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消费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
儿童营销方案

儿童营销方案引言儿童市场一直被视为具有巨大商机的领域之一。
随着家庭消费能力的提高和儿童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儿童市场。
然而,在进行儿童营销时,企业需要针对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案,以确保企业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儿童及其家长的目光。
本文将探讨儿童营销的原则和策略,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供企业参考。
一、儿童消费特点1. 儿童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儿童阶段的孩子们充满好奇心,对于任何新奇有趣的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进行儿童营销时,企业应该着眼于创造有趣、激发好奇心的产品和活动,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2. 儿童对角色扮演的追求儿童通常喜欢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我,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与儿童角色扮演有关的活动,如扮演比赛、角色游戏等,来吸引儿童的参与和消费。
3. 儿童的社交影响力儿童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社交影响力,他们通常倾向于跟随同龄人的选择和行为。
企业可以通过植入一些受欢迎的儿童偶像或角色,来间接影响儿童的购买决策。
二、儿童营销原则1. 保护儿童的福祉和权益在进行儿童营销时,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关注其福祉和权益。
不得利用儿童的无知和易受影响的特点进行虚假宣传或欺骗性营销行为。
2. 深入了解目标受众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喜好、兴趣和需求,以便能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产品和服务。
在进行市场调研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获取儿童的反馈和意见。
3. 创造有趣和多元化的体验儿童喜欢丰富多样、有趣刺激的体验,在进行儿童营销时,企业可以通过创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体验,如儿童活动、主题展览等,吸引儿童的兴趣和参与。
4. 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品牌形象对于儿童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
一个积极、健康、有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将更容易获得儿童及其家长的认可和信任。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在儿童营销中传递正面的价值观和信息。
儿童消费心理特征我之见

浅谈儿童消费心理特征摘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儿童在现在家庭地位不但提高,儿童用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在家庭中拥有‘小皇帝’‘小公主’之称的独生子女,一旦有想要的东西,父母就会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则会尽力满足他们。
参与儿童用品消费的不仅仅是儿童本身,很大程度上还有父母、亲人等。
而儿童的特殊消费心理使得儿童消费市场庞大而且更具有潜力。
关键词:儿童消费市场、消费特点、消费心理特征、一、儿童用品消费特点1、健康发展性特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健康,为了满足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一目的,许多家长不惜为孩子购买价格高、质量好的产品。
在满足孩子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消费需求,家长们也纷纷转向了精神及孩子的教育方面。
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兴趣,比如绘画、跳舞、弹琴等,儿童的用书,比如启蒙读物、光碟、画册等。
2、攀比心理儿童从入幼儿园就开始过着群众的生活,在群体中学习沟通、比较、判断,在社会和家庭的鼓励下,每位儿童都希望自己是出众的,都希望自己可以作为别人的榜样,因此在衣服、食品、玩具等各方面都会出现比较心理。
孩子们会炫耀自己的新玩具,女孩会炫耀自己的新衣服,而父母们也同样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众的,所以会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3、补偿性消费一般会出现在父母工作较忙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中的家庭。
父母长期在外没有照顾孩子,无论在感情上还是物质方面都觉得很内疚,因此,只能在物质上给孩子一些补偿,给孩子买一些价格高、质量好、高档有品位的商品,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于一些自主性比较强的孩子,父母则给他们更多的零钱,让他们有购买能力,该种消费对于孩子有利有弊,一方面让孩子的生活水品及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孩子更加叛逆、孤僻。
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儿童消费心理特征1、认识商品的直观性消费直观性心理是儿童普遍的消费心理,因此儿童逻辑思维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由直观刺激即引起,具有直观、表面、情感化的特点。
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少年儿童,那是一群充满活力与好奇的小消费者。
他们的消费心理啊,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有着各种各样的奇妙之处。
