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观察小儿遗尿症,也叫夜尿多,是指2岁以上的儿童在晚间睡觉时无法控制小便的症状。
中药对于治疗小儿遗尿症有一定的疗效,下面进行具体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
研究方法:选取100名小儿遗尿症患儿,年龄范围为3-8岁。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分别50人。
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包括饮食调节、行为矫正等方法。
治疗期为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夜尿次数、夜尿频次和症状缓解情况。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夜尿次数和夜尿频次都有所减少,但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夜尿次数在实验组平均减少到2次以内,对照组平均减少到3次以上。
夜尿频次在实验组平均减少到2次以上,对照组平均减少到3次以上。
实验组患儿的症状缓解率达到90%,而对照组仅为70%。
研究讨论: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中药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经络通畅等方式,能够改善患儿的膀胱功能,增加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夜尿次数和夜尿频次的效果。
中药治疗一般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使用,疗程一般为3-6个月。
此外,中药治疗还要结合饮食调节、行为矫正等综合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药的治疗需要由医生进行具体的中药配方和用药剂量的制定。
研究结论: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减少夜尿次数和夜尿频次,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见效,患儿和家长需要有耐心和坚持。
此外,中药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使用。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进展标签:小儿遗尿症;中医疗法;综述临床上,小儿遗尿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且以原发性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
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症取效较为满意,现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郑氏等[1]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经郁热型小儿遗尿症30例,连服7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17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0%。
贺氏等[2]采用清脑止遗汤(熟地黄、石莲子、远志、麦冬、茯苓、山药、覆盆子、肉桂)治疗本病患儿60例。
兼湿热者减肉桂加莲子心、盐知母、盐黄柏;白天尿不禁加益智仁、煅龙齿、煅牡蛎、五味子。
结果病程短者,4剂治愈;病程长者,最多2周治愈。
鲁氏[3]认为,遗尿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虚弱不足有关,自拟益气温肾宣肺汤(太子参、炙黄芪、山药、菟丝子、益智仁、乌药、金樱子、桑螵蛸、煅牡蛎、苦桔梗、炙甘草)治疗52例患儿,结果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94%。
马氏等[4]以补益肾气、开窍益智、宣肺通利水道、固肾缩尿为主治疗本病,基本方:补骨脂12 g,金樱子9 g,桑螵蛸9 g,益智仁9 g,石菖蒲6 g,鸡内金6 g。
15 d为1个疗程。
若夜间惊悸不安者加远志6 g、琥珀粉(冲服)0.6 g;熟睡不易唤醒者加莲子6 g、麻黄6 g;尿频色黄者加知母6 g、黄柏6 g。
结果治愈率为70%,显效率为17%,总有效率为87%。
邓氏等[5]治疗60例小儿遗尿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以15 g麻黄为主药,若肾气虚、肾气不固者,加用桑螵蛸散;肝经湿热、脾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或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热者,加沈氏蠲泉丸。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结果痊愈34例(56.17%),有效25例(41.17),总有效率为98.13%。
吴氏[6]以宣发肺气、化痰醒神开窍为主治疗26例小儿遗尿症,方用自拟止遗汤加减:麻黄5 g,桂枝5 g,茯苓10 g,桔梗10 g,石菖蒲15 g,桑螵蛸10 g,灯芯草1 g,益智仁10 g。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

【科研进展】光明中医2021年2月第36卷第4期CJGMCM February 2021. Vol 36.4• 655•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乔伟摘要:小儿遗尿为儿科常见疾病,不仅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也给众多家长带来了困扰,应当引起重视。
中药治 疗小儿遗尿有独特优势,通过中药口服、针灸、穴位注射、穴位敷贴、推拿、艾灸疗法及心理疗法等多种方法从整体上对小儿进行治 疗。
文章就近年来治疗小儿遗尿的中药内服法、外治法、综合治法3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期为该病的临床研究和创新治疗提 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儿遗尿;中医药疗法;综述d o i: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4. 059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4-0655-03遗尿症临床可分为原发型和继发型,单纯性和复杂性遗尿。
