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2节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说课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2.12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运算律和运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有理数的运算仍然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运算方法,计算器的使用。
2.教学难点: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计算器、教学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2.讲解演示: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演示如何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器操作,互相交流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计算器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理数运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有理数运算方法2.计算器的使用3.实际问题解决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临猗县三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

12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1.了解计算器的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2.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重点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难点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一、情境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吧?超市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学生:因为是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师: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学生:在菜场买菜时;在书店买书结账时用到了计算器;工人在拿工资时也用到过计算器……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计算器教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学生(边指边说):我的计算器是经过国家质量验证过的.这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教师: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像开机按键和关机按键.2.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教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是如何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呢?现在请把计算器准备好,我们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1)课件出示:75+47=24×7.6=62.8-0.95=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按键顺序.学生1:75+47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75,再按“+”,再按47,最后按“=”,显示器上就出现了结果,是122.学生2:24×7.6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24,再按“×”再按7.6,再按一下“=”结果就出来了,是182.4.学生3:62.8-0.95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62.8,再按“-”,再按0.95,再按“=”结果是61.85.学生4:62.8-0.95我的操作和他不一样,在按0.95时,我是先按小数点,再按9按5的.教师:是吗?我们按照这种方法一起操作,看看能得到0.95吗?教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得最快.(2)课件出示:41.9×(-0.6)= 23×65=1.22= 124= 学生操作完后并汇报答案.教师:通过用计算器计算上面这些题,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我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 3.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1)课件出示: 1 122÷34= 111 222÷334=学生操作完后汇报答案. (2)课件出示:111 111 222 222÷333 334=111 111 111 222 222 222÷333 333 334= 学生独立操作,小组交流. 教师: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发现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 教师:那该怎么办呢?有什么规律呢?(小组合作) 学生1:商中3的个数和被除数中1的个数相同. 学生2:商中3的个数和被除数中2的个数相同. 学生3:商中3的个数和除数的位数相同.学生4:商中3的个数比除数中3的个数多一个. 教师: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 (3)课件出示:3+7= 28 042+13 208= 2×5= 172×56=25×4= 25 144÷449= 198+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汇报答案.教师:通过这些题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教师: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三、案例分析例(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四、练习巩固1.教材第69~70“随堂练习”页第1,2题.2.随着世界油价的上涨,新日电动车厂也迎来了销售旺季,利润大幅度增加,6月份的利润额为400万元,7月份提高了20%,8月份比7月份又提高了20%,9月份比8月份多47万,求9月份的利润额是多少元?五、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六、课外作业教材第71页习题2.17第1~3题.本节课的内容是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新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介绍自己手中的计算器,然后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计算器的共同按键);再结合具体计算题,观察计算器在计算中每步的结果,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下学习.