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合集下载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 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典
中医
方剂

理论
疗效
临床


杂病 血
妇人
伤寒
痈 伤寒论 病脉

禁忌
伤寒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 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 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 依据,被称为方书之祖。
4
妇人产后病脉 证治第二十一
5
妇人杂病脉证 并治第二十二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第二十四
杂疗方第二十三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第二十五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64、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65、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6、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67、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68、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70、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黄蛰虫丸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72、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73、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74、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75、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76、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78、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79、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80、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81、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82、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83、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84、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85、寒(饮)痰基础方:赤丸86、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87、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89、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90、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黄附子汤91、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92、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93、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94、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95、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96、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97、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98、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99、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100、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101、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102、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103、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104、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105、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106、虚寒性便血基础方:黄土汤107、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108、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109、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黄牡丹汤110、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111、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112、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113、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114、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115、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116、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117、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118、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119、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120、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121、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122、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123、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124、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漫话桂枝汤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温兴韬八六年在母校上方剂课时,方剂教研室的徐宝圻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习时的一则医案,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中医养生之亮剑2022-07-16 05:59发表于广东一.六经总纲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黄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黄姜枣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芩术茯甘厚膏汤:芩术茯甘厚膏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芩连辛附汤:芩连辛附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桂芍甘夏归柏乌梅丸:乌桂姜附椒参归辛连柏传经变病入腑脏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麻桂杏甘姜枣膏附子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枳术茯甘黄膏汤:枳术茯甘黄膏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归参连柏附二.温病脉证并治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柴蒌芩参甘姜枣连丹知地连胶汤:知地连胶芩连膏甘汤:芩连膏甘芩黄地丹汤:芩黄地丹芩连芍栀丹汤:芩连芍栀丹汤猪苓加连丹汤:猪茯泽胶滑连丹连芩胶甘汤:连芩胶甘芩膏杏甘汤:芩膏杏甘秦柏茯地泽汤:秦柏茯地泽大黄香蒲汤:连蒲黄地丹茯苓术甘汤:茯茯术甘桂枝去桂加芩丹汤:芩芍甘姜枣丹皮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栀子汤:芩栀夏甘白虎加地黄汤:知膏甘粳地百合地丹茯夏汤:合地丹茯夏三.伤暑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竹膏甘粳参夏冬白虎加黄连阿胶汤:知膏甘粳参连胶百合地黄加牡蛎汤:合地黄蛎栝蒌茯苓汤:连蒌夏茯甘竹茹半夏汤:茹蒌茯夏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加人参汤:猪茯泽胶滑参一物瓜蒂汤:香瓜蒂催吐行皮水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白虎加参桂芍汤:知膏甘粳参桂芍人参石膏汤:竹连夏参膏四.热病脉证并治芩连泻心汤:芩连二味芩连半夏猪胆汁汤:芩连夏猪胆大黄厚朴甘草汤:厚甘大黄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地柏连夏汤:地柏连夏五.湿病脉证并治桂芪茯辛汤:芪桂茯辛桂术茯辛汤:桂术茯辛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麻桂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合茯厚术汤:茯厚术麻黄茯苓汤:麻术茯己赤理中汤:参术姜甘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鼻塞方:蒲灰麻辛荚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六.伤燥病脉证并治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白虎汤:知膏甘粳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枳芍桔甘加丹地汤:枳芍桔甘丹地柴胡桂枝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桂芍八.寒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桂芍甘姜枣葛根姜术茯甘汤:姜术茯甘小柴胡汤(见伤风)柴夏芩芍甘汤:柴夏芩芍甘通脉四逆汤:参附姜甘甘草泻心汤:连夏芩参甘姜枣理中汤:参术姜甘枳术茯甘汤:枳术茯甘甘草干姜汤:甘姜二味枳桔夏橘姜甘汤:枳桔夏橘姜甘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 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 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 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 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止嗽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 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 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 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2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 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敛阴止汗生脉散——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 8.石膏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 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 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 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313. 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 14. 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15. 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养阴滋肾,凉血止血百合固金汤----------清心凉血,养阴导赤散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奠定中国医学人道传统的文献

奠定中国医学人道传统的文献

奠定中国医学人道传统的文献中国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学一向注重人道主义,强调患者的疾病和情感等方面,在医学实践中注重患者的安慰和舒缓,注重人文关怀。

本文将介绍一些奠定中国医学人道传统的经典文献。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仁道论”被誉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提倡医者必须“以仁为本”,凡事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要把维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放在第一位,这体现了中国医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领域中最早的疾病论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其中强调了病人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说明了中国医学的人文关怀和对患者的综合护理。

《医林纂要》《医林纂要》是宋代医学家李时中撰写的一部医术百科全书,内容繁杂,包含了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

