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

合集下载

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大豆蛋白,顾名思义就是从大豆中提取出来的蛋白质, 是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得到的近乎纯化的蛋白质。

大豆蛋白是公认的最优良植物蛋白,其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质相近,在营养价值上可与鸡蛋、牛奶等动物蛋白相同,同时具有植物蛋白安全的优点,属于天然绿色食品。

大豆蛋白是唯一植物来源的完全蛋白质。

所谓“完全蛋白质”,是指该蛋白质不仅提供人体必需的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也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来满足人体的需要。

大豆蛋白不仅是营养高的天然绿色食品,而且还具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包括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促进骨质健康、促进肾功能等。

如今,国内外有很多生产大豆蛋白的企业,并形成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大豆蛋白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食品中,如果汁、奶酪、面包、食品棒、火腿肠、方便面等等,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

但由于大豆蛋白是大分子物质,存在不易溶解及不易消化吸收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并使其营养价值和应用价值大打则扣。

如何克服大豆蛋白不易溶解及不易消化吸收等缺点,增加其营养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大豆蛋白的附加值,成为当前的热点。

二、大豆多肽、大豆肽肽是氨基酸的线性聚合物,通常把含氨基酸残基50 个以上的称为蛋白质,低于50 个氨基酸残基的称为肽(国家大豆肽粉的标准中将大豆肽的分子量定为不大于10000,10000分子量的肽链含氨基酸残基约90个)。

大豆多肽与大豆肽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大豆蛋白水解而获得的,其氨基酸的组成与大豆蛋白相同。

一般而言,没有严格区分大豆多肽与大豆肽。

与传统大豆蛋白相比,虽然大豆肽的生产工艺较复杂,成本价格较高,但其具有易溶解、消化吸收,能迅速供给机体能量,无蛋白变性、无豆腥味、无残渣、液体黏性小和受热不凝固等特性,尤其是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降血压和促进脂肪代谢等独特的生理功能。

因此大豆肽是比大豆蛋白更为优质的、新型的大豆深加工产品及营养品,已在食品、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中显示出了诱人的开发应用前景。

大豆蛋白成分

大豆蛋白成分

大豆蛋白成分
大豆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文将介绍大豆蛋白的成分以及其对人体的益处。

首先,大豆蛋白主要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包括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必须通过食物摄入。

而大豆蛋白恰好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因此被视为完整的蛋白质来源。

此外,大豆蛋白中还富含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大豆蛋白含有丰富的植物性纤维和抗氧化物质。

纤维是人体消化道的“清道夫”,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预防便秘和结肠癌的发生。

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并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此外,大豆蛋白还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是一种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可以缓解更年期症状,保护心血管健康,并有助于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

对于素食者来说,大豆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还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此外,大豆蛋白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如豆奶、豆腐、豆浆等产品中,为人们提供了健康、营养的食品选择。

总结起来,大豆蛋白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植物蛋白。

它的成分包含多种氨基酸、纤维、抗氧化物质和大豆异黄酮等。

大豆蛋白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提供必需氨基酸、促进消化道健康、降低慢性疾病风险,并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和减轻更年期症状。

无论是素食者还是非素食者,都可以从大豆蛋白中获得健康和营养。

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

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

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
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是将大豆豆腐、豆浆等大豆制品通过加工分离出大豆蛋白。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流程:
1. 大豆清洗:将原料大豆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其他不洁物。

2. 大豆浸泡:将清洗好的大豆进行浸泡,一般在温水中浸泡6-12小时,使大豆变软。

3. 压碎和研磨:将浸泡好的大豆经过研磨和压碎,形成豆浆。

4. 搅拌和沉淀:将豆浆加热至80-90摄氏度,并搅拌一段时间,让蛋白质凝聚在一起形成凝胶状物质。

然后将凝胶状物质静置,使大豆蛋白质沉淀。

5. 分离和提取:将沉淀的大豆蛋白质与液体分离,可以通过离心和过滤等方式进行。

6. 清洗和干燥:将提取出的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清洗,去除杂质,然后通过干燥的方式将其变成粉状。