第2课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加减法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能力.【情感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获得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理解为加法算式.【教学难点】把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竞赛活动比一比,看谁算得快(-20)+(+3)-(-5)-(+7)①(-7)+(+5)+(-4)-(-10)②师:对比上式①,你首先想到将原式如何变形?生: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把减号统一成加号,即原式变为:-20+(+3)+(+5)+(-7)③师:很好,可见在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用字母可表示成:a+b-c=a+b+(-c).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练习计算以上两道题.【教学说明】式③表示的是-20,+3,+5,-7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中的括号,从而有-20+3+5-7.大家要注意到,虽然加号和括号都省略了,但-20+3+5-7仍表示-20,+3,+5,-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当然,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20加3加5减7”.学生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同桌间互相出式,并读出两种读法.刚才在大家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两种典型的处理方法,一是将原式按次序计算;二是将原式换成(-20-7)+(3+5).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看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生:第二种过程更简便、合理.因为它运用了有理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师:太棒了,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中,通常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根据刚才过程可见,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适当运用运算律.大家一起看栏目二中的思考题.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解题过程由学生口述、教师板演,同时提问每步的根据和目的,并强调书写的规范化,然后由学生小组交流并归纳得出结论.【归纳结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有如下几个步骤:1.将减法转化成加法运算;2.省略加号和括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同号两数相加;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比谁算得对,算得快【分析】按照正确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答案】(1)-1;(2)1;(3)-5050例2银行储蓄所办理了8笔工作业务,取出950元,存进500元,取出800元,存进1200元,存进2500元,取出1025元,取出200元,存进400元,这时,银行现款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元?【分析】根据题意把取出记为“-”,存进记为“+”,列出算式进行运算.解:每次存款数记为-950,+500,-800,+1200,+2500,-1025,-200,+400.则总额为:银行存款增加3,且增加了1625元-950+500+(-800)+1200+2500+(-1025)+(-200)+400=1625(元)例3计算:1-3+5-7+9-11+……+97-99【分析】抓住算式的结构规律,可以考虑两两结合.解:原式=(1-3)+(5-7)+(9-11)+……+(97-99)=-50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1)式子-6-8+10+6-5读作,或读作 .(2)把-a+(+b)-(-c)+(-d)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为 .(3)若|x-1|+|y+1|=0,则x-y= .(4)运用交换律填空:-8+4-7+6= - + + .2.(1)已知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则m+n等于()A.4B.8C.-10D.-2(2)使等式|-5-x|=|-5|+|x|成立的x是()A.任意一个数B.任意一个正数(3)-a+b-c由交换律可得()A.-b+a-cB.b-a-cC.a-+c-bD.-b+a+c(4)a、b两数在数轴上位置如图,设M=a+b,N=-a+b,H=a-b,G=-a-b,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M>N>H>GB.H>M>G>NC.H>M>N>GD.G>H>M>N3.计算题.【教学说明】这4题可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评讲. 【答案】1.(1)负6,负8,正10,正6与负5的和负6减8加10加6减5(2)-a+b+c-d(3)2(4)-8 7 4 62.(1)D(2)D(3)B(4)B3.(1)-1(2)25/24(3)-52 7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你学会了什么?【教学说明】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主要通过学生习题的训练,巩固有理数加法、减法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教师要认真归纳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本节课教学时针对性指导.训练以学生自主解答为主,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解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给学生指明解题方向.章末复习一、复习导入1.导入课题:同学们,学完本章内容后,你对本章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以及知识运用等方面掌握得怎么样?还有哪些疑点?下面大家一起来走进本章的小结复习课堂,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本章的知识体系.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够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够准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判断一个方程的解的合理性.②能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并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探究建立模型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与方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敢于面对解方程和建立方程模型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充满信心.3.