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研究本文在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步骤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傲慢与偏见》第56章进行了汉译,对其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标签:《傲慢与偏见》;四步骤;译者主体性《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妙趣横生,吸引了广大学者对它进行翻译研究。

王科一先生的中译本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都受到人们的青睐。

今天,怀着对翻译和翻译家们的敬仰,笔者尝试着来翻译了一下第56章,并有了些许拙见。

本文将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中的四步骤理论为指导并以大量的实例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译文中来体现的。

一、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关于理解文本意义的理论和哲学,然而理解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也就是说,任何人对事物的理解都受到自己的文化意识,生活经验、知识传统、道德伦理的影响,这些也会影响译者的阐释过程。

[1]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她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2](V enuti,2000:313-319)信赖是指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在这个信赖的基础上,译者也会受到其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侵入”原文,以便更好的“吸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留译语本色,“补偿”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3]二、乔治·斯坦纳翻译理论下《傲慢与偏见》第56章翻译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一)信赖如上所述,阐释翻译的第一步是信任,即译者认为他所选择的翻译目标有翻译的价值。

译者的信任选择使译文得以问世,任何翻译都始于对文本的信赖。

译者首先要相信翻译是基于译者对原文价值的认同之上。

作为译者,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文本。

选择好的文本翻译也有可能使译者出名。

[4]笔者选择《傲慢与偏见》来翻译,是因为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其56章的语言、情节魅力以及伊丽莎白的个性魅力,凯瑟琳夫人与伊丽莎白的对话非常精彩,也可能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伊丽莎白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让笔者大为佩服。

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阐释学西方的阐释学研究源远流长,且不说古代,单说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就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著作和充足的理论资源。

由于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科学,而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又是翻译绕不开的话题,所以阐释学和翻译研究就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人们发现,从阐释学的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就能够对翻译现象、翻译本质以及诸多纷繁芜杂的翻译问题得出全新而又深入的认识,因此阐释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就成了从事翻译研究的一把利器。

2国内现有阐释学翻译研究思路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学者更是把它精确地定位为始自1987年,认为这一年正是“中国译界初识阐释学翻译观的起始年”(西风,2009:58)。

自此之后,国内的阐释学翻译研究新论频出,前后相继,在近三十年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中断过。

总结起来,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大体遵循以下几种研究思路:2.1翻译的本体性研究不管在什么领域,本体性研究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翻译研究内部,对于“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从某个视角出发,必然会得出“翻译就是某某某”的结论。

从勒弗维尔(Lefevere)的理论视角出发,翻译就是改写,从巴斯奈特(Bassnett)的理论视角出发,翻译就是文化构建,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出发,翻译就是解释,翻译就是效果史,翻译就是视野融合。

许多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在杨武能看来,翻译就是“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杨武能,1987:3-6);在邵宏看来,翻译是“对异邦文化的阐释”(邵宏,1987:8);郑延国认为“所谓翻译,实乃一种解释或曰阐释”(郑延国,1996:63);朱献珑、屠国元则认为“翻译就是原作与译者的视域相遇、交流、碰撞,最终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朱献珑、屠国元,2009:108).事实上,不管是阐释也罢,解释也罢,诠释也罢,视野融合也罢,阐释学翻译研究对翻译本质的界定,对整个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之前的客观主义研究转向主观主义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对象为之拓展,研究视野为之开阔:从纯粹的语际翻译转向包括语内翻译、符际翻译甚至一切阐释性、理解性的活动在内的广义的翻译。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阐释学是一种关注人类行为和经验的哲学方法,强调对语言和文本意义的解释和理解。

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视角也可以用来探讨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即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被准确地翻译出来。

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文学作品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它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而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中的不同文化元素对译文的影响,同时也需要对原文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首先涉及到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或地区词汇差异的翻译问题。

比如,中国的汉语有不同的方言,虽然它们的基础语法相同,但是它们使用词汇的方式和含义却存在差异。

当译者翻译一个方言文学作品时,需要了解方言的语法和词汇特点,并在翻译时保留方言的味道。

同时,译者也需要考虑译文的面向读者群体,是否需要进行地区化翻译。

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还涉及到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文化特征。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化象征。

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所反映的文化意义,并在翻译过程中重新构建这种文化意义。

例如,翻译陈忠实的《围城》时,需要对中国的国情、社会环境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入了解,以弥补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

