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学派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3、“批判理论”的前提是:人是全部历史生活形式的生产者, 人能够改变现存世界。传统理论是演绎性的,具有数学的性 质,而“批判理论”是辩证的,运用的是总体性概念。传统 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实证主义哲学。 • 在具体内容上,“批判理论”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现实 社会问题的批判性研究,一是对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及一切 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激烈批评,既批判传统科学理论的对 象,又批判其研究方法。
第二节 马尔库塞
• 赫尔伯特·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生于柏林, 1919年起在柏林大学、弗莱堡大学攻读哲学。1922年获博士 学位。 1928年任海德格尔的助手。1932年进法兰克福社会研 究所。 1933年流亡瑞士。1934年赴美,进纽约的社会研究所。 1950年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51-1953在哈佛大学俄罗斯研 究中心任职。1954年起任布兰代斯大学教授。1965年任加利 弗尼亚大学教授。 • 著作: • 《理性与革命》(1941) • 《爱欲与文明》(1955) • 《单向度的人》(1964) • 《反革命与造反》(1972)等。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2、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对 现存社会的态度。 • 传统理论建立在世界本来如此因而人全然不能改变它这样一 个假设之上;它规定一般概念,人们必须在这些概念中设想 该领域中的一切事实,排除了任何变化和时间性; • “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人道主义,它坚持对社会进行总 体性考察。“批判理论”首先是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 定的理论,它唯一关心的事情是废除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
第一节 霍克海默与阿多尔诺
• 三、文化工业
• 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 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 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霍克海默尔和阿多诺认为以 商品生产为特征的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艺术和娱乐活动 也受交换价值与利润动机的支配,大部分文化产品成为商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标准化、集中化,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工业。 • 这种文化工业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 • 首先,具有反人本主义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绝对权威的控制 下,“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地统一起来了。”文化工 业通过普遍的技术,消除了社会劳动的差异性和个体性,实 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考研名词解释1. 法兰克福学派简介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又称法兰克福批判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学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卢卡奇(György Lukács)、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之侄希尔弗斯滕杰因(Hermann Schiefenhövel)等。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解构,关注民主、意识形态、社会控制、文化工业、大众媒体以及身份认同等课题。

他们试图通过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压迫和异化,同时也关注如何赋予个体以解放。

2.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概念2.1.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经济体制,其观点认为国家贸易顺差能够增加国家财富和国家实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重商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统治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私利,无视社会公益,将经济领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工具。

2.2.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机制。

文化工业将文化产品变成了商品,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塑造了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工业使得大众陷入一种消费主义的文化泛滥,并将传统和真实的文化逐渐置于边缘。

2.3. 现代性与理性化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与理性化的讨论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他们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理性,但也存在着理性化过程的副作用,如文化标准化和个人的异化。

他们呼吁重新思考理性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人的自由和解放。

2.4. 异化与心灵监禁法兰克福学派以异化和心灵监禁为核心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陷入了对自身的异化和心灵的监禁。

异化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个体成为了生产工具,丧失了自主性。

心灵监禁是指个体思想和精神受到了限制,被社会和文化所束缚。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

第五章法兰克福学派介绍

(三)精神分析学的自然科学和 哲学前提
其自然科学前提是变态心理学、达尔文的进 化论、和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学说。布鲁尔和夏科 是变态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研究者,弗洛伊德通 过他们受到了变态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弗洛伊德 承认他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倾向以及关于人 类行为的本性是被决定的“决定论”观点,主要 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受能量概念和能力 守恒定律的影响,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体机体看做 一个能量系统,并提出心理能--利比多这一其 学说的核心概念。
第五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导论 第二节、弗洛伊德主义概述 第三节、霍克海默 第四节、马尔库塞 第五节、哈贝马斯 第六节、该学派理论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导论
一、定义 二、发展阶段 三、社会背景、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四、主要代表人物
一、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 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 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 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 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 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 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 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
二、弗洛伊德早期的两大“发现”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二)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一)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1、心理结构的三个系统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 层次的三个系统: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1)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 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 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 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 理性内容。
1、研究所的初创时期(1924-1933) 所长为卡尔· 格隆伯格(Carl Grunberg)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历 史学家,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社会科 学,而不是哲学系统,其目标不是抽象的原 则,而是变化、 发展中的具体世界。在他 的指导下,研究所的方向具有经验主义的 色彩,主要从事实证的经济研究,研究项目 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 资本主义经 济发展方向、 苏联由市场经济向计划经 济的转型等。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

法兰克福学派名词解释法兰克福学派:指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术团体的一个文艺理论学派。

其核心是黑格尔的美学,但同时也深受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以探讨文学本质为主题。

其创始人是海德格尔、韦伯和马尔库塞。

其中韦伯最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成果:在黑格尔美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如本质论、认识论、知觉与意识的关系、感性和知性的区别等问题,形成了以知觉学、精神哲学为特征的独特的“新黑格尔主义”。

