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陆机“缘情”说对文艺理论的贡献

合集下载

《文赋》缘情说

《文赋》缘情说

《文赋》缘情说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而《文赋》中的重要论点,缘情说。

我们不仅要从《文赋》本身去分析研究,也要从陆机的其它作品中去参互印证。

据今所知,他一共有三次用了“缘情”这个词意。

第一次是在《叹逝赋》中,写到:顾旧要(平声)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乐颓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

颓,落也,就是“离去”义。

第二次是在《思归赋》,写到:彼离思之在人,恒戚戚而无欢;悲缘情以自诱,忧触物而生端。

第三次,就是主题《文赋》了,原文是: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仅仅这样一列举,则陆机本意之与“言志”、与“闲情”、“艳情”、“色情”并无关系。

按陆机本意,“缘情”的情,显然是指感情,旧来所谓“七情”。

可见这“情”也并非是象有些人所理解的,只限于消极哀伤一个方向。

再仔细分析,陆机的“情”似是泛指感情的“性能”或“状态”,即古人所谓“性”或“心”。

第一例里,“心”和“情”对文互义:说欢乐好象已经离开了“心”而不再出现;只有哀伤缘附于“情”而居留不去。

“心”,是指所谓的“感情的性能”。

而“情”则可与“心”同义;也可以是指“心情”、“心境”,即我所谓的“感情的状态”。

在第二例里,“悲缘情以自诱”一句,如承上文而看,也象是指业已形成的某种“心境”,说:“对于本已戚戚无欢的人来说,悲端自然就缘诱相生了。

”如此,“自”似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但如对下句而看,“悲”“忧”一方面是由“情”而单方导发,一方面又是触“物”而兼相诱生,“情”,内心之义;“物”,外物之义。

如此,“自”又似乎是“自身”的意思;而“情”对“物”言,也就更富有“性”的意味,即我所谓的“感情的性能”了。

情和物的屡次对举,表明了陆机之深知并重视二者的关系。

即,缘情与体物,缘情与触物。

所以,陆机之所谓“情”,绝对不是“风情”、“闲情”、“色情”的情。

要想较全面地明了陆机的“缘情”的本意,有必要考虑到上举的这些例证,都作出更好的分析,才有可能理解到陆机真正意图所在。

“缘情说”--探讨陆机重“情”的诗学观

“缘情说”--探讨陆机重“情”的诗学观

“缘情说”--探讨陆机重“情”的诗学观
郑艾玲
【期刊名称】《课外语文(教研版)》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诗缘情而绮靡”,此中之“情”,一般都理解为感情、真情、情怀。

人心最敏感,感外物之变而嗟叹感怀,而后作诗抒情,往往能以作品中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

陆机为何如此提倡诗赋之“情”,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他个人条件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同时“缘情观”的提出,标示着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具有合理性。

【总页数】1页(P226-226)
【作者】郑艾玲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3
【相关文献】
1.陆机"缘情说"的本源、本体及审美意蕴 [J], 吴礼光
2.试析陆机"缘情"说对文艺理论的贡献 [J], 张喜全
3.论陆机诗学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以陆机的"诗缘情"说为例 [J], 胡吉星
4.河洛地域崇情思潮与陆机的"缘情"诗学观 [J], 冯源
5.阿伯拉尔的“唯情”论与陆机的“缘情”说 [J], 刘鸿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文赋》的文论贡献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一系列见解,为儒家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他在书中提出了仁政的核心思想,认为只有仁政才能真正治理国家。

他强调仁政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德治国”,而不是多采取暴力政策。

他认为仁者渡于民,以百姓之心托近朝,以人情取之,以仁政治之。

此外,他还着重强调“以礼待诗”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字的艺术才能使群众在礼仪方面得到教育,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道德,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因此礼仪是其仁政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陆机还解释了“文”的内涵,把它视为仁政的修身训练,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片仁心的海洋,一颗感恩的思想之种。

他主张“仁者养文”,并认为文赋不可能独立于仁政,而是仁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赋要真正自成体系,必须服从仁政上的统一指导。

总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发展及后来仁政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

