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外国语学校数学测试题
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试卷附答案【精练】

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试卷一.(共8题,共16分)1.王大伯挖一个底面直径是3m,深是1.2m的圆柱体水池,求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是求这个水池的()。
A.底面积B.容积C.表面积D.体积2.根据下表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判断它们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不成反比例3.分数值一定,分子和分母()。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D.不成正比例4.在这幅地图上量得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24.5厘米,广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
A.1960千米B.19600千米C.196000千米 D.1960000千米5.一件衣服先按获取利润40元销售,后将利润降低到25元出售,现在的利润是()。
A.-25元B.+15元C.-40元D.+25元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3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A.3B.-3C.-2和4D.-3和37.点A为数轴上表示-2的点,当点A沿数轴移动4个单位长度到点B时,点B 所表示的数为()。
A.2B.-6C.4D.2或-68.下面四句话中错误的有()句。
①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都是小月。
②四个圆心角是90°的扇形可以拼成一个圆。
③如果两个质数的和仍是质数,那么它俩的积一定是偶数。
④如果ab+4=40,那么a与b成反比例。
A.1B.2C.3D.4二.(共8题,共16分)1.在含糖20%的糖水中加1颗糖和4克水,含糖率不变。
()2.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3.一根电线,用去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成反比例。
()4.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0的地图上,量得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5cm,那么小明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应该是15千米。
()5.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就变成了圆柱体。
()6.+4,+9,+12是正数,-3,-7,-21是负数,5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济南外国语学校华山校区数学全等三角形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1.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 于G点,DE⊥DF,交AB于点E,连结EG、EF.(1)求证:BG=CF;(2)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详见解析;(2)BE+CF>EF,证明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先利用ASA判定△BGD≅CFD,从而得出BG=CF;(2)利用全等的性质可得GD=FD,再有DE⊥GF,从而得到EG=EF,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得出BE+CF>EF.【详解】解:(1)∵BG∥AC,∴∠DBG=∠DCF.∵D为BC的中点,∴BD=CD又∵∠BDG=∠CDF,在△BGD与△CFD中,∵DBG DCFBD CDBDG CDF∠=∠⎧⎪=⎨⎪∠=∠⎩∴△BGD≌△CFD(ASA).∴BG=CF.(2)BE+CF>EF.∵△BGD≌△CFD,∴GD=FD,BG=CF.又∵DE⊥FG,∴EG=EF(垂直平分线到线段端点的距离相等).∴在△EBG中,BE+BG>EG,即BE+CF>EF.【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要注意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AS、ASA、HL.2.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P是对角线BD上的一点,点E在AD的延长线上,且PA=PE,PE交CD于F(1)证明:PC=PE;(2)求∠CPE的度数;(3)如图2,把正方形ABCD改为菱形ABCD,其他条件不变,当∠ABC=120°时,连接CE,试探究线段AP与线段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90°(3)AP=CE【解析】【分析】(1)、根据正方形得出AB=BC,∠ABP=∠CBP=45°,结合PB=PB得出△ABP ≌△CBP,从而得出结论;(2)、根据全等得出∠BAP=∠BCP,∠DAP=∠DCP,根据PA=PE得出∠DAP=∠E,即∠DCP=∠E,易得答案;(3)、首先证明△ABP和△CBP全等,然后得出PA=PC,∠BAP=∠BCP,然后得出∠DCP=∠E,从而得出∠CPF=∠EDF=60°,然后得出△EPC是等边三角形,从而得出AP=CE.【详解】(1)、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P=∠CBP=45°,在△ABP和△CBP中,又∵ PB=PB ∴△ABP ≌△CBP(SAS),∴PA=PC,∵PA=PE,∴PC=PE;(2)、由(1)知,△ABP≌△CBP,∴∠BAP=∠BCP,∴∠DAP=∠DCP,∵PA=PE,∴∠DAP=∠E,∴∠DCP=∠E,∵∠CFP=∠EFD(对顶角相等),∴180°﹣∠PFC﹣∠PCF=180°﹣∠DFE﹣∠E,即∠CPF=∠EDF=90°;(3)、AP=CE理由是:在菱形ABCD中,AB=BC,∠ABP=∠CBP,在△ABP和△CBP中,又∵ PB=PB ∴△ABP≌△CBP(SAS),∴PA=PC,∠BAP=∠DCP,∵PA=PE,∴PC=PE,∴∠DAP=∠DCP,∵PA=PC ∴∠DAP=∠E,∴∠DCP=∠E∵∠CFP=∠EFD(对顶角相等),∴180°﹣∠PFC﹣∠PCF=180°﹣∠DFE﹣∠E,即∠CPF=∠EDF=180°﹣∠ADC=180°﹣120°=60°,∴△EPC是等边三角形,∴PC=CE,∴AP=CE考点:三角形全等的证明3.如图,Rt△ABC≌Rt△CED(∠ACB=∠CDE=90°),点D在BC上,AB与CE相交于点F(1) 如图1,直接写出AB与CE的位置关系(2) 如图2,连接AD交CE于点G,在BC的延长线上截取CH=DB,射线HG交AB于K,求证:HK=BK【答案】(1)AB⊥CE;(2)见解析.【解析】【分析】(1)由全等可得∠ECD=∠A,再由∠B+∠A=90°,可得∠B+ECD=90°,则AB⊥CE.(2)延长HK于DE交于H,易得△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C=45°,易得DH=DE,然后证明△DGH≌△DGE,所以∠H=∠E,则∠H=∠B,可得HK=BK.【详解】解:(1)∵Rt△ABC≌Rt△CED,∴∠ECD=∠A,∠B=∠E,BC=DE,AC=CD∵∠B+∠A=90°∴∠B+ECD=90°∴∠BFC=90°,∴AB⊥CE(2)在Rt△ACD中,AC=CD,∴∠ADC=45°,又∵∠CDE=90°,∴∠HDG=∠CDG=45°∵CH=DB,∴CH+CD=DB+CD,即HD=BC,∴DH=DE,在△DGH和△DGE中,DH=DEHDG=EDG=45DG=DG⎧⎪∠∠⎨⎪⎩∴△DGH≌△DGE(SAS)∴∠H=∠E又∵∠B=∠E∴∠H=∠B,∴HK=BK【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全等找出角相等,再利用等角对等边判定线段相等是本题的关键.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坐标为()6,0、()0,6,P为线段AB上的一点.(1)如图1,若P为AB的中点,点M、N分别是OA、OB边上的动点,且保持AM ON=,则在点M、N运动的过程中,探究线段PM、PN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若P为线段AB上异于A、B的任意一点,过B点作BD OP⊥,交OP、OA分别于F、D两点,E为OA上一点,且PEA BDO=∠∠,试判断线段OD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PM=PN,PM⊥PN,理由见解析;(2)OD=AE,理由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OP.只要证明△PON≌△PAM即可解决问题;(2)作AG⊥x轴交OP的延长线于G.由△DBO≌△GOA,推出OD=AG,∠BDO=∠G,再证明△PAE≌△PAG即可解决问题;【详解】(1)结论:PM=PN,PM⊥PN.理由如下:如图1中,连接OP.∵A、B坐标为(6,0)、(0,6),∴OB=OA=6,∠AOB=90°,∵P为AB的中点,∴OP=12AB=PB=PA,OP⊥AB,∠PON=∠PAM=45°,∴∠OPA=90°,在△PON和△PAM中,ON AMPON PAMOP AP=⎧⎪∠=∠⎨⎪=⎩,∴△PON≌△PAM(SAS),∴PN=PM ,∠OPN=∠APM ,∴∠NPM=∠OPA=90°,∴PM ⊥PN ,PM=PN .(2)结论:OD=AE .理由如下:如图2中,作AG ⊥x 轴交OP 的延长线于G .∵BD ⊥OP ,∴∠OAG=∠BOD=∠OFD=90°,∴∠ODF+∠AOG=90°,∠ODF+∠OBD=90°,∴∠AOG=∠DBO ,∵OB=OA ,∴△DBO ≌△GOA ,∴OD=AG ,∠BDO=∠G ,∵∠BDO=∠PEA ,∴∠G=∠AEP ,在△PAE 和△PAG 中,AEP G PAE PAG AP AP ∠=∠⎧⎪∠=∠⎨⎪=⎩,∴△PAE ≌△PAG (AAS ),∴AE=AG ,∴OD=AE .【点睛】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5.如图,在ABC ∆中,903, 7C AC BC ∠=︒==,,点D 是BC 边上的动点,连接AD ,以AD 为斜边在AD 的下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E .(1)填空:ABC ∆的面积等于 ;(2)连接CE ,求证:CE 是ACB ∠的平分线;(3)点O 在BC 边上,且1CO =, 当D 从点O 出发运动至点B 停止时,求点E 相应的运动路程.【答案】(1)212;(2)证明见解析;(3)32【解析】【分析】 (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可得;(2)如图所示作出辅助线,证明△AEM ≌△DEN (AAS ),得到ME=NE ,即可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证明;(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N=1()2AC CD +,根据CD 的长度计算出CE 的长度即可.【详解】解:(1)903, 7C AC BC ∠=︒==, ∴112137222ABC S AC BC =⨯=⨯⨯=, 故答案为:212 (2)连接CE ,过点E 作EM ⊥AC 于点M ,作EN ⊥BC 于点N ,∴∠EMA=∠END=90°,又∵∠ACB=90°,∴∠MEN=90°,∴∠MED+∠DEN=90°,∵△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D=90°,AE=DE∴∠AEM+∠MED=90°,∴∠AEM=∠DEN∴在△AEM 与△DEN 中,∠EMA=∠END=90°,∠AEM=∠DEN ,AE=DE∴△AEM ≌△DEN (AAS )∴ME=NE∴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即CE 是ACB ∠的平分线(3)由(2)可知,点E 在∠ACB 的平分线上,∴当点D 向点B 运动时,点E 的路径为一条直线,∵△AEM ≌△DEN∴AM=DN ,即AC-CM=CN-CD在Rt △CME 与Rt △CNE 中,CE=CE ,ME=NE ,∴Rt △CME ≌Rt △CNE (HL )∴CM=CN∴CN=1()2AC CD +, 又∵∠MCE=∠NCE=45°,∠CME=90°, ∴CE=22()CN AC CD =+, 当AC=3,CD=CO=1时,CE=2(31)222+= 当AC=3,CD=CB=7时, CE=2(37)522+= ∴点E 的运动路程为:52223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证明题,涉及角平分线的判定,几何中动点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6.