)当P在CA上运动,4≤t<7.由S△APR= 12×(7-t) ×4=8,得t=3(舍)∴当t=2时,以A、P、R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8.②当P在OC上运动时,0≤t<4. 此时直线l交AB于Q。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169套)选择填空解答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 专题15:几何三大变换问题之平移

2013年全国中考数学(169套)选择填空解答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 专题15:几何三大变换问题之平移

编辑一、选择题1. (2013年湖北荆门3分)如下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2. (2013年湖北荆州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3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以AB为边在第一象限作正方形ABCD,点D在双曲线kyx(k≠0)上.将正方形沿x轴负方向平移a个单位长度后,点C恰好落在该双曲线上,则a的值是【】A.1 B.2 C.3 D.43. (2013年湖北荆州3分)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AC剪开,再把△ACD沿CA方向平移得到△A1C1D1,连结AD1、BC1.若∠ACB=30°,AB=1,CC1=x,△ACD与△A1C1D1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则下列结论:①△A1AD1≌△CC1B;②当x=1时,四边形ABC1D1是菱形;③当x=2时,△BDD1为等边三角形;④)2s 2x =-(0<x <2); 其中正确的是 ▲ (填序号).4. (2013年浙江湖州3分)如图,在10×10的网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若抛物线经过图中的三个格点,则以这三个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称为抛物线的“内接格点三角形”.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若抛物线与网格对角线OB 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且这两个交点与抛物线的顶点是抛物线的内接格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满足上述条件且对称轴平行于y 轴的抛物线条数是【 】A .16B .15C .14D .135. (2013年山东聊城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2y 1x 2=经过平移得到抛物线21x 2y 2x =-,其对称轴与两段抛物线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 B.4 C.8 D.166. (2013年广西南宁3分)如图,直线1y x2=与双曲线kyx=(k>0,x>0)交于点A,将直线1y x2=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与y轴交于点C,与双曲线kyx=(k>0,x>0)交于点B,若OA=3BC,则k的值为【】A、3B、6C、94D、92【答案】D。

