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夷秩序的性质
2024-2025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4年11月7日2024—2025学年度高三阶段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1.下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
这可用来说明古代()A.区域间交流比较频繁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历史悠久且丰富多彩D.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2.王莽改制时说:“汉氏三十税一,……豪民侵凌,分田劫假,实税五也。
”他下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许买卖。
曹魏屯田,西晋实行户调式,北魏实行均田制。
这些土地改革说明了()A.豪强地主势力受到限制B.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减弱C.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D.保障了农民土地所有权3.唐代前期实行朝集制度,主要内容是朝集使赴京汇报地方工作,传达中央诏令。
武则天时期,一次云集东都洛阳的朝集使多达二千八人。
玄宗本着节省财力、巩固边防的精神,改革了朝集制度。
780年唐德宗颁令:“诸州府今年朝集使,宜且权停”。
据此可知,这一制度()A.实行受到中央集权强弱的影响B.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C.体现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D.未得到统治者完全认可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
这说明理学家()思想家观点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B.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5.明清时期部分手工业中雇佣的帮工来源于学徒,行会对学徒有极其严格的限制,如嘉庆年间长沙《香店条规》中规定“本城各琢坊,无论三伙四计只许老板两年半带徒弟一名”,且“进师之日”应缴纳高额入帮会费。
江户时期日本学者诠释下的“华夷”观念

江户时期日本学者诠释下的“华夷”观念“华夷之辨”是古代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关系而衍生出的思想。
日本近世文人在“夷夏之争”的理论思辨上做出了种种努力,力图在中华思想的框架内,摒弃对于日本文化的自卑心理,树立日本也可为“中华”的独立意识。
他们所做出的努力无疑对日本国家主体意识的树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标签:华尊夷卑;自国意识;日本主义;东夷一、“华尊夷卑”的思想心态“华夷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不同,使汉民族在与周边族群交往过程中产生一种优越感,并从而萌发出“华夷”分野的观念。
“夏”“夷”最早是用来表示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本都不含蔑视之意,之后成为看低对方之语也是随着国家、地区间交往的加深而日久积淀的结果而已。
《春秋》中的“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可算作是中国史籍对华夷观念的最初强调,并连同“亲近以来远,未有不先近而致远者”的观念一并显示出华夷之间存在的界限不但是地理上,更是文化上的。
这种以“中国中心论”为特征的夷夏世界观也成为了处理中原与周边民族关系时的一种民族不平等的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以“礼”所指代的文明发展程度作为判断依据来将世界序列化,视己为中心,而其他为未开化之蛮夷。
中国意为“中心之国”,使用时意同“强大的我国”或“最文明的我国”;而古代越南、日本因为系统接受了中国儒学思想,又觉得自己相对独立,进而认为自己是“强大的国家”和“最文明的国家”,同时也为“得沐教化”(学习到中华文明)而自豪,所以仿照中国本土也自称为“中国”。
这种世界观即便只是一种以自我中心的意识,但却长时间地影响了东亚各个区域,并且将一种“心理的压迫”植入东亚人的心中。
二、江户时期儒者们的课题日本作为中华文化的接受国大量汲取了来自中国的文化力量,但这种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肯定也与源生于日本的先天性的情感因素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紧张感。
所以,当作为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秩序或形成世界观基础的“华夷”思想引入日本时,就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华夷”观念2019-06-27西周统治阶层逃离关中周平王东迁,开始了春秋时期。
那时西周的疆域之内发⽣了许多问题,西周的封建社会⾯临了严重的变化。
⼀些本来是在封建体系以外的⼈民,可以通过累积财富逐渐进⼊社会的上层。
王室能够直接控制的封建体系已经⽆法应付结构性的改变。
封建上层之内分崩离析,最接近王权的⼀些近亲独占了权⼒,许多封建体系之内的⼈物都⾯临着⽆所归属的危机。
另⼀⽅⾯,可能因为⽓候的改变,西周西边和北⾯的⼲旱地区有⼀些族群开始向西周的本⼟迁移。
为了抵抗这些侵⼊的外族,王室⼜从东边调动了⼀些部落兵团,协助王室防卫疆⼟。
⼀时之间,现在的关中地区竟有许多不同的种族,纠缠、聚集在⼀起。
⼈⼝压⼒本⾝使关中⽆法维持。
各种武装⼒量和本来的封君都各⾃割据⼀⽅,不受西周的号令。
⽽西周统治阶层的族群有鉴于情势恶劣,也逃离关中,迁移到东⽅的平原。
例如,和王室⾮常亲近的郑国,就搬迁到河南的东部,在河南列国之中,找了个空隙,建⽴国家。
周幽王妃褒姒与太⼦宜⾅,也就是后来的平王,争夺权⼒。
引起⽝戎和太⼦外家申侯联合侵犯⾸都。
西周覆亡,平王东迁成周(今⽇的洛阳),从此王室号令⼀蹶不振,只有依靠东⽅诸侯:晋、郑、鲁和卫诸国的⽀持;从此,东⽅封国纷纷⾃作主张,争夺霸权。
这就是春秋时代的开始。
王权转变成⼀个⽂化系统的象征从公元前8世纪到前6世纪,战争不断,东⽅诸侯各⾃扩张,有的是吞灭弱⼩的邻国,有的则向各⾃的后⽅发展,将权⼒伸展到原本周⼈封建系统不及的外族地区。
“中原”的涵盖地区,因此扩⼤了;同时,版图的重整,也将中原的区块,从⼩国林⽴,转变成⼏个⼤集团。
争夺霸权的过程中,由齐桓公开始,提出尊王攘夷的⼝号。