如图,在ABC ∆中,5BC = ,高AD 、BE 相交于点O , 23BD CD =,且AE BE = . (1)求线段 AO 的长;(2)动点P从点O出发,沿线段OA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运动,动点Q 从点B出发沿射线BC以每秒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P 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A点时,,P 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POQ∆的面积为S,请用含t的式子表示S,并直接写出相应的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点F是直线AC上的一点且CF BO=.是否存在t值,使以点,,B O 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 C Q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t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2)①当点Q在线段BD上时,24QD t=-,t的取值范围是12t <<;②当点Q在射线DC上时,42QD t=-,,t的取值范围是152t<≤;(3)存在,1t=或53.【解析】【分析】(1)只要证明△AOE≌△BCE即可解决问题;(2)分两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①当点Q在线段BD上时,QD=2-4t,②当点Q在射线DC上时,DQ=4t-2时;(3)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①如图2中,当OP=CQ时,BOP≌△FCQ.②如图3中,当OP=CQ时,△BOP≌△FCQ;【详解】解:(1)∵AD是高,∴90ADC∠=∵BE是高,∴90AEB BEC∠=∠=∴90EAO ACD∠+∠=,90EBC ECB∠+∠=,∴EAO EBC∠=∠在AOE∆和BCE∆中,EAO EBCAE BEAEO BEC∠=∠⎧⎪=⎨⎪∠=∠⎩∴AOE∆≌BCE∆∴5AO BC==;(2)∵23BD CD =,=5BC ∴=2BD ,=3CD ,根据题意,OP t =,4BQ t =,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24QD t =-,∴21(24)22S t t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102t <<.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42QD t =-, ∴21(42)22S t t t t =-=-,t 的取值范围是152t <≤ (3)存在. ①如图2中,当OP=CQ 时,∵OB=CF ,∠POB=∠FCQ ,∴△BOP ≌△FCQ .∴CQ=OP ,∴5-4t ═t ,解得t=1,②如图3中,当OP=CQ 时,∵OB=CF ,∠POB=∠FCQ ,∴△BOP ≌△FCQ .∴CQ=OP ,∴4t-5=t ,解得t=53. 综上所述,t=1或53s 时,△BOP 与△FCQ 全等.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7.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一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1)观察“规形图(1)”,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问题: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B、C,若∠A=40°,则∠ABX+∠ACX=°.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 的度数.【答案】(1)∠BDC=∠BAC+∠B+∠C,理由见解析;(2)①50;②∠DCE=85°.【解析】【分析】(1)首先连接AD并延长至点F,然后根据外角的性质,即可判断出∠BDC=∠BAC+∠B+∠C;(2)①由(1)可得∠A+∠ABX+∠ACX=∠X,然后根据∠A=40°,∠X=90°,即可求解;(3)②由∠A=40°,∠DBE=130°,求出∠ADE+∠AEB的值,然后根据∠DCE=∠A+∠ADC+∠AEC,求出∠DCE的度数即可.【详解】(1)如图,∠BDC=∠BAC+∠B+∠C,理由是:过点A、D作射线AF,∵∠FDC=∠DAC+∠C,∠BDF=∠B+∠BAD,∴∠FDC+∠BDF=∠DAC+∠BAD+∠C+∠B,即∠BDC=∠BAC+∠B+∠C;(2)①如图(2),∵∠X=90°,由(1)知:∠A+∠ABX+∠ACX=∠X=90°,∵∠A=40°,∴∠ABX+∠ACX=50°,故答案为:50;②如图(3),∵∠A=40°,∠DBE=130°,∴∠ADE+∠AEB=130°﹣40°=90°,∵DC平分∠ADB,EC平分∠AEB,∴∠ADC=12∠ADB,∠AEC=12∠AEB,∴∠ADC+∠AEC=1(ADB AEB)2∠+∠=45°,∴∠DCE=∠A+∠ADC+∠AEC=40°+45°=8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熟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1,已知CF是△ABC的外角∠ACE的角平分线,D为CF上一点,且DA=DB.(1)求证:∠ACB=∠ADB;(2)求证:AC+BC<2BD;(3)如图2,若∠ECF=60°,证明:AC=BC+CD.【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过点D分别作AC,CE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证明Rt△DAM≌Rt△DBN,得出∠DAM=∠DBN,则结论得证;(2)证明Rt△DMC≌Rt△DNC,可得CM=CN,得出AC+BC=2BN,又BN<BD,则结论得证;(3)在AC上取一点P,使CP=CD,连接DP,可证明△ADP≌△BDC,得出AP=BC,则结论可得出.【详解】(1)证明:过点D 分别作AC ,CE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 ,N ,∵CF 是△ABC 的外角∠ACE 的角平分线,∴DM =DN ,在Rt △DAM 和Rt △DBN 中,DA DB DM DN =⎧⎨=⎩, ∴Rt △DAM ≌Rt △DBN (HL ),∴∠DAM =∠DBN ,∴∠ACB =∠ADB ;(2)证明:由(1)知DM =DN ,在Rt △DMC 和Rt △DNC 中,DC DC DM DN=⎧⎨=⎩ , ∴Rt △DMC ≌Rt △DNC (HL ),∴CM =CN ,∴AC +BC =AM +CM +BC =AM +CN +BC =AM +BN ,又∵AM =BN ,∴AC +BC =2BN ,∵BN <BD ,∴AC +BC <2BD .(3)由(1)知∠CAD =∠CBD ,在AC 上取一点P ,使CP =CD ,连接DP ,∵∠ECF=60°,∠ACF=60°,∴△CDP为等边三角形,∴DP=DC,∠DPC=60°,∴∠APD=120°,∵∠ECF=60°,∴∠BCD=120°,在△ADP和△BDC中,APD BCDPAD CBDDA DB∠=∠⎧⎪∠=∠⎨⎪=⎩,∴△ADP≌△BDC(AAS),∴AP=BC,∵AC=AP+CP,∴AC=BC+CP,∴AC=BC+CD.【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9.如图,在边长为 4 的等边△ABC 中,点 D 从点A 开始在射线 AB 上运动,速度为 1 个单位/秒,点F 同时从 C 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射线 BC 方向运动,过点D 作 DE⊥AC,连结DF 交射线 AC 于点 G(1)当 DF⊥AB 时,求 t 的值;(2)当点 D 在线段 AB 上运动时,是否始终有 DG=GF?若成立,请说明理由。
济南外国语学校华山校区数学全等三角形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济南外国语学校华山校区数学全等三角形检测题(Word 版 含答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1.如图,在长方形ABCD 的边AD 上找一点P ,使得点P 到B 、C 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则点P 的位置应该在_____.【答案】AD 的中点【解析】【分析】【详解】分析:过AD 作C 点的对称点C′,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或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C=PC′,从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这时的P 点使BP+PC 的之最短.详解:如图,过AD 作C 点的对称点C′,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C=PC′,CD=C′D∵四边形ABCD 是矩形∴AB=CD∴△ABP ≌△DC′P∴AP=PD即P 为AD 的中点.故答案为P 为AB 的中点.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矩形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出动点P 所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ABC ∆中,90BAC ∠=︒,AD BC ⊥,ABC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点F ,AG 平分DAC ∠.给出下列结论:①BAD C ∠=∠;②EBC C ∠=∠;③AE AF =;④//FG AC ;⑤EF FG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答案】①③④【解析】【分析】①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到结果,故①正确;②如果∠EBC=∠C ,则∠C=12∠ABC ,由于∠BAC=90°,那么∠C=30°,但∠C 不一定等于30°,故②错误;③由BE 、AG 分别是∠ABC 、∠DAC 的平分线,得到∠ABF=∠EBD .由于∠AFE=∠BAD+∠FBA ,∠AEB=∠C+∠EBD ,得到∠AFE=∠AEB ,可得③正确;④连接EG ,先证明△ABN ≌△GBN ,得到AN=GN ,证出△ANE ≌△GNF ,得∠NAE=∠NGF ,进而得到GF ∥AE ,故④正确;⑤由AE=AF ,AE=FG ,而△AEF 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得到EF 不一定等于AE ,于是EF 不一定等于FG ,故⑤错误.【详解】∵∠BAC=90°,AD ⊥BC ,∴∠C+∠ABC=90°,∠C+∠DAC=90°,∠ABC+∠BAD=90°,∴∠ABC=∠DAC ,∠BAD=∠C ,故①正确;若∠EBC=∠C ,则∠C=12∠ABC , ∵∠BAC=90°,那么∠C=30°,但∠C 不一定等于30°,故②错误;∵BE 、AG 分别是∠ABC 、∠DAC 的平分线,∴∠ABF=∠EBD ,∵∠AFE=∠BAD+∠ABF ,∠AEB=∠C+∠EBD ,又∵∠BAD=∠C ,∴∠AFE=∠AEF ,∴AF=AE ,故③正确;∵AG 是∠DAC 的平分线,AF=AE ,∴AN ⊥BE ,FN=EN ,在△ABN 与△GBN 中,∵90ABN GBN BN BN ANB GNB ∠=∠⎧⎪=⎨⎪∠=∠=︒⎩,∴△ABN ≌△GBN (ASA ),∴AN=GN ,又∵FN=EN ,∠ANE=∠GNF ,∴△ANE ≌△GNF (SAS ),∴∠NAE=∠NGF ,∴GF ∥AE ,即GF ∥AC ,故④正确;∵AE=AF ,AE=FG ,而△AEF 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EF 不一定等于AE ,∴EF 不一定等于FG ,故⑤错误.故答案为:①③④.【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掌握掌握上述定理,是解题的关键.3.在ABC ∆中,边AB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边BC 于点D 、点E ,20DAE ∠=︒,则BAC ∠=______°.【答案】80或100【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点D 和点E 的位置不确定,需分析谁靠近B 点,则有如下图(图见解析)两种情况:(1)图1中,点E 距离点B 近,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从而有1,2B DAE C DAE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180B C BAC ∠+∠+∠=︒,联立即可求得;(2)图2中,点D 距离点B 近,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从而有3,4B C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180B C BAC ∠+∠+∠=︒,联立即可求得.