这是一种大豆分离蛋白的基本工艺流程,具体的生产过程可能会因生产规模和设备设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蛋白,广泛用于食品
加工、饲料生产和其他行业。

大豆蛋白完整

大豆蛋白完整

3
国际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大豆蛋白的国际市场需求也 在不断增长,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大豆蛋白的可持续发展
环保生产
推广环保生产技术,降低大豆蛋白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实现绿 色发展。
循环经济
推动大豆蛋白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 的减量化、资源化。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大豆蛋白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
呼吸急促、喉咙肿胀等。
如有过敏史或疑似过敏症状,应 避免食用大豆及其制品,并及时
就医。
家长在为婴幼儿选择食品时,应 留意产品成分,避免选择含有大
豆成分的食品。
选择优质大豆蛋白来源
选择新鲜、优质的大豆蛋白来 源,如新鲜豆腐、豆浆、豆干 等。
注意食品的保质期和储存方式, 避免食用过期或储存不当的食 品。
大豆蛋白营养补充剂通常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 对于需要控制体重或改善心血管健康的人群也有益处。
Hale Waihona Puke 04 大豆蛋白的未来发展前景
大豆蛋白的科研进展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大豆品种,提高大豆蛋白的产量和品质, 以满足市场需求。
生物技术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新型大豆蛋白产品,拓展其在食品、保健 品等领域的应用。
纤维
大豆蛋白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 控制血糖和降低胆固醇。
02 大豆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肠道蠕动
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
大豆蛋白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 动,缩短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 有助于预防便秘。
大豆蛋白中的低聚糖能促进双歧杆菌 等有益菌群的生长,改善肠道环境, 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

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
人的骨骼处于高度的新陈代谢中, 每年新生的骨骼占总骨骼的15% , 每天有大约7, 000mg的钙进出骨骼组织, 一部分钙会随尿液
排出体外。因此, 从食物中摄入钙、维持体内钙平衡十分重要。但随着摄入钙的增加, 钙的有效吸收率降低, 如果尿钙损失50mg,
就必须摄入200- 250mg 的钙(假设钙的吸收率为20- 25% ) , 因此, 减少尿钙损失比摄入钙更为重要
7S球蛋白:β-半球蛋白
1 大豆蛋白的营养品质
表1 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和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单位:mg/g)
由表可见, 除婴儿外, 大豆蛋白产品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年龄段的推荐摄入 量。与婴儿的推荐摄入量相比, 大豆蛋白产品的含硫氨基酸含量相对较少。 就大豆蛋白各主要组分之间比较, 11S 大豆球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较平衡, 可以完 全满足2 岁以上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而B- 伴大豆蛋白中含硫氨基酸含量相当少, 远远低于各年龄段人体对含硫氨基酸的需要
2 大豆蛋白的保健功能
2. 3 大豆蛋白与肾脏病
研究表明,在低蛋白饮食中用大豆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其 效果与完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相同,如:降低肾脏过滤组织的
水压和工作负荷、减少血液中有益成分(如白蛋白)从尿液中流
失。其机理可能是大豆蛋白中某种氨基酸含量低,而这种氨基
酸通常是由肾脏代谢的。
肾脏病人由于肾功能不全, 如果摄入过量的蛋白质, 其分解的氮、磷、钠就会在体内积累, 这不但是某些肾病症状的成因, 而且常此以往会加速肾功能的衰竭。由于这个原因, 30 年来
对肾脏病人饮食的要求一直是低蛋白。
2 大豆蛋白的保健功能
2. 4 大豆蛋白与高血压
血管紧张肽原酶对稳定血液循环和血压起着重要作用。那 些具有抑制血管紧张肽原酶活性的物质, 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 首选药。Kawamura研究发现:大豆11S球蛋白和7S球蛋白中含 有3个可抑制血管紧张肽原酶活性的短肽片段。因此,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分类、特性及在调理肉制品中的应用详解

