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

合集下载

翻译的阐释学派及其启示

翻译的阐释学派及其启示
m 了巨大贡献 。


施莱 尔马赫 的 阐释学 理论
施莱尔马赫的《 论翻译 的方法》 论文从理论上
阐述 了翻译 的原则 和 方法 问题 , 阐释 学 的角 度 阐 从 述 了翻译 和理 解之 问 密不 可分 的关 系 , 提 出 了两 并 种不 同的 翻译途 径 。一是译 者 可 以“ 打 扰原 作者 不

教育理论探讨 ・
翻译 的I 阑释学派及其 启示
田 琼
( 山两 财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要 : 莱 尔 马 赫 在题 为 《 翻译 的方 法 》 文 中从 阐 释学 的 角 度 阐述 了 翻译 和理 解 之 问密 不 可 分 的关 系 , 施 论 一 并
施 氏 的语 法 释 义必 须 以 对 文本 的共 时 的共 识
来 达 意 ” 它本 身 就具 有 动态 意识 , , 即用 清 晰 的话 语 表 达 尚不 清 晰 的意 义 。它 的 词根 H re— — “ en s 赫尔 墨 斯 ” 古 希 腊 神 话 中奥林 波 斯 诸 神 的使 者 , 斯 是 宙 的 传 旨者 , 因此 他 又是 使 节 和传令 官 的庇 护者 。他 主 管商业 、 通 、 牧 、 技 、 交 畜 竞 演说 等 , 为众 神 传 递 在
译 : e B in , raO y i( N w e igG et l c 金惠康 ,0 4P3 j mp . 2 0 ,. )
长城 t ra Wa 。 h G et l e l
龙井
施 莱尔 马赫 提 出 了检 验语 义 的 阐释学 主张 , 其
释 义理 论包 括 两个 方 面 : 语法 释 义 和心 理 释 义 。施 莱 尔 马赫 在 解 释理 解 过 程 时 讲 到 : 话 语 如 果 不 被 “ 理 解为 一种 语 言 的关 系 , 么它 就不 被 理解 为精 神 那

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基础 的绝对 知识 , 因此 这 个 概 念 说 明我 们 既 不 是 存在 于封 闭 的多个 视 域 , 不 是 存 在 于 唯一 的一 也 个视 域 。人们 来 自不 同 的背 景 , 以相 信谁 能 把 难 你从 你 的背景 、 历史 、 文化 、 别 、 言 和教育 等剥 性 语
离 出来再 投 入到另 一个 完全 不 同的 系统 中去 。人 们 可能会 努 力找 寻一种 方法 去理 解有 关不 同文 化
( 历史性意识 )他们包裹在塑造了他们 的特定历 , 史和 文化 中 , 因此 翻译 文本需 要视域 的融合 , 译者
在其 中找 到办法 把文本 的历 史 和他们 自己的背景
接 合起来 。
性意识 , 在这样的谈论中, 视域 的融合就在说话者
和 听众之 间产 生 了。 二、 翻译 的视域 融合
2 0 0 9年 1 月 2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 … 、 一 。 …
V0 J No 6 l7 .
De e e 2 o c m ̄ F 0 9
阐释 学 的 视 域 融 合 对 翻 译 研 究 的 启 示
刘 昕 艾 亚 霞
革 开放 初期 , 人们走 出“ 文革 ” 的阴霾 并 开始极 为 热情地 接收外 来信息 的时代 ; 2 0 而 0 2年版本 译者 陈 良廷处在相 比较之 下 国家发展 稳定人 们开始 理 性接 收外来事 物 的 时代 , 以三位 译 者 的历 史性 所 理解必 有不 同 , 处于 不 同历 史时期 、 带着对 原文本
综上所述伽达默尔阐释学的视域观帮助翻译研究者们冲破了原来翻译的怎么理解原文本的封闭思维处境走入怎么跟原文本展开交流的开放视野基于理解的历史性不同译者对原文本有多元化的解释而译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相遇碰撞后也会产生偏见及误读进行文化过滤不可避免文本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两个视域的一次次重新融合得以延续生存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阐释学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斯坦纳将一切理解都视为翻译,他对阐释过程的探讨也成为了对翻译过程的探讨。