简析陆机的文学创作理论

简析陆机的文学创作理论
即精 神在八极 中飞翔 , 灵在万仞 间回荡 , 心 使得 艺术想象 驰骋 于无限高远 和深广的领域 去完 成构思 目标 。这个构
生存状况 的体验 , 道” 是“ 的体现 , 古人“ 是 天人 合一 ” 思维
方式的产物 。高楠教 授从文化学 的角度对“ 做 了合理 意” 的阐释 。 说 : ‘ ’ 他 “ 意 用今天 的话 说 , 属于对世界 的心灵 体 悟 系统 , 它是世 界的各种物性见 于经验之心性 的产物 。 是 物性 与心性 的融合 , 是知与情 的融合 。 在这样的一种 融合 中, 意与物 的界 限 , 情与知 的界限开始变得模 糊不清 ” 高 。 楠教授 认为 “ ” “ ” 知” 意 是 情 与“ 的统一 . 物性与 心性相 是
“ 涤除玄览 ”庄 子所说 的“ , 用志不 分 , 乃凝 于神 ” 也正 如 , 后来苏轼所说 的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 ,静故 了群 “ 动, 空故 纳万境 ” 。只有进 入到这样 空静 的境界 , 诗人才 能进入 到兴会 神旺 , 象竟萌 , 气横溢 , 灵手 艺的最 万 才 心 佳创 作状 态 中 , 能达 到“ 鹜八极 , 才 精 心游万 仞” 的境界 ,
思 目标就 是《 文赋 》 中十分 注重 的 “ ” 陆机把 物作 为思 物 ,
维 的现 实对象 ,也作为 形象的穷尽追求 的 目标 。如不能 “ 瞻万 物而思 纷 ” “ 天地 于形 内 ”就 找不 到物 的开端 . ,笼 “ 澄心凝思 ” 的活动就是 空的。陆机认为 构思过程 的另 一
傍讯 , 精鹜八极 , 心游万仞 ” 即首先要 排除无益 于文思的 。 庞杂 的视 听感受 , 构一个虚静 的心境 . 建 亦即老子所说 的
里 的“ ” 称 即有相称 、 合之 意 。陆机 所说 的意与物 的关 切 系, 即是创作 中构思 问题。而文与意 的关 系 , 即是创作 中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陆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沈敖大一、陆机《文赋》写作的背景(一)陆机其人我们松江人,对陆机其人可说是耳熟能详了,所以在这儿只消稍作简单的介绍。

他是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陆机居住的松江具体地点,大致是小昆山附近。

据杨潜《云间志》引《旧图经》说:“华亭谷水东有昆山,相传即其宅”。

他在南京秦淮河边也有住宅,那可能是父亲陆抗去世后,兄弟几个分领父兵他担任“牙门将”时的住处。

陆氏家庭是什么时候迁居松江的呢?《吴地记》称:“汉庐江(今属安徽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陆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居于是谷(华亭谷)”。

据此说陆家就在此时入居华亭小昆山,所以有“玉出昆冈”之说。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

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

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

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

历来对陆机的人品有两点非议,一是“热衷仕进,好游权门”,二是“与贾谧亲善,与二十四友之列”,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是“热衷仕进,性格卑污”(范文澜《中国通史》)。

我把这些评价归结为“传统偏见”(解放日报,新论内刊。

《试论〈晋书〉陆机评价中之传统偏见》)。

对此今天不宜展开。

但是,有一点,即使批评陆机性格的论客,对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也都作了高度肯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二)文学的自觉时代众所周知,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

