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子女教育案例
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

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随迁子女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生活等原因而搬迁至他地生活的孩子。
他们往往面临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障碍、适应困难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却拥有不平凡的家庭教育案例。
小明是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们和小明一起搬迁到了大城市。
小明的父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们始终重视小明的教育。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教育,小明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小明的父母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分辛苦,但他们仍然尽力抽出时间陪伴小明。
他们会帮助小明完成作业,与他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分享生活经验和价值观。
尽管他们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经验,但他们用心去教育小明,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明的父母还鼓励他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区活动。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小明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培养他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会陪同小明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为他加油鼓劲,无论他的成绩如何,都给予他鼓励和肯定。
除了家长的关注和教育,小明的教育环境也很重要。
小明的父母选择了一个好的学校供他就读,虽然学费较高,但他们认为这是一笔值得投资的教育费用。
小明所在的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社交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明在学校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赞赏有加,这让他更加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
小明的父母也非常兴奋和骄傲,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小明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平凡的随迁子女却拥有不平凡的家庭教育。
虽然小明的家庭条件有限,父母的知识和经验也有限,但他们通过用心教育、陪伴和关怀,为小明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明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不论家庭条件如何,只要有父母的关怀和正确的教育方法,随迁子女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并改变自己的命运。
千帆尽处皆是爱——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

千 帆 尽 瞥 是 爰
— —
进 城 务 工 农 民工 子女教 育案 例
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滩头小学 谢雪萍
两年 前 我接 了五 年级 语 文和 六 年 级 的科 学 ,教 得 很 努 力 ,但是 自己莫 名其 妙地成 了六 年级 一个学 生的敌人 , 导 致她失去 学科学 的兴趣 ,我 觉得 非常 痛心 !事 情是这 样
l 教育新 干线
l 稚兜减劝惠璐
要 这种境 界 。如 果师生关 系过于 严肃 ,就缺乏 亲和 力 。所 以 ,着眼 于 学 生 的 问题和 错 误 ,我 们 应 冷静 地 处 之 或 因 势利导 ,给 予理 解和 宽容 。于是 我在学 生面前 尽量做 到 宽 容 、理解 ,对她 也不例 外 ,多 次 叫她 到办公 室谈心 ,问她 对 我有什 么意 见或建 议的 ,尽 管提 出来 ,尽 量找 到师生 的 切入点 ,谁知 她总是~ 脸纯真无 害地 望着我 ,那双 明亮 的 大眼 睛忽闪着 ,使我不忍心怀疑她那真挚的感情 ! 三 、爱心呼唤 ,诚心感化 德 国芦 花 说 : “ 人 类 在 出 生 时 ,就 是 带 着 感 情 而 来 。”所 以对 父母在 外的 留守儿童或 缺乏 爱的学 生 ,要 给 他们 慈母般 的温柔 ,阳光般 的温暖 ,让爱 渗入 到幼小 的心 灵深处 ,从 而达到转 化 的效 果 。平 时我也 是这样 做 的 ,都 当她是 自己的孩子 ,这一 点她也 感受到 了 ,所 以平时 对我 尊敬 ,对我 儿子也 爱护 ,表 面上 看起来真 的被我 感化 了 。 记 得有 一 次我 们 带 她 和我 儿 子去 比赛 时 她给 我 儿子 买零 食 ,把 我 儿 子 当做 自己 的弟 弟 !我 想 :爱 的 本 质是 无 私 的 ,是不掺 进任 何功利 因素的 。我 们 只有通过 自己富 有爱 心 的言传 身教 ,让学生学 会热爱 生活 ,懂得在 任何 时候都 要坚 持 到底 ,不 轻言放 弃 ,懂得 爱惜 生命 ,超 越 自己 ,那 样他们在 困难面前 、挫折面前 也能够 经受住考验 。 四 、旁敲侧 击 ,艺术批评 作 为老 师 ,对 学 生进 行 思 想 品德 方 面 的教 育 肯 定是 少 不 了的 ,尤其 是批评教 育 。但 是如 何使批评 运 用得 当 , 行 之有 效 ,这就 要求老 师要 善于掌握 “ 火候 ” ,因人 因事 而异 。