【详解】由题意可分如下两种情况:(1)图1中,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1,2B DAE C DAE ∴∠=∠+∠∠=∠+∠(等边对等角),两式相加得12B C DAE DAE ∠+∠=∠+∠+∠+∠,又12DAE BAC ∠+∠+∠=∠20B C BAC DAE BAC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180B C BAC ∠+∠+∠=︒,20180BAC BAC ∴∠+︒+∠=︒,80BAC ∴∠=︒;(2)图2中,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3,4B C ∴∠=∠∠=∠(等边对等角),两式相加得34B C ∠+∠=∠+∠,又34DAE BAC ∠+∠+∠=∠,3420BAC DAE BAC ∴∠+∠=∠-∠=∠-︒,20B C BAC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180B C BAC ∠+∠+∠=︒,20180BAC BAC ∴∠-︒+∠=︒,100BAC ∴∠=︒.故答案为80或100.【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等边对等角)、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本题的难点在于容易漏掉第二种情况,出现漏解.4.等腰三角形顶角为30°,腰长是4cm ,则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答案】4【解析】如图,根据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可由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30°,腰长是4cm ,可求得BD=12AB =4×12=2,因此此三角形的面积为:S=12AC•BD=12×4×2=8×12=4(cm 2).故答案是:4.5.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和点A 在直线BC 的同侧,,82,38BD BC BAC DBC =∠=︒∠=︒,连接,AD CD ,则ADB ∠的度数为__________.【答案】30°【解析】【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角的和差求出ABD ∠的度数,然后作点D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E ,连接BE 、CE 、AE ,如图,则BE=BD ,∠EBA=∠DB ,∠BEA =∠BDA ,进而可得∠EBC=60°,由于BD=BC ,从而可证△EBC 是等边三角形,可得∠BEC =60°,EB=EC ,进一步即可根据SSS 证明△AEB ≌△AEC ,可得∠BEA 的度数,问题即得解决.【详解】解:∵AB AC =,82BAC ∠=︒,∴180492BAC ABC ︒-∠∠==︒, ∵38DBC ∠=︒,∴493811ABD ∠=︒-︒=︒,作点D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E ,连接BE 、CE 、AE ,如图,则BE=BD ,∠EBA=∠DBA =11°,∠BEA =∠BDA ,∴∠EBC=11°+11°+38°=60°,∵BD=BC ,∴BE=BC ,∴△EBC 是等边三角形,∴∠BEC =60°,EB=EC ,又∵AB=AC ,EA=EA ,∴△AEB ≌△AEC (SSS ),∴∠BEA =∠CEA =1302BEC ∠=︒, ∴∠ADB =30°.【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轴对称的性质等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较大,作点D 关于直线AB 的对称点E ,构造等边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模型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EF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 ,过点O 作OD AC ⊥于D 下列结论:①EF BE CF =+;②点O 到ABC ∆各边的距离相等;③1902BOC A ∠=+∠;④设OD m =,AE AF n +=,则AEF S mn ∆=;⑤1()2AD AB AC BC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答案】①②③⑤【解析】【分析】由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③∠BOC =90°+12∠A 正确;由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BEO 和△CFO 是等腰三角形得出EF =BE +CF 故①正确;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点O 到△ABC 各边的距离相等,故②正确;由角平分线定理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即可求得④设OD =m ,AE +AF =n ,则S △AEF =12mn ,故④错误,根据HL 证明△AMO ≌△ADO 得到AM =AD ,同理可证BM =BN ,CD =CN ,变形即可得到⑤正确.【详解】 ∵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OBC =12∠ABC ,∠OCB =12∠ACB ,∠A +∠ABC +∠ACB =180°,∴∠OBC +∠OCB =90°﹣12∠A ,∴∠BOC =180°﹣(∠OBC +∠OCB )=90°+12∠A ;故③正确; ∵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OBC =∠OBE ,∠OCB =∠OCF . ∵EF ∥BC ,∴∠OBC =∠EOB ,∠OCB =∠FOC ,∴∠EOB =∠OBE ,∠FOC =∠OCF ,∴BE =OE ,CF =OF ,∴EF =OE +OF =BE +CF ,故①正确;过点O 作OM ⊥AB 于M ,作ON ⊥BC 于N ,连接OA .∵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ON =OD =OM =m ,∴S △AEF =S △AOE +S △AOF =12AE •OM +12AF •OD =12OD •(AE +AF )=12mn ;故④错误; ∵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点O 到△ABC 各边的距离相等,故②正确;∵AO =AO ,MO =DO ,∴△AMO ≌△ADO (HL ),∴AM =AD ;同理可证:BM =BN ,CD =CN .∵AM+BM=AB,AD+CD=AC,BN+CN=BC,∴AD=12(AB+AC﹣BC)故⑤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③⑤.【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7.△ABC中,最小内角∠B=24°,若△ABC被一直线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如图为其中一种分割法,此时△ABC中的最大内角为90°,那么其它分割法中,△ABC中的最大内角度数为_____.【答案】117°或108°或84°.【解析】【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割,写出△ABC中的最大内角的所有可能值.【详解】①∠BAD=∠BDA=12(180°﹣24°)=78°,∠DAC=∠DCA=12∠BDA=39°,如图1所示:∴∠BAC=78°+39°=117°;②∠DBA=∠DAB=24°,∠ADC=∠ACD=2∠DBA=48°,如图2所示:∴∠DAC =180°﹣2×48°=84°,∴∠BAC =24°+84°=108°;③∠DBA =∠DAB =24°,∠ADC =∠DAC =2∠DBA =48°,如图3所示:∴∠BAC =24°+48°=72°,∠C =180°﹣2×48°=84°;∴其它分割法中,△ABC 中的最大内角度数为117°或108°或84°,故答案为:117°或108°或84°.【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分割找出所有情况.8.如图,在ABC 中, 90,ACB ABD ︒∠=是ABC 的轴对称图形,点E 在AD 上,点F 在AC 的延长线上.若点B 恰好在EF 的垂直平分线上,并且5AE =,13AF =,则DE =______.【答案】4.【解析】【分析】连接BE ,BF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BD ≌△ACB ,进而可得DB=CB ,AD=AC ,∠D=∠BCA=90°,再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E=BF ,然后证明Rt △DBE ≌Rt △CBF 可得DE=CF ,然后可得ED 长.【详解】解:连接BE ,BF ,∵△ABD 是△ABC 的轴对称图形,∴△ABD ≌△ACB ,∴DB=CB ,AD=AC ,∠D=∠BCA=90°,∴∠BCF=90°,∵点B 恰好在EF 的垂直平分线上,∴BE=BF ,在Rt △DBE 和Rt △CBF 中BD BC EB FB =⎧⎨=⎩,∴Rt △DBE ≌Rt △CBF (HL ),∴DE=CF ,设DE=x ,则CF=x ,∵AE=5,AF=13,∴AC=AD=5+x ,∴AF=5+2x ,∴5+2x=13,∴x=4,∴DE=4,故答案为: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关键是掌握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9.如图,△ABC 中, AB=11 , AC= 5 ,∠ BAC 的平分线 AD 与边 BC 的垂直平分线 CD 相 交于点 D ,过点 D 分别作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为 E 、F ,则 BE 的长为_____.【答案】3【解析】【分析】连接CD ,BD ,由∠BAC 的平分线与BC 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D ,DE ⊥AB ,DF ⊥AC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易得CD=BD,DF=DE,继而可得AF=AE,易证得Rt△CDF≌Rt△BDE,则可得BE=CF,继而求得答案.【详解】如图,连接CD,BD,∵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DF=DE,∠F=∠DEB=90°,∠ADF=∠ADE,∴AE=AF,∵DG是BC的垂直平分线,∴CD=BD,在Rt△CDF和Rt△BDE中,CD BDDF DE⎧⎨⎩==,∴Rt△CDF≌Rt△BDE(HL),∴BE=CF,∴AB=AE+BE=AF+BE=AC+CF+BE=AC+2BE,∵AB=11,AC=5,∴BE=12(11-5)=3.故答案为:3.【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10.如图,正五边形ABCDE中,对角线AC与BE相交于点F,则AFE∠=_______度.【答案】72.【解析】【分析】根据五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求出EAB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详解】解:∵五边形ABCDE 是正五边形,(52)1801085EAB ABC ︒︒-⨯∴∠=∠==,BA BC =,36BAC BCA ︒∴∠=∠=,同理36ABE ∠︒=,363672AFE ABF BAF ∴∠∠+∠︒+︒︒===.故答案为:7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正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掌握正多边形的内角的计算公式、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二、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选择题(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腰△ABC 的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0,0)、(2,2),若顶点C 落在坐标轴上,则符合条件的点C 有( )个.A .5B .6C .7D .8【答案】D【解析】【分析】要使△ABC 是等腰三角形,可分三种情况(①若AC =AB ,②若BC =BA ,③若CA =CB )讨论,通过画图就可解决问题.