他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并把翻译这一实践划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阐释翻译理论用于散文翻译实践中,通过分析研究阐释翻译四个步骤是如何运用到翻译实践并如何起作用影响翻译实践的。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结构灵活,语言生动简洁,不像诗歌,韵律比较讲究,也不像小说,情结跌宕起伏,因此研究散文翻译有益于阐释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研究发现。

斯坦纳把翻译看作是“发出意义并对意义进行挪用性转移的行为”,他的描述是以自己的翻译为基础的。

在他看来,翻译不是学科,而是“一门精确的艺术”,具有“高度”精确性“却不够系统”。

阐释运动构成了斯坦纳描述翻译的核心,其中包括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

首先是信任,任何译者在进行阐释翻译活动时都会有一种先有的“信任”,相信文本的“存在意义”和英译本的“现实意义”,以“信任”为前提的阐释活动前提是人类对其的理解经验,这在;理论上也为文本翻译的“可行性”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是侵入,斯坦纳认为:“‘理解不单涉及认知,而且还有包围、侵吞的意思。

在语际翻译中,理解的运作显然是彻底而富有侵略性的。

”再是吸收,也就是译者把原文意义融入译文的方式。

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吸收和接纳从而达到阐释学翻译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平衡呈现出一个理想的效果。

一、信任。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但是信任也会存在风险,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等问题。

阐释学翻译思想的演进与启示

阐释学翻译思想的演进与启示
“ 误解 ” 。面对 这 一 问题 , 在理 解观 念 上 , 施莱尔 ・ 马赫 认 为 : 理 解是 一 切 形式 的解 释 或译 释 的基 础 , 因此 对
理解 的分 析就 是 对解 释做 出系统 分析 的基 础 。在方 法 论上 , 他认 为 , 解 释 者必 须 突 破文 本 的 “ 视觉屏障” , 重
建原 文本 意 义所 产生 的 历史 睛境 或生 活环 境 , 从而 消 除“ 误解 ” 。“ 哪 里有误 解 , 哪里就 有 阐释学 ” , 阐释学 是 “ 避 免误 解 的艺术 ” 。在施 莱 尔 ・ 马赫 看 来 , 误 解 的最 深层 的原 因就是 “ 语言 ” 和“ 思想” 的差 别 。语 言 传 达
1 9世纪德国神学家 、 阐释学家施莱尔 ・ 马赫 ( F .D . S c h l e i e r m a c h e r , 1 7 6 8 -1 8 3 4 ) 在解释《 圣经》 的过程 中发 现 了值得 关 注 的问题 : 首先 , 《 圣 经》 是 在漫 长 的社会 历 史演 变过 程 中形 成 的 , 其 各 篇章 出 自不 同时期 的
译、 多元性 翻译 ” 征象 , 为 文本翻 译研 究拓 宽 了新 的 领域 ; 由于 阐释 各 派翻 译观 点 不 一 , 引发 了翻
译 标 准 问题 的 争论 , 为 阐释 学翻 译理 论 的丰 富和发 展提 供 了广 阔的研 究空 间 , 也为翻 译 学提 供 了
新 的知 识 增 长点 。
2 0 1 5年 1 O月
湖北文理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0 e t .. 2 01 5 Vo l _ 3 6 No .1 0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文学翻译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

在学术界,对于文学翻译的研究主要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实践等多个方面。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研究是目前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出相关研究的方法和实践。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可译性。

可译性是指一个文学作品在语言转换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原有的信息和艺术美感。

在文学翻译中,可译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深层意义和风格特色。

阐释学是一种文本解释和分析的方法,强调理解和再现原作的作者意图。

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视角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原作并准确表达其意义。

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中,我们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词语和句子的可译性。

词语和句子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在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意义和风格。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要求译者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同时准确传达原作的意义。

文化和背景的可译性。

文学作品是一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时代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将原作的文化元素传达给目标读者,并确保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并感受到原作的文化意义。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要求译者具备对原作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并能巧妙地在翻译中传递这些背景信息。

