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里的数学

合集下载

小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练习题

小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练习题

小学自行车里的数学练习题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

除了代步功能,自行车还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锻炼机会。

在骑行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练习题,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自行车里的数学练习题,通过在骑行中进行数学练习,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时光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加减法1. 假设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需要5分钟,回家需要8分钟,那么小明从家到学校和从学校到家需要多少分钟?2. 小红从家骑自行车骑到公园,用了10分钟,玩了20分钟后骑回家,用了15分钟,小红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3. 小杰和小华两个好朋友骑自行车比赛,小杰用了12分钟骑完一圈,小华用了9分钟,小杰比小华多用了多少时间?二、乘除法1. 小明每分钟踩踏自行车5下,他骑车到学校的路程是3公里,那么他需要踩踏多少下?2. 小红从家骑自行车骑到游乐园,游乐园离家有8公里,她每分钟骑行的速度是10公里,小红骑到游乐园需要多长时间?3. 小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上学的路程是2公里,他一天骑行的时间是30分钟,那么小华每分钟骑行多长距离?三、几何图形1. 小明骑自行车绕着一个圆形操场骑行,操场的直径是10米,小明每圈骑行长度是31.4米,他骑行了几圈?2. 小红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骑行的路线是直线,家和学校的距离是500米,小红骑行的速度是10米每分钟,她骑到学校需要多长时间?3. 某自行车比赛的赛道是一个矩形,长50米,宽30米,小华从左下角骑到右上角,他骑行的路程是多长?四、时间1. 小明从家骑自行车去超市,用了15分钟,超市购物用了18分钟,小明最终耗费了多长时间?2. 小红从家骑自行车去奶奶家,用了10分钟,奶奶家逗留了30分钟,回家用了12分钟,小红整个过程耗费了多少时间?3. 小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上学的时间是早上8点到8点半,他需要提前多长时间出发?通过在自行车骑行中进行数学练习,可以使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第7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下册第7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4单元比例3.比例的应用第7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67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了解数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发现自行车前后齿轮旋转规律中的反比例关系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发探究(一)谈话:同学们一定觉得很奇怪,今天怎么老师带着自行车来到了教室?因为我们一起要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问:回忆一下,你们已经知道哪些在自行车里藏着的数学知识? 学生自由交流,回顾自行车支架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车轮是圆形等数学知识。

引入: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其实自行车里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自行车,继续探寻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自然地让学生回忆起在自行车结构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问题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小明和妈妈在家门口的马路上举行自行车比赛,小明选择的是变速自行车,妈妈选择的是普通自行车,两辆自行车的车轮大小相同,并且他们约定每秒钟都蹬踏板一圈。

比赛时间如果为5分钟的话,你们想一想,谁能骑得远呢?追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小结:我们要知道自行车5分钟前进的路程必须先知道蹬踏板一圈时车子前进的路程。

(板书:脚蹬一圈前进路程)【设计意图:将数学问题解决融入于一个情境之中,以问题情境为依托,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全程参与到问题讨论的过程,由大问题分解出小问题,在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价值的同时逐步建立起数学问题解决的模型。

自行车里的数学PPT课件

自行车里的数学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动态平衡
在行驶过程中,自行车需要保持 动态平衡,这涉及到物理原理中 的力矩平衡和角动量守恒。
稳定性分析
对自行车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需 要运用数学和物理原理,如线性 代数、微分方程等。
02 自行车的几何形状与数学 模型
圆形与圆周率的应用
总结词
自行车轮的形状是圆,圆周率π在计算车轮的周长和转速中起到关键作用。
自行车里的数学
目 录
• 自行车结构与数学原理 • 自行车的几何形状与数学模型 • 自行车的变速与数学概念 • 自行车的刹车系统与数学分析 • 自行车的轻量化与数学方法 • 未来自行车的发展与数学展望
01 自行车结构与数学原理
自行车的设计与几何学
01
02
03
几何形状
自行车的车轮、车架、车 把等部件的几何形状,如 圆形、三角形、矩形等, 都涉及到数学原理。
总结词
刹车盘的半径越大,制动力的作用范围 越广,但同时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操作。
VS
详细描述
刹车盘的半径决定了制动力的作用范围。 较大的半径意味着在相同的力作用下,摩 擦力更大,制动效果更明显。然而,这也 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操作刹车,因为 要克服更大的摩擦力。
刹车盘的角度与制动的效率
总结词
刹车盘的角度对制动的效率有显著影响,适 当调整角度可以提高制动效果。
比例关系
在变速过程中,不同档位的齿轮 比是成比例的,例如高档位时, 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转速比大 ,低档位时,转速比小。
变速器的工作原理与数学表达
工作原理
通过改变链条与不同大小的齿轮的啮 合,来改变自行车的驱动力和速度。
数学表达
通过计算齿轮的直径和齿数,可以得 出不同档位的齿轮比,从而确定变速 器的数学表达。

关于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概念

关于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概念

关于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概念
1.速度和加速度:自行车的速度是其每秒移动的距离,而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并可能包括减速或加速。