论陆机的文艺审美观及其影响

论陆机的文艺审美观及其影响
11要 保 持 高 洁 的 品 格 . 保 持 高 洁 的 品 格 是 作 家 进 行 文 艺 创 作 的基 本 要 求 。 陆 机 在 纵 览 前 入 创 作 的基 础 上 充 分认 源 到 作 家 的 心 志 与 文 艺 剑 作 的
文 章 编 号 :6 3 2 l ( o 1 o 一 2 7 0 17 - 11 2 i )3 o 0 - 3
受其 影响 , 中国古代出现 了许 多这样的作家 和作品 。铡如 ,
清 代 诗 人 郑燮 的 《 石 》 竹 : 咬 定 青 山 不放 松 。 立根 原在 破 岩 中 。
千磨 万 击还 坚韧 , 尔东 西 南 北风 。 任
美观 , 对我 国古代 文艺审美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 的贡献 , 对后
缘 情 ” 赋 主要 是 用 来体 现 客观 察 物 的 , “ 体 物 ” 事 实 证 明 , ; 即 赋 。
陆机 认为 作家仅 有高洁的品格 、 高远 的志向和对 审美对象
的正 确 认 识 还 不 够 , 必 须 能 够 触 景 生 情 、 物 生 情 , 须 被 审 还 触 必 美 对 象 所 打 动 并产 生 强 烈 的 感 情 和 创 作 冲 动 : 尊 四 时 以 叹 逝 , ”
世 文 学 创 作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 因此 , 究 陆 机 的 文 艺 审 美观 , 研 对 于 弘扬 中 华 民 族 的 优 秀 文 化 传 统 , 建 和 谐 社 会 , 有 积 极 的 构 具 意义 。
陆 机 的 文 艺 审 美 观 主 要 体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中 。很 多 学 者 认 为 ,文 赋 》 中 国 美 学 史上 第 一 篇 系统 、 整 的 《 是 完 意 谓 作 家 应 当心 地 纯 洁 , 言 谨 慎 , 向 高 远 , 出 志 上达 云 天 , 做 到 即