【详解】①若AC =AB ,则以点A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圆,与坐标轴有4个交点;②若BC =BA ,则以点B 为圆心,BA 为半径画圆,与坐标轴有2个交点(A 点除外); ③若CA =CB ,则点C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A (0,0),B (2,2),∴AB 的垂直平分线与坐标轴有2个交点.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C 的个数有8个.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定理等知识,还考查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2.如图,AOB α∠=,点P 是AOB ∠内的一定点,点,M N 分别在OA OB 、上移动,当PMN ∆的周长最小时,MPN ∠的值为( )A .90α+B .1902α+C .180α-D .1802α-【答案】D【解析】【分析】 过P 点作角的两边的对称点,在连接两个对称点,此时线段与角两边的交点,构成的三角形周长最小.再根据角的关系求解.【详解】解:过P 点作OB 的对称点1P ,过P 作OA 的对称点2P ,连接12PP ,交点为M,N ,则此时PMN 的周长最小,且△1P NP 和△2PMP 为等腰三角形.此时∠12P PP =180°-α;设∠NPM=x°,则180°-x°=2(∠12P PP -x°) 所以 x°=180°-2α 【点睛】求出M,N 在什么位子△PMN 周长最小是解此题的关键.13.如图,在ABC ∆中,120BAC ︒∠=,点,E F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的中点,边BC 分别与DE 、DF 相交于点,H G ,且,DE AB DF AC ⊥⊥,连接AD 、AG 、AH ,现在下列四个结论:①60EDF ︒∠=,②AD 平分GAH ∠,③B ADF ∠=∠,④GD GH =.则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A【解析】【分析】利用,DE AB DF AC ⊥⊥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到①正确;;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到∠BAH+∠GAC=60︒,无条件证明∠GAD=∠HAD,故②错误;由等量代换得B ADF ∠≠∠,故③错误;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对顶角相等得到GD GH ≠,故④错误.【详解】∵,DE AB DF AC ⊥⊥,∴∠DEA=∠DFA=90︒,∵120BAC ︒∠=,∴∠EDF=360︒-∠DEA-∠DFA-∠BAC=60︒,故①正确;∵120BAC ︒∠=,∴∠B+∠C=60︒,∵点,E F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的中点,,DE AB DF AC ⊥⊥,∴BH=AH ,AG=CG ,∴∠BAH=∠B ,∠GAC=∠C ,∴∠BAH+∠GAC=60︒,∵无条件证明∠GAD=∠HAD,∴AD 不一定平分GAH ∠,故②错误;∵∠ADF+∠DAF=90︒,∠B=∠BAH,90BAH DAF ∠+∠≠,∴B ADF ∠≠∠,故③错误;∵90B BHE ∠+∠=,30B ∠≠ ,∴ 60BHE ∠≠,∴60DHG ∠≠,∴DHG HDG ∠≠∠,∴GD GH ≠,故④错误,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求角度,利用对顶角相等,等角对等边推导边的关系.14.如图钢架中,∠A=a ,焊上等长的钢条P 1P 2, P 2P 3, P 3P 4, P 4P 5……来加固钢架.著P 1A= P 1P 2,且恰好用了4根钢条,则α的取值范圈是( )A .15°≤ a <18°B .15°< a ≤18°C .18°≤ a <22.5°D .18° < a ≤ 22.5°【答案】C【解析】【分析】由每根钢管长度相等,可知图中都是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角一定是锐角,可推出取值范围.【详解】∵AB=BC=CD=DE=EF∴∠P 1P 2A=∠A=a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得∠P 2P 1P 3=2∠A=2a同理可得,∠P 1P 3P 2=∠P 2P 1P 3=2a ,∠P 3P 2P 4=∠P 3P 4P 2=∠A+∠P 1P 3P 2=3a ,∠P 4P 3P 5=∠P 4P 5P 3=∠A+∠P 3P 4P 2=4a ,在△P 4P 3P 5中,∠P 3P 4P 5=180°-2∠P 4P 3P 5=180°-8a当∠P 5P 4B ≥90°即∠P 5P 4A ≤90°时,不能再放钢管,∴3180890+-≤a a ,解得a ≥18°又∵等腰三角形底角只能是锐角,∴4a <90°,解得a <22.5∴1822.5οο≤<a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是关键.15.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AQ =PQ ,PR ⊥AB 于点R ,PS ⊥AC 于点S ,PR =PS ,则下列结论:①AP ⊥BC ;②AS =AR ;③QP ∥AR ;④△BRP ≌△QSP .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D【解析】【分析】 根据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可得AP 平分∠BAC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判断出①正确;根据HL 证明Rt △APR ≌Rt △APS ,即可判断②正确;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可得∠APQ =∠PAQ ,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到然后得到∠PQC =2∠PAC =60°=∠BAC ,然后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QP ∥AB ,从而判断出③正确,④由③易证△QPC 是等边三角形,得到PQ =PC ,等量代换得到BP =PQ ,用HL 证明Rt △BRP ≌Rt △QSP ,即可得到④正确.【详解】∵△ABC 是等边三角形,PR ⊥AB ,PS ⊥AC ,且PR =PS ,∴P 在∠A 的平分线上.∵AB =AC ,∴AP ⊥BC ,故①正确;∵PA =PA ,PR =PS ,∴Rt △APR ≌Rt △APS ,∴AS =AR ,故②正确;∵AQ =PQ ,∴∠APQ =∠PAQ ,∴∠PQC =2∠PAC =60°=∠BAC ,∴PQ ∥AR ,故③正确; 由③得:△PQC 是等边三角形,∴△PQS ≌△PCS ,∴PQ =PC .又∵AB =AC ,AP ⊥BC ,∴BP =PC ,∴BP =PQ .∵PR =PS ,∴Rt △BRP ≌Rt △QSP ,故④也正确.∵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识图并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6.如果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120°,且过某一顶点的直线能将该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最小的内角度数是( )A.15°B.40 C.15°或20°D.15°或40°【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为120°,且过某一顶点能将该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运用分类思想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该三角形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详解】如图1,当∠A=120°,AD=AC,DB=DC时,∠ADC=∠ACD=30°,∠DBC=∠DCB=15°,所以,∠DBC=15°,∠ACB=30°+15°=45°;故∠ABC=60°,∠C=80°;如图2,当∠BAC=120°,可以以A为顶点作∠BAD=20°,则∠DAC=100°,∵△APB,△APC都是等腰三角形;∴∠ABD=20°,∠ADC=∠ACD=40°,如图3,当∠BAC=120°,以A为顶点作∠BAD=80°,则∠DAC=40°,∵△APB,△APC都是等腰三角形,∴∠ABD=20°,∠ADC=100°,∠ACD=40°.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7.如图,在△ABC中,∠A=36°,AB=AC,AB的垂直平分线OD交AB于点O,交AC于点D,连接BD.有下列结论:①∠C=2∠A;②BD平分∠ABC;③S△BCD=S△BOD.其中正确的选项是()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答案】D【解析】①、∵∠A=36°,AB=AC,∴∠C=∠ABC=72°,∴∠C=2∠A,正确;②、∵DO是AB垂直平分线,∴AD=BD.∴∠A=∠ABD=36°.∴∠DBC=72°﹣36°=36°=∠ABD.∴BD是∠ABC的角平分线,正确;③,根据已知不能推出△BCD的面积和△BOD面积相等,错误;故选:D.18.如图,已知,点A(0,0)、B(43,0)、C(0,4),在△ABC内依次作等边三角形,使一边在x轴上,另一个顶点在BC边上,作出的等边三角形分别是第1个△AA1B1,第2个△B1A2B2,第3个△B2A3B3,…则第2017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等于()A .201532B .201632C .2017327D .201932【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锐角三函数的性质,由OB=43,OC=1,可得∠OCB=90°,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 1AB=60°,进而可得∠CAA 1=30°,∠CA 1O=90°,因此可推导出∠A 2A 1B=30°,同理得到∠CA 2B 1=∠CA 3B 2=∠CA 4B 3=90°,∠A 2A 1B=∠A 3A 2B 2=∠A 4A 3B 3=30°,故可得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等于前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的一半,即OA 1=OCcos ∠CAA 1=23,B 1A 2=1232⨯,以此类推,可知第2017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01713()432⨯=. 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属于规律型题目,解题关键是仔细审图,得出: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等于前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的一半.19.如图,在△ABC 中,AB=AC=8,BC=5,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 ,则△BCD 的周长为( )A .13B .15C .18D .21【答案】A【解析】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由AB=AC=8,BC=5,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C 于D ,得到AD=BD ,进而得出△BCD 的周长为:CD+BD+BC=AC+BC=8+5=13.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0.如图所示,在四边ABCD 中,∠BAD=120°,∠B=∠D=90°,若在BC 和CD 上分别找一点M ,使得△AMN 的周长最小,则此时∠AMN+∠ANM 的度数为( )A.110°B.120°C.140°D.15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要使△AMN的周长最小,即利用点的对称,让三角形的三边在同一直线上,作出A关于BC和CD的对称点A′,A″,即可得出∠AA′M+∠A″=60°,进而得出∠AMN+∠ANM=2(∠AA′M+∠A″)即可得出答案.【详解】作A关于BC和CD的对称点A′,A″,连接A′A″,交BC于M,交CD于N,则A′A″即为△AMN的周长最小值.∵∠DAB=120°,∴∠AA′M+∠A″=180°-120°=60°,∵∠MA′A=∠MAA′,∠NAD=∠A″,且∠MA′A+∠MAA′=∠AMN,∠NAD+∠A″=∠ANM,∴∠AMN+∠ANM=∠MA′A+∠MAA′+∠NAD+∠A″=2(∠AA′M+∠A″)=2×60°=120°,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内最短路线问题求法,以及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出M,N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试卷word版