原发型为患者持续的或持久的遗尿,期间控制排尿的时期从未超过一年;继发型为患者可控制排尿至少一年。
单纯性遗尿症指仅有夜间尿床外,白天无强烈症状,不伴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复杂性遗尿症指除夜间尿床外,白天 伴有泌尿统异常症状。
小儿遗尿多属原发型单纯性遗尿症。
1病因病机《素问》记载:“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杂 病源流犀烛》曰:“脾虚则不能气化为主,故溺不禁也”。
《诸病源候论》曰:“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 者,水液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既冷,气衰弱,不能 约水,故遗尿也”[1]。
遗尿的病变部位在肾与膀胱,与 肺脾肝密切相关。
其病因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肺脾肾亏虚,实者为肝经湿热。
肾气不足,导致下焦虚寒,气 化功能失调,闭藏失司,不能约束水道而遗尿。
肺主治节,主宣发肃降,敷布津液;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
肺气虚则治节不行,上不能输布精液,下不能制约膀胱,脾气虚,则统摄无权,水道不约,易发生遗尿。
肝 主疏泄,肝经郁热,或情志不舒,则疏泄失司,热迫膀胱亦可导致遗尿。
芪益缩泉饮治疗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单中心队列研究

芪益缩泉饮治疗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单中心队列研究芪益缩泉饮是一种传统中药配方,常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
本文通过进行单中心队列研究,探讨该中药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遗尿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特征为夜间持续性尿床湿。
脾肾两虚证是中医认为遗尿症的常见病因,主要表现为脾肾功能虚弱,导致膀胱控制能力下降。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脾肾两虚证的遗尿症可通过调整脾气补益和肾气强壮来治疗。
本研究选取一所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作为研究中心,并纳入了满足入组标准的小儿遗尿症患者。
其中,所有患者均按照脾肾两虚证的中医诊断标准进行确诊。
随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芪益缩泉饮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每组各有50名患者。
治疗周期为3个月,随访周期为6个月,研究人员通过临床疗效评估量表和意见调查表等工具进行疗效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3个月后,芪益缩泉饮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0%,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40%。
此外,芪益缩泉饮组的尿床湿次数、尿床湿发生频率和夜间尿频频次均显著减少,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在随访期内,芪益缩泉饮组的疗效仍然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芪益缩泉饮在治疗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
中药治疗的优势在于其综合调理整体机能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肾功能虚弱导致的尿床湿问题。
芪益缩泉饮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显示良好的耐受性。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未与其他药物进行比较,无法确定芪益缩泉饮的具体疗效优势。
其次,由于研究采用了单中心队列研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能存在一些其他因素的干扰。
最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总的来说,芪益缩泉饮作为一种传统中药配方,在治疗小儿遗尿症(脾肾两虚证)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治疗选项。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药和针灸对小儿遗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对90例患者跟踪治疗并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疗法发现中医疗法对小儿遗尿的治疗优势。结果 中医组有效率优于西医组(P<0.05),并没有不良反应。结论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儿遗尿;中医疗法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on enuresis in children. Methods:9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nd treated with different therapies to find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enuresis in children. Results:The effective rate of TCM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P < 0.05),and 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enuresis in children.