大豆蛋白分类、特性及在调理肉制品中的应用详解

大豆蛋白分类、特性及在调理肉制品中的应用详解一、大豆蛋白的分类1、大豆粉大豆粉多数为“脱脂脱腥大豆”,因其蛋白含量较低,故价格便宜。

用于肉制品中时,能保持2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豆粉乳化物能保持同等重量的脂肪类物质热加工时不出油。

大豆粉功能性较差,口感和风味有很多缺憾,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受到许多限制。

2、大豆浓缩蛋白大豆浓缩蛋白的蛋白质含量70%左右,多数应用在肉类制品中。

大豆浓缩蛋白的乳化凝胶比例为蛋白∶水∶脂肪=1∶4∶3,作用于肉制品中,改善口感和结构,提高产品蛋白含量。

3、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蛋白。

其中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

其营养丰富,不含胆固醇,在调理肉制品中应用相当广泛。

4、大豆组织蛋白大豆组织蛋白是以脱脂大豆粉、大豆浓缩蛋白或大豆分离蛋白等为原料,经搅拌、挤压、膨化等机械的和热的作用下制成的产品。

此类蛋白具有一定的类似肉样的咀嚼感。

因而在调理肉中的应用有着特殊的应用,可以替代部分瘦肉原料。

二、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及作用1、保水性大豆蛋白的保水性在肉品生产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肉糜制品加工过程中吸收、结合并束缚水的能力,不仅能够留住原料肉的汁液,增加制品的口感和风味,还能增加产品的出品率。

蛋白质的保水性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粘度、pH值、电离强度和温度等。

马宇翔等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的加入对盐溶肌肉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的加人,使混合蛋白凝胶的超微结构变得粗糙,降低混合蛋白凝胶的强度,但凝胶的持水能力有所提高。

2、乳化性大豆蛋白质的亲水、亲油性决定了其具有乳化稳定的性质。

大豆蛋白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气的表面张力,所以容易形成较稳定的乳状液。

而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油滴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从而形成一种保护层。

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的破坏,从而使乳化性能稳定。

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

大豆蛋白产品有粉状大豆蛋白产品(soy protein powder)和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textured soy protein)两种。

粉状大豆蛋白产品是大豆为原料经脱脂、去除或部分去除碳水化合物而得到的富含大豆蛋白质的产品,视蛋白质含量不同,分为三种:1)大豆蛋白粉(soy flour),蛋白质含量50-65% (干基计);2)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商品名如索康 (Solcon) ,蛋白质含量65-90% (干基计),以大豆浓缩蛋白为原料经物理改性而得到的具有乳化、凝胶等功能的产品称为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functional soy protein concentrate),商品名如索康S (Solcon S);3)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商品名如索乐 (Solpro),蛋白质含量90% (干基计)以上。

组织化大豆蛋白是以粉状大豆蛋白产品为原料经挤压蒸煮工艺得到的具有类似于肉的组织结构的产品,视蛋白质含量不同,分为二种:1)组织化大豆蛋白粉(textured soy protein flour),蛋白质含量50-65% (干基计),商名品如索太(Soytex) ,2)组织化大豆浓缩蛋白,英文名 textured soy protein concentrate,商品名如康太Contex,蛋白质含量70% (干基计)左右。

大豆蛋白的主要加工原料及原料加工工艺方法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商品大豆蛋白产品多为脱脂大豆蛋白产品,而主要原料来源为低温脱脂豆粕。

低温脱脂豆粕的加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4号溶剂亚临界低温浸出(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专利技术),一种是6号溶剂低温浸出(A、B 筒或闪蒸法)。