风格和意境的可译性。

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意境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达作者意图的重要手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工具和技巧,并将原作的风格和意境表达到目标语言中。

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要求译者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能够准确理解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并在翻译中恰当地表达出来。

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

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

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新解和深思[摘要] 伽达默尔阐释三大哲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在翻译中的运用体现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为合理的误读、多元阐释以及重译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阐释学给翻译研究带来启迪的同时,其局限性以及对三大理论的透彻理解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关键词] 阐释学;三大原则;作者意图一、引言阐释学(hermeneutics),从词源来讲,来源于古希腊神使hermes 的名字。

hermes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他需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的语言。

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的意思。

“阐释学的工作总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

”阐释学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二、伽达默尔阐释学在西方,阐释学原理用于翻译研究始于70年代,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阐释学理论被引到中国,到现在已经历了20多个年头,也出版了相关大量的编著、专著、学术论文讨论研究阐释学。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阐释学的三大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误读,多元阐释以及译本的重译。

多是强调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而好多在借用理论时甚至无视作者这一方面,从而导致乱译和译本质量的下降。

对其理论有一定的误读和泛用。

阐释也有限度,接下来就这个问题来探讨。

三、“作者意图”无作者原意,在翻译时是不是各取所需,自由阐释呢?“作者意图”和“文本意义”是不一样的,但不一样不代表没有联系,两者之间相互衍生,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清朝的一件玉品,大家看到的是精美、华丽、上等品以及一切所体现出来的外在特性。

如果被告知这是慈禧至始至终一直佩戴不离身的,那随之对它的阐释就会有变化。

这其实并非“作者中心论”或是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背道而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凸显译者主体性。

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有限度的。

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投射

哲学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投射

阐释学是对理解, 尤其是理解文本的研究。 西方“ 现代阐 释学之父” 施莱尔马赫( S c h l e i e n n a c h e r ) 将阐释学与辩证法相

阐释与翻 译
结合, 使得阐 释学从一般 技艺升华为 认识论 一— 方法 论。 其
阐释 学与 翻译有着必然的 联系。 “ 阐释” 源自 希腊语, 在
屠国元, 朱献珑通过对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偏见、 视域融
受到 科学主 义、 实证主义的影响, 追求错误的客观化。陶 ) 受 合和理解的 历史性的分析, 论证了误读存在的合理性, 误读 使得译者对文本的阐释 呈现多 元化, 指出 应把译者从 亚里士多 德的 影响, 伽达默尔将道德知识引申 到实践知识和 的存在
( 2 0 1 3 S Q R W0 9 8 Z I ) ) ; 杭州市外文学会研 究项 目( H WK T 2 0 1 3 0 1 1 o
1 0 8
” 不同的 世界。 【 1 ) 伽达默尔借助亚里士多 德的 伦理学帮助人 主义 。口
们认识到, l 9 世纪的浪漫主义阐释学和历史学派阐释学因
¥ 第 3 5卷 第 2期
Vo l _ 3 5 N0. 2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S u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2月
F e b .2 01 5
哲学 阐释学在翻译研究 中的投射
林 夏 李 慧芳
对这 种错位的弥 合, 而 这种弥 合只 能是无限 趋近的过程, 绝对的重合是不可能的, 这是由 翻译的 精神科学属 性所决定 的。 f 收
关键词: 哲学阐 释学; 翻译研究; 视域融合; 文本意义; 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导言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因此其翻译具有特殊的难度和挑战。

阐释学是一种关注文本内部结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义的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视角出发,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者和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阐释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二、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概念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是指某一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和意义层面上能否得到准确翻译的程度。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其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可转换性、文化表达性和情感再现性。

语言可转换性指的是原文和译文在语法、词汇和句式上的对应程度;文化表达性指的是译文能否准确表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情感再现性指的是译文能否传达原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义。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以期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从阐释学的视角来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与原文的语言结构、文化内涵和意义表达密切相关。

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原文内涵的深入解读和再现。

在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结构的再现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句式。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首先体现在译文能否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结构。

翻译者需要把握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句式特点,以确保译文在语言上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阐释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好地再现其语言结构。

