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说明
S4-1 涵洞说明(D标)

巴中至重庆二级公路营山县西桥至蓼叶段改扩建工程 D 标段 S4-1 桥梁、涵洞设计说明- 1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说明1 涵洞设计1.1 设计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3)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5)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交通部部颁标准《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1.2 设计指标及材料设计荷载: 公路-I 级 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50。
盖板:C30钢筋混凝土。
帽石:C20混凝土。
支撑梁:C20钢筋混凝土。
洞口结合部、台身、涵台基础:C20卵石混凝土。
八字墙、跌水井、排水槽及跌水等洞口:M7.5砂浆砌卵石。
基底回填:M7.5砂浆砌卵石。
勾 缝:M10砂浆。
基底换填和台背回填:砂砾石。
1.3 涵洞设置情况结合沿线水系,在有明显的沟渠处设涵;凹型曲线的最低处设涵;路基靠山一侧积水的低洼地段结合边沟设涵;路线纵坡较大且位于曲线内,在曲线下坡处的曲线起点前后增设涵洞。
D 标段共设涵洞67道,平均每公里4.47道。
1.4 设计要点(1)盖板的两端为铰结支承在台身上端,涵台的下端与基础固结,盖板的内力计算不考虑涵台传递的水平力。
(2)钢筋混凝土盖板间无横向联系,按单块简支单向板计算受力,且根据不同填高计算盖板厚度和 配筋。
(3)整个涵身断面由盖板、涵台及涵底铺砌相互顶紧构成四铰框架结构。
涵台作为上端铰结、下端固结的竖梁,承受竖直荷载及水平压力,其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4)将涵台及基础视为弹性地基上的短梁,验算涵台在横向竖直平面内的弯曲强度。
涵洞说明

钢筋砼盖板暗涵说明
说明:
1.图中尺寸除标高以米计外,其余均以厘米计。
2.洞身每隔4-6米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内填以沥青麻絮或不透水材料。
3.进出口为排水通畅可作适当开挖。
4.本涵洞桩号$z,本涵洞为$h,涵洞轴线与路中线法向夹角为$f。
5.本涵洞采用《JT/GQB003-2003》进行设计。
5.本涵洞采用《河北省小桥涵手册》进行参考设计。
斜交涵说明(盖板涵)
说明:
1.图中尺寸除标高以米计外,其余均以厘米计。
2.洞身每隔4-6米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内填以沥青麻絮或不透水材料。
3.进出口为排水通畅可作适当开挖。
4.本涵洞桩号$z,本涵洞为$h,涵洞轴线与路中线法向夹角为$f。
2.洞身每隔4-6米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内填以沥青麻絮或不透水材料。
3.进出口为排水通畅可作适当开挖。
4.本涵洞桩号$z,本涵洞为$h,涵洞轴线
与路中线法向夹角为$f。
5.本涵洞采用《JT/GQB004-73》和《JT/GQB007-73》进行设计。
6.本涵洞的设计标高为中心断面标高,施工时应按路线纵坡对左右
钢筋砼盖板明涵说明
说明:
1.图中尺寸除标高以米计外,其余均以厘米计。
2.洞身每隔4-6米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内填以沥青麻絮或不透水材料。
3.进出口为排水通畅可作适当开挖。
4.本涵洞桩
5.本涵洞采用《JT/GQB004-73》和《JT/GQB007-73》进行设计。
5.本涵洞采用《JT/GQB004-91》进行设计。
斜交涵说明(圆管涵)
说明:
1.图中尺寸除标高以米计外,其余均以厘米计。
说明(涵洞)

说明(涵洞)说明⼀、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本设计图编制主要依据交通部标准进⾏编制。
1、《公路⼯程技术标准》JTJ001-972、《公路桥涵设计通⽤规范》JT021-893、《公路钢筋混凝⼟与预应⼒钢筋混凝⼟桥涵设计规范》JT023-85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024-855、《公路砖⽯及混凝⼟桥涵设计规范》JT022-85⼆、设计内容及主要技术标准(⼀)设计内容1、钢筋混凝⼟圆管涵2、钢筋混凝⼟盖板暗3、钢筋混凝⼟盖板明涵4、洞⼝⼯程通⽤图洞⼝⼯程包括:(1)⼋字翼墙式洞⼝(2)⼀字翼墙式洞⼝(3)跌井式进⽔⼝5、钢筋混凝⼟拱涵(⼆)主要技术标准1、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2、涵洞跨径、净空及地基⼟的容许承载⼒(1(2)钢筋混凝⼟盖板暗涵(4三、其他(⼀)本设计图按涵底坡度为平坡时绘制,设计时应按实际地形及设计流量,选择合适的涵底坡度,如涵底纵坡⼩于5%时,则基础及涵底铺砌可倾斜布置,涵底纵坡⼤于5%时,涵治基础底部宜每隔3~5⽶设置防滑横隔墙或把基础做成阶梯形,涵底纵坡⼤于10%时,涵洞洞⾝及基础应分段做成阶梯形。