学习重、难点: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二、分层复习1.复习指导:(1)复习内容:教材第110页到第111页的内容.(2)复习时间:5~8分钟.(3)复习方法:阅读课本内容,通过回顾本章的知识展开过程,熟悉本章的知识点及运用.(4)复习参考提纲:①回顾本章知识展开顺序,完成下列填空: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填表).③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这一过程包括设、列、解、检、答等步骤.正确分析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列方程的基础和关键.④方程和等式是什么关系?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⑤你对本章知识目标还有哪些疑难?请相互交流探讨.2.自主复习:学生可结合复习指导进行复习.3.互助复习:(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梳理情况,倾听学生讨论的问题.收集学情信息,以便进行指导.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相互提问来检验知识掌握情况,促进记忆和理解,对重点复习的环节和共性疑点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解疑.4.强化复习:(1)知识结构图.(2)重要知识点.(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1.复习指导:(1)复习内容:典例分析.(2)复习时间:8分钟.(3)复习方法:按例题的分析引导,积极思考,然后尝试求解.(4)复习参考提纲:例1:已知x=-1是方程ax3+bx-3=2的解,则当x=1时,求代数式ax3+bx-3的值.分析:根据方程解的意义,将x=-1代入方程中,然后比较所求的代数式可求值.解:将x=-1代入方程a(-1)3+b(-1)-3=2,即a+b=-5.当x=1时,原式=a·12+b·1-3=a+b-3=-8.例2:在“五一”期间,小明、小亮等同学随家长一同到某公园游玩,下面是购买门票时,小明与他爸爸的对话(如图)试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①小明他们一共去了几个成人,几个学生?8个成人,4个学生.②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用哪种方式购票更省钱?说明理由.分析:a.设成人的人数为x,则学生人数为12-x,根据总共的票价可列出方程:35x+17.5(12-x)=350.b.算一算团体票的最少费用,再比较它与350的大小.解:购买团体票,共需要花费的费用:35×16×0.6=336(元)<350元.答:买团体票便宜.2.自主复习:同学们在自学指导下进行学习,力求独立求解,若有困难,可请教他人或相互协作完成.3.互助复习:(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互帮互学.4.强化复习:(1)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得出例题的规范解答.(2)练习: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在本章复习小结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和成效.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从总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学法和成效等进行总结.(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方程知识,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应用问题的基本类型和一般等量关系,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加强理解,便于实际应用,提高计算能力.一、基础巩固1.(10分)已知4x2n-5+5=0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n =3.2.(10分)当x=65时,代数式12x-1 和324x的值互为相反数.3.(10分)某商品的进价是1000元,售价为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场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不低于15%,那么商场最多降350元出售此商品.4.(10分)对方程14[43-12(2x -3)]=34x 变形,第一步较好的方法是(A ) A.去分母 B.去括号 C.移项 D.合并同类项5.(10分)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用户按分段计费方式收取水费:若每月用水不超过7立方米,则按每立方米1元收费,若每月用水超过7立方米,则超过部分按每立方米2元收费.如果某用户今年5月缴纳17元水费,那么这户居民今年5月份的用水量为12立方米.二、综合应用7.(20分)小刚和小强从A 、B 两地同时出发,小刚骑自行车,小强步行,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而行,出发后2 h 两人相遇,相遇时小刚比小强多行进24 km ,相遇后0.5 h 小刚到达B 地,两人的行进速度分别是多少?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小强到达A 地?解:设相遇时小强行进的路程为x km ,小刚行进的路程为(x+24) km ,小强行进的速度为2x km/h ,小刚行进的速度为242x km/h.三、拓展延伸8.(10分)甲、乙两家超市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为了吸引顾客,各自推出了不同优惠方案:在甲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过300元后,超过部分按原价8折优惠;在乙超市累计购买商品超过200元后,超出部分按原价8.5折优惠,若顾客累计购买商品x(x ≥300) 元.(1)用含x 的式子分别表示顾客在甲、乙两家超市的费用.(2)当x为多少时,两家超市费用一样多.(3)当x=500时,选择哪家超市优惠?说明理由.(4)当x=1000时,选择哪家超市优惠?说明理由.解:(1)甲家:300+0.8×(x-300)=0.8x+60乙家:200+0.85(x-200)=0.85x+30 (2)0.8x+60=0.85x+30解得:x=600.(3)选择乙家比较优惠甲:300+0.8×(500-300)=460(元);乙:200+0.85×(500-200)=455(元)∴选乙家.(4)选择甲家比较优惠.甲:300+0.8×(1000-300)=860(元);乙:200+0.85×(1000-200)=880(元)∴选甲家.。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计算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例题讲解 熟能生巧;尝试练习 巩固新知;探索规律 活学巧用;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 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内容:1熟悉常用功能键:ON AC DEL SHIFT = + (-) x 2 x y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1)41.9×(-0.6); (2)6523⨯; (3)1.22; (4)124. 目的: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感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对简单运算的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的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2节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课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2.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i标: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重点: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情景导入V ------- 显示器v~—键盘如图为科学计算器的面板。
