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绩溪县博物馆方文本

绩溪县博物馆方文本

演形 聚气绩 溪 县 博 物 馆 设 计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 •用地情况方案设计绩溪县博物馆用 位于绩溪旧城北部,原县政府大院用 内。

绩溪县博物馆用地位于绩溪旧城北部,原县政府大院用地内。

用地南侧为良安路(北大街),西侧为适之街,北侧与绩溪中学间隔一条 小路 东侧由一条不足 小路,东侧由 条不足3米的小路与居民区分隔。

用地基本呈矩形,朝向 米的小路与居民区分隔 用地基本呈矩形 朝向 偏东南。

用地南北向长约136m,东西长约71m,总用地面积约9500㎡。

用地位于绩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范围内,周边有文庙、考棚 的文物建筑,并有绩溪中学、胡雪岩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和机构。

周边建筑 目前较为凌乱,未来均将改造为徽派建筑风貌。

徽山东山绩溪县博物馆安徽绩溪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 •任务要求方案设计•绿化用地内现有树木40余株,树种包括槐树、樟树、水杉、雪松、 用 , 槐 樟 玉兰、桂花、枇杷等,其中用地西北部有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

根据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拟定的设计任务书, 根据复 大学文物 博物馆学系陆建松教授拟定的设计任务书, 绩溪县博物馆拟建设总建筑面积10000㎡。

建设内容包括展示空间 4D影院、观众服务空间、行政管理、 建设内容包括展示空间、 影院 观众服务空间 行政管理 库藏空间、设备机房等用途。

绩溪县博物馆将建设为“国内一流,安徽领 先” 具有学术性 知识性 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中小型地方历史 先”,具有学术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休闲相结合的中小型地方历史 文化综合博物馆。

绩溪县博物馆安徽绩溪2010.01绩溪县博物馆 设计说明二、方案概念 •概念生成方案设计绩溪县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于对绩溪的 形 势、名称由来的 察, 绩溪县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地势、名称由来的考察, 基于对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

绩溪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用地西北部 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建筑的整体布局中设置了多个 天井和街巷。
整体布局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同时也 是对徽派建筑空间布局的重释。
分析 I 车行流线
城市道路 行车路线 室外停车场
上海
分析 I 外部人流
后勤入口
上海
贵宾入口
4D影院入口
县志记载“县北有乳溪,与微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因以为名。”
绩溪
上海
山形水势
建筑师
风土人文
如何诠释,回应,对话

建筑 具有当代感
村镇格局
分析 I 布局
上海
建筑的整体布局模仿当地的民居布局。沿西北方向三 条轴线布置三列建筑长条体块,三列建筑体块之间留出空 隙,形成街巷。
古槐(保留)
主入口
员工流线 游客流线
分析 I 景观
上海
“明堂”
建筑群落内利用庭院和街巷灵活组织景观水系,设置东西 两条水圳,有如绩溪地形的徽、乳两条水溪,汇干主入口庭院 内的水面,符合聚汇“绩溪之气”的风水观念,也有如绩溪地 形中徽、乳两条水溪汇聚一体的形态。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由“屈曲并流,离而复合”的经线控制的连 续屋面之下,结构剖面的组合变化导致起伏的屋面轮廓,仿佛绩溪周 边山形脉络是“绩溪之形”的充分演绎和展现。
上海
谢谢观看
上海
拉近建筑体块之间距离,营造街巷空间 2.展厅空间
建筑东南角设“观景台”,可以俯瞰建筑屋顶,庭院和秀美的远 山
展厅部分下沉处理,营造错层空间
分析 I 立面
上海
东立面
西立面
微州地区传统的“粉墙黛瓦”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但其使用方式、部位和做法又被以更 为当代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转换。这些对传统材料的当代使用和建造方式体现在瓦屋面、“瓦 墙”、“瓦窗”、瓦铺地等。使用当地的青黑色石材作为入口雨棚、檐部、天沟、墙裙、地面 以及外门窗框等处材料,也是对“黛瓦”的呼应。传统的白石灰粉墙被替代为“水波”肌理的 白色涂料。建筑室内除白色涂料外,使用了木材装修,增加内部空间的温暖感和舒适性。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形式语言研究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绩溪博物馆是中国安徽省六安市绩溪县首家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95年。