大豆通过低温浸出脱脂后脱脂豆粕,其蛋白含量可达到50%以上。

营养价值现代人群所需要的食品应该是既能引起食欲,又无不良副作用,而且含有丰富营养。

大豆蛋白与健康

大豆蛋白与健康

大豆蛋白在肉类替代品中的应用
总结词:替代肉类
详细描述:大豆蛋白可以用来制作素食肉类替代品,如素鸡、素牛肉等。这些产品在口感、质地和烹饪方式上与肉类相似, 满足了素食者或对动物性食品敏感的人的需求。
大豆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总结词
乳制品替代品
详细描述
大豆蛋白可以用来制作植物性乳制品,如豆浆、豆奶、豆腐等。这些产品在营 养价值上与动物性乳制品相似,但更适合乳糖不耐受或素食者等特定人群。
大豆蛋白在营养补充剂中的应用
总结词
营养补充剂
详细描述
大豆蛋白可以作为营养补充剂的一部分,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对于需要额外补充蛋白 质或氨基酸的人群,如老年人、运动员或康复期患者等,大豆蛋白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大豆蛋白在烹饪中的应用
总结词
烹饪添加剂
详细描述
大豆蛋白可以作为烹饪中的添加剂, 增加食品的稠度、口感和质地。例如, 在制作汤、酱料或调味品时,加入大 豆蛋白可以使其更加浓郁和丰富。
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
大豆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质,其氨基 酸组成与动物蛋白相似,但不含胆固 醇,具有较低的脂肪和热量。
大豆蛋白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 异黄酮、纤维等,具有抗氧化、抗炎 等作用。
大豆蛋白的消化和吸收
大豆蛋白的消化率较高,其氨基酸评分也较高,表明其生物 利用率较高。
大豆蛋白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较少,对肾脏负担较 小。
02
大豆蛋白与人体健康
大豆蛋白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降低胆固醇
大豆蛋白富含可溶性纤维,有助 于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和 总胆固醇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
疾病的风险。
维护血压稳定
大豆蛋白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 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保持血 压在正常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制品 将大豆分离蛋白用于代替奶粉,非奶饮料和各种形式的牛奶产品中。营养全面, 不含胆固醇,是替代牛奶的食品。大豆分离蛋白代替脱脂奶粉用于冰淇淋的生产,可 以改善冰淇淋乳化性质、推迟乳糖结晶、防止“起砂”的现象。
面制品 生产面包时加入不超过5%的分离蛋白,可以增大面包体积、改善表皮色泽、延 长货架寿命;加工面条时加入2~3%的分离蛋白,可减少水煮后的断条率、提高面条得 率,而且面条色泽好,口感与强力粉面条相似。 大豆分离蛋白还可应用于饮料、 营养食品、发酵食品等食品行业中,对提高食品品质,增加营养,降低血清胆固醇, 防止心脏和脑血管疾病具有独特的作用。
大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全价蛋白类食品添加剂。大豆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在90%以上, 氨基酸种类有近20种,并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营养丰富,不含胆固醇,是植物蛋白中为数不多的可替代动物蛋白的品 种之一。
功能特性
