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简史

合集下载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距今4000年以前。

新疆地区发现了4000年前的碳化小麦。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

经过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小麦的种植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

一、小麦在中国的传播历史
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大概在1万年前后,西亚就开始栽培小麦,之后在两河流域广泛种植。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西亚作物小麦开始向东传播。

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少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就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

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甘肃的东灰山遗址,山东聊城等地,均发现了距今超过四千年的炭化小麦。

后来小麦由西向东逐渐开始在中原种植,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流域开始种植小麦。

最终小麦取代了黍粟等作物,成为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二、我国小麦发展状况
我国地域广阔,环境多样,现在中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主产区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

其中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种植方式,可将小麦种植区分为春小麦区、北
方冬小麦区和南方冬小麦区。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小麦栽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小麦产量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13168万吨,位于世界第一。

小麦故事名称

小麦故事名称

小麦的故事小麦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也是全球最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

它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以下是关于小麦的故事:起源:小麦最早起源于亚洲的中东地区,约在1万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小麦种植活动发生在现在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

当时,人们开始将野生的小麦收割下来,培育和种植它,并逐渐选育出更为高产的品种。

农业革命:小麦的种植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

在人类从游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农业社会后,小麦成为了主要的粮食来源之一。

人们开始将农耕和畜牧结合起来,种植大面积的小麦田,并发展了灌溉系统来提供足够的水源。

传播与发展: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小麦的种植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是小麦种植的重要地区。

随着贸易和探险的发展,小麦种子传播到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不同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小麦品种。

现代培育与改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学家对小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选择育种、基因改良和农业实践的改进,培育出了高产、耐病虫害和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

这些改良品种对全球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球重要性: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球人口提供了大量的主要食物来源。

面包、面条、饼干、麦片等食品中的小麦成为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麦的种植也为农民提供了生计,并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临的挑战:尽管小麦在全球粮食供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气候变化、疾病和虫害的威胁,以及土地和水资源的有限性都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

因此,持续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对小麦的种植和未来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小麦的故事是一个与人类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故事,它的发展见证了人类农业从古代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

通过不断地培育和改良,小麦将继续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粮食资源,并为农民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小麦的历史来源报告作文

关于小麦的历史来源报告作文

关于小麦的历史来源报告作文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大伙儿讲讲小麦这个咱们赖以生存的主食的一些有趣历史。

说实话,对于小麦这种看似平凡的东西,我们可能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但说到它的来历,可就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了!
小麦这个词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类从游牧生活渐渐转为定居耕作,在所罗门群岛、印度等地区就发现了最早的小麦遗址和种植痕迹。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小麦品种虽然个头娇小,但营养价值很是不错哟!
后来这种"祖先小麦"就被中东和地中海沿岸的农民们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公元前3000年,小麦文化随着人类迁徙而传播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

到了公元前1世纪,小麦已经是罗马帝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你们想象一下,在当年那些贵族和将军的宴会上,小麦面包和意大利面就是主打美味了!从此小麦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谓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那个小小的谷粒,我们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曲折轨迹。

小麦不仅养活了无数代人,更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与文化前行。

希望通过这篇略显生动的小麦"家族史",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

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 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 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麦是当今世界上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那么,你知道小麦的原产地是哪里吗?小麦是怎样起源的,小麦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生长、发育与轮回过程呢?今天我们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

一、小麦的起源地在哪里小麦是由野生一粒小麦、二粒小麦转化而来的,也是人类对野生小麦长期驯化的产物,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万年以上的历史。

现在,一般认为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因为中亚地区出土过许多残留的实物,其中包括野生和栽培的小麦炭化麦粒以及麦穗、麦粒在硬泥上的印痕。

二、小麦何时传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小麦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推广,并逐渐扩展到长江以南各地。

进入唐代中期之后,随着以面食为主的“胡食”的传入,小麦面食开始真正普及。

唐宋以来,我国小麦的地位逐步稳固,逐步取代粟、黍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形成了现在“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

三、小麦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从种子萌发开始,经过出苗、生根、长叶、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结实等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到产生新的种子,即为小麦的一生。