中考数学压轴题100题精选(21-30题)2013

中考数学压轴题100题精选(21-30题)2013

中考数学压轴题100题精选(21-30题)(答案在本人文辑中寻找)【021】如图,点P 是双曲线11(00)k y k x x=<<,上一动点,过点P 作x 轴、y 轴的垂线,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交双曲线y =xk 2(0<k 2<|k 1|)于E 、F 两点. (1)图1中,四边形PEOF 的面积S 1= ▲ (用含k 1、k 2的式子表示); (2)图2中,设P 点坐标为(-4,3).①判断EF 与AB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②记2PEF OEF S S S ∆∆=-,S 2是否有最小值?若有,求出其最小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022】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m -2,0),B (m +2,0)两点,记抛物线顶点为C ,且AC ⊥BC .(1)若m 为常数,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m 为小于0的常数,那么(1)中的抛物线经过怎么样的平移可以使顶点在坐标原点?(3)设抛物线交y 轴正半轴于D 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 ,使得△BCD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023】如图,在梯形ABCD 中,24AD BC AD BC ==∥,,,点M 是AD 的中点,MBC △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2)动点P 、Q 分别在线段BC 和MC 上运动,且60MPQ =︒∠保持不变.设PC x MQ y ==,,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3)在(2)中:①当动点P 、Q 运动到何处时,以点P 、M 和点A 、B 、C 、D 中的两个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指出符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的个数;②当y 取最小值时,判断PQ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024】如图,已知ABC ∆为直角三角形,90ACB ∠=︒,AC BC =,点A 、C 在x 轴上,点B 坐标为(3,m )(0m >),线段AB 与y 轴相交于点D ,以P (1,0)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B 、D . (1)求点A 的坐标(用m 表示);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设点Q 为抛物线上点P 至点B 之间的一动点,连结PQ 并延长交BC 于点E ,连结 BQ 并延长交AC 于点F ,试证明:()FC AC EC +为定值.ADCB P MQ60°【025】如图12,直线4+-=x y 与两坐标轴分别相交于A 、B 点,点M 是线段AB 上任意一点(A 、B 两点除外),过M 分别作MC ⊥OA 于点C ,MD ⊥OB 于D .(1)当点M 在AB 上运动时,你认为四边形OCMD 的周长是否发生变化?并说明理由; (2)当点M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CMD 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3)当四边形OCMD 为正方形时,将四边形OCMD 沿着x 轴的正方向移动,设平移的距离为)40<<a a (,正方形OCMD 与△AOB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试求S 与a 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图12(1)图12(2)图12(3)【026】如图11,在△ABC中,∠C=90°,BC=8,AC=6,另有一直角梯形DEFH(HF∥DE,∠HDE=90°)的底边DE落在CB上,腰DH落在CA上,且DE=4,∠DEF=∠CBA,AH∶AC=2∶3(1)延长HF交AB于G,求△AHG的面积.(2)操作:固定△ABC,将直角梯形DEFH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B方向向右移动,直到点D与点B重合时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运动后的直角梯形为DEFH′(如图12).探究1:在运动中,四边形CDH′H能否为正方形?若能,请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探究2:在运动过程中,△ABC与直角梯形DEF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求y与t的函数关系.【027】阅读材料:如图12-1,过△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作出与水平线垂直的三条直线,外侧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叫△ABC 的“水平宽”(a ),中间的这条直线在△ABC 内部线段的长度叫△ABC 的“铅垂高(h )”.我们可得出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新方法:ah S ABC 21=∆,即三角形面积等于水平宽与铅垂高乘积的一半. 解答下列问题:如图12-2,抛物线顶点坐标为点C (1,4),交x 轴于点A (3,0),交y 轴于点B . (1)求抛物线和直线AB 的解析式;(2)点P 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上的一个动点,连结PA ,PB ,当P 点运动到顶点C 时,求△CAB 的铅垂高CD 及CAB S ∆; (3)是否存在一点P ,使S △PAB =89S △CAB ,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图12-2xC Oy ABD 1 1【028】如图,已知抛物线与x 交于A(-1,0)、E(3,0)两点,与y 轴交于点B(0,3)。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 2-含答案

