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课例观察

合集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和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通过制作和操作地球仪,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3. 通过地理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地球的形状:球体、椭球体、不规则椭球体;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的构造:大陆、海洋、山脉、平原等。

第二节: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1.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投影、缩放、比例尺;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察地理位置、测量距离、确定方向等;3. 地球仪的种类: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第三节: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1. 地球仪的操作:旋转、平移、缩放等;2. 地球仪的观察: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等;3. 地球仪的实践:地理游戏、地图制作、地理探究等。

第四节: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1. 地球仪在地理位置学习中的应用:经纬网、坐标系等;2. 地球仪在地理特征学习中的应用:大陆轮廓、山脉分布等;3. 地球仪在地理现象学习中的应用:气候分布、人口分布等。

第五节:地球仪实践活动1. 地球仪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2. 地球仪展示:小组展示制作地球仪的过程和成果;3. 地球仪竞赛:小组竞赛地球仪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技巧。

难点:1. 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技巧;2. 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3. 地球仪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验操作,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合作与探究: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探究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实践与反思:通过地球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并进行教学反思。

观察地球仪及经纬线课件

观察地球仪及经纬线课件

步骤二:把以下经纬度位置与对应的城市连线
(117°E , 39°N)
温哥华
(123°W , 49°N)
利马
(151°E , 33°S)
天津
(77°W , 12°S)
悉尼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步骤一:观察纬线
1、找出哪些是纬线?它们是什么形状?观察 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观察每一条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如不相等, 长度有何变化规律?
步骤二:观察经线
1、找出哪些是经线?它们是什么形状?指示 什么方向?
2、观察每一条经线长度是否相同?
步骤三:将纬线和经线特点进行对比, 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
经线
90°60°30° 0° 30°60°90°
90°120°150°180°150°120°90°
2、在地球仪上找到160°E和20°W经 线的大致位置。
注意观察0°和180°经线、160°E和 20°W经线在空间上有什么关系?东西半 球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以160°E和 20°W经线划分东西半球,而不是以0°和 180°经线划分的?
形状

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特点 赤道最长,向南 所有经线等长
北两极逐渐缩短
实验三:观察纬度和经度
步骤一:1、仔细全面观察地球仪上标注的纬 度。 2、找出南纬和北纬是如何区分的,总 结纬度变化规律。 3、找出其中重要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
线、南北极圈、南北极点等。
步骤二:1、仔细全面观察地球仪上标 注的经度。找到0°和180°经线,指 出往哪是东经,往哪是西经?
步骤三:通过观察、对比,完成下列表格

大班科学教案地球仪我知道

大班科学教案地球仪我知道

大班科学教案地球仪我知道大班科学教案:地球仪我知道引言地球仪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概念。

在大班科学教学中,地球仪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程和相关主题的教学中。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地球仪进行大班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地理知识。

一、地球仪的基本概念介绍地球仪是一种用于模拟地球的球体工具,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和运动方式。

地球仪通常包括一个球体模型、一个支架和一根支撑杆。

通过旋转地球仪,我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展示地球上的不同地理特征和地理位置。

二、地球仪在大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1. 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位置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位置。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大陆和海洋,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位置。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不同区域,让学生发现地球表面的大陆、海洋和其他地理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认识。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师可以通过手动旋转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师可以解释地球自转的原理,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时间刻度,了解时间和地球自转的关系。

3. 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带和生物区域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上的不同气候带和生物区域。

教师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展示地球上的赤道、温带和寒带等不同气候带,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大陆和海洋,介绍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生物区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4.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火山、地震带和气候系统等地理特征,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地震和台风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地球仪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

幼儿园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幼儿园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幼儿园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幼儿园地球仪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

叫地球仪。

(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四、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

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五、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六、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

2.培养学生使用地球仪的能力,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及运动特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特点。

(2)提问:地球仪与地球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2.教学内容(1)地球的形状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②讲解地球的形状为不规则椭圆体,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成因。

③介绍地球形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地球的运动①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②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球仪的使用①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特点。

②示范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培养学生利用地球仪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并举例说明。

(2)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事物,如大洲、大洋、山脉等。

(2)引导学生反思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在练习与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不足之处。

如在讲解地球运动时,可能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未能充分体现地球运动的实际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课后作业1.复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特点。

认识地球仪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地球仪大班科学教案

认识地球仪大班科学教案一、教案背景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对于孩子的科学素养和地理意识发展非常重要。