“缘情说”——探讨陆机重“情”的诗学观

“缘情说”——探讨陆机重“情”的诗学观
2 0 1 5年 第 1 O期
Mo r a l e d u c a i t o n a n d t h e p a r t y b u i l d i n g
鳓 陆机重 “ 情 ”的诗学观
郑 艾 玲
( 华 南师 范大 学 ,广 东 广 州 5 1 0 0 0 0 )
【 摘要 】 “ 诗缘情而绮靡”,此中之 “ 情”,一般都理解为感情、真情、情怀。人心最敏感,感外物之变而嗟叹感怀,而后作诗抒情 , 往往 能 以作 品 中真 实的情感 打动读 者 。陆机 为何如 此提 倡诗赋 之 “ 情” ,可从 当时的社会 环境及 他 个人条件 这 两方 面入 手进 行探 讨 。同 时 “ 缘情观”的提 出,标示着魏晋时期文学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 。具有合理性。 【 关键词 】 社会氛围;国破 家亡之痛 ;艺术审美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3 【 文献标识码 】 A 陆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时候社会动荡, 政治斗争残酷, 文 人们有 的忧谗 畏讥 ,有 的感 怀身 世 ,普遍 存在着 生存 焦虑 ,作 诗 时 自然 会包 含作 者强 烈 的情感 。而 汉代 确立 起来 的儒 家地位 也受 到 了释道两家的挑战,使得创作者对于文学的关注开始从政治教化 向 对 审美功 能 的转变 ,更 体现 作家个 性 。 儒家 中诗 的感化 作用 、功 利作用 弱化 ,文 人们开 始在 诗文 中 自 觉创 作 ,关注 文学 的形 式技 巧 ,把 诗 当成生 活 的一部 分 ,可 以用 来 言志表达理想,可以用来描绘当时社会生活 ,可以用来抒情反映离 愁别绪 ,可以用来娱乐。例如曹丕的 燕歌行 ,是以妻子的口吻 来表达对远游丈夫的思念,是一首闺怨诗,脂粉气足,志少而情深。 建安文学繁荣发展 ,《 宋书 ・ 谢灵运传 : “ 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 点 明 了该 时代摩 情丰厚 的特 点 。而正始 文学 更甚 ,诗 人多 是抒写 个 人 忧愤 , “ 忧生 之 嗟” 。陆机 曾说 : “ 颐情 志于 典坟 ” ,在 这样 的 社 会 文化氛 围 中 , 在 前人 经验 总结 中 , 他提出“ 诗 缘情 ” 也 无可厚 非 。 陆机的诗作“ 述情则婉转惬心, 每有感恨之辞, 时出新辞美意” 。 陆机之悲情来源于他 国破家亡之痛。陆氏家族先后仕吴,二相五侯 将军十余人 ,他有高贵的身份 ,加之少有异才,文章为人称道 ,想 必 当时 是意 气 风发 。 一切 美好 却 在他 2 O 岁 那 年 陡 转直 下 , “ 悲 情 触 物 感 ,沉思 郁缠 绵 。” (《 赴 洛道 中作》 ) “ 亲友 多零 落 ,旧齿 皆凋 丧” (《 门有 车马 客行 》 ) ,家 国不在 ,无 处可 依 ,当 时亲友 欢聚 一堂 ,如 今 四处飘 零 ,生死未 卜 ,他犹 如孤 雁离 群 ,孤独 而哀 怨 ,而破 落的 贵族 身份 更使 得他在 政治 上 十分尴 尬 ,写作 时哀 伤之 感 流露 是 自然而 妥帖 。 当然 陆机创 作 也受 到屈原 的影 响 。吴 楚均 处于 南方 ,屈原 自由 而酣 畅地 抒 情 ,陆机不 管在地 理上 还是 传统上 都更 容易 受到 离骚 》 这种 浪漫 主义 抒情 诗 的感染 。 陆机与屈 原 一样 同病相 怜 , 同是才 华 横 溢 的贵 族 ,却在 政治 上屡 遭挫 折 ,同样 是 国破 家灭 的命 运 ,所 以 在创 作实 践上 难免 会产 生感 情 的共鸣 。这 种影 响不 仅表 现在 其文 章 的用 韵夹 杂南 方楚 地 的音韵 ( 刘 勰指 出 “ 士衡 多楚 ” ),还 表现在 形式上 “ 绮靡 以伤情 ” 。 ・ 然 而陆机 所谓 “ 诗 缘情 ” ,既有 区别于 宫体 诗的靡 丽轻 艳 ,又 并非 与 “ 诗言 志 ”泾渭 分 明。诗 之 “ 情”与 “ 志”应 是 交融 的 ,而 外显于情之抒发。 《 文赋》小序 中 “ 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是他对 文章 内容 、主 旨的重视 ,而 “ 缘情 ”则 是他 自觉对 艺术 审美 的追 求 。 人是一种感性的、愉悦于美好事物的动物 , “ 缘情” “ 绮靡”实为 给读 者带 来强 大 的情感 冲击 力和 美感 享受 ,比起简 单 的哲理 诗 、言 志诗 更接 近人 性 ,拉 近与读 者 的距离 。通 过文 字 的力量 ,读 者或 随 着诗 人的 得志 而意 气 昂扬 ,或 随着失 意不 遇 而怆 然悲戚 。喜 、怒 、 哀 、乐、爱、憎的情感是人类所共有 ,情之抒发有时便能唤起读者 相 似 的感受 与 回忆 ,打破 时空 的力量 ,使 人仿佛 身 临其境 ,感 同身 受 。所 以 当被 贬谪 的 迁客 骚人们 看到 阮籍 的 “ 徘 徊将 何见 ,忧 思独 伤心”时会黯然神伤,当亡国遗民者痛苦时也可能仰天长叹: “ 此 恨 绵绵 无绝期 。” 从“ 缘情说”中可以看出诗的逐渐成熟, 在注重内容的基础上 , 追求语言形式与感情表达之美感,使之成为一 门文学艺术,体现人 的主体性、人的自由,也体现当时西晋的文学走向 诗不仅是富有 音乐美感的文字表达形式 ,还有血有 肉,寄寓诗人情感。国家不幸 诗家幸 ,这有一定的道理 ,凡是酿出千古名作的诗人,人生都不是 帆风顺的,也正是这些历练 ,才对人生有精辟而深刻的见解,才 有厚积 的情 感喷薄 而 出。从心理 学上说 , 诗是 诗 人宣泄情 感 的渠道 , 具有 治愈 减负 功能 。人 的心理 就像 是一个 房子 ,承载太 多 的情绪 与 压 力就 会 濒临崩 溃 ,所 以很多 像屈 原这类 的诗 人 ,在苦 于寻 不到 出 路 的时候 ,只 能通过 诗作 “ 发愤 以抒 情 ” ,宣 泄郁 结于 心 中的不 平 之气。缘情作诗是一件 自然而然,真情流露的事,并非 “ 为赋新词 强说愁 ”, 并 非苦心 孤诣堆 砌辞 藻 出来 的 。 如 此说 来 , 一些 儒生 ( 如 纪昀)所说的抒情要受 “ 止乎礼义”的限制,岂不是就是对人性的 遏制 。情 感的水 龙头 若能 收放 自如 , 恰 到礼 仪 , 难 免 会有 刻意修 饰 、