本文将对绩溪博物馆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形式语言方面的研究成果。

绩溪博物馆的案例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建筑与环境设计绩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古代楚国建筑特色和现代美学元素,使其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博物馆的外立面以典型楚式风格为基调,采用大量的琉璃和陶瓷材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筑的形式语言通过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表达了对楚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同时,博物馆的园林环境也是其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师精心布置了花木和水景,以及与馆内展览相关的雕塑和景观。

这种环境设计不仅美化了博物馆的外观,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参观空间。

通过环境设计,绩溪博物馆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绩溪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方面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博物馆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技术,在展览中融入了声光电等多种元素,提供了丰富的观展体验。

这种展示手法通过形式语言的运用,使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展品所传递的信息。

其次,博物馆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设置了丰富的互动体验区域。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VR技术等实现与展品的互动,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兴趣。

3.教育与传播绩溪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还承担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积极参与学校教育。

此外,博物馆还开设了培训班,为有志从事博物馆事业的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

通过教育和传播,绩溪博物馆为当地和外来观众提供了了解绩溪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了绩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绩溪博物馆在网络和新媒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博物馆开设了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并通过这些平台与观众保持互动。

通过建立线上展览和互动游戏等形式,让观众能够在家中也能参观博物馆,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绩溪博物馆在建筑设计、展览设计与展示手法、教育与传播以及网络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绩溪博物馆详解

绩溪博物馆详解
人的心脏将血脉第输一入到PP整T模个板身体网的,每w个ww细.1胞p。
呈坎水圳
宏村水圳
“城市明堂”
在绩溪博物馆主入口之 前.结合城市广场.设计 了一个叫做”城市明堂” 的空间.与博物馆主入口 相对,是一座由层叠片石 墙体构成的人工假山。公
众可通过假山内部第的一台阶PP、T模板网,
于用地西北角.并利用古树所
在庭院设贵宾入口以及少量临
山院
时停车位。后勤入口独立设于
用地北侧,博物馆办公、管理
用房和库房设于用地东北
侧.局部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展厅
商业
水院
庭院/天井
保留县衙遗址
参观观众从南侧主入口进入博物馆主庭 院.通过天井进入观众服务大厅.穿过位于 庭院正北侧的序言厅后进入西侧的1号展厅。 2号展厅在南侧与1号展厅通过室外走廊相连。 两个展厅中部均设有半地下层和夹层.特殊 的错层处理既充分利用了建筑内部空间.又 可以保证参观流线不重复。6个主体展览分 别以“山水、人文、商道、风土、徽韵、徽
味和“4D为影主院题位.于布用置地于东第两侧一个.展P既P厅T可模中串板。联临网于时,整展个w厅w流
线又可各自独立运行。观众最终停留或穿过 博物馆商店离开建筑。
第一PPT模板网,
建筑特色
1.古镇客厅
绩溪博物馆设置了一套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其室外空间除 为博物馆观众服务外.同时对绩溪市民开放。这个开放空 间源自徽村的启示.如著名的宏村、呈坎等很多徽村的村 口都有一汪巨大的水面.四周环围路径.或水中架桥,名 日水口。水口既是村落的户.又是村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动 空间。水口之水沿着村子内部的街巷延伸.形成一个复杂 变幻的水系统.名日水圳。水圳兼做生活排雨之用.犹如
合博物馆。 第一PPT模板网,

绩溪县博物馆:了解历史的载体

绩溪县博物馆:了解历史的载体

绩溪县博物馆:了解历史的载体绩溪县博物馆是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的一座重要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重视。

