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鲁迅读后感
风筝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

风筝读后感风筝读后感范文(通用2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筝读后感篇1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耍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
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
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我看了《风筝》这篇文章后,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了鲁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玩的,所以他很不喜欢风筝。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精选27篇)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鲁迅风筝的读后感(精选2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风筝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篇1这本书是实体和在线同时看的。
所以在线时间比较短。
追风筝的人从哈桑到阿米尔,是悲惨与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对阿米尔这种纯粹的不掺一点儿杂质的感情是我敬佩的,也是我做不到的。
书中除了哈桑,阿米尔的父亲也是我很敬佩的一个人,没看到后面只是敬佩他作为一个有身份地位的人能够对弱势群体扶持,不仗势待人,这种形象应该很多人都喜欢,但是看到后面把剧情一下子揭露了以后,开始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认为也不过是个伪君子,寻求救赎却深陷的人,但当时的我已经忘记了他前面所做的事情,接着作者用拉辛汗的话给父亲做了一段解释,我也懂得了理解,懂得父亲仍然是那个父亲,他做过错事,但他用余生去做善良的事,这是他的救赎,我仍然很敬佩他。
当然,书中的主人公塑造的非常成功,我能理解并代入父亲对哈桑的不同时,阿米尔内心的感受,我也有过这种想法,很贴切。
阿米尔的救赎是索拉博,为你,千千万万遍。
之前的书评被我手贱返回了,第二遍写个大概,我要去吃饭了。
鲁迅风筝的读后感篇2那些曾经让你处心积虑想要摆脱的人,反而会随着时间推移朝思暮想。
那些曾经让你千方百计想要遗忘的痛,反而会随着时间流逝撕心裂肺。
阅读过程中,对于哈桑自始至终都充满感动与敬佩。
对阿米尔少爷,感情很复杂。
起初因为他欺骗哈桑鄙视他,后来因为他陷害哈桑讨厌他。
然而放下小说,我开始反思自己。
每个人都有软肋,贵为少爷的阿米尔,受众人拥戴,可就算读再多的书,写再好的文章,也因为不是他父亲期待的样子,而得不到半点赞扬,父亲的爱成了他的软肋。
当我们的软肋被别人戳中时,谁还敢说不会辜负、伤害任何人呢?我是无法保证。
所以当阿米尔最终赌上生命踏上了那条可以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后,我便轻而易举地原谅了他,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勇气为自己赎罪的。
鲁迅的风筝读后感5篇

鲁迅的风筝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总结、应急预案、实习心得、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summaries, emergency plans, internship experience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的风筝读后感5篇读后感是一种对书中情节和结构的分析和解读,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读后感是我对书中冲突的分析和思考,让我更加理解故事的内涵,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鲁迅的风筝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风筝鲁迅读后感

风筝鲁迅读后感导读:读后感风筝鲁迅读后感【篇一:《风筝》读后感】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
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
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
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
“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
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
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风筝》读后感

《风筝》读后感《风筝》读后感(精选1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风筝》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风筝》读后感篇1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似乎每个人都在追逐,从晨光微喜,到夜幕降临,无时无刻,无知无尽。
许追的是万众瞩目,是凯旋而归;或是追不负所托,珍贵友情。
追的是希望,追的是无忌。
无法逃避过去,就勇敢地追逐现实,去挽回过去的遗憾,去赎回那场悲哀,去改过,去审视,似乎是空中飞舞的风筝,越升越高。
摇摇欲坠的风筝后,跟着的是哈桑坚贞不渝的脚步,守护在阿米尔身边,从未回头。
不论风筝飘到何方,哈桑都会一直追逐。
而阿米尔就如同那只空中飞舞的风筝,随风飘荡,只顾着在空中飞舞,从未注意到地上期盼而紧张的目光。
那是少年时的他,如同千百只漫飞的风筝,在社会和人际交往间穿梭,互相的试探,在一次次失手中悔恨,在一次次的试探中渐渐认识这个纷嚣之社会。
美好的风筝,却也难以操纵,像感情,看似亲密,却也虚无缥缈,难以具化。
爱的人不求回报,被爱的人珍惜眼前。
世上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人为你,为爱与包容,习惯与珍视。
为救赎与原谅,千千万万遍……《风筝》读后感篇2简单来说,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强烈推荐!引用译者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好书推荐# 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
风筝读鲁迅风筝有感

