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小儿遗尿症,也叫夜尿多,是指2岁以上的儿童在晚间睡觉时无法控制小便的症状。
中药对于治疗小儿遗尿症有一定的疗效,下面进行具体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
研究方法:选取100名小儿遗尿症患儿,年龄范围为3-8岁。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分别50人。
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行为矫正等方法。
治疗期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夜尿次数、夜尿频次和症状缓解情况。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夜尿次数和夜尿频次都有所减少,但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夜尿次数在实验组平均减少到2次以内,对照组平均减少到3次以上。
夜尿频次在实验组平均减少到2次以上,对照组平均减少到3次以上。
实验组患儿的症状缓解率达到90%,而对照组仅为70%。
研究讨论: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中药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经络通畅等方式,能够改善患儿的膀胱功能,增加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夜尿次数和夜尿频次的效果。
中药治疗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使用,疗程一般为3-6个月。
此外,中药治疗还要结合饮食调节、行为矫正等综合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的治疗需要由医生进行具体的中药配方和用药剂量的制定。
研究结论: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少夜尿次数和夜尿频次,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患儿和家长需要有耐心和坚持。
此外,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使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研究进展

1 小儿遗尿的病名
中医古籍中未明确提出小儿遗尿症的病名,在古代文献中多 称之为“遗溺”、“溺”、“遗尿”、“遗”、“不禁”等。遗溺病名最早见 于《黄帝内经·灵枢》云“三焦……入络膀胱,约下焦,膀胱不利为 癃,不约为遗溺”。
2 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
关于小儿遗尿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古代医家的认识虽略 有不同,但遗尿的发生,主要还是因为下元虚寒,导致膀胱失约,此 外,肺脾气虚、心肾不交、肝经湿热亦可致使该病的发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年第 19 卷第 78 期
47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研究进展
·综述·
李帅 1,周朋 2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摘要:小儿遗尿渐成为临床常见病 ,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方法多样 , 疗效确切 , 因此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前景广阔。本文从病因病机、证型分布、 中医药内治、外治法等几个方面阐述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 , 从而认识到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特色和优势 , 并发现其不足 之处 , 以期在今后治疗小儿遗尿过程中寻求新思路。 关键词:小儿遗尿;病因病机;中医中药;外治法 中图分类号:R2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78.025 本文引用格式:李帅 , 周朋 .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研究进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78):47-48.
翟文生教授 [6] 认为遗尿的发病机制虽主要在膀胱失于约束, 然与肺、脾、肾功能失调,以及三焦气化失司都有密切关系。通过 对遗尿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并根据“同病异治”和“反治法”的辨 证思想,立益气宣肺之法,肺主治节,主行水,宣肺的同时也能宣通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使膀胱气化得以恢复,开合有度,而遗尿自 止;脾主运化,脾气上升,通过益气补脾可以制水,恢复膀胱决渎功
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

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1 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郑氏等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经郁热型小儿遗尿症30例,连服7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17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0%。
贺氏等采用清脑止遗汤(熟地黄、石莲子、远志、麦冬、茯苓、山药、覆盆子、肉桂)治疗本病患儿60例。
兼湿热者减肉桂加莲子心、盐知母、盐黄柏;白天尿不禁加益智仁、煅龙齿、煅牡蛎、五味子。
结果病程短者,4剂治愈;病程长者,最多2周治愈。
鲁氏认为,遗尿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虚弱不足有关,自拟益气温肾宣肺汤(太子参、炙黄芪、山药、菟丝子、益智仁、乌药、金樱子、桑螵蛸、煅牡蛎、苦桔梗、炙甘草)治疗52例患儿,结果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94%。
马氏等以补益肾气、开窍益智、宣肺通利水道、固肾缩尿为主治疗本病,基本方:补骨脂12 g,金樱子9 g,桑螵蛸9 g,益智仁9 g,石菖蒲6 g,鸡内金6 g。
15 d为1个疗程。
若夜间惊悸不安者加远志6 g、琥珀粉(冲服)0.6 g;熟睡不易唤醒者加莲子6 g、麻黄6 g;尿频色黄者加知母6 g、黄柏6 g。
结果治愈率为70%,显效率为17%,总有效率为87%。
邓氏等治疗60例小儿遗尿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以15 g麻黄为主药,若肾气虚、肾气不固者,加用桑螵蛸散;肝经湿热、脾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或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热者,加沈氏蠲泉丸。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结果痊愈34例(56.17%),有效25例(41.17),总有效率为98.13%。