绩溪县博物馆作为当地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承载着守望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

绩溪县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在博物馆内,可以看到大量的历史文物、图片、实物等展品,使人们对绩溪县的历史文化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从史前时期来看,绩溪县博物馆展示了大量的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

例如,那些辽阔的稻田、古老的陶器和石器等都充分反映了当地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技术水平。

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绩溪县在几千年前就已有人类居住和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绩溪县在历史上也曾经属于多个朝代的版图。

博物馆内的展品涵盖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时期的历史文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文房四宝、书画作品、军事器械等等。

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绩溪县在历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绩溪县博物馆还展示了一些与绩溪县历史上的名人和重要事件相关的文物和照片。

例如,有关于绩溪县著名抗日战争将领刘伯承的展品,显示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事迹和对绩溪县的贡献。

还有关于绩溪县曾经被列为川绩县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展示了那个时期绩溪县的繁荣和发展。

这些展品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绩溪县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

此外,在博物馆内还有一些特别的展览,例如有关绩溪县传统手工艺的展览。

绩溪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以手工艺发达而闻名的地区,传承了许多精湛的工艺技术。

在这些展览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编织工艺、制陶工艺以及木雕、石雕等技艺。

这些展品不仅显示了绩溪县的民俗文化,也体现了绩溪县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绩溪县博物馆还积极举办各种相关活动,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博物馆案例ppt

博物馆案例ppt
-
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环境、名 称由来的考察和对徽派建筑和聚落的 调查研究。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 的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和肌理 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系,是“北有乳 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的充分演 绎和展现。待周边区域修整“改徽” 完成,古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 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融为一体。
-
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其 坡度源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伏 的屋面形态;在适当采用当地传统建 筑技术的同时,以灵活的方式使用砖、 瓦等当地常见的建筑材料,并尝试使 之呈现出当代感。
-
-
-
-
-
-
几何与胜景 胜景是自然,几何是人工 胜景是精神,几何是物质 胜景是空间诗兴,几何是空间 结构
-
• 5.空间 • 至于内部空间,与以往一样,空间的界面似乎总 • 呈被有意无意的倾斜或劈削,自然光从墙体上被撕开 • 的裂缝或洞口袭人室内,窗户的设置总能照顾到与周 • 围环境的视线联系。而固定于地面的大理石或木制家 • 具暗示着空间的二次划分,明亮、宁静的室内空间为 • 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氛围。简洁大方,白色的 • 内部,简单的装修,局部的开窗,隐藏着若隐若现的光 • 源及安全形式,使得建筑达到西扎追求的静谧感—— • 安静并且沉稳。通过吊顶的使用,使得外部临界在内 • 部得以延续
-
• 4.功能流线 • 通过对坡道、踏步、平台的精心组织,形成逐渐升 • 起的“之”字型路线既使场地的地形特征得以表达和 • 延续,又形成了饶有趣味的空间引导。 • 沿街立面上的洞口与坡道将参观者引至高于街面 • 的入El平台,在这里,建筑的南端好像被悬起,留下一 • 个水平缝,透过它,可以看到修道院前的小路、台阶。 • 美术馆的敞向二层高的三角形中庭。中庭的斜上方开有 • 天窗,引进扑朔迷离的光线。门厅的北面通向讲演厅的 • 前厅,讲演厅与前厅之间以坡道联系。由中庭往东经中 • 央廊道,参观者可下到临时展厅。廊道两端的楼梯则将 • 人们带到上层的永久收藏品展厅。参观流线在屋顶雕 • 塑平台达到高潮,在那里,令一个坡道将人们引至高于 • 女儿墙的一个平台上,一副城市的全景图便映入眼帘。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

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以绩溪博物馆为例陈雨洁华侨大学2011级建筑学一班[摘要]:自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斯特奖”之后,中国建筑师门正在为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得到的肯定欢欣鼓舞。

同时,如何在建筑创作中传承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再次成为中国建筑界最受重视、最广泛讨论的课题。