2. 文化内涵的传达3. 意义表达的再现文学作品的意义表达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文学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还体现在译文能否准确再现原文的意义表达。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情感表达、审美意义和意义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进行意义再现性的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摘要: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

阐释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绩显着,但是也存在问题。

因此,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研究;视阈融合;效果历史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一、引言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来源于希腊学者论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从词源来讲,它来源于古希腊神使Hermes的名字。

Hermes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他须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的语言,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的意思。

20世纪初,海德格尔(Heidegger)使方法论阐释学转向本体论阐释学,从而引发了阐释学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20世纪60年代,西方阐释学的发展进入哲学阐释学阶段,“阐释学意识”成为20世纪以来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到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时代,阐释学最终完成了向哲学本体论转化这一过程。

伽达默尔的巨着《真理与方法》(1975)提出了现代哲学阐释学三大思想即: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

本文将这三大哲学理论原则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一探讨。

二、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创造性地把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翻译不再被认为是文本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的来说,阐释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中,也在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1)理解的历史性与翻译研究根据现代哲学阐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对它的理解,并不是原作者写作时的原意。

所谓的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理解者对文本的看法,因此,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阐释学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以其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接受。

在翻译这一文化的多维交融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其个人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其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然会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对原作的翻译处理同样也会体现其主体性的标志,因为每个人都属于特定的时代,其思维、行动的方式不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人是历史存在的人,这些历史性语境就构成了译者的“前理解”。

因此,理解总是一定历史阶段内的理解,必定是相对的、不完善的。

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理解的历史性决定了译本的多样性以及“复译”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同一部作品可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译成不同的形式。

据统计,1949至1979年间,我国翻译出版社的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复译本的作品占80%以上,欧洲古典名着如《堂吉诃.德》、《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包法利夫人》等至少有三个以上的译本,有的如《红与黑》甚至有十三四种译本。

东方古典名着《一千零一夜》包括各种节译本、改写本和全译本在内的复译本甚至超过几百种。

[1]由于译者的个性、爱好、气质、修养、经历不同,每个译者的“前理解”不同,他们对原着的阐释显然不尽相同,译本的风格因此明显地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而传统翻译原则和标准如:“信达雅”、“神似”、“化境”“等值”“等效”等,都无不以源语文本的客观性、确定性与唯一参照性作为讨论的前提条件,而阐释学中关于理解的历史性原理则对这一过去认为是无可辩驳的前提提出了大胆的质疑,使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丰富发展了现代哲学的理解观,一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翻译研究的宏观构建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封闭模式,从而将翻译研究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

(二)视野融合与翻译研究伽达默尔在理解的历史性基础上又提出了“视域融合”(或译作“视界融合”)概念。

伽达默尔指出.“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含了从某个立足之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2]因此,“视阈”指的是某个个体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总和。

文本本身带有一定的“视阈”,由于理解的历史性的.存在,译者也具有自己的“视阈”,因此,译者所创造出来的文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语文本的“视阈”,而是结合了文本“视阈”和译者“视阈”的新的“视阈”,这便是“视阈融合”。

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由于其理解的历史局限性不可能一次性穷尽文本的内涵,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其审美价值本身的过程,不存在永恒的、一劳永逸的、终极的理解。

作为理解主体的人既是历史性的存在,也是不断通过理解历史而创造意义的存在。

现代阐释学主张,“任何主体不是孤立的,主体既是历史的载体,也是通往未来之桥梁,因此主体是一个综合体,是历史、个人和时代境域的合一”。

[3]作为原作第一读者的译者在对原作进行阐释时,其理解无疑是历史性的。

作为译本的终端读者,不仅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译本的理解、鉴赏会有很大差异,而且即使是同时代同环境下的读者,由于他们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与鉴赏也会千差万别。

鲁迅曾说:一部《红楼梦》,“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

”[4]总之,理解的历史性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历史性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批评模式。