(⼆)本设计图未考虑涵洞预留拱度,施⼯时可参考施⼯技术规范办理。
说明(⼀)⼀、主要材料:1、管⾝砼:30号砼。
2、管⾝钢筋:纵向钢筋采⽤I级钢筋;螺旋主筋采⽤II级钢筋。
3、基础:管⾝基础采⽤20号砼,⼋字墙、⼀字墙基础均采⽤15号砼。
4,洞⼝:1)⼋字墙⾝和⼀字墙⾝及帽⽯采⽤20号砼。
2)洞⼝铺砌、⼀字墙护坡、隔⽔墙均采⽤7.5号浆砌⽚⽯,⽚⽯标号不⼩于30号。
3)勾缝材料⽤7.5号砂浆。
⼆、设计要点:(⼀)设计计算:1、采⽤容许应⼒、极限应⼒两种⽅法分别对截⾯进⾏了应⼒与裂缝计算。
2、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柱和周围填⼟间的摩擦⼒,采⽤⾓度分布法计算,半⽆限弹性体理论核算。
3、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分析,采⽤双向配筋管壁设置内外圈两层钢筋,并根据管径⼤⼩区别配⽤不同等级的钢筋,管节配筋由裂缝控制设计。
涵洞说明书2

一、设计标准根据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设计手册》(1991年编印)以及《公路桥涵标准图》(JT/GQB003-2003, JT/GQB004 -2003)。
全线桥涵技术标准采用如下:1、设计荷载:公路—Ⅱ级;2、小桥、涵洞设计洪水频率为1/25。
二、涵洞设计说明本项目共设涵洞6道,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6米/1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33.5米/2道,详见圆管涵一览表(S4—2—2)、盖板涵一览表(S4—2—1)。
三、设计理论(一)钢筋砼盖板涵设计㈠结构基本假定①盖板两端为铰接支承在上端,台身下端与基础固接,盖板内力计算不考虑涵台传来的水平力。
②盖板按简支板计算;台墙按简支梁计算,并按弹性地基梁进行验算。
㈡设计中的计算假定①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涵上部盖板与台墙顶紧,下部基础河床铺砌与支承梁作为支撑成为四铰刚构系统,按四铰刚构计算。
②洞顶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按车轮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度角分布。
③荷载引起的台后土压力按换算土柱高计算。
④涵洞泄水能力按无压力计算,全部为自由出流,出水口流速不大于4.5米/秒。
(三)钢筋砼圆管涵设计㈠设计计算理论①分别采用容许应力和极限应力对截面进行应力与裂缝分析及计算。
②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采用角度分布法计算,半无限性体理论核算。
③管节钢筋按纯弯板截面分析,采用双向配筋管壁设置内外圈两层钢筋,管节钢筋由裂缝控制设计。
④当填土厚≤6米时,考虑活载影响;大于6米时,不考虑活载影响。
⑤土重:按土柱重理论计算,内摩擦角φ=35°,土容重为18KN/m3。
涵洞说明

涵洞、通道涵、涵式小桥设计说明涵洞、通道涵、涵式小桥设计说明一、技术标准及规范1、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及基础设计规范》JTG63-2007。
5、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
6、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7、钢筋混凝土箱涵参考:JT/GQB 016-2000。
8、其它相关标准及规范二、主要技术指标1、设计荷载:公路-I级。
2、设计洪水频率:1/100。
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1g。
三、主要材料1、圆管涵:管节采用C40混凝土,钢筋采用R235、HRB335钢筋,管基采用C20混凝土;帽石、端墙墙身及基础采用C25混凝土;八字墙墙身及基础采用C20片石砼;洞口铺砌、隔水墙采用M7.5砂浆砌片石,片石标号不小于30号。
2、盖板涵(用于跨径不大于4m,且填土高小于8m的盖板涵):3、盖板涵及涵式小桥(除跨径不大于4m,且填土高小于8m的盖板涵外):4、箱涵:涵身及翼墙采用C30混凝土,钢筋采用II级钢筋;涵身基础采用C20混凝土;洞口河床铺砌、隔水墙、锥形护坡均采用M7.5砂浆砌片石及M7.5砂浆勾缝。
四、设计要点根据实地调查的有关资料及地方要求,结合桥梁兼排水通道的设置情况,综合考虑布设涵洞、通道。
根据地基承载力、路基填土高度、设计流量及材料来源分别选用了圆管涵、盖板涵、箱涵、涵式小桥。
其中箱涵涵顶填土高度<0.5m时视为明涵。
明涵需要设置搭板,在箱涵涵身设置牛腿。