2013年中考数学压轴题 2-含答案

1.如图,抛物线的顶点为A (2,1),且经过原点O ,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B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上求点M ,使△MOB 的面积是△AOB 面积的3倍;(3)连结OA ,AB ,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若存在,求出N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2)2+1.∵抛物线经过原点,∴a (0-2)2+1=0,∴a =-41.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41(x -2)2+1=-41x 2+x . ························· 3分 (2)△AOB 和所求△MOB 同底不等高,若S △MOB =3S △AOB ,则△MOB 的高是△AOB 高的3倍,即M 点的纵坐标是-3. ············································································· 5分∴-41x 2+x =-3,整理得x 2-4x -12=0,解得x 1=6,x 2=-2. ∴满足条件的点有两个:M 1(6,-3),M 2(-2,-3) ····························· 7分(3)不存在. ········································································································ 8分理由如下: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O =AB ,∠AOB =∠ABO .若△OBN ∽△OAB ,则∠BON =∠BOA =∠BNO .设ON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A ′ 点,则A ′ (2,-1).∴直线ON 的解析式为y =-21x .由21x =-41x 2+x ,得x 1=0,x 2=6. ∴N (6,-3).过点N 作NC ⊥x 轴于C .在Rt △BCN 中,BC =6-4=2,NC =3∴NB =2232+=13.∵OB =4,∴NB ≠OB ,∴∠BON ≠∠BNO ,∴△OBN 与△OAB 不相似. 同理,在对称轴左边的抛物线上也不存在符合条件的N 点.∴在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不存在点N ,使△OBN 与△OAB 相似. ····· 10分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2,0),连结OA ,将线段OA 绕原点O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 的坐标;(2)求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 ,使△BO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果点P 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 轴的下方,那么△PAB 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 点的坐标及△PAB 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1)如图1,过点B 作BM ⊥x 轴于M .由旋转性质知OB =OA =2.∵∠AOB =120°,∴∠BOM =60°.∴OM =OB ·cos60°=2×21=1,BM =OB ·sin60°=2×23=3. ∴点B 的坐标为(1,3). ··········································· 1分(2)设经过A 、O 、B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x 2+bx +c∵抛物线过原点,∴c =0. ∴⎪⎩⎪⎨⎧=+=-3024b a b a 解得⎪⎪⎩⎪⎪⎨⎧==33233b a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33x 2+332x . ······································ 3分 (3)存在. ·········································································································· 4分如图2,连接AB ,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C ,连接OC .∵OB 的长为定值,∴要使△BOC 的周长最小,必须BC +OC 的长最小. ∵点A 与点O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OC =AC .∴BC +OC =BC +AC =AB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可知:此时BC +OC 最小,点C 的位置即为所求.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m ,将A (-2,0),B (1,3)代入,得⎪⎩⎪⎨⎧=+=+-302m k m k 解得⎪⎪⎩⎪⎪⎨⎧==33233m k∴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33x +332.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 =332332⨯-=-1,即x =-1. 将x =-1代入直线AB 的解析式,得y =33×(-1)+332=33. ∴点C 的坐标为(-1,33). ································································· 6分 (4)△PAB 有最大面积. ·················································································· 7分如图3,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AB 于点D .∵S △PAB =S △PAD +S △PBD=21(y D -y P )(x B -x A ) =21[(33x +332)-(33x 2+332x )](1+2) =-23x 2-23x +3 =-23(x +21)2+839 ∴当x =-21时,△PAB 的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为839.··············· 8分 此时y P =33×(-21)2+332×(-21)=-43. ∴此时P 点的坐标为(-21,-43). ···················································· 9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想、规律与探索的押轴题解析汇编二猜想、规律与探索1.一个纸环链,纸环按红黄绿蓝紫的顺序重复排列,截去其中的一部分,剩下部分如图所示,则被截去部分纸环的个数可能是( ▲ ) (A )2010(B )2011(C )2012(D )2013【解题思路】根据纸环的颜色顺序可知每5个一循环,截去的部分连同前两个正好是5的整数倍减去截去部分的前两个,据此可以估计截去不掉的纸环个数。

【答案】D【点评】本题考查了规律性问题,解题的关键是从纸环的颜色顺序中找到规律,并利用此规律估计截去的部分的纸环的个数。

难度中等。

2.如图,下面是按照一定规律画出的一行“树形图”,经观察可以发现:图A 2比图A 1多出2个”树枝”, 图A 3比图A2多出4个”树枝”, 图A4比图A 3多出8个”树枝”……照此规律,则图A6比图A2多出”树枝” ()A .28个B .56个C .60个D .124个(第9题)… …红 黄 绿 蓝 紫 红 黄 绿【解题思路】依次求出每个图形中的“树枝”数,1,1+2,1+2+4,1+2+4+8,1+2+4+8+16,1+2+4+8+16+32,然后再求出差。

答案C【点评】本题使用归纳法来解题的,归纳法是初中数学常见的方法。

本题难度较大。

3.如图,△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取BC 边中点E ,作ED//AB ,EF//AC ,得四边形EDAF ,它的面积记作1S ,取BE 中点E 1,,作E 1D 1//FB , 11//E F EF 得到四边形111E D FF ,它的面积记作2S ,照此规律下去,则2011S = .【解题思路】边长为1则1S =12S △ABC =122S =12 S △EFB = 12·14 S △ABC=8.14, (2011)=8·20101()4.【答案】8·20101()4或40231()2【点评】本题为规律探索题,主要考查观察、类比、归纳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特殊情形入手——探索发现规律——猜想结论——验证.难度较大.4、如图是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成的一组有规律的图案,图案(1)需ABF1要4根小棒,图案(2)需要10根小棒……,按此规律摆下去,第n 个图案需要小棒根(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

【解题思路】由图形可知每个后面的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多6各小棒,图案(1)有4个,图案(2)有4+6,图案(3)有4+6×2……,图案(3)有4+6(n ﹣1)=6n ﹣2 【答案】6n ﹣2【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观察图形探索规律,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观察图形从中寻找规律,然后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难度较小。