后来,经过⼀段时间的争夺,晋国长期据有中原霸主的地位,⼀直到晋国分裂为韩、赵、魏。
尊王是尊重周王的地位,虽然周王已经没有真实的王权了。
但是王权,却从封建顶端的地位,转变成⼀个⽂化系统的象征。
攘夷,则是抵抗外族,《左传·定公⼗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说明相对于王室代表的“华夏”是“我者”,相对于“他者”,则是华夏以外的所谓“外族”,例如楚国代表的南⽅,以及北⽅许多所谓“戎狄”。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阅读答案资料讲解

“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阅读答案“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阅读答案“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阅读答案文章来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那个时代,也许更早些时候,中国人就在自己的经验与想像中建构了一个“天下”。
他们想像,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
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王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是华夏或者诸夏,诸夏之外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
古代中国历史的记录和书写者处在中原江河之间,他们当然要以这一点为中心,把天下想像成一个以我为中心的大空间,更何况很长一个时期,中国文明确实优越于他们周围的各族。
②古代中国人一直对这一点很固执,固执的原因是,除了佛教以外,古代中国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的挑战,古代中国人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汉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顶峰,周边的民族是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不遵循汉族伦理的人是需要拯救的,拯救不了就只能把他们隔离开来。
中国人不大用战争方式来一统天下,也不觉得需要有清楚的边界,常常觉得文化上可以“威服异邦”,而此邦与异邦的地理界限也会随着文明的远播和退守在不断变动。
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
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尽管古代文献中这样的自我中心主义很明显,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而且,这种关于世界的想像,空间意味与文明意味常常互相冲突和混融,有时候文明高下的判断代替了空间远近的认知。
③应当说,这种观念多少给中国古代人的世界想像带来一些弹性空间,使他们不至于为了异族的崛起或异文明的进入而感到心理震撼,可以从容地用“礼失求诸野”、“乘桴浮于海”、“子欲居九夷”等等说法,宽慰自己的紧张。
所以,在充满自信的古代中国。
华夷变态三形态

Three Patterns of Kai Hentai 作者: 周颂伦[1,2]
作者机构: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华夷变态;华夷之辨;入寇来袭;国体论;石原恶用
摘要:学界的热议话题“华夷变态”,仔细吟味,可整理出三种形态。
恪守华夷之辨,期待秩序归位;担忧人寇来袭,故蓖集“华夷变态”的情报;用国体论冲击华夷秩序观,为日本型华夷秩序的成立准备思想条件。
石原道博在其著作中用“乞师”比照“华夷变态”,不过是一种恶用而已。
传统华夷观对中国近代化的消极影响

传统华夷观对xx近代化的消极影响产生原因: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势力叩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一直生活在东亚次大陆的封闭环境中。
在东亚文明史上,中国始终居于文明的中心位置,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华夏文化呈放射状影响着周边各族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
为此,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和一般民众皆以“天朝上国”自居,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
华夏族普遍认为,其他周边民族是下等的落后的民族,所以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华夷之辨”“冠履之分”的论述不绝如缕。
由此可见,华夷观念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
主要原则:第一,在文化上,“华”文明有礼,而“夷”野蛮不知信义,华夏是“天下”的文明中心,无须向蛮夷学习。
第二,在政治上,中国是居于天下之中的“天朝”,按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逻辑,中国的皇帝是“天下”的共主。
中国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责任,而蛮夷则有向慕中华,定期朝贡的义务。
第三、经济上,中国天子“富有四海”。
“天朝物产丰富,从不假外夷以通有无”,而外夷无中国则难以活命。
中国与外夷通商,不是互通有无的交换,而是天朝抚恤外夷的一种手段。
畸变与影响:在漫长的封建农业时代,华夏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相比处于绝对优越地位,因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以华夷观念及其具体原则来处理与周边各族各国的关系,尚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但地理大发现后,华夷观念非但没有相应转变,而且还发生了畸变,变成了一种完全非理性的东西。
具体表现是:明清两朝的朝野人士都认为,这些初次踏上天朝土地的“金发碧眼”的西洋人与以往的蛮夷没有什么区别,并把传统的对付草原民族的观念和原则完全用于新的“海上来客”身上。
华夷观念产生时,因为华夏文化在东方乃至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还不大。