箱涵温度应力按±10°C考虑,并考虑了底板、侧墙与顶板分期浇筑时的混凝土的收缩影响,故施工时按降温10°C处理。
涵洞设计说明c.doc

桥 梁 涵 洞一、桥涵设计依据、标准及采用情况1.桥涵设计依据及主要技术标准1) 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 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 C30——2002)。
3) 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4) 交通部部颁《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1—2005)。
5) 交通部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6) 交通部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7) 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程》(JTJ004——89)。
8) 省交通厅颁《安徽省改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2002-12-20发布,2003-01-01实施。
2.设计荷载:公路—Ⅰ级;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根据《XX 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确定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4.设计洪水频率:涵洞1/100。
5.涵洞宽度:涵洞与路基同宽.6.主要结构形式为:钢筋砼盖板涵和钢筋混凝土圆管涵。
二、沿线桥梁、涵洞分布情况全线无桥梁,共设置涵洞四处,K0+140为1-4X4m 盖板涵, K0+286处为φ1.0m 的圆管涵,K1+006处为1-4X3m 的盖板涵,K1+143处为1-4X4m 的盖板涵。
三、涵洞1. 主要材料:材料规格以设计图纸中标明为准,一般材料规格如下:盖板涵:盖板采用C30砼,钢筋为R235钢筋和HRB335钢筋,台身采用M10浆砌片石,基础及洞口构造采用M7.5浆砌片石。
圆管涵:管身混凝土为C25;螺旋形主钢筋为R235,直径为6.5mm ,纵向钢筋为R235,直径为8mm ;管基为C10砼和砂砾垫层;帽石为C20混凝土;端墙、端墙基础、洞口铺砌、隔水墙、锥坡为M7.5浆砌片石;M7.5砂浆勾缝。
2.施工要点:盖板涵:(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每块板宽采用99cm 、74cm ,涵洞的中间部分均采用每块宽为99cm 的正交板,涵洞两端采用预制盖板74cm 进行调整涵长,板的块数取整数。
涵洞设计说明

涵洞设计说明4.1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2007)。
4.2 技术指标1)净跨径: 1.0m2)斜度:0°(涵洞轴线与路线法线之夹角)3)荷载等级:公路-Ⅰ级4)涵洞类型:圆管涵5)地基容许承载力:250KPa6)本设计段共1道圆管涵4.3 主要材料1)圆管涵:C30钢筋混凝土2)帽石:C25混凝土3)管涵基础:C15混凝土3)基础垫层:砂砾石4.4 设计要点1)圆管涵管节配筋按纯弯板断面分析。
2)活载计算理论:按刚性管节计算,即不考虑管节的变形,也不考虑涵洞顶土柱和周围填土间的摩擦力。
3)在涵底地基容许承载力较低而不满足相应图纸中容许承载力要求时,必须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以符合设计要求。
4)涵洞过水流量按无压力式涵洞设计。
5)涵顶填土高度控制范围:0~4m。
4.5 施工要点1)预制管节,建议采用离心法旋转成型的工艺,工厂集中预制,或向水泥制管厂订制。
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1.0m和0.5m(调整涵长用)。
管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后,才能脱模、堆放和运输。
脱模时应在管壁上注明适用的填土高度。
2)管节接头采用热沥青浸炼的麻絮填塞,管内和管外各填一半,不得从管外一次填满,最后用满涂热沥青的油毛毡围裹两道。
3)管涵基础、垫层应按设计要求铺设,必须注意平整,砂砾垫层必须均匀、密实。
4)沿涵长每隔4~6米设一道沉降缝。
另外在涵洞基础襟边以上,沿接缝、沉降缝周围设置20厘米,顶宽25厘米的粘土保护层。
涵洞通用图说明

涵洞通⽤图说明涵洞通⽤图1 本图适应范围1、钢筋砼圆管涵:孔径0.75m、1.0m、1.25m , 管顶填⼟⾼度0.5-10.0m。
2、钢筋砼盖板涵(通道):跨径1.5、2.0、2.5、3.0、3.5、4.0、5.0、6.0m。
3、倒虹吸:竖井式倒虹吸管中圆管采⽤1.0m,斜倒虹吸管中圆管采⽤1.0m。