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小升初数学试卷 一.(共8题,共16分) 1.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00km,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1∶50 B.1∶50000 C.1∶500000 D.1∶5000000 2.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0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A.125.6 B.1256 C.12560 D.1256000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底面周长的比是2:3,体积比是5:6,那么这个圆柱和圆锥高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A.8:5 B.5:8 C.12:5 D.5:12 4.已知两个实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A.|a|>|b| B.a+b>0 C.a-b<0 D.ab<a 5.把一根长1米,底面积为3.14平方米的圆柱锯成两个小圆柱,它的表面积( )。
A.增加3.14平方米 B.减少3.14平方米 C.增加6.28平方米 D.减少6.28平方米
6.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的比是2:3,它们的体积比是5:6,圆柱和圆锥高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A.5:8 B.8:5 C.15:8 D.8:15 7.用某种规格的方砖铺地,铺地的面积和需要方砖的块数(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D.无法确定 8.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克),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克,实际每袋最少不少于( )克。
A.155 B.150 C.145 D.160 二.(共8题,共16分)
1.把3千克糖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千克。( ) 2.一件工作,甲单独完成于乙单独完成所用的时间比是5:6,那么他们的工作效率比是6:5。( ) 3.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钱数不成比例。 ( ) 4.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计算。( ) 5.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相等,那么它的两个底面积的和等于它的侧面积。( ) 6.实际距离一定比相对应的图上距离要大。 ( ) 7.只要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就一定相等。( ) 8.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午时除外),竹竿的高和它的影长成正比例。 ( )
济南外国语学校华山校区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济南外国语学校华山校区数学三角形填空选择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填空题(难)1.如图,△ABC中,BD、BE分别是高和角平分线,点F在CA的延长线上,FH⊥BE,交BD于点G,交BC于点H.下列结论:①∠DBE=∠F;②2∠BEF=∠BAF+∠C;③∠F=∠BAC-∠C;④∠BGH=∠ABE+∠C.其中正确个数是( )A.4个B.3个C.2个D.1个【答案】B【解析】解:①∵BD⊥FD,∴∠FGD+∠F=90°,∵FH⊥BE,∴∠BGH+∠DBE=90°,∵∠FGD=∠BGH,∴∠DBE=∠F,①正确;②∵BE平分∠ABC,∴∠ABE=∠CBE,∠BEF=∠CBE+∠C,∴2∠BEF=∠ABC+2∠C,∠BAF=∠ABC+∠C,∴2∠BEF=∠BAF+∠C,②正确;③∠ABD=90°﹣∠BAC,∠DBE=∠ABE﹣∠ABD=∠ABE﹣90°+∠BAC=∠CBD﹣∠DBE﹣90°+∠BAC,∵∠CBD=90°﹣∠C,∴∠DBE=∠BAC﹣∠C﹣∠DBE,由①得,∠DBE=∠F,∴∠F=∠BAC﹣∠C﹣∠DBE,③错误;④∵∠AEB=∠EBC+∠C,∵∠ABE=∠CBE,∴∠AEB=∠ABE+∠C,∵BD⊥FC,FH⊥BE,∴∠FGD=∠FEB,∴∠BGH=∠ABE+∠C,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运用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的概念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ABC的两边长为4和3,则第三边上的中线长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答案】17 22m<<【解析】【分析】作出草图,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CE,利用“边角边”证明△ABD和△ECD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CE=AB,再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求出AE的取值范围,便不难得出m的取值范围.【详解】解:如图,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CE,∵AD 是△ABC 的中线,∴BD=CD ,在△ABD 和△ECD 中,AD DE ADB EDC BD CD =⎧⎪∠=∠⎨⎪=⎩, ∴△ABD ≌△ECD (SAS ),∴CE=AB ,∵AB=3,AC=4,∴4-3<AE <4+3, 即1<AE <7,∴1722m <<. 故答案为:1722m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和三边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如图,在∆ABC 中, ∠A =80︒, ∠AB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得∠A 1; ∠A 1BC 与∠A 1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2,得∠A 2;……; ∠A 7BC 与∠A 7CD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A 8,得∠A 8,则∠A 8的度数为_________..【答案】516【解析】【分析】利用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求∠A 1=12∠A ,再依此类推得,∠A 2=212∠A ,……,∠A 8= 812∠A ,即可求解. 【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得:∠ACD=∠A+∠ABC.又∵∠ABC 与∠ACD 的平分线交于点A 1,∴1111222A ABC A ABC ∠+∠=∠+∠ ∴∠A 1=12∠A 依此类推得,∠A 2= 212∠A ,……,∠A 8= 812∠A=180256⨯=516 故答案为516.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的关键是弄清楚角之间的关系..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 和9cm ,则它的周长为__cm .【答案】22【解析】【分析】底边可能是4,也可能是9,分类讨论,去掉不合条件的,然后可求周长.【详解】试题解析:①当腰是4cm ,底边是9cm 时: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 ②当底边是4cm ,腰长是9cm 时,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4+9+9=22cm .故填22.【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5.如图是小李绘制的某大桥断裂的现场草图,若∠1=38°,∠2=23°,则桥面断裂处夹角∠BCD =__________.【答案】119°【解析】【分析】连接BD,构△BCD根据对顶角相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CD的度数.【详解】如图所示,连接BD,∵∠4=∠1=38°,∠3=∠2=23°,∴∠BCD=180°-∠4-∠3=180°-38°-23°=119°.故答案为:119°.【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连接BD,构△BCD是解题的关键.6.两个完全相同的正五边形都有一边在直线l上,且有一个公共顶点O,其摆放方式如图所示,则∠AOB等于 ______ 度.【答案】108°【解析】【分析】如图,易得△OCD为等腰三角形,根据正五边形内角度数可求出∠OCD,然后求出顶角∠COD,再用360°减去∠AOC、∠BOD、∠COD即可【详解】∵五边形是正五边形,∴每一个内角都是108°,∴∠OCD=∠ODC=180°-108°=72°,∴∠COD=36°,∴∠AOB=360°-108°-108°-36°=108°.故答案为108°【点睛】本题考查正多边形的内角计算,分析出△OCD是等腰三角形,然后求出顶角是关键.7.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A=60°,则∠BFC=______.【答案】120【解析】【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出∠CBF=12∠ABC、∠BCF=12∠ACB,再根据内角和定理结合∠A=60°即可求出∠BFC的度数.【详解】∵∠ABC、∠ACB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CBF=12∠ABC,∠BCF=12∠ACB.∵∠A=60°,∴∠ABC+∠ACB=180°﹣∠A=120°,∴∠BFC=180°﹣(∠CBF+BCF)=180°﹣12(∠ABC+∠ACB)=120°.故答案为12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D⊥AB,∠C=110°,它的一个外角∠ADE=60°,则∠B 的大小是_____.【答案】40°【解析】【分析】根据外角的概念求出∠ADC的度数,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进行求解即可得.【详解】∵∠ADE=60°,∴∠ADC=120°,∵AD⊥AB,∴∠DAB=90°,∴∠B=360°﹣∠C﹣∠ADC﹣∠A=40°,故答案为40°.【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掌握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外角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__________.9.如图,五边形ABCDE的每一个内角都相等,则外角CBF=【答案】72︒【解析】【分析】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依此列出算式计算即可求解.【详解】360°÷5=72°.故外角∠CBF等于72°.故答案为:72︒.【点睛】此题考查了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关键是熟悉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的知识点.10.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 3,1﹣2a,8,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答案】﹣5<a<﹣2.【解析】【分析】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即可求a的取值范围,再将a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即可.