少年儿童往往很容易被外观所吸引。
就拿玩具来说吧,那些有着鲜艳色彩、奇特造型的玩具对他们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一个小男孩在商店里看到一辆超级炫酷的赛车模型,车身是耀眼的红色,上面有着金色的花纹,轮胎大得有些夸张,就像从未来世界开过来的一样。
他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满心满眼都是这个赛车,根本挪不开步。
在他们的小世界里,好看就几乎等同于好玩、好用。
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去深入研究这个东西的质量如何,功能是不是实用,只要看着够酷够炫,就已经在心里给这个商品打了高分。
新奇感也是少年儿童消费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新的东西就像神秘的宝藏,对他们散发着无尽的魅力。
记得有一次新出了一种可以在空中写字的笔,笔芯里装着一种特殊的液体,写出来的字就像漂浮在空中的烟雾一样,一会儿就消失了。
孩子们一看到这个笔,就兴奋得不行,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
他们渴望探索新鲜事物,这种新奇的商品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去体验那种新鲜有趣的感觉。
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还特别容易受到周围小伙伴的影响。
小朋友们之间啊,就像是一群快乐的小蜜蜂,彼此分享着自己的发现。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超可爱的卡通贴纸本,这个贴纸本上的卡通形象是当下最流行的动画角色,周围的小朋友都围着看,羡慕得不得了。
那这个孩子回到家就会心心念念地想要一个同样的贴纸本。
他们想和小伙伴们有一样的东西,这样在玩耍的时候就可以一起分享、一起讨论。
这种跟风心理在他们中间特别普遍,就像是一阵风,吹到哪里,哪里的小朋友就会对同样的东西产生兴趣。
还有啊,少年儿童对于那些和自己喜爱的事物相关的商品毫无抵抗力。
比如说小女孩喜欢某个公主形象,那带有这个公主形象的衣服、包包、头饰,哪怕是一块小小的手帕,都会让她爱不释手。
儿童消费六大心理

儿童消费的六大心理特点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自身独特的消费心理。
概括地说,大致有以下几种特征:第一.购买的非目的性。
儿童在购物时,大多数时候是很盲目的,他们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随机购买率很高。
迪士尼童装广州某店店员表示:“很多孩子看到有些款式特别漂亮,就会着迷上瘾,但不合意,品牌转换也非常快。
”第二.炫耀,攀比心理。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会相互炫耀自己的新衣服.新玩具,并互相攀比.以拥有最好、最高级的衣服、玩具为荣。
比如法国品牌尼斯兔经常会在服饰上搞出来一些高科技的新玩意儿,很多学校的小朋友在学校攀比,回家里就会闹着父母去买。
第三.从众心理。
由于儿童心理机制尚未发展成熟.使其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大多数儿童消费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别的小朋友都选择的东西,以此与别人达成一致,从而避免被其同龄阶层孤立。
儿童弱势群体的角色定位,令他们比成年人更害怕被疏离.这也是促使他们消费时从众心理产生的一个深层原因。
第四.认牌购买。
20世纪.是一个品牌强盛的世纪。
在各种品牌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已成为一个强大的认牌购买群体。
在中国,提到酸奶.儿童就会想起“娃哈哈”;提到果冻.就会想起。
喜之郎”.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孩子在消费时,会积极主动地认牌购买。
很显然,品牌已成为儿童消费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易受刺激物的影响。
上文曾提到,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感觉敏锐.由此决定了他们对刺激物的反应也比成年人更加强烈。
儿童消费时会受到各种刺激的影响:如色彩鲜艳的包装(视觉刺激),食物浓郁的气味(嗅觉刺激).玩具柔软的手感(触觉刺激)而产生购买欲望.实施购买行为。
有时.儿童甚至会为了一个心仪的玩具而购买他并不想要的东西。
如在麦当劳的一次促销活动中.很多孩子就是为了史努比的公仔而购买其汉堡。
第六.喜新厌旧。
儿童的心理是极不稳定的.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新奇的事物虽然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新奇感一旦消失后.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会发生转移。
小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

一、对小食品中的小玩具如痴如醉一段时间以来,在小学生中,“人物卡”风靡,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校园内,不时地听到小学生们谈论各种“人物卡”’有的小学生集卡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据了解,“人物卡”最早是出现在”小浣熊”干脆面里,这种干脆面每袋里面都有一张“水浒人物卡”,一套共有108张。
很多小学生特别是男生为了集齐“水浒人物卡”,争着买此干脆面。
在东北地区一些绝版卡如“宋江”卡和“卢俊义”卡被炒到几十元甚至百元。
“水浒人物卡”使“小浣熊”身价直线上升,众多食品厂家也纷纷效仿,“泰迪”小熊饼干有了((水浒卡”,“奇多”膨化食品里有“三国卡”,“小虎队”干脆面里有“天龙八部”和“倚天屠龙记”等,由于这些卡抢手,小摊上也出现了整套的仿冒卡。
因集卡而导致小学生上课不听讲、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相当普遍。
更有甚者,北京市一小学生为了积攒“水浒人物卡”竟偷了学校附近小卖部的20袋“小浣熊”干脆面。
无独有偶,在东北一些省市也出现了小学生在超市拆干脆面包装偷卡事件。
对于“集卡现象”,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释。
有的小学生说:“集卡一是好玩,二是可以从里面学到一些小知识,只是有同学在集卡过程中,为炫耀、攀比花起钱来满不在乎。
”有的小学教师说:“小学生收集卡没关系,但是不要影响学习。
这些卡的人物小传要注意选择,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的就不要出版。