吴氏以宣发肺气、化痰醒神开窍为主治疗26例小儿遗尿症,方用自拟止遗汤加减:麻黄5 g,桂枝5 g,茯苓10 g,桔梗10 g,石菖蒲15 g,桑螵蛸10 g,灯芯草1 g,益智仁10 g。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0 g、黄芪10 g;湿热者加龙胆5 g。
7岁以上患儿剂量再加一半。
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

注重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治疗小 儿遗尿症需考虑整体情况,调整阴阳平衡。
适用范围广泛: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适用于各 个年龄段和不同体质的患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
04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 评估与展望
疗效评估方法与标准
主观评估方法
通过家长问卷调查、医生评估量 表等工具,对患儿的症状改善程 度、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症的病因主要包括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脾肺气虚和肝胆郁热四个方面。肾主水,司二便,若 肾气不足,则不能制约水道,导致遗尿。下元虚寒则水液不能蒸腾而上溢,造成遗尿。脾肺气虚则不能通调水道 ,上虚不能摄水,导致遗尿。肝胆郁热则疏泄失常,可引起遗尿。
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理论依据
辨证施治
研究结论总结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具有显著疗效
01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儿遗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且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机制探讨
02
研究表明,中医药可通过调节患儿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代谢
系统等多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安全性评估
03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其具
挑战与问题
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 究,缺乏对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和理解,以及缺乏对中药疗效的客观评估标准等 。
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
加强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未来需要对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进 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提高研 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加强作用机制研究
客观评估方法
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

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评估•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局限性和展望•结论•参考文献引言中医药在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研究背景和意义旨在阐述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研究背景和意义评价指标采用尿床量表、生活质量量表、中医证候评分等方法对患儿进行评估。
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患儿,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儿的症状变化、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
疗程及随访治疗组给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疗程为4周,随访时间为6个月。
研究目的和方法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理论基础肾气不足脾肺气虚肝胆湿热030201中医对小儿遗尿的认识补肾益气健脾宣肺清利湿热整体调节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对小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应用组成功效方剂二组成用法用法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针灸疗法针灸一作用方法方法针灸二作用推拿按摩心理行为疗法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非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评估疗效评估标准和方法01020304治愈标准显效标准有效标准无效标准以上两个案例均来自某中医院儿科门诊,医生根据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症状严重程度等个体差异进行中医辨证论治,采用中药方剂和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不同的疗效结果。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与患儿的个体差异、病程长短、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案例一:患儿李某,男性,8岁,遗尿症状持续半年以上,每周约3-4次。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

【科研进展】光明中医2021年2月第36卷第4期CJGMCM February 2021. Vol 36.4• 655•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乔伟摘要:小儿遗尿为儿科常见疾病,不仅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也给众多家长带来了困扰,应当引起重视。
中药治 疗小儿遗尿有独特优势,通过中药口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推拿、艾灸疗法及心理疗法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对小儿进行治 疗。
文章就近年来治疗小儿遗尿的中药内服法、外治法、综合治法3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该病的临床研究和创新治疗提 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遗尿;中医药疗法;综述d o i: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4. 059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4-0655-03遗尿症临床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单纯性和复杂性遗尿。