乳化性 大豆分离蛋白是表面活性剂,它既能降低水和油的表面张力,又能降低水和空 气的表面张力。易于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在烤制食品、冷冻食品及汤类食品的制作中, 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作乳化剂可使制品状态稳定。 水合性 大豆分离蛋白沿着它的肽链骨架,含有很多极性基,所以具有吸水性、保水性和 膨胀性。分离蛋白的吸水力比浓缩蛋白要强许多,而且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分离蛋 白在加工时还有保持水份的能力,最高水分保持能力为14g 水/g 蛋白质。 吸油性 分离蛋白加入肉制品中,能形成乳状液和凝胶基质,防止脂肪向表面移动,因 而起着促进脂肪吸收或脂肪结合的作用。可以减少肉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和汁液的损 失,有助于维持外形的稳定。分离蛋白的吸油率为154%。 凝胶性 它使分离蛋白具有较高的粘度、可塑性和弹性,既可做水的载体,也可做风味剂、 糖及其它配合物的载体,这对食品加工极为有利。 发泡性 大豆蛋白中,分离蛋白的发泡性能最好。利用大豆蛋白质的发泡性,可以赋予 食品以疏松的结构和良好的口感。 结膜性 当肉切碎后,用分离蛋白与鸡蛋蛋白的混合物涂在其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易 于干燥,可以防止气味散失,有利于再水化过程,并对再水化产品提供合理的结构。
酸含量低,添加到肉制品中,可以起互补作用,成为更为理想的高级蛋白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通过制粉公司的科学家研制
成功纤维状蛋白及其仿肉制品,将组织化大豆蛋白纤维经着色、成型、加工成类似牛肉、鸡肉、猪肉、火腿、腊肉、鱼肉类的仿制品,
开始进入消费市场。日本在1975年开始生产仿肉制品,并进入市场,这种产品主要采用纺丝粘结法制得。无论从形态方面还是触感方面
应用
肉类制品 在档次较高的肉制品中加入大豆分离蛋白,不但改善肉制品的质构和增加风 味,而且提高了蛋白含量,强化了维生素。由于其功能性较强,用量在2~5%之间就可 以起到保水、保脂、防止肉汁离析、提高品质、改善口感的作用。将分离蛋白注射液 注 入 到 火 腿 那 样 的 肉 块 中 ,再 将 肉 块 进 行 处 理 ,火 腿 地 率 可 提 高 20%。分 离 蛋 白 用 于 炸 鱼糕、鱼卷或鱼肉香肠中,可取带20~40%的鱼肉。
大豆分离蛋白
:: 大 豆 蛋 白 在 肉 制 品 中 的 应 用::
大豆蛋白用量最大的是肉制品,将大豆蛋白掺加到肉制品中,可以保证肉制品所含水分,脂肪具有良好的乳化性和组织成型的保持
能力。香肠中加入大豆蛋白,可提高肉类中水分和脂肪的固着力,并与淀粉凝在一起稳定剂存在于脂肪乳化液中。午餐肉里把大豆蛋白
都是最佳的,其咀嚼性与优质肉制品或鱼贝类相比毫不逊色。现在,全球知名企业的名、优、特大豆蛋白产品有:美国迪克思公司生产
大豆蛋白牛肉、大豆蛋白鸡肉;美国中央公司生产的大豆蛋白鸡脯、炸排、美国 PMS 公司生产的素火腿、素香肠和素鸡肉;美国来富”蛋白食品等。
指标
感官指标 外观呈淡黄色、乳白色粉末,无肉眼可见外来杂质。其它功能性指标可按用 户要求确定。
理化指标
蛋白(干基)%≥90 脂肪%≤1 水分%≤7.0 灰分%≤6.0 数(NSI)≥85~95 砷 mg/kg≤0.5 铅 mg/kg≤1.0
粗纤维≤1 氮溶解指
卫生标准
项目名称
标准要求
菌落总数 (cuf/g)
加入肉末中与其它成分能较好的混合,并膨胀成一个完整的块装。在肉末制品中加放的大豆蛋白使肉汁不至于很快失去水分和脂肪。在
熟火腿中使用大豆蛋白作熏烤液,不仅可增加蛋白质含量,而且还改进了持水能力,使产品含汁、鲜嫩。据资料报道,把大豆分离蛋白、
水、盐溶液注入到火腿中,经揉制加工,每100g 生火腿可生产135kg 热火腿,而且口感和味道俱佳。从营养学角度看,大豆蛋白的氨基
≤30000
大肠杆菌
<30 ( MPN/100g)
致病菌
不得检出
铅(以 pb 计), ≤1.0
mg/kg
砷(以 As 计), ≤0.5
mg/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