【详解】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8-3<1-2a<8+3,即-5<a<-2.即a的取值范围是-5<a<-2.【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题关键是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列出不等式.二、八年级数学三角形选择题(难)11.一个多边形除了一个内角外,其余各内角的和为2100°则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A.104条B.90条C.77条D.65条【答案】C【解析】【分析】n边形的内角和是(2)180n-︒,即内角和一定是180度的整数倍,即可求解,据此可以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在根据多边形的对角线总条数公式()32n n-计算即可.【详解】解:22100180113÷=,则正多边形的边数是11+2+1=14.∴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共有()()314143==7722n n--条.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求多边形的边数,解答时要会根据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要注意每一个内角都应当大于0︒而小于180度.同时要牢记多边形对角线总条数公式()32n n-.12.如图:∠A+∠B+∠C+∠D+∠E+∠F等于()A.180°B.360°C.270°D.540°【答案】B【解析】【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用∠AGE表示出∠A,∠B;用∠EMC表示出∠E,∠F;用∠CNA 表示出∠C,∠D,然后再根据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出它们的度数即可【详解】解:如图:∵∠AGE是△ABG的外角∴∠AGE=∠A+∠B;同理:∠EMC=∠E+∠F;∠CNA=∠C+∠D∴∠A+∠B+∠C+∠D+∠E+∠F=∠AGE+∠EMC+∠CNA又∵∠AGE+∠EMC+∠CAN是△MNG的三个外角∴∠AGE+∠EMC+∠CAN=360°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及其外角和,其中找出三角形的外角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马小虎在计算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时,由于粗心少算了2个内角,其和等于830,则该多边形的边数是( )A.7B.8C.7或8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即为180°的(n-2)倍,多边形的内角一定大于0度,小于180度,因而多边形中,除去2个内角外,其余内角和与180度的商加上2,以后所得的数值,比这个数值大1或2的整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详解】设少加的2个内角和为x度,边数为n.则(n-2)×180=830+x,即(n-2)×180=4×180+110+x,因此x=70,n=7或x=250,n=8.故该多边形的边数是7或8.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正确理解多边形内角的大小的特点,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4.能够铺满地面的正多边形组合是()A.正三角形和正五边形B.正方形和正六边形C.正方形和正五边形D.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答案】D【解析】【分析】正多边形的组合能否铺满地面,关键是要看位于同一顶点处的几个角之和能否为360°.若能,则说明能铺满;反之,则说明不能铺满.【详解】解:A 、正五边形和正三边形内角分别为108°、60°,由于60m+108n=360,得m=6-95n ,显然n 取任何正整数时,m 不能得正整数,故不能铺满,故此选项错误;B 、正方形、正六边形内角分别为90°、120°,不能构成360°的周角,故不能铺满,故此选项错误;C 、正方形、正五边形内角分别为90°、108°,当90n+108m=360,显然n 取任何正整数时,m 不能得正整数,故不能铺满,故此选项错误;D 、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内角分别为108、144,两个正五边形与一个正十边形能铺满地面,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镶嵌,两种或两种以上几何图形镶嵌成平面的关键是: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需注意正多边形内角度数=180°-360°÷边数.15.已知△ABC 的两条高分别为4和12,第三条高也为整数,则第三条高所有可能值为( )A .3和4B .1和2C .2和3D .4和5 【答案】D【解析】【分析】先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求a=24S ;b=212S ;c=2S h,结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可得关于h 的不等式,解不等式即可.【详解】设长度为4、12的高分别是a ,b 边上的,边c 上的高为h ,△ABC 的面积是S ,那么a=24S ;b=212S ;c=2S h∵a-b <c <a+b , ∴24S -212S <c <24S +212S , 即 3S <2S h <23S ,解得3<h<6,∴h=4或h=5,故选D.【点睛】主要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表示方法得到相关等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6.已知如图,△ABC中,∠ABC=50°,∠BAC=60°,BO、AO分别平分∠ABC 和∠BAC,求∠BCO的大小()A.35°B.40°C.55°D.60°【答案】A【解析】分析:先根据三角内角和可求出∠ACB=180°-50°-60°=7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点O到AB和BC的距离相等,同理可得:点O到AC和BC的距离相等,然后可得: 点O到AC和BC的距离相等,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OC平分∠ACB,所以∠BCO =12∠ACB=35°.详解: 因为∠ABC=50°,∠BAC=60°,所以∠ACB=180°-50°-60°=70°,,因为BO,AO分别平分∠ABC和∠BAC,所以点O到AB和BC的距离相等,同理可得:点O到AC和BC的距离相等,所以点O到AC和BC的距离相等,所以OC平分∠ACB,所以∠BCO =12∠ACB=3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7.若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则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为()A.45︒B.60︒C.72︒D.9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2180n-•︒求出多边形的边数,再根据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固定的360︒,依此可以求出多边形的一个外角.【详解】正多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多边形的边数为54018025︒÷︒+=,多边形的外角和都是360︒,∴多边形的每个外角360572÷︒==.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记住内角和的公式与外角和的特征,难度适中.18.如图,三角形ABC 中,D 为BC 上的一点,且S △ABD =S △ADC ,则AD 为( )A .高B .角平分线C .中线D .不能确定 【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三角形ABD 和三角形ACD 共用一条高,再根据S △ABD =S △ADC ,列出面积公式,可得出BD=CD .解:设BC 边上的高为h ,∵S △ABD =S △ADC ,∴,故BD=CD ,即AD 是中线.故选C .考点: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19.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均为108º,则这个多边形是( )A .七边形B .六边形C .五边形D .四边形【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因为这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为108°,所以它的每一个外角都为72°,所以它的边数=360÷72=5(边).考点:⒈多边形的内角和;⒉多边形的外角和.20.如图,ABC △是一块直角三角板,90,30C A ∠=︒∠=︒,现将三角板叠放在一把直尺上,AC 与直尺的两边分别交于点D ,E ,AB 与直尺的两边分别交于点F ,G ,若∠1=40°,则∠2的度数为()A.40º B.50º C.60º D.70º【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1=∠DFG=40°,再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得到∠2的度数.【详解】∵DF∥EG,∴∠1=∠DFG=40°,又∵∠A=30°,∴∠2=∠A+∠DFG=30°+40°=70°,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济南外国语学校华山校区数学有理数检测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通过学习绝对值,我们知道的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表示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类似的, ,即表示、在数轴上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地,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那么,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请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结合数轴解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为,点表示的数是,则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2)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 ,那么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_ (用含绝对值的式子表示);若到点 .点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的取值范围是_ __.(3)的最小值为_ __.【答案】(1)2;1或7(2)|x+1|+|x-2||-1≤x≤2(3)3【解析】【解答】解:(1)数轴上表示2和4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2=2;数轴上P、Q两点的距离为3,点P表示的数是4,则点Q表示的数是4-3=1或4+3=7;( 2 )A到B的距离与A到C的距离之和,可表示为|x+1|+|x-2|,∵|x-3|+|x+2|=7,当x<-1时,|x+1|+|x-2|=2-x-x-1=1-2x无最小值,当-1≤x≤2时,|x+1|+|x-2|=x+1+2-x=3,当x>2时,x+1+x-2=2x-1>3,故若A到点B、点C的距离之和有最小值,则x的取值范围是-1≤x≤2;(3)原式=|x-1|+|x-4|.当1≤x≤4时,|x-1|+|x-4|有最小值为|4-1|=3故答案为:(1)2,1或7;(2)|x+1|+|x-2|,-1≤x≤2;(3)3【分析】(1)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的求法“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数轴上表示两个点的数的差的绝对值.”可求解;(2)同理可求解;(3)由(2)中求得的x的取值范围去绝对值,然后合并同类项即可求解.2.