做 到有 情有理 ,程度 适宜 ,这 在方 式方法 上是大 有 讲 究 的。有 时她故态 复萌 , 自己不读 书还 扰乱课 堂惹 人讨 厌 。于 是我 就 静 下来 ,给 他 们讲 讲 故事 ,尤 其是 《 乌 鸦 北迁 》更能震 撼心灵 :住在 城南 的乌鸦要搬 家 了 ,搬 到城 北去 。在路上 ,它碰 到 了喜 鹊 ,把搬家 的事 告诉 了喜 鹊 。 喜鹊 问 : “ 你为什 么要搬 家呢? ”乌鸦说 : “ 我 不喜欢 大 家 ,因为 它们都说我 叫声难 听 !”喜鹊听 了 ,教 育 它说 : “ 别人不喜 欢你 ,原因不在 别人 ,而在 你 自己身上 ,是 因 为 你的 叫声 确实难 听 ,所 以你还 是改一 改 自己的 叫声 吧 , 不 然 ,就算 搬到天 边也没 人会喜 欢你 的 ,到时候 你又 会搬 家 的。 ”听了这个 故事 ,她 当时就脸 红 了……其实我 平时 对 她很少 厉声 的训斥 ,也没有苦 口婆心 的说教 ,只是 常常 讲 同类故事 使她 的心灵 受到洗涤 和感化 ,这就 是智 慧教 育 所 衍生 的力量 。现在 想想有 时候旁敲 侧击 比直接 批评更 具 有 说服 力 ,所 以 ,就 请身边的朋友少一些直接批评吧 ! 我 爱每 一 个 学生 ,俗话 说 : “ 手 心 是 肉 ,手 背 也 是 肉 !”既然成 为我 的学 生 ,我 就希 望他们都 能学 好 !虽然 不 是班 主任 ,也只是教 她科 学 ,但是 我们对 学生 进行 思想 品德方 面的教 育肯定是 少不 了的 ,尤其是 批评教 育 。那 么 怎样做 到行之 有效 ,是 我们 应该思考 的 ,我 想 : “ 春风 潜 入 夜 ,润 物 细无 声 ” 应该 是 我 们永 恒 的 追求 !所 以 ,让 我们 对他们 多一点 真情 ,多一些 宽容理解 ,多一点关 心爱 护 ,让那些犯 了错误 的孩子童 心不受伤 害 !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秦文凤在我的班里,有一位学生名叫曾甜甜,其父母是泗县山头镇来马鞍山打工人员。
她上课总是坐立不安,对学习不感兴趣,听课学习对她来说那是别人的事,好像跟她毫无关系,后来我又发现她由坐立不安变得内向、安静,有时甚至一天一句话也不说,而且成绩也越来越差。
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她走出恶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通过跟其父母沟通,经过我深思熟虑,我终于制订了一套可行方案,期望能帮助这位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方面获得转变。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她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她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为此我多次找她的家长和她的同学谈话,从侧面对她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的父母为了生活在我们马鞍山打工,没有时间照管她的学习和生活。
她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吃,心思不在学习上,而且,跟着父母转辗南北,没有定下心来学习过,所以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
课下我多次和她谈心,拉拉家常,谈谈我的童年,跟她说说我在小学时也是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后来我是怎样改掉坏习惯,努力上进的故事。
逐渐的,她对我不但消除了防备之心,而且对我产生了好感,和我说的话也多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她感觉我非常信任她,愿意和她交朋友。
我从冰雪般的陌生走向了她的火热的内心世界,发现她对表扬和成功的需要原来也是非常的热烈,我的心中闪过一丝亮光,仿佛黑夜里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人看到远处微弱的灯光。
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论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要创造条件让她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状况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四所小学五百余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例

基 镇 的 金 华 小 学 、番 禺 区 沙 湾 镇 的 华 阳 小 学 以及 天 河 区 的 龙 涛 学 校 。 我 们 采 用 实 地 问 卷 调 查 法 以 及 访 谈 法 ,对 该 四
0 0 0 0
所学校挑选 四到六年级层次共5 3 0 人 进 行 问 卷 集 中投 放 与 回
适应期 。但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 员子女都普遍存在 着接 受城 市教育的适应性 问题 本文主要 针对进城务 工人 员子女在接受城市教 育 中出现 的适应性 问题及影响 因素 ,对广 州市民办小学进行 实地考察和 问卷
调 查 。 结 果 显 示 ,部 分进 城 务 工人 员子 女 转 学次 数 比较 频 繁 ,父 母 对 子 女 教 育 的 重视 程 度 与 子 女 的 学 习积 极 性 显 著相 关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子女 对教 师 的喜 恶 明显 影 响 其 学 习 态度 . 大部 分进 城 务 工 人 员子 女
0 0 0 o
一 缀宵 刑 一 l l 0一 四 年
月 上芈月
进城 务 工 人员 子 女 城 市 教 育 适 应 性 状 况的 实证 研 究水
以广州市 四所小学五百 余位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为例
余 芳 刘 玮 琦
[ 摘
要 ]在珠三角地 区,随着进城务工人 员家庭在城 市扎根 ,其子女进入新环境 需要一段 时间的
人 际关 系较 好且 不存 在 语 言 沟 通 问题 [ 关 键 词 ]进城 务 工人 员子 女 教 育适 应 性 实证 研 究
一
、
导论
研 究 经 验 ,学 校 适 应 依 照 所 强 调 的 内 涵 不 同大 致 可 分 为 以