显示器用来显示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有单行和双行显示。
计算器的键盘上面标有这个键的功能。
如•是开启计算器键,按下之后,计算器处于开机状态■是清除键,按下可以清除当前显示的数和符号亠;I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执行指令肝J;是加法运算键,按下这个键,计算器就执行加法运算。
有些键的上边还标注着其他功能,我们称它为第二功能。
通常用不同颜色标明以区别于这个键的第一功能。
如:直接按下■键,计算机执行第一功能,即清除显示器显示的所有符号和数;先按键,再按■键,执行第二功能,即关闭计算器。
二、解答困惑,讲授新知如何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
三、实例演练深化认识例用计算器计算:(1)(3. 2-4. 5) X32- (2) [3X (-2) ’+1] 一 (-)解:(1)按键顺序为:一山4丿:・Pl5丿oq幻3】®计算器显示结果为-,可以按劭彳键切换为小数格式-12.1,所以(3.2-4.5) X32-=-12. 1(2)按键顺序为:O<a>WOWJO计算器显示结果为此时,若按圖键,则结果切换为小数格式19. 16666667.这一结果显然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
在用计算器计算时,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候是近似数。
为了得到所需精确度的近似数,常采用四舍五入法。
四、做一做1•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 1cm.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兀取3. 14),结果精确到1cm 3 ,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七年级数学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12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1.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引导探究法.学法:小组合作,自主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科学计算器,教师制作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大家都去过超市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生:他们用计算器计算的.师: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出示课题)【设计意图】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感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1.认识计算器师: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科学计算器吗?生1:在集市上买菜时.生2:在书店买书付帐时用到了计算器.生3:工人在发工资时也用到过计算器.……师: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生(边指边说):这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它们是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设计意图:不同型号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开机按ON/C关机按OFF.2.用计算器计算师:同学们利用手中的计算器计算表中的算式,同位看看结果是否一样,同时注意按键顺序.任务按键顺序结果41.9×(-0.6) 41.6⨯()-0.6=-25.1423×6523⨯65=198521.2 1.22x 1.4441212y x4=20736生:我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同学们可以仿照上面的内容,计算下列各式.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例用计算器计算:(1)(3.2-4.5)×23-2 5(2)[3⨯3(2)-+1]÷(65 -)师:现在请你们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器这两道题的.(同桌交流)生1:我是仿照上面的例子(3.2-4.5)×23-25,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为 -12110.可以按S D⇔键切换到小数格式-12.1,所以(3.2-4.5)×23-25=-12.1.生2:我也是仿照上面的例子[3⨯3(2)-+1]÷(65-)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为1156,按S D⇔键切换到小数格式19.16666667.这是一个近似数.师:这两位同学计算的结果非常正确,通过计算这两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如果要转化成小数可以按S D⇔键.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开始:出示0.092÷1.15×25=生: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按0键,再按小数点,再依次按0、9、2,再按“÷”再按1.15再按“×”再按25,最后按“=”,结果是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便,快捷高效的优越性,通过对简单运算的尝试操作,归纳和发现科学计算器的按键顺序与手写算式的顺序保持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耐心、细心,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课件出示:做一做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cm.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1 cm3,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生:我有一个易拉罐它的高为10cm,半径2.5cm,我列的算式为π×22×10,由于π取3.14,所以我计算的结果为125.6和商标上的数据一样.师:(拿起易拉罐看了看)这位同学做的非常好,同学们掌声鼓励.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感,通过身边的事例说明数学源于生活.3.巩固练习:用计算器计算(1) 12.236÷(-2.3); ( 2) 513;(3) 3155;( 4 ) 12⨯(3.87-2.21)⨯315+31.3.师:通过用计算器计算上面这些题目,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怎么样啊?