2.力和重量:自行车的推动力和承受的重量影响其移动效率和稳定性。

3.动能和势能:自行车的动能是它运动中的能量,而势能是其在静止状态下拥有的能量。

4.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自行车的轮子旋转的速度和加速度可影响其稳定性。

5.气体力学和空气阻力:自行车的设计、车手的体型、以及骑行时空气动力学的变化,可以影响空气阻力并影响车速。

6.几何形状:自行车的几何形状可以影响其稳定性、提供的悬挂能力和乘坐舒适度。

7.悬挂和摩擦力:自行车的悬挂和摩擦力会影响车手对路面的掌控力和使用的能量。

8.摆动:自行车的重心位置和车手的动作会影响其摆动、翻滚和自转的方向和力度。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课堂笔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自行车里的数学》课堂笔记

《自行车里的数学》课堂笔记
一、导入与复习
1.导入:通过展示实物自行车,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回顾齿轮的基本知识,为学习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做铺垫。

二、新课学习
1.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1)讲解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即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的齿数和车轮周长有关。

(2)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和计算,让学生理解齿轮的齿数比与行驶距离的关系。

1.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及其应用:
(1)讲解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即通过改变前、后齿轮的大小从而改变它们的齿数比值,影响自行车行驶的速度和骑车人的费力程度。

(2)通过实例进行演示和计算,让学生理解变速自行车的原理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不同齿轮组合下自行车的行驶距离。

2.讨论变速自行车如何调整速度和省力程度。

四、归纳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自行车中的数学原理及其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与自行车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作业中的相关题目。

2.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品牌、型号的自行车行驶速
度和省力程度等。

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点笔记

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点笔记

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点笔记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点笔记:1. 几何形状:自行车的轮子、车架、脚蹬等部分都是由几何形状构成的。

几何学中的概念如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等可以用来描述和分析自行车的结构。

2. 流体力学:当骑行时,自行车与空气之间产生了空气动力学的作用。

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在骑行时需要尽量降低阻力,提高速度。

3. 力学:自行车的运动涉及到力的平衡与运动定律。

例如,骑行时需要平衡自身重量和重力,通过脚蹬施加力量来推动自行车前进。

4. 转动力学:自行车转向时涉及到转动力矩和转速的概念。

车把的转动力矩与转向的力成正比,而转速与力矩和转动惯量的比值成反比。

5. 轮胎力学:自行车的轮胎与地面之间存在着摩擦力。

通过控制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骑行者可以实现加速、减速和转弯等动作。

摩擦系数和压力会影响到摩擦力的大小。

6. 运动学:自行车的运动可以通过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来描述。

例如,通过计算速度和加速度可以得出自行车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和匀速直线行驶等。

7. 常用公式:自行车骑行中常用的公式包括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加速度等于速度除以时间、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等。

借助这些公式可以进行运动参数之间的转换和计算。

8. 时间与距离:自行车骑行速度与所用时间和行驶距离有关。

通过计算这些参数,骑行者可以对自己的速度表现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规划骑行的时间和距离。

以上是自行车里涉及到的一些数学知识点。

数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自行车的运动规律,并且能够提供一些计算方法和公式,以优化骑行体验。

自行车里的数学 (2)

自行车里的数学 (2)

自行车里的数学引言数学无处不在,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数学的存在。

本文将带您进入自行车的世界,探索其中隐藏的数学元素。

自行车的结构自行车是一种人力车辆,包括车架、车轮、座椅、传动系统等组件。

数学在自行车的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车轮的几何形状车轮是自行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形状对于骑行的舒适性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车轮的几何形状直接影响了自行车的操控性和稳定性。

在设计车轮时,数学家使用了许多几何原理。

例如,车轮的圆形可以使车辆行驶更平稳,因为圆形在旋转时具有更大的对称性和稳定性。

此外,车轮的尺寸和弯曲度也需要通过数学模型来优化,以确保最佳性能和耐久性。

座椅的调整自行车的座椅通常可以根据骑行者的身高和体型进行调整。

数学在座椅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数学模型,设计师可以确定座椅的合适高度和角度,以提供最佳的骑行舒适度和效率。

座椅的高度可以根据骑行者的腿长和躯干长度来调整,以确保膝盖在踏板上完全伸展。

座椅的角度可以根据骑行者的体重和身体倾斜程度来调整,以提供适当的支撑和舒适性。

传动系统的力学原理自行车的传动系统包括齿轮、链条和踏板等组件,用于将骑行者的踏力转化为车轮的转动力。

这一过程涉及到力学和数学原理。

传动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骑行者的力量输出和速度变化。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设计师确定最佳齿轮比例,以确保骑行者在不同速度下获得最大的输出效果。

此外,数学模型还能计算出骑行者在不同齿轮比例下的脚踏速度和车轮的转速,为骑行者提供更准确的骑行信息。

自行车的运动学自行车的运动学研究了自行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轨迹和速度变化。

数学在自行车的运动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行车的转弯半径当自行车转弯时,前轮和后轮会沿着不同半径的轨迹移动。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自行车的转弯半径和转向角度。