下 三类 :① 从学生主体 的适应技能 和技 巧而言 .学校适 应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问题的思考——以珠三角城镇为例

[ 键 词 ]进 城 务 工人 员 子女 教 育 入 学 对 策 思 考 关
珠 汀 角 洲 ( 称 珠 三 角 )是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的 先 行 区 简
户 籍 所 在 地 高 考 ,而 各 地 高 考 的科 目和 内容 不 同 , 【 去 高 u ]
域 和 发 展 前 沿 阵 地 ,改 革 开 放 3 多 年 来 .珠 _ 已发 展 成 0 一角 为经 济 发 达 、环 境 优 美 、生 活 富 裕 、社 会 和 谐 、 富 有 岭 南 水 乡 特 色 和 史 化 魅 力 的新 兴 城 市 群 ,是 中 国改 革 与 发 展 的 排 头 兵 。珠 _角 地 区城 镇 正 以 市 场 化 、现 代 化 、城 市 化 和 二
我 们 曾对 进 城 务 T人 员进 行 调 查 ,发 现 子 女 人 学 、升
最 重 要 的 占4 . ,认 为 学 校 环 境 最 为 重 要 的 占44 . 2 % 2 . .显 %
学 问 题 是他 们 所 十分 关 注 的 。 l 南于 户籍 制 度 限 制 ,进 城 务 I人 员 _女 在 流入 地 接 受 初 中 后 教 育 非 常 闲 难 ,许 多 进 1 f 城 务 r人 员 子 女 初 中 毕 业 后 即 意 味 着 辍 学 。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
挑战 。 ( )公 办学 校 设 置 一 道难 以跨 越 的 “ 门槛 ” 一 高
一
、
珠 三角进城 务 工人 员子女 就学状况
据 调 查 ,进 城 务 工 人 员 为 子 女 在 流 入 地 选 择 学 校 方 面 . 5 .%的 家长 觉 得 费用 是 最 为重 要 的标 准 ,认 为 教 学 水 平 是 3 4
全 球 化 , 大 力 发 展 城 镇 经 济 ,加 速 城 市 化 进 程 。 据 不 完 全
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案例分析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到城里上学,于是班级里外来务工子女也越来越多。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一、个案现状学生耿某,男,8岁,父母离异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
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
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外来务工孩子耿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1、长辈关心不当。
父母缺少严格的管教,祖父母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耿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
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陶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父母交谈,同时我对耿某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
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及分析1

爱在蓝天下,有你也有我——农民工子女教育案例及分析临洮街第二小学张引案例背景我校地处兰州市西固区的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是农民工子女及附近居民的子弟。
我所担任班主任的一年级一共有45名学生,居民子弟7人,农民工子女38人,男21人,女17人。
这些农民工子女由于居住环境较差、无人教管、流动无常,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了新学期开始的头等大事。
案例分析:1、农民工孩子的居住环境。
事例:任玲玲,她的家就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菜市场旁边,租住在用转头搭成的两间简易房里。
屋里有一张床,中间是一张破饭桌,靠墙放着厨具,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几乎再找不到一点“奢侈品”。
她每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
更多的时间她是趴在父母做生意的农用三轮车上完成作业的。
分析: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救助农民工孩子读书的优惠政策,如取消借读费、免除学杂费、平等教育、经费倾斜等,但他们进城后的居住环境大多很差,学习条件非常艰苦,这始终影响着学生的教育。
2、农民工孩子的行为习惯。
事例:张明志,男,7岁,父母均在外打工,他借住在亲戚家(亲戚文化水平低,也是农民工),自控能力差,脾气急躁,个性倔强,很不好管束,上课注意力很不集中,小动作多,还经常给同学传纸条,上面写一些脏话,不堪入目;党博扬,男,7岁,父亲在外打工挣钱,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三个租房生活,由于这是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的男孩,因而对孩子是溺爱多于管教,造成他身上有不少的毛病,如嘴馋、贪吃、撒谎,随便拿别人东西、脱同学的裤子、说话粗俗等。
分析: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受经济条件限制,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往往一家多口挤住在一间屋里,父母的一些不经意的言行或一些“消遣”的话,再加上父母长期疏于对孩子的教育,或教育方式简单,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
甚至出现了道德品质上的问题。
3、农民工孩子的心理障碍。
