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学校校史与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学校校史与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一、校史与学校文化的重要性学校校史是学校作为一个有着自身发展历程和独特文化的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史记录了学校的发展过程,包括创建时间、领袖人物、办学理念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等。
学校文化则是学校内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它是学校的灵魂。
校史和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学校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传播学校精神至关重要。
二、学校校史的传承学校校史的传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
首先,通过校史馆的建设和运营,将学校历史发展的文物、图片、资料等有机地融入其中,以更形象地展示学校的成就和荣誉。
其次,可以通过举办学校校庆活动,邀请校友回校参观、庆祝,以此加深他们对母校的记忆和归属感。
此外,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校史课程,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传承校史,让学生更加了解学校的过去和发展。
三、学校校史的价值学校校史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学生可以感受到学校的荣耀和光辉,对学校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其次,学校校史中的成功经验和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可以为今后的制定发展战略和目标提供借鉴与参考。
此外,学校校史的传承也能够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学校文化的传承学校文化的传承是指学校内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的传承。
学校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
学校应该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等方式将这些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学校文化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发展是指学校文化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而进行的转型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校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将学校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文化创新活动,引领学生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注重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和贡献。
学校校史与传统文化传承

学校校史与传统文化传承一、学校校史的重要性学校校史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和优秀传统。
学校校史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证据,更是一面能够激励师生向前发展的镜子。
通过研究学校校史,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特色与精神,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学校校史的保存与整理为了有效保存和传承学校校史,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校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校史资料的及时归档和安全保管。
同时,还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对校史进行整理,将其编纂成册,以便师生和社会各界了解学校的历史。
三、学校校史的宣传与推广学校校史的宣传与推广是传承学校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校史展览、校史讲座等形式,向师生普及学校的历史,激发他们对学校校史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网站等平台上发布相关文章,扩大学校校史的影响力。
四、学校校史与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比如,可以在校园景点设置校史标识,设计校史主题的壁画等,让师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学校校史的魅力。
五、学校校史与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校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征文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学校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传统,引导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六、学校校史与文化传承学校校史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校史的传承也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校应该从校史中汲取教育智慧和办学经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和管理之中。
比如,可以在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才艺,鼓励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传承下去。
七、学校校史与素质教育学校校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资源。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向学生传达学校校史中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引领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追求。
通过学习和传承学校校史,学生可以在成长中获得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学校校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学校校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概述:学校校史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时,必须注重对学校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本文将探讨学校校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相关问题。
1. 学校校史文化的重要性学校校史文化记录了学校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校校史文化的传承,可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学校校史文化的传承方式学校校史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纪念碑、纪念馆、校史展览等。
这些传承方式不仅可以展示学校的历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学校校史文化的认同。
3. 学校校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学校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学校校史文化传承得到充分发扬,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4.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培育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成长。
5.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
通过提供各类文化活动和项目,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制定相关策略和计划,并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主题讲座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7. 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参与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倡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并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8. 教职员工的角色与作用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和引导,增强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校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传承

学校校史教育与校园文化传承一、学校校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校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校精神、建立学校荣誉感和增强学校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和办学成就,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学校是一个具有深厚底蕴和光荣传统的地方。
