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3教学案(2)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学案二章:二章二节

作者:陈丹10年前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电子掺杂的碳60分子具有超导性.自那时起,科学家对富勒烯家族中的另一成员碳70做过多次实验,但始终未观察到它也具有预期的超导性.最近,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在研究中已观察到了电子掺杂的碳70所具有的超导性,而且发现其超导转换温度大约为7K.据《自然》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利用与制取碳60相同的方法制取了不足1立方毫米的碳70单晶体,然后在氙气中将晶体进行处理,发现晶体并没有与这种惰性气体结合.通过X光分析,科学家发现碳70单晶体是六角紧密堆积的六方晶体,其c轴和a轴比值为1.63。
在随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又以金作电极、以氧化铝作绝缘膜,制备了一个超导—绝缘—超导的场效应晶体管。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这个场效应晶体管是N沟道晶体管,当置于一个强磁场时,晶体分子的最表层会聚集相当数量的自由电子。
当温度超过1。
7K时,含3个自由电子的碳70分子显示出超导性。
而当温度为7K时,含4个自由电子的碳70的电阻开始下降,当温度为6K时,其电阻下降了一半。
这表明电子掺杂的碳70开始由常态向超导态过渡。
科学家认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富勒烯家族其它成员也极有可能具有超导性.此前实验证实,电子掺杂的碳60最高转换温度为40K,而此次测知电子掺杂的碳70的转换温度为7K,这一变化正好印证了科学家的预言,即电子—声子的偶合效应随分子曲率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如果电子密度恰当的话,像碳36这样较小富勒烯的超导转换温度甚至应该高于碳60。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Pan Pacific Conference), 泛美航空公司(Pan American Air Line)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
它可以分为以下10个层次:(1)原子层次棗例如近来受到重视的碱金属原子的Bose—Einstein凝聚态。
(2)分子片层次棗分子片是指组成分子的碎片,例如[1,2]:一价分子片:CH3,OH,Mn(CO)5,Co (CO)4,二价分子片:CH2,NH,Fe(CO)4,Ru(PR3)4,三价分子片:CH,Co(CO)3,NiCp 等。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2.2《分子的立体构型(第2课时)分子的空间结构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造第 2 课时分子的空间构造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学习目标】 1、能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学习要点】σ键电子对、孤电子对和价层电子对的计算,VSEPR 模型【学习难点】分子立体构型的推测课前预习案一、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阅读课本 P37-38 达成填空)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以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的结果。
2、价层电子对是指;价层电子对 =+;( 1)σ键电子对数:可由确立。
比如,H2O的中心原子是______,构造式是 __________,有个σ键,故σ键电子对数是______;(2)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数:依据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此中 a 为,关于主族元向来说,价电子数等于;x 为;b 为;氢为 _____,其余原子等于。
阳离子: a 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减去 _______________;阴离子:a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加上(绝对值)。
2-的孤对电子数 =1/2(6+2-2*3 )=13比如: SO【预习检测】1、运用你对分子的已有的认识,达成以下表格,写出C、 H、N、O 的电子式,依据共价键的饱和性议论C、H、N、 O、F 的成键状况。
原子H C N O F 电子式可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讲堂研究案研究一:价层电子对空间构型(即VSEPR 模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对AB n型的分子或离子,中心原子A 价层电子对(包含成键σ键电子对和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对)之间因为存在排挤力,将使分子的几何构型老是采纳电子对互相排挤最小的那种构型,以使相互之间斥力最小,分子系统能量最低、最稳固。
问题 1:请你依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内容,总结出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即 VSEPR 模型)(利用牙签与橡皮泥模拟)空间构型价电子对数量234VSEPR 模型形形形问题 2:依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计算出以下分子的中心原子含有的σ键电子对数、孤对电子数及价层电子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一节 共价键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共价键—————————————————————————————————————[课标要求]1.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了解σ键和π键的形成特点及其本质。
2.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洁分子的某些性质。
1.σ键的特征是轴对称,键的强度较大;π键的特征为镜像对称,一般不如σ键坚固,比较简洁断裂。
2.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一个π键;共价三键中有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3.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坚固,含有该共价键的分子越稳定,键角打算分子的空间构型,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4.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等电子体,具有相像的化学键特征和相近的化学性质。
共价键1.本质和特征(1)本质:原子之间形成共用电子对。
(2)特征:饱和性——打算分子的组成;方向性——打算分子的立体构型。
2.类型(按成键原子轨道的重叠方式分类)(1)σ键形成成键原子的s轨道或p轨道“头碰头”重叠而形成类型s-s型s-p型p-p型特征①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为轴对称;②σ键的强度较大(2)π键形成由两个原子的p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p-p型特征①π键的电子云具有镜像对称性,即每个π键的电子云由两块组成,分别位于由原子核构成平面的两侧,假如以它们之间包含原子核的平面为镜面,它们互为镜像;②π键不能旋转;一般不如σ键坚固,较易断裂现有①N2②CO2③CH2Cl2④C2H4四种分子(1)只存在σ键的分子有哪些?(2)同时存在σ键和π键的分子有哪些?(3)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1∶1的是哪种分子?提示:(1)③(2)①②④(3)②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推断方法(1)依据成键原子的价电子数来推断能形成几个共用电子对。
假如只有一个共用电子对,则该共价键肯定是σ键;假如形成多个共用电子对,则先形成1个σ键,另外的原子轨道形成π键。
(2)一般规律:共价单键是σ键;共价双键中有一个σ键,另一个是π键;共价三键中有一个σ键,另两个是π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 Word版含答案

其次节⎪⎪分子的立体构型 第一课时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课标要求]1.生疏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简单性。