但在华夷观念畸变之时,正是世界发生巨变,且东西文化相激相荡之际,所以它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推进则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
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
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
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
“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
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
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
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
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
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
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
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
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
“华夷之辨”的民族观与对传统政治文明的认同

“华夷之辨”的民族观与对传统政治文明的认同作者:李晨行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5期摘要本文指出,“华夷之辨”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华夷之辨”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若干原则,并在后世不断发展,对华夏民族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民族思想的政治性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思想。
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提出了“以夏变夷”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明清时期“华夷之辨”思想发展出现了极端、僵化的特征。
对“华夷之辨”思想的反思是批判“华夏文明中心论”。
关键词华夷之辨民族政治文明作者简介:李晨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39-03民族问题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古代许多政治思想家对中国的民族问题都有所阐述。
“华夏之辨”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核心,其主要论题是:如何区分华与夷,即区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标准问题;华夷能否相互转化,即能否“以夏变夷”;“夷夏之防”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华夷之辨”思想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其间由于经历政权的更替,华夷思想也体现出历史的时代特征和与当时政权相适应的特点。
“华夷之辨”的思想就主要是论述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这区别于西方确定民族的若干标准。
“华夷之辨”思想阐发了中国传统上以单一的文化标准来划分民族,而汉族的政治文明在这样的标准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思想在历史上的逐步发展愈发强化了文化标准的政治性,演变成为“华夏文明中心论”,最终走向僵化和极端化。
一、先秦时期“华夷之辨”思想的提出与文化标准的确立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了“华夷之论”。
晋士季认为华夏与戎狄不通礼,不能以礼相待。
他也认为戎狄“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 。
有人认为华夏与戎狄原本是同族同姓,因地域不同和生活习性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华夷秩序的性质从氏族部落到国家的逐渐产生,人的生存状态由个体的存在向集体依靠转变,人与人的联系变得紧密,独立人变为社会人。
在这个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开始产生,并逐渐形成某种格局,即国际体系。
诚然,这里所说的国际体系,在古代世界仅仅局限于某种地区性的秩序,而非近现代以来,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性的国际秩序。
但是不可否认,古代世界中所形成的国际体系,或者说国际秩序,必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作为在古代世界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华夷秩序拥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是存在于东亚、东南亚、中亚地区,以中华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华夷秩序拥有着从观念到体制都十分完善的运行机制。
一、华夷秩序的历史从产生、发展、繁荣到最后的衰亡,华夷秩序能够拥有十分成熟的运行机制,离不开历史的打磨。
商周时期畿服制度为华夷秩序打造雏形,特别在周时确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世界共主思想为华夷秩序制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以华夏族为中心。
但由于分封制度的弊端,周朝后期诸侯争霸,与外族的关系发展也因此而终止,华夷秩序的形成不得不因此而暂停。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动乱之后,在大秦铁骑之下,中国终于迎来大一统的时代。