提出,要使文学成为真正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摹仿生活,而应该寻找到文学自身的内容和规律。

基本观点:韦伯(alfredweb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虽然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并将它用在社会学、历史学研究之中,但其影响远远超出这些领域,尤其是在法国、英国和美国,因为他发明了著名的韦伯命题和理论,即“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

韦伯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理论模式,社会的结构、制度、运作、演化、发展、变迁,无一不是一种理论模式,而且是可以用一种理论模式来概括和解释的,这种理论模式就叫做理论。

实际上,这就是理论的客观性原则。

因此,他强调社会学研究要以客观理论为前提。

韦伯还将这种社会学理论,用于历史研究、政治学、宗教研究、法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成为19世纪德国极其重要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对于理论的强调、他对理论的客观性,以及他所倡导的用客观理论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使得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理论的科学化开辟了道路,使社会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另外,韦伯还是一位“文化批评”的代表,他所谓的文化,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指的是特定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像法兰克福学派那样狭隘的理解为某一特定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文化。

韦伯指出,每一民族都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所以,民族的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民族的骨髓之中。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

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

当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

霍克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状的偏向。

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

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

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

其主要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

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章单向度的传播------------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1、法兰克福学派的起源法兰克福学派起源于1923年2月3日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成立的“社会研究所”,以哲学思辨见长,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始作俑者。

法兰克福学派众多知名思想家都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文本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整合弗洛伊德、阿图舍等人的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现代思想,对现代社会,尤其是后工业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文化形态提出尖锐的批评,从而为我们从历史、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提供了模本。

第一代: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本雅明第二代:马尔库塞、哈马贝斯(Jurgen Habermas)30年代主要是对法西斯主义的揭露。

40年代主要研究美国的大众文化。

2、工具性理性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性的多样性,但强烈反对被成为“工具性理性”的理性,因为这是一种用来创造和实现某种目的的方法的理性,同时它还将其他东西变成方法,变成工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意识不断被启蒙,人从崇拜神到自认为神,经历的是理性逐渐战胜感性,如破感性,获得理性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获得的只是“技术理性”,一种“工具理性”,而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理性。

失去理性的媒介多元决定论和媒介意识形态3、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观①文化的基本功能与人类学家刻意强调文化的实用性相反,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否定”和“对幸福的承诺”。

“否定”:指文化应该从根本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

即文化必须超越现实,表达目前现实没有而应该有,不是而应该是的事物,从而鼓舞人们探求一个目前还不被现实所容得美好世界。

所以文化对现实始终有一种批判的距离,以求艺术性地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法兰克福学派理想中的文化产品不是为人所用而产生,也不会为了让大众接受而向大众妥协。

“幸福的承诺”,即文化应该让人们看到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世界,与将生存作为目标的现实生活有着本质不同的世界。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