2.能依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推断简洁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1.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CO 2呈直线形,H 2O 呈V 形,HCHO 呈平面三角形,NH 3呈三角锥形,CH 4呈正四周体形。
2.价层电子对是指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σ键电子对和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
中心原子形成几个σ键就有几对σ键电子对,而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可由下式计算:12(a -xb ),其中a表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x 表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b 表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3.价层电子对为2时,VSEPR 模型为直线形;价层电子对为3时,呈平面三角形;价层电子对为4时,呈四周体形,由此可推想分子的立体构型。
形形色色的分子1.三原子分子的立体构型有直线形和V 形两种化学式 电子式结构式 键角 立体构型立体构型名称CO 2O===C===O180°直线形H 2O105°V 形2.四原子分子大多数实行平面三角形和三角锥形两种立体构型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键角立体构型立体构型名称CH 2O约120°平面三角形NH 3107°三角锥形3.五原子分子的可能立体构型更多,最常见的是正四周体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键角立体构型立体构型名称CH 4109°28′正四周体形CCl 4109°28′正四周体形1.下列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正确的是( )ABCD解析:选D CO 2分子是直线形,A 项错误;H 2O 分子为V 形,B 项错误;NH 3分子为三角锥形,C 项错误;CH 4分子是正四周体结构,D 项正确。
2.硫化氢(H 2S)分子中,两个H —S 键的夹角都接近90°,说明H 2S 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CO 2)分子中,两个C===O 键的夹角是180°,说明CO 2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______;甲烷(CH 4)分子中,任意两个C —H 键的夹角都是109°28′,说明CH 4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实验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比赛和研究,拓展化学知识和技能。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化学选修3教学案(2)
课题:原子结构②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了解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学习重难点]: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板书]:四、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P7—8并思考: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基态、激发态、电子跃迁)认识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归纳小结]:1、能量最低原理: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状态
2、基态原子:处于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3、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能
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说明:电子从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能量的激发态
乃至基态时,将能量。
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
重要形式之一
4、原子光谱:⑴、定义: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或不同的
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
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⑵、应用:
[阅读分析]:分析教材p8发射光谱图和吸收光谱图,认识两种光谱的特点。
[归纳小结]:发射光谱图:原子由的光谱。
吸收光谱图:原子由的光谱。
[典型例题]: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
[科学史话]:阅读p8科学史话,认识光谱的发展。
高二化学选修3课课练(2)
课题:原子结构②
1、判断某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
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
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
2、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
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
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 条
D. 电子的能量将升高
3、下列能级的能量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E(4s)>E(3d) B.E(6p)>E(5f)
C.E(6s)<E(5p) D.E(4d)<E(5p)
4、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5、核外电子的能量不仅与电子所处的能层、能级有关,还与核外电子的数目及核电荷的数
目有关。
氩原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是1s22s22p63s23p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粒子的1s能级上电子的能量相同
B.两粒子的3p能级上的电子离核的距离相同
C.两粒子的电子发生跃迁时,产生的光谱不同
D.两粒子都达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同
6、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的是()
①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②棱镜分光③激光器产生激光④石油蒸馏⑤凸透镜聚光
⑥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⑦日光灯通电发光⑧冷却结晶
A.①③⑥⑦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7、A原子示意图为,则X、Y及该原子3p能级上的电子数分别为()
A.18、6、4 B.20、8、6 C.26、14、6 D.15、3、1
8、电子由3d能级跃迁至4p能级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
A.电子的运动轨迹图像B.原子的吸收光谱
C.电子体积大小的图像D.原子的发射光谱
9、以下电子排布式表示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是()
A.1s22s22p63s13p3B.1s22s22p63s23p63d104s1 4p1
C.1s22s22p63s23p63d2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2 4p1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所在的宇宙可能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B.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
C.牛顿在研究光谱的过程中使用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D.光谱分析的过程中一定有化学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