羁縻政策恐怕是秦帝国对待少数民族的第一步,这种行政管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各民族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秦对外族又采取怀柔政策,给予经济等各方面的援助,这就为华夷秩序构造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但秦不过二世,时间毕竟太短,因此华夷体系并未得到足够的完善。
汉朝算得上中国史上较为强盛的王朝,但却常被匈奴侵扰,因而华夷秩序并未真正意义上的成型,且结构不稳。
但所幸,由于丝绸之路及之后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两汉王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大大增加,弘扬了自身的文化,同时也吸收了诸如罗马帝国的强大帝国的文明,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因此,汉时中国对外关系在华夷秩序上并未产生太大的建树。
隋唐时期,中国在华夷秩序的建立上获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建立起自身的巨大影响力,而在中亚也吸引了许多国家向中原的靠拢。
可以说,在隋唐,尤其是大唐帝国时期,正式建立起华夷秩序,并且比较正规地开始营建这一秩序(吸引了部分国家加入这一体系)。
宋代与之前的几个朝代相比在边疆关系上显得比较孱弱。
一方面,宋朝时,强敌环伺,辽、金等强力政权的压迫,使大宋长期处于守势;另一方面,“三冗”问题成为困扰宋朝统治者的一大阻碍。
但不可否认,宋朝的经济实力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首屈一指的。
而其又有着重文的的社会风气,文化有十分昌荣,科学技术也不断创新,因而在国家软实力上,宋朝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定程度上,还是引起了很多小国的欣羡情绪的,这为华夷秩序的进一步扩大做了很好的铺垫。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其试图营造的是一种蒙古秩序,而非华夷秩序。
这种秩序更多地带有的是一种马背上的铁血气息,而非中正平和的儒家古韵。
明清时期,华夷秩序达到了顶峰。
“郑和下西洋”终于构筑出一个张空前规模的国际关系网络。
通过郑和七次下南海,入印度洋远航,中国几乎将海上丝绸之路的邦国都吸纳到华夷秩序中来。
而作为华夷秩序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的朝贡体系也在这一期间成熟。
朝贡体系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除却思想文化方面的吸引力,朝贡贸易所带来的物质利益很大程度上影响、增强了邦国向华夏靠近的意愿。
可以说,明朝真正将华夷秩序推向了高峰,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达到未有的高度。
清朝前期,华夷秩序尚在高峰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但清末时,由于内外部个方面的原因,华夷秩序最终走向崩溃。
二、华夷秩序产生的原因古老的文明如过眼云烟,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等诸多古文明所建立的以自身为中心的一套体系也伴随着时间的演进而消亡。
唯有古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除了自身文化的稳定性、传统的延续性以及诸多外部条件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华夷秩序给予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信和传承自身文明的民族自觉。
在各民族诞生之初,由于生产力的落后、生活环境的闭塞、交流的阻碍,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维持在各自的族群之内,因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段时间内,民族自我意识逐渐成型。
这种自我意识以本民族为中心,将本民族与他民族划分为主仆关系或其他类型的不平等的关系,比如希腊人认为他们与“蛮族”之间的关系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但这种意识又不同于地理大发现后资本主义所形成的种族歧视,这里的民族自我意识更偏向于在文明开化程度并未达到足够的高度时,人处于“族”这一集体概念中所具有的某种自发意识——是潜意识中对自我的一种保护,然后才会随时间推移、文明程度提高,形成的基于本民族的自觉意识——区分于其他民族,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但是随着地理屏障的逐渐破除,战争与其他文化交流融的活动的展开,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其民族自我意识逐渐淡化,而伴随着民主意识的提高,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界限也开始变得不再明晰。
到了希腊、罗马时代,文化的对等性被进一步强调,虽然仍有本邦与外邦之分,但文化之别恐怕已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无论是学者还是统治者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人”这一个体本身,集体意识却被相对忽视。
由于地理、政治、思想等诸方面的因素,西方各民族逐渐融合、趋同,丧失民族独立性而使自身文明难以维系。
不同于西方的文明,古老中国却在很早之前便开始确立自己的文化优越性。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群便已有华夷之分。
但这种“华夷”的观念,目的更多的在于保护华夏族群的稳定性,也就是华夏族血统的纯正性,这也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的最初表现。
在此后华夏族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并未如西方文明中的古老民族那般逐渐淡化,相反地,却在民族壮大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
而正是在拥有极强的民族自我意识的前提下,华夷秩序才得以逐步确立。