校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激发他们对学校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兴趣。
二、校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校史教育。
首先,可以举办学校校史展览,展示学校的历史图片、文物和档案资料,让学生通过实际触摸和观看了解学校的历史变迁。
其次,可以举办校史讲座,邀请学校的前辈或资深教师分享学校的历史故事和办学经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承。
此外,学校也可以开设校史课程,将学校校史纳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的课程内容中,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和了解学校的历史。
三、校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校史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学校的创立和发展、师生的先进事迹、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了解学校的创办者、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使命。
同时,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也是校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都能反映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校史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组织学校历史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建筑、设施和重要地点,感受学校的历史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文化节、校史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体会学校传统和文化的魅力。
四、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传承是学校内部的一种传统和风气,它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也是学校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校园文化传承对于维护学校的品牌形象、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五、校园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法校园文化传承可以通过日常教育、社团活动和学校风气的培养来完成。
首先,学校应当将校园文化融入到日常教育中,例如通过班会、晨会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校园文化的知识和内涵,并鼓励学生践行和传承校园文化。
学校校史与校园文化

学校校史与校园文化引言:学校校史与校园文化是一座学校的灵魂和基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了解和传承学校校史,发扬和弘扬校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一所理工院校为例,探讨学校校史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学校校史的宣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一部分:校史的重要性学校校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文化的源泉。
了解学校校史,可以让师生们更好地理解学校的使命和愿景,保持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校史还可以激发师生们的爱校情怀,培养他们的荣誉感和集体意识。
同时,通过学校校史的挖掘和研究,可以发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第二部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塑造他们的人格,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校园文化还可以传承学校的特色和传统,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学问的热爱。
第三部分:如何加强学校校史宣传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校校史的宣传。
首先,可以开设校史课程,将校史融入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小就学习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类校史展览和讲座,吸引师生们的参与和关注,让校史不仅仅是文字上的东西,而是能够被触摸和感受到的。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校园网站、校报等,定期发布关于学校校史的文章和报道,让校史的信息流动起来。
第四部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成立校园文化委员会,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等,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此外,学校还可以创建校园文化墙,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集体荣誉,激励学生追求卓越和进步。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利用方案

学校校史文化传承与利用方案学校校史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与利用学校校史文化,可以加强学校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方案。
一、历史建筑与景点的保护与利用学校校史文化的传承和利用可以从学校的历史建筑和景点入手。
首先,学校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
其次,在开展保护的同时,学校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如举办展览、文化活动等,吸引师生和游客前来参观,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校史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学校校史文物是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收藏和展示这些文物,可以将学校校史文化传达给师生和社会大众。
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校史文物馆或者设立展览室,展示学校的历史成果和荣誉,同时还可以举办相关讲座和展览活动,让师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三、校史文化教育的开展与推广校史文化教育是学校校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学校可以将校史文化纳入学校课程,组织相关的教育活动,启发学生对学校校史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校报等媒体,宣传学校的校史文化,让师生广泛参与到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中来。
四、校史文化研究的深挖与发展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利用需要有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史研究团队,通过调查、整理、研究学校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挖掘学校的校史特色和价值。
研究工作的成果可以通过学术论文、专著等形式发表,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五、学生参与的校史文化项目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对于校史文化传承与利用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史文化项目中来,如校史研究、文物保护等。
通过这些项目,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校史的魅力,并且培养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和责任感。
六、校史文化的创意利用校史文化传承与利用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还可以有创意的利用。
学校可以利用校史文化创作音乐、电影、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将学校校史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校史观后感

校史观后感前言作为一名学生,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中,我们不仅学习知识,还接触到了学校的历史和文化。
近期,我有幸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陈列馆,深入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文化。
通过这次体验,我对学校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将就此进行一番发言。
一、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史陈列馆详细地展示了学校从创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首先,学校的创建者和创办过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办者不仅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还需要长远的眼光和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理念。