1、播种期:小麦播种期因品种的阶段发育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一般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2、出苗期:全田50%麦苗第1片真叶露出地面2~3厘米时,即为出苗期。

3、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1个分蘖伸出1.5~2厘米时,即为分蘖期。

一般出苗后15~20天进入分蘖期。

4、越冬期:当冬前日平均温度下降至3℃以下时,麦苗生长缓慢,开始越冬。

5、返青期:翌年春天,平均温度达到3℃以上时,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开始进入返青期。

6、拔节期:一般春性品种拔节期在3月上中旬、半冬性品种在3月中下旬。

7、孕穗期:一般春性品种孕穗期在4月上旬、半冬性品种在4月中旬。

8、抽穗期:一般春性品种抽穗期在4月中旬、半冬性品种在4月下旬。

10、开花期:一般春性品种开花期在4月下旬、半冬性品种在5月上旬。

11、成熟期:一般春性品种在5月底至6月初,半冬性品种在6月上旬后期末到中旬初时成熟。

小麦的发展史

小麦的发展史

小麦的发展史一、起源与种植初期小麦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谷物植物,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人类通过不断野外觅食中发现了小麦的种子,认识到小麦具有潜在的食用价值。

于是,人们开始采集、种植和培育小麦,使其成为人类农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农业文明与小麦的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逐渐形成。

小麦作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开始广泛传播。

尤其是在古代中东地区,小麦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推动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交流。

随后,小麦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成为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和人民生存的重要依托。

三、小麦的品种改良与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1.传统品种改良:古代人们通过选择优质种子和进行选育,逐渐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小麦品种。

这些品种改良的方式主要依靠自然选择和农民的经验。

一些耐旱、耐寒或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逐渐形成并得以广泛种植。

2.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育种技术也得到了飞速进步。

通过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遗传改良等手段,科学家们开始在小麦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改良小麦的抗病虫害性、产量和质量等特性,人们获得了更多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四、小麦的种植与全球粮食安全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证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小麦的全球产量:目前,全球小麦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数百万公顷,全球小麦年产量超过7亿吨。

小麦主要种植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其中中国、印度和美国是全球三大小麦生产国。

2.小麦的贮存与加工:小麦的贮存和加工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人们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粮仓、农机具和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来确保小麦能够有效储存和加工,减少粮食损耗并提高食品安全和质量。

3.科技创新与小麦种植:随着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全球小麦种植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例如,通过农业无人机、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机设备等手段,科技创新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更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小麦,人类最成功的驯化植物

小麦,人类最成功的驯化植物

小麦,人类最成功的驯化植物展开全文一粒种子的进化史约1.4万年前,当时的人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小麦还只有野生植物,其中野生一粒小麦虽然分布最广,但也只限于欧洲地区和亚洲大陆西海岸的中纬度地区。

这里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温和多雨的冬季和炎热干燥而漫长的夏季,把野生小麦逐渐锤炼成了一年生植物。

小麦的种子在冬季前萌发,幼苗在温和的土壤下面越过冬季,等到天气刚一回暖,它迅速地拔高并开花结实,待到夏天植株死亡而种子休眠,。

五月初,正是收割果实的大好季节。

渡过一个生长周期后,小麦的种子开始等待下一个冬天,周而复始。

一年生的好处是,更多的营养被给予了种子,以便更好地繁衍。

人类在狩猎采集过程中,发现这些野生小麦种子肥硕,入口有清甜的香味,大受人们喜爱。

后来成为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亚“新月沃地”,小麦也成了古人类采集食用的重要对象。

当地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定居生活后,制造石头镰刀和石头杵臼来收割和加工住地附近的野生小麦,从此过起了衣食无忧生猴子的快乐生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到了1.3万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气候剧变,新月沃地重新变得干冷,动植物资源骤减。

此时人口早已大量增加,西亚先民为了糊口,开始学着种植物、主动生产粮食,从而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农业,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业种植,这是一次人类伟大的文明进步。

最先得到驯化的植物,便是小麦,时间大约是公元前9000年。

《人类简史》提到:“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突然传遍世界各地,其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而根据此标准,可以说小麦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种植小麦的?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小麦“西亚起源”学说,在大约5000年前传入中国,很快被扩散到华北各个史前文明区域。