原发型为患者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期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一年;继发型为患者可控制排尿至少一年。
单纯性遗尿症指仅有夜间尿床外,白天无强烈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复杂性遗尿症指除夜间尿床外,白天 伴有泌尿统异常症状。
小儿遗尿多属原发型单纯性遗尿症。
1病因病机《素问》记载:“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杂 病源流犀烛》曰:“脾虚则不能气化为主,故溺不禁也”。
《诸病源候论》曰:“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 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既冷,气衰弱,不能 约水,故遗尿也”[1]。
遗尿的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与 肺脾肝密切相关。
其病因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肺脾肾亏虚,实者为肝经湿热。
肾气不足,导致下焦虚寒,气 化功能失调,闭藏失司,不能约束水道而遗尿。
肺主治节,主宣发肃降,敷布津液;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
肺气虚则治节不行,上不能输布精液,下不能制约膀胱,脾气虚,则统摄无权,水道不约,易发生遗尿。
肝 主疏泄,肝经郁热,或情志不舒,则疏泄失司,热迫膀胱亦可导致遗尿。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分析小儿遗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症,如肾虚、脾虚、心火上炎、湿热内蕴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本文结合我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进行分析。
1. 对症下药中医治疗小儿遗尿首先要根据病因进行辨证,对症下药。
常见的病因有肾虚型、脾虚型、湿热内蕴型、心火上炎型等。
其中,肾虚型小儿多见于男孩,遗尿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滋肾健脾、壮阳固精;脾虚型小儿多见于女孩,遗尿时间短,一般需要健脾和胃、消食化湿;湿热内蕴型小儿遗尿多伴有口渴、便秘等症状,一般需要清热利湿;心火上炎型小儿遗尿多伴有易怒、口渴、失眠等症状,一般需要清心泻火。
2. 中药配方常用的中药配方有:左归丸、丹参饮、消炎利水丸、四君子汤等。
其中,左归丸是用于肾虚型小儿遗尿的常用方剂,由左红、归尾、蛇床子、车前子等组成,具有温肾健脾、补益精气的作用;丹参饮是一种清热利湿的方剂,由丹参、茯苓、车前子、木通等组成,能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消炎利水丸则是适用于尿路感染引起的小儿遗尿,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四君子汤则是用于脾胃虚弱型小儿遗尿。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常用疗法之一。
常用的穴位有:大椎、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其中,大椎是治疗小儿遗尿的主穴位,具有温阳固精、利水消胀的作用;关元和气海则是具有温经止遗、健脾和胃的作用;三阴交则能温经开窍、健脾固肾。
4. 食疗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小儿遗尿密切相关,应注意调整饮食。
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清淡易消化的食品。
常用的食疗方有:黄豆粥、枸杞粥、薏米粥等。
其中,黄豆粥具有壮阳固精、增强肾脏功能的作用;枸杞粥则能滋肾益精、通达经脉;薏米粥则具有健脾胃、利水消肿的作用。
结论:小儿遗尿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治疗小儿遗尿具有疗效确切、不易复发等优点。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因进行辨证,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进行针灸疗法和食疗调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遗尿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

小儿遗尿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
小儿遗尿是指儿童在控制尿液排出的能力正常发育之后,仍然出现尿床或者尿湿衣裤
的现象。
中医认为小儿遗尿多由于肾气不足、心肾不交等原因引起,所以在治疗上要针对
中医辨证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分类是基于中医病理理论的,根据病人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辨别病人属
于何种证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小儿遗尿,常见的证型有湿热内蕴证、心
肾不交证、脾肾阳虚证等。
对于湿热内蕴证型的小儿遗尿,中医主要采用清热湿、利尿排湿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
中药有苦参、茵陈、黄连等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
临床研究显示,通过中药治疗,可
以显著改善尿频尿急、尿床尿湿等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心肾不交证型的小儿遗尿,中医主要采用补肾固阳、安神定志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
药有杞菊地黄丸、大腹皮、益心安神丸等具有补肾壮阳、安神定志作用的药物。
研究发现,通过中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性,达
到治疗小儿遗尿的效果。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针对不同的证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治
疗小儿遗尿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需要运用中药的特点,疗程较长,因此家长
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坚持治疗,配合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辨证施治应注重个体差异,避免使用有激素、镇静剂等不良副