生1:我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很快.生2:我觉得用计算器计算不容易出错.生3:我觉得用计算器计算又对又快.设计意图:熟悉计算器上有关按键的功能,掌握按键的操作顺序,体验计算器强大的计算功能,感受数学程序思想,通过做一做的活动,进一步熟练计算器的操作,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和说理能力;特别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4.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师:了解了计算工具的作用,并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课件出示利用计算器计算,观察结果的结构特征,写出一个猜想,再用计算器验证.(1)27= ,26667的结果是.667= ,猜想267= ,2(2)13= ,23= ,33= ,43= ,53= ,63= ,73的个位数字是.3= ,83= ,猜想2006师:你们探索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生:27= 49 ,26667结果是 4448889 .67= 4489,2667= 444889 ,猜想2师:非常正确,通过计算它们是有规律的.生:13= 3 ,23= 9 ,33= 27 ,43= 81 ,53= 243 ,63= 729 ,73的个位数字是 9 .3= 2187,83= 6161 ,猜想2006师:今天同学们表现都很棒结果正确,通过这组练习你们有什么体会?生: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师: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5.辨证地看待计算器的使用师: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先出示:3+7= 2×5= 25×4=198+2=再出示:28042+13208= 172×56=25144÷449=师:从这次比赛中,你有什么感想?生: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师: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的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用辩证的思想去看问题.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我们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四、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71页第1题.选做题:课本第71页第2、3、4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一个题的答案.由于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1.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操作熟练快捷,获悉按键功,所以教师应该放心的让学生去操作发现按键功能,不必教师讲解,而且教师讲解远比不上学生自己实践的效果好,但应注意的是学生发现按键功能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条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记忆,熟悉各键的功能.2.学生体验到用科学计算器处理复杂计算的优越性后,必然会产生对计算器的依赖心理,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离不开计算器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笔算、心算的学习,所以在本节课后,应随时控制计算器的使用,教育学生不能处处使用计算器,而应按学习要求,适当使用计算器.3.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使用方法步履,只要求学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即可.。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
教材通过具体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计算器也有初步的认识。
但一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熟练使用计算器,对于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和功能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2.难点:对于一些特殊的运算符号和功能,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实践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器。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进行计算的情况,你们是怎么解决的?让学生意识到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器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计算器的各种运算功能,包括加减乘除、开方、百分比等。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功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2章《算术运算》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地区差异,部分学生可能没有机会经常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使用并不熟练。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对电子产品的操作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计算器进行各种运算。
2.教学难点:计算器的的高级功能,如科学计算器、统计计算器等的使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使用。
2.准备一些运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你需要计算1000乘以200,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
然后引入计算器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开机、关机、数字输入、运算符号输入、清除等。
同时,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高级功能,如科学计算器、统计计算器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运算题目,如加减乘除、开平方、求倒数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2节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案北师大版(new)

课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
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重点: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情景导入如图为科学计算器的面板。