Enuresis in children;TCM therapy
小儿遗尿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疾病之一,俗称尿床,主要临床表现为当小儿已经达到可以控制排尿的年龄,一般是五岁左右,但是当他入睡后仍然不自主的排尿,并且他没有患有先天或后天的泌尿系统疾病。西医上讲小儿遗尿大多是因为排尿功能紊乱,控制排尿的系统,尤其是大脑中排尿中枢发育不完善所引起的。而中医则认为是由于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脾肺气虚所引起的。小儿遗尿可使患者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患者焦躁、胡思乱想、幻觉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免疫力下降进而出现各功能系统病变,如果本病小时侯未经治疗而迁延到成年,会导致患者精神障碍,严重时导致精神分裂症。
中医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经验分析

的记载 。小 儿稚 阴稚 阳之 体 , 明代 儿 科 医家 万 全 就 指 出小 儿“ 肺 常不 足 ” 、 “ 脾常不足” 、 “ 。 肾常 虚 ” 的体 质特 点 。临证 辨证施 治 注重 小儿 体 质 的辨 识 , 他认 为小 儿 素 禀 肾虚 , 固摄 无 权 , 膀 胱失约 , 则小便 自
疗。
用 血府 逐瘀 汤 治 疗 气滞 血瘀 型 产后 闭经 效 果 更 具 安 全性 和可 靠性 。 综 上所 述 , 益 母 草膏合 血府 逐 瘀 汤治 疗 气 滞血 瘀 型产 后 闭经有 显著疗 效 且应 用 简单 , 有 效 地缓 解 了患者 的临床 症 状 , 降低 了复 发 率 及 不 良反 应 率 ,
技 出版 社 , 2 0 0 2 : 2 4 3 .
E 3 ; 李 苏 兰. 补 阳还 五 汤 辩 证 加 减 治 疗 继 发 子 宫 性 闭 经 的 疗 效 观 察E J 3 .中 医 中药 , 2 0 1 4 , 1 2 ( 1 8 ) : 2 9 2 . E 4 ] 付 良. 席 汉 氏综 合 征 中 医 治 疗 概 况 [ J ] .云 南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
2 . 1 证 型多端 , 肾虚为 本 : 本 病 临 证 常见 患儿 多 胎
眠不 足 , 学 习成绩低 下 , 甚者 行 为及 精神 异 常 等 , 严
重影 响患 儿 的生长 发育 与身 心 健康 , 同时 增重 了家 庭 负担 。近 年 来 , 国 内资 料 表 明 , 本 病 5岁 以上 儿 童发 病率 为 5 %~ 1 3 . 5 %, 在 校 小学 生 平 均 发 病 率
遗 。他 强调 肾 为先天 之本 , 职 司二 便 , 遗 尿 一病 , 肾 虚为本 , 纵有他脏不足 , 也 无 不 源 于 肾虚 之 本 。诚
《择时捏脊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

《择时捏脊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小儿遗尿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夜间无法自主控制排尿,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家庭生活。
其中,脾肾两虚型遗尿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本文旨在探讨择时捏脊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择时捏脊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
首先,对患儿进行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明确其属于脾肾两虚型遗尿症。
然后,在适当的时间(如白天阳气旺盛时)进行捏脊治疗,同时配合缩泉丸的口服治疗。
三、捏脊与缩泉丸的原理及作用1. 捏脊原理及作用:捏脊是一种中医推拿手法,通过刺激脊柱及两侧的穴位,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脾肾两虚型遗尿症,捏脊可以调和气血,温补肾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 缩泉丸原理及作用:缩泉丸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益智仁、乌药等,具有温肾散寒、固涩缩尿的作用。
对于脾肾两虚型遗尿症,缩泉丸可以温补肾阳,改善肾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
四、临床观察1. 观察指标: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遗尿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等。
2. 观察方法:对患儿进行定期随访,记录其遗尿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
同时,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了解治疗效果对患儿生活的影响。
3. 观察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儿的遗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生活质量提高。
其中,择时捏脊联合缩泉丸治疗组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择时捏脊联合缩泉丸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捏脊可以调和气血,温补肾阳,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而缩泉丸则可以温补肾阳,改善肾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