作用的药物,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进展标签:小儿遗尿症;中医疗法;综述临床上,小儿遗尿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且以原发性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症取效较为满意,现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郑氏等[1]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经郁热型小儿遗尿症30例,连服7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17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0%。
贺氏等[2]采用清脑止遗汤(熟地黄、石莲子、远志、麦冬、茯苓、山药、覆盆子、肉桂)治疗本病患儿60例。
兼湿热者减肉桂加莲子心、盐知母、盐黄柏;白天尿不禁加益智仁、煅龙齿、煅牡蛎、五味子。
结果病程短者,4剂治愈;病程长者,最多2周治愈。
鲁氏[3]认为,遗尿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虚弱不足有关,自拟益气温肾宣肺汤(太子参、炙黄芪、山药、菟丝子、益智仁、乌药、金樱子、桑螵蛸、煅牡蛎、苦桔梗、炙甘草)治疗52例患儿,结果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94%。
马氏等[4]以补益肾气、开窍益智、宣肺通利水道、固肾缩尿为主治疗本病,基本方:补骨脂12 g,金樱子9 g,桑螵蛸9 g,益智仁9 g,石菖蒲6 g,鸡内金6 g。
15 d为1个疗程。
若夜间惊悸不安者加远志6 g、琥珀粉(冲服)0.6 g;熟睡不易唤醒者加莲子6 g、麻黄6 g;尿频色黄者加知母6 g、黄柏6 g。
结果治愈率为70%,显效率为17%,总有效率为87%。
邓氏等[5]治疗60例小儿遗尿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以15 g麻黄为主药,若肾气虚、肾气不固者,加用桑螵蛸散;肝经湿热、脾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或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热者,加沈氏蠲泉丸。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结果痊愈34例(56.17%),有效25例(41.17),总有效率为98.13%。
吴氏[6]以宣发肺气、化痰醒神开窍为主治疗26例小儿遗尿症,方用自拟止遗汤加减:麻黄5 g,桂枝5 g,茯苓10 g,桔梗10 g,石菖蒲15 g,桑螵蛸10 g,灯芯草1 g,益智仁10 g。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0 g、黄芪10 g;湿热者加龙胆5 g。
7岁以上患儿剂量再加一半。
结果6剂而愈者23例,9剂愈者3例,其中有4例1个月后复发,继用原方治疗而愈。
许氏等[7]予以升气壮阳方治疗本病,结果总有效率为86.6%。
雒氏[8]以自拟培元益气散治疗小儿遗尿症。
处方: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麦冬、五味子、益智仁、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各30 g,麻黄、桑螵蛸、补骨脂、肉桂各15 g,雄鸡鸡肠10只。
共为细末,每服3 g,温水冲服或开水100 mL浸泡3~5 min后口服,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痊愈3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3%。
2 据证取穴,针灸推拿彭氏等[9]将74例遗尿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艾灸和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治疗,取穴:关元、中极、长强、膀胱俞(双)、肾俞(双)、三阴交(双)。
艾灸组以艾条雀啄灸,每个穴位5 min。
隔日1次,连续治疗3次休息2 d。
对照组取穴同上,用TDP照射,以穴位周围皮肤发红为度。
2组均治疗9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结果2组均获效显著。
葛氏等[10]采用针灸并用治疗小儿遗尿60例,取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双)。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太溪(双),肺脾气虚加太渊(双)、足三里(双)。
毫针刺用补法,针刺后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经1~3个疗程治疗,60例患儿痊愈5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
林氏[11]治疗本病时在患儿神阙穴位上放纱布,添满盐,盐上放艾炷,患儿如觉烫时则把纱布移开,放在气海上亦可,灸完1壮,只换艾炷不换盐,共灸3~5壮。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共观察2个疗程,随访1个月,有效率为94.73%。
王氏等[12]采用推拿配合灸法,推拿手法采用补脾经,运水入土,逆时针揉腹,按揉天枢、神阙、捏脊,上推龟尾以补益脾气、升提气机;若脾虚日久及肾,则补肾经,揉肾顶以增肾气;循经按揉背部膀胱经诸腧穴,强膀胱固摄之功。
温和灸取百会、天枢、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加强膀胱约束之力。
治疗小儿脾虚型遗尿106例,获得满意效果。
张氏[13]治疗本病根据患儿体质及发病情况选穴。
第一组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双);第二组穴:肾俞、膀胱俞、足三里(双)等。
药线植入,每组穴位间隔10 d左右。
结果86例患儿总有效率为95%。
3 内外并举,优势互补杨氏等[14]用黄芪缩泉汤配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46例。
药物组成:黄芪10 g,山药10 g,益智仁8 g,乌药6 g。
每日1剂,6 d为1个疗程。
服药2~3个疗程。
捏脊疗法:裸露患儿背部,从长强向上,捏至大椎,反复5次。
每日1次,连续6 d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3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87%。
张氏等[15]治疗遗尿症患儿180例,治疗组(60例)采用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对照Ⅰ组(60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对照Ⅱ组(60例)采用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Ⅰ组为76.7%,对照Ⅱ组为63.3%。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
鲍氏等[16]将64例遗尿症患儿分为2组。
对照组(32例)予口服中成药缩泉丸,1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疗程。
治疗组(32例)另配合针灸治疗,主穴:百会,印堂,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遗尿点(手小指末端横纹中点);配穴:肾气不足加太溪(双)、命门,脾肺气虚加肺俞、脾俞,夜梦多加神门、内关(双)。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9%。