4、洞⼝形式:井字洞⼝、⼋字洞⼝5、路基边坡:1:1.5,1:1.75。
2 设计说明及施⼯注意事项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钢筋砼圆管涵:1)管节分段长度分别为1.0m和0.5m;2)各种斜交及正交⾓度的涵洞长度,可通过基本管节,斜管节和端墙调整以适⽤各种情况。
3)涵洞顶上及涵⾝两侧在不⼩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须分层对称夯实,压实度达到96%。
4)涵⾝每隔4~6 m应设沉降缝⼀道,对于地基⼟质发⽣变化,基础埋置深度不⼀或基础对地基的压⼒发⽣变化,以及基础填挖交界处,也应设置沉降缝。
3、钢筋砼盖板涵1)预制盖板按99cm和74cm两种宽度绘制,若需变更盖板宽度,可参照本图的配筋根数,按实际板宽进⾏折算。
2)当为斜交涵洞时,洞⼝两端盖板设计为梯形盖板,可预制安装或现场浇筑。
3)必须在预制盖板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能脱模吊运。
4)盖板块件堆放时采⽤两点搁置,可⽤钢丝绳捆绑吊装。
5)当涵洞的基底⼟承载⼒⼩于本图所拟定的容许范围时,此时可在基底铺砌⼲砌⽚⽯、设置砂砾⽯、碎⽯或砂垫层,提⾼基底⼟承载⼒。
6)台后在不⼩于两倍孔径范围内,选⽤透⽔性能良好的砂质⼟或砂砾⼟等对称分层夯实。
7)分离式基础涵洞铺砌采⽤7.5号砂浆砌40cm厚度双层⽚⽯,砌筑时应保证砂浆填满,以起到⽀撑及承受冲刷的作⽤。
8)整体式基础钢筋混凝⼟盖板涵涵台及基础采⽤C20混凝⼟,以提⾼整体强度。
9)⾼填⼟钢筋混凝⼟盖板涵涵台采⽤C30混凝⼟,基础材料对于1.5×2.0m采⽤C20混凝⼟,其余孔径采⽤C25混凝⼟。
4、倒虹吸1)竖井式倒虹吸管中圆管的配筋参见钢筋混凝⼟圆管涵的配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涵洞说明1、概述南木切村面拉自然村公路改建工程,路线全长8.368公里。
全线共设涵洞7道,平均每公里0.837道,其中钢波纹管涵4道,新建4道;盖板明涵3道,新建3道。
2、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1、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15。
3、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12。
4、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5、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砖石及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
6、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7、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8、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3、设计内容及主要技术指标3.1 设计内容本次设计包括以下内容:钢波纹管涵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3.2主要技术指标1、设计荷载等级:公路-Ⅱ级2、宽度:与路基同宽3、设计洪水频率:1/254、地基容许承载力:钢波纹管涵200KPa、跨径2m盖板涵250KPa.5、地震动峰加速度系数:0.15g 4、主要材料1、混凝土涵洞盖板 C30混凝土铺装 C30混凝土台帽 C25混凝土2、石料涵台身 M10浆砌块石墙身、基础、涵底铺砌及洞口等圬工体积 M10浆砌片石3、钢材HPB300、HRB400钢筋应分别符合GB13013-91和GB1499-98的规定。
凡钢筋直径为22mm、16mm及12mm者,均采用HRB400(20mnSi)热轧螺纹钢(吊环钢筋除外);凡钢筋直径为10mm、8mm 者,采用HPB300光圆钢筋。
波纹涵管法兰连接采用普通螺栓、螺母连接;采用45号钢材料制做,钢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符合GB/T699的规定,螺母的性能指标符合GB/T1231中性能等级为8H的规定。
5、水文概况及水文计算方法5.1 水文概况谢通门县区域内河流密布,较大的河流有布曲藏布河、绒河、达那普河(塘河)、娘热河、江公河、美久布河6条,河长约550千米,流域面积近9500平方千米,常年流水总量达12154万立方米。
众多的小河支流,大部份为季节性流水。
谢通门县区域内湖泊较多,大小湖泊有十多个,其中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有4个,即里布底错湖、朗本雄湖、加热湖、车多湖。
里布底错湖位于春哲攀西部20千米处,海拔4600米,约2.6平方千米,是一个雨水、雪水混合补给类型的湖泊,湖中鱼较多。
朗本雄湖位于仁钦乡牛古村东部山顶上,海拔4400米,湖泊面积1.7平方千米。
