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教案)

合集下载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政治合作,促进和平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政治合作,促进和平发展

国共合作第二次:加强政治合作,促进和平发展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逐渐走向了危机之中。

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非常糟糕,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处于分裂和割据的状态。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坚持了国共合作的道路。

通过政治和军事合作,国共两党共同对抗外敌和内部敌对势力,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由于双方存在很大的政治分歧,这种合作没有最终迈向成功。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又再度进行了合作。

这次合作不仅保卫了国家,也保持了两党的合作关系。

通过吸收共产党的战争经验和领导能力,国民党在战争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时,政治上相对成熟和经验丰富的国共两党重新开始了合作,进而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式,这次合作不再像第一次国共合作那样单纯着眼于抗外敌,而是更加着重于国内问题的解决。

因此,国共两党的合作才得以逐渐走向成功。

第二次国共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加强政治合作为了促进合作,国共两党进行了极大的努力,在政治合作方面实现了很大的进步。

两党的领导人展开多次会议进行探讨,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比如在解决农村土地问题上,国共两党达成了共同的政策主张,为推进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在会谈过程中就抑制和消灭土匪达成共识,且国共两党都对在统治区消灭地方武装表示支持。

并且共产党还在传统性强的湖南、江西等地方派遣工作队,进行群众工作。

这一举措对于增强国共两党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国共两党持续不断地开展交流和合作,相互了解并寻找共同的利益点。

二,促进和平发展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以促进和平发展为核心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两党之间的合作越发紧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在政治上,国共两党提出中国必须采取民主政治来实现和平和发展。

在经济上,两党共同推动工商业人员的合作发展,同步支持百姓的生活改善。

国共第二次合作

国共第二次合作
在国内,它结束了国共两党十年分裂的局面,开辟 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体现和反映了中华民族救亡 图存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得以建立,从而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伟大的全民族 的反侵略战争,有力动员起亿万军民同入到反抗日 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并取 得最终胜利。 国民党方面,第二次国共合作意味着蒋介石“攘外 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由对日妥协最终转向抗日。 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担负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 给日本侵略者有生力量极大的打击。 共产党方面,中共倡导的以阶级联盟的和平方式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标终于实现,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成为国共合作的坚强支柱,为 7 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
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 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 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 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 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 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 争的转折点。
14
谢谢!!
小组成员:英语142:李亚飞、李振荣、佘腾
法学141:朱蓝鹏
15
胜利,就没有
新中国的今天。
12
几点认识
一、国家主权是一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和平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四、不要做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五、不做激进的政党主义者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它就是卢沟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

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

在桥
教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和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为国捐躯。

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
教师:七七事变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影响?
学生: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
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
教师:战后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并多次篡改历史其首相也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我们应怎样认识?
各抒己见)
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事实不容否认
日本应正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原因讲解

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 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 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1937年8月13 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 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 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 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书》。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 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 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 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 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简称八路军)。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原因
• 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 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 命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 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 盾。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表现。日本大举侵略 中国的同时,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阶级 关系,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国 民党与共产党的军事斗争退为次要矛盾,中华民 族同日本军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民 族危机日益严重的紧要关头,必然要求将国内所 有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国共两党的第二次 合作,正是适应这个要求建立起来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及破裂 原因
内 容
• 一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 二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促成原因
• 三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破裂原因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
•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 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 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 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 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 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 来,抵抗日本的侵略。7月 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 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 介石。《宣言》提出发动 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 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 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 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教案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教案

初中历史国共合作的教案教材:初中历史教材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 掌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能够分析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2. 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图片资料等教学辅助工具;2. 板书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国共合作的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二、展示/讲解(15分钟)1. 讲解国共合作背景和意义;2. 分析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3. 说明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三、讨论/实践(20分钟)1. 分析国共合作的利弊和影响;2. 分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国共合作的情景;3. 老师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国共合作的启示。