通过了解创办者的故事,我对学校的价值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学校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和变革也是引人入胜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更新,学校也走上了不断发展的道路。
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都在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与使命。
二、学校的校史文化除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校史陈列馆还详细地展示了学校的校史文化。
校史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特点,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精神风貌。
首先,学校的校史文化表现在校训和校训内涵的传承上。
学校的校训是学校精神的核心,蕴含着学校的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通过展览,我了解到学校的校训是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而且在日常教育中得到了贯彻。
这种持续传承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学校的校史文化还体现在校园建筑和校园环境的保护上。
学校的早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学校历史的连贯性和传承性。
学校非常注重保护和维护校园环境,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
走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可以感受到学校校史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三、校史观后感通过参观校史陈列馆,我对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校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创办者那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与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和人格。
学校校史:传承文化,铭记校园历程

学校校史:传承文化,铭记校园历程引言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史,这是学校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们了解和铭记校园历程的重要途径。
学校校史记录着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它是师生们共同打造的珍贵财富。
通过研究学校校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发展轨迹,感受学校的精神风貌,认识学校的先贤和校友们的业绩。
本文将探讨学校校史的重要性,并介绍学校校史的种类和保存方式,以及校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校校史的意义,积极参与到校史研究和传承工作中。
学校校史的重要性学校校史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价值,有助于学校内外人士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学校。
首先,学校校史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
学校的校史中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它们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学校校史,可以帮助学生和教职员工更好地理解学校文化,树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其次,学校校史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参考。
通过研究学校校史,可以了解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总结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校校史的研究可以让学校领导者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最后,学校校史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学校的校史是学生和校友们的共同记忆,通过研究和传承学校校史,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加深师生的情感联系,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校校史的种类和保存方式学校校史可以分为官方校史和民间校史两种形式。
官方校史是由学校正式出版的校史,通常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官方校史往往由学校领导、校史工作组或相关专家撰写,内容比较全面和详细。
官方校史通常包括学校的建校背景、历史沿革、办学特色、优秀校友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宣传材料。
民间校史则是由学校师生、校友和相关研究者自行编写的校史,其内容相对简单和局部化。
民间校史往往包括学校的个别事件、校园文化和校友传记等内容,更贴近学生和校友们的实际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一:论文一篇 论四川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的历史意义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0844013030周建平) 背景: 1994年4月8日,经国家教委和四川省政府批准,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1998年12月21日,教育部将其更名为四川大学。2000年9月29日,经四川省政府和教育部报国务院批准,经第一次并校改革后的原四川大学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这就是今日的百年名校——四川大学。
历史沿革: 原四川大学的历史渊源,远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2036年前)开地方高等学校先河的“文翁石室”,近可系及1704年创办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兴建的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中期典型的古代书院,尊经书院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原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是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6月18日(农历5月初8日)开堂的,它是当时四川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之后在各个时期经过多次并校和更名,到1931年的四川联合大学已是当时全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1993年学校有6个学院、22个系、50个专业。 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名成都工学院。成都工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在全国院系调整期间从原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出来新建的一所高等工科院校。1955年,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迁至成都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合并后仍定名为成都工学院。1978年,归中国科学院领导的成都工学院改建为成都科技大学,并列为全国的重点大学,由原来的多科性高等工科院校转为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理工科大学。1993年学校有4个学院、23个系、56个专业。 原华西医科大学是1910年由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的五个差会在四川成都创建的。大学按“协合”的原则,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实行“学舍”制,1913年毕启就任第一任校长。学校最初设文、理两科,1914年增设医科,1917年复增设的牙科为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1918年增设教育科,逐步发展为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综合大学。1924年招收了第一班女生,开内地男女合校的先声。1929年医科与牙科组成医学院。1932年成立文学院,1934年将理科改为理学院,1932年创办制药系,为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高等制药教育机构之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生及其护土专科学校先后迁来成都,与华大联合办学。“五大学”因此盛况空前,华西坝也成为当时大后方教育文化中心之一。1978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4月恢复了接受卫生部和四川省的双重领导、以部领导为主的领导体制。在1995年,学校即提出了跻身“211工程”建设的发展目标,1996年6月,卫生部和四川省政府签署了共同建设华西医科大学的协议,并将华西医科大学列为卫生部三所“211工程”建设的医科大学之一,学校迈出了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至2000年9月,学校设基础学科、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成人教育和法医学等7个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和妇幼卫生两个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学、法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学、药学、药物化学、临床药学、妇幼卫生学、科技英语等12个本科专业。