地球仪是一个用来展示地球的模型工具,通过地球仪,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本教案适用于大班的幼儿,旨在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教授孩子们使用地球仪和认识地球。

二、教案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 让幼儿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幼儿喜欢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大班教室或活动室3. 彩色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绘画工具4. 地球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可事先准备并保存在电脑或平板电脑中)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问问题或观察图片等方式引导幼儿们对地球的认知,比如“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地球是什么颜色的?”等。

2. 展示地球仪老师拿出地球仪,让幼儿们围坐在一起,看着地球仪进行观察。

让他们观察地球仪上的大陆、海洋、山脉等特征,并指导他们边看边触摸地球仪上的各个部分。

3.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颜色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幼儿们认识地球的形状和颜色。

可以用一块彩色纸展示地球的形状,或用红、黄、蓝等颜色的纸条来粘贴出地球的颜色。

4.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展示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可以逐渐转动地球仪,让幼儿们观察地球自转时的日夜变化,以及地球公转时的四季变化。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幼儿们思考,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是白天,有时候是黑夜?”“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吗?”等。

5. 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地球给每个幼儿发放彩色纸、彩笔、剪刀和胶水等工具,引导他们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地球。

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绘制一个独特的地球。

完成后,让他们向其他幼儿展示并解释自己地球的特点。

6.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当天的内容,让幼儿们再次巩固对地球的认识,并询问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颜色以及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理解。

幼儿观察地球仪的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地球仪的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地球仪的观察记录
今天老师和我们观察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由五颜六色的球体、月牙型的支架和稳稳当当的底座三个部分组成的。

在这个圆圆的球体地球仪上我一下就发现了中国,中国领土的形状就像一只雄鸡,它很引人注目,是一块红色的版图。

在中国版图的不远处,有一个蚯蚓状的小岛国,那就是日本,别看它小,可它总是挑起事端,制造矛盾,真可恶!中国跟日本都在亚洲的版块上。

在地球仪上我还发现了四大洋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七大洲分别是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老师找同学借了一个手电筒。

当老师用它照着中国的时候,我发现中国背面的西方国家美国正处于黑暗状态,我明白了,老师是用手电筒当作太阳,形象地演示着。

通过这个演示我懂得了当太阳照着中国的时候,美国正是夜晚,因为中国跟美国分别处于地球的东方和西方两个方向。

地球仪真有趣!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观察地球仪,了解一些新的地理知识。

同时,我做任何事件也要多观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学问。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和地球仪》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和地球仪》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 教学策略选
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 择与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
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
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 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 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 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 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 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 16 世纪初葡萄牙航海 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球和地球仪》

本课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
用经纬网定位”五个标题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
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
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
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
教学目标 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
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 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 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
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
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4.问题解决
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5.作业完成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6.反馈辅导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7.新的期待
学生对下一次课是否表现期待?
是,由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材料入手
5.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是,运用地球仪和数字星球仪学习
6.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是,紧密结合教材“书仪”结合
7.学法指导: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补充视点
整个教学流程,任课教师用心解读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教学改进建议

补充视点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互助能力
教学改进建议
加强分层教学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1:教什么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地球仪》课例
观察视角
一、教什么
观察者:于秀丽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而恰当?
是,课标解读清晰
2.内容聚焦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3.建立结构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4.关注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7.平衡教学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补充视点
整个教学流程,任课教师用心设计了教学活动,精心安排了教学环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达到知识的传递和建构。
教学改进建议
教学时间紧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3:怎么学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地球仪》课例
观察视角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
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6.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7.活动作业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补充视点
在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研究、讨论,合作学习气氛热烈。展示交流环节,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甚至默契到两个人互相合作进行更有效的展示(一人讲解,一人用地球仪演示。)
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
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4.技术手段
有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5.教师行为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
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
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6.当堂检测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源自,及时反馈回授?教学容量大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2:怎么教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地球仪》课例
观察视角
二、怎么教
观察者:于秀丽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2.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3.教学方法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
三、怎么学
观察者:于秀丽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或教学活动表现兴趣?

2.注意状态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3.参与状态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4.合作状态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教学改进建议
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绘制经纬线。可以再增加展示的机会。
课堂观察记录表单4:学得如何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
《地球仪》课例
观察视角
四、学得如何
观察者:于秀丽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目标达成
有无当堂检测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各有所得
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3.特殊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