如菜园子张青与孙二娘开店,专杀恶人,做人肉包子,这样的内容就不好。
再就是厂家的推销手段有些误导消费,有的小孩买了小食品,有的里面没有卡,需要碰运气。
这样就迫使小学生大量地购买,很盲从,助长了儿童不健康心理。
厂家是不是可以改进促销手段,一箱里放一本连环画,这样就好多了。
还有就是把卡片放在面里也不卫生。
”有的家长担心:给小孩用于正餐的钱,都被拿去买卡了,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营养缺乏,影响健康。
企业有关人员则认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儿童食品都是集吃、玩于一体。
“小浣熊”于脆面附带“水浒人物卡”,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大概是因为水浒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接受度比较好;且此套卡设计讲究,迎合了孩子的心理;对厂家来说,以产品为主导并附加可玩的东西以吸引孩子们,这种促销手段无可厚非。
儿童消费者心理实训报告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消费市场逐渐壮大,儿童消费者已成为商家关注的重要群体。
了解儿童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对于商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训报告通过对儿童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分析了儿童消费行为的特点,为商家提供参考。
二、儿童消费者心理特点1. 好奇心强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产品吸引。
在购买过程中,儿童往往关注产品的外观、功能、颜色等因素,而忽视产品的实用性。
2. 模仿性高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容易受到同伴、家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购买决策中,儿童会模仿家人、朋友的消费行为,追求与同龄人保持一致。
3. 依赖性强儿童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依赖父母或长辈的意见。
家长在儿童消费中的决策权较大,儿童消费行为往往受到家长消费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4. 情感消费儿童消费行为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如产品外观、广告宣传、品牌形象等。
情感消费使儿童在选择产品时,更注重产品的情感价值。
5. 容易受广告影响儿童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
广告中的夸张、诱导性语言容易使儿童产生购买欲望。
三、实训过程1.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儿童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儿童消费者心理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消费品案例,分析其营销策略,探讨如何针对儿童消费者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营销方案。
4. 营销策略制定根据儿童消费者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如产品设计、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等。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儿童消费者心理特点分析通过实训,我们了解到儿童消费者具有好奇心强、模仿性高、依赖性强、情感消费、易受广告影响等特点。
2. 案例分析以某儿童食品为例,分析其营销策略。
该产品采用卡通形象、鲜艳的色彩、有趣的广告语等手段,吸引儿童消费者的注意力。
同时,通过举办亲子活动、赠送礼品等方式,提高家长对该产品的信任度。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特点

一根据年龄划分消费者群体,可以分为少年儿童、青年和中老年三个群体。
(1)少年儿童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1从纯消费向社会性消费过度,从模仿型向个性消费过度,消费的情绪从不稳定发展到比较稳定。
营销策略: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营销策略如下:1区分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对象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2 发挥商品直观,形象的作用,增强商品的吸引力,3 对儿童自购自用商品家长购买儿童使用的商品采用不同的促销方式。
(2)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1追求时尚表现自我。
2追求个性表现自我3追求感性容易冲动
营销策略如下:1及时推出技术先进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开发新的产品,2注重包装、商标的设计,使之有感染力,3注重青年的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强化促销,促进冲动性购买动机的形成。
(3)中老年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1理性购买经济实惠2注重便利讲究实效3需求单一惯性较强(他们不会太多的追求时尚,对于花哨的产品包装和复杂的功能不敢兴趣,对办成品,和方便的食物耐用的消费品有强烈的消费兴趣)
营销策略1强调商品的内在价值,以质取胜2慎重制定价格策略,使之具有合理性,3制定稳定的具有实效的推销策略4努力提高消费水平,不断地推出新的服务项目。
二:女性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1态度细腻选择性强2注重外观感性消费3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4注重实用性和具体的利益
营销策略如下:1注重商品的包装设计和创新,2通过口头传播信息,以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激发其购买的欲望3强化消费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讲求服务艺术,以满足的服务促销。