风筝读鲁迅风筝有感第一篇:风筝读鲁迅风筝有感风筝风筝,会勾起多少人儿时的回忆啊!鲁迅先生与风筝也有一段故事。
饱含愧疚,但在亲情面前却真挚无比,动人无比,感人无比。
小的时候,我多渴望有只风筝。
内蒙古的春风多深啊!好像专门为这里的孩子送来的礼物。
一只又一只的风筝起飞了,欢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又忧愁了多少孩子的记忆。
内心渴望得到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每天下午一放学,我就拉着妹妹的手,一起奔到有玉米秸秆的地头上,看他们放风筝。
太阳的光是那么的长,黄昏是那么的柔和,头顶上簌簌的干瘪的玉米叶不停歇的随风唱着歌,我和妹妹紧紧的靠在一起,把整个身子都窝在玉米垛里,一直抬头望着填空中的风筝,讨论着他的样式,他们的名字,在打赌哪个会飞得最高。
最高兴的就是,有哪个小伙伴独个儿来放风筝啦,看到我们在旁边,就会让我们帮他把风筝高高的扬起,那一刻仿佛是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了。
好像自己手中扬起的是天安门的五星红旗一样,双眼直勾勾的盯着他,内心暗暗的期待这个风筝会是这些当中的第一名。
妹妹小我九岁,她也不过三岁而已,但是看着她黑黑的瞳孔也随着风筝而动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也特别想有一只风筝。
于是我和妹妹就会一起来央求妈妈,给我们买一只风筝。
在提这件事情之前,我和妹妹总是很乖,常常会主动做些家务,也不看电视,提前写完作业。
就等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提出来,机会就会大很多,我们会好好的挑个时间,耐心的央求妈妈买一只风筝。
结果就是被一句“这是男孩子完的东西”全部否决。
一切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或许是我把头低的太低吧!妹妹也跟着忧郁起来,单纯的大瞳孔蒙上了一层薄雾。
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因为没有买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风筝掉过眼泪了。
总之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到后来还是有一只几乎一米长的黄色蜻蜓风筝的。
或许我永远也忘不掉的就是,在回家的路上,那条被我踩平了的玉米地的路,我抬头发现一只被挂在电线上的大风筝,飞也似的跑回了家,没头没脑的就拽着爸爸往出跑。
鲁迅《风筝》读后感800字

鲁迅《风筝》读后感800字•相关推荐鲁迅《风筝》读后感800字(通用2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风筝》读后感800字(通用21篇),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风筝》读后感800字篇1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那种让人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着不一样的意思,有讽刺、有时代的悲哀、有警示、有狂想、有幻想······狂人日记——狂人日记让我看到了一个可怕的时代,那时候,并不是荒年,却有了人吃人的可怕概念。
因为壮胆子鲁迅的哥哥竟然忍心把自己的亲弟弟鲁迅吃掉?鲁迅阻止了,可最后他哥哥把他妹妹吃了,我难以想象这是否是真实的。
但从古春秋时因为战争既有因为饥饿而吃人,这个可怕历史,可怕现实。
但是不是荒年为壮胆子吃人,可怕而愚昧,可我还是不懂此文鲁迅说的吃人是真实的,还是在用狂想来描述那个可怕的时代,人的自私和可怕,无语再说,悲哀的年代。
风筝——自己最心爱的玩具被人毁掉,又不敢说出来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是生气、讨厌吗?鲁迅把弟弟最心爱的风筝毁坏了,他对这事和我一样有过同样的感受,我也曾不理解妹妹有时的幼稚,有时那些可笑的言语,现在我明白每个人的喜爱都是不同的,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强制别人也不喜欢。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聪明人看似同情,又可怜你,其实这不过是虚伪的同情,口头上的;而傻子呢?他并不是傻子,而是真正同情你的诚实人,他为了帮助奴才开窗,用手去挖个小洞,而奴才却出卖了他,大呼“强盗!”让主人把他赶了出去,却夸奖了奴才一顿。
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看似聪明人的同情并不是真真正正的同情,是一种敷衍;我们往往看似很傻的人也许不是真傻,只是忠厚而已;奴才更可悲可恨了,把帮助他的傻子出卖,等于出卖了自己的良知;这篇文也许我没有真正看懂,可我知道傻子不是真正的傻子。
铸剑——铸剑中就讲述了眉间尺为了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黑衣人决定替眉间尺报仇,但是他需要眉间尺牺牲自己的生命,把头砍下来,最后“三头相斗”,竟而王公大臣、宠臣妃子滑稽的愚蠢的认头,虚伪的哭丧,整篇文章都充满了讽刺。
鲁迅《风筝》读后感(通用10篇)