陆机创作心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陆机创作心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陆机创作心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陆机是我国西晋的著名文学家,在文学上有极大地成就,钟嵘在《诗品》中对他的才华进行了称赞,说:“陆才如海。

”他不仅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也有不小的成就。

陆机的《文赋》是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论述文学创作的专文。

它从创作的全过程来探究“作文利害之所由得,涉及了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

陆机的《文赋》是第一个提出为文“用心”的问题的著作,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为文“用心”问题既是文学创作心理问题,《文赋》开端便说:“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得其用心”便是文学创作中的用心所在。

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人对为文“用心”的问题有所涉及,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但都只是有只言片语,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结构。

陆机的为文“用心”则从理论的角度,具体的系统的对创作心理理论进行了探究。

他主要从应感问题、想象问题、语言问题和灵感问题四方面阐述了文学创作心理问题。

一、应感问题。

即作者的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务。

作者的创作冲动,往往发于三端:一是感于物,即文中“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随着四季的变换,睹物思怀,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或喜悦,或悲凉,或思绪飘飞,或感叹时间的流逝;二是本于学,即作者在体会先人的文章时,也要感受到他们伟大思想;三是得于心,“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有怀霜之心与临云之志,才能书写文章。

情因物感,文以情生,这便是文学创作的起点。

二、想象问题。

这是文学创作心理的关键所在,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如何,关系着整篇文章的成败。

陆机在文中对于想象问题有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论 > 中说 : 夫 声 乐 之 入 人 也 “ 感” 是有 区别 的 。认识不到这 一点 就不 利于全 面把 握 “ 缘 移默 化 的作 用。苟 子 在 < 深 , 化人 也速, 其 …… 其 感 人 深 , 移 风 易 俗 ” 其 。这 种 情” 说在 文学 批判史上的作用 和意义 。
声、 好色 、 好味都是人 审美 的需 要 , 情性 生 自然 , 是人 情 性 , 这 又在用“ 情” “ 节 、 防情 ” 来制 约 “ 的 发 展。提 出“ 情” 发 感的 源泉。< 书》 汉 的礼乐志 篇说 “ 函天地 阴阳之 气 , 人 有 乎情 , 止乎 礼义” 的创 作 原 则。这 种 “ 中和 ” 审美 理 想 , 的 喜怒 哀乐 之情 , 天秉 其性 而不 能节 也 , 圣人 能 为之 节 , 而 不但不能补救其理论 的完整 性 , 反而 , 暴露 了其唯 心史观 不能绝也 。可见 秦汉时期 的哲学 家们 都在强 调人 的情 感 的不科学性 。 ”
”】 < 中亦谓 :音之起 , “ 由人心 之 动 , 物使之 歌创 造的重要性 , 二是“ 情” 缘 理论 “ 阐述 整个创 作过 程” 内。【 (瑚)礼记 》 , 感于物 而动 , 形 于声 ” 故 。情 感 是人 的 艺术 活 动 的 三是 “ 缘情 ” “ 说 认识到诗人抒发 的情 志源于客观现 实” 然也 , 。 当情感在现实生 活中受强 烈刺 激时 , 会产 生形诸 才 三种说法 虽然 角 度不 同 , 基 本 上认 为 “ 情 ” 更 前提 , 但 缘 说 汉书》 文志 中说 :故 哀 艺 “ 加 自觉的强 调感 情 的 因素 , “ 志 ” 论 在新 的 历史 条 于声 的要求 。诗 歌也是如此 。< 是 言 理
能, 同时也 是人 接 触社会 的 必然 产 物。“ 之欲 五 声 , 情 也 ” 耳 目 。 之 欲五色 , 自口之欲 五味 , 情也 。此三者 , 贵贱 、 愚智 、 、 贤
在 以儒 家思想 为 主导 地位 的传 统 文艺 观 中, 对 待 在 不肖, 欲之若 一。 【 ( 4耳 、 口是 品 味生 活 的器 官 , ” 1 ) 目、 】, 8 好 情感 的问题 上是矛盾的 。它 既肯定 情感 是艺 术 的根本 属
而歌咏之声发 。 秦汉 的哲学 家们 还 强调 : ” 艺术 件下的发展 。但是 , 我们必须看 到 “ 情” 缘 说是 对儒 家 “ 言 乐之心感 , 也是 通 过情 感 力量 对人 起 到 潜 志” 的批 判基 础上建 立起 来 的新 学说 , 说 两者 所 言 的“ 情 的认识作用 和教化 功 能 ,
[ 关键词 ] 陆机;缘情” IJ ; “ 说;  ̄ 贡献 X, J [ 中图分类号 ] I0 . [ 2 62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7—5 7 (0 2 0 —0 1 —0 10 64 2 0 )5 0 1 3 陆机提 出“ 诗缘 情而绮靡 ” …㈣) , 古代 诗歌 的 本 生理和生活的 因素 。 说 对
这一认识是陆机缘情理论的重要部分它的意义在于提出作家穷达异事的生活经历对于形成其创作个性的特殊作用认识到文艺创作必须随作家的不同生活体验而声随情变的规律从而充分肯定了反映在作品中的作家情感的多样性和个性特征
维普资讯
第 5期
20 年 1 02 0月
松辽学 刊(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质提 出了新 的理论 概括。这 种新 的理论 与传 统 的“ 言志 ” 在上述理论 的基 础 上 , 秦汉 的 理论 家们 强 调 艺 术 的 情感 在艺 术创 作 中有着 非 常重 理论有 什 么 实 质 的 区别?它 在 文 学理 论 史 上 有 什 么 贡 产生基于人的情 感 活动 , 吕氏春秋》 中记载 “ 之有 情 , 乐 譬之 若 肌肤形 献?这是诸多研究 者们 关注 的问题 。有关论 著将 其理 论 要的作用 。< 。 】2 “ P 音成 外 而化乎 贡献大体归纳 为 : 一是 “ 情 ” 更 加强 调感 情 色彩 对 诗 体之有情性也” 【 (5)感于心 则荡 于音 , 缘 说