二者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的遗尿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此外,择时捏脊的使用也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据时间节律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
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小儿遗尿症为儿科常见疾病。
不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有着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文章对中药内服法、针灸疗法、隔物灸疗法、综合疗法等常见的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小儿遗尿进行归纳和综述,探讨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遗尿;中医药外治法;文献综述遗尿在中医归属于“尿床”“遗溺”“遗尿”等范畴。
西医上遗尿又称尿床,是指 3 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1]。
小儿遗尿经久不愈,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有着不良影响,易使孩子形成内向、敏感、胆怯、自卑心理,造成性格缺陷并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出现偏矮、偏瘦或虚胖身材。
遗尿的病程长还可能导致孩子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进而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及家庭和谐。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有独特优势,现将中医药外治法在小儿遗尿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归纳总结如下:一、中药治疗肖春光等[[1]]自拟中药配方治疗,观察用药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4个疗程的遗尿情况及追踪患儿用药半年后,达到痊愈35例,显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5.38%,效果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于焕英等[[2]]探讨遗溺汤加味对下焦虚寒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84.4%与对照组62.2%比较显著较高(P<0.05)。
观察组治疗后遗尿次数、尿量、睡眠质量症状积分显著下降,分别为(1.9±0.3)分、(1.8±0.4)分、(2.0±0.3)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与对照组28.9%比较显著较低(P<0.05)。
遗溺汤加味对下焦虚寒、肾气不足型小儿遗尿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疗效理想。
汪宗扬等[[3]]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症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
照组总有效率为80.o%,治疗组为9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观察桑螵蛸散合缩泉丸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及分析相关疗效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1 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郑氏等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经郁热型小儿遗尿症30例,连服7 d,休息1 d,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愈17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0%。
贺氏等采用清脑止遗汤(熟地黄、石莲子、远志、麦冬、茯苓、山药、覆盆子、肉桂)治疗本病患儿60例。
兼湿热者减肉桂加莲子心、盐知母、盐黄柏;白天尿不禁加益智仁、煅龙齿、煅牡蛎、五味子。
结果病程短者,4剂治愈;病程长者,最多2周治愈。
鲁氏认为,遗尿主要与肺、脾、肾等脏虚弱不足有关,自拟益气温肾宣肺汤(太子参、炙黄芪、山药、菟丝子、益智仁、乌药、金樱子、桑螵蛸、煅牡蛎、苦桔梗、炙甘草)治疗52例患儿,结果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94%。
马氏等以补益肾气、开窍益智、宣肺通利水道、固肾缩尿为主治疗本病,基本方:补骨脂12 g,金樱子9 g,桑螵蛸9 g,益智仁9 g,石菖蒲6 g,鸡内金6 g。
15 d为1个疗程。
若夜间惊悸不安者加远志6 g、琥珀粉(冲服)0.6 g;熟睡不易唤醒者加莲子6 g、麻黄6 g;尿频色黄者加知母6 g、黄柏6 g。
结果治愈率为70%,显效率为17%,总有效率为87%。
邓氏等治疗60例小儿遗尿症患者,所有患者均以15 g麻黄为主药,若肾气虚、肾气不固者,加用桑螵蛸散;肝经湿热、脾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或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热者,加沈氏蠲泉丸。