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将麦写成“來”,颇有几分象形文的意思。

实际上小麦种子被带入中国后第一时间没有得到广泛的种植,秦汉之前中国粮食以“粟”为主,也就是现在人们吃的小米的前身。

小麦的历史

小麦的历史

小麦的历史
小麦,这一在全球粮食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作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从野生种类到今天的多样化品种,小麦的演化过程充满了人类智慧与自然选择的烙印。

据考古学家推测,小麦最初起源于中东的“肥沃月亮地带”,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

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尝试驯化野生的小麦,将其种植在田地中,以供食用。

这一开创性的实践,为小麦在人类历史中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逐渐传播到地中海沿岸、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小麦已经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小麦的传入时间相对较晚,但自汉代以后,小麦逐渐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

古代人们使用石磨碾磨小麦,制成面粉,用于制作各种面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的种植技术不断改进,产量逐渐提高。

同时,小麦的加工技术也日趋完善,从最初的手工操作到现代的机械化制粉,小麦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历史的长河中,小麦也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它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小麦成为了丰收、繁荣和富足的象征。

同时,小麦的种植和加工也促进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之,小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创新和变革的史诗。

它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还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关于小麦的演变史的科普主题

关于小麦的演变史的科普主题

关于小麦的演变史的科普主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用于食品生产。

它在人类农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小麦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小麦的演变史。

小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中东地区。

最初,人们只是采集野生的小麦种子作为食物。

后来,他们开始培育出一种更大、更多粮的小麦,这种小麦称为粗糙小麦。

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小麦进行了改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小麦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区,人们栽种了各种不同的小麦品种。

在这些地区,人们开始尝试用小麦制作面包等食品,小麦因其高碳水化合物含量成为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中世纪,欧洲的粮食危机促使人们开始对小麦进行进一步的改良。

他们选择了生长快、产量高的小麦品种进行培育,这些小麦的颗粒更大,更适合用来加工面粉。

这一时期的进步也促使面包成为欧洲人的主要食品之一。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小麦的品种选择和改良工作进一步加快了。

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小麦的基因,开展杂交育种等工作,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

这些小麦的适应性更强,抗病性更好,产量更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到了现代,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小麦的改良工作进一步深入。

利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研究出了抗病虫、耐干旱等优良品种,这些新的小麦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有显著提高,而且在质量和营养方面也有很大进步。

人们也注意到了小麦对环境的影响,开始推广有机栽培、生态种植等方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小麦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野生小麦到如今的高产、高品质小麦品种,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成为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在未来,人们将继续对小麦进行改良,不断提高其产量和品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

【2000字】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不全或其他需求,请随时告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东传与欧亚草原通道——“中原与北方早期青铜文化的互动”作者:赵志军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众所周知,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但是,小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通过那条途径传入中国的?传入中国后又是如何扩散的?这些仍然都属于讨论中的问题。

考古学是以物说话的,探讨有关小麦传入的问题,最直接的考古证据是古代小麦遗存。

在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中,曾偶尔见到一些有关早期小麦的出土报道,但是,这些小麦遗存几乎都是属于某种偶然的发现,而且在年代的测定上或植物种属的鉴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疑惑,并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论。

例如,甘肃民乐东灰山遗址出土小麦的年代问题,至今仍在讨论中。

本世纪以来,植物考古学的田野方法~“浮选法”开始被广泛应用到考古遗址的发掘中,从此不断地有植物遗存的出土及相关报道,其中就包括了古代小麦遗存。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为止,约有20余处考古遗址通过系统的浮选出土了小麦遗存。

这些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流域一带,按考古学文化区域的划分可分为三个部分,从东向西分别是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

在海岱地区,新发现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早,例如,通过科学的浮选法在聊城校场铺、胶州赵家庄、日照两城镇和日照六甲庄四处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属于龙山时代的炭化小麦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可信度较高的最早的小麦遗存。

在中原地区,通过浮选出土的小麦遗存的数量较多,年代最早的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绝对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例如在偃师二里头、密县新砦、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现。