(三)效果历史与翻译研究伽达默尔认为,历史并不是一个外在于主体的给定物,而是一个主体置身于其中的、构成主体存在并且仅因与主体共在而形成意义的时间性的情境。

人置身历史中,这本身就包含了对历史的理解,理解是离不开历史的,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之中,这种包含了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的关系的历史便是“效果历史”,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客体中心论或文本中心论,在他们看来,理解的目的就是理解者要超越其自身历史环境、克服自身局限、摆脱一切主观意愿从而无条件地去理解和把握文本作者的本意,而哲学阐释学的效果历史说支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存在的历史,效果历史是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关系的历史,是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相互作用、结合的产物。

理解的过程中。

效果历史说揭示了文本意义的产生机制,文本的意义不是作者赋予的,不是固定的和永恒不变的,文本的意义产生于与译者的历史关系之中。

从而,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肯定。

哲学阐释学这三大原则解释了理解产生的方式、过程和机制:理解和解释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解释者与被解释客体产生视阈融合的不断创新的过程。

总的来说,哲学阐释学翻译观注重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地指出译者对作品原意的理解必然融合了译者本身的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

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被消解,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从而促成了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因此,现代阐释学原理对于文本意义和解释者的看法可以为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思路。

三、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局限性阐释学理论在向我们提出新视角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非理性的一面,有的翻译问题在阐释学领域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或作出满意回答。

正如谢天振教授在其《作者本意和文本本意》一文中指出,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有着“极其密切关系”,“现代解释学理论家围绕作者‘本意’的争论为我国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翻译观念的崭新‘视域’。

但同时也指出,伽达默尔提出的有关阐释者与文本之间关系的构想即必须把阐释者与文本的关系设想成双方处于平等地位的对话,在翻译研究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

[5]其对翻译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理解的历史性虽然揭示了文本意义多元化理解的可能性,但作品有效阐释和理解历史性之间存在着相对矛盾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圆满解决,这也给翻译批评带来了新的思考:翻译批评应以译者不带“偏见”的翻译为标准,还是应该承认译者带有“前理解”的翻译?对此,国内已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质疑,如吕俊(1998)在其《翻译:从文本出发》中论述到,虽然阐释学理论对翻译很有价值,但“不能就此认为可以用它来作为翻译的一条理论原则,更不可以用它来厘定译文的标准,因为它过分强调了读者的作用,贬低了作品本身的本体特性,带有强烈的主观唯心色彩。

”[6]耿强在其《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中讲到“原文本意和作者本意到底由谁来确定作为衡量阐释的标准,这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对理解的历史性过度倚重会导致价值虚无主义,造成什么都可以的阐释局面。

”[7]阐释学中理解的历史性理论关注较多,这在肯定了翻译多样性的同时,也可能引发价值虚无主义,使阐释标准变成没有确定标准。

因此,我们在以阐释学理论指导翻译批评时,应该同时重视理解的历史性特征和翻译的客观有效性原则,从阐释的客观性重新审视翻译批评,使翻译批评在认识到理解历史性的同时,也能够关注翻译的有效性。

第二,视域融合否认了接受主体的被动性与消极性,强调了阐释多样性问题:但这又导致了另外的问题:所有阐释都正确就意味着没有正确的阐释。

翻译批评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视界融合”?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事实上,翻译中的视阈融合也不是一直都和平共处的,相反,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矛盾的、冲突的,因为译者不可能完全体会原作者的意图、目的与情感,加之风俗、时代、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对原作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偏颇,就会导致对文本意义理解上自成一家的局面,如果一味强调译者的主动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无限扩大,视阈的冲突若无法调和必然导致文化过滤,对异质文化改头换面,以适应本土文化的规范。

这似乎又是翻译的缺失,实际是不可避免的。

[8]与前文所提到的理解历史性所造成的译文差异类似,由译者本身视界造成的翻译差异也是客观存在,在进行翻译批评时应该正视这种差异。

同时,翻译批评需要重视阐释的客观有效性问题,译者的主体性不应抹杀翻译的客观性甚至造成阐释无效,否则,翻译的学科界限,衡量翻译的基本标准也随之消失,最终必然会使翻译走上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可能性。

第三,效果历史说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也因此获得正面的肯定价值。

但是与“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一样,效果历史说过于强调理解者知识的个体差异,而忽略了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