当然,除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华夷秩序的建立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华夏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商周时期确立基本的疆域版图,而这种疆域格局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北方夷狄肆虐,即便是统一中国的大秦帝国也不得不修筑长城,抵御外侮。
同时,北方多为广袤的草原,游牧民族民风剽悍,征服不易,更远则环境相对恶劣,并不适宜华夏族过于拓张。
因而就北方而言,华夏族能够发展的空间并不大。
在中国东边则紧靠着太平洋,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远洋航行甚至征服大洋彼岸显然并不现实。
当古代中国的历代君主将疆域拓展到朝鲜、日本时便已经是极限,再向东,行程艰险,远航技术并不支持,统治者也缺乏兴趣。
而西方,除了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铁骑,恐怕很少有哪个王朝能够深入欧洲,但并不是每代帝王都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所能代表的也并不是华夏族群最主要的那部分。
从中原地区前往欧洲需经过河西走廊、天山和昆仑山两条山脉,路途遥远且艰难,即便是通商也十分困难,更弗论发动战争,这也是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往重要商路的原因。
除此以外,西方有着并不输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与强大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再到阿拉伯帝国,中西方的交往在相当的时间内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并不包括某些相对弱小或向中国靠拢称臣的国家)。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向南扩展是最容易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由于东南亚属于热带雨林地区,人群部落分布不定,小国林立,中国只能使之臣服,却难以将其征服。
所以,纵观四方,古代中国的疆域范围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也正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缺少足够的与同等发达文明的交流,接触大多只是一些相对落后的夷狄民族,华夏民族的凝聚力更容易增强,其他民族的文化也不足以对本民族的文化造成致命性的冲击。
此消彼长之下,民族的自豪感或者说以华夏为中心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乃至于清末时,即便国力衰微至极,满清的文武大臣依然以为西方不过蛮夷之地,不堪一击。
当然,这也反映了地理环境闭塞、缺乏与他民族的平等交流所造成的盲目塞听的缺陷。
但这是华夷秩序崩溃在即的时候,并不能一以概之。
地理上的特点,自然造就了历代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先天性取向。
要想征服,扩大疆域并不容易,而自身国力强盛、文明发达的优越性又令统治者难以接受与小国的平等的交往,那么只有让周边的小国臣服,哪怕只是名义上的。
其二,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周边小国,相互之间都有着实际的利益诉求。
而华夷秩序正满足了双方的要求。
并且这种做法在实际上还是十分可行的,尤其是在高度繁荣唐朝时期。
第一,满足了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心愿;第二,符合了小国向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要求,使其获得实际的利益;第三,保证了边疆的相对和平,有利于相互之间的民间来往,包括通商、文化交流等;第四,宣扬了华夏国威,为获取资源提供便利。
无论是古代世界,还是近现代,“利益”恐怕是国与国交往的永恒主题。
而华夷秩序则在华夏实力、文明具有极大优越性的基础上很好地契合了这一主题。
在一片相对固定的区域内,没有其他文明能够超越甚至匹敌华夏文明时,如果不选择征服,那么只有选择温和的方式使之臣服,然后在交往中逐步同化。
这种运行的方式,排除了物质上的来往,隐隐透着一种文化侵蚀的意味,当然,前提是诸多邦国主动接受、学习华夏文明。
无疑,作为体系主导国的中华帝国无疑是华夷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华夷秩序并不是一种独霸的秩序,每个体系参与国恐怕都因此而得利。
其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华夏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在经历长期迁徙后逐渐稳定下来,刀耕火种,开启农业文明。
自古华夏以农业立国,即便到如今农业依然是国之根本。
而与游牧文明的尚武好动不同,农业文明更多的是祈求安稳,只有稳定才能将农业发展起来,文明才能得以延续。
农业文明与西方的重商又不同,它没有急功近利的因素,更多的是耐心,是中正平和,所以,古代中国在绝大多数时期采用的是重农抑的政策。
先秦诸子思想竞相迸发,而秦后儒家思想却拔得头筹,长期处于统治地位,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适应了古代中国要求稳定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儒家的入世思想又满足了统治者治国的要求。
获得平民与统治者的双重肯定,儒家思想自然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伦理纲常的道德体系,这种体系规范,或者说束缚人的行为,长久之下也就变成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准则。
这种带有束缚性的社会道德要求却恰恰满足了社会稳定的需要。
而稳定往往意味着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深刻期盼。
于是,儒家思想从单纯的寻求内政的稳定向寻求外交的和平拓展。
中国一直以来以礼仪之邦的姿态来处理对外关系,不得不说是受到儒家礼义教化的很大影响。
为了保证自身的和平自守,维护农业社会的稳定,并且通过和平的方式将中华文明带向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怀柔远人”,始终是统治者奉行的政策,这与儒家的德治观念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