另外,在中原地区诸多考古遗址的二里岗时期即商代早期(3600-3400 BP)的文化堆积中,都普遍地浮选出土了炭化小麦遗存。

这些新资料说明,小麦应该是在二里头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随后便很快在这一区域内普及开来,成为了当地农耕生产中普遍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之一。

考古学中的西北地区涉及到了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这一广阔区域,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其中又包括了在历史时期东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的丝绸之路,因此一般都认为,西北地区应该与小麦传入中国的事件密切相关。

与之相呼应的是,西北地区也确实是小麦遗存出土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例如,在浮选法被应用之前所发现的小麦遗存大多都出土于西北地区。

通过浮选法,近些年来在西北地区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已见报道的有陕西扶风周原遗址和青海互助丰台遗址的资料。

但是,西北地区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相对较晚,除了尚存很大疑惑的东灰山小麦遗存之外,其他出土的小麦遗存的年代一般在距今3500年以降,至今尚未发现可信的早于4000年的资料。

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可信的考古出土实物资料分析,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距今4500-4000 年之间。

小麦是西来的,但是令人迷惑的是,考古出土小麦遗存的分布状况却表现为东早西晚、由东向西梯次传播的反方向布局。

例如,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小麦遗存几乎全部出土于中国东部的海岱地区,年代在距今4600-4000年之间;中原地区出土的早期小麦遗存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年代在距今3900-3500年;到了西北地区,除了少数仍在争论中的发现外,其余的出土小麦遗存的年代都没有早过距今3500年。

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小麦是如何传入中国的,确切地说,究竟是通过那条路线传入中国的?在历史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这条绿洲通道是必经之路,再加上以往的小麦遗存又大多出土于西北地区,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都认为小麦是沿着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传入中国的,即跨越新疆北部,穿过河西走廊,然后由西向东逐步进入中原地区。

但是,根据考古资料所显示的年代逆向分布的特点,河西走廊这条绿洲通道作为小麦东传的路线是否确切,值得重新考虑。

事实上,就古代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而言,丝绸之路并不是唯一的通道,还存在有其他路线,例如欧亚草原通道。

所谓欧亚草原通道是指以欧亚大陆草原为主线的一条东西向的古代通道,东起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穿过中亚,西至西亚乃至东欧。

这条草原通道的东段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可以直接通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

事实上,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欧亚草原通道很有可能就是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干线。

距今5000-4000年间,在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西部一带分布有阿凡纳谢沃和奥库涅夫等早期青铜文化。

距今4000-3000年间,沿着欧亚草原通道的中段,即现今的中亚地区和西西伯利亚一带,活跃着一系列早期青铜文化,通称为安德罗诺沃文化。

这些散布在广阔的欧亚大草原上的早期青铜文化虽然不一定存在着相互承续的关系,但却具有许多共同的文化特征,例如,以青铜短剑和动物纹青铜饰件为代表的早期青铜器制作,以畜牧业为主以锄耕农业为辅的混合类型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相同的文化特征说明,欧亚草原上的早期青铜文化之间应该存在着某种相互的联系和交流,而这种联系和交流就成为了搭建在欧亚草原通道上的桥梁,从而保证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通畅。

大约在同一个时期,即距今5000-3000年间,中国北方长城沿线也分布着一个比较特殊的古代文化群体,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北方文化区”。

北方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恰恰就是现今农牧交错带的分布范围,这一区域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应该是畜牧与农业并重。

北方文化区除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外,还包含有某些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的特征(或类似特征),如所谓的“鄂尔多斯青铜器”、蛇纹陶鬲等,同时还具有中原地区古代文化的特征,如尖底瓶、彩陶、绳纹罐等。

以上这些混合在一起的南北文化因素显示,在距今5000-3000年间,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文化之间如果发生了碰撞和交流,北方文化区应该扮演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关于北方文化区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媒介作用,早有学者进行过探讨和阐述,但以往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以青铜短剑为代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