加热湖位于纳当乡加热山中间,海拔4550米,湖泊面积1.5平方千米,是一个雨、雪、冰混合补给类型的湖。
车多湖位于南木切乡车多村附近,旱时小,雨季大,属季节性湖,海拔4300米,面积1.3平方千米。
5.2 水文计算方法本项目涵洞水文计算方法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暴雨推理公式。
QP ——频率为p 的设计流量 SP ——暴雨力(毫米/小时)τ ——汇流时间μ ——损失参数(毫米/小时)n ——暴雨递减指数F ——汇水面积(km2) F ——主河沟长度(km)6、设计原则公路跨越沟谷、溪沟、河流、人工渠道以及排除路基内侧边沟水流时,修建涵洞。
涵洞是公路构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与该公路的等级、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需要相适应,遵循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有利于环保的原则同时也满足了行车、排水等要求。
涵洞类型的选择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便于施工养护等原则。
涵洞位置服从路线走向。
7、设计要点7.1 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1、盖板采用简支板计算图式进行设计。
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和验算。
涵台按四铰框架模式进行计算。
2、路面车辆活荷载对涵顶的压力按30°角进行分布;填土内摩擦角为35°,土容重18kN/m3。
3、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盖板按99厘米、74厘米两种宽度预制,如块件需要零数的增宽,可按需要的宽度进行预制,板内钢筋按99厘米宽的配筋进行折算。
当为斜交涵洞时,洞口两端盖板按实际设计为梯形板,可预制拼装,亦可就地现浇。
4、洞口与洞身应分开砌筑,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且不透水的材料填塞。
5、跨径大于2.0m 涵洞应设置支撑梁,支撑梁间距2.2m ,支撑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梁,同时做M10浆砌片石涵底铺砌。
6、涵洞洞口处的路基边坡应与涵洞所在路段路基边坡保持一致。
7、跨径4m 涵洞水流较大,设置急流槽洞口或洞口有需要做较长铺砌时,急流槽或铺砌长度大于10m 时,设置消力槛,每间隔5米设一道。
7.2钢波纹管涵1、车辆荷载计算涵洞顶上车辆荷载引起的竖向土压力时,车轮按其着地面积的边缘向下作30°角分布;管顶填土厚度大于等于0.5m ,对管身的竖向压力按土柱重力计算,不计入车辆冲击力;当几个车轮的压力扩散线相重叠时,扩散面积以最外边的扩散线为准。
2、荷载组合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组合和正常使用状态极限状态组合。
3、计算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计算模型,合理地描述各种荷载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荷载计算与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地相同,采用有限元对金属波纹管的变形和应力进行计算。
8、施工要求8.1 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施工要点1、涵洞所用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端板可按图示尺寸预制,当其较大不易吊装时,可改为现浇。
3、预制块件时,必须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5%后,才能脱底模、堆放和运输,并且在堆放时必须在块件端部用两点搁置,不能使上下面倒置。
堆放或吊运的支点位置距端头不得超过0.4米。
为力避免斜板锐角的破坏,将锐角延其边长方向取掉3厘米。
4、预制板上铺10厘米C30混凝土铺装层+4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为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要求将预制板面拉毛。
5、路拱横向坡度由墩台台身高度和面层厚度综合调整,因此在安装预制板时,要注意搁置平衡,并且用油毛毡做垫层。
6、盖板与背墙之间的缝隙用M10砂浆紧密填塞,使盖板与背墙顶紧。
7、涵洞进出口处与台墙设2厘米缝隔开,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
F S Q np p )(278.0μτ-=8、涵洞有附加进出口,在施工附加进出口时注意附加洞口处的地形,如地形与设计不符时可以按实际地形进行施工,但附加进出口尺寸不得小于设计尺寸。
