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研究材料)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药历代医学著作

中药历代医学著作
中国的中药历代医学著作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作品:
1.《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内科学著作,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记录了古代医学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所著,是中国最重要的草药学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草药的种类、性味、功效等信息,并对草药的采集、加工、使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部
临床实践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4.《千金方》:南宋孙思邈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方剂学书籍,收集了大量古代方剂和治疗经验,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
5.《医学衷中参西录》:明代吴鞠通所著,主要介绍了西医学
与中医学的关系,对西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是历代医学著作中少有的西医与中医结合的作品。
6.《大辨证论》:明代张景岳所著,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著作,详细讲解了中医诊断中的辨证方法和辨证论治原则,对中医诊断治疗方法的严密性和系统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上只是其中一部分中药历代医学著作,还有很多其他的著作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都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
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
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1。
☆☆☆☆☆黄帝内经2.☆☆☆☆类经明·张介宾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5。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6。
☆☆☆三指禅清·周学霆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8。
☆☆望诊遵经清·汪宏9.☆☆辨舌指南曹炳章10。
☆☆☆☆☆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11.☆☆☆☆本草备要清·汪昂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16。
☆☆☆☆☆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17。
☆☆☆医方考6卷明·吴崑18.☆☆☆医方论清·费伯雄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20。
☆验方新编清·鲍相璈21.☆☆☆☆☆伤寒论汉·张仲景22。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23。
☆☆☆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25。
☆☆☆☆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27。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29。
中医中药的书籍

中医中药的书籍
中医中药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著作: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2.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编写的中医药学巨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整理。
3.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专著,系统总结了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4. 《针灸大成》:是明代王焘所著,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技术。
此外,还有《难经》、《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等也是中医中药领域的经典著作。
这些书籍都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时间检验的宝贵文献,对于学习中医中药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书籍_中医世家

中医书籍_中医世家
•《组织学与胚胎学》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子午流注针经》
•《子午流注说难》
•《自我调养巧治病》
•《竹泉生女科集要》
•《诸脉主病诗》
•《竹林女科证治》
•《诸病源候论》
•《专治麻痧初编》
•《周慎斋遗书》
•《肘后备急方》
•《中医之钥》
•《中医眼科备读》
•《中医伤科按摩学》
•《中医疾病预测》
•《中医词典》z~其他
•《中医词典》x~y
•《中医词典》t~w
•《中医词典》r~s
•《中医词典》n~o~p~q
•《中医词典》k~l~m
•《中医词典》h~j
•《中医词典》e~f~g
•《中医词典》c~d
•《中医词典》a~b
•《中药学》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药法规》
•《中医养生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重楼玉钥续编》
•《重楼玉钥》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仲景伤寒补亡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中国医学通史》
•《中国医籍考》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中风论》
•《重订囊秘喉书》
•《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广温热论》
•《止园医话》
•《质疑录》
•《知医必辨》
•《炙膏肓腧穴法》。
中医学经典著作PDF