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结果痊愈34例(56.17%),有效25例(41.17),总有效率为98.13%。
吴氏以宣发肺气、化痰醒神开窍为主治疗26例小儿遗尿症,方用自拟止遗汤加减:麻黄5 g,桂枝5 g,茯苓10 g,桔梗10 g,石菖蒲15 g,桑螵蛸10 g,灯芯草1 g,益智仁10 g。
若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0 g、黄芪10 g;湿热者加龙胆5 g。
7岁以上患儿剂量再加一半。
结果6剂而愈者23例,9剂愈者3例,其中有4例1个月后复发,继用原方治疗而愈。
许氏等予以升气壮阳方治疗本病,结果总有效率为86.6%。
雒氏以自拟培元益气散治疗小儿遗尿症。
处方: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麦冬、五味子、益智仁、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各30 g,麻黄、桑螵蛸、补骨脂、肉桂各15 g,雄鸡鸡肠10只。
共为细末,每服3 g,温水冲服或开水100 mL浸泡3~5 min后口服,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痊愈3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2.73%。
2 据证取穴,针灸推拿彭氏等将74例遗尿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艾灸和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治疗,取穴:关元、中极、长强、膀胱俞(双)、肾俞(双)、三阴交(双)。
艾灸组以艾条雀啄灸,每个穴位5 min。
隔日1次,连续治疗3次休息2 d。
对照组取穴同上,用TDP照射,以穴位周围皮肤发红为度。
2组均治疗9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结果2组均获效显着。
葛氏等采用针灸并用治疗小儿遗尿60例,取穴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双)。
肾气不足者加肾俞、太溪(双),肺脾气虚加太渊(双)、足三里(双)。
毫针刺用补法,针刺后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留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
经1~3个疗程治疗,60例患儿痊愈52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100%。
林氏治疗本病时在患儿神阙穴位上放纱布,添满盐,盐上放艾炷,患儿如觉烫时则把纱布移开,放在气海上亦可,灸完1壮,只换艾炷不换盐,共灸3~5壮。
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
共观察2个疗程,随访1个月,有效率为94.73%。
王氏等采用推拿配合灸法,推拿手法采用补脾经,运水入土,逆时针揉腹,按揉天枢、神阙、捏脊,上推龟尾以补益脾气、升提气机;若脾虚日久及肾,则补肾经,揉肾顶以增肾气;循经按揉背部膀胱经诸腧穴,强膀胱固摄之功。
温和灸取百会、天枢、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加强膀胱约束之力。
治疗小儿脾虚型遗尿106例,获得满意效果。
张氏治疗本病根据患儿体质及发病情况选穴。
第一组穴:关元、中极、三阴交(双);第二组穴:肾俞、膀胱俞、足三里(双)等。
药线植入,每组穴位间隔10 d 左右。
结果86例患儿总有效率为95%。
3 内外并举,优势互补杨氏等用黄芪缩泉汤配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46例。
药物组成:黄芪10 g,山药10 g,益智仁8 g,乌药6 g。
每日1剂,6 d 为1个疗程。
服药2~3个疗程。
捏脊疗法:裸露患儿背部,从长强向上,捏至大椎,反复5次。
每日1次,连续6 d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30例,好转10例,总有效率为87%。
张氏等治疗遗尿症患儿180例,治疗组(60例)采用补中益气汤配合针刺,对照Ⅰ组(60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对照Ⅱ组(60例)采用口服醋酸去氨加压素。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Ⅰ组为76.7%,对照Ⅱ组为63.3%。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
鲍氏等将64例遗尿症患儿分为2组。
对照组(32例)予口服中成药缩泉丸,10 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疗程。
治疗组(32例)另配合针灸治疗,主穴:百会,印堂,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遗尿点(手小指末端横纹中点);配穴:肾气不足加太溪(双)、命门,脾肺气虚加肺俞、脾俞,夜梦多加神门、内关(双)。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9%。
吴氏等用丁桂遗尿散敷脐结合推拿治疗小儿遗尿,取丁香1份、肉桂2份、益智仁4份、覆盆子4份共研细末,以黄酒调和成药饼,置医用胶贴上敷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除去。
推拿手法:①揉百会、肾经、三阴交(双)、关元各100次;②捏脊6次:自长强起,沿督脉向上推捏至颈部,每次捏推3次时将双手间皮肤提起1次,反复5次。
捏脊结束后,于双侧肾俞、膀胱俞处按揉6次,每日1次。
治疗结果满意。
贾氏等予缩泉丸合桂枝汤加减配合耳穴治疗本病65例。