5.如图9,给正五边形的顶点依次编号为1,2,3,4,5.若从某一顶点开始,沿正五边形的边顺时针行走,顶点编号的数字是几,就走几个边长,则称这种走法为一次“移位”. 如:小宇在编号为3的顶点时,那么他应走3个边长,即从3→4→5→1为第一次“移位”,这时他到达编号为1的顶点;然后从1→2为第二次“移位”.若小宇从编号为2的顶点开始,第10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____________.【分析与解】根据示例,从2开始移位,不难发现4次移位之后,又回到出发点,即确定第10次移位后的位置即确定第二次移位后的位置即可,第一次移位到达4,第二次移位到达3,故10次“移位”后,则他所处顶点的编号是3.【点评】本题属于中等题,为循环规律题,弄清题意,确定几次循环即可解题. 6.若111a m =-,2111a a =-,3211a a =-,… ;则2011a 的值图9为 .(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解题思路】把2345a a a a 、、、化简后可得规律12345611111111a a a m a a a m m m m m =-=-==-=-=-- 、、、、、 【答案】11m-【点评】本题考查分式的化简计算及规律的寻找,难度中等.7.如图,用围棋子按下面的规律摆图形,则摆第n 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为( ).A .n 5B .15-nC .16-nD .122+n【解题思路】由图形可知,第一个用围棋子的枚数为5;第二个用围棋子的枚数为16511⨯+=;第三个用围棋子的枚数为26517⨯+=,所以根据规律,可知第n 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为16165-=-+n n )(。

【答案】C【点评】本题属于规律探索题,解决的关键是根据图形变化的痕迹找到规律,从而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8如图,观察每一个图中黑色正六边形的排列规律,则第10个图中黑色正六边形有 个。

【解题思路】数一下每个图的黑色正六边形的个数:第一个图 1个;第二个图4个;第三个图9个,1=12、4=22、9=32 猜想:第10个图中黑色正六边形有 102=100 个 【答案】100【点评】此题属于探索规律型题目,解题关键是抓住图形序数与黑色正六边形的个数之间的规律,如此题的是序数的平方。

难度中等。

9.观察上面的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_____个图形共有120个★.【解题思路】第1个图形有1个★,第2个图形有3个★,且3=1+2=2(2+1)2,第3个图形有6个★,且6=1+2+3=3(3+1)2,第4个图形有10个★,且10=1+2+3+4=4(4+1)2.则第n 个图形有120个★,则第n 个图形中★的个数是1+2+3+…+n =(+1)2n n ,即(+1)2n n =120,整理,得n 2+n -240=0.解方程,得n 1=15,n 2=-16(不合舍去).所以,第15个图形有120个★.【答案】15【点评】根据简单图形★的个数,找出图形★的个数与图形序号之间的关系,然后用代数式表示.10.如图4所示,直线OP 经过点P (4, ,过x 轴上的点l 、3、5、7、9、11……分别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OP 相交得到一组梯形,其阴影部分梯形的面积从左至右依次记为S 1、S 2、S 3……S n 则S n 关于n 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解题思路】先求出直线op 解析式为:y=经观察可知每个小梯形的高一定为2,面积为Sn 的梯形上底所在直线为x=4n-3,上底3)-,下底所在直线为x=4n-11)-,故梯形的面积-4)-4)【点评】本题为探究规律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11、如图(9),已知∠AOB=α,在射线OA 、OB 上分别取点OA 1=OB 1,连结A 1B 1,在B 1A 1、B 1B 上分别取点A 2、B 2,使B 1 B 2= B 1 A 2,连结A 2 B 2…按此规律上去,记∠A 2 B 1 B 2=1θ,∠3232A B B θ=,…,∠n+11A n n n B B θ+=则(1)1θ= ; n θ= 。

图4【解题思路】:根据题意:OA 1=OB 1,△A 1OB 1,△A 2B 1B 2,△A 3B 2B 3……是等腰三角形,已知∠AOB=α,∴1θ=1800-21800∂-=21800∂+;以此类推可得:=1800-(900-41800∂-)……n θ=nn 2180)12(0∂+⨯-。

