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苏武的故事》优秀学案(精品)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苏武牧羊》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旌节、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依偎”等词语。
读准“旌、喝、揣”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读懂课文,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加小标题的方式理解课文脉络。
4.在读读议议中,理解旌节的含义,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用加小标题的方式理解课文脉络。
教学难点:在读读议议中,理解旌节的含义,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方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苏武牧羊》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板书课题:苏武牧羊)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讲授新课(一)预习检查,初读课文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
(1)字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
(2)词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旌节、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依偎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3.理解“牧”课题中的“牧”可以理解为?——放,放牧。
4.气节怎么理解?(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书,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
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1苏武牧羊长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苏武牧羊长版》的教学中,我们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此外,我们还希望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背景,以及苏武坚守节操、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可以包括朗读课文、撰写心得体会、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等。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案例亮点
1. 情景创设在教学中的运用
本节课中,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苏武牧羊的历史场景之中,深刻感受苏武坚守节操、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这种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参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苏武牧羊故事中的关键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朗读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挖掘其内涵。同时,我们还将组织相关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优秀7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优秀7篇)小学六年级语文《苏武牧羊》精品教案篇一《苏武牧羊》一课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但宁死不屈、维护国家尊严的感人事迹。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觉得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一、有扶有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苏武牧羊》一课中第二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共有4节,这四节从三个方面来描述苏武的有气节。
根据这三方面的共性,在教授这一部分的“苏武与匈奴王的第一次交锋”时,我边分析边归纳了三个学习步骤:一、读、思(写什么)。
二、读、划(找出描写苏武言行的词句)。
三、交流、体会。
根据这三个步骤学完后,我就让学生体会后几节在叙述上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借鉴黑板上刚刚归纳的方法自主学习后几节。
这样,就给了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使学生既读懂文章,又增添了了学习兴趣。
不仅如此,在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
课文的第3节主要以人物的语言描述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很容易理解其内在心理活动,从而更利于体会人物品质。
由于有了第2节学法的铺垫及对苏武这个人物的初步感知,所以在学习第3节时,学生很容易抓词、句来体会人物感情。
有了这样一个情境的渲染,第二节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朗读的。
氛围。
当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时,学生自然就流露出愤慨的情感,声音有力,力度有加,把苏武不受利诱、威武不屈的好汉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合理想象,引导学生领会中心;交流信息,延伸课外阅读合理的想象易于文章中心的领会。
在学习课文第四节时,我问道:“你知道荒漠是怎样的?”通过让学生想象说话,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紧接着教师介绍文中“荒漠”的情况,突出该处气候恶劣,人很难在那里生存……其后,我又问道:“那么苏武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从而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苏武的坚强品质,体会到了苏武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对于历史人物,学生由于未学过历史,还是知之甚少的。
为此除了课本内容外,我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苏武的资料进行交流。
小学语文长春版 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结合搜集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描述文中情境。
2、通过小组学习,体会苏武受到的苦难与不屈,从而对苏武的爱国气节产生崇敬之情。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课前预习的能力,对于应该预习哪些内容,学生已有经验。
除此之外,学生已有小组学习的经验,而且,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完善预习内容,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内容,我再通过各种训练进行完善。
3重点难点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苏武顽强不屈的爱国气节。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教学活动1【讲授】苏武牧羊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回顾是诗歌内容,谁来说一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说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苏武牧羊》,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会进一步了解苏武这个值得崇敬的人。
二、新课。
现在让我们走进诗歌,与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看看在你们共同的努力下,会收获些什么?1、看大屏幕,读“小组学习提示”。
2、小组学习,教师适时指导。
3、小组汇报。
4、评价及补充内容。
5、体会苏武的品质,进行语言训练:你想对苏武说些什么?6、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像苏武这样的人?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被苏武崇高的气节所感动;被苏武一心向汉的决心所感动;被苏武对家人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从而对苏武这个人产生了崇敬之情。
让我们把这份感动与崇敬读出来吧!四、布置作业1、把苏武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2、背诵《竹石》。
《苏武传》精品教案

《苏武传》精品教案《苏武传》精品教案《苏武传》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前两课时翻译2、第三课时主要是教师引导3、第四课时主要是学生讨论四、课时安排:4课时五、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很多同学阅读这篇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读完,因为这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六年级上语文教案-苏武牧羊长春版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4、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2、交流板书(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板书:接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板书:握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板书:举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
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及教学反思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苏武牧羊》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积累8个生字和10个认字。
★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对苏武语言、动作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能够领会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进而懂得要热爱自己的国家。
★学生学习浏览,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玷污地窖门缝毡片毛穗忍饥受冻旷无人烟意志坚强念念不忘忠贞不屈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的人。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指名读。
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
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
”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
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
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
”“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
2017-2018年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苏武牧羊》精品学案第1课时

《苏武牧羊》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武的苦。
二、重点难点
1.学习苏武的气节,受到教育。
2.理解诗的意思,能够会唱、会背。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读课文,你能描述一下苏武过着怎样的生活?
2.课文写了几个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四、参考资料
苏武牧羊(历史典故)
苏武牧羊讲的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
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的故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修改习作,把文章写具体。
2.感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
1.理解苏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尽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一心为汉的浩然正气。
2.综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武的知识,并加以适当联想,使习作内容丰富生动。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你会将苏武的故事如何展开呢?
2.在你平时的习作上你发现了什么?
3.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四、参考资料
习作
习作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练习性、草稿性和试验性几种。
练习性的习作专为训练基本技巧而作,草稿性的习作指为最后完成作品所作的准备性作品,称草图。
试验性的习作指艺术家为探索新的表现技巧而作。
此外,为创作准备的各类写生材料亦称习作。
小学生课堂所要求的习作,应该是指根据范文写一篇简文,练习相应的描述方法,以提高写作的技窍的训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