五、作业(5分钟)1.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小论文;2. 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板书设计:国共合作- 背景和意义- 过程和结果-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掌握国共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能够分析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国共合作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重点:1.七七事变。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抵抗。

4.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70多年前,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日军蓄意发动卢沟桥事变【材料链接】材料当年的报刊曾这样评论:对中国来说,“卢沟桥得失,北平之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存亡系之;而西北、陇海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也”;对日本而言,“卢沟桥事件是一个更大图谋的开端”。

【问题探究】卢沟桥为什么会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答案提示:(1)1936年,日军势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2)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西南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3)卢沟桥得失,关系北平之得失乃至华北之安全。

2.全面抗战爆发【材料链接】材料一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电宋哲元【问题探究1】材料一表明蒋介石对日态度发生怎样变化?为什么?答案提示:变化:蒋介石对日态度由九一八事变后的坚决不抵抗转变为抵抗政策。

原因:(1)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全力围剿红军,面对日本的侵略下令不抵抗。

(2)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整个中国,蒋介石集团自身利益受到威胁。

国共合作第二次: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发展繁荣

国共合作第二次: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发展繁荣

国共合作第二次: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发展繁荣1945年以前,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混乱。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极为激烈,国共之间的争斗也不断加剧。

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日本投降,中国的政治形势开始发生改变。

国共两党从此开始了历时八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推进全面合作,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最大的共识是开展和平谈判,结束内战,实现国家和平统一。

1945年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党各自保留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形成了双方合作的新形势。

接着,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确定了建立了中国民主联盟和中国联合政府的决策方案。

这是合作的第一步,也是一个基础,为国共合作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双方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谈判,逐步推进全面合作。

1946年,两党签订了《国共双方军队停战协定》,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内战。

此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共同应对朝鲜战争、土地改革、财税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举措的取得成功,正是国共合作,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合作成效。

在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国共两党也加强了对于经济、文化的合作,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共合作浓缩成历史,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源于两党间的政治智慧和心灵契合。

双方在全面合作过程中,大量的沟通互动、协调谈判,最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国共两党共同在国家统一、聘用教育、财税改革、土地改革等方面取得成功,不仅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加强了两党的合作信心。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页,这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一次历史性的合作,在二战之后的新形势下,经过八年的合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和平共存,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可以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取得经验对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论第⼆次国共合作论第⼆次国共合作⽇本⾃九⼀⼋事变以来,⼤举⼊侵中国。

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全国民众的抗⽇情绪,举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的抗⽇救亡运动。

国内、国际关系都发⽣了重⼤变化,各种⼒量分化整合。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政策也开始相应变化。

中国共产党为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民族统⼀战线进⾏了长期不懈的努⼒。

⽽国民党的政策在内外双重压⼒下也逐渐向“停⽌内战,⼀致对外”的⽅向发展。

1933年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次提出红军准备在⽴即停⽌进攻苏区、⽴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即武装民众创⽴武装的义勇军这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共同对⽇作战的协定。

1935年8⽉1⽇,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宣⾔》),再次明确表⽰只要国民党军队停⽌进攻苏区,实⾏对⽇作战,红军愿⽴刻与之携⼿,共同救国。

1935年12⽉,中共中央在⽡窑堡召开政治局扩⼤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抗⽇民族统⼀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建⽴⼀个统⼀的民族⾰命战线”的⽅针。

⽡窑堡会议后,共产党⼀⽅⾯积极促进全国⼈民⽇益⾼涨的抗⽇救亡运动的浪潮,另⼀⽅⾯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主张。

1936年5⽉5⽇,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致抗⽇》的通电,将“抗⽇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政策。

8⽉25⽇,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内战,建⽴抗⽇民族统⼀战线。

1936年12⽉12⽇,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接受停⽌内战、联共抗⽇等6项条件。

1937年2⽉10⽇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内战,⼀致对外;保障⾔论、集会、结社之⾃由等五项要求,并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武⼒推翻国民党政府的⽅针;⼯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命军;特区实⾏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没收地主⼟地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