它强调了医者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医学工作者应该坚守医疗道德,以人为本,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且要尽力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治疗。

《柳氏家藏方》《柳氏家藏方》是明朝时期的方剂总汇,收录了大量的治疗方剂和药物。

此书在中医中被视为“方剂圣经”,对中国医学和临床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此书还对方剂研究的伦理和人道主义精神有着深刻的思考,将频繁的临床应用与聚集知识的同时,反思了方剂应用的人性化。

《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唐代时期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治病方剂集。

它总结了前人的治病方剂,并加以创新和推广,是中国医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医药经典著作。

此书在许多方面都强调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尤其是在医治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患者精神的疏导等方面给予了深层次的思考。

结语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医学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医学也日益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患者利益的一向是中医领域中的核心价值。

文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医学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人文精神。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热纯病论》部分圆剂之阳早格格创做1桂枝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二3桂枝加附子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来芍药汤圆:桂枝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5桂枝来芍药加附子汤圆:桂枝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二芍药一二死姜一二苦草一二麻黄一二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圆:桂枝一二十七铢芍药一二六铢麻黄十六铢死姜一二六铢杏仁二十六个苦草一二二铢大枣五枚8黑虎加人参汤圆:知母六二石膏一斤苦草三二粳米六战人参二二9桂枝二越婢一汤圆: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苦草十八铢死姜一二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来桂加茯苓黑术汤: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茯苓三二黑术三二大枣十二枚11苦草搞姜汤圆:炙苦草四二搞姜二二12芍药苦草汤圆:黑芍药四二炙苦草二二13调胃启气汤圆:大黄四二炙苦草二二芒硝半斤14四顺汤圆:炙苦草二二搞姜一二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圆:葛根四二麻黄三二桂枝二二芍药二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圆:葛根四二麻黄三二桂枝二二芍药二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死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圆:葛根半斤炙苦草二二黄岑三二黄连三二18麻黄汤圆:麻黄三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一二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圆:麻黄六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二二杏仁五十个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圆:麻黄三二芍药三二细辛三二搞姜三二炙苦草三二桂枝三二五味子半斤半夏半降21桂枝加薄朴杏仁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苦草三二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薄朴二二杏仁五十枚22搞姜附子汤圆:搞姜一二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死姜人参新加汤圆:桂枝三二芍药四二炙苦草二二人参三二死姜四二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苦草石膏汤圆:麻黄四二杏仁五十个苦草二二石膏半斤25桂枝苦草汤圆:桂枝四二炙苦草二二26桂枝苦草茯苓大枣汤圆:茯苓半斤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二27薄朴死姜半夏苦草人参汤圆:薄朴半斤死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二炙苦草二二28茯苓桂枝黑术苦草汤圆:茯苓四二桂枝三二黑术二二苦草二二29芍药苦草附子汤圆: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附子二枚30茯苓四顺汤圆:茯苓六二人参一二附子一枚炙苦草二二搞姜一二半31五苓集圆: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二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二黑术十八铢32茯苓苦草汤圆:茯苓二二桂枝二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一二33栀子豉汤圆: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苦草豉汤圆:栀子十四枚苦草二二香豉四合35栀子薄朴枳真汤圆:栀子十四枚薄朴四二枳真四合36栀子搞姜豉汤圆:栀子十四枚搞姜二二香豉四合37真武汤圆:茯苓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黑术二二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圆:禹余粮四二人参三二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二搞姜三二39小柴胡汤圆:柴胡半斤黄芩三二人参三二苦草三二半夏半斤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圆:当归15克川芎15克黑芍15克死天15克41小修中汤:桂枝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二死姜三二胶饴一降42大柴胡汤圆:柴胡半斤黄芩三二芍药三二半夏半斤死姜五二枳真四二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圆:柴胡二二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二苦草一二死姜一二人参一二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二44桃核启气汤圆: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二大黄四二芒硝二二炙苦草二二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圆: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二死姜一二半人参一二半龙骨一二半铅丹一二半桂枝一二半茯苓一二半大黄二二牡蛎一二半46桂枝来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顺汤圆:桂枝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牡蛎五二龙骨四二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二47桂枝加桂汤圆:桂枝汤加桂枝二二48桂苓苦草龙骨牡蛎汤圆:桂枝一二苦草二二牡蛎一二龙骨二二茯苓四二49抵当汤圆:火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来翅桃仁二十个来皮尖大黄三二酒洗50抵当丸圆:火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来翅桃仁二十个来皮尖大黄三二酒洗51大陷胸丸圆:大黄半斤葶历半降炒芒硝半降杏仁半降(来皮尖,熬乌)52大陷胸汤圆:大黄六二来皮芒硝一降苦遂一钱53小陷胸汤圆:黄连一二半夏半降洗栝蒌真大者一个54文蛤集圆:文蛤五二55黑集圆:桔梗三分巴豆一分(来皮心熬乌,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圆:柴胡一二半桂枝一二半来皮黄芩一二半人参一二半苦草一二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二半大枣六枚劈死姜一二半切57柴胡桂枝搞姜汤圆:柴胡半斤桂枝三二搞姜二二黄芩三二栝蒌根四二牡蛎二二苦草二二炙58半夏泻心汤圆: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二搞姜三二苦草三二人参三二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圆:芫花2克苦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圆:大黄二二黄连一二61附子泻心汤圆:大黄二二黄连二二黄芩一二炮附子一枚62死姜泻心汤圆:死姜四二炙苦草三二人参三二搞姜一二黄芩三二半夏半斤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63苦草泻心汤圆:苦草四二黄芩三二搞姜三二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二64赤石脂禹余粮汤圆: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圆:旋覆花三二人参二二死姜五二代赭石一二大枣十二枚炙苦草三二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圆:桂枝四二炙苦草四二黑朮三二人参三二搞姜三二67瓜蒂集圆: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净结汤圆:柴胡五钱黑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死附一枚69黄芩汤圆:黄芩三二苦草二二炙芍药二二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死姜汤圆:黄芩三二芍药二二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降死姜一二半71黄连汤圆:黄连三二苦草三二炙搞姜二二桂枝三二人参三二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圆:桂枝四二[炮附子二枚死姜三二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来桂加黑朮汤圆:黑朮四二苦草二二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死姜三二74苦草附子汤圆:苦草二二炙炮附子二枚黑朮二二桂枝四二75黑虎汤圆:知母六二石膏一斤碎苦草二二粳米六合76灸苦草汤圆:苦草四二炙阿胶二二死姜三二麦门冬半降桂枝三二人参二二死天黄一斤麻子仁半降大枣三十枚77大启气汤圆:大黄四二酒洗薄朴半斤炙来皮枳真