第5讲-法兰克福学派
12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2)目的 传统理论的目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认同。 批判理论不会为既存现实服务,而总是试图
揭露现存世界的不合理,以促进社会向着一种新 的状态和更美好的合理社会迈进
“真正的理论更多地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的”
13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至60年代末)
西德时期(后) (20世纪70年代初
至现在)
•霍克海默尔 担任法兰克福 社会研究所所 长 •确立研究方 向——以“社 会批判理论” 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哲学” •马尔库塞、 阿多诺来到社 会研究所工作
•社会科学所 迁至美国
•理论研究分 两组: ➢以霍克海默 尔、阿多诺为 中心,《启蒙 的辩证法》 ➢以马尔库塞 和弗洛姆为中 心,吸收弗洛 伊德学说
(3)、思维主体 传统理论的思维主体是抽象的、孤立的、形式化 了的个人 批判理论的思维主体是确定的、具体的、处于一 定关系中的个人
14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4)、认识方式 传统理论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社 会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 批判理论在主体—客体的总体化运动中研究社会, 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合逻辑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 具体的历史过程
他认为:马克思是在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全 面的社会批判 2、表明自身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
他认为:“批判理论”是朝向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
11
四、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端:《批判理论》
(二)“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对立 (1)与现存社会的关系 “批判理论不仅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后代,而 且是哲学本身的传人,它不仅仅是人类当下事业 中显示其价值的一种研究假说,而且是创造出一 个满足人类需求和力量的世界之历史性努力的根 本成份。……它的目标在于把人从奴役下解放出 来。” ——霍克海默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我们已经跨过2000年,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文化时期,其中全球化媒介和计算机技术正产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时,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研究,来分析当前全球化文化产业中政治经济因素、新媒介技术、产品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种各样的大众消费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些用于我工作需要的理论资料。我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当前的文化和社会形势分析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批判理论与社会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 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从理论上的实证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把现代社会视为有机的整体。针对这一点,弗罗姆在《健全的社会》和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论述中指出,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机体,而是一个病态的机体,为此不能把偏离这一社会的规范、标准的行为视为反常现象,反之应看成比病态社会标准更为正常和健康的现象。据此,他们指出西方社会学必须正视“价值重估”的问题。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 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 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德时期(后) (20世纪70年代初
至现在)
学生造反运动 爆发 主要代表人物 相继去世,学派 开始走向解体 法兰克福学派 的历史基本终结, 但社会研究所还 依然存在,哈贝 马斯等人作为单 独的思想家而活 跃于国际学术界
二、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1、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对待科技理性的基本态度 深切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强烈抗议资本主义社会导致的 人性异化 如果没有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法兰克福学派 否定的辩证法将难以想象(德)布尔 法兰克福学派受到卢卡奇的影响主要在于重新注意马克 思主义的哲学方面,重申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根源,并 以总体性这个概念为核心探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美) 麦克莱伦 卢卡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 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二是对待历史和历史认识的态度 (美)希波伦
美国时期 (20世纪30年代
末 至40年代末) 社会科学所 迁至美国 理论研究分 两组: 以霍克海默 尔、阿多诺为 中心,《启蒙 的辩证法》 以马尔库塞 和弗洛姆为中 心,吸收弗洛 伊德学说
西德时期(前) (20世纪40年代末
至60年代末)
鼎盛时期 年轻理论家 哈贝马斯、施 密特、内格特 等人开始崛起 “革命新理 论”对社会发 生实际影响 结果是学生 造反运动的爆 发
2、采用了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的方法,把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 各门科学结合起来,对社会做出综合性研究
3、强调要“彻底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把“否定的辩证法”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
4、对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批判以及对西方革命道路进行了探索。把 苏联式社会主义等同为极权主义,提出西方革命新理论。
5、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释、修正与重建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以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超越与重建为 主题,以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批判、启蒙精神与技术理性批判、 合法化危机与生态危机批判为主要内容,以压抑性文明超越与非 压抑性文明重建为目标,带有浓厚悲观主义色彩的社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是一个由古典理性主义到 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 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 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马克思主 义到怀疑、批判马克思主义再到超越、 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三、社会批判理论的主题
1、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 批判是理论的主要功能 。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 学术团体,1923年创立,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持续时间 最长、流传范围最广、代表人物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学 派,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同时也是 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 它以社会批判理论闻名于世,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学、 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
a.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历史起源上看,意识形态产生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 分工有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生产独立化的产物。
从阶级属性上看,意识形态是特定利意识形态是异化的和分裂的世界的虚假 意识或异化意识,其本质特征是体现状辩护。
2、现代非理性主义 “批判理论是理性马克思主义 ”——洛威
理性批判精神,对科技理性的否定和张扬人文理性的立场 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 3、近现代悲观主义的浪漫主义 高尔基把把浪漫主义分为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 义,把歌德等人称为积极的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的浪漫主 义),把卢梭等人称为消极的浪漫主义或(悲观主义的浪漫 主义)。 西方悲观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尤其是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提出的“黄金时 代理论” ,即人类社会是不断循环和倒退的历史 。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其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 纪初的美、德、英三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最早可 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 起源和基础》) 斯宾格勒悲观主义文明论(《西方的没落》)——文化形态学
四、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范型
1、意识形态(ideology)批判 1796年,法国观念学家特拉西首次使用意识形态概念, 指称观念科学。在《意识形态原理》中全面阐述和构建他 所理解的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可以分为否定的、肯定的和中性的 否定的意识形态是把它作为一个贬义的概念,是一种与科 学真理相对立de虚假意识,它扭曲、掩盖或颠倒社会现实, 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中性的意识形态是对意识形态的性质不作任何一般的判断, 肯定的意识形态是确认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体系的有效性, 主张意识形态包含着对历史社会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社会 的美好思想,成为人们追随的思想旗帜。 20世纪50-60年代“意识形态终结”争论
代表人物 第一代: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弗罗姆 第二代:哈贝马斯、施密特 第三代:韦尔默尔、奥菲、霍耐特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
西欧时期 (20世纪20年代
至30年代)
霍克海默尔 担任法兰克福 社会研究所所 长 确立研究方 向——以“社 会批判理论” 为理论基础的 “社会哲学” 马尔库塞、 阿多诺来到社 会研究所工作
b.法兰克福学的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意识,具有欺骗性,其主要功能是替 现状辩护
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力量、操纵力量和异化力量,通过大 众传媒播媒介和文化手段为现状辩护
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马尔库塞《单面人》
2、技术理性批判 技术理性既指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等 直接的文化知识形态,也指人们关于这种文化形 态的理性认识观念、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态 度,它是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结 合体。 技术理性和其他一些术语“工具理性”、“科学 理性”、“科技理性”、“知识理性”、“技术 统治”等在一致的意义上使用。 技术理性批判是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的激烈的社 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在直接意义上,它是对理性、 知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的 社会和实践功能方面的分析、反思和批判,在深 层意义上是对文化价值观念、历史文明形态和人 的存在方式等的内在批判和本质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