鲁迅《风筝》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风筝》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风筝》读后感篇1风筝,会勾起多少人儿时的回忆啊!鲁迅先生与风筝也有一段故事。
饱含愧疚,但在亲情面前却真挚无比,动人无比,感人无比。
小的时候,我多渴望有只风筝。
内蒙古的春风多深啊!好像专门为这里的孩子送来的礼物。
一只又一只的风筝起飞了,欢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又忧愁了多少孩子的记忆。
内心渴望得到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的想法更加强烈了。
每天下午一放学,我就拉着妹妹的手,一起奔到有玉米秸秆的地头上,看他们放风筝。
太阳的光是那么的长,黄昏是那么的柔和,头顶上簌簌的干瘪的玉米叶不停歇的随风唱着歌,我和妹妹紧紧的靠在一起,把整个身子都窝在玉米垛里,一直抬头望着填空中的风筝,讨论着他的样式,他们的名字,在打赌哪个会飞得最高。
最高兴的就是,有哪个小伙伴独个儿来放风筝啦,看到我们在旁边,就会让我们帮他把风筝高高的扬起,那一刻仿佛是自己的风筝飞起来了。
好像自己手中扬起的是天安门的五星红旗一样,双眼直勾勾的盯着他,内心暗暗的期待这个风筝会是这些当中的第一名。
妹妹小我九岁,她也不过三岁而已,但是看着她黑黑的瞳孔也随着风筝而动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也特别想有一只风筝。
于是我和妹妹就会一起来央求妈妈,给我们买一只风筝。
在提这件事情之前,我和妹妹总是很乖,常常会主动做些家务,也不看电视,提前写完作业。
就等妈妈心情好的时候提出来,机会就会大很多,我们会好好的挑个时间,耐心的央求妈妈买一只风筝。
结果就是被一句“这是男孩子完的东西”全部否决。
一切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或许是我把头低的太低吧!妹妹也跟着忧郁起来,单纯的大瞳孔蒙上了一层薄雾。
记不清自己到底有没有因为没有买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风筝掉过眼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鲁迅读后感
看到鲁迅在九十多年前写的《风筝》,(十年前的)我感慨良多。
鲁迅写道:“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旧不很看见他了”,后来“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做一个蝴蝶风筝”,而且“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
然而多年以后,鲁迅说:“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
而鲁迅“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
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全然忘却”,而结果却是“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
而我们当中又有几个“幼小时候”没有“对于精神
的虐杀的那一幕”呢?不仅小时候,即使是长大的我们,甚至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也甚至是我们成了父亲辈祖父辈,又有几个没有过类似的“精神的虐杀”呢?我承认我有过此类的“虐杀”,而且不只一次。
那个时侯,总想着弟弟要和自已一样,总是希望他和自己保持同步,自己不喜欢的,也不想让他喜欢。
在小学、初中、高中时,很多时候,老师经常不允许我们做这做那,看到我们看课外书,就没收甚至撕掉,看到你染发就大肆训斥一顿,看到你谈恋爱就让回家请家长等等;还有我们在大学里面,学校学院要求我们要遵守很多清规戒律,虽然现在大学现在宽松多了,但类似于精神的虐杀的事情不在少数,比如很多博导外语明明不是很好,非要要求学生要懂两门外语,比如明明某些课就是很失败,但是你还必须去必修,等等;社会,家庭的“精神的虐杀”就更不胜数了,比如很多父母逼着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学足球学外语,不管其喜欢与否能否承受,比如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专业选择未来的妻子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也不管其愿意与否。
仔细想想,即使是我现在明白了“自己的爱好,也许是是别人的毒药”,“自己不喜欢的,也许正是别人喜欢的”,即使我现在知道不要勉强别人,把自己的东西强加别人,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仍在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强加给别人?
鲁迅的所谓的这种“虐杀”,我想很多时候,正是要孔子的“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则立人”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同时也有“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不能要,自己不能做的,别人也不能的”的希望,或者说是,要把自己的意志或愿望强加给别人,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想法或理想塑造或改造别人,以使别人和我们一样,或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样子。
我们的祖辈之于我们的父辈,我们的父辈之于我们,我们之于我们的儿辈,我们之于我们的年轻者,我们之于我们的恋人,我们之于我们的朋友,我们之于我们的家人,老师、学校、社会之于学生,政府长官之于部下或下属,国家政府之于个人,很多时候,不正是要让后者与前者保持一致吗?很多时候,也不正是要用前者的模子或者所希望的模子来塑造后者吗?而矛盾、冲突、误会甚至悲剧也正是因此而来因此而产生。
也正所谓“上一代的人看下一代的总不顺眼”,也正所谓“代沟”的产生,也正所谓离的越近也就越挑剔,因为我们总是拿自己的模子或眼光来要求来看别人。
我们也总是提到爱好不同,趣味不同,性格不同,追求不同,而这些
不同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我们总是忽视了这些不同,而希望别人——那个我们所在乎的人,与自己是“同”的。
我们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总是强调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忽视了他的“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则立人”,我认为,两者的危害都是很大的。
这种改造别人、塑造别人的希望或者让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很多时候是通过暴力,或通过强力,或通过大家都不希望的方式来试图让其实现的,可是结果却未必实现,往往是适得其反。
而这些,是隐藏或显现在我们大部分人身上,甚至伴随了大部分人的一生。
小处是恋人、家人之间,大处就是文革之类的大规模的运动。
而这些“精神的虐杀”和“改造别人、塑造别人的希望或者让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的努力,往往是结果非常不如人意的,甚至造成了悲剧,以及灾难。
古龙说:爱和伤害是相伴随的。
也意味着爱和虐杀是相伴随的,因为这些很多时候因为爱和关心,或者是打着爱和关心的幌子。
而我们,总是忘了给别人空间,让别人与我们不同,让别人保持他们的独立。
同时,我们也要放弃“改造别人、塑造别人的希望或者让别人跟自己保持同步”的冲动和渴望。
另外,我们有我们的想法、理念,可是我们要尊重、兼顾别人的想法和理念。
而这些才是恋人、家人、人与人之间
和谐的必须。
“和而不同”,正因为不同,才是价值所在,才是“和谐”之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