药物组成:山药15 g,桂枝、白芍药、乌药、益智仁、甘草各9 g,白果6 g,桑螵蛸10 g,生姜2片,大枣3枚。
若肾气不足者,加覆盆子、五加皮、淫羊藿、芡实;阳虚肢冷者,加补骨脂、韭菜子、沙苑子等;脾肺气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倍子、黄芪、白术、茯苓等;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薏苡仁、萆薢、木通、厚朴、黄柏等。
耳穴:神门、交感、尿道、内分泌。
肾气不足加肾、膀胱;脾肺气虚加脾、肺;肝胆湿热加肝、胆。
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双耳交替,每次1侧,每周换药1次。
5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6.2%。
姜氏等治疗本病时,治疗组(93例)以缩泉汤制成水煎剂,以超声电导仪在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透药治疗,每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对照组(93例)以缩泉汤制成水煎剂,分2次口服,每日1剂,并加用中频电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疗程同前。
治疗完成后3个月,治疗组随访82例,复发6例,复发率为7.31%;对照组随访79例,复发8例,复发率为10.13%。
4 小结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器质性病因、心理、精神、遗传及基因等因素有关,此外,排尿控制中枢发育不全或发育迟缓,睡眠和觉醒功能发育迟缓也可发生遗尿。
目前,西医治疗遗尿症多采用自主神经类、中枢兴奋类等药物,有一定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反复发作,远期疗效欠佳,加之本病病程长,大多数家长依从性较差,难以坚持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遗溺”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元气不足,肺、脾、肾功能失调等有关,其中,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至关重要,也有因心肾失交、肝经湿热引发者。
治疗上,临床多以温补肾阳、固涩膀胱、补肺益脾等为主要治法;而心肾失交者,因患儿睡眠过深,遗尿不知,取清心滋肾、止遗安神为治法;对肝经湿热者,则予清热利湿、泻肝止遗等为治。
当然,临床实践中往往数证并存,故治疗时采取内服外治并举等整体调节的方法,取效颇佳。
另外,针灸、推拿、埋线等疗法也能取得良效。
但是,目前的文献报道多为个人经验和临床医案总结,缺乏系统规范的科研设计,样本量设置主观性较大,部分研究随机方法亟待精确,观察指标以主观指标为主,观察方法缺乏操作规程,其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和接受。
而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揭示和明晰。
笔者认为,应当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总结各级医疗机构和各家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本病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组织实施规范的临床路径验证,对确有实效的诊疗方案予以推广。
此外,包含行为治疗、心理疏导等在内的联合治疗是当前国内外对本病临床研究的主流方向,而对家长和患儿的适当鼓励和督促,使之坚持治疗,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郑业栋,张桂菊,沈小岚,等.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肝经郁热型小儿遗尿症30例.山东中医杂志,2012,31(10):728-729. 贺汝严,黄两棋,贺汝学,等.清脑止遗汤治疗遗尿证60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1996,25(3):361-362. 鲁文珍.自拟益气温肾宣肺汤治疗小儿遗尿5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20-621. 马桂珍,雒东旺.中医药为主治疗小儿遗尿症.中医药研究,2001, 17(5):27-28. 邓润民,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24. 吴德广.提壶揭盖法治疗小儿遗尿症.甘肃中医,1996,9(3):33-34. 许楷斯,许尤佳.升气壮阳汤治疗原发性小儿遗尿症30例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9,23(7):56-57. 雒焕文.培元益气散治疗小儿遗尿症55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17(1):74-74. 彭晓虹,朱兰,王俊娟.艾灸治疗小儿遗尿41例.河南中医,2011, 31(8):917-918. 葛丽丽,王炜.针灸并用治疗小儿遗尿60例.陕西中医,2007,28(3):325. 林桂君.神阙穴隔盐灸治疗儿童遗尿的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07,23(8):55-56. 王丰,伍晓靖.推拿配合灸法治疗小儿脾虚遗尿.北京中医,2007, 26(1):42. 张俊峰.穴位埋线治疗儿童遗尿86例.光明中医,2009,24(2):335-336. /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研究] 杨春梅,禄林,蒋天秀.黄芪缩泉汤配合捏脊治疗小儿遗尿46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