显示器用来显示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有单行和双行显示。
计算器的键盘上面标有这个键的功能。
如是开启计算器键,按下之后,计算器处于开机状态是清除键,按下可以清除当前显示的数和符号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执行指令是加法运算键,按下这个键,计算器就执行加法运算。
有些键的上边还标注着其他功能,我们称它为第二功能。
通常用不同颜色标明以区别于这个键的第一功能。
如:直接按下键,计算机执行第一功能,即清除显示器显示的所有符号和数;先按键,再按键,执行第二功能,即关闭计算器。
二、解答困惑,讲授新知如何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
三、实例演练深化认识例用计算器计算:(1)(3。
2-4。
5)×32- (2)[3×(-2)3+1]÷(—)解:(1)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可以按键切换为小数格式-12.1,所以(3.2—4.5)×32—=—12。
1(2)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此时,若按键,则结果切换为小数格式19。
16666667。
这一结果显然不是准确值,而是一个近似数。
在用计算器计算时,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候是近似数.为了得到所需精确度的近似数,常采用四舍五入法。
四、做一做1。
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
1cm。
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1cm³,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如,我有一个易拉罐,它的高为10cm,半径2.5cm,我列的算式为π×22×10,由于π取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2.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重点: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难点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情景导入如图为科学计算器的面板。
显示器用来显示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有单行和双行显示。
计算器的键盘上面标有这个键的功能。
如是开启计算器键,按下之后,计算器处于开机状态是清除键,按下可以清除当前显示的数和符号的功能是完成运算或执行指令是加法运算键,按下这个键,计算器就执行加法运算。
有些键的上边还标注着其他功能,我们称它为第二功能。
通常用不同颜色标明以区别于这个键的第一功能。
如:直接按下键,计算机执行第一功能,即清除显示器显示的所有符号和数;先按键,再按键,执行第二功能,即关闭计算器。
二、解答困惑,讲授新知如何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
.三、实例演练深化认识例用计算器计算:(1)(3.2-4.5)×32- (2)[3×(-2)3+1]÷(-)解:(1)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可以按键切换为小数格式-12.1,所以(3.2-4.5)×32- =-12.1 (2)按键顺序为:计算器显示结果为而是一个近似数。
在用计算器计算时,所得到的结果有时候是近似数。
为了得到所需精确度的近似数,常采用四舍五入法。
四、做一做1.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精确到0.1cm.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1cm³,并将你的结果与商标上的数据进行比较。
如,我有一个易拉罐,它的高为10cm,半径2.5cm,我列的算式为π×22×10,由于π取3.14,所以我计算得结果为125.6和商标上的数据一样。
2.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多选几个数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你的理由。
当输入的数字是5,则得到结果555 555 555当输入的数字是2,则得到结果222 222 222当输入的数字是7,则得到结果777 777 777五、探究思考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将结果写在横线上.999×21=______;999×22=______;999×23=______;999×24=______.(1)你发现了什么?(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999×29的结果吗?999×21=20979,999×22=21978,999×23=22977,999×24=23976;(1)999乘以21至29的正整数时得到的五位数的个位数字从9依次减少1,千位数字从0依次增加1,而十位、百位、万位数字不变,分别是7、9、2.(2)999×29=28971;六、随堂练习计算下列各式(可以使用计算器)6×7=______,66×67=______,666×667=______,6666×6667=______,66666×66667=______.观察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66667=,七、达标测评1.用计算器计算:(-3.7)3×(-65)÷[1-(0.5-2)](结果精确到0.1)解:将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依次输入计算器,然后按等号.得:(-3.7)3×(-65)÷[1-(0.5-2)]≈157551.12.有一张厚度是0.1mm的纸,假设我们能将它连续对折30次,这时它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5米)吗?请用计数器帮你得出答案.解:0.1×DB=107 374 182.4mm=107 374.182 4m>8 845m.答:将一张厚度是0.1mm的纸,连续对折30次后,它的厚度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5米).3.用计算器计算:152=______;252=______;352=______;452=______.(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算出852,952的结果吗?解:(1)规律为:所得结果中十位数与个位数字分别是2,5;最高数位上的数等于底数的十位数字乘以比它大1的数的积;例如:2×3=6,252=625; 4×5=20,452=2025 (2)8×9=72,852=7225 9×10=90,952=9025.4. 计算器上的键的功能是(C )A、执行第一功能B、执行第二功能C、切换为小数格式D、计算乘方5.用完计算器之后,应该按( D )A、键B、键C、键 D 、键八、拓展提升1.用计算器计算cos10°,cos20°,cos30°,…,cos90°的值,总结规律,并利用此规律比较当0°<α<β<90°时,cosα与cosβ的大小,即cosα______cosβ.解析:用计算器计算cos10°,cos20°,cos30°,…,cos90°的值,可发现在0°到90°之间,角越大,余弦值越小;故当0°<α<β<90°时,cosα与cosβ的大小,即cos α>cosβ.2.用计算器探索:① =② =③=…由此猜想:=_________解:∵121(1+2+1)=112×22=(11×2)2=222,(1+2+3+4+5+6+7+6+5+4+3+2+1)九、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1.计算器的相关知识2.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计算3.找规律十、布置作业课本第71页1,2 题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