中医学经典著作PDF中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财富,其中包括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重要著作。
这些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下面将简单介绍这些著作的内容和对中医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性文献之一,被誉为中医之祖。
它是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下了当时的医疗经验和学说。
《黄帝内经》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腧穴、诊断判断、治疗方法等方面。
它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另一件珍品,它是中医学最重要的诊断和治疗经典之一。
该书论述了暑湿病、温病、寒病、疫病、水肿、气病、心腹之疾和经络之病等多种疾病。
在治疗方法方面,该著作提出“因病施治,因人施针”的思想,提倡针刺、汤剂和推拿等方法治疗疾病。
《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金匮要略》是唐代医学家张仲景所编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该书阐释了中医学的精髓,包括了病因、病机、辨证、治则等方面。
其中尤其重视药物的运用和方剂的选择,提出了“一方治一病,百方皆愚”的理念。
该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三部中医经典著作都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医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指南。
这些著作强调辨证施治和因病因人施治的思想,提出了针灸、汤剂和推拿等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体现了中医学在精准治疗、预防保健和综合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是指那些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等领域的著作。
这些书籍不仅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与实践。
以下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书目: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包含了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基本指导作用。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详细论述了中医对于热病的诊断与治疗。
这本书从细致入微的病机分析,到经验丰富的配伍方药,都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主要论述了中医对于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详细叙述了各类疾病的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对于温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它包括了温热病的病机、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等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5.《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学经典,系统总结了各类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这本书详细论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药物选择与配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宋代丁谦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是中医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
它包括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教材之一。
7.《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宋代钱乙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中医对于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等内容。
它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书目。
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等领域的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医治病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治病的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2."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方案。
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中医经典之一,着重研究了温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
疗方法。
5."医学四字真言" -《医学四字真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包含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核心要点。
6."方剂学" -《方剂学》介绍了中医药方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巧。
7."针灸学" -《针灸学》详细介绍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8."中药学" -《中药学》系统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方法等内容。
9."中医临床常用方剂" -该书整理了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包括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
等。
10."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的诊
断思路。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于中医爱好者还是从业人员,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书籍进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浅析+
1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
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
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
版)...
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 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
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 外科卷_
针灸卷_五官科卷01
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 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
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
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
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
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
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
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
行业浅析+
2
中华临床药物学 (上、下册)_001
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 主编)
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 主编)01P.443中国现
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
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
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
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 )...
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 中药炮制-001
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
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
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 主编)01
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
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
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
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
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
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
行业浅析+
3
P.857中国医学大成[1].41.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P.518中国医学大成[1].40.潜斋医话.友渔斋医话.对山医...
P.518中国医学大成[1].39.冷庐医话.柳洲医话.馤塘医话...
P.439中国医学大成[1].38.吴鞠通医案
P.493中国医学大成[1].37.程杏轩医案.何澹安医案.邵兰...
P.580中国医学大成[1].36.孙文垣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
P.400中国医学大成[1].35.眉寿堂方案选存.徐批叶天士...
P.644中国医学大成[1].34.针灸甲乙经.巢氏宣导法.针灸...
P.549中国医学大成[1].33.幼幼集成
P.656中国医学大成[1].32.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P.456中国医学大成[1].31.活幼心书.幼科直言
P.439中国医学大成[1].30.慈幼新书.原瘄要论.麻疹备要方论
P.728中国医学大成[1].29.校注妇人良方
P.464中国医学大成[1].28.经效产宝.女科经纶
P.560中国医学大成[1].27.盘珠集胎产证治.胎产指南.重...
P.627中国医学大成[1].26.徐评外科正宗
P.568中国医学大成[1].25.正体类要.外科证治全生集.外...
P.407中国医学大成[1].24口齿类要[1].尤氏喉科秘书.重...
P.376中国医学大成[1].23.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银...
P.509中国医学大成[1].22.脉因证治.韩氏医通.医林改错...
P.997中国医学大成[1].21.周慎斋遗书.医原
行业浅析+
4
P.622中国医学大成[1].20.症因脉治
P.639中国医学大成[1].19.十药神书.增订十药神书.痰火...
P.736中国医学大成[1].18.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P.493中国医学大成[1].17.温热逢源.随息居霍乱论.瘟疫...
P.463中国医学大成[1].16.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伏气解.伏...
P.466中国医学大成[1].15.南病别鉴.痧胀玉衡.疟疾论....
P.513中国医学大成[1].14.瘟疫明辨.温热暑疫全书.温证...
P.415中国医学大成[1].13.瘟疫论.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P.562中国医学大成[1].12.脉说.望诊遵经.重订诊家直诀...
P.676中国医学大成[1].11.医灯续焰
P.514中国医学大成[1].10.脉经.玉函经.重订太素脉秘诀...
P.675中国医学大成[1].09.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
P.723中国医学大成[1].08.重刊金匮玉函经二注.沈注金...
P.512中国医学大成[1].07.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伤寒附翼
P.412中国医学大成[1].06.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补例
P.476中国医学大成[1].05.伤寒贯珠集.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P.403中国医学大成[1].04.伤寒九十论.阴证略例.伤寒明...
P.571中国医学大成[1].03.灵枢识P.733中国医学大成[1].02.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P.572中国医学大成[1].0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P.1918全国中草药名鉴(下册)(谢宗万 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