事例:高年级一女生,一次,仅仅因学习任务没好好完成,老师批评了她,她就和老师对着干;父母批评她,便与父母发生冲突,又哭又闹,不上课,甚至小小年纪扬言要自杀,一度引起家长的恐慌,老师的紧张。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以郑州市为例

郑卅 l 市八十 八中、郑州市九十 六中学和郑州 市励 德双语学校 开展进城 务工人员子 女思想道德现状专 题调研 ,旨在 全面 了解郑州市 进城务工 人 员子女 的思想道德现状 ,切实增强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 思想 道德教育 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为切 实改善进城 务工 人员子女 的思想道德教育状
中国经 济建设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 就,但是在经 济建设背后 的社 会 结 构 问题 仍 是 中 国 新 一 代 执 政 者 面 临 的 一 个 大 问题 据 有 关 部 门 资 料显 示进城务工人 员参与城市化 建设对城市 的扩建 起到 了根本性 的建 设作 用 ,他们用 一代人的青春和 汗水浇灌 了城 市鲜 艳之花 的盛 开,促 进 了中 国的经 济增长 ,保证 了中国在二十一世 纪前十年 的经济平 稳快 速 发展 。但 是这一 巨大 的经济 成果背后也暴 露出了 中国在维护进 城务 工人员利益 方面所设立 的保 障不足 ,配套 的某些制度并不 完善。在诸 多方面 的问题中最为重要 的问题就是教育 问题, 由于进城 务工人员 的 工作流动性 大,其子女 也经常跟着流动 ,从而导致他们经 常缺课 ,成 绩不理想 。所 以进城务 工人员子女相对 而言有 自卑倾 向、 自我评价偏 低 ,进 而产生 自闭症 、强迫症 、心理 失衡、社会适应性 差、人 际关系 紧 张 等 心 理 问题 , 甚 至 产 生 对 社 会 的 对 立 感 、仇 恨 感 。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这 种不 良的心理 问题极易诱发 心理危机 ,到 了一定程度还会 出现 反 社 会 行 为 ,破 坏 社 会 的 稳 定 秩 序 。 解 决 这 一 问题 的 最 好 办 法 莫 过 于 加 强思想上 的教育 和进行道德上 塑造,使之在精神 层面脱离不 良情 绪的 诱导,这对 社会和个 人而言都是很必要 的。 国家统计局2 0 1 2 年4 月2 7 日公布2 0 1 1 年 中国农 民工调查检测报告 , 报告显示 2 O l 1 年全 国农 民工总量达  ̄2 5 2 7 8 万 人, 比上年 增长 1 o 5 5 万 人,增长4 . 4 %。2 o 1 2 年2 月9 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 了  ̄ 2 0 1 1 年河南省教 育事业发 展统计公报 》,全省义务教育 阶段进城务工子 女在校生达到 了4 9 . 0 2 万人 ,比上年 增加1 O . 0 2 万 人 。据郑州市教 育局提供的统计数 据 ,2 O n年郑州 市区有学籍 的初 中毕业生有3 2 3 6 6 人 ,其 中非郑州 市 区常住 户 口的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 占约 三分之一 。郑 州市进城务工人 员 众 多,如何加强进 城务工人员子 女的思想道德建 设,促进他们健康 成 长 ,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 的幸福安宁 ,更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 2 O ¨年9 月至1 2 月通过对进 城务工 人员子女 占比高 的郑东 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案例
关爱孩子的成长
原种繁殖场学校四年一班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日益增多,外来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得不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
我们班就有好些这类孩子。
何涛是一个典型的“流动学生”,年龄十一岁,由于父母为生活所迫,他从小学一年级至今已经换过将近三所小学,这一段难忘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使孩子的童年生活颇受挫折。
由于父母很忙,无法照顾孩子,于是在何涛很小的时候(一年级),父母便把他
送到当地的一个寄宿小学,两个周才允许回一次家,我很好奇,孩子一年级才七八岁,自己怎么能照顾自己呢?他后来对我说: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哭,没有心思学习,总盼着家里来接。
听了这些后,我在想,我能做些什么,让他会感觉到幸福些,我只找到了一个答案:尽我的所能,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在精神上,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帮助、支持!
我发现了何涛和任何人交流时话语特别随便,没大没小,对长辈没有礼貌,见到老师,不会象其他孩子那样停住脚步,打队礼,然后问“老师好!”,而是边走边问,而且眼睛根本不注视老师,每次老师回答他你好时,他竟然会补充一句:大家好,我就好!这句话我相信每一个老师听到后都不会舒服,我利用晨会和班队会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及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让他们在长知识的同时,增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少年!
何涛的智力因素在班级处于中下水平,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马虎”,一个生字的注音,他的最高记录竟然改正了三遍才改对了,虽然如此,经过我的耐心细心的教育,他总是能一直咬牙坚持到最后改正了为止。
只要在学习上遇到任何问题,他都会主动询问老师,正因为孩子自身非常努力,我相信只要有这种“执着”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他定会攻克重重难关,取得学习上的胜利!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