【答案】21800∂+;nn 2180)12(0∂+⨯-。

【点评】本题是规律探究性问题,是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情况下,通过计算三角形的外角来探索规律。

本题难度中等。

12. 在直角坐标中,正方形A 1B 1C 1O 1、A 2B 2C 2C 1、A 3B 3C 3C 2、、、、、、AnBnCnCn -1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其中点A 1、A 2、A 3、、、、、An 均在一次函数y =kx +b 上,点C 1、C 2、C 3、、、、、Cn 均在x 轴上.若点,B 1的坐标为(1,1),点B 2的坐标为(3,2),则点An 的坐标为 .【思路分析】解:由B 1的坐标为(1,1),点B2的坐标为(3,2),知A 1(0,1), A 2(1,2),设直线解析式y =kx+b ,把A 1(0,1), A 2(1,2)x代入上式得,⎩⎨⎧+==bk b21,∴k =1,b =2,∴y =x +1.∵点B 2的坐标为(3,2),∴C 2的坐标为(3,0),把x =3代入y =x +1得y =4,∴A 3的坐标为(3,4),同理得A 4的坐标为(7,8),A 5的坐标为(15,16)………An 的坐标为(2n -1-1, 2n -1) .【答案】(2n -1-1, 2n -1) .【点评】解答这类问题首先根据点在图像上求出前几个点的坐标,然后根据所出现的规律找到相应的公式,然后对公式进行验证.13.如图(1),将一个正六边形各边延长,构成一个正六角星形AFBDCE ,它的面积为1;取△ABC 和△DEF 各边中点,连接成正六角星形A 1F 1B 1D 1C 1E 1,如图(2)中阴影部分;取△A 1B 1C 1和△D 1E 1F 1各边中点,连接成正六角星形A 2F 2B 2D 2C 2E 2,如图(3)中阴影部分;如此下去…,则正六角星形A 4F 4B 4D 4C 4E 4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题10图(1)DDDE题10图(2)题10图(3)【解题思路】由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得:A 1B 1:AB= 1:2,即A 1B 1=12AB ,同理可得A 2B 2=12A 1B 1=21()2 AB ;A 3B 3=12A 2B 2=31()2 AB ;A 4B 4=12A 3B 3=41()2AB ,即第四个正六角星形与第一个正六角星形的边长之比为1:16,根据“相似多边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知它们的面积比为1:256 ,所以正六角星形A 4F 4B 4D 4C 4E 4的面积=1256×正六角星形AFBDCE 的面积=1256. 【答案】1256【点评】本题考查从图形中探索数的规律问题.只要想到从相似多边形性质去考虑,问题将容易得解. 难度中等14.一个平面封闭图形内(含边界)任意两点距离的最大值称为该图形的“直径”,封闭图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称为图形的“周率”,下面四个平面图形(依次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圆)的周率从左到右依次记为1a ,2a ,3a ,4a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A )4a >2a >1a (B )4a >3a >2a (C )1a >2a >3a (D )2a >3a >4a 【解题思路】根据新规定,设第一个图形的边长为1,其周长为3,直径为1,所以1a =3,设第二个图形的边长为1,其周长为4,直径为2,所以2a =22,设第三个图形的边长为1,其周长为6,直径为2,所以3a =3,第三个图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为 ,所以4a >3a >2a ,故选B . 【答案】B【点评】本题是图形的规律探究题,实质就是图形边长的规律探究.本题可先计算,再比较大小,本题还带有自主学习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成为今后教学的重点,属于中档题.15. 观察图中正方形四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数2011应标在(A )第502个正方形的左下角 (B )第502个正方形的右下角(C )第503个正方形的左上角 (D )第503个正方形的右下角【解题思路】有图形可以确定数字每四个一个循环,所以2011÷4=502……3,所以第503个的左上角,答案选C 【答案】C【点评】规律性探究问题通常指根据给出的材料,观察其中的规律,1再运用这种规律解决问题的一类题型. 观察的三种主要途径:(1)、式与数的特征观察;(2)、图形的结构观察;(3)、通过对简单、特殊情况的观察,再推广到一般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