秦 汉 时期 的情感 论
“ 、化 ” “ ” 入” “ 、感 的过 程 , 艺术 区别 与 其它 著 述 的显 著 是
特 点。艺术 不是 直接 地 阐述 理性 , 是 通过 情 感 这个 媒
我国对情感 的研 究 比西 方早 , 先秦 以来 思 想秦汉 以前 的文艺 理 情感作 见解性 的阐述。苟子 在 《 名》 : 生之 所 以然者 论对情感 与艺术的关系 已经有 了较完 整 的论 述。其对 情 正 说 “ 为之性 。性之和所生 , 合感应 , 事 而 自然 谓之 性。性 感作用的 强 调 , 精 不 以至使 后来 的 诗 歌理 论 家 在 解 释 “ 言 诗 之好、 、 、 、 、 恶 喜 怒 哀 乐谓 之 情” 。强 调 了 情 感是 人 的本 志” 时把“ ” “ ” 情 、志 看成 同一 概念 。如 : 显 祖 称 “ 汤 志也 ,
[ 摘 要 ] 陆机在‘ 文赋> 中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 此说对诗歌的本质特征有新的理论概括, 说, 与先秦以来传统的
“ 言志 ” 说有实质性的区另 。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 明确 地 嗣述 了作家 的社会 生活 、 4 主观情感 、 创作三 者 的关 系 ; 艺 文
与生 活的关系 : 文艺的审美特性 诸理论。这些理论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 , 对魏 晋以后的文艺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
S n loJu a( ma ie dSc l c ne dt n o gi r lHu nt sa oi i csE io ) a on i n aS e i
N . o5
Oc . 2 0 t ,0 2
试 析 陆机 “ 情 " 对 文 艺 理 论 的贡 献 缘 说
张 喜 全
( 攀枝花学院宣传部 , 四川 攀枝花 67 0 )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