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为﹣36,﹣12,12;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若点P到A点的距离是到点B距离的2倍,求点P的对应数;(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当P在A、B之间,PA+PB=AB,因为点P到A点的距离是到点B距离的2倍,所以PA=2PB,故2PB+PB=AB,代数可得PB=8,故P点对应数为﹣12﹣8=﹣20;当P在B、C之间,PA﹣PB=AB,所以2PB﹣PB=AB,故PB=AB=24,故P点对应数为﹣12+24=12,与点C重合.(2)解:分四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情况:当Q未追上P时,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PA﹣QA=4,设时间为t1, AB+t1×1﹣3t1=4,故24+t1×1﹣3t1=4,则t1=10;第二种情况:当Q超过P时,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QA﹣PA=4,设时间为t2,3t2﹣(t2+AB)=4,故3t2﹣(t2+24)=4,则t2=14;第三种情况:当Q从C点返回未和P相遇时,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设时间为t3,3t3+t3+4+AB=2AC,故3t3+t3+4+24=2×48,则t3=17;第四种情况:当Q从C点返回和P相遇后,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设时间为t4,3t4+t4+AB=2AC+4,故3t4+t4+24=2×48+4,则t4=19.【解析】【分析】(1)P从A运动到C,存在两种情况:1.P在A、B之间2.P在B、C之间,后计算发现此点与C重合;(2)分四种情况考虑,第一种情况:当Q未追上P时,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 第二种情况:当Q超过P时,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 第三种情况:当Q 从C点返回未和P相遇时,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第四种情况:当Q从C点返回和P相遇后,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3.已知,数轴上点A和点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1)填空: ________ , ________ .(2)若点 P到点 A、点 B 的距离相等,求点 P 对应的数.(3)现在点 A、点 B分别以 2 个单位长度/秒和 0.5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点 P以 3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向左运动.当点 A与点 B之间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时,求点 P所对应的数是多少?【答案】(1)-1;3(2)解:依题可得:PA=|x+1|,PB=|3-x|,∵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PA=PB,即|x+1|=|3-x|,解得:x=1,∴点P对应的数为1.(3)解:∵点A、点B 速度分别以 2 个单位长度/秒、 0.5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A点对应的数为2t-1,点B对应的数为3+0.5t,①当点A在点B左边时,∵AB=2,∴(3+0.5t)-(2t-1)=2,解得:t=,∵点P以 3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向左运动,∴×3=4,∴P点对应的数为:-4.②当点A在点B右边时,∵AB=2,∴(2t-1)-(3+0.5t)=2,解得:t=4,∵点P以 3 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同时从原点向左运动,∴4×3=12,∴P点对应的数为:-12.【解析】【解答】解:(1)∵(a+1)2+|b-3|=0,∴,解得:.故答案为:-2;3.【分析】(1)根据平方和绝对值的非负性列出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题意可得PA=|x+1|,PB=|3-x|,再由PA=PB得|x+1|=|3-x|,解之即可得出点P对应的数.(3)根据题意可得A点对应的数为2t-1,点B对应的数为3+0.5t,分情况讨论:①当点A 在点B左边时,②当点A在点B右边时,由AB=2分别列出方程,解之得出t值,再由P点的速度得出点P对应的数.4.观察下面的式子:, , ,(1)你发现规律了吗?下一个式子应该是________;(2)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答案】(1)(2)解:==== .【解析】【解答】(1)根据规律,下一个式子是:【分析】(1)规律: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乘积的倒数等于这两个自然数倒数的差,据此写出结论即可;(2)利用规律将原式转化为加减运算,然后利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可.5.如图A在数轴上对应的数为-2.(1)点B在点A右边距离A点4个单位长度,则点B所对应的数是________.(2)在(1)的条件下,点A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左运动,点B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沿数轴向右运动.现两点同时运动,当点A运动到-6的点处时,求A、B两点间的距离. (3)在(2)的条件下,现A点静止不动,B点以原速沿数轴向左运动,经过多长时间A、B 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答案】(1)2(2)解:,∴B点到达的位置所表示的数字是2+3×2=88-(-6)=14(个单位长度).故A,B两点间距离是14个单位长度.(3)解:运动后的B点在A点右边4个单位长度,设经过t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依题意有3t=14-4,解得x= ;运动后的B点在A点左边4个单位长度,设经过x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依题意有3t=14+4,解得x=6.∴经过秒或6秒长时间A,B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解:(1)-2+4=2,故点B所对应的数是2;【分析】(1)根据左减右加可求得点B所对应的数;(2)先根据时间=路程÷速度,求得运动时间,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解即可;(3)分两种情况:运动后的点B在点A右边4个单位长度;运动后的点B在点A左边4个单位长度,列出方程求解.6.已知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是,15,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3个单位/秒,乙的速度是6个单位/秒(1)当乙到达A处时,求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2)当电子蚂蚁运行秒后,甲,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分别是多少?(用含的式子表示)(3)当电子蚂蚁运行()秒后,甲,乙相距多少个单位?(用含的式子表示)【答案】(1)解:乙到达A处时所用的时间是(秒),此时甲移动了个单位,所以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是(2)解:∵甲的速度是3个单位/秒,乙的速度是6个单位/秒,∴移动秒后,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是:,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是(3)解:由(2)知,运行秒后,甲,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分别是,,当时,,,所以,运行()秒后,甲,乙间的距离是:个单位【解析】【分析】(1)根据有理数的减法算出AB的长度,再根据路程除以速度等于时间算出乙到达A处时所用的时间,接着利用速度乘以时间算出甲移动的距离,用甲移动的距离减去其离开原点的距离即可算出其即可得出答案;(2)根据移动的方向,用甲移动的距离减去其距离原点的距离即可得出移动秒后,甲所在位置对应的数;用乙距离原点的距离减去其移动的距离即可得出移动秒后,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3)由(2)知,运行秒后,甲,乙所在位置对应的数分别是,,当时甲已经移动到原点右边了,乙也移动到原点左边了,即,,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7.[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的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数轴上A点、B点表示的数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若a>b,则可简化为AB=a﹣b;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问题情境]已知数轴上有A、B两点,分别表示的数为﹣10,8,点A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B以每秒2个单位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综合运用](1)运动开始前,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的数________.(2)点A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B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经过多少秒会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什么?(4)若A,B按上述方式继续运动下去,线段AB的中点M能否与原点重合?若能,求出运动时间,并直接写出中点M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当A,B 两点重合,则中点M也与A,B两点重合)【答案】(1)18;-1(2)﹣10+3t;8﹣2t(3)解:设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经过x秒会相遇,根据题意得﹣10+3x=8﹣2x,解得x= ,﹣10+3x= .答:A、B两点经过秒会相遇,相遇点所表示的数是;(4)解:由题意得, =0,解得t=2,答:经过2秒A,B两点的中点M会与原点重合.M点的运动方向向右,运动速度为每秒个单位长度.故答案为18,﹣1;﹣10+3t,8﹣2t.【解析】【解答】解:(1)运动开始前,A、B两点的距离为8﹣(﹣10)=18;线段AB的中点M所表示的数为 =﹣1;(2)点A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10+3t;点B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为8﹣2t;【分析】(1)根据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若a>b,则可简化为AB=a﹣b及线段AB的中点M表示的数为即可求解;(2)点A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运动开始前A点表示的数+点A运动的路程,点B运动t秒后所在位置的点表示的数=运动开始前B点表示的数﹣点B运动的路程;(3)设它们按上述方式运动,A、B两点经过x秒会相遇,等量关系为:点A运动的路程+点B运动的路程=18,依此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4)设A,B按上述方式继续运动t秒线段AB的中点M能否与原点重合,根据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0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8.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a、点B表示数b,a、b满足|a﹣40|+(b+8)2=0.点O是数轴原点.(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线段AB的长为________.