本文就项目概况、设计构思、场所精神、造型风格等方面对绩溪博物馆进行分析,探析徽派民居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传承,试图为中国当地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徽派民居;绩溪博物馆;地域建筑创作:场所水文气候、区域等的不通造成了人居环境的差异,自然得也要求建筑形态随之改变,呈现地域性。

南舜薰认为“地区建筑的概念是建立在地方根源,它重视某些地段的特殊因素,如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礼仪习俗、思想信念、价值观念、符号意义和语意系统”。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重地。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徽派民居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类型,地域文化特征极其鲜明。

在安徽地区,甚至全国,已有很多人意识到对徽派建筑继承的重要性,在近期落成的绩溪博物馆,正是采用简约的形式来传承徽派民居的传统精髓,在业内更是广受好评。

1.项目概况1.1地理环境绩溪位于安徽省黄山东麓,属于徽州达千年,是古徽文化的核心区域。

绩溪镇周边群山环抱,西北为徽岭,东南梓潼山;水系交错,一条扬之河于古镇东面山脚交汇流过,“绩溪”二字由此而来。

用地位于绩溪镇旧城北部,原为县政府大院。

用地南侧是良安路(北大街);西侧是适之街,街对面为胡雪岩纪念馆与一排商铺,再往西则为文庙和考棚,适之街北端为绩溪中学;北侧与绩溪中学校园仅隔一条小路,东侧由一条约4m的窄巷与稠密的居民区分隔。

用地接近矩形,朝向偏东南。

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绩溪博物馆案例分析

庭院
天井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 内的现状树木(特 别是用地西北部一 株700年树龄的古 槐),建筑的整体 布局中设置了多个 庭院、天井和街巷, 既营造出舒适宜人 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也是徽派建筑空间 布局的重释。
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 环境、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 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 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 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 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 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 的充分演绎和展现。待周边 区域修整“改徽”完成,古 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 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 融为一体。规律性组合布置 的三角屋架单元,其坡度源 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 伏的屋面形态。
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老墙做旧
“做旧”已经在徽州本地形成一种工艺,徽州工匠为了追求旧的效果,在 白色涂料墙或石灰墙粉好以后,再用墨汁或者墨汁与稀释石灰浆混合物上 墙再次粉刷,利用自制的一种扫帚,在墙上留下灰黑的痕迹,有点类似书 法墨迹的感觉。徽州人一直保有在白墙上做画的习惯,题材从古至今,似 乎白色的石灰墙做法就是如同画纸一般,给徽州工匠留下创作的空间,而 徽州自古以来就多产书画界名人,也许与身处画纸一般的世界有点关系。
胜景几何
胜景是自然,几何是人工;胜景是精神,几何是物质; 胜景是空间诗性,几何是空间结构。 “胜景与几何”是李兴钢工作室的实践方向,在良辰 美景中,用几何的语言,诠释胜景的美,唤醒自然的 力量,提神而感动。

绩溪博物馆的屋面全由瓦覆盖,从形态各异的屋顶折面到曲折的屋脊线,都是瓦 当做法。由于屋面是钢屋架结构,屋面衬板选用了压型钢板,表面现浇混凝土, 再铺贴防水卷材,在此之上再大面积铺小青瓦。屋脊与檐口收边处不同于传统徽 派瓦屋面的立瓦堆砌,我们利用传统的筒瓦作为屋脊扣瓦,简洁明了的突出屋脊 线的曲折变化,强调博物馆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檐口瓦同样设计了新 的形式,传统的虎头滴水瓦被简练的弧线造型代替,保留了滴水瓦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绩溪博物馆
__________李兴钢
感谢下载
1
绩溪博物馆位于安徽绩溪县旧 城北部,基址曾为县衙,后建 为县政府大院,现因古城整体 保护修整规划,迁移原有功能 ,改建为博物馆。包括展示空 间、4D影院、观众服务、商铺、 行政管理、库藏等功能,是一 座中小型地方历史文化综合博 物馆。
感谢下载
2
李兴钢:
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北京市勘察设计 协会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 论与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 会暨中国建筑学会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 第六届委员,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化领导 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建筑细部》、 《城市建筑》等刊编委。
感谢下载
3
庭院
天井
感谢下载
4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 内的现状树木(特 别是用地西北部一 株700年树龄的古 槐),建筑的整体 布局中设置了多个 庭院、天井和街巷, 既营造出舒适宜人 的室内外空间环境, 也是徽派建筑空间 布局的重释。
7
胜景几何
胜景是自然,几何是人工;胜景是精神,几何是物质; 胜景是空间诗性,几何是空间结构。 “胜景与几何”是李兴钢工作室的实践方向,在良辰 美景中,用几何的语言,诠释胜景的美,唤醒自然的 力量,提神而感动。
感谢下载
8