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启气汤圆:大黄四二酒洗薄朴二二炙来皮枳真三枚大者,炙79调胃启气汤圆:大黄四二苦草二二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圆:猪苓一二来皮茯苓二二阿胶一二滑石一二碎泽泻一二81健胃整脾汤圆:柏子仁黄芩当归黑朮茯苓炙苦草82茵陈蒿汤圆:茵陈蒿六二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二来皮83吴茱萸汤圆:吴茱萸一降洗人参三二死姜六二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圆:麻子仁二降芍药半斤枳真半斤炙大黄一斤来皮薄朴一斤炙来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圆:栀子十五个苦草一二炙黄柏二二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圆:麻黄二二赤小豆一降连翘二二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死梓黑皮一降来节死姜二二苦草二二炙87桂枝加芍药汤圆:桂枝三二芍药六二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二89麻黄附子细辛汤圆:麻黄二二细辛二二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圆: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苦草汤圆:麻黄二二苦草二二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圆:黄连四二黄芩一二芍药二二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二93附子汤圆: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二人参二二黑术四二芍药三二94桃花汤圆:赤石脂一斤,一半齐用,一半筛终搞姜一二粳米一降95猪肤汤圆:猪肤一斤96苦草汤圆:苦草二二97苦酒汤圆: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来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集及汤圆:半夏洗桂枝来皮苦草炙以上各平分99黑通汤圆:葱黑四茎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用100黑通加猪胆汁汤圆:葱黑四茎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圆:茯苓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黑朮二二附子一枚炮。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64、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65、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6、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67、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68、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70、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黄蛰虫丸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72、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73、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74、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75、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76、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78、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79、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80、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81、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82、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83、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84、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85、寒(饮)痰基础方:赤丸86、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87、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89、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90、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黄附子汤91、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92、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93、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94、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95、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96、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97、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98、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99、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100、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101、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102、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103、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104、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105、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106、虚寒性便血基础方:黄土汤107、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108、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109、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黄牡丹汤110、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111、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112、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113、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114、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115、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116、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117、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118、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119、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120、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121、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122、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123、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124、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漫话桂枝汤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温兴韬八六年在母校上方剂课时,方剂教研室的徐宝圻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习时的一则医案,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成八味,汤成,纳阿胶。

若无当归,加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朮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近效方》朮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茯苓白朮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朮。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防己黄耆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朮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 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外台》防己黄耆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朮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朮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朮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朮四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白朮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又见脚气中。

《千金方》越婢加朮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慎风寒。

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60麻黄三两(去节)45桂枝二两(去皮)30生姜三两(切)45甘草二两(炙)30芍药二两30大枣十二枚(擘)50葛根20麻黄15桂枝10芍药10生姜15甘草10大枣10葛根40麻黄30桂枝20芍药20生姜30甘草20大枣20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