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还涉及到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的翻译问题。

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通常采用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很难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词汇。

因此,在翻译这种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对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进行深入了解,并在翻译时尝试重新表达作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的可译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

从阐释学的角度来看,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语言、文化和文学特点,以便重新表达作者的意图。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02 03
阐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 观点,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则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在 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质性。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不同,从而对翻译产生重要 影响。阐释学派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翻译策略的选择
针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阐释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异化、归化、杂合等。异化策略强 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策略则强调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杂 合策略则主张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论渊源、实践应用等方面,完善和发展该
理论。
拓展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将阐释 学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商务、科技等不 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
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关 联与差异: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等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促进翻译理论 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的本质与目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 言中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意 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

未来发展
3、推动应用研究:加强阐释学翻译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如文学翻译、 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鼓励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推 动阐释学翻译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
4、促进多元发展:尊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倡多元发展。鼓励各 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各种翻译实践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应新 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和自动化编辑方面的作用。
阐释方式
在中国的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的主观性和理解被视为核心。译者不仅仅是 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 意识,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含 义。同时,译者的理解也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
阐释方式
优点在于,阐释学翻译观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主观性和理解,有助于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但是,过度强调 译者的主观性和理解也可能导致翻译的忠实性受到影响,从而降低翻译的质量。
阐释效果
阐释效果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阐释效果
结论
结论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融合与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 法。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应用研 究和促进多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发挥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作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中国在全 球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阐释效果
3、语言教育:阐释学翻译观对中国的语言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可以提高学 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同时,阐释学翻译观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 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

浅析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过程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阐释学源自德国,基本意义是“解释的艺术”,是一种探究如何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

斯坦纳将一切理解都视为翻译,他对阐释过程的探讨也成为了对翻译过程的探讨。

他提出了阐释翻译理论,并把翻译这一实践划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阐释翻译理论用于散文翻译实践中,通过分析研究阐释翻译四个步骤是如何运用到翻译实践并如何起作用影响翻译实践的。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结构灵活,语言生动简洁,不像诗歌,韵律比较讲究,也不像小说,情结跌宕起伏,因此研究散文翻译有益于阐释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研究发现。

斯坦纳把翻译看作是“发出意义并对意义进行挪用性转移的行为”,他的描述是以自己的翻译为基础的。

在他看来,翻译不是学科,而是“一门精确的艺术”,具有“高度”精确性“却不够系统”。

阐释运动构成了斯坦纳描述翻译的核心,其中包括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

首先是信任,任何译者在进行阐释翻译活动时都会有一种先有的“信任”,相信文本的“存在意义”和英译本的“现实意义”,以“信任”为前提的阐释活动前提是人类对其的理解经验,这在;理论上也为文本翻译的“可行性”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其次是侵入,斯坦纳认为:“‘理解不单涉及认知,而且还有包围、侵吞的意思。

在语际翻译中,理解的运作显然是彻底而富有侵略性的。

”再是吸收,也就是译者把原文意义融入译文的方式。

译者对原文进行理解、吸收和接纳从而达到阐释学翻译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补偿,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平衡呈现出一个理想的效果。

一、信任。

信任是翻译活动中的第一步,是译者对原作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的信赖。

在选择文本的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来进行选择,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显现。

译者认为所选文本本身具有价值且值得翻译,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理解将原文本阐释出来,于是信任便建立起来了。

但是信任也会存在风险,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文化间的冲突等问题。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

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定义、可译性概念以及不同因素对可译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讨阐释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启示,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2 研究意义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可译性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实质,还能够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通过对文学翻译可译性的探究,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著的内涵和情感,准确地传达原作家的意图,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

研究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还能够为文学翻译理论的完善提供重要的思路和途径。

通过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认识,有助于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

研究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阐释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文学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阐释学概念进行解析,分析不同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特点,探讨阐释学视角如何影响翻译的可译性。

本研究还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验证阐释学视角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的影响,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通过研究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可以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高翻译质量,丰富研究者对文学翻译的认识,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2. 正文2.1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定义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定义涉及到广义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翻译过程及结果的阐释和解释。

阐释学视角突出了对文学作品文化内涵、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传达和表达,并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作品的解读与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29卷第5期2010年10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V ol.29N o.5O ct.2010文章编号:1001 4373(2010)05 0130 04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赵娟丽(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阐释学被引入到中国,后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出现了阐释学翻译研究。