感谢下载
9
绩溪博物馆的屋面全由瓦覆盖,从形态各异的屋顶折面到曲折的屋脊线,都是瓦 当做法。由于屋面是钢屋架结构,屋面衬板选用了压型钢板,表面现浇混凝土, 再铺贴防水卷材,在此之上再大面积铺小青瓦。屋脊与檐口收边处不同于传统徽 派瓦屋面的立瓦堆砌,我们利用传统的筒瓦作为屋脊扣瓦,简洁明了的突出屋脊 线的曲折变化,强调博物馆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檐口瓦同样设计了新 的形式,传统的虎头滴水瓦被简练的弧线造型代替,保留了滴水瓦的功能。
感谢下载
12
感谢下载
白色涂料
墙面也同样把一种 人工痕迹感带入其 中,希望墙面的肌 理能突出建筑如生 长般的自然属性。 应对这个要求,涂 料厂家也提供了不 同的肌理做法,最 终选定了如水纹一 般的质感涂料,暗 示了绩溪博物馆建 筑生成概念中的与 水有关的理念。13Fra bibliotek谢感谢下载
14
感谢下载
10

老墙
粉墙黛瓦一直是徽派建筑的特征,我们在创作中试图为这种传统 做法赋予当代建筑的表现。徽州建筑的白墙其实并非纯白,那是 一种近乎灰色和白色的混合体,由于常年的日晒雨淋,白灰墙与 灰尘、水汽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的包浆质感。博物馆外墙 质感试图寻找一种与当地记忆相关的材料与色彩,通过当代材料 与工艺,形成一种肌理,这种肌理不是完全照搬传统,而是通过 这种介质让使用者在触摸当代材料时,获得一种历史存在感。这
就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感谢下载
11
老墙做旧
“做旧”已经在徽州本地形成一种工艺,徽州工匠为了追求旧的效果,在 白色涂料墙或石灰墙粉好以后,再用墨汁或者墨汁与稀释石灰浆混合物上 墙再次粉刷,利用自制的一种扫帚,在墙上留下灰黑的痕迹,有点类似书 法墨迹的感觉。徽州人一直保有在白墙上做画的习惯,题材从古至今,似 乎白色的石灰墙做法就是如同画纸一般,给徽州工匠留下创作的空间,而 徽州自古以来就多产书画界名人,也许与身处画纸一般的世界有点关系。
感谢下载
5
感谢下载
6
感谢下载
建筑设计基于对绩溪的地形 环境、名称由来的考察和对 徽派建筑和聚落的调查研究。 整个建筑覆盖在一个连续的 屋面之下,起伏的屋面轮廓 和肌理仿佛绩溪周边山形水 系,是“北有乳溪,与徽溪 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 有如绩焉”的“绩溪之形” 的充分演绎和展现。待周边 区域修整“改徽”完成,古 城风貌得以恢复后,建筑将 与整个城市形态更加自然地 融为一体。规律性组合布置 的三角屋架单元,其坡度源 自当地建筑,并适应连续起 伏的屋面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