自行车的转向性能取决于转向角度和速度。

数学模型可以通过测量自行车前轮和后轮的转弯半径,来帮助骑行者更好地掌握转弯技巧,并预测在不同转向角度下自行车的行驶轨迹。

自行车里的数学公式解法

自行车里的数学公式解法

自行车里的数学公式解法《自行车里的数学公式解法》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每天骑的自行车里居然藏着好多数学公式呢?这可太神奇啦!就说那自行车的轮子吧,它转一圈能走多远呢?这就得用到数学知识啦!老师给我们讲的时候,我一开始还懵懵懂懂的呢。

比如说,我自己的自行车轮子直径大概是60 厘米。

那轮子的周长不就是直径乘以圆周率嘛!圆周率是3.14 左右,那轮子的周长就是60×3.14 = 188.4 厘米。

这就好比我们绕着一个圆走一圈的距离。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骑车出去玩。

我就问他们:“你们知道咱们的自行车轮子转一圈能走多远不?”他们都摇摇头,一脸茫然。

我就得意地给他们讲起来:“这可简单啦,就像咱们算圆的周长一样!”他们听了,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还有啊,我们骑车的时候,蹬一圈脚踏板,车子能走多远呢?这也有数学公式来帮忙!假如前齿轮有30 个齿,后齿轮有15 个齿,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就得转两圈。

这就像接力比赛一样,前齿轮跑一圈,把力量传给后齿轮,后齿轮就得快跑两圈。

然后再结合轮子的周长,就能算出蹬一圈脚踏板车子能走多远啦!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一起骑车,我好奇地问爸爸:“爸爸,为什么有时候我蹬得很费劲,车子还走不快呢?”爸爸笑着说:“傻孩子,那是因为齿轮的比例没调好呀!”哎呀,原来小小的自行车里有这么多数学知识!这不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嘛!通过研究自行车里的这些数学公式解法,我明白了,数学可不是只在书本里、在课堂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难道不是吗?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好多实际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方便!这就是我从自行车里学到的数学知识,你们觉得有趣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通过观察自行车的结构、分析其行进原理,帮助建立数学模型。

4、鼓励学生创新,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合理的设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联系,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难点:齿轮组对自行车前进的影响,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哪些同学有自己的自行车的?你们的对自行车有哪些了解?
(展示自行车实物)请学生介绍自行车结构及自行车的行进原理。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出示:小红骑着一辆轮胎外直径为60dm的自行车从家去学校,车轮刚好转动了100周,小红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所行路程=车轮周长×转动圈数
2、师: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到底能走多远?怎么办?
预设1: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小结说明:测量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预设2:计算方法。

师:怎么算?(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那么蹬一圈自行车是不是就往前走一圈?(不是)(眼见为实,演示)
观察时,想一想: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师:我就奇怪了,怎么前齿轮转动了一圈,后齿轮却转动好几圈呢?
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师:同一链条连上的两个齿轮,就好象互相咬合的齿轮。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
师: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齿轮的齿数和转动的圈数什么关系?(反比例关系)
3、师:如果一辆自行车前齿轮48齿,后齿轮28个齿,当前齿轮转动1圈,后齿轮转动多少圈?
你们是怎么算的?师: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算?
生说师板书:后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是谁的圈数?所以要求车轮转动的圈数该怎么算?那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路程又该怎么算?蹬一圈走的路程=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如果这些自行车的轮胎外直径都是50分米,请分组算一算蹬一圈所行路程。

4、师:哪一辆自行车蹬一圈走得最远?仔细观察前后齿轮的齿数,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归纳:前后齿轮数相差越大,蹬一圈走得最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普通自行车里数学。

变速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它怎么变速吗?
2、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如果想速度最快,你会选哪种组合?
2、汇报。

(12种速度,比值越大的走得最远)
四、思维拓展
师:其实自行车里不但有数学问题,还有我们初中、高中要学习的力学问题。

出示各种组合费力图。

讨论: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合适?
五、巩固练习:
1、一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为26个,后齿轮齿数为16个,车轮半径为33cm。

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吗?小明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2、一辆自行车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前进5米。

求自行车车轮的直径。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教学反思:探究问题“研究自行车是如何前行的,齿轮的运转过程中有个什么规律呢?”、“自行车是不是脚蹬一圈车轮转一圈?”、“如何知道车轮转的圈数?”、“能不能计算出蹬一圈车轮走多远?
第二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指定部分学生实践测量蹬一圈行的路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开篇设疑,以疑激趣,学生学习欲望高涨,注意力高度集中。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
【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既能促使学生课前预习,又能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

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

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发现其作为数学问题的本质,进而展开有效的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

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

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
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

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转动一个齿。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

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

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

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通过此轮探究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蹬一圈能走多远
前齿轮齿数:26
后齿轮齿数:16
车轮直径:66厘米
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练习设计有层次,在巩固基础知识时适度提高,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五.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教学反思: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