在这20多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绩显著。

但是也存在问题,如伽达默尔理论过度引用、研究相似等问题。

本文试就对阐释学翻译研究中的若干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研究;回顾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阐释学理论被引进到中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20多个年头。

回顾过去20多年的历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前人已经做了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做什么。

回顾历史看清现状才能为将来服务。

自从1986年第一篇介绍阐释学的文章问世到现在,相关文章早已是汗牛充栋。

但是对于这个外来名词hermeneutics,国内提法不一,翻阅前期的资料文献,基本使用解释学,到了新世纪,多数人开始使用阐释学,但不管哪种叫法,通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学者们研究的对象都是 hermeneutics,在此我们姑且使用阐释学。

阐释学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词源上讲,阐释学"her me neut ics"来自希腊文!hermenia?,即为宙斯传递消息的神,因此解释学就与理解与解释的问题相关(余纪元,2001:436)。

根据作者、文本、读者的关系,彭启福将西方阐释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二阶段,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第三阶段,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彭启福,2003:125)。

何卫平将解释学划分为, 一般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生命解释学(狄尔泰)、此在解释学(海德格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批判解释学(哈贝马斯)、综合解释学(利科尔)和解构解释学(德里达)(何卫平,2009,262)。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由来已久,到20世纪60年代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提出再次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

国内从阐释学角度研究翻译起步较晚,但是从阐释学引入中国这20多个年头里,出版了相关大量的编著、专著、学术论文讨论研究阐释学。

其中在翻译界伽达默尔的三大原则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偏见在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的文章中被广泛引用,甚至有过度引用导致相对虚无主义及翻译混乱的局面(耿强,2006:81)。

我们很有必要对阐释学本身及阐释翻译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梳理反思。

二、阐释学习理论的兴起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属于现代阐释学理论的引入阶段。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理论的引入比较全面,以译著的引入为主体,引言所述阐释学派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著作全面进入国内。

在论文方面相对较少,在此选取四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做以介绍。

1986年袁锦翔发表了题为#一种新的翻译文体阐译%一文,通过对古庄的一段译文分析展开。

文章虽然没有运用阐释学理论,但是作者已经认为以原文意义为基础、为目标读者解惑的阐译是可取的,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提出阐释翻译的观点。

杨武能(1987)是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先锋学者,他的#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在1987年出版。

文章运用阐释学理论探讨了文学翻译者既是阐释者又是接受者这一命题,并重点论述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的循环。

他的这一研究对推动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功不可没。

1991年,袁洪庚的#阐释学与翻译%发表。

他对阐释和翻译的关系做了精辟的概括虽然阐释不一定要经过翻译,但翻译一定要借助于阐释,阐释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袁洪庚,1991:36)。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阐释学理论刚引入的阶段,袁氏对于新的理论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理性的分析。

他自问自答,把阐释学引入到翻译中会不会导致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袁氏的理解阐释受到原文文本的限制,所以几种阐释不可能出现质的差异,而且译文怎样译是要考虑可能的读者群。

1998年,蔡新乐、郁东占以#为什么要将释义学引入文*收稿日期:2010 07 20作者简介:赵娟丽(1980 ),女,陕西渭南人,讲师,硕士。

第5期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翻译理论%为题,分析了当前翻译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作用。

三、对阐释学理论的运用由于前人的铺垫,进入21世纪,更多的学者接触到了阐释学。

许均认为从理论上讲,翻译可以明确地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表达。

(许均,2001:16)这正好可以说明阐释学对翻译的帮助。

由于它和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它对翻译研究的积极的借鉴意义,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用阐释学理论研究翻译、所涉及到翻译研究问题包括原文的意义、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主体间性、译者的叛逆与限度等问题。

近20年来,翻译理论界对翻译过程予以更多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探索。

(许均,2001:16)从阐释学角度分析翻译就包括对翻译过程的分析。

吕俊(1999)在论文的前两部分分析了理解和偏见肯定了伽达默尔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解释,解释活动是以偏见为基础(吕俊,1999:37)。