(2)若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请在数轴上找一点C,使AC=2BC,则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________.(3)现有动点P、Q都从B点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移动;当点P移动到O点时,点Q才从B点出发,并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移动,且当点P 到达A点时,点Q就停止移动,设点P移动的时间为t秒,问:当t为多少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答案】(1)40;﹣8;48(2)8或﹣40(3)解:(i)当0<t≤8时,点Q还在点B处,∴PQ=t=4;(ii)当8<t≤12时,点P在点Q的右侧,∴解得:;(iii)当12<t≤48时,点P在点Q的左侧,∴3(t﹣8)﹣t=4,解得:t=14,综上所述:当t为4秒、10秒和14秒时,P、Q两点相距4个单位长度.【解析】【解答】解:(1)∵|a﹣40|+(b+8)2=0,∴a﹣40=0,b+8=0,解得a=40,b=﹣8,AB=40﹣(﹣8)=48.故点A表示的数为40,点B表示的数为﹣8,线段AB的长为48;(2)点C在线段AB 上,∵AC=2BC,∴AC=48× =32,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0﹣32=8;点C在射线AB上,∵AC=2BC,∴AC=40×2=80,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40﹣80=﹣40.故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8或﹣40;【分析】(1)根据偶次方以及绝对值的非负性即可求出a、b的值,可得点A表示的数,点B表示的数,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线段AB的长;(2)分两种情况:点C在线段AB上,点C在射线AB上,进行讨论即可求解;(3)分0<t≤8、8<t≤12,12<t≤48三种情况考虑,根据P,Q移动的路程结合PQ=4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9.观察下面的等式:回答下列问题:(1)填空:________ ;(2)已知,则的值是________;(3)设满足上面特征的等式最左边的数为,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_,此时的等式为________ .【答案】(1)-4(2)0或-4(3)4;【解析】【解答】解:根据观察可以知道,所有的式子符合的形式,所以(1)中此时2-a=6,解得a=-4,故答案为-4;所以(2)中a=2,故2-2=0,所以x的值为0;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将原式化简可得,求得x=0或x=-4,所以x的值为0或-4;(3)根据,可知,整理得,所以,所以y的最大值为4,此时的式子是.【分析】(1)根据即可求解;(2)由(1)的规律即可求解;(3)由(1)可得进行整理,根据绝对值意义求解即可.10.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a、b满足|a﹣20|+(b+10)2=0,O 是数轴原点,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__.(2)t为何值时,BQ=2AQ.(3)若在点Q从点B出发的同时,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一直沿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而点Q运动到点A时,立即改变运动方向,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到达点B时停止运动,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合适的t值,使得PQ=6?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20;﹣10(2)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3t﹣10,∴BQ=|﹣10﹣(3t﹣10)|=3t,AQ=|20﹣(3t﹣10)|=|30﹣3t|.∵BQ=2AQ,即3t=2|30﹣3t|,∴3t=2(30﹣3t)或3t=2(3t﹣30),解得:t=或t=20.答:当t的值为或20时,BQ=2AQ.(3)解:AB=|20﹣(﹣10)|=30,30÷3=10(秒),10×2=20(秒).当0<t≤10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3t﹣10,点P表示的数为2t,∴PQ=|2t﹣(3t﹣10)|=10﹣t=6,∴t=4;当10<t≤20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20﹣3(t﹣10)=﹣3t+50,点P表示的数为2t,∴PQ=|2t﹣(﹣3t+50)|=5t﹣50=6,解得:t=.答: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存在合适的t值,使得PQ=6,t的值为4或.【解析】【解答】解:(1)∵|a﹣20|+(b+10)2=0,∴a﹣20=0,b+10=0,∴a=20,b=﹣10.故答案为:20;﹣10.【分析】(1)利用绝对值及偶次方的非负性,可求出a,b的值,进而可得出结论;(2)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在数轴上点Q表示的数为3t-10,结合点A,B表示的数可得出BQ,AQ的值,结合BQ=2AQ,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点A,B表示的数可求出线段AB的长,结合点Q的运动速度可得出点Q运动到点A的时间及点Q回到点B时的时间,分0<t≤10及10<t≤20两种情况,找出点P,Q表示的数,结合PQ=6,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11.阅读理解:若A,B,C为数轴上的三点,且点C到点A的距离是点C到点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好点。
济南外国语学校数学代数式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一数学代数式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 1.从2022年4月1日起龙岩市实行新的自来水收费阶梯水价,收费标准如下表所示:
月用水量 不超过15吨的部分 超过15吨不超过25吨的部分 超过25吨的部分 收费标准 (元/吨) 2.2 3.3 4.4
(1)某用户4月份用水量为10吨,求该用户4月份应缴水费是多少元. (2)某用户8月份用水量为24吨,求该用户8月份应缴水费是多少元. (3)若某用户某月用水量为m吨,请用含m的式子表示该用户该月所缴水费. 【答案】 (1)解:2.2×10=22元, 答:该用户4月份应缴水费是22元,
(2)解:15×2.2+(24﹣15)×3.3=62.7元, 答:该用户8月份应缴水费是 62.7元
(3)解:①当m≤15时,需交水费2.2m元; ②当15<m≤25时,需交水费,2.2×15+(m﹣15)×3.3=(3.3m﹣16.5)元, ③当m>25时,需交水费2.2×15+10×3.3+(m﹣25)×4.4=(4.4m﹣44)元. 【解析】【分析】(1)先根据月用水量确定出收费标准,再进行计算即可; (2) 8月份应缴水费为:不超过15吨的水费+超出的9吨的水费; (3)分①m≤15吨,②1525吨三种情况,根据收费标准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市采取价格调控手段以达到节水的目的,下表是该市自来水收费价格的价目表. 价目表 每月用水量 单价 不超出6 m3的部分 2元/m3 超出6 m3但不超出10 m3的部分 4元/m3 超出10 m3的部分 8元/m3 注:水费按月结算. (1)填空:若该户居民2月份用水4 m3 , 则应收水费________元; (2)若该户居民3月份用水a m3(其中6并化简)
(3)若该户居民4,5月份共用水15 m3(5月份用水量超过了4月份),设4月份用水x m3 , 求该户居民4,5月份共交水费多少元?(用含x的整式表示并化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外国语学校
初中招生综合能力测试
测试证号 姓名
题 号 1—4 5—8 9—10 总 分 合分人 复核人
得 分
1、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体积分别相等,圆锥的高1.8分米,圆柱的高是( )
2、家禽场里鸡、鸭、鹅三种家禽中的公禽与母禽数量之比是2:3,已知鸡、鸭、鹅数量之
比是8:7:5,公、母鸡数量之比是1:3,公、母鸭数量之比是3:4。公、母鹅数量之比是 。
3、
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
4、一段铁丝,第一次剪下全长的5/9,第二次剪下的长度与第一次剪下的长度的比是9:20,
还剩7米,这段铁丝全长 米
5、有红、黄、白和蓝色卡片各1张,每张上写有1个数字,小明将这4张卡片如下图放置,
使它们构成1个四位数,并计算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结果小明发
现,无论白色卡片上是什么数字,计算结果都是2016。那么,红、黄、蓝三张卡片上的数
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明有一堆核桃,第一天他卖了这堆核桃的七分之一;第二天他卖了余下核桃的六分之
一;第三天他卖了余下核桃的五分之一;第四天他卖了余下核桃的四分之一;第五天他卖了
余下核桃的三分之一;第六天他卖了余下核桃的二分之一.这时还剩下30个核桃,那么,
第一天和第二天小明卖的核桃总数是_______个.
7、用塑料绳捆扎一个圆柱形的蛋糕盒(如下图),打结处正好是底面圆心,打
红 黄 白 蓝
结用去绳长25厘米。
(1)、扎这个盒子至少用去塑料绳多少厘米?
(2)、在它的整个侧面贴上商标和说明,这部分的面积至少多少平方厘米?
8、如图,从A至B,步行走粗线道ADB需要35分,坐车走细线道A→C→D→E→B需要22.5
分,D→E→B车行驶的距离是D至B步行距离的3倍,A→C→D车行驶的距离是A至D步行
距离的5倍,已知车速是步行速度的6倍,那么先从A至D步行,再从D→E→F坐车所需要
的总时间是多少分?
9、如图5,在长为490米的环形跑道上,A、B两点之间的跑道长5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
B两点出发反向奔跑.两人相遇后,乙立刻转身与甲同向奔跑,同时甲把速度提高了25%,
乙把速度提高了20%.结果当甲跑到点A时,乙恰好跑到了点B.如果以后甲、乙的速度和方
向都不变,那么当甲追上乙时,从一开始算起,甲一共跑了多少米?
10、三个班分别有44、41、34名同学,他们包车去春游,规定3个班中一个班乘大车、一
个班乘中车、另一个班乘小车,已知大、中、小车分别能容纳7、6、5名同学,每辆车收费
80、70、60元,那么这三个班至少要花多少元车费?
参 考 答 案
1、0.6分米
2、3:2。
提示:公鸡为1013115788,母鸡为103;
公鸭为2034335787,母鸭为204;
公鹅为203203101232,母鹅为202204103232,
公、母鹅数量之比为203:202=3:2。
3、3
4、36
5、2、1、6
设红、黄、白、蓝色卡片上的数字分别是A、B、C、D,则有:
1000A + 100B + 10C +D-10×(A+B+C+D)= 2016
110A+10B-D=224
比较上式等号两边个位、十位和百位,可得:
A=2, B=1, D=6。
6、60
把核桃总数当作整体1,那么
7、(1)(50+15)*2*2+25=285(厘米)
(2)3.14*50*15=2355(平方厘米)
8、如果A→C→D车行驶距离是A至D步行距离的3倍,那么车行驶时间是35÷6×3=
17.5(分),22.5-7.5=5(分),是A至D步行距离5-3=2
至D步行时间是5÷2×6=15(分)、D→E→B车行驶时间是:22.5-12.5=10(分).从A
至D步行,再从D→E→B坐车所需时间是:15+10=25(分).
9、解:相遇后乙的速度提高20%,跑回B点,即来回路程相同,乙速度变化前后的比为5:6,
∴ 所花时间的比为6:5。
设甲在相遇时跑了6单位时间,则相遇后到跑回A点用了5单位时间。设甲原来每单位时
间的速度V甲,由题意得:
6V甲+5×V甲×(1+25%)=490,得:V甲=40。
从A点到相遇点路程为40×6=240,∴ V乙=(490-50-240)÷6=3100。
10、解:44名同学的坐小车,41名同学的坐中车,34名同学的坐大车,这样浪费的座位最
少
车费为80*5+70*7+60*9=1430元
从三种车的单人票价考虑,大车每人11又3/7元,中车每人11又2/3元,小车每人12元
由此可见大车最便宜,小车最贵。
考虑多人座大车且尽量不浪费座的情况,41人坐大车,34人中车,44人小车
车费为80*6+70*7+60*9=1440元,更贵了
可见决定作用的是不浪费座位,因此至少要花1430元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