9、涵台台身的沉降缝一般沿涵长方向每隔4-6m设置一道,沉降缝必须贯穿整个涵台断面(包括基础),缝宽2cm,沉降缝的位置应与板方向平行。
涵洞进出口处与台墙设2厘米缝隔开,缝内用沥青麻絮或其它具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塞。
10、涵洞基础砌筑时,如遇必须抽水或基底含水饱和等情况,应先在涵洞外围修筑围堰,再在基础底铺15~30厘米厚的碎石或砾石层。
8.2 钢波纹管涵施工要点1、拼装要求所有螺栓的预紧力矩为340N²m±70N²m,拼装后中径允许误差为标准中径值的±1%。
2、基础放样时应在涵洞纵向适当预留一定的预拱度,一般在0.4%~1.0%之间。
3、基础整平夯实后方可在现场安装波纹板,板底与基础之间禁止出现不密实现象。
4、波纹板安装时,板片拼接处必须保持清洁,以确保拼缝搭接紧密。
5、每块波纹板之间贴紧,高强螺栓的预拉力必须符合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6、涵管两侧土方回填应平衡进行,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20cm,用小型夯实机械夯实。
7、管顶填土做成弓背形,管顶填土高度不小于50厘米,不得使用大于6T的压路机械碾压,也不允许施工机械通行。
碾压坚实(相对密度达到95%)后,再将突出部分切平。
8、“特别夯实区”系指管中轴线以下的填土,夯实度应在90%以上。
9、涵管每个管节必须为一个整体,焊缝表面不得有气孔、裂缝、夹渣及飞溅物等缺陷。
10、如果涵洞所在处水质具有较大的腐蚀性,应增加防腐涂层的厚度。
11、改渠段渠道铺设混凝土前渠底亦应夯实。
与原渠顺接段可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3 圬工砌体一般要求:(1)砌块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
(2)砌筑砌体的第一层砌块时,如基底为岩层或混凝土基础,应先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坐浆砌筑。
如基底为土质,可直接做浆砌筑。
(3)砌体应分层砌筑,砌体较长时可分段分层砌筑,但两相邻工作段的砌筑差一般不宜超过1.2m;分段位置宜尽量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各段水平砌缝应一致。
(4)各砌层应先砌外圈定位行列,然后砌筑里层,外圈砌块应与里层砌块连成一体。
砌体里层应砌筑整齐,分层应与外圈一致,应先铺筑一层适当厚度的砂浆再安放砌块和填塞砌缝。
砌体外露面应进行勾缝,并应在砌筑时靠外露面预留深约20mm的空缝备做勾缝之用。
砌体隐蔽面砌缝可随砌随刮平,不另勾缝。
(5)各砌层的砌块应安放稳固,砌块间应砂浆饱满,粘接牢固,不得直接贴靠或脱空。
砌筑时,底浆应铺满,竖缝砂浆应先在已砌石块侧面铺放一部分,然后于石块放好后填满捣实。
(6)砌筑上层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砌块。
砌筑工作中断后恢复砌筑时,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加以清扫和湿润。
浆砌片石的技术要求:(1)片石:一般指用爆破或楔劈法开采的石块,厚度不小于15厘米,体积不小于0.01立方米(卵形和薄片者不得采用)。
用做镶面的片石,应选择表面较平整尺寸较大者,并应稍加修整。
(2)片石应分层砌筑,宜以2~3层砌块组成一工作层,每一工作层的水平缝应大致找平。
各工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得贯通。
(3)外圈定位列和转角石,应选择形状较为方正及尺寸较大的片石,并长短相间的与里层砌块咬接。
砌缝宽度一般不应大于40mm,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筑时,可为30~70mm。
(4)较大的砌块应使用于下层,安砌时应选择形状及尺寸较为合适的砌块,尖锐突出部分应敲除。
竖缝较宽时,应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不得在石块下面用高于砂浆砌缝的小石片支垫。
浆砌块石的技术要求:(1)块石:形状应大致方正,上下面大致平整,厚度200~300mm,宽度约为厚度的1.0~1.5倍,长度约为厚度的1.5~3.0倍(如有锋棱锐角,应敲除)。
块石用做镶面时,应由外露面四周向内稍加修凿,后部可不修凿,但应略小于修凿部分。
(2)石块应平砌,每层石料高度应大致一致。
外圈定位行和镶面石块应丁顺相间或两顺一丁排列,砌缝宽度不大于30mm,上下层竖缝错开距离不小于80mm。
(3)砌体里层平缝宽度不应大于30mm,竖缝宽度不应大于40mm,用小石子混凝土砌筑时不应大于50mm。
9、施工注意事项1、涵洞基础必须置于干燥的原状土上,当基底由于积水、灌溉而处于潮湿松软状态时,应进行清换。
基底不论是清换土、石灰土或原状土,必须经密实后方能施工基础。