最近有学者开始讨论绵羊的问题。

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青铜短剑和绵羊,能够反映古代文化交流的还应该有小麦。

青铜器、绵羊和小麦,这三类物品最早都发现于西亚,在早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它们很有可能是捆绑在一起向外传播的。

这个捆绑在一起的文化包裹由西亚传入中亚后,在欧亚草原诸多早期青铜文化的接力作用下,由西向东逐渐传播,最终到达蒙古高原地区,然后,在长城沿线北方文化区的作用下,通过河谷地地带,由北向南最终传播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如果这个传播途径能够最终得到证实的话,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小麦东早西晚的年代逆向分布就不足为奇了。

小麦小麦栽培史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起源于外高加索及其附近地区。

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早,据考古发掘,新疆孔雀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小麦,距今4000年以上。

其它如甘肃民乐、云南剑川和安徽亳县等地也发现了3000到4000年炭化小麦。

历史上,小麦的栽培主要分布于黄淮流域,其中又以汉代由于面食的发明,麦作发展最为迅速。

南方地区虽然早有麦作,但并不普遍,只是由于自汉末以后中原地区累遭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江南麦的需要量大增,刺激了南方小麦生产的发展,并形成了稻麦二熟制。

其中又以两宋之交最为引人注目。

据南宋庄季裕在《鸡肋编》中说:“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

绍兴(1131-1162)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

于是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到明代小麦培几乎遍及全国,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仅次于水稻跃居全同第二,但其主要产地仍在北方,正如《天工开物》所说,在北方“燕、秦、豫、齐、鲁诸道,丞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在南方种小麦者仅有“二十分而一”。

中国的麦作技术首先是在北方发展起来的。

《氾胜之书》汉代是北方麦作技术形成的重要时期,其技术核心是保墒抗旱。

对当时的麦作技术进行了总结。

在整地方面,书中提出“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勿耕,谨摩平以待时种。

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强调早耕,因为耕得早有利蓄墒和增进地力。

在种子处理方面,提出“以酢浆并蚕矢”于半夜“薄渍麦种”,天明即行播种的方法,认为“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

”这也是使用种肥的开始。

在播种方面,书中对冬麦适播时期做出具体的规定,说“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

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强调要适时播种。

其后《四民月令》认为播种时间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提出“凡种大小麦,白露节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主张瘦田要早播,肥田则可迟播。

对于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书中提出:“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52株,一亩凡93550株。

”“凡种一亩,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麦生根成。

”中耕培土方面,有五锄:一锄“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二锄“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三锄“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四锄“须麦生,复锄之”,五锄“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

灌溉方面,则有秋灌和积雪。

“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又指出:“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

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

”《齐民要术》也有同样的记载。

明末《农政全书》对此解释说:“秋冬宜灌水,令保泽可也”,灌冬水既可抗旱,又能使麦苗耐寒而安全越冬。

在种子的收贮方面,提出了株选和防虫的措施。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

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汉代以后,北方大小麦的栽培技术措施在项目上,大抵与汉时同,但在内容上却丰富了许多。

整地方面,《齐民要术》中有燥耕、湿耕的比较,及湿耕的补救方法,细耙对保墒耐旱的作用;清代《农言著实》则指出:“当种麦前后,耩地最要紧。

二次地已竟,用大犁犁过。

该收耱时……将已犁过之地,用耙一耙,再用耱一耱,即或到种的时候,无雨也无大害。

又且省人工,地也虚活,又无大土墼”,说明先浅耕灭茬,后再耕地,随即耙耢,就能保墒,无雨也能播种。

《农圃便览》也说“塌地务早,以烂夏草,看白背,即耙平,防秋旱。

若雨过,再犁转,候种麦。

犁转之地,务必耙细,万不可透风”,强调浅耕灭茬宜早,耕后必需耙细,才能保墒。

种子处理方面,使用了棉子油、砒霜、青鱼头粉、芥子末等拌种的方法。

播种方面,《齐民要术》中有上、中、下时限的确定,并指出“良田宜种晚,薄田宜种晚”,迟播的用种量要增加等。

明清时期还采用了冬播和早春播,甚至于顶凌播种;中耕方面,提出适时进行锄、劳、锋,“麦倍收,皮薄面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