历史意义: 四川大学的两次强强合并无论是对四川大学本身、对中国教育界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注定被永载史册! 其一、并校后的四川大学办学规模更大、学科覆盖面更广、专业更齐全、学科优势更加互补、师资力量更雄厚、教育水平更高、国际合作与交流更多、整体实力更强、影响力更有深度和广度。单从师生规模这一点就可见一斑。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42人;有教职工11100余人,其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特聘院士25人,文科杰出教授4人,理科杰出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居全国第五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8人和讲座教授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8支, 数量并列全国第五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1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 其二、两次“强强合并”直接促进了四川大学更具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提出,那就是“将四川大学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现在的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在国内具有不错的声誉和影响力。2009年2月18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机构发布《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四川大学排名第十。诸如此类对四川大学的褒奖铺天盖地而来,但奋进的川大人并没有被这一长串的荣誉蒙蔽双眼,我们深知辉煌属于过去、智者理应放眼未来,这些荣誉更应该成为我们的鼓励与鞭策、成为趋我们前进的号角、成为我们再创辉煌的不竭动力。并校的措施无疑地成为促成该目标的助推器,成为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路。 其三、并校后的四川大学成为西部第一名校、西部教育航母,引领着西部教
育的前进方向,对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意义非凡。。学校现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成、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37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共涵盖46个二级学科。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7个,位于全国并列第四位。拥有32个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98个二级学科,26个省部级二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国家级,省部级)覆盖的二级学科总数为217个,自有学科重点率为81.8%。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228个博士点(含80个自设博士点),345个硕士点(含81个自设硕士点),9个专业学位点,121个本科专业,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涵盖了中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学院管、法、史文、历史、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众多学科), 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样庞大的学校规模、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这样完备的学科配置、这样突出的办学业绩,不仅在西部、而且在全国同等高校中都是鲜有的,四川大学是当之无愧的西部第一名校,是西部教育航母,是祖国教育事业的领航者。 其四、四川大学的并校使他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先锋”,推进了祖国教育改革步伐。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原两校的合并寄以厚望。在第一次学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题词:“努力把四川联大办成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李鹏总理也鼓励:“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建设新型综合大学”。国家教委在并校贺电中高度评价此举“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件盛事,是在新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综合大学的新模式”。《中国教育报》也称学校是“迄今为止高等学校中学科门类最齐、专业覆盖最广、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她的创立突破了我国重点工科大学与重点综合大学相互分离发展的办学模式,开始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道路。”的确,四川大学历来就有这种敢为人先的非凡气魄,我们时刻准备着争当各项事业的排头兵、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谱写更加辉煌绚丽的篇章! 其五、并校后的新川大向世人昭示:她正在为祖国的教育现代化添钻加瓦,她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立新功。正所谓“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系乎国家之教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人、更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仅关系着这代人的成长、更关系着无数子子孙孙的前途与命运。教育兴旺则国家昌盛,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我们四川大学、我们川大学子可以负责任地对大家讲: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将永远无愧于大家的期望,我们将引领时代发展和进步的方向,为祖国站岗、为人民护航。
四川大学并校意义非同凡响、英明的举措万古流芳!
作业二:演讲稿一篇 川大精神,激励我前行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0844013030周建平) 有人问我什么是川大精神,我告诉你„ 川大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奉献精神。在四川大学建校110余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在洋务运动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和大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川大作为革命的重要基地和舆论中心都为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时间步入建设和改革时期、又尤其是步入崭新的21世纪,川大人将一如既往的发扬革命前辈们 “以德立人、以言传世、以功兴国,生死以之、祸福由之、荣辱系之”的民族和爱国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川大精神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和谐、包容精神。从中西学堂肇始、堂院同归、华西并起到三水汇流、三校合并,无处不透显出川大的和谐与包容。正是由于川大恢廓的胸襟,才有了今日川大文、理、工、医齐全的学科体系,才有了学科交叉融合、资源整合带来的巨大优势,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今日和明日的川大和川大人将继续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改革创新精神,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所用,让川大成为各家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成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丽舞台、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发展与进步的前沿阵地,永葆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到那时,川大人也将以时代领航者的身份傲视群雄。 川大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探索、治学精神。 正所谓“一国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而人才之盛衰,系乎国家之教育”;正所谓“崇尚学术,儒雅之风徐成;探求真理,世俗之风渐远”;正所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四川大学坚持这种探索治学的精神,力争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川大精神就是“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务实、进取精神。这是四川大学的校风,也就是学校学风、教风、学校的领导作风与党风的总称。严,即严格、严密;谨,即谨慎、慎重、慎独、三思而后行。“严谨’就是要求我们精益求精,办事一丝不苟,做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勤,即勤快、勤劳、勤俭;奋,即要有所作为、奋进不止。“勤奋”就是要求人们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坚忍不拔、奋发努力。求,即探索、研究和追求;是,即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就是探索、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追求和捍卫客观真理。“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