吴氏等[17]用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取丁香1份、肉桂2份、益智仁4份、覆盆子4份共研细末,以黄酒调和成药饼,置医用胶贴上敷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除去。
推拿手法:①揉百会、肾经、三阴交(双)、关元各100次;②捏脊6次:自长强起,沿督脉向上推捏至颈部,每次捏推3次时将双手间皮肤提起1次,反复5次。
捏脊结束后,于双侧肾俞、膀胱俞处按揉6次,每日1次。
治疗结果满意。
贾氏等[18]予缩泉丸合桂枝汤加减配合耳穴治疗本病65例。
药物组成:山药15 g,桂枝、白芍药、乌药、益智仁、甘草各9 g,白果6 g,桑螵蛸10 g,生姜2片,大枣3枚。
若肾气不足者,加覆盆子、五加皮、淫羊藿、芡实;阳虚肢冷者,加补骨脂、韭菜子、沙苑子等;脾肺气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倍子、黄芪、白术、茯苓等;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薏苡仁、萆薢、木通、厚朴、黄柏等。
耳穴:神门、交感、尿道、内分泌。
肾气不足加肾、膀胱;脾肺气虚加脾、肺;肝胆湿热加肝、胆。
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双耳交替,每次1侧,每周换药1次。
5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6.2%。
姜氏等[19]治疗本病时,治疗组(93例)以缩泉汤制成水煎剂,以超声电导仪在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透药治疗,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93例)以缩泉汤制成水煎剂,分2次口服,每日1剂,并加用中频电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疗程同前。
治疗完成后3个月,治疗组随访82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7.31%;对照组随访79例,复发8例,复发率为10.13%。
4 小结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器质性病因、心理、精神、遗传及基因等因素有关,此外,排尿控制中枢发育不全或发育迟缓,睡眠和觉醒功能发育迟缓也可发生遗尿。
目前,西医治疗遗尿症多采用自主神经类、中枢兴奋类等药物,有一定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反复发作,远期疗效欠佳,加之本病病程长,大多数家长依从性较差,难以坚持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遗溺”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等有关,其中,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有因心肾失交、肝经湿热引发者。
治疗上,临床多以温补肾阳、固涩膀胱、补肺益脾等为主要治法;而心肾失交者,因患儿睡眠过深,遗尿不知,取清心滋肾、止遗安神为治法;对肝经湿热者,则予清热利湿、泻肝止遗等为治。
当然,临床实践中往往数证并存,故治疗时采取内服外治并举等整体调节的方法,取效颇佳。
另外,针灸、推拿、埋线等疗法也能取得良效。
但是,目前的文献报道多为个人经验和临床医案总结,缺乏系统规范的科研设计,样本量设置主观性较大,部分研究随机方法亟待精确,观察指标以主观指标为主,观察方法缺乏操作规程,其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和接受。
而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揭示和明晰。
笔者认为,应当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总结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家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本病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组织实施规范的临床路径验证,对确有实效的诊疗方案予以推广。
此外,包含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在内的联合治疗是当前国内外对本病临床研究的主流方向,而对家长和患儿的适当鼓励和督促,使之坚持治疗,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1] 郑业栋,张桂菊,沈小岚,等.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经郁热型小儿遗尿症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10):728-729.[2] 贺汝严,黄两棋,贺汝学,等.清脑止遗汤治疗遗尿证6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6,25(3):361-362.[3] 鲁文珍.自拟益气温肾宣肺汤治疗小儿遗尿5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20-621.[4] 马桂珍,雒东旺.中医药为主治疗小儿遗尿症[J].中医药研究,2001,17(5):27-28.[5] 邓润民,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24.[6] 吴德广.提壶揭盖法治疗小儿遗尿症[J].甘肃中医,1996,9(3):33-34.[7] 许楷斯,许尤佳.升气壮阳汤治疗原发性小儿遗尿症3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9,23(7):56-57.[8] 雒焕文.培元益气散治疗小儿遗尿症55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74-74.[9] 彭晓虹,朱兰,王俊娟.艾灸治疗小儿遗尿41例[J].河南中医,2011,31(8):917-918.[10] 葛丽丽,王炜.针灸并用治疗小儿遗尿60例[J].陕西中医,2007,28(3):325.[11] 林桂君.神阙穴隔盐灸治疗儿童遗尿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8):55-56.[12] 王丰,伍晓靖.推拿配合灸法治疗小儿脾虚遗尿[J].北京中医,2007,26(1):42.[13] 张俊峰.穴位埋线治疗儿童遗尿86例[J].光明中医,2009,24(2):335-336.[14] 杨春梅,禄林,蒋天秀.黄芪缩泉汤配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4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45-46.[15] 张国锋,周云亮,周雷贵,等.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疗法对遗尿症患儿睡眠觉醒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114-115.[16] 鲍超,陆斌.针药综合治疗小儿遗尿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2(8):21-22.[17] 吴力群,王素梅,崔霞.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88-89.[18] 贾文群,崔燕.缩泉丸合桂枝汤加耳压治疗小儿遗尿症65例[J].河北中医,2008,30(10):1052-1053.[19] 姜友章,周凤秋.超声电导经穴透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