以此理论为基础,作者提出偏见不仅是我们进入新文本的前提,也是翻译中再创造的基础(吕俊,1999:37)。

作者在整篇文章都对伽达默尔的合理的偏见持褒奖态度,同时肯定这种偏见必然带来翻译的再创造。

2000年,谢天振的#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发表。

这篇文章可谓是重磅出击,如文章的题目,作者从意义出发,将阐释学与翻译研究紧密结合,为后来的学者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分析了传统和现代翻译理论对原文文本意义的探索: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完全抛弃自身的信仰观念期望,完全把自己当成原文作者;而现代阐释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则宣称作者本意根本不存在,所以译者是带着自身原有的一切进入原文文本世界。

理解是本文与译者相互融通的产物。

(谢天振,2000:55)译者不可能完全复制原文作者原意。

他肯定了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融合及理解的历史性的科学合理之处,但是却不赞同伽达默尔提出的阐释者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关系。

相反,他更加认同美国学者赫施本文含义确定的观点。

2003年阐释学翻译研究达到了高潮,袁莉的#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发表;许均的#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野融合%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屠国元#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于同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从他的文章可以看出阐释学对翻译中的误读现象也提供了新的解释;唐培的#从阐释学探讨译者主体性%通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与读者见面。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分析了阐释学理论中对主体性的凸显,而且运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四步骤分析了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其主体性的。

许均认为阐释学所关心的问题总是与翻译学所关心的联系的十分紧密。

他的文章突出了视界融合。

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他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与阐释,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视界,让翻译涉及的诸视界达到贯通融合,亦即最终完成沟通与交流之重任(许均,2003:293)。

他重点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关系问题,一是冲突与和谐的问题。

2005年张德让的#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发表。

他认为重构是译者把自己变成作者的第二个自我,体验即译者的移情与共鸣,视界融合是译者倾听对话与自身置入。

前两者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观点为依托,后者是以伽达默尔的理论为支撑。

虽然说传统与现代阐释学逐渐的大相径庭,但张实际都是在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

这可以从作者的结语看出译者不能过分执着于自我,否则就有可能关闭通向理解真理的大门。

译者既不要抛弃自我,也不能左右原作。

(张德让,2005:70)这些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以阐释学理论为支撑、以译者主体性为研究对象。

在这个时期,我们发现伽达默尔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伽达默尔的读者中心论,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可。

(何卫平,2009:263)四、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多元化由于前一时期大量的关于阐释学的文章在期刊杂志上频频出现,问题也接踵而至。

一味的强调阐释在翻译的重要性尤其是译者主体性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反思性的文章。

伍凌(2005)是继谢天振之后又一个辩证分析阐释学的学者。

她的文章在肯定伽达默尔现代阐释学给翻译研究带来的积极意义后指出了他的阐释学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给我们在翻译研究中的启示。

耿强(2006)也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他的文章#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中,他从三个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其一,通过对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的观点分析,耿强认为伽氏的理论从理解的历史性到误读的合理性再到解释的有效性不是连环紧扣的逻辑推理(耿强,2006:80),这样会造成阐释的混乱局面。

其二,多数人都认为伽氏的理论主张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此耿强持相反观点。

他认为伽氏提出效果历史原则就是为了说明理解者自身因为历史性的缘故,无法摆脱先在传统的限制,而对文本意义的阐释也多少会受这种传统的制约。

(同上:81)所以译者很多时候并不能表现出自我的创造性。

其三,国内学者认为视域融合会扩大译者视域,因此可以解释为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

耿认为从理论讲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有可能产生一种视域完全代替另一种视域而产生完全彻底的归化式或者异化式的文本,这样也会出现翻译的缺失。

一年后,同属反思类的另一篇文章出现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上。

作者何德红(2007)主要对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理论做了梳理,指出它对翻译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

由于伽氏否定文本的客观性,作者认为赫施的观点对翻译研究来说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131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29卷除了对原有研究的反思,这个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学者们开始尝试炒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因此而进入了系统的、理性思索的新阶段。

张广奎(2007)的#从艾柯的诠释学看翻译特性%发表。

这篇文章首先在理论引用上是一大突破。

与之前的学者不同,他借用艾柯的核心观点意义不是由诠释者任意建构的,而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分析翻译过程中诠释的局限性及过度诠释,科学的翻译诠释方法是用艾柯所倡导的历史和哲学的调查方法考察,诠释翻译文本。

这篇文章比较客观全面的分析了翻译的特性。

作者最后总结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是潜意识的都是在操纵文本(张广奎,2007: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