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

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
目录
Contents
儿童消费者的消费心 理与购买行为特征
少年消费者的消费心 理与购买行为特征
面向少年儿童消费者 的市场营销心理策略
3
1、儿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特征
儿童消费者指从出生到11岁的消费者。根据其生 理情况可将他们分为乳婴期(0~3 岁)、幼儿期 (3~6岁)与童年期(6~11岁)三个阶段。在这 一期间,儿童的消费心理有很大的变化
改善商品的外观形象,增加商品吸引力
商品的直观感受对少年儿童的购买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9
3、面向少年儿童消费者的市场营销心理策略
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忠诚度
使少年儿童加深对企业和商品的印象,使其成为忠诚的顾客
10
谢谢观看
11
4
1、儿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特征
从纯生理性消费需要逐渐发展为带有社会 内容的消费需要 从模仿性消费逐渐发展为带个性特点的消费
消费情绪从不稳定发展到比较稳定
5
2、少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特征
少年消费者是指年龄在11~14岁之间的消费者。少 年时期是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时期, 是依赖与独立、 幼稚与成熟、被动性与自觉性交织在一起的时期
6
2、少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特征
喜欢与成人攀比 购买的倾向性开始确立,购买行为趋向稳定 从受家庭的影响转向受社会的影响,受影响 的范围逐步扩大
7
3、面向少年儿童消费者的市场营销心理策略
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组合策略
企业既要考虑孩子父母的消费要求,也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8
3、面向少年儿童消费者的市场营销心理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少儿消费心理特征与营销策略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市场特别是家庭消费市场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家庭消费出现“少儿中心化”趋势,即少年儿童(通常指从幼儿园至阶段即3-15岁年龄段)对家庭消费呈现愈来愈强的影响力。
正确把握好少儿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开展营销活动。
研究少年儿童的消费心理特点,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儿童用品的设计、生产,实行广告、文化、情感等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儿童消费者的需要。
关键字:少儿消费心理营销策略
引言:随着国民家庭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提高,儿童及家长对儿童消费品的关注重点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由于现在是独子家庭,孩子便成了家中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在生活日用品还是在其他消费品上,孩子成了影响父母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这种“少儿中心化”趋势对市场消费的影响力并不仅仅局限生产儿童用品的企业,而是延伸到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乃至所有与生活消费相关的产业,甚至许多家庭在购买日常家庭用品时,父母也要仔细看看商品上的使用说明,如果其消费时需要限制儿童使用或对儿童健康不宜,多数家庭会放弃购买打算,某些产品格外畅销恐怕也与这种“儿童消费中心化”的趋势不无关系。
少儿需求是给商家带来的市场效应可见一斑。
要抓住父母的钱袋,先要抓住小孩的心。
一、少儿的消费心理特征
1.消费的依赖心理
由于少年儿童的购买能力还没有完全独立,在购买商品时,往往缺少自己的主见,因此,他们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而且年龄越小,依赖性越大。
他们只知道要这样购买商品,而不考虑为什么要如此购买。
这时的老师、父母对他们的购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用品上通常老师的建议更具影响力,而在生活上,父母的建议显得更为重要。
2.消费的模糊心理
少年儿童年幼,没有太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不熟悉购物活动,缺乏选购能力,价值有效、胆怯,而内心却有着较强的购物欲望,尤其受到电视媒体的影响,或看到同伴拥有了某种物品,所表现出的欲望就更为强烈。
因此,在购物时少年儿童在琳琅满目的货价前表现出犹豫不决、捉摸不定、左顾右盼等不稳定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影响的调节和支配。
3.消费的天真好奇心理
少年儿童具有天真的心理特点,他们纯情、幼稚、有童话般的幻想色彩,因此,他们在购物时也就表现出天真好奇的消费心理。
他们的需求标准往往是成人所难以理解的。
如一些制作精美的商品引发不了孩子们的食欲和兴趣,而那些制作简单的商品却因为包装内附有各种不同的小玩具倍受他们青睐。
4.消费的直观心理
少年儿童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主要是直观表象的形式,缺乏逻辑思维。
他们只从商品的直观印象上而不注意商品的品牌和生产厂家、比较商品的质量和性能等。
5.消费的可塑心理
由于少年儿童处于认识事物的学习阶段,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他们的思维批判性尚未发展成熟对老师、书本知识和传播媒体上的观点往往深信不移。
在消费心理上,通常表现为容易被那些动人的推销宣传所说服和左右。
二、少儿市场需求分析
夸克(中国)顾问市场研究公司对我们城市青少年消费的抽样调查,城市少年儿童人均每月生活消费高达897元,占家庭消费总支出超过30%;父母不仅在生活上对子女有求必应、关怀备至,在教育及培养少儿兴趣爱好方面的投入也是倾尽全力。
二是少年儿童对成人(家庭)消费的带动作用。
除少儿自身衣食住行需求外,一些家庭耐用品投向也间接由少儿需要产生,如多数家庭购买电脑往往包含着用于子女学习教育的因素。
现代城市中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已非常高,许多家庭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少儿成了家庭的“小太阳”,出现全家围着小孩转的现象,少儿在家庭消费中的角色由过去的“影响者”更多变成了“发起者”、“参与者”,其兴趣偏好、消费心理也对家庭用品的购买选择产生重要影
响;这一现象姑且不论是否合理,但其对“朝阳产业”的促动和为企业带来的商机是显而易见的。
三、少儿消费品市场的营销策略
少年儿童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其消费行为也受到其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制约,购买决策与购买行为多由父母承担但由于少儿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又是儿童用品的直接消费者,父母在购买儿童用品时会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偏好,所购商品尽量使儿童满意、喜欢。
因此,工商企业在制定儿童用品的营销策略时,既要考虑父母的希望,又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愿望和心理特点。
(一)产品策略
由于少年儿童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更多的是通过商品的直观样式来判断其优劣,具有较为明显的求新、求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儿童用品必须在商品的造型和外观美化上下功夫,使之造型奇特,活泼有趣,色彩斑斓,形状各异,功能多样,包装精美等。
例如,在儿童用品的设计上,应注意结合儿童熟悉、喜爱的卡通人物、动物形象,从而吸引儿童的注意,增强他们的喜爱程度和识记程度。
在产品功能设计上,要重视儿童好玩、求趣的心理,既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智力开发性、教育性及安全性,以满足家长对儿童智力及身心健康方面的心理要求,同时, 应给予儿童更多的娱乐性,如带声响、有动感、有趣味、富于刺激性等。
在产品包装设计上,应采用儿童喜欢的生动活泼、色彩鲜艳的图案、符号以及儿童喜闻乐见、容易理解的“语言”,一些设计奇特、开启方便的包装以及附赠品包装、有奖包装等都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
从产品品牌上看,应多设计一些为儿童所喜爱的商标名称及造型,如儿童食品“旺旺”的商标及其造型就很受儿童的喜爱
(二)广告策略
电视是少年儿童用品广告的主要媒体。
儿童的消费情绪和消费行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电视广告对儿童消费品的促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儿童对商家广告的目的了解较少,很多孩子认为广告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趣味,而不明白广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销产品。
因而,儿童对广告的判断力较差,容易受广告的影响。
在儿童用品的广告创意中,主要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诉诸形象
而非诉诸文字,诉诸感性而非诉诸理性,通过活泼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诱人的画面、天真的童趣、夸张的造型,使儿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兴奋或者采用变幻、神秘、新奇、怪诞等手段迎合儿童的好奇心理,如利用儿童熟悉的卡通明星做广告人物来创造一种荒诞的意境、离奇的情节。
还可以利用儿童的模仿和攀比心理,用同龄儿童或其喜爱的明星人物进行消费诱导,渲染拥有这种产品而得到的乐趣和优越感。
(三)情感促销
在少年儿童用品的促销活动中,要抓住家长和社会关心、爱护儿童的情感心理,做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使营销活动更具人情味。
工商企业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爱心促销活动,这些活动顺应民心,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感,同时对儿童也是一次爱心教育。
以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主题进行营销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家长和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心理,使消费者感到企业同自己的利益是一致的,从而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如“背背佳”、“娃哈哈钙奶”、“小霸王学习机”等产品的营销策略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一年一度的儿童生日或儿童节是进行爱心促销的好时机,商家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开展让利、赠送、举办生日典礼等多种促销活动。
(四)文化促销
针对少年儿童的个性差异化比成年人小得多以及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可以采用文体竞赛、文艺表演、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健康有益的文化促销活动,既可以吸引家长与儿童,还对儿童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尤其是那些使人振奋、进取,有助于陶冶儿童情操、净化儿童灵魂,引导儿童心态健康发展的文化促销活动最受人欢迎。
商场通过这些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达到了促进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斌.消费心理学[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茹莉.儿童消费品市场的特点及促销策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3)李凤燕. 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